「GeekCar Weekly」这周,造车团队教你如何刷存在感

· Nov 08, 2015

上周,「造车」又成了热点话题。

前几天,工信部部长苗圩确认,已经有一批非汽车企业在申请电动汽车生产资质。有人据测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几家公司正式获得电动车的生产资质。

而这些造车团队刷存在感的方式又各不相同,有的靠赞助赛事,有的靠开发布会,有的靠……写文章……

在上海汽车城创新港,蔚来汽车的办公室向我们展示了真面目。Formula E 电动方程式的奖杯被展示在办公区域里,与此同时,在上赛道,他们赞助的大学生电动方程式赛车也跑得热火朝天。

远在美国的 Faraday Future 也有了新消息。据说他们将投资 10 亿美元在美国建设工厂,预计 2017 年投入运行,并且正在规划多达七款车型。这个 Faraday Future,我们之前就挖过料,和乐视以及贾跃亭有点关系。当时我们猜测说是乐视在美国的研发团队,也有人说这是贾跃亭个人投资的电动车公司。这事应该开个发布会好好聊聊。

至于我说的写文章内位,你们应该也都知道了,就是李想。一篇《打造一个电动车企业大概需要多少钱?》,刷爆朋友圈。他对于那些想在车内屏幕上推送广告的企业,表示了深切的问候(去你妈的!想钱想疯了?)。

他觉得汽车比互联网更重要,也说造车需要很多钱,顺便也说了说代工生产的事。他觉得,电动车在五年之内做不到像手机一样代工生产,前提是年销 10 万辆。

当然,李想的观点也不是人人赞同,但这正好说明一件事:关于「互联网造车」到底应该怎么造,到底应该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方法论,目前根本不可能有一个定论,不经过几个团队的「探路」,恐怕也很难获得更多经验。

前几天有人说,某著名 PPT 造车团队已经做不下去了。后来经过和当事人沟通,获得的信息是「车还是要造的,只不过有了些变化」。作为相对比较早的「探路者」,不管是先锋还是先烈,我们还是保持关注吧。

不过,最近和人聊天,我们开始有意避讳提及「互联网造车」这个词,而是以「造车」代替。而且,也有越来也多人开始意识到,并不是「互联网+汽车」,而是「汽车+互联网」。没有对于大工业的敬畏而只提「互联网思维」,多少显得有点幼稚。

前几天,一位想造车的前辈语重心长的说:「对于造车这事,如果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和那些传统车厂坐到一个牌桌上打牌,那怎么都是输,即使出老千。反正都是输,那干脆掀桌子,我输你们也别想赢,咱们不打牌,改成打架,或者打点其他什么的。也就是说,要创造一种新的游戏规则。」

不管是以什么形式刷存在感,对于这些造车团队来说,还是且行且珍惜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极市 (微信号:geeket)。

网站文章微信推广-21

3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