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发达+最强大脑,福特准备好「重塑出行」了吗?

· Apr 11, 2017

上周的 2017 上海国际车展福特品牌活动上,福特新款猛禽的惊鸿一跃,以及 2018 款 Mustang 在国内的首次亮相刷爆了朋友圈,相信对于百年福特的老牌粉丝来说,「Built Ford Tough」 才是这个品牌应有的样子。而对于这个四肢发达的「 美国肌肉男」 来说,我们更关注的是福特正在逐步开发的「 最强大脑」,以及建立在这基础之上,福特对于未来出行的规划和布局。 如果我们回看近几年的汽车科技以及未来出行发展大事件则不难发现,福特可以算是在科技和创新领域动作最积极、大新闻最多的车企之一:十年前第一个参与 CES 展的车企、最先提出向汽车和移动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车企之一、与 QNX 合作的第一家车企、投资 Velodyne 激光雷达厂商、投资 Civil Maps 高精度地图、豪掷 10 亿美金投资 ARGO AI 初创公司开发自动驾驶系统、创立福特城市解决方案团队、在全球开展 Smart Mobility 移动项目试验等等。 福特通过合作、投资、收购、内部创新实验和组织架构整合,逐步完成了智慧出行全领域的初步尝试和布局。就像福特 CEO Mark Fields 在 2017 上海国际车展福特品牌活动上所说,福特的野心在于「 开发未来城市」,从而改变人们的出行。 对于福特来说,想要真正改变城市出行,需要同时具备两个角色:汽车制造商、移动出行方案及服务提供商。在不同的阶段,两个角色之间相互赋能、相互影响的作用都不同,一进一退,一攻一防,这种角色转换的节奏把控对于福特这种全球超大型车企来说,是挑战也是机会,但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环境来看,这种转换都是必然。 站在汽车制造商这个角色来说,在保持传统燃油车持续增长的基础上,福特和其他车厂一样,愿意把宝压在新能源车上,而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于是就有了福特在中国非常积极的电气化战略:在 2025 年前,70%的福特品牌在华销售车型将提供电动车版本;另外,福特汽车将在 2020 年开始在中国生产电动车动力总成系统。 福特带来的两款全新的电动车就是这个电气化战略的开端,其中一款是福特蒙迪欧 Energi 插电混合动力车型,这是一款完全中国国内本土生产的车型,将由长安福特于 2018 年初在重庆投产。另外还将在未来五年内向中国市场推出一款全新纯电动小型 SUV,预计续航里程将超过 450 公里。 除了产品本身,福特愿意把更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到中国,将新增超过 13 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在南京工程研发中心建设新的测试跑道,以及动力总成试验和和创新空间。一方面福特意识到,本土化创新对于研发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产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新项目培养国内新一代工程师和设计师的快速成长,对于福特和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是双赢的结果。 对于移动出行服务方面,福特此次在中国推出智能应用程序「 福特派」,简单来说,你可以通过这款手机 App 来实现远程启动、上锁和油量查询等远程控制功能,查找加油站、停车位和经销商信息,可以与专业的「 福特大使」 一对一交流实现道路救援等功能,通过「 代驾养车」 完成售后维修保养,还可以通过「 福特钱包」 支付经销商和 e 代驾提供的服务费用。 福特派的启动也是福特在国内推出出行服务的第一步,预计类似的出行服务类 App 在未来很短的时间内其他车企或创业公司也会陆续推出。对福特来说,在初期有大批的车主用户基数支持这是好事,但同时,福特派是否能在今后持续接入更多出行服务为非福特车主提供有价值和吸引力的服务,这对于福特的技术、BD 和运营团队来说都是挑战。我们大胆想象一下,或许未来当福特将其 Smart Mobility 的试验项目,例如共享用车、动态交通穿梭服务、拼车、停车等等服务移植进来时,福特派或许可以给我们的城市出行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而对于汽车本身和出行服务而言,自动化或者说自动化的不同程度发展,是未来最大的变量和影响因素。福特已经在开发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并且将在 2021 年首先在北美投入商业化运营。这个时间点和其他几大车厂与供应商给到的时间点不谋而合,从以往投资与合作的名单来看,对于自动驾驶宣传相对低调的福特在自动驾驶核心感知、决策、控制层的技术储备和布局相对完善,值得关注。 就在前一阵,由于股票暴涨,特斯拉市值超越福特,当时许多人认为传统汽车行业巨头已经衰落,取而代之的将会是新崛起的科技力量。其实我想说,或许「 汽车」 这个词已经成为了「 过去式」,但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并不分传统或新潮,企业家的愿景决定了企业的基因以及它所努力的方向,Elon Musk 仰望天空,而福特改变人类移动出行。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车展现场活动预告|人工智能如何驾驭未来汽车?

· Apr 11, 2017 333

你没看错,在上海车展期间,GeekCar 和老朋友 MMC 要在车展展馆里办活动了。至于这次我们活动聊什么?往下看吧: 从过去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做各种努力,希望让汽车更懂我们所想,让每个在路上的人都能获得极致愉悦的体验。直到自动驾驶逐渐展露形态甚至慢慢变为现实,我们开始明白,无论多么复杂的机械结构,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智能化的诉求。 一切「 聪明」 的决策,都必须来自一颗智慧的「 大脑」。正如同 AlphaGo 在围棋中击败了人类棋手,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这台机器本身,而是背后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所以,当汽车遇到人工智能,究竟二者的碰撞会引发怎样的聚变?感知、驾驶决策、人机交互,这些环节将如何被 AI 改变?自动驾驶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又能否实现更大的突破?究竟人工智能该如何驾驭未来汽车?如果你也和我们一样,迫切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那就快来 GeekCar 的线下活动充充电吧! 在这次活动当中,我们邀请到了 MINIEYE、NVIDIA、博世、地平线、驭势科技以及出门问问的几位相关负责人,和我们一同来讨论未来汽车行业在人工智能带动下所产生的种种可能。 大会议程: 活动时间: 2017 年 4 月 20 日 13:20-17:00 活动地点: 国家会展中心场馆内会议室 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大道 333 号/国家会展中心会议室 M5-02(5、6 展厅中间)报名方式: 点这儿跳转一下 ,赶快报个名去现场参与活动吧! 敲黑板划重点:4 月 20 日为车展媒体日,如果你没有媒体证,也依旧可以放心大胆的来报名参加我们的活动!在跳转链接中报名成功之后,我们会在活动当天静静地伫立在场馆入口处发放给你当日通行证,证件数量严格按照报名人数发放,一人一证~如果你想要像我们以前的活动一样邀三五好友一起来学习进步,这一次一定要记得你想带的所有人都必须进行正规注册,我们会在入口处进行身份核实~在领证时也别忘了带好你的名片,方便我们核对报名人信息!(名片用完的小伙伴赶快去印一批啊喂!)其他参与方式: 如果你无法亲临现场,又不想错过这次涨姿势的好机会,我们还有现场直播可以让你大饱眼福!以下两种方式都能全程观看我们的活动哦! 网易直播:搜索极客汽车 映客直播房间号:279053721(或者搜索:GeekCar)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地平线机器人成立了上海研发中心,自动驾驶这件事还是离不开路测和数据积累

· Apr 11, 2017 333

经常关注 GeekCar 无人驾驶相关文章的同学可能还记得,3 月中旬,博世公司在德国办了一次 Bosch Connected World 大会,这次活动上,自动驾驶被作为一个重点话题来讨论。来自中国的创业公司地平线机器人应邀参加这次活动,创始人余凯博士还登台做了一次主题分享,详细阐述地平线机器人的自动驾驶之路。 而在 BCW 结束之后不久,这家公司在上海又搞出一个新闻:他们宣布在上海汽车创新港成立自动驾驶研发中心。 成立这个研发中心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加快地平线的自动驾驶技术落地速度。 看看官方新闻稿对于上海研发中心的定位:「地平线上海自动驾驶研发中心将主要定位于 ADAS 和自动驾驶的产品化研发,包括汽车级软件的开发、系统的测试和匹配、整车的集成,以及前装客户的支持服务等。同时,地平线也希望以上海研发中心为依托,通过算法以及大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与 OEM、Tier 1 等合作伙伴一道,重构整个产业链,推动自动驾驶产业的高速发展。」按照我们的理解,一方面,汽车创新港所在的上海嘉定,具备良好的汽车产业基础,同时有一块自动驾驶测试场地,在这里设立研发中心,对于地平线机器人来说,可以更方便的进行自动驾驶技术的测试,加快研发进度。另一方面,上海所在的长三角地区汇聚了不少汽车主机厂以及供应商,这些都可能是地平线机器人研发的自动驾驶技术的潜在「买家」,在上海做一个研发中心,也有利于地平线和客户进行接洽,让技术更快落地,实现商品化。 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的总经理荣文伟也表示,「未来汽车创新港将为地平线提供人才、税收、研发实验设备支持等方面的全力支持,帮助其技术落地及产业生态搭建。」前来站台的嘉宾阵容也值得玩味:博世中国副总裁蒋健、英特尔车载市场开发总监徐伟杰。博世是一级供应商,英特尔最近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热门程度也不用再过多赘述,他们在各自的角色上和地平线有所合作。对于此前总部在北京的地平线来说,在上海设立「据点」,离这些合作伙伴(客户)更近了。 在地平线机器人的 CEO 余凯看来,要做自动驾驶创业,从技术创新到测试验证,这是一个密不可分的过程,而在上海,地平线的工作重心会更注重道路测试,今年内他们会在上海部署 50 台车用以测试,而到了 2018 年,他们的目标是部署 1000 辆带有自学习功能的无人车。这些车辆在路测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又会帮助地平线的「自动驾驶大脑」变得更好。 说到地平线的自动驾驶技术,他们的产品是嵌入式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在 2016 年 3 月,他们推出了自动驾驶软件系统「雨果」平台,它可以运行于异构计算平台 CPU+GPU 或 CPU+FPGA。按照地平线的产品规划,「雨果」共分为三个阶段,其中 1.0 平台为高斯架构,2.0 平台为伯努利架构,3.0 平台为贝叶斯架构,它们的各自功能如图: 而在 2017 年初的 CES 上,地平线联合英特尔推出了基于单目摄像头和 FPGA 平台的 ADAS 系统,它可以实现的功能包括行人/车辆/车道线以及可行驶区域的检测和识别。这套系统将主要用于前装市场。 上海研发中心的落成,几乎会毫无悬念的加速他们产品的落地速度。同时也证明,对于做自动驾驶研发来说,技术很重要,路测同样很重要。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4.11:2018 款凯迪拉克 CT6 将搭载超级巡航功能;比亚迪王朝概念车图片曝光

· Apr 11, 2017 333

2018 款凯迪拉克 CT6 将搭载超级巡航功能 据外媒报道,通用宣布,他们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向 2018 款凯迪拉克 CT6 提供超级巡航(Super Cruise)功能。凯迪拉克介绍,2018 款 CT6 上搭载的这套超级巡航功能允许司机在驾驶过程当中将手离开方向盘。另外,CT6 上将会配备一个红外摄像头,随时跟踪用户头部位置,确保驾驶员视线始终保持在道路上。一旦驾驶员视线偏离,车辆将会发出警报声。 Super Cruise 终于要落地了。 比亚迪王朝概念车图片得到曝光 今天,比亚迪在公众号上放出了王朝概念车的图片,而这也是前奥迪设计师 Wolfgang Egge 加入比亚迪之后的首款作品。Wolfgang Egge 在设计这款概念车时,特别凸显了新能源车型的力量和速度。4 月 17 号,王朝概念车将在比亚迪品牌盛典上亮相,上海车展期间也将持续展出。 终于有人拯救一下比亚迪的外形设计了。 丰田向肯塔基工厂投资 13.3 亿美元 据外媒报道,丰田宣布,他们将会向美国肯塔基州汽车生产基地投资 13.3 亿美元。未来 5 年,丰田还将向美国地区的汽车工厂投资 100 亿美元。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指出,如果丰田把在墨西哥生产的卡罗拉销往美国,他们将会被征收重税。目前,除了丰田之外,FCA、本田、戴姆勒也相继宣布在美国进行投资。 团结在以川普同志为核心的联邦政府身边…… 滴滴快车在京推出分时计价模式 滴滴快车宣布,他们将从 4 月 10 日开始在北京引入分时计价模式和新计费标准。经过技术调整,滴滴降低了叫车「 冷淡期」 中长距离订单的费用、提高了快车拼车成功率。此举目的在于鼓励人们错峰出行及拼车,以解决供需失衡和部分时段叫车困难的问题。就北京的特殊交通情况来说,较高的起步价有利于吸引司机在短程拥堵路段接单,同时也解释了滴滴为何要降低中长距离的费用。 滴滴这一行为真是为高峰期的共享单车开辟了新市场啊。 金马股份即将更名「众泰汽车」日前,黄山金马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他们已更名为「安徽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这意味着,持续已久的金马收购众泰一事终于尘埃落定,众泰汽车成功实现借壳上市。成立于 1998 年的金马股份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车用仪表生产企业之一,完成并购重组后的公司业务也由零部件制造扩大至汽车整车制造、汽车产业链各环节。 收购方与被收购方,究竟谁借谁上位? 迈凯伦车队将与 3D 打印公司合作 一级方程式车队迈凯伦日前宣布,他们将进一步加强与 3D 打印专家 Stratasys 公司的合作,来进行赛车性能革新。合作的主要内容在于完成一些汽车部件的 3D 打印。从技术层面讲,3D 打印技术在减轻汽车重量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对赛车部件的制造能否使迈凯伦赛车性能提高,还有待考证。 3D 打印和赛车其实应该是一对好 CP。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宝马大转型:从汽车公司到科技公司

· Apr 11, 2017 333

本文转载自「 财经十一人」,作者:谢丽容、 沈忱 一个多月来,百年车企宝马释放了一连串转型信号,宝马集团董事长科鲁格(Harald Kruger)表示,宝马要从一个汽车制造商转型为豪华出行和服务的汽车服务商,成为一个高科技公司。 科鲁格今年 52 岁,1992 年加入宝马集团,2015 年 5 月成为宝马董事长,他是宝马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也是目前全球豪车品牌中最年轻的掌门人。2016 年底,科鲁格在宝马内部提出宝马向科技公司转型的目标。 科鲁格称,「 这是宝马公司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转型之旅,改变势在必行」。 宝马的转型被科鲁格命名为「 第一战略」,旨在将宝马打造成一个基于宝马汽车的,可连接多种服务的大型硬件生态系统。细化而言就是自动化、互联化、电动化、共享化/服务化,也被称为 ACES。 第一战略 自动驾驶(Automated)是宝马集团此次转型的核心,这也是目前互联网公司、新兴公司布局最多,寄予厚望的热点领域。包括谷歌、特斯拉、百度、Uber 都是这个领域的新入局者。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孙玮告诉《财经》记者,宝马集团计划在 2021 年推出 BMW iNEXT,真正实现高度自动化驾驶。谷歌和百度此前宣称在 2020 年左右推出真正实现无人驾驶。 2015 年底,宝马联合奥迪、奔驰收购诺基亚地图业务 HERE,布局对无人驾驶至关重要的高精地图领域;2016 年 7 月,宝马又与英特尔、以色列公司 Mobileye 战略合作,联手进入无人驾驶汽车领域。这也是 IT、汽车、ADAS(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tSystem,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三巨头的首次合作。 昂贵的 Mobileye 产品占据全球超过 75%ADAS 市场份额,是高端车普遍采用的硬件。特斯拉、谷歌无人车也采用 Mobileye 的产品。 2017 年 3 月,英特尔斥 153 亿美元巨资收购 Mobileye,进一步加固了这个联盟。《财经》记者获悉,计划在 2021 年推出的 BMW iNEXT 就基于宝马和英特尔的合作。 宝马也正加大对自动驾驶研发的投入。孙玮向《财经》记者称,宝马将在慕尼黑附近建立一座全新的研发中心,专注于研发车辆联网与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人员将超过 2000。 这个数字和目前研发智能驾驶的互联网公司实力相当。以百度为例,百度目前拥有 1300 名专注智能驾驶的研发人员。 孙玮亦透露,今年下半年将有 40 辆宝马全自动驾驶汽车在全球投入路测。此前,宝马已经在成都完成 1.4 万公里高度自动化驾驶实路测试。 无人驾驶之外,宝马「 第一战略」 中的第二个步骤是互联化(Connected)。2016 年 11 月,宝马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国家推出了「 云端互联」APP,2014 年及以后出产的宝马车辆均可通过苹果手机和 APP 接入该服务。 这一服务整合了宝马所有的手机应用程序,将用户、汽车、道路、服务等智能的连接在一起。目前涵盖旅程管理、车辆服务、高档出行服务和生活方式娱乐服务共 4 大方向的功能。 宝马以合作的方式布局了欧洲、美国、亚洲等重点区域的主流互联网公司。科鲁格称,在此领域,宝马更加依赖供应商后台。他称,下一步,宝马计划与特定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和新兴公司展开合作并投资。电动化(Electrified)也是「 第一战略」 的重要部分,且是宝马目前最为成熟的新业务。 宝马早在 2007 年就启动了「Project i」 项目,开始了以量产为目的的新能源车研发。在过去 10 年中,宝马集团推出了创新的 BMW i 品牌和 i3、i8 两款车型。 孙玮透露,2016 年,BMW i 系列在中国市场的同比销量增长 333%。今年,宝马计划实现 10 万辆新能源车型的年度销量目标。这占据了 2016 年宝马总销量的 1/30。到 2025 年,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将达到公司汽车产品总销量的 15%到 25%。 值得注意的是,电动化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基础。高通的一位技术专家告诉《财经》记者,发动机从油电转为电动后,使汽车的动力模块和传动系统设计变得更加简单,为自动驾驶腾出更多创新空间。 为了配合电动汽车的普及,宝马还推出 ChargeNow 即时充电项目。全球范围内,ChargeNow 在 29 个国家和地区有超过 6.5 万个充电设施。去年,ChargeNow 正式进入中国,目前累计在十个中国城市建成超过 1700 多个充电桩,今年的目标是 2500 个。 「 第一战略」 的第四步——共享化/服务化(Shared/Service)则聚焦服务扩张,推出 Now 系列服务,将服务的范畴扩大到宝马车主之外。《财经》记者获悉,Now 系列服务目前包括:DriveNow(美国)、ParkNow(欧洲)、即时充电(ChargeNow)和即时出行(ReachNow)。「 即时充电」 在 2016 年进入中国,「 即时出行」 共享汽车服务已在北京进行员工内试。 宝马是全球最早推出共享汽车服务的汽车公司。在宝马公司展出的一款 Mini 共享概念车中,不仅囊括了无人驾驶、互联网化和电动的概念,还提出了车身颜色随使用者设定变化、无轮化等概念。 与谷歌正面交火 在宝马的战略版图中,包括英特尔、Mobileye 和腾讯、百度等都是跨领域合作伙伴。这和目前车联网领域的众多合纵连横类似。从 2013 年开始,全球范围内,车企和 … 继续阅读

国产的逆袭?我们和禾赛科技聊了聊他们的 40 线激光雷达 Pandar

· Apr 11, 2017

一家做天然气激光遥测系统的公司,如今也跨界到了无人驾驶激光雷达领域,这家公司叫做禾赛科技。昨天,他们发布了自己的重磅产品:40 线混合固态激光雷达 Pandar 40。为此,我和禾赛科技 CEO 李一帆聊了聊。 激光雷达的重要性无需多言,目前市面上激光雷达的销量基本都是由研究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撑起来的。这些公司可以分为几类:车企、互联网公司、供应商以及创业公司,相应的代表公司有:福特、谷歌/Uber、德尔福以及国内的智行者等等。 禾赛此次发布的 Pandar 40 激光雷达,内部依然有转动的机械部件,外部有壳子罩着,下图是它和一罐可乐的对比: Pandar 40 专门为无人驾驶场景做了诸多优化,线束并不是均匀分布的: 在接近 0°范围附近的 25 线的角分辨率达到了 0.33°,可以充分捕捉行驶过程中远处物体的细节特征。 相比于传统 16 线的 2°角分辨率,在 50 米外的一个 1.7 米高的行人,他身上的线可以从 1 条上升到 6 条,甚至超过了 64 线的 5 条(0.4°角分辨率)。 用图说话,就是这样的: 禾赛方面也列出了 Pandar 40 和 Velodyne 64 线激光雷达的参数对比: 从性能直接对标 Velodyne,可以看出禾赛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不过对于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来说,对 100-200 米的障碍物的探测能力同等重要,期待未来禾赛公布此类测试结果。 其实在今天发布 Pandar 40 之前,禾赛就邀请了一些相关公司对其进行测评,包括:百度、蔚来汽车、小鹏汽车、驭势科技、智行者、四维图新等公司。从客户的反馈来看,几乎是一致好评。 禾赛还放出了一些路测数据: 另外,车用产品必须符合车规级要求,禾赛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测试,包括高强度震动、温差和湿度等等。接下来禾赛要做的就是识别算法,为客户提供更完整的解决方案。 性能是一方面,激光雷达更重要的是价格。 国外的激光雷达价格奇高,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一、市场需求相对较小,很难通过大批量生产均摊成本; 二、产能受限,比如 Velodyne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人工调教。美国的人工费很高,导致生产成本无法进一步降低。这也导致 Velodyne 的交货周期一拖再拖:2017 年初,多数客户反映其交货周期为付款后 6 个月,三个月后,这个数字变成了 9 个月。 三、有一定垄断因素。 在看到 Velodyne 的「 短板」 之后,禾赛的做法是在研发过程中,设法减少人工调教的步骤,使它更适合流水线生产。即使依然有人工调教的步骤,国内的人工成本也要比美国便宜得多。在问到价格时,禾赛方面并未透露具体数字,不过表示会比 Velodyne 的同级别产品便宜。 在禾赛的新闻通稿中,官方表示:禾赛在产品化激光雷达的过程中,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近百家自动驾驶公司的超过千台的意向订单。 算一笔账:Velodyne 64 线激光雷达的价格是 8 万美元,就算现在禾赛的产品卖 8 万人民币(随便猜的),也能卖个几千万… 看到禾赛科技的 Pandar 40 之后,其实我更惊讶于禾赛做产品的速度。因为禾赛科技成立于 2013 年,Pandar 40 的研发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对此,禾赛的解释是:(禾赛科技)积累了多年开发激光遥测传感器的经验,虽然测距和气体检测原理不同,但是遥测光路的设计,电子信号处理等很多核心问题都是一样的,储备的人才也是相通的。 禾赛有一支丰富的激光传感器开发团队,有设计过四代苹果手机电子系统的电子工程师,有在卡尔蔡司设计过镜头的光学工程师,也有在斯坦福大学从事激光传感器研究的科学家,和数十位一线硬件公司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师。 从这两年的 CES 展我们就能发现,激光雷达一直是很火的一个话题,固态化、小型化和低成本是趋势。不少公司都发布了新款固态激光雷达,并给出了几百几千美元不等的价格「 愿景」,然而事实是现在大家都顶着上万美元的多线激光雷达在跑。激光雷达市场,依然容得下新的玩家。 对了,Pandar 40 已经能在禾赛官网下单了。这次禾赛 Pandar 40 的出现,到底会对激光雷达市场产生多大影响,只能用时间说话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在特斯拉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

· Apr 11, 2017

本文转载自「 领英分享」,作者:特斯拉嵌入式软件工程师 Wenjie Zheng 作为 Palo Alto 部门工程师的一员,为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在 Tesla 工作的感受。 1. 特斯拉有多少员工?工程师团队有多大? 在最近一次总部 firmware 组会中,我们的 director 和我们简单说明了公司现在的人员部门情况,所有的在职人员(包括 intern,contractor,full-time,assembler,和公司后勤人员)的数量一共在 9000 人左右. 大家可以猜猜工程师有多少人? 其实之前的回答中也给了大家一个笼统的数字,但大家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所以可能估计的数量也会有不同,但从这次会议中我得知公司的 engineer 人数在 1000 人以下. 这里的工程师包括了在 Fremont 办公的工程师,所以可见公司的工程师只占了员工很少的一部分. 2. 特斯拉应该被定义为一个怎样的公司? 总的来说,特斯拉现在应该被定义为一个 start-up,可以理解为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公司. 个人总结原因如下: 1) 公司还处在非常迅猛的发展时期. 2) 公司企业文化非常开放,员工自由度非常高,公司阶级制度不明显,员工之间非常之平行. 3) 全公司人员的工作融入度和积极度非常非常的高. 4) 全公司人员的平均年龄较为年轻 (平均年龄 27 岁). 5) 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3. 特斯拉公司大吗? 从地理面积来说,Palo Alto 部门在硅谷科技公司中算是非常小型的了. 房屋的面积大概只有 1-1.5 个足球场的面积. 建筑里面一共三层楼. 但是从员工密度来说,公司却可以算是非常拥挤的了. 我们的标准停车位有大约 500 个,但是在 Palo Alto 工作人员工将近两千人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车位的紧张程度. 是的没错,早晨 9 点上班的已经很难找到停车位,只要早晨过了 9:30 才来上班的基本就找不到停车位了. 大家可能会问,开车来了找不到车位怎么办呢? 现在公司请了专门的 valet parking 公司,专门派人过来帮助员工 valet parking. 大家可以理解为你把车开到正门门口,甩个钥匙给工作人员,拿个票你就可以进门上班了,工作人员会帮你找位置停车的~下班了把票再给工作人员,他们又帮你把车开到你面前了~ 4. 在特斯拉工作累吗? 说实话,在特斯拉工作的人都非常的拼,大家都非常热爱公司,包括我自己在内对在公司工作充满自豪感,当然这也作为招人的一项 behavior 标准。正因为大家对工作的热爱,大家会比较自愿的在公司待比较久的时间,自然工作量就会上升。公司正处于非常快的发展之中,非常的高新的科技项目不断的出来,大家为了同样的目标和对公司,科技,未来和完美产品的热爱,期待和追求都奋不顾身的解决很多 cutting edge 的技术难题。当然,同时也带来了高强度的工作。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工作是累且快乐和充满成就感的。 5. 在特斯拉工作的员工水平如何? 员工之间的交流如何? 我想大家应该很关注这个问题,同时这个问题也代表着整个科技公司的实力水平别的类似财务,人事,生产线方面的员工我并不十分了解,所以我只就工程师团队讲讲自己的感受.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所接触的其他工程师和其团队都是非常非常高水平且高专业水准的. 这里真的非常客观的说,在工程师团队里面,员工无论在专业素养,工作素养和为人素养都非常的高水平. 每次我有问题想要请教别人的时候大家都会愿意为你进行细心的解答,并且给你更多的资源让你更深的了解. 我的导师基本就是百科全书,每每有关于工作上的技术问题,向他请教都会得到有帮助的回答 (有时候会直接演示,有时候会给出答案,有时候会给你指引,如果实在不了解会告诉你可以给你帮助的人的联系方式). 我的 manager 也非常的专业,每周都会和每个员工做 1 对 1 面谈了解近况和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等. 对非技术性的问题都会给出细心的解答,等等等等. 我自己是在 charging system 里面工作的,charging system 里面的一位老资历 (employee number 前 50) 的固件工程师在半个月前被提拔为 Principal Engineer,就是首席工程师. 全公司仅有他享有这个最高的头衔. 虽然头衔是最顶的,但是如我前面所说的,工程师团队的阶级基本不存在,所有人都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大家可以理解成在足球场上放置多个办公桌子凳子,大家可以自由走动到不同人的桌子前,并直接和他们交谈. 包括之前答案说的,Elon 的桌子就是完全开放的. 这种环境的设定也是 Elon 的决定,他觉得这样开放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于信息的交流. 打断公司阶级的存在更是让员工之间的交谈变得更加直接,快捷. 没错,我可以直接拿着手提电脑直接放到 Principal Engineer 的桌上和他说我找到了一个 bug,我也可以说这个地方设计我觉得不合理,让他解释一下这部分的架构和设计理念.Elon 和公司的 CTO 就坐在公司的一角,离我的直线距离不到 20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