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推出新平台,通用已经对共享用车「走火入魔」了

· Jan 21, 2016

一直对共享用车钟爱有加的通用,又在这个领域干了件大事。在收购 Sidecar 之后,通用宣布将推出全新的汽车共享项目—Maven,由通用总裁 Ammann 直接负责。 Maven 项目 Maven 这个商标是通用在 2015 年 11 月 25 日申请注册的。通用对 Maven 的描述是「 连接司机和乘客,并进行交通服务协调,用于规划、监控和控制城市交通的应用软件。」 据称,Maven 还计划让通用车主向通勤路线相同的乘客提供拼车服务。 这个项目计划在密歇根大学  Ann Arbor 校区进行测试。用户只需要下载 Maven App 之后,就可以通过手机预定、解锁、控制空调和启动车辆。目前,Maven 在 Ann Arbor 校区有 21 个网点,可以租到雪弗兰旗下包括 Volt、Spark、Malibu、Tahoe 等车型,费用每小时 6 美金,包含保险和油费。 网点内的所有车辆都经过了通用的特殊改造,能够支持 4G LTE 连接,并且支持 CarPlay、Android Auto、Sirius XM(Sirius XM 卫星广播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消费电子设备之一。利用车载或便携设备,注册用户可以收听到多达 100 个电台)。通用表示,这些改进都是为了让用户更好的在车内享受数字化体验,并且拉近车辆和用户的距离。 做了挺多试验 我们都知道通用对汽车共享热情一直都十分高涨。在过去的几年中,通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众多尝试和探索。我们回顾一下: 1.RelayRides 汽车共享服务平台:提供类似于中转站的汽车存放设施,允许车主将想要租出的通用车辆停放于此并获取收益。租车者通过手机查询附近车辆位置进行预订,然后锁定位置并进行解锁和启动。 2.「Let’sDrive NYC」 汽车共享计划:在纽约市人口最稠密的行政区曼哈顿,通用和美国房地产公司 Stonehenge Partners 经营的丽思广场 (The Ritz Plaza) 479 户豪华出租公寓合作。住户可以直接租用停在地下停车场的雪佛兰创酷紧凑型 SUV 或是 Chevy Equinox 小型 SUV,费用 10 美元/小时或者 75 美元/天。 3.Opel CarUnity:通用旗下的欧宝在德国推出了汽车共享业务 CarUnity(不限车型,所有车辆均可加入)。通用投资部门 GM Ventures(GMV) 联合德国联邦铁路 (Deutsche Bahn) 向在线拼车平台 flinc 注资,借助其平台技术开展在线拼车业务。 4. 收购 Sidecar:前一阵,通用汽车收购共享乘车服务 Sidecar 的技术和资产,Sidecar 团队中的 20 人将加盟通用,包括 CTO Jahan Khanna、联合创始人兼 CEO Sunil Paul。可以这么说,收购 Sidecar 之后,通用之前对于共享用车项目的运营和数据不足得到了巨大的补充。 5. 投资 Lyft:通用 5 亿美金战略投资打车软件 Lyft,并且获得一个董事会席位。 通用计划和 Lyft 联合开发「自动驾驶车辆按需服务网络(on-demand autonomous vehicle network)」。也就是说,双方将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展开合作,通用将会提供自动驾驶车辆,而 Lyft 则将会作为车辆运营商。 6.Spark 电动车共享试点项目:通用和谷歌在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展开关于共享用车的试点项目,通用将会向谷歌员工提供四座 Spark 纯电动车。谷歌员工可以驾驶电动车去公司参加会议、将车辆开回家。 7.EN-V 2.0 电动概念车:通用把 16 辆 EN-V 2.0 放到了上海交大闵行校区,用来投入车辆共享运营。校方将会在学校里选出一部分符合要求的使用者,以收取会员费的方式提供分时租赁服务。 8. 员工内部拼车:通用中国推出员工内拼车试点项目,在通用汽车上海总部的员工下载特定 App 就可以进行拼车。驾车员工在 App 内提交自己的驾驶路线、余留空位及出发时间等信息;需要拼车的员工提交拼车需求,系统自动匹配,列出可供选择的车辆及员工信息。目前参与测试的人数大约在 700 人。 关于通用对共享交通项目的试验,或许我列举的还有遗漏,但这已经足够表明通用对车辆共享试验的乐此不疲。事实上,这也是很多车厂都在努力的方向,例如戴姆勒的 Car2go、宝马 DriveNow、福特 Go!Drive 等等,都是最现实的例子。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通用计划逐渐把 Maven 向更多地区推广,具体城市和地区都还在确定之中。不过通用也表示,包括在德国、纽约的实验项目都将会逐步并入到 Maven 之中。 通用预测,未来十年内将会有超过 3 … 继续阅读

通用汽车新战略:不只是自动驾驶、共享用车……

· Oct 02, 2015

现在,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开始给自己重新定位了。福特之前就说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法兰克福车展上,大众、奔驰、宝马也提到了类似的战略,而通用也「 不甘落后」,他们在最新的公司战略规划里,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按照他们的说法,这个规划是:「 将着力为消费者打造未来出行方式,通过近二十年在互联领域的优势将其与客户之间的纽带拓展至汽车以外的领域。」 那么,他们准备怎么做呢? 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自动驾驶 :从明年下半年开始,新款的雪佛兰 Volt 将在通用园区内实现自动驾驶。它会被用于园区内的车辆共享项目,通用员工通过 App 预约就可以使用。通用想通过这个项目来获取数据和实际使用的经验,然后加速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开发。 车辆共享 :最近,一个叫做 Let’s Drive NYC 的共享用车项目在纽约启动。这个项目面对居住在纽约丽思中心(The Ritz Plaza)的住客,他们可以通过 App 预定车辆,并进入由 Icon Parking System 管理的曼哈顿 200 个车库之中的任意一个。 其实,通用在车辆共享上的尝试并不少。在上海交大,雪佛兰 EN-V 2.0 就被用来进行共享用车,而在去年,谷歌也和通用合作,使用雪佛兰 Spark 电动版作为交通工具测试推行他们的通勤搭乘共享服务。 电动自行车 : 福特在今年 MWC 上发布了两款电动自行车——MoDe,通用这次也有所回应,他们也发布了一款概念电动自行车。这款车由通用汽车在安大略奥沙华(Oshawa, Ontario)的工程开发中心负责设计与开发。 燃料电池 :通用正在和本田合作,进行氢燃料电池堆和储氢系统的研发。他们会联合在 2020 年左右推出一款在商业上可行的燃料电池汽车。另外,他们还想把非车用燃料电池应用在航空航天和军工领域。 材料工程 :这里面包括两方面,一是混合材料的研发使用,二是专用合金制造技术。它瞄准的是汽车的轻量化,以及相应的生产制造工艺。 卖车之外的「 创新」 虽然有这么多新的尝试,但是并不意味着通用不准备好好卖车了。除了这些尝试,他们仍然想通过种种措施,强化汽车核心业务,也就是卖车。 而以上尝试本身,其实也并不是他们所独创的,几乎每个着眼于出行方式的车厂,都会在共享用车、自动驾驶、新能源这几个方面有所布局。 不过,通用这种体量的公司也能把以上种种创新上升到「 战略」 层面,这说明智能出行越来越成为各个汽车公司的共识。 下一个会是谁呢?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车联网创业公司做起了分时租赁,飞驰镁物想干什么?

· Jul 02, 2015 333

成立仅仅半年,车联网创业公司飞驰镁物就拿出了自己的产品。 7 月 1 号,他们发布了一款叫做「soda」 的产品,为了配合它,发布会现场的饮料甚至都是苏打水。 再来向不明真相的同学介绍一下这个公司:飞驰镁物,英文名 FutureMove,由八个中年大叔创办,是一家致力于「智能汽车联网服务和汽车共享服务」的创业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汽车智能化联网服务(SMART as a Service)和汽车分时共享服务(Vehicle as a Service)两大部分。 soda 就是「 汽车分时共享服务」 的产品化体现。 soda 是怎么玩的? 先来看一段产品的介绍视频吧: 在这个视频里,soda 的模式已经展示的足够清晰了。简单的说,这是一个不依赖于租赁点的共享用车平台,面向 C 端,提供分时租赁服务。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手机 App,车辆智能终端以及运营平台。 从流程上来说,用户在手机 App 中提交用车申请,后台系统会为用户显示最近的共享车位置。通过 App 里的步行导航找到汽车后,通过解锁确认,就可以进入车辆(不需要传统的钥匙解锁)。在使用过程中,App 上实时显示租用状态(按分钟计费),同时在 Apple Watch 中也可以进行状态查看、锁车等操作。结束租用时,不需要寻找特定的还车点,只要找到方便停车的地方,然后在 App 上进行操作就可以。 而在 App 之外,接入 soda 平台的车辆,又需要安装相应的 T-BOX 装置以及车内智能终端,App 以及车辆终端都会和云端运营平台相连。 不过,我们「 阴暗」 的想了一下:如果有人要去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并且不使用那辆车返程,那被开去的共享车怎么办?另外,如果飞驰镁物想在北京范围内投放一万辆共享车,车辆资源如何分配布置?哪儿的需求量大放哪?还是国贸,三里屯,中关村平均分? 这些都要靠智能平台系统来做出决策。比如匹配出出两个最适合「 接力」 的用户,制定一个接(还)车的位置,使得两个用户都相对方便,而资源的投放肯定也不能人工一个一个的去分析,需要智能平台系统通过大数据及机器学习等方式,不断优化资源的分布,其中包括车辆,停车位,充电桩,线下调度等等。 不过,可能很多人都好奇的问题是,soda 平台的车来自于哪儿?是自己购置?还是来自私人?在发布会现场,一辆 OSVehicle 很吸引人,这辆开源汽车就是飞驰镁物和 OSV 合作的产物,在深圳的某个园区,飞驰镁物会基于这个硬件载体进行 soda 平台的测试运行。而在更大范围内,据联合创始人余涛说,他们会和整车厂进行合作获取车辆,甚至通过用户众筹的方式来玩。在实际运行阶段,飞驰镁物计划自己投入 30%的车辆,通过众筹的方式募集到 30%的车辆。剩下 40%的车辆通过社会车辆的加入来完成。 整体来看,soda 的产品思路和模式是比较先进的,更像奔驰的共享用车项目 car2go。创始人王强说,「 麻省理工的科研人员主动找到我们谈合作。因为他们觉得 soda 的模式放在美国都非常前卫!」 不过,这个非常理想主义的模式,要真正实现其实并不容易。 那么,飞驰镁物究竟怎么想的呢? 披着 C 端外衣的 B 端产品? 在我们看来,soda 更像是一款披着 C 端外衣的 B 端产品。 为什么这么说?在 soda 的产品介绍里,其实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点:飞驰镁物打算把 soda 的智能平台开放给第三方,让中小规模的汽车分时租赁企业来使用。 另外,他们也提出了一个「 汽车共享产业联盟」 的概念: 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目前做分时租赁,尤其是电动车分时租赁的企业越来越多,他们除了需要解决车辆等问题,还面临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运营平台。这个又可以分为运营数据管理和分析、运营调度等等细化内容,而它又是支撑起分时租赁项目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是,不可能每个公司都有实力自己研发这套系统,或者他们需要把这个产品用外包的形式做起来,soda 瞄准的就是这个市场。如果有机构想进入到分时租赁的行业中,只需购买车辆和飞驰镁物的这套后台系统,就可以开展业务。飞驰镁物在产业链中扮演了虚拟运营商的角色,同时也会接受各类投资产品和汽车金融产品等商业模式的加入。 举个例子,上海的分时租赁项目 EVCARD 的运营平台就不是自己研发的。它和供应商宝信通过采取战略合作的方式,花费了大约 400 万人民币来进行 App、车内硬件以及系统的搭建。 这么看来,这个市场还是挺大的。 而在技术上,飞驰镁物对于 soda 平台的实力是有很大信心的。首先,这是飞驰镁物与包括麻省理工 MIT 在内的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的,这个平台曾经通过了 30 万辆车的并发请求测试。另外他们的团队成员深厚的技术背景也是信心的来源,比如王强是前微软的车联网首席架构师,其他几位联合创始人也供职过埃森哲、微软、联通等公司,并且有比较多的前装车联网项目经验。 其实,当初知道飞驰镁物要推出这么一款产品的时候,我们还有点意外,毕竟在很多人印象里,他们做的可能还是 B 端的车联网生意。不过 soda 的发布也算是一个信号:不管它现在是面向 C 端还是 B 端,又或者是同时面向 B 和 C,这都意味着飞驰镁物不仅仅想做车联网,不仅仅想做 B 的生意,而是在探索更大的发展可能性。 当然我们相信,soda 在未来一定是想在 C 端有所突破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揭秘:Uber 是怎样撬开中国市场的?

· Apr 28, 2015 333

4 月 25 日,Uber 酝酿多时的「 一键打直升机」 登陆上海。虽然已有很多声音「 揭发」 说这只是一场营销活动,不过这并不能阻拦用户们的热情。 从一键叫直升机、到一键叫舞狮、一键叫宠物、一键叫特斯拉、一键叫佟大为……虽然并没有像同行企业大张旗鼓地宣传补贴发券,但这家在人们印象中本该如 PayPal、eBay 一样水土不服的外国企业,却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摸到了中国市场的脉搏。 2010 年,Uber 第一辆车上路,它一开始就是一个有成熟盈利模式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像以往所有「Copy to China」 的故事一样,Uber 的模式迅速被盯上了,很快国内就出现了类似的滴滴快的、易到等等一众创业公司。近期又出现了一波主打「 拼车」 概念的公司。 但是,跟过去那些故事不一样的是,Uber 并没有因为「 水土不服」 而在中国败下阵来。相反,在滴滴、快的们终于扛不住「 补贴烧钱」 而合并之后,Uber 开始大力补贴了,并且成效非常显著。 就目前的势头来看,Uber 在中国野蛮生长的速度已经让背靠阿里腾讯两大巨头的滴滴快的公司感到了压力。他们紧急推出了狙击 Uber 的产品,但看起来还是难以阻挡这个美国公司的扩张。 在 Uber 位于北京三里屯的办公室,每天都有上百号司机去现场办理签约手续。他们中的不少人,原本都是滴滴专车、一号专车的司机。 尽管不少人对 Uber 中国团队没有电话客服,只能发邮件反应问题的「 高冷」 风格颇有意见。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家公司在中国的运营和发展,用现在的话说,已经越来越「Local」 了。 起步 2013 年初,时任腾讯 MIG 副总经理的王晓峰独自来到新加坡,他在那与 Uber 的团队有了第一次接触。 他们在一家星巴克第一次聊起 Uber 中国的将来。那时 Uber 只在巴黎、旧金山等三四十个城市存在,正试图往全球化扩展。 那时候中国国内还没有打车软件,Facebook 的移动广告刚出现。在王晓峰的概念里,手机上除了移动游戏,别的很难赚钱。 此外,他已见证了不少外资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却一一折戟,比如他的老东家 Google、被阿里巴巴干掉的 eBey,还有错误不断最终被关闭的 Yahoo 中国。 王晓峰最初对 Uber 也没有太多的信心。他认可 Uber 是个有趣的模式,但他认为困难会很大,「 因为 Uber 的扩张和 Google、Facebook 不会一样,这需要大量本地运营人员。」 不过,最终他还是加入了 Uber,负责上海团队。其中一个原因是,2013 年 7 月的一场 Google 领投的投资让当时的 Uber 估值就达到了 35 亿美金,王晓峰觉得这会是个有挑战性、有前途的公司。 Uber 上海 2013 年 8 月在全国最早开始试运营,上海也是全球第一个在非英语国家推出英语司机的城市。因为有数据显示,中国有 70 万个注册的外籍人士,17 万在上海,全中国数以百计的城市里有 1/4 的外国人在上海登记。 鉴于 Uber 这个品牌那时在国内实在是没什么知名度,他们觉得至少在上海的老外会是一个切入点。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样的判断是对的。 从外籍人士切入之后,中国用户也被吸引了过来。在没有做任何特别广告推广的情况下,Uber 上海原本只占 10%-20%的中文语言用户在两个月内快速增长,并很快超过了使用英语的用户。 这让团队惊喜地看到他们更期待的本土市场。时不我待,他们接着计划往广州、深圳拓展。 Uber 在中国的扩张套路是,每个城市都以小团队、创业公司化运作。看好要进入一个新的城市市场,第一步先招这个城市的城市经理,然后组成三人小团队,提前半月找车,然后就试运营。试运营数据良好,回报旧金山总部,说服总部就可以放手去做。 2013 年 11 月,广深差不多同时试运营。为了让更多人使用 Uber,他们在信用卡支付之外,增加了一项中国人更习惯的支付方式——支付宝。 融入 王晓峰入职 Uber 上海那天,是 Ben 迎接了他。 有着 IT 工程师和风投背景的美籍华人 Ben(姜智亚)比王晓峰还要早加入 Uber。他说,2013 年,Uber 中国没有乘客、没有车、没有团队,但他们看到了市场,「 从人口数量、消费能力、交通情况……各种角度看都是个好市场。」 从那时起,Uber 就做了很多融入本地的努力。 「 你们是不是要抢我们生意?」 在 Ben 挨家挨户向本地企业推广合作的时候,他们大多第一反应会警惕地问这么一句。这些企业一般是国企或较大的公司,此前他们习惯定期的日租、月租或长租的做法。说服他们被 Ben 列为市场开拓期的困难之一。 「 我每次都会说,你完全不需要放弃你已有的生意,零散时间再做 Uber,没有风险没有成本,做一段时间不喜欢的话就再退出,继续做你原有的。」 说这话时,能让人想象到当时的 Ben 脸上认真诚恳的表情。 不过这不是 Ben 认为的最难的事,最难的是教育用户。Uber 最早在上海和广州当地的酒吧和博物馆合作免费乘客活动,如果说在酒吧教用户下载一个 App 尚属容易,但让用户绑定支付账户就太难了。「 对于一个没有知名度的软件这很难,因为用户没有信任感。」Ben 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品牌推广,Uber 决定从高级车型(UberBlack)开始扩展。这也和 Uber 本身定位是符合的。在整个亚洲市场,Uber 的定位其实一直是中高端服务提供商。 在进入中国的初期,它延续了一贯的风格,只推出了高端服务 Uber … 继续阅读

易到、奇瑞、博泰,哥儿仨憋了什么大招?

· Jan 29, 2015 333

要说玩悬念的高手,非易到用车莫属,这回他们还把两个伙伴一起「 带坏」 了。 这两天的朋友圈里,易到、博泰的人轮番刷屏,由此我们知道,他们和奇瑞将在 2 月 3 号召开发布会,公布三方合作的具体内容。 还记得极客公园 GIF 大会上航叔的 PPT 吗?「 易到不仅仅是用车」,「xx 不仅仅是汽车」。 「xx」,现在看来应该就是奇瑞了。 但是,这哥儿仨到底想干什么呢? 先看看他们的发布会 H5 页面上的「 文案」: 「 车必须加油吗?车必须花钱买吗?车必须那样吗?未必。」 前面都是一样的。 区别在于,易到的邀请函上的最后一句是」 易到不只是用车「。博泰的邀请函最后一句是「 博泰,不只是车联网」。 而据《京华时报》报道,奇瑞汽车将进军智能车领域,将于博泰、易到三方共同研发智能汽车,并在出行领域提供更多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 猜测: GeekCar 结合网络消息以及我们从三方公司获得的内部消息,大胆的猜测一下: 三方将共同推出共享用车项目,很有可能是类似国外 Car2Go 那样的电动车分时租赁项目,而车型或许会使用奇瑞的 QQ 品牌,就像 Car2Go 使用电动版 smart 那样。这从邀请函上「 车必须花钱买吗」 这句话也可以推测出来。 据微信公众号「 愉观车市」 透露,「 尹同跃正在着手推进汽车共享计划,而考虑到入门级消费者更需要共享汽车,所以,奇瑞推出的首款共享汽车将是 QQ。」 而据我们得到的消息,车型将会是「7 万以下」 的档次,这和「 愉观车市」 的消息互相印证。从邀请函上「 车必须加油吗?」 这句话来看,应该是电动车。 三家怎么分工: 既然是合作,那就是发挥各自所长了。所以,我们的推断是,奇瑞提供车辆,易到提供运营平台,而博泰负责将车辆「 智能化」,联结奇瑞和易到两方面。 易到和奇瑞的分工其实很好理解,主要的疑问在博泰。考虑到租赁的形态,相信博泰会提供类似无钥匙开关车门,车辆定位等技术,负责软硬件的结合。 但是,博泰所做的事情或许并没有这么简单。所谓「 电动」,会给博泰更多的施展空间。 而易到用车 App 现有的用户群,会让这个项目启动起来容易很多,这个 App 上或许会多一个分时租赁的入口。 如果车辆真的主打 QQ 品牌,或许实际的车型也会打破人们对现有 QQ 车的认识。 另外,三家合作,究竟能给各自带来什么?恐怕目光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件事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