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ekCar Daily」1.4:摩拜单车完成超 2 亿美金融资; 滴滴境外租车业务正式上线

· Jan 04, 2017

摩拜单车完成超 2 亿美金融资 今天,摩拜单车完成超 2 亿美金融资。此轮融资由腾讯和美国华平投资集团领投,包括红杉资本、启明创投、熊猫资本等上一轮投资方全部跟投。另外,新的投资方还包括 PGA、TPG 以及鸿海集团等机构。摩拜单车 CEO 王晓峰说,未来将进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扩张。 烧钱大战到底何时结束? 滴滴境外租车业务正式上线 今天,滴滴出行宣布,境外租车业务正式上线,滴滴前期将会使用安飞士(Avis)的车辆。目前,安飞士已经覆盖全球 1500 多个城市,共有 1000 多种车辆可以选择。用户通过滴滴租车国际版下订单,预定成功后就可以去安飞士门店支付费用,办理手续并提车。 滴滴这是要走向全球啊。 福特发布新款电动车计划 今天,福特 CEO Mark Field 发布了福特的新款电动车计划。其中已经确定了 7 款车型,分别为混动版 F-150 皮卡、混动版野马、插电混动版本的 Transit Custom(全顺)、一款小型纯电动 SUV、一款混动自动驾驶汽车以及两款混动警车。除了这 7 款车型之外,福特还准备在五年之内再推出 6 款电动车。 混动野马还会那么凶猛吗? FCA 展示全新车载系统 在本次 CES 展会上,FCA 展示了一款基于安卓 7.0 Nougat 系统打造的车载系统。通过全新车载系统,车主可以控制空调、收音机并且安装谷歌地图、谷歌语音助手等应用。未来,FCA 将使用全新车载系统来替代当前的 Uconnect 系统。 安卓粉在哪里? 特斯拉公布去年交车数据 昨天,特斯拉公布了 2016 年的全年交车数据。特斯拉 2016 年的总产量为 83922 辆,总交付辆为 76230 辆,其中交付量距离全年 8 万辆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特斯拉的公告显示,是由于 Autopilot 系统的硬件升级,造成全年交付量未能按照预期目标完成。 Elon Musk 扣年终奖吗?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网约车又有新玩家入场,他们的机会有多大?

· Oct 15, 2016

在 Uber 中国被滴滴收购之后,很多人都以为网约车市场被滴滴「 垄断」 的格局几乎已经确定。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各地关于网约车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 抢戏」,让这件原本看似毫无悬念的事情又充满了变数。 关于各地网约车管理办法对市场造成的影响,我们已经在前几天的文章中有过分析。总之,如果一旦按照目前的征求意见稿来执行,那么肯定会对于滴滴已经占领的出行市场造成很大影响,甚至说「 腰斩」 也并不过分。例如在上海,符合新规的司机仅占了 41 万注册司机中的 1 万人左右。 玩法变了,特别是最大玩家受到了很多限制,那么原有的市场格局肯定也会随着改变。不过让我有些没想到的是,除了我们熟悉的易到、神州、首汽这些老玩家开始「 蠢蠢欲动」 之外,居然还来了一些「 新玩家」。 庞大加码 50 亿 前几天,汽车经销商庞大集团旗下的「 叮叮约车」 与光大银行的光大金融租赁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光大金融租赁将向叮叮约车提供 50 亿人民币的资金支持,用于开拓网约车市场。这 50 亿元,将会被用于提高叫车效率、降低司机车辆成本、保障司机收入等方面。 准确的说,把庞大叫做「 新玩家」 并不太恰当,因为叮叮约车这个平台在今年早些时候就上线了,但是,在网约车新政的背景下加码 50 亿,这二者之间还是有点因果关系的。 目前,能够提供旅游专线、网络租车、顺风车、城市专车、通勤班车、旅游房车、出租车、汽车保养、分时租赁、汽车电商等服务。凭借庞大集团在汽车经销领域积累的线下资源,叮叮约车目前已经在北京、沈阳、西安、唐山等数百座城市设立了分公司。 另外,也是在这两天,大众出行公司也宣布成立「 大众出行平台」,为用户提供网约出车服务。目前,「 大众出行平台」 已经接入了旗下 70%的出租车。另外,包括海博、强生、法兰红、蓝色联盟、银建等多家传统出租车公司的部分车辆也已经完成接入,车辆总数超过一万辆。 强生出租打造的出行平台「 强生出行」,也计划在 11 月后上线。 显然,新政策虽然还没有彻底执行,但透露出来的风向已经给原本已经「 奄奄一息」,或者说不打算进入这个领域的玩家们续了一秒。毕竟管控越严格,那么滴滴之前积累的车辆司机数量等优势就越小。而对于这些本来就拥有合法车辆、司机的平台来说,机会确实来了。 我也丝毫不怀疑,会有越来越多拥有车辆和司机等资源的这类平台进入出行领域,并且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持续爆发。 机会有多大? 对于新进入网约车的玩家,我的第一反应是他们有些过于乐观了。虽然政府想要管控的态度表示的很明确,但很多细节依然有不小的回转余地。真正实施的条款,特别是对司机户籍和车辆规格的限制,也未必会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么严格。 另外,在这两天的深圳双创周上,李克强总理对于网约车管理过严的问题,是这样回应的:「 这个问题听到了,基本原则是明确的,会要求有关城市进行研究。」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件事还有操作空间。 所以说,一旦政策落实,并且出现了让滴滴喘息的空间,那么市场肯定不会出现那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要抢占原有市场的成本并不会降低,需要重新抢夺用户,进行补贴等等,而这些,刚好是滴滴们这些老玩家所经历过,并且是最擅长的领域,结果显然不会乐观。 退一步说,当政策落实,滴滴遭受重创,市场份额开始释放。那么由于车辆、司机资源变少,一定会导致成本提升。网约车就像有关部门描述的那样,变成了少部分人高端的车型方式。 这么一来,新玩家的对手就变成了易到、神州、首汽这些。对于这几个老平台来说,已经有了一群固定的用户群体。这部分人数量相对较少,对品质感有一定要求,并且对价格也并不敏感。想要抢夺这部分用户,补贴显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另外,新规对价格也存在一定约束,因此盲目补贴也并不可行。 所以到最后,如果网约车真的变成了少数人使用的高端出行方式,那么最终比拼的还是车辆和司机的资源。比如说,某个平台在当地拥有大量的车辆和司机资源,那么显然在某个地区会有很大优势。 比如在浙江,吉利旗下的曹操专车就有很大的本土优势。当然,这种优势会受到地域的局限。到这个时候,比拼的就是收集资源的能力。那这件事就不单单需要考虑钱,还需要考虑更多、更复杂的情况。这里面的输赢,其实就很难理性、具象的进行分析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上午还辟谣,下午就合并,滴滴和 Uber 中午到底经历了什么?

· Aug 01, 2016 333

已经不记得前前后后传了多少天,也不记得到底有多少个版本,滴滴和 Uber 中国合并的消息终于在今天下午被官宣了。 不过,首先要恭喜的还是那些提前写出「 确认」 稿的媒体老师们,你们终于证明了自己的预言能力,也不用再担心被人说造谣了。 回头再看看合并这件事,简单说就是滴滴正式收购了 Uber 中国的业务。完成收购之后,Uber 全球和滴滴将互相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双方创始人程维和 Travis Kalanick 进入对方董事会,Uber 全球将持有滴滴 5.89% 的股份(但是能获得 17.7% 的经济权益)。另外,Uber 中国将继续保持品牌和运营的独立性。 相信很多人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前,至少已经看到了两位数的分析稿。事实上,你也确实可以在一些稿子中从资本、市场、用户以及未来可以想象的空间等层面,深入的了解这件事。所以,GeekCar 并不想再让你看多一遍这些「 头头是道」 的行业分析。 不管怎么说,合并只是开端。无论是出于新政策规定还是减少内耗的考虑,专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涨价几乎必然会发生。 事情已经无法改变,生活还得继续。我们换个轻松的角度,看看行业内的小伙伴以及普通用户是怎么「 吐槽」 这件事的。 一些来自朋友圈、微信群、微博的各种黑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们的朋友圈里有不少行业小伙伴,先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比如说,有人就解释了标题中吐槽双方为什么上午还辟谣,下午就合并的原因。 1. 为什么双方一直在辟谣? 有人说,在交易之前,是不是真的都必须否认。保密协议里一定约定清楚了,以免交易前大量热钱流向 Uber 中国,造成交易困难。道理很简单,假如滴滴要并我,我的投资人一定会追资拉高估值,而他手里钱不够时,别的投资人就会进来。因为一旦合并成功,这部分投资估值会迅速拉高,Uber 当然希望自己估值高,而滴滴当然希望对手估值低。滴滴否认,就是让这笔蠢蠢欲动的钱风险极高,不敢轻易进来,待到交易锁定期就进不来。 而 Uber 的某位前员工给出的不同说法是,如果已经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的话,一方再大规模进投资者的可能性不大。除非这个投资者,事先已经有约定在先。 2. 今天的主角「 建军」 要伤心了,朋友圈被 diudiu 霸屏! 3. 滴滴 Uber 中国合并,一堆文科生媒体记者全挂了,算不过来。 4. 终于搞清楚滴滴和 Uber 的关系了:你「Uber」可以坐享我「滴滴」的成长收益「20%股权」,但我要做什么事情你没权利 bb「17.7%/3=5.9%≈5.89%投票权」。 5. 他们合并,主要还是不想再做消耗。而且,政策对他们真的是好的。合并专注做大,投资人更欢喜。 6.  5.89%其实是投票权的概念,并不是股权的概念。 7. 再比如说这个刚刚办了卡的小伙伴,就感受到了深深的恶意。 下面是一些从微博收集来的普通用户评论。 这和杜兰特去勇士有什么分别(@姜邵爷)Uber,没想到你这浓眉大眼的也叛变革命了(@这人有点 naive)易到 5 折的时候后悔没多充点钱(@dbggggg)苹果看了一眼三星(@三个柠檬黄)上午还辟谣,下午就承认?好奇你们中午经历了什么?(@-心先生)热评那个说上午辟谣下午就承认,好奇他们中午做了什么的,相信我不要怀疑,他们中午肯定啪啪啪了(@变变变身成超人)滴滴出行和 Uber 合并了,那些前几天说合并就直播吃翔的有种给我站出来(@水头大寨六公子)易到完成了行业第二的任务了(@MartinZack)大家没人吐槽滴滴说自己是科技领袖么(@仰望沃野)资本主义低下的产物优步,还是没有抵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车软件滴滴的攻势。这说明资本主义的劣根性啊。(@佩莱 GrazianoPelle)滴滴 CEO 是柳传志的女儿柳青,优步中国区 CEO 是柳传志的侄女柳甄,神州租车是联想自己旗下的,哎,最大的赢家是柳传志啊!(@涂攀 style)以后还是 滴~学生卡。滴~老年卡。吧。(@笑了多久_)最后,虽然双方业务宣布会继续保持独立运营·,但还有不少人为他们的爱情结晶取名操碎了心,比如 diudiu、dierdier 等。也有不少产品进行了借势营销,下面宣布我心目中的今日最佳,花式贴热点,我只服杜蕾斯!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8.1:滴滴和 Uber 中国确认合并!

· Aug 01, 2016 333

Uber 中国和滴滴出行确认合并 滴滴官方发布消息,正式宣布收购 Uber 中国。完成收购之后,Uber 全球和滴滴将互相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双方创始人程维和 Travis Kalanick 进入对方董事会,Uber 全球将持有滴滴 5.89% 的股份。另外,Uber 中国将继续保持品牌和运营的独立性。 恭喜易到成为国内专车市场第二。 Uber 计划投资 5 亿建立自己的地图服务 据外媒报道,Uber 打算投资 5 亿美元建立自己的全球地图,这样他们就能摆脱对谷歌地图的依赖。谷歌地球的创始人 Brian 已经被 Uber 挖走,他说,现在的地图不够详细,这样影响了 Uber 的用户体验。现在,Uber 已经在美国和墨西哥开始了地图测绘工作。 想知道 Uber 打算怎么搞定中国的地图服务么,看看第一条。 IBM 日本公司和阿尔派合作开发车载系统 IBM 日本公司将要和阿尔派合作开发新的车载系统。他们会把 IoT 平台在汽车方面的解决方案「IBM IoT for Automotive」 和阿尔派的导航系统结合,给自动驾驶和 ADAS 提供数据支持。另外,新系统还能学习司机的驾驶习惯,自动调整保险费,远程诊断和故障预测等。 点火之后看见 IBM 的 logo,不少人大概会一个恍惚吧。 松下为特斯拉电池工厂投资增至 38.6 亿美元 今年 5 月松下说,要给特斯拉的超级电池工厂投资 16 亿美元,现在这笔钱增加到了 38.6 亿美元。尽管在第一财季,松下的利润下跌了 13%,但松下觉得汽车领域的业务仍然有很大潜力,长远来看利润是会增长的。去年松下汽车系统公司的总收入有 99.9 亿美元,排名全球第 21 位。 感觉松下恨不得要掏空自己。 美国成立电池研究中心,开发能量密度 500Wh/kg 电池 美国的多个国家实验室和大学联合成立了「 电池 500」 研究中心,专门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动力电池。美国能源部未来 5 年,每年会给这个中心 1 千万美元的研发资金。负责人说,「 电池 500」 的含义是希望开发出能量密度达到每公斤 500 瓦时的电池,现在的电池能量密度在每公斤 170-200 瓦时。 考虑过电池包的感受吗?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滴滴和 Uber 才是车联网的开山鼻祖

· May 18, 2016 333

本文作者:Retric,首发在其微信公众号:Retric(WhereRetricWrites)前天在路边打车回家,点了根烟等车来,没想到车来接我的速度远大于我抽烟的速度,上车前只好先把烟头扔地上踩灭了。 这个随意的小动作后来被驾驶座上资深的 Uber 老司机看到。上车后,他先是递给我一张名片,然后假装不经心的开导我抽烟对人生的危害,最后终于冷静的向我推销了他某个朋友代理的 xxx 牌电子抽烟器。 正好前不久听朋友提到国内现在也有人在尝试做 wrapify 那样的项目。如果你不知道 wrapify 是干嘛的,那么请先看: Wrapify 建立了一个双边市场,车主可以在这里进行注册,选择他们愿意接受的广告涂装程度(局部、全部,等等),甚至还可以选择自己愿意与之合作的品牌营销者。在接受了一套广告方案之后,车主可以把汽车开到 Wrapify 进行免费涂装,然后就能获得最高 450 美元的月收入。 车主可以使用 Wrapify 的智能手机应用来追踪自己的通勤情况,并基于一系列因素按每英里行程获得收入,这些因素包括:涂装汽车是否会经过人口稠密的区域,或者汽车是否会长时间地停留在车流里(那可以让广告被很多人看到)。 这类车体广告为什么到了现在这个时间点上会涌现出来,很重要的一点在于,Uber 和滴滴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已经把共享经济的理念在出行领域里完成了一次大面积的普及。随着越来越多人倾向于打车而不是买车的时候,一个新的用户场景就会慢慢形成、并且稳定下来。再接着,就会有人开始思考如何围绕这块新出现的场景挖掘出更多的价值。 Wrapify 这样的车体广告就是一个例子。以前地铁、公交车这类公共交通工具也形成了一定的用户场景(固定的接触频次、足够稳定的人流量),围绕这些公共交通工具也发展出了车体广告那样的形式。但这种方式有两个弊端,一是场景本身的空间是开发式的,不具有封闭性;二是这样的车体广告没法和用户建立联系,没法提供精确的数据追踪方式来评估广告效果。 滴滴和 Uber 把很大一部分原本私有的汽车开放给公共市场之后,汽车的使用率更高,在路面的时间更长,接触的乘客更多。随着越来越多用户形成高频次的使用习惯,这些私家车也具有了公交车这样的广告属性,而且这块新的用户场景比传统的公交车广告来得更「 互联网化」。 打车平台手里已经有了司机、乘客以及行驶路线等数据,这些数据结合起来能提供更好的广告追踪效果。另外,搭乘专车出行的这种场景比公共交通工具里的空间来得更封闭,不止车体广告,类似开头提到的那种面向乘客的车内广告也是可行的。推销电子烟当然是个拙劣的作案手法,不过如果是在车内放置视频广告,乘客全程观看就能减免一半车费这种方式呢? 这篇文章重点不在于讨论滴滴专车怎样和广告结合起来。广告只是挖掘这块新场景的一个例子。除了广告,我相信肯定还有其他更多的场景价值会被陆续挖掘出来。但在大家迫不及待要开始脑暴之前,我觉得有一点需要先声明下,也是我想表达的一个观点: 这种新场景的价值挖掘——包括广度和深度上的挖掘——几乎是要等到无人车成熟之后才能真正严肃地提上议程。 原因很简单。打车软件能构筑的潜力已经很有限了,只有当无人车向出行领域做第二次大规模的共享经济理念的普及,这套基础服务才有可能足够成熟稳固。这时在这套基础服务上构建大规模的其他服务,就是可行的了。 未来的交通版图里,城市没有一个司机,所有的无人车通过计算机控制,合理地选择乘客,规划路线。这样一个不会堵车的未来,已经被很多人意淫过一遍了。虽然距离有点遥远,但潜力和市场无疑是巨大的。等到这块蓝图真正拼凑起来的时候,在无人车基础上构筑第二层服务的最大机会将落入两种类型的公司手里,一种是掌握数据的公司,比如滴滴和 Uber 这样的打车平台;一种是掌握造车技术的公司,比如 Google 和特斯拉。 前者是软件,后者是硬件。无人车这时就真的相当于智能手机。车联网的概念也才有了真正讨论的价值。现在所谓的车联网,给汽车装个语音软件,让司机在开车的时候实现个语音导航,就大谈特谈车联网,这种态度显然是不对的。真正的车联网,面向的用户只有乘客这种单一角色,不存在司机。而乘客坐进去的,也只是一台带着轮子、会跑动的、通过计算精密运作的「 大手机」。 如果未来的终局真的是这样,现在的滴滴和 Uber,或许才是车联网的开山鼻祖。 对了,那个老司机推销给我的电子戒烟器,最后我没买。(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5.9:Uber 在纽约特定区域推出 5 美元拼车服务

· May 09, 2016 333

 Uber 在纽约特定区域推出 5 美元拼车服务 为了持续提升出行效率,Uber 将在纽约特定区域推出平价拼车服务。周一至周五的上午 7~10 点以及下午 5~8 点期间,所有位于曼哈顿 110 号大街以内的用户都将享受到 5 美元固定费率的专车拼车服务。Uber 同时也希望用户在享受平价拼车服务的同时,能够接受步行跨街区拼车的情况,从而使拼车路线更加顺畅高效。 5 美元换算一下也不便宜啊… 菜鸟与高德打造 5 级地址库 菜鸟网络与高德地图联合发布了物流数据开放平台,两家公司还将打造 5 级地址库,未来通过开放平台应用于地图、导航、物流等领域。在地图领域,5 级地址库可以为街道、小区赋予唯一的识别编码。底层识别时, 每一栋建筑都相当于拥有自己的经纬度。在导航领域,使用 5 级地址库后,车辆的导航、定位、路径规划等功能也将进一步实现智能化。 可以精确到我家门口左边第三块砖么? Uber 与 Lyft 在奥斯汀抗议并停运一天 前段时间,美国德州政府曾针对是否需要对专车司机采集指纹做过一项背景调查。根据投票结果,政府决定将指纹采集作为专车司机背景调查的一部分。针对这项政策,Uber 与 Lyft 也做出了相关回应,两家公司决定于本周一在德州首府奥斯汀进行停运抗议。Lyft 发表声明称,此举将使业余驾驶者难以继续提供服务,Lyft 希望共享经济能够在国内持续增长,因此必须表明立场。 停战一天。 滴滴即将完成 20 亿美元融资 滴滴出行目前即将完成一笔 20 亿美元的融资,估值将达到 250 亿美元。此轮融资过后,滴滴将成为全球估值第四高的创业公司,前三名分别为 Uber、小米以及 Airbnb。滴滴目前在中国 400 多个城市都开展了业务,但并未实现盈利。在国际市场,滴滴已经与美国 Lyft、印度的 Ola 以及东南亚的 GrabTaxi 组成联盟,未来将承担起共同对抗 Uber 的重任。 盈利?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4.13:谷歌新专利可使无人驾驶汽车识别转向信号

· Apr 13, 2016 333

谷歌新专利可让无人驾驶汽车识别转向信号 谷歌发布了一项新专利,可以使无人驾驶汽车识别其它车辆的转向信号,并对该信号进行分析。这项技术使用一个前置摄像头扫描前方路况,检测周围车辆的转向灯。短时间内,软件就可检测出车辆的转向信号变化,无人驾驶汽车也会根据软件做出相关调整。这项专利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无人驾驶汽车与其它车辆发生碰撞,未来谷歌还会针对不同路况来测试这项专利。 人工智能潜力无限啊…… 雷克萨斯混动车型累计销量达到 100 万辆 2005 年 4 月,雷克萨斯发布了首款混合动力车型 RX 400h。如今 11 年过去了,雷克萨斯已经累计销售了 100 万辆混动车型,其中 RX 系列占比最大,达到了 33.5 万辆。目前雷克萨斯混动车型的产品线正在日益扩大,共拥有 RX、CT、ES 系列等 9 种车型。在 2016 年的日内瓦车展上,雷克萨斯还推出了搭载全新多级混合动力系统的车型 LC 500h。 这份数据足以让竞争对手羡慕不已…… Uber 报告显示曾向美政府提供 1200 万用户数据 Uber 最近发布了其首份透明度报告,其中显示 Uber 曾向美国多个监管部门提供了超过 1200 万乘客和司机的信息,向美国联邦执法机关提供了 469 位用户的信息。Uber 称接到了来自执法机关共 415 次数据请求,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州政府。美国政府部门索要的信息包含乘客的出行请求、接送区域、费用、车型以及司机,Uber 满足了政府约 85% 的请求,为他们提供了数据。 苹果表示呵呵。 滴滴机器学习研究院升级为滴滴研究院 滴滴出行今日宣布,滴滴机器学习研究院将升级为滴滴研究院。人工智能科学家何晓飞将担任首任院长,管理滴滴研究院并负责大数据团队建设。滴滴表示,滴滴研究院未来将成为公司大脑,今后的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及机器学习等方面。滴滴研究院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将以最快的速度应用到产品上,未来争取实现完美的智能交通出行。 滴滴也要成为技术驱动型公司。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滴滴高德「隔空撕逼」,专车模式、共享交通真的能解决拥堵?

· Jan 20, 2016 333

在我们的印象中,专车软件往往都打着共享交通、缓减交通压力等高大上的概念。这导致我每次打车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十分光荣,为帝都的交通分担了很多压力。 两份互相「 打架」 的报告 不过,这两天高德发布的 2015 年交通大数据报告却「 啪啪啪」 打了我的脸,报告是这么说的: 「 根据高德交通大数据显示:运营车辆日均出行里程对道路的占用率是非运营车辆的 5-10 倍之多;这意味着每多一辆运营车辆将相当于增加 10 辆非运营车辆。2015 年,互联网打车软件盛行,在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模式(公交转约车),互联网约车在某种程度上势必会增加存量车的周转率,形成增量出行需求,从而增加城市运营车辆的数量,也会不同程度的加重城市拥堵。」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那些倡导着「 共享交通、缓解交通压力」 的打车软件,非但没有给交通带来畅通,反倒是「 变本加厉」 的增加了道路拥堵状况。 不过,滴滴出行平台随后也发布了去年全年的出行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的又是另一番景象。 在报告中,滴滴表示去年全年平均每天减少了 114.3 万辆次出行,其中专快车减少 63 万辆次、顺风车 51.3 万辆次。通过释放社会运力, 相当于每天减少 114.3 万辆车出行, 或增加 114.3 万辆次的运输能力。 以北京地区为例,滴滴平台专快车的空驶率在 11%,而全北京出租车的空驶率为 31%。如果出租车能够达到滴滴平台的空驶率,那么相当于给北京增加了 13400 辆出租车运力,每天可以多运送 39 万人次。(北京地域出租车按 67000 辆计算, 日均运输 29 人次)共享交通到底对拥堵有没有帮助? 我们来理性分析一下这两个有些相悖的结论,也就是说,共享交通、专车模式对于交通拥堵到底有没有帮助? 滴滴和高德,他们的大数据报告分别都是从各自擅长领域入手。从覆盖率上来看,高德地图的数据更广,但滴滴出行的数据更垂直专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能够发现双方对于专车、共享交通的一些倾向性。 滴滴对于出行压力的缓解肯定是存在的,但高德说的肯定也不是无脑抹黑。那么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 1. 从车辆的角度看,目前很多专车软件(例如滴滴和 Uber 等),主力车型大多是私家车性质。换句话说,很多私家车变成了运营性质的小客车。这部分车型在作为专车、快车之前本身的利用率不高,因此并没有给道路交通带来额外负担。而一旦变成运营车辆,确实会给交通带来额外压力。 但除了私家车外,如果专车软件转化了其他性质的车辆(例如神州把长租车一部分变为专车,首汽和祥龙把出租车变为专车),那么反倒是把这部分车辆的空驶率给降低了,增加了运力。 其次,高德的分析中忽略了「 顺风车」 这个群体。对于原本就要在路上跑的车辆,无论是带一个原本需要打车的、或者限行开不了车的车主,都确实能够减轻交通压力。 2. 从乘客角度来看,专车的乘客组成比较复杂,但主力大多是原本公共交通的用户。专车的出现把这部分人转化成了专车用户,而原本开车上下班的人,所受的影响反而并没有这么大。因此,专车的出现肯定会缓解公共交通的压力。 都是堵着,在车里堵的舒服点肯定是很多人的诉求(专车的低价化促进了这个趋势的形成)。原本打车出行的这部分用户,以前可能更多选择出租车等交通工具,而现在很多都被转化成专车用户,而原本跑在路上的出租车并没有减少,也就造成了「 堵上加堵」 的情形。 因此,对于 1 辆专车相当于 10 辆私家车的结论,由于不得而知高德的算法如何,因此不敢下结论。但对于打车软件会给交通增加拥堵这个结论,高德的结论还是有些说服力不够强(毕竟没有数据说明转化的乘客中,多少是原本开车的,又有多少是原本公共交通的乘客)。但滴滴的数据报告真的有这么美好,我也不敢全信。 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或许需要一个客观公正的第三方平台数据才能得出真相。 但是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运营车辆流动必然会增加路面压力,特别是把原本的私家车辆转化为运营车辆。但如果是高效运营流动(减少空载),那么单辆车可以分摊更多出行需求,肯定比全部私家车出行要缓解城市拥堵。 到那个时候,我们对于车辆需要使用而不需要拥有。这也就是目前开始逐渐普及的「 分时租赁」 模式。当然,完全实现车辆从拥有权到使用权的转化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包括用户、政府、车辆运营商等)来慢慢解决。 共享交通肯定是未来解决交通拥堵的好办法,只是,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仍需要努力。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GeekCar Weekly」有人造车,就有人要卖车

· Dec 06, 2015 333

盘点这周汽车科技圈发生的大事,我们先来说说两家「 奢华」 的国外汽车品牌。 首先是保时捷。他们准备量产 Mission E。 在 9 月份的法兰克福车展上,保时捷发布了这款全新的纯电动概念车,号称拥有超过 600 匹马力,百公里加速 3.5 秒内,续航里程超过 500 公里,并且可以在 15 分钟充满 80%的电量(大约 400 公里续航)。 当我们纷纷感慨目前电动车使用环境(主要是充电条件)不够好的时候,Mission E 快速充电的概念简直给以后的电动车充电速度和续航树立了榜样。 而就在 12 月 4 号,保时捷宣布将投资 7 亿欧元用于斯图加特工厂的升级。改造后的工厂将主要用于 Mission E 的喷漆、装配和电机制造。 保时捷官方计划在 2020 年投产量产版本的 Mission E ,并希望用这辆车抗衡特斯拉的 Model S 系列。以 Mission E 的性能和充电速度(很多酷炫设计不确定是否会出现在量产车上,例如对开门设计),再加上保时捷的品牌「 逼格」,我们有理由相信除了特斯拉之外,很多人买电动车时也会将 Mission E 纳入考虑范围。 不过到 2020 年的时候,谁也说不准电动车的充电速度以及续航里程究竟会是什么样子。而且那时一定会出现大量电动车品牌,竞争绝不会比现在的燃油车弱。写到这里,我又忍不住感叹马斯克的长远战略眼光。 接着是阿斯顿·马丁。 乐视和阿斯顿·马丁宣布签署研发合作伙伴谅解备忘录,阿斯顿▪马丁将成为第一代乐视超级汽车的代工生产方,乐视则会为阿斯顿·马丁开放电动动力总成和车联网系统。双方合作的技术成果计划将应用在阿斯顿·马丁首款量产纯电动汽车 RapidE 上。 在不久前,一辆 Rapide S 已经运抵北京并出现在了乐视的发布会上,作为双方合作电动汽车互联网化的试验车型。乐视也在最近宣布将在明年 CES 上发布第一代超级汽车,并且在明年北京车展正式上市。 简单分析一下这次的合作,阿斯顿·马丁显然不甘于沦为一个代工厂(但是最近燃油车效益不好);乐视在美国的 Faraday Future 宣布投资 10 亿美元投资建厂,也和北汽等国内车企进行深度的合作。因此这次合作很有可能只是基于双方目前现状,即前者需要乐视的汽车电动化和车联网方面的技术,后者则需要快速量产并且提高品牌形象。 有人造车,也有人要卖车了,这回说的是滴滴试驾。 滴滴试驾从产品上线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分析过,试驾业务如果不和销售联系起来,可能会显得有些「 鸡肋」。而在这周,一张关于滴滴试驾的海报,透露了滴滴的卖车计划。 从「 泄漏」 的海报上可以明显看出,滴滴可能会从奔驰 GLA SUV 和一汽丰田皇冠这两款车型入手。巧的是,滴滴官方也宣布从 4 号到 12 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及杭州六个城市的用户,可以最低 1 元的套餐试驾这两款车型。 如果能够打通卖车环节,那么对于滴滴出行来说,就是更好的完善了作为出行服务平台的功能。不过,一旦想要打通线上线下,那么对于试驾业务的体验就有了很高的要求(至少首先你得保障用户能够体验到)。 每当我们谈完滴滴,肯定还得聊聊 Uber。 Uber 最近又有了融资的消息,这次金额大约在 21 亿美金,完成融资后的 Uber 估值预计会达到 625 亿美金。而在这一轮的融资中,Uber 已经关闭了来自于对冲基金老虎环球管理公司(Tiger Global Management)和投资管理公司 T. Rowe Price 的投资,并正在寻求其他有着共同商业利益的战略投资者。 如果你知道老虎环球投资了滴滴快的、印度 Ola 和新加坡 GrabTaxi 等打车软件,你也就不会奇怪 Uber 为什么会这么做了。 在 4 号凌晨,包括上海在内 16 个城市的 Uber 官方微信公众号遭到集体封号。对此微信称 Uber 涉及恶意营销或借用户信息牟利,而 Uber 中国表示该处罚不公正,但封号并不会影响发展。 至于为什么封号,这个大家就心照不宣了嘛。 最后聊聊谷歌的无人车。 在上周,谷歌公布了 11 月份的无人车驾驶报告。报告显示这个月一共有 23 辆雷克萨斯 RX450h 和 30 辆自动驾驶原型车在路上测试,每周的行驶里程在 16~24 万公里之间。 在整个测试流程中,谷歌还是遇到了一些小意外,例如被交警拦下、等红灯时被追尾等。对此,谷歌表示这真的不能怪自己,无人车的任何设计都是为了安全,测试过程中也没有出现任何主动性的安全问题。 写了这么多,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周的「 大新闻」 很多都在 4 号这天发生。难道是水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