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约谈之后,滴滴快的都干了些什么?

· Jun 04, 2015 333

没错,今天我们要写的还是滴滴快的,因为他们最近动作真的很频繁。 就在今天,他们宣布了两个看起来有些战略意味的消息。 最震撼的应该就是宣布与北汽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计划在在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车联网、企业用车等四大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双方的资源互换可以促进在各自领域的持续发展。北汽借鉴滴滴快的大数据处理能力,推进车联网,智能化技术的研发。而滴滴快的则可以利用北汽的整车和后市场资源进行业务扩展。 光是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乍一看就和 Uber 想要做无人驾驶车的计划很像,而 Uber 直接是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机器人研究中心「 连根拔起」。这样一比较,双方的格局差距还是很明显。 这样的战略已经足够滴滴快的和国内的竞争对手拉开差距。不过概念都会谈,具体到落地实施的情况,应该没有签署一个合约那么简单。 今天下午,滴滴快的还宣布之前的「 周一免费坐快车」 活动由于一些原因取消了。按理说浩浩荡荡号称要补贴 10 亿元的大活动,说取消就取消了? 在快车服务刚推出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这明显指向的就是出租车这一类车型。更低的价格,较好的车型,相比之下出租车已经没有优势可言了。如果再加上每周一两次免 15 元的活动。至少在周一那天,我敢肯定出租车的生意肯定会大受影响。因此这次突然的取消活动肯定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两个看起来貌似没有联系的事件由于前两天的「 约谈」 事件而被联系了起来。 6 月 1 号正式上线顺风车,滴滴快的隔天就被有关部门约去「 喝茶了」。对于他们来说其实也是够倒霉的。这次约谈有些三堂会审的意味,分别由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市交通执法总队和市公安局公交保卫总队三家联合进行。约谈的内容也是简单粗暴,就是说专车和快车业务利用私家车和租赁车,配备驾驶员提供运输服务并按里程和时间收费。这样做是违反现行的法律法规的,是要被取缔的。这么一来,最近打车很难的问题也就不难解释了。有关部门开始表明态度,专车司机也不敢随意接单了。毕竟如果被钓鱼一次,成本之高司机很难承受。 俗话说「 屋漏偏逢连夜雨」,代表着正规租车公司的首汽租赁也传出要做专车服务,目前已成立了专门的专车公司,即将推出类似的电召平台。作为一个 23 年的老牌国企,要做互联网的专车。这样的趋势已经能很容易看出有关部门的态度。不是专车不合法,而是看你听不听话。国企来做,有关部门的掌控也可以更加直接。 对于这样有些「 危险」 的信号,滴滴快的也没有闲着,迅速做出了回应。 在这个略显敏感的时期公布与北汽的合作,我们完全有理由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空间。北汽在北京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有关部门政策「 关照」 的重点对象,仅仅是这一点,我觉得就是一个很大的理由支撑促成这次战略合作。 滴滴快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想借此向外界传达这样的信息:我们的计划还是很长远的,未来的布局也正在展开。新能源车,无人驾驶的未来科技等等都在研发中。社会要对我们有信心,目前的问题不会影响公司的战略部署。我们的合作伙伴也是「 根正苗红」,大家不用担心太多。 至于取消「 周一免费坐快车」 活动的「 一些原因」,应该就是迫于约谈之后的压力向有关部门交出的答卷。我不这么「 张扬」 了,你也别看的太紧。 两个消息,一个面向社会,一个面向有关部门。滴滴快的想要用这样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给用户信心,也安抚有关部门来获得缓冲的时间。这样的动作也给我这么一种感觉:双方约谈的结果可能就是你给我时间,我稍微收敛一点。 毕竟,有什么事不能坐下来好好谈呢?

当我们聊 CES 的那些汽车科技时,别忘了「消费」二字

· Jun 04, 2015 333

CES Asia,亚洲消费电子展。当我们在并不大的 N2 馆里看着那些炫酷的汽车科技时,谁还记得「消费」两个字? 映入眼帘的全都是「炫酷」:未来感十足的人机交互,有钱任性的手势操作,叙事宏大的出行愿景……这些像大片一样轮番上演着。 展示趋势的同时,也应该贴近用户 只不过,上映场地从拉斯维加斯变成了上海。但是新增补的剧情,却少之又少,他们能做的,更多是把年初 CES 上已经出现的炫酷未来科技「打包」奉送。而「未来」这样的字眼,意味着在两三年里你都不要指望能买到这样的技术,它主要是在展示长远的趋势。 但是不要忘了,CES 是「 消费电子展」,「 消费」 二字意味着,在炫技之余,也得拿出一些能在不久的将来让消费者可以买到的东西。 我们都知道奔驰带来的 F015 概念车很炫酷,自动驾驶、全车好几块液晶屏幕……它的前面围满了人。人们都喜欢 「 科幻」,这没有错。但是,这能解决现阶段我们用车过程中的问题吗?基本不能。 那用户到底想要什么呢?「 车里的导航好用一点」,「 车里的多媒体功能丰富一点」,诸如此类很简单、但就是没人能很好解决的需求。 什么是「 基于可消费产品的创新」? 「 在 CES Asia 上,似乎只有凯迪拉克给出了解决方案,并且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应用的方案。4G LTE+CarLife+智能终端 App,一个是汽车移动互联平台的基础,一个是手机车机互联系统,以及可以在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上控制汽车的 App。」 在之前的 CES 系列报道文章里,我们已经对这次凯迪拉克的务实夸奖了一番,再回过头来看他们展出的内容,会发现其实很有针对性。 车载 4G LTE 简单点说,就是把高速网络服务和人机交互系统进行融合,进而把整车变成了一个移动互联平台,基于这个平台,很多车联网的设想和前沿应用才可以逐渐实现。同时,基于安吉星的 4G LTE,还提供和车子深度整合的 Wi-Fi 热点,提供很高的覆盖范围,用户的手机、电脑、平板,都可以接入进来。 装有 MyCadillac App 的智能手机和装有 OnStar App 的 Apple Watch,可以对车辆进行远程车门上锁/解锁、远程启动、闪灯/鸣号、查看车停位置及读取实时车况信息等操控。它能获得「Best of CES Asia 2015」的汽车科技大奖,也和它「基于可消费产品的创新」分不开。 而 CarLife 就更不用说了,它保证的是手机和车机处于互联的状态,相当于把这二者打通。在 CarPlay 和 Android Auto 这样的「 洋货」 迟迟不能落地的时候,CarLife 是在国内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用户总得需要这么一个工具,来让车子和手机连起来,这个需求正在快速扩大。至少 CarLife 能让用户在车机上使用百度地图进行导航,这就是在解决「 车子导航不好用」 的问题,也就是在解决刚需。 从用户看不到的层面来讲,4G 网络进车,给车与外界沟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除了汽车内部越来越大量的数据处理和交换,车与外界的联系和数据交换也会越来越多,如果没有一个顺畅的网络,很难去实现这些东西。至于 CarLife,相当于把移动互联网生态接入了车内。汽车和互联网想有更深的交融,这样的互联系统会是很重要的一个桥梁和载体。 现阶段的车联网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和这些平台、桥梁有很大关系。所以可以把它认为是凯迪拉克在为自己打基础,以此来谋求将来在车联网领域的更大动作。同时,用户能得到的是人、车、移动互联网三者更深程度连接的可能性。 所以在 CES Asia 上,看似凯迪拉克的展台很「 简朴」,但这背后的产品思路,显然是更接地气的。注意用词:「 产品」 思路。这和那些单纯的炫技,已经有本质上的不同的。 「 疯狂」 没错,但是「 理性」 是更需要的。  

荷兰的「SolaRoad」是个什么鬼?

· Jun 04, 2015 333

荷兰人总是喜欢在「 路」 上面做点什么文章,之前 GeekCar 有文章介绍过荷兰的发光高速公路,这次要讲的是太阳能自行车道。 荷兰的太阳能自行车道 SolaRoad 自从去年 11 月正式开通以来,半年来已比预期产出更多电能,发电功率已达 3000 千瓦时。这条 70 米长的车道位于荷兰的 Krommenie 小城,紧邻阿姆斯特丹。该车道由 SolaRoad 公司建造完成,目前正处于 3 年的试骑期,借此测试材质的可行性。 就像铺设地砖,令人惊讶但不起眼的太阳能板能被嵌入到混泥土路面里。研发人员在每块面板上安装上一块 0.4 英寸的透明、防滑、强化的安全玻璃加以保护,玻璃涂层能承受过往车辆的重量。 在太阳能车道试用期间,研发人员会做很多路面测试,比如以沥青为对照组,测量太阳能道路的防滑性,并且确保它不会产生任何让人分心的反光。 根据报道,目前已有超过 15 万名群众骑过这条会发电的车道,SolaRoad 表示,这些骑士几乎没有发现这是一条特别的车道。 太阳能面板还有很多应用。比如以后还可以被设计成人行道,停车场,高速公路等。SolaRoad 对未来充满期待,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为城市持续提供绿色环保的电量。 SolaRoad 表示,太阳能面板在研发过程面临很多技术困难,剧烈的气候变化便是其中之一。温度的强烈波动会导致太阳能板上面的玻璃涂层收缩,甚至脱落。因此在冬天及早春,玻璃涂层就会产生部分剥落的状况。目前有问题的涂层已被修复,工程师们正在思考新的设计来解决这一问题。 虽然目前 SolaRoad 的发电量已经超出预期,但是人们对太阳能车道还存在很多争议。首先,普通的太阳能系统,比如屋顶的太阳能板,是倾斜着面对太阳光的,而太阳能车道是平铺在地面上的。相比于倾斜着摆放,平铺太阳能板的发电效果明显会低一些。其次,来来往往的骑行者会挡住阳光,这也会让太阳能车道发电不够有效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整条自行车道造价不菲,已经接近 370 万美元。 关于太阳能自行车道的未来,Cleantechnica 的记者 Glenn Meyers 是持乐观态度的。他认为虽然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而且目前造价也超高,但是太阳能车道至少会发电,并且为周边设施提供环保的电能。而这一点是任何普通车道都无法超越的优点。每个新产品的成本总是一开始很高,之后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逐渐扩大,太阳能车道的边际成本也会逐渐下降。(编译自 cleantechnica)

QNX 将与英特尔合作,进行车内交互的创新研发

· Jun 04, 2015 333

6 月 3 号,英特尔宣布将与黑莓的子公司 QNX 进行合作,联手对车内仪表功能进行创新,包括娱乐系统、数字仪表盘、以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 其实 QNX 和 Intel 的之间的「 基情」 已经有 30 年,在嵌入式解决方案领域,他们有广泛合作。但这次基于汽车的合作,仍然被双方十分看重。 本周,在底特律,QNX 将展示其车载信息娱乐平台的最新升级版本, 它运行在 Intel Atom 处理器平台上,UI 经过了重新设计。 QNX 车载平台可以提供对于高级图形、手机互联、语音识别框架、快速启动、声学回波消除和降噪、Qt 和 HTML5 等功能的综合支持。 对于 QNX 和 Intel 这样的厂商来说,彼此可以更加容易的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可提供的能力,让开发变得更高效。对于主机厂来说,这种合作带来的结果是,新技术进入车内的速度可能会更快。 在此之前,QNX 也和高通合作,来一起研发车载娱乐交互系统。

Uber 宣称今后让司机一秒找到你,但代价你知道吗?

· Jun 04, 2015 333

相信不少打过 Uber 的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 你在哪儿?我出来了,看见我了吗?我就在 xx 大厦旁边的路口。算了,你车停在哪儿,我过去找你!!」 Uber 官方终于决定出手解决这个问题了。你看下最新的 app 升级说明。 按照 Uber 官方的说法,现在他们可以做到更精准的定位乘客,让司机很方便的找到打车的乘客。例如,通过分析乘客走出建筑物的路径点图,Uber 可以判断门的位置,从而让司机能在更方便的位置停车。 如果有用户人群集中的情况,像音乐会,即便还没人按下叫车的按钮,Uber 的系统也能根据 app 的位置信息,提前预判用车需求,提前调配车辆资源到周边地区。这样的用户体验想必是很爽的。 可 Uber 究竟用了什么黑科技一下解决了老大难问题呢?难道又有哪位超级程序员拯救了 Uber? 你们啊,too young too simple。我来讲讲这背后的故事吧。 话说以前 Uber 的 app 感觉定位不准,这不是因为司机的手机太差,而是以前 Uber 的隐私政策,要求司机只能看乘客设定的打车地点标识。 而且乘客只有在前台运行软件时,位置才可能间断地更新至司机手机上。这些断断续续、难以预测的位置数据并不靠谱,所以司机自然很难找到乘客。 这次重要升级之后,Uber 允许自己的 app 在前、后台运行时都可以获得乘客的准确 GPS 位置信息,除非登出并关闭程序。 上周五,Uber 在他们的官网上发布了将更新隐私政策的事。其中,关于用户们最关心的 GPS 精准定位问题,Uber 是这样解释的: 为保证透明性,我们想强调隐私政策中的几点新变化,这些政策也将适用于 UberEATS 送餐服务和未来可能推出的其它服务。例如,当应用程序在后台运行时,新的隐私政策将允许 Uber 请求访问乘客的位置信息,以提供更快捷的服务。此外,新版隐私政策还将允许 Uber 访问手机通讯录,实现新的促销功能——比如向乘客的亲朋好友发送优惠券等。但无论是哪种情况,用户们都可以选择是否将隐私数据同 Uber 共享。 所以,今后 Uber app 启动后漫长的等待加载数据时间,貌似不会再出现了。因为 Uber 在后台运行时也能追踪用户的位置数据。 得益于此,Uber 就能时刻准备好周围的车,不必等到打车时再确定你的位置,司机接上你的速度就会非常快。 爽吧?!你的代价是付出更多的个人数据,说的严重点就是,你的隐私。 素不相识的司机能确知你的位置也是细思极恐的,要是遇上司机脑子不正常完全有可能对你构成直接的威胁。况且,Uber 在这方面也有黑历史,之前就有记者指控 Uber 使用名为「 上帝视角」 的工具追踪用户。 所以,是否用自己的数据来交换更便利的服务,这是你自己需要决定的事情。Uber 方便表示,用户可以自己打开或关闭实时位置数据的上传。 我试了试,好像中国地区还没有提供最新的功能。 需要提醒你注意的是,今后你再告诉司机「 我正在出来」,但实际却半步没动过的话,他们真的会识破你哦,嗯,这实在是太尴尬了。(转载自车车智能)

拼车市场来了大玩家,优势背后暗藏哪些危机?

· Jun 04, 2015 333

(本文转载自腾讯科技,分析:相欣)【研究结论】1. 滴滴顺风车入局拼车市场,其拥有的优势是过去三年所积累的海量数据和用户画像,产品无需冷启动且天然具备社交属性; 2. 嘀嗒拼车、51 用车、天天用车等最早入局拼车领域,已有用户积累和品牌沉淀。在体验为先的拼车市场,滴滴顺风车即便再次掀起补贴大战,也不会轻易像占据出租车市场那样迅速登顶拼车这个增量市场; 3. 与市场中其他玩家的激烈竞争相比,来自滴滴快的内部业务竞争的危险系数更高。 序·进击的「 巨人」 6 月 1 日,滴滴顺风车终于正式上线,这个被滴滴快的内部称作「 激进」 的业务无疑将搅动拼车市场这一池春水。 有数据显示,滴滴顺风车已招募 100 万车主和 200 万乘客。本月内滴滴顺风车将在上海、深圳、杭州、广州、天津等 26 个城市上线,7 月将在全国范围内上线。滴滴期望在一个月内,顺风车订单量达到 10 万单,年内超过 100 万单。 滴滴顺风车近乎于「 疯狂」 的推进速度和强度,会给之前市场中存在的其他玩家带来多大影响?是否会像抢占出租车、专车市场那样抢占到拼车这个增量市场?以及拼车市场会产生哪些变化? 一、滴滴顺风车核心竞争力 ·无需冷启动 实际上,滴滴顺风车的车主和乘客通过滴滴快的原有平台,就能以非常低的成本迁移过来。与其他拼车软件相比,庞大用户量和软件下载量是滴滴顺风车的有力保障。因此无需冷启动,以低成本实现用户和车主的转换。 ·海量数据积累 滴滴快的平台上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用户行为和用户画像,包括经常使用的出行方式和支付方式。综合这些信息,滴滴快的能够准确地判定乘客和车主是否值得信任,这对于拼车软件来说是很占优势的竞争力。 ·较高技术门槛 顺风车作为 C2C 的平台,拥有较高的技术门槛,通过技术积累可更好地解决匹配、发单、接单等各方面的技术问题。 ·天然社交属性 滴滴顺风车倾向于自然的连接和匹配,放弃打分评价,采用标签评价的方式。未来,顺风车也会根据车主和乘客的标签,进一步为用户匹配相似的同路人,用户将有机会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此外,滴滴顺风车已经可以绑定微信账号,后续顺风车的社交也还会和微信做更多的连接。 二、风险预警 ·外部同行业竞争 滴滴顺风车入局相对较晚,但凭借其在出租车和专车市场的补贴大战经验,一旦将补贴蔓延到拼车市场,必将掀起新一轮资本狂欢,但未必能够「 如鱼得水」。 从数据上来看,作为拼车市场的前三强 ,嘀嗒拼车、51 用车、天天用车几乎占据拼车市场超过 95%的份额,即便滴滴顺风车具有上述几点优势,仍然具有较高的竞争壁垒。 以拼车市场中份额最高的嘀嗒拼车为例,嘀嗒拼车在 13 个城市开通了拼车业务,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南京、苏州、武汉、西安、郑州、重庆、成都,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是汽车保有量前十名的城市,属于人口密集的大城市。 用户量方面,截至目前,嘀嗒拼车用户 下载 超过了 430 万。其中,有超过 30 万的认证车主,剩余 400 万的用户里,约有 200 万是有车的用户,每天的搭乘需求超过 30 万,实际的搭乘超 15 万。 不久前嘀嗒拼车宣布完成 1 亿美元 C 轮融资,该轮融资由崇德投资领投,挚信资本、易车网和 IDG 等跟投,创下拼车应用最高融资记录。融资后,嘀嗒拼车增加市场推广费用,保持对车主和用户的补贴,目标是日活跃订单数超过 100 万单,扩张至 100 个城市。 无论是出租车、专车、快车还是即将登场的顺风车,滴滴快的一直都在借助资本补贴的巨大力量聚拢用户、抢占市场。包括出行市场的其他玩家在内,竞争背后的关键在于,提高接单率,完善用户体验,满足用户的出行需求。在嘀嗒拼车、51 用车、天天用车已经积累了一定用户和口碑后,滴滴顺风车弯道超车的难度很大。 ·内部跨业务竞争 滴滴顺风车上线后,滴滴快的六大业务均已齐全,包括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和公共交通。其中代驾和拼车将会是滴滴快的下一阶段重点发力的业务。 除了来自外部的竞争之外,滴滴顺风车还有一个隐形的敌手,这也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即滴滴快的旗下快车业务带来的市场挤压。 从定价来看,滴滴顺风车在北京计价规则是 10 元起步价,再加上每公里 1 元的里程费,99 元封顶。采取预约方式,限定只能预约 20 分钟之后的订单。但在不同城市,滴滴采用了不同的收费标准,起步价为 5 元到 10 元之间,里程的分摊费基本为每公里 1 元。 滴滴顺风车本身非但不盈利,还要为培育市场投入长期补贴,相比于快车,滴滴顺风车如果不能做到足够的差异性,很容易受到快车市场挤压。 ·政策风险 去年元旦,北京出台《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关于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力促拼车合法化,但也有严格限制。 比如《意见》第五条规定,「 上下班通勤合乘和节假日返乡、旅游合乘各方当事人,可以合理分摊合乘里程消耗的油、气、电费用和高速公路通行费用。」 其中有两个标志体现,一是顺路,二是收取费为成本的 50%,也就是说不以盈利为目的。 而目前,滴滴顺风车对车主和乘客的合乘线路有所限制,要求一致;但对于车主接单的单数并没有严格限制。 三、新玩家带来的变化 移动互联网在改善传统生活方式上提供了很多可创新的机会,包括打车软件、专车等都是在过去原有的出行生态中衍生出的新出行方式,相比较而言,拼车则是一个过去不曾出现过的市场。 自 2015 年年初,拼车领域的竞争开始激烈起来,但相对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出租车、专车市场,仍然尚未出现市场份额遥遥领先的巨头公司,可以说整个拼车市场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并将会发生下述变化。 ·拼车领域投资接近饱和 从资本层面来看,随着资本雄厚的巨头接连进入拼车市场,早先发起拼车项目的创业公司纷纷加快融资进程。今年 4 月,天天用车和 51 用车先后获得来自 百度 、红杉资本的数千万美元 C 轮融资;嘀嗒拼车于 5 月完成 1 亿美元 C 轮融资。 拼车市场基本已经被现有玩家抢占,且此领域的融资也基本被这些玩家融完,后来者很难进入。 ·进入整合阶段,跑在前面很重要 滴滴顺风车的入局,预示着拼车领域将逐渐成为巨头们的战场。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看,拼车的需求和频次相对较低,能否出现下一个估值十亿的公司很难判定,并购的可能性则更大。

谷歌开始在拥挤的高速路上测试无人驾驶汽车

· Jun 04, 2015 333

据最新的报告显示,谷歌正在弗吉尼亚州超过 70 英里的测试路段上进行无人驾驶汽车测试,这些高速公路位于该州北部的杜勒斯国际机场附近。 据《里士满时报》报道,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交通研究所将负责监督谷歌的测试,测试的路段包括 95、495、66 号州际公路和 29、50 号国道,这些道路被称为是「 弗吉尼亚汽车自动化走廊」。 继加利福尼亚州、密歇根州、佛罗里达州、内华达州和华盛顿特区之后,弗吉尼亚州也开始允许无人驾驶汽车在州内进行测试。与其他州相比,弗吉尼亚州对制造商的自主技术管理更为宽松。对此,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交通研究所自动化车辆系统主管迈拉·布兰科(Myra Blanco)表示:「 其他州需要厂商证明它们有能力完成这些测试,我们只要求厂商向我们展示它们如何完成测试以及如何改进测试过程。我认为这将推进无人驾驶技术在弗吉尼亚州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公司在本州北部地区设立分公司或办公室。」 弗吉尼亚州北部拥挤的路况将让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面临目前为止最严格的挑战,这些车辆需要面对各种交通堵塞、障碍物和事故。 布兰科表示无人驾驶汽车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出行提供方便,这些车辆在危急情况下甚至能够直接接管车辆的控制。「 我们有可能像迎接手机技术革命一样迎接无人驾驶技术,我们已经能够看到 10 年、20 年后这种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好处。」 他说。 谷歌高管此前曾表示,预计五年内人们就能买到无人驾驶汽车。或许我们很快就可以悠闲地坐在车里,让它载着我们去各个地方了。(转载自腾讯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