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李想聊了聊车和家,它才没你们想的那么神秘

· May 11, 2016

在北京的五环外京密路边,你可以看见几家萧条的 4S 店。如果不说,你肯定想不到在这儿有一个身价**亿的人在拉着一帮人造电动车。拿到总共 25 亿融资的车和家的研发中心,就藏在这个地方,他们的办公场地很明显就是由 4S 店改造而来,这儿有车和家大部分的技术人员。

在这个很有城乡结合部感觉的地方,我和同事吃完驴肉火烧之后到了车和家研发中心门口,恰好看到了工程师在测试他们的三电系统验证车(俗称「骡车」)。过了一会儿李想来了,寒暄两句之后就直奔那辆骡车。黑 T 恤、牛仔裤、NIKE 鞋,这就是经常被奉为「创业模范」的李想的真实写照。

这次采访,李想给我们看了车的设计手稿(包括 SEV 和 SUV),还带我们去车间看了 1/1 的油泥模型和座舱内饰。很多「机密」,所以不能拍照,不要总想搞个大新闻。

「我们的品牌价值,就是狗屁不是」

相对于「车和家」这三个字来说,更多人对「李想」这个人感兴趣,所以我想先聊聊他。

2012 年,当李想看到丰田 i-Road 概念车时,他心动了,并且认为未来的交通工具,就应该是这样的。但是,机会却还没有成熟,因为他还没想明白到底用一套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去「打动」现在的消费者。

2015 年六月,他从汽车之家总裁位置离职,在此之前的四月份,一个名为「车和家」的公司在工商局完成注册。

从最早的显卡之家到泡泡网,再到汽车之家,18 年的互联网创业经历,做过媒体、平台、社交,李想太懂中国用户了。从一件事可以看出来:1998 年第一次创业,他早上 5 点起床,亲自更新网站。因为早上网费便宜、网速快,上网的人多。

第二次创业就是汽车之家,它的成功,背后是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把握。说简单点儿,就是「疯狂满足消费者」。然而无论是泡泡网还是汽车之家,核心竞争力都是产品库,收入来源基本都是广告。

第三次创业,李想创立车和家,虽然还在汽车圈里,但这次是制造业。

而在这次创业中,他在公司的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方面,由他来制定车和家的整体战略、企业文化,确定他们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另一方面,他负责 HR 系统,打造一个能够支撑「千亿规模」的企业效率形态。

说到企业文化,李想说:「企业文化,可以帮我们判断 95%的事情。」在车和家创立之初,李想给这家公司制定的企业文化分为三部分:一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产品得让用户愿意花钱买;二是让企业提升效率,让每名员工搞清楚自己的定位;三是让员工不断成长,这决定了企业的高度。

在他们内部,有这么一句话:「我们的品牌价值,就是狗屁不是」。毕竟,对于一个全新的品牌来说,谈对外的品牌价值还为时过早。这句话,也让我由衷佩服李想的直白。

在去年车和家曝光之后,这家公司让我感觉还是挺神秘的。然而采访完了,我反而觉得这是一家很「真实」的公司:很少谈概念、刷存在感,办公区员工各司其职,毫无神秘色彩。李想说,他们就是一家「正常的公司」,正常上班,正常下班,从不搞无用的会议和加班。

这可能和李想本人的个性有关,他很少出现在各种发布会上刷脸。在宣布完成 A 轮融资那天,李想通过微信给我发了新闻稿以及一张他的照片,说:「如果要用我的照片,用这张新的,就别再用网上那些十年前的图片了。」确实,在写和李想有关的文章时,找他的照片是一件很头疼的事,不是图太老,就是分辨率不行。

为了满足大家的猎奇心态,谈谈我对李想的个人看法:李想是一个从来不纠结的人,看准机会后立马就出手,并且行动比任何人都快,建立自己的规则。在私下场合,与人相处非常「真实」,很易相处。并且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以及「销售」,太会推销自己的产品。

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却放不下胶卷

李想说,车和家的 A 轮融资肯定还不够,还得继续融资。下一轮准备融 10 亿以上的金额,想投的人很多。

融了这么多钱,车和家的机会在哪里?

前面提到了丰田的 i-Road 概念车,这辆车迟迟没有走向量产,李想解释说,原因之一就是像丰田、本田这样的公司,如果推出类似 SEV 的低价产品,势必会影响主力产品的销量以及销售额,同时由于小型电动车维护成本低的原因,原有燃油车的维修保养收入也会相应被压缩,这是一个利益冲突的问题。就像尽管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但是他们的这块业务始终没有做起来,因为当时柯达最大的利润来源是胶卷。

企业盈利方向、内部资源分配,都可能是制约传统汽车厂商做 SEV 的因素,但这却是创业团队的优势。

至于生产制造方面,我上次见到李想的时候是去年 10 月份,当时他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造车,一定要自建工厂」。如今,车和家的工厂选址已经确定,位于常州武进,明年投入使用,占地 750 亩,30 万的年产能,具备全铝车身生产能力。

捷豹路虎全铝生产线的建成,是车和家得以自建工厂的重要原因,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工厂周边有了逐渐成熟的供应商配套。

而在生产线内部,其实也是可以支撑起 SEV 和 SUV 一起生产的,比如,比如,电泳池可以放下 4 个 SEV 车身,也可以放下 1 个 SUV 车身。

讨论的重点绕不开代工和自建工厂的问题。李想说,国内的汽车产能确实是过剩的,但是过剩的往往是「垃圾产能」,而「优质产能」是紧缺的。好的生产线是满负荷运转的,而改造一个生产线,甚至比新建还要贵。

「总不能等政策都出来了,再去做支付宝」

车和家给自己的定位是「城市智能交通服务商」,一切围绕这个展开。两款产品,一款 SEV,一款 SUV,分别主打不同的市场。SEV 适合半径 30 公里的出行,设计续航是 100 公里;SUV 是一款增程车,用一台 1.0T 三缸发动机增程,形式和宝马 i3 类似,适合半径 300 公里的出行。

很多人关心 SEV 车型涉及到的法规问题,李想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车和家的 SEV 产品本质上是一辆「微型电动车」,上市后可以上牌,是按照欧洲 L7E 标准设计的。雷诺 Twizy 的其中一个版本的设计,就是依据的这个标准。但是,目前国内关于微型电动车的法规正在制定之中,李想说,未来肯定会满足国内法规要求。并且他也坚信法规会比车提前到来。

「总不能等政策都出来了,再去做支付宝」,他说。

从 1/1 的油泥模型来看,这辆 SEV 会比 smart 略长,但是窄了很多,前后 1+1 座设计,两块可插拔的电池位于后座后方,电池大约每块 10 公斤。

它的造型迭代了四个大版本,最初是三轮造型,有些类似 i-Road,但是后来回归四轮设计。车子的外形在现在的微型电动车里算得上是非常酷的,可以保证绝对的回头率,但是并不像 Twizy 那样怪异,从侧面看,和一辆正常的「汽车」没什么两样。作为一款面向大众的产品,这种设计思路是合理的。SEV 和 SUV 具有类似的家族式前脸。

目前,产品的外观设计已经基本定型。

李想对车和家的 SEV 产品很自信,他说:「你可以用 5 万不到的价格,买到 30 万的配置。」虽然不同人对产品的接受程度不同,但你可以通过一些基本配置来判断,比如电动门窗、EPS 电子助力、冷/暖空调、智能车机等,未来甚至还会加入自动驾驶(或一定程度的驾驶辅助)功能。而从内饰的质感、设计来看,确实是汽车标准。

他非常肯定的说,五万的价格不会亏本。

虽然看过设计手稿,看过油泥模型和内饰,甚至聊了产品的设计细节,但李想并不想对外透露太多产品信息,他给出的解释是,产品还在研发之中,不确定因素太多。

而我们更想聊聊的是微型电动车的未来。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因为它确实可以解决城市内短距离出行的问题。同时在技术上,又很有优势,因为可以把车身做轻,把电池组做小,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就可以换取到可以接受的续航里程,符合电动车的发展趋势,等等等等……但是在国内,目前的问题很多,比如缺乏相关法规界定,缺乏有品质感的产品,在消费者端更是缺乏足够的认知,从一句「是不是老年代步车」就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

但是,越是混沌的市场,就越有改变和提升的空间。在电动两轮车领域,这个角色是小牛电动,而李想的车和家,看准的就是微型电动这个领域。

能做成吗?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当然希望这个领域能出现足够让人产生购买欲望的产品,但其实更重要的是,李想进入这个领域,做小而美的产品,对于整个微型电动车市场的发展可能会有好处,因为他有足够强的说服别人接受这种产品的能力,大家可能通过他以及他的产品开始更多的关注这个领域,并且修正之前的一些认识。

「教育用户」和「占领市场」,李想的车和家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很大潜力。

结束了采访,他又去找工程师们体验那台骡车了。对于车和家,我想套用李想经常在微博上用的四个字来总结:「理解,前行。」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极市 (微信号:geeket)。

网站文章微信推广-21

5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3 responses to “我们和李想聊了聊车和家,它才没你们想的那么神秘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