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豆 D3 静态解析:一辆微型电动车要价 10 万,它凭什么那么贵?

· Nov 11, 2017 333

在刚刚过去的 10 月份,全国新能源车销量排行榜上,微型电动车「知豆 D2」总共卖出 4500 台,在所有新能源车型里排名第二,即使放在全年来看,知豆也算是新能源销量榜里前几位的。在经过了 D1、D2、D2S 这几款车之后,「热门产品」知豆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三代车型——D3。 在杭州的未来出行展上,知豆 D3 正式上市。和之前的几款车相比,D3 明显更「膨胀」了:尺寸变得更大、配置变得更高,当然价格也因此大幅提升,补贴后售价 8.98 和 10.98 万。此前,知豆 D2 扣除补贴之后的实际裸车价格区间在 4-6 万左右。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知豆想用更高的品质摆脱「微型即廉价、廉价即低质」的固有印象。 然而,这种「膨胀」真的是好事吗? 我们先看产品。 比 D2 长了将近 20 厘米 D3 还是知豆的一贯造型风格,我承认微型车很难被设计得很好看,但是不好意思,一直以来我都不太能接受知豆的外观。 在 D3 上,大嘴变得更大了,而且仔细看前格栅,还能发现有彩色小方块做点缀。大灯是全 LED 的。 最大的变化可能来自于侧面。对比之前的知豆车型,D3 很明显变长了。因为追求尽可能的小型化,所以曾经的知豆侧面比例让人非常难受,而 D3 在车门后面加长了一段,我个人感觉是比原来舒服了一些。加长的结果是后备箱空间变得更大了,但是知豆 D3 仍然是一辆两座车。(知豆 D2,图源:爱卡汽车)D3 用上了贯穿式尾灯,同样是 LED 光源(事实上全车所有光源都是 LED),要知道贯穿式设计可是现在设计师做尾灯的最流行趋势,奥迪、保时捷都在新一代车型的设计语言上用到了这个元素(手动微笑)。在知豆 D3 尾门的牌照区域能看到倒车影像的摄像头。 轮毂是 15 寸的。 总之,就外观来说,我对 D3 是没有欲望的,这个见仁见智。 关于双屏的几件事 更大的变化还是内饰。最抓人眼球的还是贯穿式屏幕。很难说这不是被奔驰的横向双屏思路所影响,不过和目前常见的双屏方案不同的是,知豆 D3 的仪表盘还是独立的,多出来的一块屏,给了副驾驶位置。两个屏的尺寸都是 9 寸,中间有粗边框。 在展台上,我找到一位负责车载系统研发的知豆工程师。他告诉我,他们最初的想法是做一个整体的横屏,而不是两块屏+边框的方案,但是涉及供应商及成本,最终成了现在的样子。 贯穿式横屏的设计在北汽 ARCFOX LITE 车型上也有,只不过那辆车横的更彻底,把仪表盘液晶屏也做成了同样的规格,所以是 1+1+1 的三屏方案。 但是不管是知豆 D3 还是 ARCFOX LITE,实车所展现出来的屏幕区域质感还是有些粗糙,没有精致感,尽管 D3 的中控台还用上了皮革/软性材质+缝线处理。 在我看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在这么小的横向空间上做出两个大尺寸屏幕,导致中控台的整体比例感有些失调。 D3 的车联网系统是基于安卓系统开发而来,一个亮点是引入了百度大脑。这个车机是个联网的系统,每月 1G 的免费流量。语音控制可以全局操控,地图数据供应商是高德,同时还带有 CarLife 车机手机互联系统,以及可以在系统里登陆微信,在车机屏幕上收发微信信息,甚至用语音完成微信的操作。对了,还有手机 App 远程控制、呼叫中心等等。总之啊,功能挺全的。 那个工程师(也可能是产品经理)告诉我,他们的车联网/软件研发团队在北京办公,团队规模 100 多人。他之前在某德系豪华品牌从事车联网系统开发,但是想做有更意思、更自主的东西,所以加入了知豆。(知豆 D2 内饰,图源:汽车之家)没有在驾驶场景下使用这套车机系统,所以在人机交互和功能层面现在我没有太多发言权,但是在展车里坐了将近半个小时,一边和他聊天一边想到两点思考: 1. 如果是仪表盘液晶屏+中控液晶屏的组合,这种 UI 和交互琢磨起来不算复杂;类似 Q50、揽胜星脉那种竖向布置的双屏也比较容易有各自屏幕的分工和职责。但是,知豆 D3 这种双屏设计,每个屏幕的职责是什么、每个屏幕又显示什么内容,这个对于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理来说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毕竟过去没有类似案例。实际使用起来,我也不太容易一下子就看明白 D3 这两块屏的交互逻辑。总体来说,靠左的屏幕主要是驾驶员来用,副屏供副驾驶操作,但是我觉得这二者之间的逻辑还是有些混乱。可能是我用的不够深入,并且没有在实际驾车场景里用,这个有待后续深度体验。 2. 讨论一个必要性的问题:副驾驶位置是否需要一个屏幕?其实在最近两年的各种概念车上,给中控台副驾位置装一个屏幕的做法屡见不鲜,看起来这个问题无需讨论,应该是趋势所向,但是如果结合知豆 D3 的微型电动特性以及它的价格、受众人群来看,我并不觉得副驾这个屏在它身上是一种必需品,相反,从我的试用体验上来看,这俩屏的内容、功能重合度挺高的。 D3 的双屏在提升了 B 格的同时也带来了成本上的提升,但是体验呢,至少在我看来有很大提升空间。到底如何理解、定义这个副驾驶屏幕,可能知豆的车联网团队还得再想清楚一点儿,否则就是「强行双屏」、「强行科技感」。 再说一句仪表盘液晶屏:从展示出来的这个 UI 来看,信息显示太庞杂了,很难找到视觉重点,不利于必要信息的快速读取,不好。 其他一些内饰细节: 总的来说,硬塑料在 D3 的内饰上越来越少了,内饰用料相比以前更加高档(相对高档)。当然,这也意味着成本的提升。 现在越来越多的品牌都想给自己的产品贴上科技感的标签,这次的 D3,也不例外。除了上面说的双屏之外,这车还非常「越级」的配上了 ADAS 系统,具体功能是车道偏离预警、防碰撞预警。对此,我所理解的一种产品思路可能是这样:有很多人觉得这么小的车一定不安全,因此厂商给它加上了 ADAS,希望能借此扭转大家的这种认知? 除此之外,还有 360 度全景影像、前装行车记录仪、无钥匙进入、无钥匙启动。 对了,见过大功率车载 WiFi 长什么样吗?请看下图。这可是前装的: 该说说「硬件」了 以上说了那么多,对于一辆电动车来说最重要的地方还没说到。别急,现在说。 D3 分为低配的「豆牛士」和高配的「圣豆士」版本(我可以吐槽名字吗?),整车重量分别是 … 继续阅读

Car2Share 通勤体验 | 德国血统的「分时租赁汽车」好不好?

· Nov 11, 2017 333

  共享经济这个词目前处于中国互联网热潮的浪潮之巅,而现在大部分的共享经济其实更贴近「分时租赁」这个词语。自从共享单车火爆全球之后,陆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共享,像充电宝、雨伞、马扎等等新奇的玩意儿层出不穷,只有你想不到的就没有共享不了的,甚至还有网友用短视频炒作共享女友…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比单车成本还要高的出行工具——汽车。没错,共享汽车也已经出现在我们身边很久了。和共享单车一样,品类多多的共享汽车拯救了我们的中短途出行。 作为一名北京的 95 后,住在北城的我单程通勤需要 20 公里。早晨根本就上不去那谜一样挤的 5 号线,公交地铁是指望不上了,所以共享汽车几乎成为了我每天通勤的选择,我注册并使用过很多共享汽车,比如一度用车、北京出行(现更名为摩范出行)、TOGO 途歌和 EZZY 等,为了通勤我也是交出去很多很多的押金啊。这次,我来体验一下拥有德国血统的「分时租赁汽车」—— 戴姆勒 Car2Share 随心开。 共享  smart 就是德国血统? Car2Share 是戴姆勒旗下的「分时租赁汽车」,说白了它和奔驰是一家子,所以所用的运营车辆都是清一色的奔驰 smart 。 与其他「分时租赁汽车」不同,Car2Share 是没有 App 的,从微信中搜索并关注了「戴姆勒 Car2Share 随心开」公众号,从菜单栏注册入口进行了和其他平台一样的身份证与驾驶证的信息验证。 等待验证通过后使用微信缴纳了 500 元押金,不得不说相对于其它一些平台 1500~ 2000 元的押金,Car2Share 的确是更合理一些。   整个注册过程以及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所有操作都是在微信中打开的网页里进行的,所以点击选项和菜单的时候会有一定网络加载所带来的延时。微信相对于 App ,优势在于减少了下载占用流量和手机存储空间,但是难免也会让一些习惯了 App 的用户用起来不那么顺手。 我有点转向了,这怎么破? 我上班在朝外 SOHO ,地下车库就有 Car2Share 的点位,但都是 smart fortwo,之前通过其他平台已经开过很多很多次了,从没有开过 smart forfour 的我于是决定体验一下。于是我预定了旁边的中骏世界城点位的 smart forfour。等我到中骏世界城之后开始犯迷糊,世界城的停车场地下一共三层,Car2Share 点位到底在哪里? 在 B3 地库绕了一大圈无果之后,我致电客服,经过几分钟身份信息验证之后 ,问题解决。 和其他平台的共享  smart 有哪些不同? Car2Share 解锁使用的是网络解锁,手机在取车界面点击取车后,车门会自动解锁。车钥匙在中控台下侧悬挂,即使我取车时是晚上,在车内氛围灯的映衬下也能轻而易举的找到。 驾驶感受和平时开的 smart fortwo 差不多,刹车点头、起步仰头、踏板行程长、雨雪天气易打滑等等都是 smart 车型的通病。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目前开过配置最高的「共享 smart」,座椅加热、倒车影像、倒车雷达、蓝牙连接、自动大灯、全景天窗(非电动天窗)。倒车影像和倒车雷达在停车入库时对驾驶员的帮助很大,我开过的多数共享汽车因为选用低成本的低配车型所以几乎都没有倒车影像,只是偶尔车型会有倒车雷达。驾驶体验中给我的亮点就是座椅加热,深秋的北京晚上还是比较冷的,座椅加热这个功能用一个词形容就是「雪中送炭」。 到家之后,我直接把车开到了地库。此时的关锁已不需要手机控制了,就像开自己家的车一样,拔下钥匙用钥匙遥控锁车,第二天早晨也是用钥匙遥控开锁,中途锁车期间一定要记得保管好车钥匙。 还车与支付费用 到达还车点位后,将车停放到点位里,将车钥匙后悬挂的磁卡插入感应区中。 在「戴姆勒 Car2Share 随心开」公众号菜单栏选择我的助手,点击我的订单,进入当前订单后选择还车。   还车前会与你确认一些注意事项比如:车是否在站点内、钥匙是不是在感应区、车灯和车门是否关闭、你是否在车外等等。       之后,后台会开始检查。   全部通过之后,就可以看到账单并支付了。 我订车时选择的是晚 18:00 至第二天早 9:00 的 smart forfour 夜间套餐,78 元包含时间段内的时长费,超时后需要额外支付时长费,并且所有里程费是不包含在套餐里的,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晚上老老实实的把车停在了地库。 因为早高峰堵在路上,结果晚还车 30 分钟左右,看到账单时的我是心痛的,这应该是我最贵的一次通勤了。往返一共花费 162 元,其中包含:夜间套餐 78 元、41 公里的里程费 73.8  元、超时费用 10.2 元。相比较打车通勤的费用,往返整整高出了 60 元。         1. 支付之后,就完成了本次「戴姆勒 Car2Share 随心开」的体验。当然,说了这么多使用流程,我也要总结一下这德国血统的「分时租赁汽车」。 外观、内饰干净整洁,没有看到其他用户遗留的烟灰、垃圾,可以说明运维人员会按时检查并清理所有使用过的车辆。 2. 车辆配置完善,可以大大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基本需求。 3. 站点在系统中没有更精确的标注,如果第一次在不熟悉的站点租用车辆,可能会多花一些时间找车。建议系统对网点标注位置标注更清楚一些,或者增加网点实景照片。 4. 选择夜间套餐,可以保证第二天一早有车通勤,不用担心一大早和别人抢订汽车的情况。 5. 如果个人使用的话,费用会比较高,但是有同行的朋友或同事平分费用的话,还是比较合适的。 6. 微信中进行注册、预定、开锁、还车、支付等操作时,有一定加载延迟,流畅性不如 App 来的更痛快。 7. 从车的整体感觉来说,多花点钱得到更好的车况、更好的车内环境与更好的车内配置,这样一想,偶尔体验一下还是不错的。 8. 如果你每天早上都在和附近的陌生人在抢订共享汽车的话,我建议你可以试一下「戴姆勒 Car2Share 随心开」。如果你是和我一样自己一个人通勤,你可以选用 smart fortwo,更低价格的 58 元夜间套餐和更低里程费,更适合单人或双人通勤。 因为有戴姆勒的背书,所以 Car2Share 在品牌层面给人的感觉是比较靠谱和踏实的,这是整车厂主导的共享用车项目和创业公司项目比起来的一大优势。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