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斯堡回本利器,5 年后用电动的方式再见

· Aug 21, 2017 333

回忆一下,2013 的车市是怎样的情景? 在当时,大众高尔夫 7 刚刚上市,途观加价还没有现车。可是很难想象,大众 T2 这么复古的车型,居然在 2013 年才在巴西停产,一共走过了 46 年的历史。 大众 T2 的设计理念和发展史,让我想起了国内神车五菱宏光——拉人拉货两相宜,便宜、耐用,简直就是源于沃尔夫斯堡的回本利器。 大众 T 系列老车全球粉丝无数,改装空间极大。时至今日,你去天津港通过平行进口商依然能买到巴西产的停产前大众 T2 版本。不过价格感人,要 60 多万往上。即使是算上运费、各种关税,其中依然有一半的钱是付给了「 情怀」。 在德国汉诺威,有一个大众 T 系列老爷车博物馆,收藏了 140 多辆各个时代的 T 系列车。平时这家博物馆不对外开放,主营 T 系列老爷车翻新、保养和出租服务。一位国内的同行在拜访这家博物馆时,工作人员骄傲的说,「50 年代生产的,翻新好的双色大众 T1 放在网上卖,标 10 万欧元就能秒出!」 反正,懂的人自然懂。在别人眼里这是「 面包车」,但是在大众 T 系列车粉丝的眼里,这就叫「 情怀」,同样的道理,还有本田「 超跑 GK5」 和「10 万块钱的飞度」 的区别。 其实,大众 T 系列车现在依然「 活着」。T1 和 T2 之后,T3 开始变得中庸,T4 和 T5、T6(国内叫迈特威)直接定位商务 MPV。而 T1 和 T2 的精髓就在于:便宜、可改装空间极大、外形萌。一辆背着冲浪板的 T1 或 T2 才是真正的大众 T 系列车,而非现在西装革履打扮的 T6。 从大众 T2 停产的 2013 年,到现在的 2017 年,汽车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智能、电动潮流盛行。大众本身也不好过,排放作弊被罚累计 250 亿美元。 于是,大众决心痛改前非,开始推出多款名为「I.D」 的电动概念车,其中有一款叫做「I.D. BUZZ」,于 2017 年底特律车展推出。 BUZZ 是一辆电动车,中控台非常简洁,带 Level 3 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方向盘可以自动伸缩,按下中间的大众 logo 即可进入自动驾驶状态。中控台上没有屏幕,中央扶手的位置放置了一个 iPad,用来显示一些交互、娱乐信息。 至于大家最为关心的续航:双电机版本最大功率为 275kW,配备 111kWh 电池组,平铺在底盘之上;后驱版本配备 200kW 电机,电池组容量为 83kWh。按照大众的设想,基于 150kW 的直流充电能力,这辆车可以在 30 分钟里充满 80%的电量,整车的续航里程在 EPA 标准下达到 300-430 公里。 大众还故意放出 BUZZ 和 T1 的合影,太吊大家的胃口了: 看到 BUZZ 之后,很多大众 T 粉丝似乎看到了曙光:大众要复活真正的 T 系列车了?于是有不少粉丝给大众写信,表示「please build this car」(请把这辆车造出来吧)。想必,这群人一定是 T1 和 T2 的粉丝。 他们的努力换来了积极的回应。前两天,大众在加州圆石滩正式发布了关于 BUZZ 的更多信息,确定了它的销售时间:2022 年。从一辆概念车到量产,5 年的时间不算夸张。 在发布会上,大众方面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细节: 当这辆 BUZZ 参加了底特律车展和日内瓦车展后,大众收到了大量粉丝的来信,说「please build this car」(请把这辆车造出来吧)。想必,这群人一定是 T1 … 继续阅读

高德和千寻这对基友,想把「高精度导航+高精度定位」做成出行领域的「基础设施」

· Aug 21, 2017 333

一个滴滴用户和滴滴司机的日常: ——诶师傅,我就在我定位这地方呢~你跟着导航过来吧~ ——好嘞~ 五分钟后: ——喂,我到了。你哪呢? 没瞧见你啊? ——就在这立交桥下面啊,你别问我东西南北,我只认左右。 ——你这定位不准吧?我就是按照我导航开过来的啊。 ——您是不是不认路啊?我明明就站这儿呢你看不见?算了我取消了,太耽误事儿了,这样还出来拉滴滴?? 以上情况,估计不少同学都遇到过。问题出在哪呢?司机和乘客的某一方可能确实不太配合,但是地图导航和定位能力的不足,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谁都想让导航更好用一点儿,定位更准一点儿。简单来看,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精度更高的地图和定位能力。 高德地图+千寻位置=? 所以就有了上周的一个新闻:高德地图和千寻位置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合作的主题就是「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将来合作成果的应用方面, 一是可以提升导航、地图产品的用户体验,另外,自动驾驶是它的重要应用场景。 具体怎么合作呢?(这段略专业)「与之前专注单个项目的合作不同,此次高德地图与千寻位置推进的是涵盖数据层、算法层、定位服务层、硬件服务层和应用层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在数据层,双方将基于 HD 数据采集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更准确的初始地图信息采集,并基于云计算和自动化众包体系实现数据实时更新;在算法层,双方将基于各自技术特点,对 DR 算法、多传感器融合定位算法等进行优化,实现更精准的高效运算。此外,双方还将共享各类定位技术和数据,通过与硬件供应商的深度合作,共同推进硬件优化,提升服务水平。」——以上来源于官方新闻稿。 有必要再介绍一下这两家公司在高精度地图和高精度定位上的现有进展: 高精度地图,也就是可以精确到车道级别甚至更高精度的地图数据,据高德给出的信息,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全国高速公路的高精地图采集。采集方式包括自主采集和众包采集两种,另外也实现了从数据发现、调度、采集、处理到上线的自动化流程。(高德地图执行总裁韦东)至于千寻位置,我们也曾经做过报道,这是一家提供精确位置服务的公司,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设立。它在 C 端的知名度不高,但是做的事情非常重要。他们的「千寻知寸」服务已经可以达到动态厘米级定位水平,可以在全国大部分地区 7×24 小时不间断地为车辆提供精准停驶、航向控制等功能。技术上,他们主要使用卫星+地面基站的方式实现这种连续高精度定位。(千寻位置 CEO 陈金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高精度地图」和「高精度定位」这两个概念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有了高精度地图,但是没有高精度定位,没太大意义;反之如果没有高精度地图,也会大大减弱高精度定位服务的应用场景。用高德地图执行总裁韦东的话说,这两个的关系,有点儿类似于秤和秤砣。 虽然已经做了这么简明扼要的比喻,但是要准确的理解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的意义以及应用场景,还是有点难度,于是,一场发布会,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次科普讲座,尤其是在专访环节。不管是韦东还是千寻位置 CEO 陈金培,都花了大量的口舌来帮媒体老师们「上课」,以便让大家准确理解这个合作的意义。 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基础设施? 这种结合在韦东和陈金培看来是像「基础设施」一样重要的东西。所谓「基础设施」,就像电一样,成本低廉人人可用,同时应用场景广泛。 其实听完了整个发布会和专访我就发现,高德和千寻合作的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主要强调的也就是这两个方面。 首先在成本方面,自动驾驶领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韦东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在过去的中国,路不好,所以很多人想买好车,来弥补由道路问题带来的车辆舒适性和可靠性问题,而现在路好了,用更便宜的车辆可能就能达到原来高端车的效果。 他所指的「道路」其实就是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而那个路不好就用车弥补的比喻,很像现在自动驾驶的一种解决方案:用昂贵的传感器解决车辆对周边环境感知能力缺失的问题。 再看新闻稿里的描述:「双方此次战略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综合两家优势,共同研发一款可供 Tier 1 厂商及整车企业采用的综合解决方案,该方案不仅能帮助无人驾驶汽车实时实现自身精准定位,还能及时准确了解周围环境信息,在弥补激光雷达等相对定位技术不足基础上,大范围削减行业成本,推动无人驾驶技术早日市场化。」前一阵我们在美国试驾通用的 Super Cruise 超级巡航系统,它就使用到了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的技术,以此来实现高速公路上的自动驾驶功能。通用方面采集了北美高速公路的高精度地图,再结合高精度定位,用一个相对低的成本实现了特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另外,高精度定位和高精度地图的结合,让车辆可以精确、实时的获知自己的位置和前方路面情况(例如曲率),然后有预见性针对前方路况采取对应的车辆控制措施。 而当整车厂或供应商想把类似的解决方案在国内落地的时候,就得选择国内能提供这种服务的供应商。高德和千寻的合作,可以说一方面是需求驱动,一方面又是由双方的能力驱动的,毕竟在高精度地图和高精度定位这两个领域,高德和千寻都是仅有的几个可选供应商之一,尤其是千寻位置。而韦东认为,这是一件让他们觉得有「使命感」的事儿——推动「基础设施」的更快普及。 而且,从他们把「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定义为「基础设施」这个论调来看,显然是想把这种解决方案大范围推广。或许那些对于自动驾驶落地方案还举棋不定的厂商,会因此有所触动。 如果跳出自动驾驶这个维度,把关注点扩展到整个交通出行领域,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的意义也不小,就像我们前面说到的,更好的导航体验、更好的手机地图 App 体验……等等等等……阿里系常说的一个词叫「赋能」,用在这里也完全合适。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都有阿里巴巴的背景,但是这两个公司的合作并没有排他性。 对啊,既然是「基础设施」,怎么能自我封闭呢?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车和家造车新进展:SEV 试生产下线,SUV 生产基地完成奠基

· Aug 21, 2017 333

去年 8 月 10 日,在中国的新造车领域发生了一件很巧合的事:车和家第一生产基地在常州举办了奠基仪式,而乐视超级汽车工厂也在同一天宣布落户莫干山。 如今,一年时间过去,乐视造车没了下文,车和家却有了新进展,他们今天宣布:第一款产品,也就是那辆 SEV(智能轻电),在江苏常州第一基地试生产下线。同时,用来打造智能 SUV 产品的第二基地也在今天举行了奠基仪式。 从奠基走向试生产 从第一基地的奠基到试生产,车和家花了 12 个月的时间。根据他们提供的最新进展信息,目前涂装、焊接及总装车间的主体建筑已经建设完成,同时生产设备也完成了入驻并安装完毕。随着试生产的开始,所有设备将进入生产调试与验证阶段。接下来, 针对工厂试生产车辆,车和家团队将会同步展开一系列密集的测试和调教工作,确保 SEV 智能轻电产品的品质与可靠性。 去年,车和家曾经预计,一期项目在 2017 年底前竣工投产。如今看来,他们在项目进度上的把握还算准确。公司创始人及 CEO 李想表示,「 说到做到,高效率的达成每一项计划和承诺,是我们对于自己最核心的要求。」 这次下线的 SEV 产品在设计、研发、生产以及制造环节依据了 欧洲 L6e 标准 ,主要定位为城市短途出行创新解决方案。车辆将会配备 220V 充电接口以及可拆卸设计的锂电池组,至于车身结构则会采用冲压工艺。另外针对涂装工艺,车和家还特意强调,他们使用了 Durr 机器人 100%自动化喷涂,同时通过薄膜前处理、高泳透力电泳等技术加强漆面效果和防腐性能。 目前这款 SEV 已经 进行了两个轮次的工程样车试制与改进,整车可靠性、操控稳定性、动力性、经济性、 NVH 等试验与测试也已经完成。 另外,他们自建的 18650 动力电池组工厂将在今年 9 月正式投产,为 SEV 智能轻电提供动力。 至于产品何时上市,车和家给出的说法是:需要等到明年上半年。 第二基地用来生产智能 SUV 第一基地负责生产 SEV,而用来生产智能 SUV 的第二基地则在今天启动建设。第二基地投资 30 亿元,占地面积 45 万平方米,规划产能 10 万辆,其中包括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四大整车制造工艺以及三电等相关配套设施。 另外,官方还透露了关于生产制造环节方面的一些技术信息,考虑到智能 SUV 的车身尺寸对于车身刚性的要求,车和家在第二基地中引入了激光焊接技术。而在冲压工艺方面,他们则使用了 ABB 的直线七轴机器人 IRB7600FX。 除了 SEV 试生产下线、第二基地奠基之外,车和家今天还举行了一个 2017 全球伙伴大会,与博世、法雷奥、联合电子、百度、德赛西威、佛吉亚、均胜等供应商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官方给出的说法是: SEV 智能轻电的供应商体系已经搭建完毕,智能 SUV 的供应链搭建也即将完成。 与国内一些步履维艰的新造车团队相比,无论是整车研发、供应链搭建还是工厂落地等环节,车和家的计划推进完成度都高出了很多。现在最大的期待恐怕就是明年上半年上市的 SEV,毕竟只有产品才是最能衡量新造车团队能力的标尺。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