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网络是更开放,还是更「阿里」了?

· Jul 18, 2018 333

2015 年 12 月,上汽和阿里巴巴共同出资 10 亿元成立斑马网络,双方分别持股 50%。在很多人眼中,包括在斑马的很多战略合作方眼里他们还都是一家 TSP,但是斑马却否定这种说法,坚持称自己做的是开放平台。 「 今天很多公司担心我们抢了他们的生意,其实不是这样。斑马要打造的是未来智慧出行的服务平台,部分 Tier 1 和 TSP(车联网服务提供商)是我们的合作伙伴。」 斑马网络 CEO 郝飞(花名飞歌)说。 目前,斑马网络的战略合作伙伴里,包括 Tier 1 供应商博世、大陆集团、伟世通、德尔福;去年他们还和国内的 6 家 TSP——钛马车联网、车音网、联通智网、联友科技、车联天下、九五智驾结盟。 其实「 开放」 这个词在汽车行业最近已经快被用烂了,整车厂也说,服务商也说,Tier 1 供应商也说,出行平台也说。所以斑马到底在做什么?他们和合作伙伴之间如何合作?在建构商业模式的路上走了多远呢? 斑马的定位 斑马网络现在的定位很明确,所有的高管都会告诉你他们要做平台。 在商业模式上,他们服务于 B 端客户,为 OEM 进行开发、适配,营业方式类似传统的 Tier 1 供应商,收取服务费、开发费。不过和 Tier 1 不同,斑马的主要产品是「 软件+服务」,而不是硬件。 他们提供软件产品,以及未来不断的运营、服务、迭代和升级服务,硬件则是和合作伙伴合作。 郝飞表示,斑马是要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让合作伙伴通过平台在车主需要的时候给他提供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斑马的作用是促成交易。「 斑马智行 1.0 更多关注的是在线导航、语音控制等功能的体验;2.0 里我们更关注生态服务,正在打通整个阿里的生态。」 生态是什么意思?典型的案例是,假如你用支付宝买了一张电影票,车机可以直接根据你的电影院信息进行导航。2017 年,斑马还增加智慧停车、智慧加油、高速云付等和行车过程相关的功能。 「 解决生态问题之后,更重要的是体现情商、智商,我们会加入 AI 因素,也会更多地运用云端智能主动给用户推送一些服务。」 要做这样的智慧出行服务平台,斑马一方面要对接足够多的 OEM、服务商,另一方面是必须打通足够多的和汽车紧密相关的生态终端。 这也是上汽和阿里巴巴抱着「 开放」 的心态,支持斑马开放自身的原因。 在对接 OEM 上,除了上汽的荣威、名爵、大通,斑马已经和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福特以及观致汽车达成合作。现在国内搭载基于 AliOS 斑马智行系统的车型有 16 款,数量超过 50 万辆。 「 软件和汽车的融合要和汽车总线、整个电气架构相贯穿,这样才能有蓝牙钥匙、语音控制等更多的车辆远程控制功能,所以肯定需要车厂的支持。」 郝飞说。 和 Tier 1 供应商的合作也主要是出于将斑马的软件、服务和整车的硬件相融合。此外,由于斑马的平台业务对终端硬件有要求,需要和终端数据互通,因此斑马还和 TSP,以及 CP(内容提供商)、SP(服务提供商)等运营商签署了合作协议。 今年 7 月,斑马和多家汽车服务商共同成立了互联网汽车在线服务联盟(OSA)。「 很多经销商集团、4S 店通过 OSA,可以更好地服务车主。」 郝飞表示。OSA 给车主提供在线的内容,以及导航、语音、音乐等服务;反过来,汽车本身的维修保养、救援的能力也需要一个生态来支持。 目前,斑马平台上有 70 多家出行生态相关服务企业,包括 Tier1 、软件方案提供商、芯片制造商、智能硬件、停车、加油、车险、交通、救援、充电、通信娱乐、云平台、支付、餐饮、自驾游等。「 接下来斑马还会和更多跨国公司、自主品牌合作。」 跑得更快 斑马要做的这个平台,其实百度和腾讯也都在做。 2017 年 4 月,百度提出「Apollo 计划」,和近百家车企、自动驾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同年 7 月又推出了 DuerOS 智能车联解决方案。2017 年 11 月,腾讯终于推出了车联系统「AI in Car」。 而从全球角度看,除了互联网谷歌、亚马逊,汽车行业的 Tier 1 供应商、整车厂也纷纷在布局这样的智慧出行平台。对此郝飞认为,一开始行业里有很多家平台竞争很正常,因为大家提供不同层次、深度、内容的解决方案,但是在商业发展过程中将有多数遭到淘汰。 「 要看的是谁能更快速地去获得客户,让自己的整个解决方案更好地装到车上,同时服务于更多车主。服务车主后还要能获得用户真正的活跃和黏性。」 郝飞说。 为了跑得更快,拓展和吸引量产车的 OEM 客户, 斑马最近做了两件事:发布 AR-Driving 产品,计划和 AliOS 开放 SDK。 AR-Driving 是什么? 它是融合了车道级导航、高精度定位、相对坐标实时校正等自动驾驶技术的科技产品,通过 AR 技术,将车辆状态、驾驶引导、环境感知等信息叠加在真实场景中。实际上,就是相当于将车载 HUD 改造,把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结合 AR 投射到数字仪表盘上。 据汽车 Tier 1 供应商的技术部人士向 GeekCar 透露,其实 AR 和仪表盘结合的这种技术很多年前就有国际公司提出过,并做出了产品,只是没有量产。原因主要是精度不够,视觉上看不一定比肉眼看的效果更好,存在风险;另外,仪表投射需要车主转移视线看,不太方便。 「 这是应对 HUD 问题的临时解决方案。」 上述人士说。 郝飞也承认这一点,那斑马为什么不直接用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