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 万起,MG 领航开启预售

· Oct 19, 2020 333

10 月 17 日,上汽名爵旗下 SUV MG 领航正式开启预售,并将在 10 月底上市。 MG 领航预售价为 9.98-15.98 万,预售政策为:终身免费基础保养、至高 15000 元置换补贴、终身免费基础流量及三年娱乐流量、0 首付 0 利率 0 月供的金融礼。 在预售发布会现场,MG 联动摇滚音乐的「 最燃」IP——迷笛音乐节打造「 迷笛派」 最大音乐市集;「 神曲制造机」 彩虹合唱团为 MG 领航创作主打歌《燃》,展现当代年轻人在繁杂世界中拼搏领航的「 燃」 态度,极具共鸣的歌词和洗脑旋律「 双剑合璧」。 从环节设计中也能看出,MG 领航也是希望把当代年轻人作为核心的受众,通过引发更多共鸣来拉近和用户之间的距离。 设计:「 猎鲨」 前脸、高级运动比例 作为首款采用 MG 第三代家族设计语言的 SUV,MG 领航以燃动科技美学对接年轻人的 SUV 审美期待,刷新二代 SUV 美学标准。 新车独具高级运动比例、加上「 猎鲨」 前脸布局、数字燃动格栅,一眼即击中年轻人的时尚「 燃点」。同时,MG 领航拥有极具科技感的 Film Tech 20+匠彩车漆,全新赛博灰车身配色,正视呈现中明度的灰蓝银色,侧视则迅速变幻成热烈的紫红色,酷炫渐变科技感十足。 Trophy 版车型带来 Trophy 运动套件,即枪灰格栅包围、熏黑后视镜、熏黑/烈焰红前唇及侧防擦条、红色卡钳、烈焰红轮辐装饰、熏黑行李架、Trophy 专属字标等精致醒目设计,平添赛车的性能燃情。 性能:7 秒破百、36 米百公里刹停、4 大全系标配 除了燃动科技美学带来的「 燃力」 十足的外观设计,MG 领航具备品质、驾控、科技、安全硬核产品力,以此五大维度合力炼就「 五燃真功夫」,领航二代 SUV 市场。 除了设计,MG 领航配备了全感官沉浸座舱,以五项静音科技带来 38 分贝的怠速静音表现,凭借 BOSE 音响、F1 换挡拨片、256 色氛围灯等配置刷新豪华质感。 作为首款采用上汽蓝芯 2.0 科技的 SUV,MG 领航的 2.0T Trophy 高性能涡轮增压发动机搭配 MEGA Tech 6 速湿式 DCT 变速箱,能够做到 7 秒破百、36 米百公里刹停;更有「 双 A 智行科技」,包括实现 L2.5 PLUS 级智能辅助驾驶级别的 MG PILOT 2.0 系统和斑马 Venus 智行系统,并且获得了欧洲和澳洲双五星安全健康认证。 MG 领航不仅拥有 50 项全系标配,还在部分配置上保持了四大全系标配:全新斑马 Venus 智行系统、全 LED 科技大灯、10.1 英寸高清触控大屏、超大尺寸全景天窗。 对于代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能看出 MG 是希望通过 always YOUNG 的态度来产生全方位共鸣。因此不论是发布会现场的歌曲,还是 MG 领航展现的各个层面的综合行驶质感,抑或是相对亲民的价格,都说明 MG 全新战略已经进入佳境。

微软小冰有了车载版?其实是这家公司干的

· Oct 09, 2020 333

在汽车领域,微软的存在感一直不强。 虽说 WinCE 也曾经在车机操作系统中有过一些声量,但也早已脱离主流队伍。 不过随着汽车的网联化,科技公司和汽车行业的交集有了许多新的可能。比如云服务和 AI 技术,就成了智能汽车未来的标配。 这些技术也是微软成为智能汽车领域主流玩家的新机会。 在位于上海的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我见到了车载版的「 微软小冰语音助手」。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这并非简单的把微软小冰移植到车里。 双方各自优势的整合 事实上,这个语音助手是极豆车联网和微软合作,基于微软云以及其 AI 技术,根据车载场景设计研发的全新的车载语音助手 Microbean。 从「Micro+bean」 的名字就能看出,这个语音助手集成了双方的各自优势。 根据官方的介绍,Microbean 助手借助于微软 Azure AI、Azure Bot Service 的服务,不断「 自我学习」,持续优化系统功能,并通过极豆的 JDO Cloud 服务平台,整合了用车服务、生活服务、出行服务、资讯服务等各类资源,最终为用户提供了基于语音交互的各种场景服务。 简单说,微软在其中主要提供了可感知的智能语音交互、AI 技术和云服务。除了传统的操作系统和硬件等业务之外,这些也是微软在过去几年重点发力的领域,几乎所有科技公司都把这部分服务看作未来竞争的核心能力。 对于微软来说,智能汽车作为数量、应用范围以及智能化程度都很优秀的智能硬件,一定是万物互联中的重要环节。而一旦把自身核心的 Azure AI、Azure Bot Service 等服务和汽车结合,那就相当于成为了智能汽车的基础设施供应商。这对于任何一家科技公司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战场。 极豆作为一家初创的车联网供应商,除了开发软件功能之外,也正在逐步建立起链接第三方生态资源的服务平台。在奥迪 A4L 的中期改款中,MMI 车机系统中的安卓沙盒部分就是由极豆完成,其中就有很多更本土化的生态服务。 可视化的语音助手是最近行业内比较主流的方向,能够让用户和车交互时有更具体的交互对象,包含了一定情感化的功能需求。在已知的产品中,其中有蔚来、哪吒汽车这类打造实体交互对象的车企,也有包括理想、荣威以及天际等品牌在内的虚拟语音助手。 对极豆来说,如果需要抢占更多的份额,一定需要完善自身在系统层的能力。车企选择在自身系统内置语音助手,大概率会有普及的趋势。因此在这个节点,极豆也正好通过 Microbean 展示了系统软件层的实力。 基于微软提供的各项能力,极豆基于 Azure 机器人服务框架,整合集成 Speech 语音唤醒、识别、合成、LUIS 自然语义理解、自定义意图、QnA 知识库等能力,奠定了 Microbean 基础的技术架构。依托于极豆的优势技术,Microbean 也实现了多语言、多场景的人性化对话、中英文混合识别、敏感词过滤等功能。除此之外,Microbean 还可以依据用户偏好实现多样化服务等功能,实现用户与系统之间的多轮交互、多模交互等等。 两个「 新玩家」 的机会 作为集成了微软和极豆各自优势的产品,我对 Microbean 的体验其实期待中又带着怀疑。毕竟从技术层面,微软的实力是过关的;极豆对车载场景和软件也有很深的积淀。但在产品层面,如何保证 Microbean 和汽车场景的结合更人性化,显然还需要长期的验证和迭代。 极豆创始人&CEO 汪奕菲告诉我,未来也会逐渐把 Microbean 推广到合作车企中。有机会的话,GeekCar 也会对这套可视化的语音交互助手进行实际的体验。 说说感受。Microbean 本质上是极豆在入驻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期间的一次技术赋能。换句话说,这个产品目前更像是双方的实验性合作。 无论是微软还是极豆,目前都不能算是汽车行业的主流玩家。但也正因如此,双方才有了更深度合作的可能,而非一边倒的传统供应商和方案商关系,Microbean 才能迅速的实现了产品化。 当科技化迅速「 入侵」 汽车的时候,也是科技公司进入汽车供应链的好机会。如果一直都是那些老玩家在掌握着汽车行业的话语权,想想也是挺无趣的。

这辆缺席北京车展的概念车,表明了别克的未来

· Oct 09, 2020 333

在我印象中,很少有车企会在车展期间在异地举行单独的媒体活动。原因很简单,几乎所有媒体都会把注意力在集中车展上,流量和用户的关注点也很难被分散。 不过紧接着北京车展媒体日结束后的第一天,别克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办了一场概念车发布会。 这辆全球首发的概念车叫做 ELECTRA,原型来自别克在 1959 年推出的 Electra 旗舰豪华车型,也是别克三盾徽标的组成元素之一。 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发布,也能看出别克对 ELECTRA 概念车的信心以及期待。通过 ELECTRA,别克希望展示全新的电动化时代内涵、对明日移动美学的最新创想和应用预演,也描绘在全新电动车架构下的进化方向。 一辆来源于「 太空舱」 的概念车 从外观来看,别克 ELECTRA 是一辆十足的概念车,车身线条和造型都无法和量产车产生太多的直接联系。根据介绍,别克 Electra 在设计中遵循了「 至臻纯净」 的设计原则,整车架构灵感源于「 太空舱」,座舱像胶囊般被车身包裹,形成犹如太空飞船的视觉效果。 而能够实现这样的效果,主要原因是采用了参数化的设计手段。设计团队从 OLOID 可展三维曲面提炼出「 势能美学语言」,用于前脸、车侧、大灯、轮毂等处,以型面的曲折变化,展现了包含动力势能的车身姿态,无论是静止或者运动时,都希望传达强烈的动感。 大灯名为光呼吸大灯,通过模拟光线的扭转轨迹,配合依次点亮的效果,展现了空间感的同时也呼应了别克家族式展翼造型。隐藏式后视镜可在车辆启动后自动弹出,结合车顶中央电子后视镜以及前后侧雷达,形成 360°影像并投射在内饰中控曲面屏上。 另外,别克 ELECTRA 采用了蝶式的对开门设计,支持面部解锁。在车辆后保险杠下方集成了带刹车灯功能的悬浮滑板,兼顾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 在内饰层面,别克 ELECTRA 的设计相对简约,视觉上主要由悬浮式的曲面中控台、可折叠收缩数位感应方向盘以及悬浮剧院式座椅组成,目的是营造出内部零重力的视觉效果。 这套座舱的灵感同样源于「 太空舱」,隐藏式环绕出风口、无 AB 柱、无中央扶手箱设计,将座舱前后左右贯通,形成内外融合、视野通透的无边界空间。 由于采用了全新电动平台,别克 ELECTRA 通过优化电池排布和架构设计,使得舱体因长轴距得以前后最大化延展,配合高效的内部空间布局,成功营造出了宽敞、富有科技感的座舱氛围。 上汽通用汽车泛亚汽车技术中心设计执行副总监兼首席设计师曹敏告诉我,在这辆车的设计当中,他们选择了「Less is more」 的设计理念。这也是我在座舱以及外饰中没有感受到繁多复杂元素的主要原因。另外,参数化设计的思路也让整辆车实现了有机体的数字化表达。从这些细节中,我也切实感受到了技术进步对设计手法本身的促进,已经开始体现在未来产品的方方面面了。 接下来说说科技配置。 别克 ELECTRA 虚拟座舱系统采用了强大的硬件配置,仪表配备的是一体化视网膜曲面屏,曲率达到 2000R,并采用异形曲面屏技术,具备 6K 高分辨率。悬浮环幕设计以人为中心,在有效避免屏幕干扰反光的同时,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沉浸式的视觉体验。 未来一代别克 eConnect 智能互联科技,也给用户提供了车辆信息、信息娱乐等功能模块,并支持远程 OTA 升级。 除此之外,别克 ELECTRA 还引入 AR 虚拟现实增强技术,配合超大尺寸 HUD 平视显示系统,可实现包括实景导航在内的更多元信息服务;AI 语音助手通过自然多模态语音交互可实现包括空调、车辆设置、智能家居互动、驾驶模式转换等全车功能操控。 作为一辆电动概念车,别克 ELECTRA 也搭载了新一代模块化高性能纯电动驱动系统和智能驾驶科技。 由于采用了通用全新 Ultium 电驱动技术,并且在前后轴分别独立布置高效电机,整车可以根据不同工况智能提供最优动力输出,实现最大功率 435kW,百公里加速 4.3s,续航 660km 以上。另外,车辆采用了无线电池管理系统,减少了 90%的线束应用,并可实时监测电池包健康状况。 另外,类似 V2X 这样的大趋势技术也出现在了别克 ELECTRA 上,能够与城市公共交通信息交互及共享,快速与周边交通信号灯基础设施和车辆等进行通讯,为驾驶者带来更符合未来趋势的驾乘体验。 我们依然需要概念车 在这辆概念车上,我清晰的感受到了别克一直想传达的「 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 发展趋势。虽然别克 ELECTRA 目前并不会有明确的落地时间和形式,但是在眼下这个节点,能够用一辆概念车把别克对未来出行的所有想象都明确阐述,就是别克 ELECTRA 的最大意义。 介绍完车之后说点题外话。 结束今年北京车展之后,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 枯燥」。我不是吐槽车企们拿出的产品不好或是怎样,而是在我看来,车展除了给销售提供助力之外,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展示对未来的探索,而概念车刚好承担了这个任务。 但由于疫情等原因,车企在今年的确背负了更大的销售压力,这也导致很多展台的工作人员都在卖力推销。车企们也纷纷拿出了主力产品和各种活动政策,希望能够在金九银十的关键时刻冲刺一波销量。 这样一来,概念车的存在感势必会有很明显的降低。这也是作为一个科技爱好者,觉得今年车展很「 枯燥」 的主要原因。 虽然我们经常吐槽概念车过于「 不切实际」,但也总得有人仰望星空。

荣威 i6 MAX 体验,10 万级别的驾驶辅助功能用起来如何?

· Sep 28, 2020 333

随着驾驶辅助技术的向下普及,越来越多的车型都在出厂就标配了一定程度的自动驾驶技术。 荣威 i6 MAX 作为一款定位 10 万级别的紧凑型车型,宣称搭载了 AI Pilot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及 All-time Safety 全时主动安全辅助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达到 L2.5+级别。 只不过宣传方式很多时候是厂商的营销手段,用户最终得到的还是实际的产品体验。 特别是考虑到荣威 i6 MAX10 万左右的定价区间,因此很快就会有大量用户能够直接体验到这些功能。所以我也想从更主观的角度聊聊这部分功能的感受。 先说硬件层面。荣威 i6 MAX 整车搭载了 3 个毫米波雷达、5 个摄像头、4 个超声波传感器,配合 Mobileye 图像处理芯片,官方宣传能将夜间和恶劣天气工况下的主动安全性能提升了 30%。 在其中,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均来源于 APTIV,第三代中距离毫米波雷达 MRR3 可实现 0-160m 的超长探测距离与 90°超广水平视场角;第三代多功能摄像头集成 Mobileye 图像处理芯片,配合像素达 1280*960 的高动态 CMOS 摄像头,可实现水平 50°、垂直 28°的超广视角。 换句话说,整套方案可以看作是安波福的「 打包」 产物。因此,这套系统的整体性包括基础体验,都有一定的保障。在市面上,整体选用安波福驾驶辅助方案的厂商也不在少数。 接下来说功能。 和我们熟知的主流 L2 级驾驶辅助功能相比,i6 MAX 上的这套 L2.5+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其实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区别。 在产品逻辑上,荣威把控制车辆行驶的功能以及保障驾驶安全的功能进行了区分,分别归纳成了「AI Pilot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以及「All-time Safety 全时主动安全辅助系统」。 AIPilot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包括了 ACC 全速域自适应巡航系统、TJA 交通拥堵辅助系统、ICA 高速智能巡航系统。通过集成在方向盘左下位置的拨杆,用户可以轻松的向内拨动来启动功能。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用户踩下刹车即可关闭该功能。 在实际体验中,当用户手脱离方向盘 30s 左右,系统会进行提示。根据官方工程师的介绍,这也是为了平衡安全和用户体验之后的产品设计逻辑。 All-timeSafety 全时主动安全辅助系统包括了 AEB 自动紧急刹车系统、FCW 前方碰撞预警系统、LDW 车道偏离警告系统、SAS 智能速度辅助系统、IHC 智能大灯控制系统、UDW 智能疲劳监测提醒系统以及包含 BSD 后视镜盲区辅助、LCA 变道辅助功能、RCTA 后向交通警示功能在内的 RDA 后向驾驶辅助系统等十余项主动安全辅助科技。 即便是用户没有开启 AI Pilot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车辆也能实现防偏离、防超速、防追尾、防远光、防疲劳、防盲区的安全防护体验。 这里有一点细节功能值得单独拿出来说说,在 All-timeSafety 全时主动安全辅助系统中,SAS 智能速度辅助功能是我看到了首个基于导航限速执行的功能。通过摄像头检测本车道行驶最高车速,融合导航限速信息,在智能限速模式下,把限速信息输出给动力系统控制车速。换句话说,这套系统能够把导航数据和车辆的 ADAS 功能进行了融合。这样一来,用户在开启功能时就不需要担心超速问题。 虽然在逻辑上,这个功能的实现很简单。但在实际情况中,把导航限速信息和 ADAS、甚至是车辆控制功能结合,其实并没有太多产品能够做到。从这一点也能看出,荣威在产品层确实是花了不少心思。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荣威 i6 MAX 的 All-time Safety 全时主动安全辅助系统是基于安波福 1000 万公里的中国路试数据研发,横跨北京、上海、重庆等 10 余座城市,涵盖中国南北工况的车耐久路试。根据官方数据,自动紧急制动误触发率为 0。 由于实际体验的路况和时间有限,所以我很难具体的描述这套系统的优缺点。但是从不多的感受来看,i6 MAX 的系统也针对中国的驾驶习惯进行了调整。 如果有机会进行深度体验,我也会专门再聊聊这套系统的实际表现。

主打年轻新潮,WEY 品牌发布用户共创体系

· Sep 28, 2020 333

9 月 26 日,第 16 届北京车展开幕。 长城汽车旗下的豪华 SUV 品牌 WEY 以「 玩新潮 玩出 WEY」 为主题参展,首次发布「 一个中心,三大场景,四维共创」 的全新「 用户体系」;同时,WEY 也宣布坦克 300「 千人共创官」 招募活动将于 28 日正式启动,邀请更多年轻群体参与到共创之中。 除此之外,WEY 基于「 咖啡智能」 平台打造的智能驾舱,也与全家族车型一同亮相车展,共同展现了智能科技领域的成果。 「 一个中心,三大场景,四维共创」 具体而言,一个中心,即「 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三大场景,是指 WEY 品牌与用户的共创将覆盖产品研发、用户体验、售后服务三大场景;四维共创,则是通过在内容、产品、文化、价值等四个维度的用户共创,不断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向往感和尊崇感。 「 以用户为中心」 是贯穿于 WEY 品牌未来发展始终的核心思维,发布会现场,多位车主以「 朋友」 的身份站在舞台 C 位。除此之外,后续投入百万资金与资源,激励优质用户内容生产的「WEY·星伙计划」 也即将到来。 坦克 300 将招募千人共创官 继全球首秀后,坦克 300 即将于 28 日迎来「 千人共创官」 招募活动。首批坦克 300 共创官将享受七大专属共创权益:「 首批」 享受优先购车提车权;获得专属设计身份铭牌;优先受邀参与坦克 300 品牌活动;领取独一无二的专属编号仿真车模;购车即可解锁神秘大礼包;WEY APP 点亮特殊共创官头像勋章;此外,共创官还将加入共创官官方社群,尽享定制体验。 基于专业越野平台「 坦克·WEY」 打造的首款车型坦克 300,既可以驾驭复杂地形,也可以适应城市日常出行。未来,WEY 品牌还将在「 坦克·WEY」 之上打造更多产品,布局中大型越野 SUV 市场以及全尺寸越野 SUV 市场,为不同年轻用户带来多元化的体验。 坦克 300 在 1 个专业级非承载越野底盘上,配备前中后「 三把锁」、坦克转弯和蠕行模式 3 把越野利器,以及 9 种驾驶模式,让用户能轻松征服各种环境。同时,采用沉浸式座舱,配备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越野 3 个层面的科技系统,把越野和智能科技进行了更好的结合。 「 咖啡智能」 平台 智能驾舱首次将「 咖啡智能」 平台可感化呈现,模拟真实驾乘场景,全面展现 WEY 致力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的美好愿景。此次参展的车型中,除了刚刚上市的 2021 款 VV5,元气橙版将首发亮相,以智能互联与智能驾驶辅助的全面升级。 守护再升级的 2021 款 VV6 以「 智能安全」 为触点,搭载生命体征监测、智能座舱清洁、守 WEY 模式和后排集成式儿童安全座椅等配置,刷新业内智能安全保障新标准。 于旗舰之上再升级的 VV7 科技版,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科技出行选择。此外,WEY 还带来了与世界顶级个性化定制品牌 brabus|automotive 强强联合的豪华轿跑 SUV VV7 GT brabus|automotive。 过去 3 年多时间里,WEY 成为首个以及最快实现 36 万销量的中国豪华品牌。面对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面对行业的下行压力、面对更大赛场上的竞争压力,WEY 也从传统汽车驾乘、空间和安全的范畴,延展至车辆的交互能力、氛围营造、迭代速度等领域持续进阶,致力满足用户的更高期待。

MG 真的要给所有年轻人造车了

· Sep 27, 2020 333

作为一个偏向「 网红营销」 的品牌,MG 在宣传和产品层面一直都期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 在这次北京车展上,MG 携多款重磅新车亮相,其中包括了全新 SUV MG 领航实车首次亮相,期望引领二代 SUV 市场;全新 MG5 也同台亮相。此外,上市即热销的第三代 MG6、以及首次亮相的第三代 MG6 数字曼巴限量特别版、第三代 MG6 PHEV 和「 首款满足欧洲标准的纯电 SUV」MG EZS 等也同台亮相,助阵 MG 品牌。 MG 领航亮相 在发布会上,MG 领航实车首次亮相。 MG 领航采用 MG 第三代家族设计语言「 燃动科技美学」,「 猎鲨」 前脸、全新设计的前格栅,都能看出 MG 对领航的设计花费了不少心思。 在内饰层面,MG 领航标配了 BOSE 音响、全景天窗等配置;操控方面,MG 领航也搭载了上汽「 蓝芯」2.0 动力技术;智能方面,MG 领航全系标配斑马 Venus 系统,并搭载具备 L2.5 PLUS 自动驾驶级别的 MG Pilot 2.0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满足消费者对智能科技的要求。  全新 MG5 首秀  MG5 被官方定义为「8 万青奢潮跑」,代表了 MG 品牌对运动家轿市场的思考,希望能给追求高品质运动感的年轻消费群体更好的选择。在设计上,MG5 采用了「 猎鲨」 前脸布局、数字燃动参数化中网、燃动黑骑士车身装饰、跑车姿态加上溜背和宽车肩设计。 除此之外,第三代 MG6、第三代 MG6 PHEV、以及首次亮相的第三代 MG6 数字曼巴限量特别版等,都很好的补充了 MG 的产品矩阵。 不得不承认,MG 在年轻化这个方向确实花了很多心思。无论是从产品的设计、功能定义,甚至是宣传路线和联名款的方式,都很符合当下部分年轻人的喜好。当然,年轻用户的爱好很多,MG 的这套战略到底能不能打动年轻人,完善「 年轻化」 的品牌人设,可能还需要市场的验证。

入华 10 周年的捷豹路虎在北京车展带来了什么?

· Sep 27, 2020 333

今年,捷豹路虎正式迎来入华十周年。 自 2010 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伴随着中国 SUV 市场的崛起以及消费升级,捷豹路虎也开始了本土化的旅程。 不得不承认,捷豹路虎入华之后对于品牌、销量都有不小的促进作用。在入华十周年以及捷豹品牌 85 周年之际,捷豹路虎也在北京车展带来了更多符合中国用户需求的产品。 在今年北京车展上,揽胜 50 周年风云纪念版正式上市,中国官方指导价 2,025,800 元人民币。同时,作为捷豹路虎首款国产新能源车型的全新路虎发现运动版 P300e 也迎来中国市场首秀。此外,揽胜家族、发现家族和卫士家族的各款车型亦同台展出,传递路虎「 心至无疆」 的品牌理念。 揽胜 50 周年风云纪念版 路虎揽胜车型已历经四代更迭,累计销量超百万。为了庆祝这款市场的标杆车型诞生 50 周年,路虎发布了揽胜 50 周年风云纪念版并在全球范围内限量发售 1,970 台,以纪念 1970 年初代揽胜诞生这一历史时刻。 中国市场销售的揽胜 50 周年风云纪念版均为长轴距版本,采用圣托里尼黑、复刻托斯卡纳蓝和复刻巴哈马金三种独特的车漆颜色,其中复刻托斯卡纳蓝源自初代揽胜广告车的颜色,而复刻巴哈马金则源自 1970 年初代揽胜在阿姆斯特丹车展首发亮相时的颜色。 在中国市场拥有的 400 台配额中,搭配金色外观套件的圣托里尼黑共 200 台,搭配独特黑色外观套件的两种经典复刻颜色各 100 台。 每一台揽胜 50 周年风云纪念版车型都在车门外饰板及中控台、头枕和发光踏板处镶嵌着「Fifty」 纪念徽章。此徽章上的「Fifty」 字样由路虎首席创意官哲芮勋先生亲自撰写设计。同时,在换挡旋钮下方是带有「1 OF 1970」 字样的徽章,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车内的乘员,这是一台传承 50 年历史经典的奢华收藏品。 全新路虎发现运动版 P300e 本届北京车展,作为捷豹路虎首款国产新能源车型,全新路虎发现运动版 P300e 也隆重登场。该车将在捷豹路虎最先进的常熟智能智造基地正式投产。未来,新车将凭借先进的环保技术,进一步为中国新中产家庭带来超乎期待的驾驭体验和便利环保的用车生活。 全新路虎发现运动版 P300e 基于 PTA 豪华横置发动机平台打造。这一平台的设计理念之一就是支持捷豹路虎未来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发展,因此它拥有最佳的电气化布局,以及丰富的电气化技术应用,在延续发现家族「 全能实用」 的产品特点同时,更加环保、经济。 全新路虎发现运动版 P300e 配备领先的动力总成,自主研发的英杰力发动机与电动机共同协作,实现了 309 马力的最大功率和 540 牛·米的最大扭矩。在保证强劲动力的同时,能够兼顾燃油经济性,百公里油耗低至 2 升。新车可实现前后轮独立驱动,最大程度发挥动力性能、越野性能,确保 P300e 拥有强大的路虎全地形能力。 这款车也是同级唯一拥有直流及交流充电模式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 32 千瓦的直流快充模式下,仅需 30 分钟便可将动力电池电量充至 80%。在交流慢充模式下,完成一次完整充电仅需 2 小时。 作为捷豹品牌旗下的全球首款纯电 SUV 车型,2020 年款捷豹 I-PACE 也迎来了亮相。 从本次车展的产品矩阵来看,捷豹路虎开启品牌电气化新篇章的同时也向外界展现了清晰明确的战略发展方向:进一步扩展新能源产品阵容,提供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北京现代如何用新产品、新技术描绘未来出行新蓝图?

· Sep 27, 2020 333

9 月 26 日,2020 北京车展正式开幕。 作为「 东道主」 的北京现代,在主场带来了一系列细分领域的全新车型,系统的诠释了北京现代 HSMART+技术品牌战略。 先说说第七代伊兰特,这是基于第三代技术平台 i-GMP 平台打造的第二款产品,预售价格 10.98~14.58 万元。 在造型上,第七代伊兰特基于现代汽车 Sensuous Sportiness(感性运动)设计理念,更进一步融入 Parametric Dynamics(参数动力学)设计主题。依托 i-GMP 平台优势和 Hyundai SmartStream 新一代动力总成技术,加之 Hyundai SmartSense「 智心合一」 安全系统,展现了年轻化、智能化的风潮。 与此同时,第五代途胜 L 也在此次车展迎来中国首秀,并将于 2021 年上半年投放中国市场。作为北京现代 SUV 家族的重要力量,第五代途胜 L 的诞生标志着北京现代 SUV 产品矩阵将更加完善。 此外,现代汽车进口业务的大型 SUV 帕里斯帝也在北京车展上登场。这款旗舰 SUV 专为中国家庭打造,帕里斯帝的上市,将进一步丰富现代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产品矩阵。 持续激活 HSMART+ 战略 面对未来个性化汽车发展的趋势和智能化移动出行的需求,北京现代推出的 HSMART+技术品牌战略通过智+环保、智+互联、智+自由三大板块,旨在以新能源技术智能科技和全方位高品质,打造出更清洁、更智慧、更便捷的出行方案,拉近人与未来的距离,推动出行方式的快速升级与进化。 为加速 HSMART+战略的实施,北京现代在新平台、新技术、新体验三大方向持续发力。其中, 现代汽车第三代技术平台 i-GMP 平台、CVVD 连续可变气门持续期技术不仅带来产品创新设计,更在安全性能、整车能效、操控精准性、多动力系统适配等维度实现进化。目前,i-GMP 平台已孵化出包括第七代伊兰特、第十代索纳塔等产品。 现代汽车全新一代 i-GMP 平台 在自动驾驶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北京现代「 智+自由」 凭借智能出行领域的创新技术,不断打造更加智能、便捷的产品与服务,全面满足数字化时代的用车需求。 第七代伊兰特、第十代索纳塔已应用多达 23 项高级智驾辅助功能的 Hyundai SmartSense「 智心合一」 安全系统,达到 L2+级别自动驾驶水平。未来,北京现代还将借助现代汽车智能出行技术、5G 商用、物联网等,持续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寻求突破,带来智慧、安全的用车体验。 此外,北京现代还与国内顶尖企业合作,通过第三代智能网联系统、BLE 手机蓝牙钥匙、生物识别、健康关怀等技术让汽车与消费者的生活紧密相联,开启万物互联的用车方式,为消费者带来全新出行体验。 这次车展上,北京现代带来的新车阵容以及前沿科技,也能让我看出北京现代对持续激活全新技术品牌 HSMART+战略,加速打造「 技术实力派」 品牌形象的决心。在科技维度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这样的战略一定是每个车企必备的能力。

华为真的不造车吗?

· Sep 26, 2020 333

迟来的北京车展终于开幕了。 但是作为一家汽车科技媒体,我们先不和大家聊新车,今天先聊聊华为。 原因很简单,和我们熟悉的车展节奏都不太一样的是,往年车企扎堆在车展开幕前举行的「 品牌之夜」 活动,现在越来越少了, 唯一在车展前夜引起行业大量关注的活动,却是华为智能车 BU 举办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生态论坛」。 在论坛上,华为具体阐述了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战略,并且每个战略都有了更实际的落地进程。 事实上,自从去年上海车展正式宣布进军汽车领域之后,华为的动作就很快。 在不久前的一系列行业论坛里,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总裁王军就整体性的透露了华为最近一年多时间的成果。其中包括了激光雷达团队的进度和目标、鸿蒙座舱操作系统 H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 AOS 以及智能车控操作系统 VOS、跨域集成软件架构 Vehicle Stack 等等。 而在昨天的智能解决方案生态论坛上,华为对智能汽车领域的多个解决方案都有了更详细的阐述。而这些解决方案,在今天车展的华为展台上也有了一一对应的落地产品。 鸿蒙汽车真的来了 先说智能座舱。 在这个层面,我们过去感知更多、关注更久的可能是鸿蒙 OS 以及 Hicar 方案。但对于车企和开发者来说,把一个座舱 OS 放进车里需要做的事情很复杂,包括软硬件适配、生态开发等等。特别是智能座舱的迭代周期更长,保证生命力的前提是更好的软硬件架构以及可持续的生态能力,而这些都是华为重点发力的领域。 为了方便车企和开发者,华为将会以硬件模块化、接口标准化、系统平台化为目标,以鸿蒙车机 OS 为核心构建智能座舱平台,实现硬件可替换、软件可升级、应用可扩展,降低车企对座舱系统的集成与开发难度。 针对座舱的需求,华为对鸿蒙 OS 做了车机版定制开发,在开放 HOS 能力的基础上,再开放 500+ HMS 车机版 API 和包括语音、视觉、音效等在内的 7 大座舱关键能力,并提供全面开放的工具和技术支持,帮助合作伙伴快速开发和迁移应用,构建丰富的座舱应用生态。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智能座舱产品部总经理王庆文表示,本次华为发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包括鸿蒙车机 OS 软件平台、鸿蒙车域生态平台以及座舱智能硬件平台,希望做到用户上车后,不需要再打开手机,实现车载应用体验与手机一致。 根据介绍,鸿蒙车机 OS 是第一个真正为智能座舱开发的中立开放式 OS,华为在手机 OS 基础上做了大量针对性定义和开发,包括增强或新增加了图形、窗口管理、电源管理、安全管理、硬件驱动管理等 12 个子系统中间件,车控类 API 以及能够提供座舱很关键的视觉、语音、音效、AI 智能和互联等能力的 HMS-A 服务框架与 core Kit,使开发者更容易进行开发,应用功能相比手机进一步增强,以提升用户体验,并且通过软硬件生态集成,大幅度缩短主机厂的开发费用和开发周期。 另外,华为也把手机 OS 端的 HMS(华为移动服务)定制成了 HMS-A(Huawei Mobile Service for Auto)开发服务框架,为开发者提供全场景融合感知、决策与控制的能力。 在视觉层面,结合外设和算法的能力,可以提供「 人、车、路」 的精准感知服务,同时华为在业界拥有领先的拍照能力,通过算法和外设伙伴摄像头的同步研发推进,可以大幅提升车载摄像头的拍照能力。 在语音方面,华为通过特有的声源定位、拾音降噪、MIC 阵列等技术,结合 AI 算法,实现车载垂域应用的良好语音体验;音效层面,华为一直致力于通过较低成功本的硬件和强大的算法来实现车载影院级音乐厅的效果。 前几天,就有媒体曝出华为也要研发 AR-HUD 这一类智能硬件。在现场,我甚至看到了华为展示车载智慧屏以及车机模组解决方案。从这个细节能够看出,为了保证座舱的整体体验,华为希望能在各个维度上都给车企提供最适合的软硬件方案。这种把所有事都揽到自己身上的做法,也特别符合华为的一贯风格。 在智能座舱领域,汽车的 OS 至今没能实现统一,甚至都不能达成几个相对普世的主流方案。仅仅是安卓车机,就有无数种定制方案,生态资源和能力也有千差万别。 当然,作为体现个性化的功能,智能座舱一定需要个性化的软硬件服务。对于华为来说,如何在有限的框架下服务好更多车企的不同诉求,会是很有想象空间的一件事。车企对这种打包方案的接受程度,也可能会随着自身定位和能力不同,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不管怎么说,鸿蒙汽车的来临,应该已经近在咫尺了。 智能驾驶的「 打包解决方案」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智能驾驶是智能汽车最核心的竞争领域。而华为展出的方案,在我看来已经涵盖了智能驾驶的绝大部份领域。 华为把智能驾驶分为乘用车、商用车、作业车三类。不同场景下的智能驾驶需求受到「 场景、道路、线路、路况、速度、安全、属性」 等「 智能驾驶七维函数」 影响。为了满足这些场景,华为选择和各个层面的伙伴合作,打造传感器生态圈、执行器生态圈以及智能驾驶软件应用生态圈。 传感器层面,华为展出了激光雷达、可成像毫米波雷达以及超级鱼眼镜头、双目摄像头等等硬件,几乎涵盖了智能驾驶所需的全部传感器。其中,可成像毫米波雷达的性能,已经达到或者说超过了一些相对低性能的激光雷达。长期来看,更完善的传感器组合,也能给决策层提供更精确的数据,也能满足不同车企对功能和成本的定义需求。 除了传感器之外,华为也展出了 MDC 域控制器的方案。 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华为发布了 MDC 210 与 MDC 610 两款产品,分别可以提供 48 及 160 TOPS 的算力,为 L2+,L3~L4 级别的自动驾驶提供经济实用的算力资源,和传感器接入能力,满足车规级安全要求。 为了保证可持续升级的能力,MDC 系列产品也选择在物理尺寸上保持一致,可支持计算平台的平滑替代升级。 而在软件层面,华为在当前的 MDC Core 2.0 中,封装了 AUTOSAR、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及 OTA 升级等 100 多个 API 服务,支持主流的 AI 框架及 1000 多个 AI 算子。 这些开放的 API 服务,覆盖了上层智能驾驶应用的开发、调测、部署、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的核心流程。MDC Core 2.0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