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ekCar 评选 | 2017 年度十大「汽车科技」事件

· Dec 26, 2017 333

年底了,是时候来一波盘点了。在过去的 2017 年中,汽车圈中发生过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不过我们依然想聚焦在「 汽车科技」 这个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选出了这一年里的十大最有影响力事件,从这些堪称「里程碑」的事情里,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到汽车科技、汽车创新领域的未来。 当然,十件事可能还不够,可能你也有你自己的评判标准,所以欢迎你留言告诉我们。 蔚来 ES8 上市 蔚来汽车成立于 2014 年,在过去三年中,蔚来汽车参加了电动方程式、发布了电动超跑 EP9。 赶在 2017 年结束以前,蔚来首款量产车 ES8 终于上市,七座 SUV、补贴前 44.8 万元起售、续航 350 公里(NEDC)。作为一款智能电动车,ES8 还配备了许多当下最前沿的技术,比如 NOMI 人工智能助手、NIO Pilot 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等等,并且可以通过 OTA 实现升级。按照计划,蔚来 ES8 将在明年 3 月开始交付。为了做到「 和燃油车一样的用车体验」,蔚来向 ES8 车主提供换电服务、充电车服务,还花费巨资建立为车主服务的线下空间 NIO House。 这成为新造车运动开始三四年以来第一个正式上市的产品。当天的上市活动,以及围绕产品及蔚来服务模式的各种分析评论文章,在行业内被大范围刷屏,持续多日。 新造车运动在 2017 年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有的玩家还在入局,有的玩家开始掉队,有的玩家开始形成头部阵营,他们落地的产品也纷纷发布,并且等待在 2018 年或量产或上市或交付。不管你觉得是否靠谱,这些新兴造车团队已经实实在在的成为影响中国电动车发展的力量,这种影响不仅仅在于他们自身,还在于由他们所造成的种种蝴蝶效应。 领克 01 上市 有人问过:「世界上还需要一个新的汽车品牌吗?」,领克说:「 需要」。 今年 11 月,基于最新 CMA 基础模块架构打造的领克 01 上市,售价 15.88 万元~20.28 万元,这是吉利旗下高端品牌领克的首款产品。 对于领克 01 来说,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两点:一是沃尔沃元素,也就是由吉利和沃尔沃联合研发的 CMA 基础模块架构;二是领克 01 上的科技配置,比如全系标配的是 10.25 英寸的全液晶仪表盘和 10 英寸中控触摸屏、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技术等等。 就产品力而言,领克 01 已经有了和合资车型竞争的实力,某些方面已经超越同级别合资车型,而这也只是吉利在这一年里突飞猛进的表现之一,他们通过种种并购、投资,在汽车甚至出行领域做了极为广泛的布局。 另一方面,在这一整年里,领克和长城的 WEY 一起收获了来自行业和普通消费者的极大关注,走上了新高度的中国车企,在未来可能还会持续让我们惊讶、欣慰。 特斯拉 Model 3 交付 千呼万唤始出来,历经几次跳票后,特斯拉 Model 3 在今年 7 月底终于上市:基础版本售价 3.5 万美元,续航 350 公里;长里程版售价 4.4 万美元,续航 500 公里。 一切和我们预想的一样,Model 3 比 Model S 更加便宜、零部件更少从而变得易生产。 不过后来,特斯拉的日子并不好过,进入了 Elon Musk 称之为的「 生产地狱」 阶段。在特斯拉 Q3 季报中,特斯拉表示第三季度只生产了 222 辆 Model 3,原因是因为电池组的装配生产线出现了问题。对于特斯拉来说,产能爬坡依然需要时间,靠 Model 3 彻底翻身,也需要时间。 至于特斯拉在中国建厂的传闻,虽然传了很久,甚至还流传出「谈判桌」的照片,但是后来 Elon Musk 正式表态,特斯拉 2019 年前不会在中国大规模投资… 但是无论如何,被视为特斯拉最重要产品的 Model 3,终于开始走入我们的生活里,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特斯拉的未来走向。 特斯拉发布 Roadster 2 和电动卡车 2017 年特斯拉的大新闻不少,于是独占两条… 同样是在几次跳票之后,特斯拉最终在 11 月 16 … 继续阅读

2017 最佳车内人机交互——除了星脉,还有它们也不能被忘记

· Dec 26, 2017

年底了,又到了回顾一年中发生了什么大事儿、对明年立 flag 的时候。flag 立不立无所谓,反正每年都立,可真正实现的少,但是年度回顾还是要认真做一下的。事实上,回顾 2017 年的汽车科技圈,值得记住的产品和故事也不算少。 今天的第一个专题,我们聊聊车内人机交互这件事。 2017 最佳车内人机交互——路虎揽胜星脉 经过 Geekcar 小伙伴们的热烈讨论(其实毫无悬念),2017 年度最佳车内人机交互,我们选路虎揽胜星脉。 路虎以往在人机交互方面一直是平淡无奇,谁知道它憋了个大招,在今年的日内瓦车展上,路虎揽胜系列的第四位成员——揽胜星脉的量产车首次公开亮相。很多人关注它的外观,但是站在我们的角度来看,它对于车内人机交互所做的革新,也是一个大亮点。 它厉害在哪儿?下面再介绍一遍。 路虎把星脉的人机交互系统命名为「Touch Pro Duo」,「Duo」 是双的意思,它是路虎车系里第一次使用双触摸屏,尺寸都是 10 寸。上方的屏幕继承了路虎一贯的大宽屏设计风格,并且可以调整屏幕俯仰角度,有助于控制反光,这块屏幕用来显示导航、多媒体等功能。 下方的屏幕侧重于对车辆自身的控制。比如揽胜标志性的全地形反馈系统,就通过这个屏幕进行操作。 虽然在星脉之前也有一些日系为主的车型采用了双屏设计,但是在菜单设计合理性、交互便利性、屏幕及 UI 美感、科技感等方面,诞生于 2017 年的星脉显然做得更好。 当然也有问题:这两块屏在防指纹方面并没有做太多优化,屏幕沾满指纹之后美观度大打折扣。 除了这两块屏幕,高配的星脉还配备了 HUD 抬头显示、全液晶仪表、方向盘触控板等人机交互硬件。 HUD 影像直接投射到挡风玻璃上,作为揽胜车系的成员,路虎在星脉的 HUD 上增添了车身实时状态显示,可以方便司机越野时快速获取车身信息。 而星脉在方向盘上的创新是,用「触摸板」替代了传统的方向盘多功能按键,这个变化又一次营造了星脉的科技感: 空调控制旋钮的变化也是星脉内饰里让人惊讶的一个细节。在全面触摸化的趋势下,路虎仍然保留了使用频次较高的实体空调旋钮,并且把旋钮叠加在了屏幕上,在中间大面积镂空的位置上可以显示温度,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感。不过,这也给工程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旋钮内部也更加不好清洁。 虽然也有槽点,但是整体上来看,在 2017 年各个车企推出的量产车里,星脉的人机交互绝对算得上是亮点多多,并且有一定的原创性,不少人机交互和汽车内饰从业者也对星脉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也不应该忘了奥迪和特斯拉 除了揽胜星脉之外,2017 年还有几款车的人机交互系统也不错。 首先是新一代的奥迪 A8: 新 A8 的屏幕布局和星脉有点儿类似。在新 A8 之前,出于行车安全考虑,奥迪一直采用的是非触摸屏,这次新 A8 是奥迪品牌里第一次出现触摸屏设计,并且舍弃了 MINI 按键和多维旋钮,可以说是奥迪在屏幕设计上迈出的一大步。 那么对于安全问题,奥迪是怎么解决的呢?答案是「 触觉反馈」。新 A8 的两块中控屏幕自带「 触觉反馈」,触摸屏幕的时候,屏幕会和手机一样发出「 哒哒」 的声音,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盲操的准确度,间接的提升了安全指数;另一方面,多多少少也增加了一些操作上的质感和精致度。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即使有了「 触觉反馈」,在精确度和安全指数上,触摸屏幕依然不如实体按键。 然后要说的是特斯拉 Model 3。Model 3 的内饰和人机交互都采用了非常简洁的设计,甚至在它的量产版里,我们也没看到 HUD、传统仪表盘的身影。除了方向盘上的两个多维滚轮和方向盘后的两个档杆,所有的设备控制和信息显示都被集成在 15 寸的大屏上。 过分的简约意味着对过去车内人机交互在某种程度上的「颠覆」,也意味着用户需要重新去学习并适应特斯拉建立起的这套交互逻辑。 从国外网友视频的介绍视频来看,特斯拉将方向盘上的两个旋钮赋予了比传统汽车更多的功能,这两个旋钮搭配屏幕显示,有一种操控数码设备的感觉,而传统意义上的「仪表盘」显示信息,被设计到了屏幕左边的区域,这个变化对于行车安全是否有影响,没开过实车的我们并不好下结论。 我们还采访了两位人机交互专家,听听他们怎么说 对于车内人机交互哪家强的问题,我们还采访了人机交互专家许士彦和张卷益,他们从更专业的角度给我们盘点了 2017 年的车内人机交互发展趋势。以下是他们的观点: EICO CEO 许士彦: 回顾 2017 年的人机交互系统,我觉得有三个特点。 首先三屏设计似乎变成了新车标配,以前主要是中控液晶屏幕和全液晶仪表盘,17 年开始引入了第二块中控屏幕,主要负责空调、座椅以及驾驶模式等的控制,像新 A8、路虎揽胜星脉等车型。汽车进入了全屏时代。 第二,软硬件结合更加直观。比如液晶屏区域融合硬件,像揽胜星脉的硬件旋钮融入到屏幕显示区上,还有 Panamera 的仪表盘采用了一个传统表盘和四个虚拟表盘相结合的设计,而不是全液晶仪表。再比如触控区域的按压反馈,在一些屏幕或者中控触控区采用按压式反馈(类似 iPhone 7 的 Home 键),比如新 A8。这些新特性一方面可以解决像 Tesla 大屏带来的盲操安全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汽车中控区出现千篇一律的设计造型。 第三点,多屏之间的无缝信息交流。在过去,由于几块屏幕的功能是分开的,所以不需要屏幕之间的信息交流。但现在全液晶仪表盘成为了很多新车的标配,所以这块屏幕不仅仅只是显示速度表、转速表等基础信息了。而是会根据不同的行车状态,显示出一些像导航一样的重要数据。加上混动车、电动车的普及,能源管理也很适合在仪表盘上实时显示。这时候多屏之间的无缝信息交流就很重要了。 那么未来的人机交互会怎么发展呢?在我看来,硬件的变化会带来交互体验的提升,用户与汽车的互动会更加自然更加直接。而物联网、智能助理、自动驾驶的引入也会让汽车拥有更丰富的功能与能力。 手机厂商主导的 CarPlay 、Android Auto 依旧只能作为汽车中控的补充,主导中控和人机体验的还是汽车厂商。 而蔚来、威马、车和家等新时代的车企也正在通过自己的资源与整合能力,进一步提升并创造更极致的用车体验。 新旧车企将在电动车来临的时代进行对决,汽车的人机交互的体验将成为各家厂商之间非常重要的竞争力。 FOKS 创始人 张卷益: 今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揽胜星脉的「Touch Pro Duo」,特别是他们的双屏交互,有效的区分了信息和控制的区域需求,同时与硬件控制的结合也恰到好处。另外,这套系统里对于 HUD、方向盘触摸控制以及液晶仪表的结合都做的很好,能够明显的看出设计者和开发人员在里面花费了不少功夫。 还有一点,从 Tesla 开始,很多车都在单纯追求屏幕尺寸的大,但是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大屏本身是否合理。加上很多原来做移动设备的设计师进入到这个行业,从思想和习惯上都没有为汽车设备进行设计。路虎的「Touch Pro Duo」 虽然没有一个超大的触控屏,甚至于看上去还有点类似传统的汽车中控,但是他们所设计的布局反而非常符合驾驶场景,与我一贯主张的「 汽车交互应当避免焦点黑洞」 也很接近,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设计图就感觉被打动了。 接下来的趋势?我认为,语音交互会在汽车领域进一步拓展,它对于驾驶场景的价值远远大于在移动设备和智能家居上。其次,在未来 1~2 年内,可能会出现更好的导航设备,更多的功能和体验,这个也是我个人的期待。第三,随着更多智能车机的出现,汽车与手机的互联互通应该会有很大进步。目前这个部分各个厂商一直想做,但是都做得不太好。 好了,以上就是 GeekCar 以及行业内小伙伴们关于车载交互领域的看法和总结。总之,虽然可能这些有足够亮点的车型离大部分用户还有些距离,但在汽车行业,从来都有技术从上至下的普及规律。这些能够说明未来交互趋势的技术,也会在一段时间内,逐渐覆盖到更多用户。 当然,技术的创新是时刻在发生的。我们无法预知接下来又会出现什么新技术,新技术又会如何改变我们和汽车交互的方式。但是不管怎么说,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希望各个厂家能多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打造更符合驾驶场景的人机交互系统。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这个三方合作,还能看出上海要做「AI 城市」?

· Dec 26, 2017 333

如果要说国内哪个城市对汽车产业最有热情,上海一定是排在最前面的城市之一。在传统造车领域,上海拥有最大的自主品牌上汽集团以及上汽通用、大众等主流合资品牌。而在新造车层面,我们又很难绕过嘉定汽车创新港里的各种新造车以及相关创业公司。这些现象,都足以说明上海对于汽车工业的重视。 又一个车联网产业基地 今天上午,又有一个新的合作说明了这种现象。车联网公司博泰联合临港集团、宝山区政府达成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共同打造国家级车联网产业集群与无人驾驶和物联网结合的智慧城市样板,具体协议包括: 1、联合打造车联网产业集聚区,并将博泰总部基地整体落地于此,包括博泰的软硬件研发中心、设计创意中心、前瞻技术研发中心、TSP 车联网运营中心、商务战略合作中心、营销管理中心、职能管理部门、小型测试验证场所等,以及部分博泰与整车企业合资公司的研发和商务部门。 2、推动共同建立以博泰为 GP(General Partner)的车联网产业创新基金,引进产业合作项目。 3、推动「 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 落地上海,建设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级技术中心两个中心,促进智能汽车产业发展。 4、在南大生态区规划建设「 未来之城」,形成无人驾驶和物联网结合的智慧城市示范区。 这也是继嘉定、浦东新区之后上海的第三个车联网基地。 简单说说合作的三方以及合作的必然性。博泰作为国内领先的车联网公司,属于产业方。对于博泰来说,随着业务不断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去支撑接下来在车联网方面的全部布局。除了本身的研发资源之外,还需要包括土地、资金以及政策等等的第三方支持。 临港集团则是上海市国资委下属的唯一一家以产业园区投资、开发与经营和园区相关配套服务为主业的大型国有企业。 上海的新城开发基本上由临港集团进行,属于根正苗红的本地发展商。不久前,特斯拉就传出过和临港集团合资落地的消息。虽然之后就被证明是绯闻,也能说明临港集团对汽车产业有很大的布局。 在政府层面,不论是出于发展或者竞争等需求,代表未来趋势的车联网和 AI 产业一定是最有吸引力的项目。另外,宝山提供的南大地区位于中环外环之间,位置优越并且有已经有了一定的科技产业基础。因此,在选择产业时也需要足够的谨慎和前瞻性。 我也了解到,临港集团、宝山、博泰三方合力打造的「 未来之城」 将会是「 硅谷+陆家嘴+AI」 的模式,在金融层面打造新加坡模式,技术层面打造以色列模式。 在今年 1 月 6 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就已经明确要实施「 创新链突破、产业链培育、资源链开放」 三大创新行动,加快推动汽车、电子、软件、通信和交通等行业融合创新,加快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加快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次三方合作可以看作是上海汽车产业发展方向的缩影。 背后代表的是上海的发展方向? 在三方合作的发布会上,我还听到的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词——AI 城市。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在互联网时代却一直落后于北京、深圳以及杭州等城市。最直观的一个现象是,互联网三巨头 BAT,甚至之后的网易、京东等等,没有一个是上海的本土企业。 但在车联网层面,把总部设立在上海的新造车团队就有蔚来汽车、威马汽车等等。再加上位于上海本地以及周边长三角地区的各种供应商、主机厂的研发中心、总部等,这个生态圈已经足够完善。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和别的城市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制造不同,位于上海的汽车产业用于制造新能源整车的工厂数量不多,更多的是研发中心等智能化的部门。这也说明了上海对于汽车产业的落地,还是有一定的选择性的。 无论是车联网还是互联网行业,AI 一定是未来决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在杭州,阿里巴巴就已经开始通过阿里云的能力,为政府提供基于交通大数据等层面的服务。而这背后,其实体现的是政府希望通过云和 AI 等技术,提升城市交通、金融、医疗、教育等等各行各业的运行效率,甚至创造更多经济效益、技术发展空间。 对于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上海来说,如果没办法在 AI 时代保持领先,那么其实被后面的城市超过只是时间问题。当然,说这些还是有些遥远。不过上海政府通过这次战略合作,所透露的发展方向倒是已经足够明确。当然,这件事做起来不简单,还需要更多类似博泰、临港集团和宝山政府这样的参与者加入进来。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