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宝马再续前缘?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更接近量产的 Apollo 计划

· Jun 15, 2018 333

就像我们前天的文章里说的,百度躲开了 CES Asia 第一天的喧嚣,把发布会放到了第二天。至于发布内容……他们再一次和宝马走到了一起:BMW 云端互联将与百度车联网围绕车家互联展开合作。(从左至右:百度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经理李震宇、百度车联网事业部总经理苏坦、宝马数字产品及服务、数字化用户渠道战略高级经理 Sabine Hatz、宝马集团中国副总裁 Markus Seidel 博士进行签约)之所以说百度宝马这次合作是「 再续前缘」,是因为早在 2014 年 9 月,百度就曾与宝马签署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接下来的 3 年时间内,联手攻克高度自动化驾驶在中国道路环境下面临的技术挑战。之后进展顺利,二者合作研发的首辆无人驾驶汽 车也在 北京 成功 完成了首次混合路况测试。 但在 2016 年 11 月,宝马和百度双双宣布将终止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合作,这个决定很突然,决绝到同月百度无人车展示活动上,二者合作的的无人驾驶汽车都没有出现。 而这一次,百度宝马二次牵手再续前缘,从「 车家互联」 开始。 车家互联到底是什么呢? 百度车联网是百度人工智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方案包括语音语义、多模交互、驾驶员监测、车载信息安全等功能。这些功能运用在内容生态,服务生态和硬件生态中: 内容生态:视频、音乐、搜索… 服务生态:餐厅、导航、外卖、电影票、航班… 硬件生态:家电、智能家居、随身设备… 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坐在家中使用简单的唤醒词,就能实现对车辆的远程控制,如远程控制通风、检查油耗、封闭车门等。除此之外还能查询车辆云端互联存储的出行信息,规划路线,查询出行路况等操作。 合作什么时候能落地呢? 百度在车载系统上研发了很多功能和服务,比如人车对话、人脸登录、智能安全、AR 导航、车家互联、个性化等等,但是宝马本身也有自己的 iDrive,百度系统如何与宝马系统相融合,何时进入车内,何时真正应用,这些还没有明确规划。 「 这次合作只是起点。」 百度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经理李震宇说。 诚然宝马在中国市场的认可度非常高,但是如果宝马还想涉猎到中国用户在出行之外的生活场景,那与 BAT 合作是最合理的选择,毕竟 BAT 关系到中国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宝马选择了百度。 之前百度的整车厂合作伙伴,不管是车载互联还是 Apollo 计划,大多还是自主品牌,但是这次和宝马达成合作,也就意味着百度的合作伙伴开始逐渐向国际豪华品牌拓展。 今年的主题是「 量产」 关于 Apollo 开放平台,今年的主题是「 量产」。百度展示了它在自动驾驶、车联网、汽车安全等方面的产品落地进展。 比如现场展示了一台与现代合作的车型,上面搭载了量产版「 DuerOS for Apollo」,在这个智能驾驶舱内,观众可零距离体验最新一代人车智能交互系统。 除此之外还有可量产的自动驾驶商用方案,包括 Apollo Pilot、ACU(Apollo Computing Unit)、Intelligent Map、Valet Parking 等量产产品: Apollo Pilot 是由百度研发的一款更适应中国市场、可量产的自动驾驶产品,拥有巨大的交通场景库。目前 Apollo Pilot 已在共享出行、乘用车、商用车等全场景实现落地。 ACU(Apollo Computing Unit)是一款可以量产的车载计算单元,具备信息安全和云端更新两大基础能力和三大 AI 核心模块:高精定位、环境感知、决策规划。此次百度带来了三个版本的 ACU 样件: Intelligent Map 是指高精度地图平台,这项技术可以让其他车厂研发自动驾驶产品时更好地融入中国环境。这不仅是宝马,也是很多其他车厂加入 Apollo 生态的主要原因。 Valet Parking 主要是针对共享汽车的自动驾驶商业化产品,可实现对共享汽车的定点远程召唤、自主泊车和自动充电等功能。 下面来谈谈具体落地的产品,新创公司新石器打造的运输机器人也是展台上一大亮点,可以实现简单环境下的不同程度的低速自动驾驶,并用来实现运输功能。 同样展出的还有与金龙客车合作的国内首款无人驾驶微循环巴士「 阿波龙」,适用于低速园区、景区、新城、智能住宅区接驳。 除了以上这些,Apollo 作为百度「 决胜 AI 时代」 的重要角色,还会继续对外开放更多可量产的智能驾驶产品。 最后还是要再次恭喜一下百度宝马再续前缘,虽然过程坎坷,但终于又走到了一起。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产能周报】Model 3 车身生产线已实现 95%自动化

· Jun 15, 2018 333

Model 3 的产能时刻影响全世界粉丝的心情,牵动着汽车行业的神经,也决定了特斯拉是否只是富人的玩具。 关于 Model 3 产能问题,GeekCar 决定开设一个新专题,每周五报道一次与 Model 3 产能信息相关的汇总分析报告。 关注 Model 3 产能,我们与你同在。 Model 3 生产线从 5 月底开始停产升级,到目前还在调整期,产量总体还是不高,但比上周要高一些。(PS: 彭博社的两个监测模型在近期出现了分歧,但接下来产能稳定以后这种偏差可能会抵消,具体两种监测方法请见《产能周报》第一期。) 根据现有的消息,彭博社预计在月底前后产量将超过每周 4,000 台,但实际结果还是要看特斯拉的具体表现。 六月初,Model 3 生产线为期一周的停工刚刚结束,在停工期间,现有生产线升级,还新加了一条生产线,还改善了通风条件,对整个工厂的机器进行了彻底检修。 目前,特斯拉表示 Model 3 生产线已实现 95%自动化,但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不过工程师表示,与前六个月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瓶颈相比,目前的问题要小得多,也更容易解决。 自动化程度提高,是否会裁员? 既然自动化程度已经这么高了,那么曾经忙碌在生产线上的工人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呢?近日刚好又消息宣布特斯拉将裁掉 9%的员工,总共约 3500 人。那裁掉的这些人是否是这些员工呢? 马斯克否认了我们的猜想,表示这次裁员不会影响到 Model 3 的生产工人,不会影响特斯拉的生产制造。 自动化生产线升级过后,一旦这些机器完全进入工作,场面是十分疯狂的:几十个机器人开始快速运作,比如拿起门板、焊接窗柱、进行测量等等,仿佛是一场精心策划过的机械舞表演,而这场表演只在「 外星无畏舰」 里上演,所谓外星无畏舰是马斯克给超级工厂起的代号。下面是一些生产线的实拍图片: 从五月底开始,马斯克对第二季度末周产达 5000 的信心越来越膨胀,这一次外界也真正相信 Model 3 的产能会有一个质的提升,这些都直接反映到迅速攀升的特斯拉股价上。那么特斯拉究竟解决了哪些问题,致使产能在短时间内有这么大的提升呢? 特斯拉邀请彭博社到弗里蒙特 (Fremont) 超级工厂看了看升级后的 Model 3 的生产线,以及新加的生产线,了解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特斯拉到底解决了哪些问题? 1. 组装 汽车车身与零部件组装,每家汽车制造业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自动化,然而最先进的工厂也无法实现大面积自动化。因为没有人工干预,生产线机器很难将汽车零部件精准地拿起来,放到正确的位置,再组装到一起,总之这个过程很难。 即便如此,特斯拉表示通过解决软件问题,目前已经实现了 95%的自动化,包括部件的转移、装载和焊接。 2. 冲压 在之前 Model S 和 Model X 的生产过程中,冲压是一个瓶颈。现在在 Model 3 上,马斯克不想重蹈覆辙,于是采用了高端舒勒伺服冲压机。这种冲压机在全球汽车制造行业中仅有 35 台,而这是全美第一台。这款设备可以将大型钢板冲压为 Model 3 专有的车身部件,比如 Model 3 的前翼子板。 3. 座椅制造 Model 3 的许多零部件来源于其他供应商,但是零部件过于依赖别人总是让特斯拉陷入交付困境,比如曾经就因为座椅不到位而延迟过交付,马斯克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问题,建立起了自己的座椅制造工厂,负责所有座椅的生产。 4. 质量把控 自动化生产的最大问题就是质量把控,特斯拉为了保证生产质量,在整个车身生产线上部署了 47 个机器人,它们会测试每辆 Model 3 上的 1900 个测量点,来匹配已经设计好的标准设计点,精确度达 0.15 毫米。而且对每个螺栓的紧固,扭矩测量也会自动记录。最后车辆下线试车时录音师会测量风声、道路噪声以及其他声音来测试驾驶员可能忽视的因素。 具体这条自动化程度 95%的车身生产线能否像它预期的那样有效率,还要看它的后续实操。Model 3 的产能问题承载了太大的压力,它代表着特斯拉能否盈利,代表了特斯拉是不是发展了 15 年依旧要靠理想过活。 如果这次生产线自动化改革没有如预期般成功,那么这将是人类在制造业历史上的一次失败教训;但如果它成功了,它将重新定义汽车行业。 无论如何我们在精神上支持马斯克,但我们还是期望马斯克真正做到。 自动化程度 95%的车身生产线到底效率如何,我们下周再见。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霍尼韦尔宣布交通系统分拆后的公司定名为「盖瑞特」

· Jun 15, 2018 333

2018 年 6 月 14 日,美国新泽西州莫里斯平原 – 霍尼韦尔(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代码:HON)今日正式宣布其交通系统业务将使用 「Garrett(盖瑞特)」 作为新公司品牌,Advancing Motion 作为品牌标语。新品牌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分拆完成后正式启用。 「 盖瑞特」(Garrett)这一名字可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霍尼韦尔涡轮增压技术诞生之时。当时,身为企业家及工程师的克里夫·盖瑞特(Cliff Garrett)带领一支项目团队攻坚克难,于 1954 年研发出一台匹配卡特彼勒 D9 履带式拖拉机的涡轮增压机,标志着汽车产业涡轮增压时代的到来。此后,交通系统业务的技术创新被几乎所有国际大型汽车制造商所采用。据估算,如今大约有 1 亿辆现车辆采用了我们的产品,平均每年开发逾百项新产品应用,涵盖汽油、柴油、天然气、电动及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霍尼韦尔交通系统业务一直在售后更换市场和改装车市场保持使用「 盖瑞特」 品牌,主要适用于汽油及柴油机的乘用车、商用车领域。交通系统新公司更名为「 盖瑞特」,不仅是为了传承其悠久的创新历史,并加入「Advancing Motion」 品牌标语以凸显新公司拥抱未来的积极姿态,为全球客户提供更为广泛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新盖瑞特公司将继续作为全球涡轮增压技术的领导者,以一流的工程能力服务于全球各种类型的汽车、卡车及其他机动车市场。同时,凭借丰富的行业领导者经验,新公司还将提供创新解决方案,通过电动增压技术、适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有助提升安全和可靠性能的软件产品,帮助整车厂开发电气化动力系统。 交通系统业务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芮博廉表示:「 我们对『 盖瑞特』 这个名字拥有很强烈的情感归属,这意味着 60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引领涡轮增压技术的变革发展,且在塑造数百万车主驾驶习惯及提升汽车发动机性能历程上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接下来,『 盖瑞特』 名字将继续作为涡轮增压技术的代名词,并将支持我们在电气产品、软件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实现实质性进展与投资,同时促进未来增长,帮助重塑产业形态。」 「 我们相信,下一代汽车将需要高性能技术的互补组合,从而满足更严格的全球排放标准以及对更安全、更可靠电气化总成和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我们致力于实现这些需求,重新定义并推进改善人们生活的技术。Garrett Advancing Motion 承袭了我们在传统汽车领域的经验,以及运用跨行业专业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芮博廉补充道。 2017 年 10 月 10 日,霍尼韦尔宣布将分拆交通系统业务和家居与 ADI 全球分销业务,成为两家独立公司的意向。Garrett Motion Inc(www.GarrettMotion.com)将成为交通系统业务分拆后上市公司的法人实体名称。家居业务的分拆预期在 2018 年底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