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自动驾驶年度「成绩单」,我想到了这些……

· Feb 18, 2019 333

时间来到 2019 年,自动驾驶又发展到怎样的水平?各家自动驾驶水平如何?关于这两点,我想很多人心中都会有疑问。前几天加州车辆管理局(DMV)公布的自动驾驶年度报告正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回答这两个问题。 自动驾驶年度报告 Waymo、Cruise 稳坐第一、第二宝座:「脱离率」是检测各家自动驾驶水平的重要指标。毫不意外,Waymo 和 Cruise 拿到了这次报告的第一第二的名次。 Waymo:平均每行驶 11017.5 英里(约 17731 公里)会接管一次,测试总里程约为 126 万英里(约 203 万公里),而在 2017 年,Waymo 的无人驾驶车每 5596 英里(约 9006 公里)就会接管一次,测试总里程为 35.2 万英里(约 56.6 万公里),2018 年的脱离率降低了 50%。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方面是 Waymo 的技术在提升,另一方面也是投放车辆的增加使路测数据的收集变得容易,Waymo 2018 年路测车辆数为 111 辆,而在 2017 年这个数字为 75。 Cruise:平均每行驶 5205 英里(约 8376.6 公里)会接管一次,去年这个数字为 1236 英里(约 1989 公里),自动驾驶水平提高不少;路测总里程约 44.8 万英里(约 72.1 万公里),是去年(约 13 万英里)的三倍多。2017 年测试车辆为 95 辆,2018 年增加到了 162 辆。 华人/中国无人驾驶公司奋起直追: 在这次报告中,华人/中国无人驾驶公司处于中游水平(前十中占 5 个位置):前不久获得 9.4 亿美元投资、由华人朱家俊创办的 Nuro.ai 排名最高,名列第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 Nuro.ai 能获得巨额融资,接下来则是由楼教主创办的 Pony.AI,位列第五;百度位列第七;AutoX 和 Roadstar.AI 则分别位列第九和第十。 爆冷的 Apple 和 Uber: Uber 成绩垫底,意料之内。毕竟自从亚利桑那州撞人致死案件之后,Uber 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停止了无人驾驶测试,直到 2018 年 12 月才被许可重新进行自动驾驶测试(在宾夕法尼亚州),但是却有诸多限制,比如速度不能高于 25mph(约 40km/h)、只能在白天进行测试、雨雾天等极端环境禁止测试…… 在这种限制之下 Uber 无法拿到更多有价值的数据,成绩自然就下滑了。 苹果倒数第二,出乎意料。「 苹果一出,必是精品」,这是大家普遍的认识,但是这次这个成绩确实有点差,每 1.1 英里(约 1.8 公里)就需要介入一次。最近的苹果本身就有点焦头烂额:iPhone 定价策略出现问题,在今年 1 月份其自动驾驶项目「Titan」 团队 200 人被裁撤 or 转岗。苹果内部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不过也还能接受,毕竟大家成长都需要时间,只是这个调整的速度得更快一点。 对了,差点忘了一位潜在的自动驾驶「 高手」:特斯拉。和去年一样,特斯拉又交了白卷,以「 用影子模式进行数据收集以及测试」 的理由搪塞过去了(去年特斯拉也是用的这个理由)。在交白卷背后究竟是技术特别牛叉不想显露还是水平有限不愿展示?这是一个未解之谜。「排名」不意味着全部 看过排名,各家自动驾驶公司技术水平如何想必大家心中各有评断。 在今年的自动驾驶报告中,多了这么一项:Description of fact causing disengagement(用具体事例解释引起脱离的原因),从这一项中,可以看到大家的问题都出在哪儿。(Waymo)在 Waymo 的报告中大多数描述是这样的:驾驶决策不可取、对事物感知失误、其他司机不规范的驾驶、自动驾驶硬件组件 or 车辆本身的差异存在潜在的性能问题;Cruise 的描述则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他司机驾驶不规范、提前接管预防事故发生、提前接管以解决感知问题;华人/国内无人驾驶公司所用话术也与此类似,问题主要还是在感知、决策上。(Nuro)(百度)在这一块,大家都比较「 默契」,大都采用模糊的描述一概而过,对这方面的信息均有所保留,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技术水平的评判造成干扰。另外,各家选取的测试场景也不尽相同,Waymo 的测试场景集中在公路、高速和街道,Cruise 则选择在旧金山市区进行测试,测试场景不同,所获取数据的价值以及脱离率自然会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各家测试标准以及测试流程均有所差异,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来看,这份报告似乎并没有那么严谨,不能单依靠这份报告就对自动驾驶企业的实力盖棺定论,但是可以作为一个很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自动驾驶方兴未艾 对于目前自动驾驶的发展,我还是想要多说几句。 「 方兴未艾」,这是我目前最大的感受,自动驾驶已经从之前的大量热钱涌入转变为现在的慢慢归于理性。 此前,Waymo … 继续阅读

车载 Android 系统快来了,但前景可能并不乐观

· Feb 18, 2019

沃尔沃旗下电动车品牌 Polestar 即将发布一款名为 Polestar 2 的纯电动车,除了「对标 Model 3」,这台车还有另一大看点:将成为首辆搭载车载 Android 系统的车型。 Polestar 官方提供了一个预览链接,用户可以在手机浏览器上体验整个 demo(网址:https://hmi-app.polestar.com/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这套 IVI 系统由谷歌和沃尔沃联合研发,按照外媒的消息,这套系统将会在 2020 年正式向外界发布。 这个 demo 看起来很简单,只是作为页面展示,涵盖了大部分功能。在这里我不打算详细分析这套系统的功能,而是想借着这个 demo,聊聊 Android 在汽车领域未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前景。 不过首先还得简单说说感受,这个 demo 第一眼看上去很舒服。通过字体、icon 等元素,也很好的延续了原生安卓一贯的水准,并不会给人很强的陌生感。 架构简单,从上往下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车辆功能入口、中间的四大功能区块以及最下的空调座椅控制。通过上划和下拉还能调出二级任务栏,实现不同功能。 和手机版系统比,车载版 Android 系统无论是界面层级、页面架构等,都进行了明显的再设计,更符合车载使用场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间的四大功能区块展示面积填满了屏幕,并且可以直接在首页进行一些简单操作,减少了进入二级菜单的频率。对于开车来说,就是一件很友好的事情了。 从这个 demo 里,我们能够看出,谷歌和 Polestar 对于这套系统的定位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当然,完整版的形态是不是还会有调整,这就不得而知了。这套系统的实际体验也需要根据驾驶场景的结合进行判断,这里也不做更多分析。 谷歌是如何「入侵」车载大屏的? 事实上,为了推广自家的车载 Android 系统,谷歌已经和沃尔沃、奥迪达成合作协议,落地产品将在 2020 年推出。 这也能够看出,在移动操作系统领域占领了全球大部分份额的谷歌安卓,对汽车这个未来最大最广泛的移动智能终端也有着自己明确的规划。 简单进行一下梳理,看看谷歌这些年在汽车操作系统领域做了什么。 时间回到 2014 年 6 月 26 日,谷歌在 Google I/O 大会的开幕式主题演讲中正式发布了手机车机映射方案 Android Auto。作为一个纯软件的手机映射方案,Android Auto 本质上是通过中控屏幕来使用谷歌手机内置的部分服务,让软件的体验更适合车载场景。 在同一年,苹果正式将 iOS in the Car 更名为 CarPlay, 百度发布 CarLife。 车机手机互联的映射方案也成了 2014 年车联网领域最火的一个概念。 在 2016 年,谷歌又在 I/O 大会上展示了使用 Android 系统接管玛莎拉蒂 Ghibli 的中控系统,包括空调和收音机等,这可以看作是完整版车载系统的雏形,和车辆实现了更深层的结合。 而在最近,谷歌的车载 Android 系统又有了不少信息。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 demo 预览之外,有消息透露车载 Android 系统会以嵌入式系统的方式实现,除了覆盖 IVI 系统的娱乐功能之外,还能够访问车辆的控制功能,包括空调、座椅以及 ADAS 高级驾驶辅助等功能,并且可以实现和导航的联动。 明显可见,谷歌的车载路线是渐进式发展的。从手机切入驾驶场景、再逐渐深入车辆,并且从 IVI 系统转向包含底层控制系统的方向。 当然,Android Auto 依然是谷歌汽车战略中的很重要部分,并且在持续更新中。这样就能用不同方案满足不用的应用场景,覆盖更多的需求。(Android Auto)从逻辑上来说,在这个时间点发布车载 Android 系统很合理,毕竟汽车的智能化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操作系统成了车辆和用户最直接的交互方式。 车载 Android 系统的对手们 但是,背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竞争力。在车载系统领域,Linux、QNX 以及 Android 可以看作是三个比较主流的软件环境。在自主品牌中,主要是以移动版 Android 系统为主,而很多国际主机厂大多基于 Linux 以及 QNX 系统来开发车载系统。(特斯拉基于 Linux/Ubuntu 开发车载系统)原因很简单,目前的移动版 Android 主要应用在移动设备领域,并不是一个专门为车载场景开发的系统。无论是稳定性或者架构都并不符合车载的需求,这也是传统主机厂不太会选择移动版 Android 作为 IVI 操作系统的原因,特别是合资以及进口品牌。 移动版 Android 的最大优势在于开发者数量、第三方生态资源以及大量用户(更容易延续使用习惯),这也是很多国内主机厂选择基于移动版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