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好用的触控手势?

· Mar 04, 2016 333

本文转载自「 腾讯设计导航」,原文链接:http://cdc.tencent.com/?p=8858 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机互动频繁,由设备驱动的世界中。 随着触摸屏逐渐成为移动设备的标配,多点触控手势的广泛应用, 让我们与手机、平板电脑甚至是笔记本电脑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更宽广的联系方式。我们通过模拟真实世界的手势与屏幕上的各种元素进行互动,使许多曾经不曾想或者不敢想的人机交互方式变成了现实,同时手势操作的应用降低了人与物理设备之间的沟通的门槛。 图 0. 婴儿几乎无困难的通过屏幕玩游戏 我家那位小 P 孩,不到 2 岁就已经能够很自然轻松解锁 ipad、翻页找到他喜欢玩的熊猫餐厅,接着熟练地在各种食材选折他喜欢的,制作一份美味的虚拟美食;而我们也乐于买各种大屏手机和平板电脑送给我们的长辈。移动设备及手势交互方式给我们带来革命性体验和便捷,移动的触控时代早已到来,您是否也与时俱进了呢?值得我们每一位设计师反思。   一、什么是触控手势 触控手势是自然用户界面(NUI)的一种表现形式。 自然用户界面(Natural user interface, NUI)是指一类无形的用户界面。NUI 则只需要人们以最自然的交流方式(如语言和文字)与机器互动。直观的说,使用 NUI 的设备不需要键盘或鼠标。特别是触控技术将使人机交互变得更加自然直观,更为人性化。 您的手机、平板电脑还有笔记本拥有识别多点触控输入的功能来帮助你实现对其广泛的运用。这种输入方式帮助我们实现与屏幕内容的交互,而模仿真实中的操作手势可以降低我们对操作屏幕对象的认知障碍。 在 PC 时代,我们需要他人或者一个说明教程去教会我们怎么使用鼠标,移动屏幕的光标,而这些在现实世界里几乎找不到可相映射的东西,然后学习怎么双击打开一个文件,按住一个文件不放,把它拖动到文件夹里面。 触控手势带来的是自然用户界面,支持触控的移动设备能够自然直观的被所有年龄层,不同技能水平的人所使用。使用 Multi-Touch 多点触控式接口技术,取代目前所使用的键盘(按键)、鼠标,将进一步体现出人性化操控接口的未来趋势。 图 1. 电容式触摸屏结构原理图 试想一下在那些老套的用户界面里,需要你把鼠标悬停或者邮件点击目标上才能获得更多详细的信息,而这些在手机设备上将不再起作用。如何摆脱这种惯用的设计呢?答案就是, 创建移动先行体验 。   二、触控手势的的使用情景(移动的情景)移动情景指的是用户使用时的环境和状态——也就是任何可以影响用户与设备进行交互的内容。由于这些情境持续而快速地变化,对移动设备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考虑用户分心、多任务、手势操作、低电量条件和糟糕的连接条件等复杂环境下的通用设计。 图 2. 移动中的互动语境(出处:Nadav Savio | Giant Ant Design)各种移动环境下会影响到用户使用触屏设备完成任务的效率和准确度的因素有: – 移动情景下,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如交谈,观察周围环境等)– 移动情景下,操作手机的时间碎片化(各种事情打断)– 移动情景下,任务容易被中断(意外情况影响)– 移动情景下,肢体可能被其他物体被占用(如遛狗、拎包等)– 移动情景下,噪音分散注意力(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路边)  三、触控手势的基本操作 图 3. 钢铁侠系列电影中的全息触控交互 所谓自然手势就是在真实物理世界中存在或演绎而来的手势。例如上下滑动滚动列表,滑动以平移等。这类手势是自然的,不需要或很少需要用户去学习的。 – 长按以查看更多操作 (现在有了 3D Touch,同长按操作相比,最大区分是需要是有一定的按压力度)– 点击执行主操作 – 滑动以平移 – 轻扫以选定,并进行命令操作 – 收缩和拉伸以缩放 – 转动以旋转 – 边缘轻扫以使用系统命令   四、好用的手势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多点触控的优缺点。   那么什么是好用的手势呢? 好用的手势一来简单,二来支持单手操作,它们该如由 Tweetie 创始人 Loren Brichter 所开发并获得专利的「 下拉刷新」 一样受欢迎。或者像 iBook 的翻页动作一样自然简单。以下是好用的手势该有的一些特征: – 简单易用 。不仅动作简单,还要能在拥挤的交通工具上单手操作 –  容易记忆 。其一手势要好记,其二要让人愿意记住 –  符合认知习惯 。也就是说,该手势一方面要遵循人的自然习惯和意识,另一方面要契合手势即将产生的操作 –  实用 。手势要让用户感到舒服,少有用户愿意点两次才看到想看的东西,让会让他们感到麻烦 –  愉悦的体验 。Winkler 认为好的手势会有神奇的感觉。UX 总是个未知数,而且难于言传。但这恰是我们认识、 享受科技的一种表现 –  及时反馈 。反馈就是说用户知道当前正在进行的操作。用户进行完手势操作后有明确的状态信息告知   五、手势设计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点:(手势设计准则)符合认知习惯 在非概念性项目中使用基础手势(组合)之外的「 创新」 手势,未建立统一规范的情况下,使用混乱会导致用户困惑,学习成本稿,增加记忆负担,难以引导用户培养使用习惯,技术上的限制可能会使「 创新」 变成不便。 最终使用者是人,手势操作是基于人的行为来定义的。手势操作是人们现实世界行为的映射,因此,手势设计要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习惯,减少用户的认知成本。比如有方向性的手势操作,要尽量符合拇指的活动方向,且要与认知相一致。 图 4. iBooks 的翻页体验与翻实体书   记忆力限制 因为这些手势操作不能明白的显示在界面上,没有代表动作的可视元素,需要用户记住哪种手势对应的是哪些操作,一些不常用的手势操作往往很难发现。如果手势直观常用自然没问题,而如果没有「 自然」 的手势去代表一个动作,用户就会感到困惑,于是便需要记忆,就像在使用命令行界面时要记住那些命令一样。 一个 App 中手势数量需保持在 5 个数量以下,多依赖与界面的引导和暗示,让此类用户根据情境记忆这些手势,从而增加手势的易记忆性。 如果用户对其缺乏认知,这些手势操作就不易被发现,也便不会为人所用,甚至造成操作障碍。(坏的例子,找不到导航栏)图 5. Mozilla Firefox 4 版本右划呼出 Tab   不同应用场景采用不同的手势设计 人们会在千奇百怪的环境中使用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产品在和周围环境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凭借一个 3.5~5 寸的屏幕与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大千世界作斗争,因此在实际的手势设计中还需考虑该应用的使用场景。 效率型和实用型应用,这类应用一般使用场景是在行进间,考虑手机一般随着用户的行进而摇晃,操作效率以及误操作等因素,一遍采用单手操作手机的手势交互。 游戏等屏幕沉浸型应用,一般为休闲且稳定的操作环境,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复杂手势配合游戏中的高级操作功能,增加游戏的操作乐趣。 图 6. Clear 的手势操作令人印象深刻 … 继续阅读

「CES 2016」我们体验了博世那套「看得见摸得着」的车载屏幕

· Jan 08, 2016

在 GeekCar 看来,汽车行业的众多供应商们才是真正推动技术革新进步的主要力量,因为整车厂商的许多技术其实都是由这些供应商提供的。在 CES 这样技术为王的展会上,众多汽车供应商自然要展示自己最新的黑科技,例如我们前两天刚刚体验到的德尔福的新一代自动驾驶技术。而今天,我们要把目标转到另一个一级供应商巨头:博世。 看得见的交互新概念 这次博世的展台上,最吸引人眼球的就应该是一辆五彩斑斓的概念车了,别着急,这并不意味着博世想要造车,这台概念车主要是用来让人体验博世眼中未来互联汽车的交互及 HMI 界面的(博世工程师表示这两量产车上的许多功能在五年之内就能够落地与量产的产品上)。 整辆车的车身均是由可发光的材料制成,根据不同的驾驶情况以及用户的个人喜好,车身上的灯光会变成不同的颜色,例如在全自动驾驶的状态下,车身将变为纯白色以用来告知别人此车现在为自动驾驶状态。再比如说你就喜欢把你的车搞得绿油油的(别问为什么),那你就可以将车身变为绿色。 比车身更加酷炫的是车的内饰,整个内饰的前面、两侧、中控都被屏幕所包裹。 前方的左中右三块屏幕可以分别显示车辆的行驶信息、娱乐及导航以及社交媒体信息。 中控的触摸屏可以用来控制整套交互系统,例如你可以在中控屏幕上通过几个维度选择你今天的心情,然后娱乐信息的屏幕就会显示出根据心情匹配出的音乐,你也可以选择通过社交媒体的屏幕,实时在社交网络更新你的状态。当时现场试用的小哥选完心情后显示出的居然都是 The XX 和 MUSE(此处大大的赞一下博世研发团队的音乐品味)这样的摇滚乐队,想必小哥当时的心情一定像我一样忧郁。 至于车身两侧的屏幕,现场体验时并没有显示什么画面,不过倒很有可能是为了显示车身侧面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而设计的。 能获得不同触感的触屏黑科技 在上面提到的概念车中控屏上,其实搭载的是博世这次发布的最重磅的产品:「 具有触觉反馈功能的新型触摸屏」。在展会开始之前,它就已经获得了「CES2016 车载音频 / 视频类创新大奖」。 简单来说,它能够让你按起来感觉像是在按实体键,通过触觉反馈技术,此块触屏可以呈现不同的按键触发及反馈力度,甚至还能表现出不同的按键表面材质(例如磨砂材质和横纹竖纹材质)。除去按压键外,它还能够模拟实体滑块键的触感。 这项技术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就像大家惯常的争论:特斯拉用 17 寸大屏完全取代实体按键是否合适?目前的车机触屏在操作过程中,驾驶者必须通过视觉来确定按键的功能,影响行车安全,而通过这项技术,用户便可以通过触感来分辨不同按键的功能。 在博世的展台,我亲自体验了一下这项触屏黑科技。可以说在按键触发和反馈方面,其感觉非常类似苹果在 iPhone 6s 上搭载的 3D Touch 功能,都是通过震动来模拟按键的反馈,大家可以将自己触屏手机的按键震动打开,会有一些类似的效果。而在键面材质上,博世则对震动的频率进行了更加细微的调整,在我的体验过程中,确实能够感觉到不同按键间材质发生了变化,但是却很难通过触觉来辨别材质的具体种类。 例如横纹材质这种辨识度较高的按键,我按了多次才能够勉强感受出一些横纹的感觉,容易误认为是磨砂材质。在这个问题上,工程师的解答是,目前的振动频率适配还无法做到很精细,毕竟这个屏幕还是处于概念测试阶段。 其实我觉得,对这个屏幕最合理的期望就是可以做到像计算机键盘盲打一样的触感就够了,因为对于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车来说,用户是很容易就会产生键位及操作记忆的,回想一下动感地带还活着的时候,满大街用诺基亚实体键手机盲打短信的学生们吧。 博世眼中的未来出行 虽然汽车相关业务贡献了博世 70%左右的利润,但是博世在其他领域也有着非常广泛的涉足,家电就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而在对未来出行的概念上,博世并没有像很多其他公司那样画一个庞大的生态,而是希望将更加贴近生活的智能家电产品与汽车互联的技术结合在一起。 举个例子,博世的智能冰箱可以在每次关门时,自动拍摄一张冰箱内部的图片并上传至云端,用户在开车去购物的路上就可以在车机上看到这张图,从而决定自己到底要购买哪些东西。 还有一个例子:在驾驶过程中,中控屏幕显示家中有人来送快件,这时你可以将家门口监控拍摄到的影像实时映射到车内的屏幕上,以此确认快递员的身份,然后你还可以在中控屏上通过指纹识别远程打开家门,让快递员在摄像头的监视下将快件放到家里并离开。(得好好考虑安全问题……)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往往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可以说在创新方面,博世一直倡导要贴近用户的生活,帮助用户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这些创新肯定不如那些「 为了创新而进行的创新」 来得酷炫,但是对于用户来说能够真正感受到的技术才是最好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体验宝马新 7 系的「黑科技」,到底牛在哪里?

· Nov 04, 2015

前几天,我「 有幸」 静态体验了刚刚发布的全新 BMW 7 系。 说是静态体验,是因为我是在一个展区的围栏内见到的这辆车。和之前在上海车展体验互联商店相同,坐在主驾驶为我讲解的还是宝马的互联驾驶执行经理张石,算是老朋友了。 对于全新发布的 7 系,最吸引我的其实并不是性能、配置等等参数,反倒是全新升级的 iDrive 系统和高级驾驶辅助等功能恰好击中我的「G 点」。 因此我也着重从这两点向张石了解搭载在这辆新 7 系上的「 黑科技」。 1. 升级后的 iDrive 相比于之前的 iDrive,这次的更新主要在于交互方面的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加入手势操作的功能。 通过位于车顶和屏幕的两套 3D 感应传感器,用户在中控前的操作都能被清晰感知。不过和很多别的品牌不同(例如在 CES Asia 上大众的手势控制),iDrive 中的手势操作并不是交互的重点方式,不能完成所有操作。 具体我们可以通过手指绕圈调节音乐音量大小(顺时针调大,逆时针调小);当有电话接入时,单指靠近接电话,挥过则拒接;同时,还支持双指靠近的自定义设置,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总之,手势在 iDrive 中并不需要承担一些复杂的操作,更多的用在帮用户做出简单判断上,也算是发挥了手势操作利索的优势。 如果总结这三种主要的交互方式,在实际使用中,用户感觉最直观方便、反馈最直接的是按钮和旋钮,因此旋钮和按钮还是作为操作中的「 主力」;语音更多的是用来唤醒一些功能;手势大多数用在操作简单、并且无后续动作的功能上(因此并没有加上我们常见的翻页,更多的是让用户做出判断)。 在 iDrive 原有界面中,操作流程也被简化,菜单层级减少,使用起来更直观。在信息显示上,新 7 系虽然有 3 块大屏(液晶仪表、HUD、中控),但显示内容的逻辑却很清楚。例如在导航时,HUD 就会显示地图简图,液晶仪表显示细节图、中控则显示大地图,功能层级被详细区分。 宝马的 iDrive 系统,体现了这些大厂在车内交互领域的积淀。这显然不是一块大屏幕就能超越的,是有逻辑、模式上的轻重缓急之分。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2. 高级驾驶辅助 在低于 210km/h 的任何速度下,新 7 系能够进行高度自动的跟车动作,类似于自动泊车等功能也成为了很多豪华车标配。当用户转弯时,如果检测到有障碍物,方向盘还会给人反馈进行提醒。 在夜间,夜视模式能够检测车前 600 米内的行人,在大屏和 HUD 中显示。配合激光大灯,可以将光束精准打到行人身上(我总觉得这功能有种霸道总裁盯着你的感觉,怪怪的…)。 相比于特斯拉,虽然我们没有看到更酷炫的自动变道、超车等功能,但张石表示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宝马来说,在技术上实现类似功能难度其实不大,更多的是考虑在什么时间节点去给到用户手中。 这种做法倒是符合这类大车厂「 挤牙膏」 似的升级,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小气,他们更多是去考虑功能的实用性(包括真实使用场景、法律法规政策等等因素)。 在钥匙上,宝马这次也玩出了花。虽然自动泊车功能在汽车领域已经不算是首家,但出现在豪华品牌中还算是第一次。用户不需要精准的将车倒入车位,车辆检测到可以停车的区域就可以自动微调角度停车。 说了这么多,相信你也能发现我所谓的新 7 系「 黑科技」 并不是体现在功能配置等如何全球领先,反倒是如何让用户在合适的时间接受恰当的科技,这更需要仔细考虑。 对于整车厂来说,既要保持自己的产品节奏,又不被「 特斯拉式」 的企业所击败,这个问题不简单。在产品背后的技术储备方面,宝马这种老厂,其实还是有很大优势。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汽车科技媒体眼中的新宝马 7 系:屏幕能触摸了,就是最大的进步

· Jun 11, 2015

今天,宝马的新一代 7 系正式发布了。这个级别的车换代,基本上都会把自家能拿得出手的高精尖技术用上一大半。所以,7 系的换代,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一些宝马在未来科技方面的趋势。据说,宝马给美国媒体的新闻稿,篇幅长达 24 页,足以证明这辆新车内容之丰富。 不过,这篇文章主要从人机交互方面来解读,辅以轻量化、自动驾驶系统以及外观设计。 人机交互:更多选择更多欢笑 一直以来,ABB 三大品牌的人机交互都是被重点吐槽的对象,尤其是他们那一堆不能触摸的屏幕。宝马这次首先进行变革了。新一代 7 系上搭载的是一套 iDrive 5.0 人机交互系统,最大的变化就是:中控屏幕终于可以触摸了!另外,它的 UI 完全进行了重新设计,因为原先的 iDrive 系统 UI 就不是给触摸屏设计的。 事实上,新版本的 iDrive 版本可以提供不少于三种的人机交互方式,分别是:传统的旋钮按键操作、触摸屏操作,以及手势控制。手势控制是通过车子顶部的传感器实现的,它可以检测手部动作。要使用这个功能,手的位置应该在屏幕下方一点,正中央的位置。目前可支持的手势并不多,貌似只有四种,分别是:用手指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画圈,可以调整音量;手部向左或向右拨动,来接听或拒接电话。另外还有一个可以自定义的动作。总的来说,这种隔空操作看起来有点「 精神病」,你可以认为是,司机要画个圈圈诅咒屏幕,或者跟屏幕笨巧果。不过,不管是不是鸡肋功能,至少 S 和 A8 没有这个功能。 另外,多屏概念在换代 7 系里被诠释的非常彻底。我来给你数数:中控一个屏、仪表盘一个屏、前排头枕后面俩屏、后排中央扶手上一个屏,空调控制面板一个屏,另外,车钥匙上也有一个屏。当然,它们有的是选配的,如果都算下来,一共 7 个屏。 先来说后座扶手上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嵌入式的 7 寸三星平板,运行的是安卓系统。这个屏幕取代的是传统的中央扶手控制按键功能,它起到的作用也是对空调、多媒体、座椅等功能进行控制。在今年初的 CES 上,宝马展示过这个平板。 后排娱乐系统是两块 10 英寸屏幕,后排乘客可以通过谷歌 Chromecast 电视棒,来把手机或平板电脑里的内容投射到这上面,看 Netflix 的视频不在话下。不过反人类的是,这两个屏幕不是触摸屏,操作控制是通过那个三星平板完成的。干一件事,用两个屏幕实现,呵呵。 下面说车钥匙。i8 上可选装的高大上车钥匙在换代 7 系上也没缺席。解锁、上锁等操作仍然是物理按键,2.2 寸屏幕(分辨率 320*240)则显示车辆相关信息,另外,它还有一个大用处。新的 7 系带有遥控泊车入库功能,这个钥匙在这时就会充当遥控器的功能。比亚迪粉丝对此眼熟吗? 车企不是不能做触摸屏,但是按照车联网专家的说法,要综合考虑成本、安全等等因素,德国人在这方面谨慎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在新 7 系上,宝马终于想通了。从用户体验层面,这个必须赞一个。不过,在车联网软件以及内容方面,CarPlay 在这辆车上缺席,更别说 Android Auto 了。我们之前聊过, 宝马有意把「 互联驾驶」 功能打造成一个生态 ,逻辑类似于 App Store,在手机车机互联方面,至少目前看来,宝马还不想放弃「 互联驾驶」。 轻量化以及自动驾驶以及其他: 在轻量化这个大趋势下,换代 7 系的车身结构使用了大量的碳纤维材质。包括 A、B、C 柱的包裹件、车顶、中央通道部位,都用上了 CFRP。 另外,新 7 系并不具备完全自动驾驶功能,但是它已经在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做了足够多。自适应巡航是必须的,车道保持也是必须的,除此之外,在自适应巡航模式时,如果前面的车停下,这辆宝马 7 系还会自动使用「 自动启停」 功能。 它的插电混动版本要到 2016 年才会上市。 外观: 如果把奔驰 S 级、奥迪 A8、宝马 7 系放在一起,宝马肯定是这个级别里外观最不协调的那个,因为在我看来宝马的动感风格并不太适合这么大尺寸的车身。看到新 7 系的照片,也并没有「 卧槽」 一声的感觉。不过有三点值得注意的变化:1. 开眼角:这个设计用在这么硕大的车头上,确实不太协调,但是,总有一天会看习惯的。2. 尾部:像改款 A8 一样,新 7 系的尾巴加入了一个「 刺」 进左右尾灯的镀铬装饰条,看起来两款车的尾部设计有重合的地方。 3.M 套件:给 7 系加上 M 套件是一种什么感觉?这次终于可以感受一下了。还好宝马官方没给新 7 系设计大尾翼。 总结: 整体来说,7 系的这次换代并没有当时 S 级换代给人的那种视觉上的惊艳感觉,它最大的价值,还是在于人机交互的革新,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往大了说,这是宝马在观念上越来越年轻化,不古板的表现。 至于是否配得上「 用科技定义新豪华」 的宣传词,还得看那些买家看重的是什么。至少我觉得,它的主要竞争对手应该是奥迪 A8,而不是奔驰 S 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智能手表:汽车的下一个「好基友」?

· Jan 04, 2015

汽车和手表的结合越来越有想象力了,或者说,越来越成为普遍情况。韩国现代汽车这两天就推出了 Android Wear 版本 Blue Link 应用,并且会在今年的 CES 上面进行展示。 现代推出 Android Wear 版 Blue Link 应用 Blue Link 是现代汽车在 2012 年开发的车载系统,同时有 App 版本,在 App 上可以对车辆进行远程解锁、远程启动等操作,和沃尔沃的 Volvo on call 这种 App 很类似。而 Android Wear 版的 Blue Link,当然就可以在搭载了 Android Wear 系统的智能手表上来进行这些操作,比如 Moto 360。 不过,似乎装有 Blue Link 的 Android Wear 手表并不能脱离安卓手机独立对车辆进行控制。瘾科技的说法是:「The App connects any Android Wear watch to the Blue Link smartphone App via Bluetooth.” 也就是说,智能手表上的这个 App,要通过蓝牙与安卓手机上的 Blue Link App 相连才可以。 如果你没有太直观的理解,请参考微信的例子。在我看来,手机端 Blue Link 和 Android Wear 端 Blue Link 的关系,就相当于手机端微信和网页版微信的关系。 但是也并不是没有优点,比如它工作的时候可以不受距离长短的限制,真正实现远程遥控;另外,Android Wear 语音控制的特性也被发挥了出来:当你要上车时,你可以说「 打开车门」;当你离开汽车时,你又可以说「 锁定汽车」。 打开 Blue Link 的手机端 App 你可以发现,其实它提供的功能还是挺丰富的,包括远程定位、呼叫 24 小时救援中心、远程打开双闪、远程鸣笛等等,同时还可以对车辆健康情况进行检测。而从我们得到的手表版 Blue Link 的界面图片来看,在手表上是可以实现其中的绝大部分功能的。 在不掏出手机的情况下就完成这些操作,对于现代车主来说,是不是多了一个败手表的理由呢?冷静,如果你用的是 iPhone,那你有两个选择:放弃购买这块儿手表,或者在买表的同时,再买一部安卓手机。 在马上开始的 CES 消费电子展上,现代会把它展示出来,到时候被 GeekCar 发配到赌城拉斯维加斯的 Sid 同学会在现场替大家体验体验。 手表,汽车的下一个「 好基友」? 事实上,今年的 CES 上,关于汽车和手表的结合,并不只是现代一家在做。之前宝马发布的基于三星 Gear 手表的远程助手  BMW i Remote 也将在 CES 上进行展示。 通过这个手表,可以远程监控宝马 i3 的各项状况,同时可以对其进行一些远程控制。比如,用户可利用「Charge Control 功能」 控制充电。这个应用配合导航使用,还可以根据电量、路况等情况规划路线,把沿途充电站信息推送给用户。 被大家说的最多的功能还得算是「 代客泊车」,通过在手表上进行控制,可以让 i3 自己寻找车位并且停好。这个功能被叫做「 远程泊车辅助」(Remote Valet Parking Assistant),当然,要实现这个功能,i3 本身也得具备自动驾驶的能力。 而早在 2014 年的 CES 上,奔驰就已经开始打手表的主意了。还记得 Pebble 吗?奔驰当时就展示了和 … 继续阅读

USTWO:5 条重要的 HMI 设计建议

· Dec 30, 2014 333

之前我们 GeekCar 推出过关于未来车内 HMI(人机交互)的一些列文章(详情请参看「 形而下」 板块),有了之前关于车内 HMI 的设计趋势、车内 HMI 设计的一些特点和相关技术性细节的介绍后,今天我们为汽车制造企业和相关人员带来 5 条重要的设计建议。(都是干货,大家不要客气。)1  多团队协同设计 由于较长的开发周期和思维孤岛(竖井心理)影响着设计和工程团队,汽车制造产业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都是温吞吞地对待外界,甚至有可能「 沦落」 成为那些想主导车内环境的科技弄潮儿的陪玩配角。 为了避免上面的被动局面,汽车制造商们应该从最开始就联合外形设计、内部结构设计、内饰以及 UI 设计等众多团队采取各种措施。比如对于 HMI 和 UI 设计,就应该采用模块化的流行方式去取代今天那些分散不协调的方式。 相较于科技巨头们主导的「 互联网汽车策略」 来说,对于特定车款或者某系列的车型进行深度化的 HMI 定制是有很多好处的。这是因为物理的交互和电脑软件特征对于一个有意义的 HMI 来说非常重要,而不仅仅是软件层面上的。得记住这一点:在 HMI 的设计开发中,我们不能把用车体验中那些基础功能性的东西给「 砍掉」 了! 2 关心用户 除了上述所说团队协作打破思维孤岛外,汽车制造中还要从设计、制造、测试等方面不脱离用户。汽车制造者必须要情景移情,要时时刻刻站在用户的使用角度去思考。比如,你要尽可能地设定各种用车特定情况,然后对这个情况仔细理解后做出合适的设计。这样的场景除了平常的驾驶员驾车过程,还有驾驶员的非驾驶时间以及乘客情景。 3 用户体验:Less is More 现在,车内需要控制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增加了车的复杂性,使得用户的学习、肌肉记忆变得很困难。之前文章中提供的一些比如增加易读性、引入色彩编码、信息分组等等方式都能降低复杂性。 4 界面感觉注重细节 传统汽车制造者在开发汽车产品的图形用户界面时,非常不注重细节,通常让人感觉机械、冷淡、疏远、丑陋,他们并没有从外到内地去考虑一系列的因素。由于过度拟真的原因,车内缺少空间表达自己品牌的感觉。所以需要整体思考整个界面的色调,信息在屏幕上的展示位置以及硬件的位置布置,对这些要有很新鲜的视觉去审视,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时速表。 5 对于新兴技术要留有最大的可能性 车内 HMI 设计主要涉及到听觉和触觉。显示要集成其他类别的感官以及响应技术,因为软硬件的良好互动才能打造更好的车内 HMI。  (来源:ustwo)

【形而下】关于车内人机交互设计的那些事儿(第六弹)——情景移情

· Sep 15, 2014 333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介绍了 HMI 的语音交互方式以及 HUD,本期,我们将要讨论 HMI 的情感因素和美学因素。 目前汽车 UI 设计还处在萌芽阶段。就像之前论证的那样,人与汽车之间的交互行为要多于人与屏幕 UI 的交互。 让我们想象一下,未来的屏幕是什么样子?智能设备对汽车用户体验会带来哪些变化?例如,哪种定制的方式具有更大潜力?或是将不同的平台整合在一起? 准确定义和智能手机也构成 HMI 的重要一部分。随着智能手机和应用程序设计的发展,内容和用户也需要前瞻性的汽车 HMI 设计。但是这种情况往往被忽视。一个人开车时和坐在沙发上时是两种不同的状态,这就是情景移情的来源,它用来理解和为特定情况设计。 例如,汽车上的地图和导航经常被使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无处不在的地图和导航服务简单的放在屏幕上。在理解地图方面,给司机的反应时间要比行人少得多,所以我们需要深思熟虑的选择 UI 显示信的息。除了需要显示导航路径外,我们可能不需要其他的路面信息。TOM TOMS 和其他的导航设备厂商已经采用了类似的思维进行设计,他们为特殊情景下定制不同的设备。当然,人们不可能利用这些设备发电子邮件或者进行 Facetime 连接。 「 当你过于着迷华丽的小工具和迷人的视频显示时候,我提醒你: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等于预见。每一项都可能产生另外的,我们需要他们。」——Arthur C. Clarke HMI 需要兼顾安全和情感 「 安全」 是让车内 UI 设计和其他 UI 变得不太一样的重要因素。最近很多文章对车内屏幕影响驾驶安全这一点表示担忧。司机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可能。安全是最重要的,但是这些文章只关注于一个场景:司机在驾驶汽车。  但是,实际上还有比驾驶更重要的一些场景,毕竟,汽车和驾驶的体验是浪漫的和充满激情的。这就是对内容理解的重要性。 令人鼓舞的是,在 2014 年 CES 大展上,微软承认在汽车在行驶时和静止时,HMI 给司机带来的影响的是有区别的。尽管只是一个雏形,但微软似乎已经做了很多实地测试,来验证他们的想法。 车内体验主要是针对司机而言的,但是司机并不是总在开车。在上下车,等待交通或者其他状况期间,坐在车内的其他乘客,比如车后面的孩子甚至车厢里的狗如何与汽车交互?汽车怎样和城市交流?一个好的、安全的和令人愉悦的汽车 HMI 将满足这些需要。 雷诺在 2013 年法兰克福车展展示了 Initiale Paris 这款车型。它在后座安装了一个触摸屏,为后面乘客提供导航或者「 旅途探索」 功能。路虎最近的 Discovery Vision 概念车也提到了一种移情设计,给乘客提供用户体验上的变化。 即使有安全方面的考虑,我们也需要一个视觉平台。一块屏幕或者 HUD 会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有很多技术上和实用的方式满足这个需要,比如为每名乘客设计多屏幕,更直接的想法是立体屏幕——司机和乘客看到不同但相关的信息。目光检测系统可以检测谁在看屏幕。当然,这只是许多想法的一小部分。 所以,我们目前已经看到,从 UX 到 UI 都需要新的想法和设计。当前的方法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一个需要重新分配的触摸屏,一个缺少翻译的移情。UI 可以解决这些实用上和功能方面的问题,但是这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解决汽车 HMI 方面的情感问题。 设计可以兼具功能和美观 一辆好的汽车应该在功能上和外观上都擅长。在汽车设计领域,外观是一种商品。显而易见的是商品需要营销。事实上,汽车的外观常常比它的功能性更重要。 「 只是建立产品的功能是远远不够的,产品应该是容易理解的和有用的。我们需要让产品带来喜悦、兴奋、愉快和乐趣。没错,这就是生活的美丽。」——Don Norman 我们认为,所有设计应该都是兼具外观和功能的——内在美体现在功能的纯粹上。Dieter Rams 在博朗做的设计就是很好的例子。 为什不把汽车的美带入到 HMI 里呢?淡化汽车外观和内饰设计上的界限,用统一的 UI 设计创造一个风格一致的作品?UI 可以成为汽车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模块或者一个孤岛。 这种方式还存在一些挑战。一辆汽车从概念到上市大概需要五年甚至更多时间。由于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同部门参与,所以从逻辑上说可能很难保持设计风格的统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智能设备出现在汽车上的原因。 「 好的设计是美观的。产品的审美品质也是实用性的一部分,日常使用的器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幸福感受。但只有真正优秀的产品才能是美的。」——Dieter Rams:设计十诫 然而我们相信,如果从一开始就把汽车的外部造型、内部设计以及内饰 UI 设计团队集中在一起工作,那么我们相信风格上的统一是可以实现的。 事实上,奔驰的研发部门已经包含了设计师和研究人员。他们具有艺术、设计、用户体验、工程、心理学和软件工程的背景。这样他们可以在一种统一的风格下实现新的功能和设计。  如何设计 HMI ? 互联汽车模型假定了一个软件为主的方法,但也许进一步的物理和硬件设计的方式对 HMI 更有意义。当为一辆或者一系列特定车辆定制 HMI 时,我们应该确保设计不能在汽车生产周期内过时。在项目期间其他团队改变设计时候,你应该能做出反应和适应——这些应用在功能,身体和视觉方面。 我们看到这个过程主要有三种促进方式: 设计合理的自动更新机制。这个有助于支持软件的 UI,但是不应当过度依赖此功能。即使汽车能够定期和可靠地连接互联网来获取系统更新,也不要指望用户会主动进行升级。此外,突然改变软件的视觉或其他方面,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 要以模板化和模块化的方式设计 HMI ,以便这种设计可以在项目进行的时候能重新规划进去。就像我们设计车内音响系统那样,这可有助于丰富为其他模型重新利用或者重新塑造品牌的经验。 设计不要盲目追赶未来趋势,而是应该从功能和内容角度进行设计。这样审美不会很快过时。我们不可能预见五年之后流行的趋势是什么样,当然我们也不能尝试去做。此外,司机不得不一直和 HMI 、UI 打交道,这时间远远超过了汽车启动的时间。 如果设计屈服于趋势,那么这个设计将会很容易过时。相反,汽车应该和它所处时代联合在一起构成很有趣的东西,可以说这就是汽车设计经验和遗留下宝贵财富中的固有一部分。HMI 应该是其中之一,它是构成了汽车整体设计重要的一环。 最好的练习应该是着眼于设计整体,它包含易用性标准和汽车特性标准。通过采用传统设计的布局和层次,打造品牌的内容。把一些真正思考和承诺融入到汽车 HMI 之美中,这就是让人感到特别兴奋的进步。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汽车 HMI 功能和美学之间的统一并且有自己的特色呢?这些细节我们会在下一篇中进行分享。

【形而下】关于车内人机交互设计的那些事儿(第四弹)——硬交互和软交互

· Sep 05, 2014 333

在第三部分,我们关注了 HMI 的现状和过去——在这一部分以及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展望它的未来。本篇讨论的是「 硬交互」 与「 软交互」。 硬交互方式和软交互方式 在讨论什么是最好的汽车内部交互方式之前,我们先简单说明一下已经存在的汽车交互设计类型。 汽车交互设计类型分为 硬交互方式 和 软交互方式 。 硬交互方式可被定义为司机的操控动作。 这种操控动作是谨慎的。例如司机按下一个按钮可以改变驾驶的位置;通过 GUI 或者将位置信息输入到卫星导航系统方式使用车载娱乐系统。 软交互方式可以被定义为机器而不是用户的操控动作。 例如,自动取消转向灯的信号。这个行为是不需要用户参与,而是直接由机器自动完成一系列动作。 后一种交互类型更加突出嵌入式内部传感器的作用和互联汽车的概念。例如,可以将一些相关信息通过 HUD(Heads-up Displays) 显示出来;自动调节灯光亮度甚至可以检测驾驶员是否已经闭眼。另外,我们发现软交互方式需要更多的维护和恰到好处的执行,因为在辅助和分心之间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我们认为 将硬交互方式和软交互方式组合在一起,这是汽车 HMI 设计的关键。 上面的这个示意图提供了一系列的交互设计模板。它概述了在使用现有技术的前提下,我们对未来汽车交互设计的研究。我们通过对目前在汽车行业的研究和预测分析进而得到下面这幅图像。 「 当一台机器具有易读性,即它的外形直接描述了其工作方式,这个机器就是美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用一层外皮覆盖在技术组件上,而是在机器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找到一种正确的平衡方式。这种表达方式来源于一些物体的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想法。」—— Konstantin Grcic (2007) 我们接下来深入探讨上面交互设计模板的每个部分。 A. 带嵌入式触摸平面的触觉控制器:混合界面 我们先看一段视频—— 2000 年宝马公司研发 i-Drive 控制界面: 在上面的视频里,我们注意到模式带来的问题——示能性和绘制圆周运动并在屏幕上产生线性输出。宝马在 2013 年表示将继续改进 i-Drive Touch,以减少控制按钮上方的触控界面产生的问题。 这种混合型交互方式带来了显著性的改进,因为它可以在屏幕上实现了更多主动式触控设计。 B. 带触觉反馈的触控屏: 触屏正在成为汽车 HMI 的一种单独的控制模式,比如应用在保时捷 918 和特斯拉 Model S 的触屏中控台。 尽管采用触屏这种方式似乎是提供了一种简单替代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事实上,就像之前讨论的那样,它们存在可学习性的问题。这有可能导致司机常常分散精力,因为他们不得不一直依靠视觉反馈,而不能随着时间形成一种肌肉记忆或者下意识控制。 迪斯尼研究部门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它们用一种触觉渲染算法模拟 3D 几何特征,比如(凸起、山脊、边缘和纹理以及触摸板表面)。如果这个算法被很好的应用,司机就可以随着时间不断强化肌肉记忆或者「 感觉」 控制。   C. 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反馈回路实现 3D 手势控制: 使用手势控制 HMI 的某些特定部分,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概念。这主要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机会:重现早期汽车内的直接控制和反馈,尽管在那时它还存在一些问题。 这种 3D 手势感应正在变得越来越容易。不仅因为价格便宜的传感器和处理器,而且也与更好的软件算法有关。 3D 手势控制同时也作为一种概念正在深入人心,这归功于类似 Leap Motion 和 Kinect 控制器的配件。 我们不仅可以检测肢体动作,比如点头、面部位置和手势,还可以检测例如眼球移动等微小动作。然而,成本低廉的机器视觉产生的新交互模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人们充分理解和分类。对绘制和学习触摸界面来说,这是一项挑战。 从字面上来说,可能存在上百种 3D 手势。人们需要花费时间学习和了解这一系列模式,但是目前人们还不能依赖手势控制,尤其就安全性而言。 实际上,无论是单独使用 Leap Motion 还是 Kinect 作为汽车主控制器,这里都有个关键的问题: 我们发现新的交互控制方式——手势控制,并不是一种来自身体上的必要直觉。丰富的身体交互反馈比如点击按钮、移动控制杆、换挡等等都不能很好的翻译成模糊数字形式。「 少数派报告」 风格的界面目前还是不可能实现的。 Denso 和  Chaoticmoon 的合作产品中,就使用了 Leap motion 作为控制器。它没有按钮,只有视觉反馈,并且使用了「 细小颗粒控制」 技术。 近些年,这种细小颗粒控制方法已经被一些研究机构关注。并且我们发现迪斯尼的研究成果是其中最有趣的一个。 这种 AIREAL 装置可以朝着用户的手发射一圈漩涡状空气。漩涡可以对用户的手产生冲击力,让用户感觉到一系列动态自由空气。 他们的原型是一种新的低成本、高度可缩放的触控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在半空中传达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触觉,作为长期创建大型增强现实环境的一部分。 这种大型增强现实环境可以随时随地提供具有吸引力的互动体验。 D. 语音控制界面: 基于语音控制的界面早已被人们想象出来,并在流行文化中为人们熟知。比如科幻小说主人公 HAL9000 和最近科幻电影《SHE》。尽管目前来看,人机对话还离我们很远,但随着自然语言处理和识别的不断改进,最近几年我们发现许多高品质的应用。相信这一天也将不久到来。 手机系统内置的 Siri 和 Google Now 已经在汽车交互领域扮演重要角色。比如 Nuance 公司给汽车制造商(例如福特)提供的 HMI 软件支持。 语音控制能够带来两个好处:一种是实现无 UI 设计代替身体和数字控制,使人们可以自由的与 HMI 交流。另一种是可以让驾驶员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增加驾驶安全性。   关于 HMI 的系列文章,在接下来会继续为大家呈现,请持续关注 GeekCar 的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geekcar)。

极客评车:奔驰 E400L 是严厉的老管家

· Jun 04, 2014 333

张卷益是谁:设计公司 eico 的创意总监。 为什么找他来做「 极客评车」?eico 公司的产品不仅仅只有我们熟悉的 Weico 微博客户端,在产品设计上,他们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而且他们会和一些车厂合作完成车型的人机交互设计,因此,在这方面他们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卷益也是一个驾驶爱好者,他一定能从不一样的角度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汽车评测。实际上, 之前我们就把一台电动版 smart 给他做过测试。 不得不说,E400L 这款车在感官上确实对得起它的德系豪华车身份,但是它给人的感觉显得不是那么年轻,或者说比较沉稳。在驾驶上,奔驰像是一个非常严厉的老管家,遇到危险时总是在旁边叮嘱你不该这样,现在有危险,它的外在感受——比如报警声音,方向盘震动等等——都表现的很强烈。 我很喜欢 E400L 的驾驶辅助功能,车道辅助盲点提醒这些功能真的很好用。每一次变道,旁边车道有车的时候,后视镜都会亮灯来提醒。在过窄的地方,或者倒车的时候,360 度全景摄像头非常好用。 DISTRONIC PLUS(自适应巡航+主动转向)在经过了几个红绿灯的体验之后,让我惊讶了。在三环四环用这个功能跟车很不错,方向盘还可以自动轻微修正方向。但是说实话一开始我会有点紧张。如果是一个对这种功能不太熟练的人,可能一开始的感觉会有点担忧,会想:为什么方向盘自己转起来了?比如我老婆就很担心,特意跟我说,别玩那个了!我觉得这需要一个信任的过程。 在中国的城市路况里,因为大家交通规则意识薄弱,突发情况多,所以不能过于依赖它。 驾驶几天以后,会深深感到奔驰对于驾驶安全的重视程度。它对一些东西的控制,一定是通过长时间的验证调教,以及长时间对驾驶的理解才做出来的。有的地方不提醒,有的地方提醒,这些时机很合理,时机的选择很有道理。 对于多媒体系统,像电话、音乐、收音机甚至移动互联网功能其实都做得比较深,而且感觉奔驰在上面花的时间和精力不是那么多。 比如,连接手机后,要切换歌曲,只能前一首后一首的来换。跟手机的连接很差,你甚至不知道下一首是什么,也没有播放列表。可以看出奔驰还是很重视传统的 CD、AUX、USB 的播放方式,它会单独用两个键来切换 RADIO 和 DISC。我认为如果跟车上乘客分享音乐,一定是要用手机蓝牙。需要吐槽的是,这个车后排附带的 iPhone 数据线还是 iPhone4 和 4S 的那种,要知道这是一辆 2014 款车型。 这台车无论是屏幕显示效果还是用料都很不错,但是一堆好材料放一起,用起来就是不舒服。因为好多东西要配合着用,而且整套界面的逻辑设计有问题。 宝马把重要的模块和旋钮集成在一起,操控的时候一手掌握;奔驰的旋钮周围按键有的使用率就很低。又比如要从收音机切换到电话,需要上下推动,往下点按等好几个步骤,但是用按键,一下子就切换过来了。 奔驰的人机系统,学习成本低,但是使用成本高。它的很多元素都是用文字表示,而且每一次操作你都知道会指向哪里,缺点就是步骤太多。这不存在熟不熟练的问题,即使熟练了,也只是知道它在哪而已,但是需要操作的步骤仍然很多。比如在地图界面操作让车头朝北的步骤,就很麻烦。 什么样的操作是简单的呢?我认为还是语音,而且是人工自动识别或者互联网自动识别。长远来说,电脑处理和云端处理一定比人脑处理能力强。和人交流,类似安吉星那种,其实还是有心理门槛的,你会顾虑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可是在现阶段来说还是人工服务更方便快捷。奔驰 E400L 这车自己的语音识别根本没法用,识别率低,层级多。语音命令冗长,甚至有 8 个字的命令,导致使用成本很高。 所以,单靠车本身的处理能力还是不行,因为汽车的迭代很慢。但是车本身还是要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 这款 E400L 里面带有一些 App,可以查美食看新闻什么的,但是联网速度慢,不知道里面用的是 2G 还是 3G 网络。另外进入之后操作步骤繁琐。有这个时间,我宁愿用手机搜,然后在地图上确定位置。但是好在它可以很快做更新,因为里面实质是个浏览器。相比于整个 COMAND 系统,它的更新速度会快一些,更像我们现在用的智能产品。 开过这款 E400L,一个强烈的感受是:硬件的好坏不代表使用体验的好坏。这款车给人一种很老的感觉,像一个老人,虽然阅历丰富、经济实力可能很好,但是可能并不是太跟得上现在的时代。 情商指数:三星 理由:理性有余而情感元素较少 智商指数:四星 理由:易用性有待加强。在驾驶辅助方面,无论是技术和设计都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