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家做电单车起家的云马,现在也转型进入共享领域了

· Jul 10, 2017 333

共享单车的持续火热让很多人开始思考,关于重塑未来交通形态这件事,是否还有参与的机会。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我们之前报道过的电动单车制造商云马就决定进入共享市场,他们还发布了一整套的智慧出行整体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共享电单车、换电桩、充电桩以及电子围栏等等。 充电+换电 仔细分析云马发布的这套智慧出行整体解决方案就会发现,整套方案当中除了电单车本身之外,还提供了充电桩、换电桩、客户端以及后台系统等细节组件。根据云马 CEO 邱懿武的描述,他们今年的目标客户重心将会逐渐向 B 端过渡。这也就意味着,云马今后更有可能成为一家共享电单车技术方案提供商。 另外,很多人应该注意到,我们刚才既提到了充电桩也提到了换电桩,那么,云马电单车到底采用哪一种充电方案?其实真正的答案是:两者皆有。 根据云马的介绍,C 系列电单车主要采用充电模式,而 P 系列车型采用的则是换电模式。充电桩方案下,用户从指定区域取车,而还车时则必须将电单车还至目的地充电桩处。至于换电桩方案,相信很多人一定更感兴趣,配合智能换电柜,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扫码的方式租借电池,同时自行为电单车完成更换。 对了,再提一句,当你看到云马的这套智能换电柜时一定会联想到共享充电宝,广告位加上贩售机的布置形式让两者如出一辙,只不过云马智能换电柜内装的是车用电池组。邱懿武还透露,今后云马很有可能还会将小米充电宝插入车内使用,随着手机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未来用户或许还可以将手机作为电单车动力来源。 除了充电和换电模式之外,云马还发布了一个他们自主研发的电子线圈围栏方案。通过电磁感应线圈,这套技术可以在 1 秒钟之内判断车辆是否停留在指定停车点内,同时距离误差不大于 5 厘米。电子线圈围栏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用户解决还车满的问题,同时车辆运营人员的工作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共享电单车市场前景 如果要给云马此前的产品下一个定义的话,我想的是:「 电动个人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与共享市场并不产生联系,只适用于个人,可共享单车市场的突然爆发却彻底改变了轻出行市场。邱懿武在沟通会上也透露了自己的心声:共享单车的出现对于公司的业务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运营节奏。但最终思考之后,他们还是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加入共享单车领域。共享单车的巨大流量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产业进步,例如免充气轮胎的发明就是借助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巨大力量。 至于云马想要做的共享电单车的市场前景,邱懿武认为,共享单车所带来的流量红利仍然非常大,而这部分红利对于共享电单车而言就是机会。事实上,云马在此前就已经和 ofo 有所合作,为他们提供定制版小黄车以及黄色涂装的云马 C1 电单车。另外,今年 5 月份,云马还为宁波吉利园区定制了一批共享电动滑板车。最后,他们还投资布局了电动摩托车、电动物流车以及童车。 客观分析,云马这一次发布的共享电单车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在特定时间点完成了业务转型。但平心而论,对于用户实际使用体验而言,无论是充电模式还是换电模式都比不上共享单车随用随停来得方便,而这也注定了共享电单车可能无法像共享单车一样实现快速野蛮增长。关于这一点,相信云马自己也一定能够意识到,所以才选定商业园区、旅游景区以及高校等机构率先进行合作。 至于在封闭园区之外,共享电单车能从共享单车手中抢走多少用户流量,或许还需要时间来验证,毕竟充电问题、产品成本以及后期维护成本等问题让它在共享单车面前放大了劣势。当然,如果云马愿意将共享电单车定位于一个小而美的角色,同时可以抓住一些特定用户的话,或许可以与共享单车共同构成一个全新的未来交通出行体系。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想让折叠自行车也带助力功能?你或许可以看看云马的这个新品

· May 09, 2016

电单车会是下一个爆发的市场吗? 至少这个细分品类的创业者是这么想的,比如云马 (你是不是又看成马云了?),去年他们推出了 c1 车型之后,最近又打算用一款更小的折叠电单车抢占市场。 所谓电单车,就是带有电动助力,甚至可以纯电行驶的自行车,传统厂商有一些这样的产品,个人交通工具的创业者里,也有人看好这个市场而进入,刚才提到的云马算一个,轻客智慧电单车也算一个。这两家公司还都参加了今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 ces 消费电子展,其中轻客在那次展会上也发布了一款轻巧的可折叠产品。 云马的折叠小车产品也已经筹划了很久,预计会在六月开始众筹。这周我们在北京看见了这辆车的手版样车。 关于车子: 车子的名字已经有了,叫云马 mini,整体造型不算出格,但是沿袭了 c1 上面标志性的电池造型设计。 这块电池可以提供 25-35 公里左右的助力续航水平,也可以拆下来当一个大号充电宝来用。电池解决方案(BMS、pack)来自紫米,也就是做小米移动电源的那个公司。电芯来自松下/LG/三星,批次不同,电芯也不同。 「 小」 是云马 mini 在外观上最大的特点,但是「 小」 也是可以满足一大波特定人群的,比如以我司刘能叔叔为代表的广大女性用户。我们曾经体验过云马 C1,那辆车的车座高度不可调,对于身高 160 以下的女生来说有点高,这辆 mini 因为是折叠设计,所以车座也可以进行高低调节,基本能满足所有身高用户的需求,甚至是小孩。其实人家厂商的意思也很明确,想让更多的女生来买这辆车。再看这个车的配色,你会更确信这一点。(不过我还挺喜欢那个柠檬绿色的)关于这辆车的折叠步骤,看下面的视频就够了: 整车重量是 13.9 公斤,折叠之后的体积大概 0.2 立方米,可以放进绝大部分车的后备箱里,但如果你是开个基本没后备箱的车,那还是别操这份心了。云造科技 CEO 邱懿武说,他们在设计折叠机构的时候想了好几种方案,现在的设计和以往的折叠自行车的折叠机构基本都不一样,为的就是避免产生知识产权方面的争议。了解他们的人看到这儿应该马上联想到云马 X1 抄袭事件了。 顺便接着这个话题说两句:这个以 90 后为主的团队,对于那件事明显始料未及,也明显经验不足,到最后能做的事儿就是宣布 X1 暂时停止销售。其实这还有另一层原因:X1 的制造工艺太难,导致成本居高不下。现在看来,X1 虽然算不上成功,但是对云造的意义其实还挺大的。 说回云马 mini。和 C1 相比,它的动力系统做了简化,C1 上的纯电模式被取消(据说可以选装),只有骑行(纯人力)以及助力(混动)两种模式,遇到斜坡时,它可以感知骑行过程中的阻力,实时输出相应的动力,不过并没有采用力矩传感器,仍然是通过速度传感器判断助力力度。而在下坡、刹车的时候,可以进行能量回收,反向给电池充电。另外,电机是云造自己研发的 36V 120W 永磁电机。 目前价格还是未知数,官网描述:云马将采用与云马 C1 类似的小米式产品定价策略,价格将于产品上市时公布。作为参考,C1 的起售价是 1999。 从 YUNBIKE 到 UMA 在品牌和公司层面,云马也有一些变化,原来的英文名「YUNBIKE」 被换成了更简单的三个字母「UMA」。UMA 来自于三个英文单词,分别为:都市 ubran、移动 mobile、行动者 actor,官方翻译成「 都会行者」。 换名字跟云马要拓展海外市场有关。据说在他们非常看重的韩国,YUNBIKE 并不好发音,UMA 或许更简洁好记。随着更名,品牌标识也进行了更新。在我看来,他们显然是想有一个新的开始。 这就又得提到 X1 抄袭的事,不管事实到底如何,这都对云马品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意味着他们要花更大的力气在品牌建设上,至少先得最大化的消除负面影响,并且以新的形象示人。 但是在销售层面,云马给出的成绩又有点让人意外,邱懿武说,目前 C1 还有三万辆的订单没有交付。 而他们的投资人制定出的策略是「 多出货」。在这一点上,有雷军的顺为参与投资的云马,很明显有着类似小米的风格。 「 多出货」 意味着有更好的现金流,同时车子也能在大街上被更多的人看到,这其实挺像卖汽车,一个新品牌车子很好,但是价格相对较高,买的人少导致保有量小,在路上的能见度也低,自然也不会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甚至购买,而如果不过多追求利润,走平价路线,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去购买,路上出现频率高,品牌和产品的认知度久而久之也会更高,雪球才能越滚越大。当然,这也取决于这个品牌想做得趋近于大众化还是趋近于小而美。 至于充足的现金流对于供应链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 其实让自己站在创业者的角度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看起来很有互联网思维的电单车产品,并不能仅仅凭互联网思维就能把车造出来、卖出去,更考验的是那些更现实、更传统的东西,比如供应链、流动资金、销售渠道等等,这里面又遍布大大小小的坑。 云马在销售策略上是相对务实的,可能现在缺的就是一个更好的品牌口碑,这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个事实是,在个人交通工具领域,电单车这个细分品类有很大的市场前景,但是需要被更多的人所认知。不管是云马还是其他同类创业公司,都不可能绕过「 教育市场」 这件事。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少男少女们的踏青利器——云马 C1 电单车开箱及骑行体验

· Mar 25, 2016

去年 10 月份,我们此前一直关注的云造科技发布了一款叫做「 云马 C1」 的电动助力自行车。后来,这辆车在淘宝和小米众筹以 1999 的价格出售,从发布到现在,这款电单车取得了出人意料的销量成绩。之前我们体验过他们的 X1 车型,这周,当北京的温度足够让人脱了秋裤时,两辆云马 C1 被送到了 GeekCar。 经过几天的骑行,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来分享一些关于云马 C1 的使用体验。 开箱: 我们拿到的这两款车里,男款的那辆还没有拆箱,因此我们有机会进行一次从开箱到测试的完整体验。 云马 C1 的箱子里包括整个车架、单独拆卸下来的脚踏板、充电器、电池包、保修卡以及一副安装工具。整个安装过程比较简单,只有两个地方需要安装调整。 首先是龙头的安装。为了便于运输,龙头和下面支撑的钢管进行了位置调换。因此,我们需要先把上面的钢管卸下,两者调换位置重新固定。整个安装不复杂,但在龙头固定时,车身上没有标示和前轮角度垂直的提示。虽然目测固定并不会导致明显的偏差,但也会造成一定不便(特别是针对强迫症患者)。 接下来就是脚踏板的安装,也只需要简单拧上就可以。不过这里需要注意,必须要用包装内自带的工具固定,这样可以避免之后长时间使用有可能导致的松动。 最后,把电池包安装到车座后方,就完成了整个安装过程。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 C1 这个电池包:由 20 节 18650 三星锂电电芯组成,容量为 5.1Ah,充满电需要三个小时。电池包后面带有的 4 颗灯用于显示电量,长按电池上方开关则是开启和关闭电源。除了充电接口之外,电池包底部还有一个 USB 输出口可以给手机充电。 总的来说,云马 C1 的组装过程相对方便。不过考虑松紧螺丝的需要和整车重量,对于一些女生来说,独立安装可能还是会有些难度。嗯,单身狗们,我只能帮你们到这了… 骑行体验: 我们把这两台云马 C1 交给了 GeekCar 的两大「 颜值担当」,两人在例行摆拍之后相约,下班别走,一起刷街。 可是在骑行之前,刘美丽同学表示云马 C1 的座椅高度似乎对她们这些「 腿短星人」 不那么友好。身高不足 1 米 6 的她,即使把坐垫调到最低,驾驭这种高度对她来说还是需要一些勇气,但还好,女车车架形状的设计减轻了她的很多心理负担。当然,这样的车座高度设计也是合理的,正好到胯骨的高度对于骑行来说,是最合适的高度。 接下来谈谈实际骑行体验。 长按电源之后,除了启动后轮位置的电机之外,车灯也会随之开启。车灯分为日间和夜间模式,可以用位于车灯上方的按钮进行切换。 云马 C1 有五种模式,分别是 OFF(0%助力)、 ECO(30%助力)、NORMAL(50%助力)、SPORT(70%助力)、ON(100%助力)。中间三挡的切换可以使用仪表盘上的「+ -」 按钮控制。当车速大于 5km/h 时,保持踏频,并且按住仪表盘边上的指拨,就可以启动「 纯电模式」 骑行。OFF 模式则只需要切换至 ECO 模式之后,再按一次「-」 键。 对于他们两个几乎不怎么运动和骑行的人来说,「 纯电模式」 显然是两人最喜欢的模式。在大约 10km 的里程中,两人表示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都在使用纯电模式,简直不能更轻松(唯一觉得累的是按住指拨的大拇指)。有了「 纯电模式」,女孩子骑车就再也不用担心追不上自己的蓝朋友啦! 一旦有刹车等减速动作,系统则会自动切断电机供电,系统就会退出「 纯电模式」,需要重新脚踏加速再按下指拨才能启动。在纯电模式下,最高时速大约在 20km/h。 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中间三种助力模式的介入会有些不适应。在第一次踩下脚踏板的时候,助力并不会第一时间介入,而会在大约第三次踩下踏板(也就是启动脚第二次踩下)时才会明显介入,这需要用户有一段学习适应的时间。和传统不带助力的自行车相比,这种模式并不能让你在启动的一瞬间就有明显的速度优势。不过仔细想想,这种「 非零」 设计也是为了安全考虑,避免在不经意踩动踏板时,突然的助力所带来的危险,而且另一方面,这样设计也是为了保护电池和电机。 小白同学为了测试助力模式对上坡的帮助,骑上了一条本不允许自行车骑行、并且坡度非常大的高架桥。在上坡的过程中,他表示能很明显感觉到了纯电模式下,加速度逐渐减少的情况。而且由于坡度较大,ECO、NORMAL 档也几乎感觉不到助力的存在。只有在 SPORT 档时,还能感觉到助力存在。不过,这也会根据道路坡度不同而有变化。 另外,由于轮胎较窄且车辆没有避震设计,因此在路过颠簸路段时会明显感到臀部不适,城市路况可能更适合 C1 的发挥,遇到减速带一定得溜边骑。当然,这些也都是传统自行车或者基于传统自行车设定的助力自行车所面临的同样问题,舒适性肯定无法和那些所谓的「 电动车」 相比,不过便携性自然会超出一大截。 这不,就连刘美丽同学这种「 柔弱的女汉子」 也能扛着 C1 出入公司。 体验之外 这里补充几个细节。 「 仪表盘」 下方有一个 USB 接口,可以帮手机充电,虽然 USB 接口的设计「 隐蔽」,但是考虑到为了配合可能放在前力把上的手机支架位置,以及电线的安全问题,这个 USB 接口的位置设计的也还算合理。 下载 App 之后,扫描车架上的二维码可以通过蓝牙绑定车辆,实现查看续航、车辆电池、电机检查、骑行记录等功能。App 中还有社交等功能。不过目前用户数量较少,因此社交功能还没有被发掘。 没有电动车那么「 沉重」,又可以用「 纯电模式」 行驶,再加上能满足偶尔抽风想要锻炼的需求。下班刷街结束之后,俩人几乎都已经被这种简单的骑行方式所征服。 其实对于长居北方的同学来说,气温回升,就意味着可以有更好的条件骑行了。你可以把自行车当成是一种交通工具,也可以把它当成锻炼方式,而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出现,不知道能不能让你在骑车的时候多一点儿底气呢? 据我们所知,今年云造科技还有后续不同的几款产品规划,并且在接下来几个月即将有新产品发布,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审美品味挑一辆喜欢的车,应该并不是一件难事。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除了「抄袭」,云马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 Oct 17, 2015

还记得当时小米推出空气净化器,人们一边口诛笔伐说它抄了日本巴慕达,一边争相抢购。 现在,20 岁的中国设计师被指认抄了 70 岁外国设计师的折叠电动车,人们还是口诛笔伐。结果这个团队的电动助力自行车,在淘宝众筹卖出了好几百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陆风和路虎,比亚迪和丰田,等等。云马这事,放在汽车行业里并不稀奇,尽管在我看来量产的 X1 比 stigo 要漂亮。 分析事件本身,其实没太大意义,分析出来也改变不了什么。从我个人来说,更希望看到交通出行,尤其是个人交通工具领域有更多的好产品出来。既然解决不了群体道德上的问题,还不如关心一下怎么让出行更好一点。 所以,想围观抄袭的,还是关了文章吧,这篇想理性的聊聊产品本身,以及云造的产品策略。(公司叫云造,产品叫云马)他们现在有两款产品:折叠电动车 X1,以及前两天刚发布的电动助力车 C1。X1 这辆车,放在市场上来看,造型确实不错,但问题是,对于骑惯了普通自行车的人来说,这个造型太非主流了,而且 4999 的价格,意味着这肯定是一款小众产品。 众所周知,云造吸引了几个很强的投资方,包括富士康、米仓、顺为、真格、高通。这几个资方进来,肯定不想小打小闹,所以云造的第二款产品,就必须得进入一个更大的市场。 我们路上出现最频繁的个人交通工具,其实就那么几种:自行车、电动(助力)自行车、电动摩托。自行车很难玩出花样,小牛做了类似电动摩托的那种车,剩下也就是从电动自行车切进来,当然,得加上智能的成分。 产品模式上,走小米的模式,压缩利润,做大部分人能消费得起的产品,几乎是唯一的路子。所以,他们推出的是定价 1999 的 C1 电动助力自行车。只需要外观符合年轻人审美,比市面上现有的那些传统厂家产品好一些,就有可能成功,因为这个市场太大了。小城市拿电动车、电动自行车通勤非常普遍,而北上广这样的城市,年轻人也需要个人交通工具来远离不堪重负的公共交通。小牛的热卖就是一个例子。 至于这家公司曾经做过什么,在网上怎么被人喷,其实在消费层面,没那么多人关心。 话说回来,C1 本身并不是那种「 为发烧而生」 的产品。比如动力系统,就比轻客电单车的那套要简单。轻客的动力系统用到了力矩传感器(监测用户踩踏板的力度)和踏频传感器,而 C1 是使用三轴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的配合来监测车辆状况,调整动力输出。理论上来说,带力矩传感器的助力系统要更高级。(当然,软件、算法、程序这些东西同样很重要,有机会我们会找几辆电动助力自行车进行对比评测)云造的另一个重要投资方是富士康。能做到 1999 的价格,富士康的贡献应该非常大。对于互联网的团队来说,能有一个稳定的合作伙伴帮忙解决生产制造和供应商的问题,相当关键,可能这也是顺为、真格等决定投资的重要因素,当然,云造付出的代价是可以想象的。另外,再说说 X1 那款车,把那个造型设计量产出来,并且合理控制成本,没有富士康这样的公司,是难以想象的。 如果云马是全原创设计,依云造的资方和代工方配置,我其实很看好他们,因为个人交通工具领域,太缺少符合年轻人需求的产品了。 但是 X1 原型机外观这事,确实有点毁我的三观。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10.16:Uber 之后,滴滴打船也来了

· Oct 16, 2015

1. 滴滴出行实验「 滴滴打船」 「 滴滴出行」 在上海对水上交通进行了一次尝试,乘客在秦皇岛路码头上船之后,可以在陆家嘴附近码头下船。由于是实验性质,「 滴滴打船」 使用了希仕会游艇会旗下的三艘游艇,如果按照每船 10 人计算,单程费用可达近百元。滴滴表示真正推出产品时会用相对合理的船只和价格提供服务。 滴滴啥时候可以打飞机? 2. 安大略成为加拿大首个允许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测试省份 那些正在无人驾驶技术的公司公司又有新测试场地了,安大略省宣布从明年 1 月开始允许无人驾驶汽车在公路进行测试,并且可以在任意时间进入任意道路。不过安大略省也有一些相关规定:测试方必须为汽车厂商、科技公司、学术及研究机构或专注汽车领域的公司。 啥时候来帝都堵堵? 3. 交通部回应专车定价问题 对于刚刚颁布的《专车管理办法》,交通部对于几个公众比较关心的问题作出了解答。其中关于目前相对较低的定价,交通部表示涨价是肯定的,低价服务是牺牲了乘客部分安全权益。 同时,对于拼车的合法性,交通部也表示鼓励分摊路费的合乘行为,但要杜绝以此来谋利的行为。 看起来其实挺有道理的。 4. 神州与 e 代价正式宣布合作 前两天疯传的神州专车与 e 代驾合并的消息今天终于正式宣布了,不过并不是收购。双方宣布在业务和资本层面展开战略合作。整合用户资源,深度开放各自的 API 接口,打通双方会员体系。在具体措施上,双方将共同发起「 高端司机培育计划」,共享司机资源,白天干专车,晚上干代驾,提高司机收入水平。 司机其实挺累的。 5. 云马发布 C1 电单车 在云马发布会上,除了我们早就熟知的 X1 折叠电动自行车之外(售价 4999 元),还发布了一款全新的助力电单车 C1,可以在 0~100%的范围内提供 5 档助力调节,售价 1999 元。 价格真的挺感人…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云造宣布完成数千万元 A 轮融资,设计驱动型企业的春天来了?

· Oct 09, 2015

又一家做个人交通工具的企业宣布融资消息了,这次是云造科技。 云造科技宣布的 A 轮千万级融资是由顺为资本领投,富士康、高通、真格基金、米仓资本、银杏谷资本等多方参与跟投,完成融资后的云造科技估计增加将近 10 倍。云造科技创始人兼 CEO 邱懿武表示,这一轮融资也将用于下一代产品的研发。 作为一个设计驱动型的公司,由云造科技设计的「 云马 X1」 概念电单车获得全球设计行业最高荣誉之一德国「 红点奖」 之「 红点至尊奖」(Best of the Best),也是智能电单车品类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 10 月 15 号,酝酿了将近一年的「 云马 X1」 也将在北京正式发布。 如果仔细回顾 2015 下半年,我们很容易就能举出类似于小牛、700bike、轻客、云马等已经或即将发布了个人交通工具的企业。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其中类似小牛、轻客、云造等公司的创始人都有着 直接的设计师经历 ,这也表明了一个现象,设计驱动型企业逐渐在扮演的更多重要的角色。 当设计被越来越重视的时候,这些企业的春天也该来了吧。 更多报道: 个人电动交通工具通勤日记(1)——云马 X1 设计师的造车之路——云马智能电动折叠车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个人电动交通工具通勤日记(1)——云马 X1

· Aug 31, 2015

北京单双号限行了,但是电动车除外。于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就找来了几辆电动车。一是为了解决限行期间的通勤问题,二是想看看,每天用他们代步到底是一种什么体验。 确切的说,我们找的这几辆车,应该叫「 电动个人交通工具」,三个主角分别是云马 X1 电动折叠车,小牛 N1 电动踏板车,以及 Tsinova(轻客)智慧电单车。 我司同事轮番「 临幸」 了他们,每个人都有话要说。今天,先聊聊 云马 X1。 产品关键词:浙江云造科技,续航 30km,最高速度 30km/h,15kg,可折叠,锂电池,充电时间 4 小时。 评价云马,我想先表扬一下。和颜值有关的一切,都是这辆车的强大优势。冷峻的钢铁黑加上极具科技感的蓝色勾边、乍一看几乎不存在的电池和电机、由简单干净的折线构成的镂空车身、紧凑精悍的结构,简直就是霸道总裁专属小玩具。 个人认为,外观上最炫的就是从车架延伸出的两个刹车灯,意淫为跑车尾灯也不过分。那两盏小灯一点亮,立刻给这台慢吞吞的小机器平添了几分运动感和力量感。 颜值高的结果就是,在每个等红灯的路口,都变成了我的记者发布会现场。「 电动的?什么牌子?多少钱?在哪买?能跑多远?能跑多快?电池在哪?……」 问题一个接一个,根本停不下来。 由于是富士康代工,所以对于产品品质,我也并不担心。 接着就是抑,云马的缺点简直和颜值的亮点一样多。先说动力,虽然最高速度 30km/h,但达到最高速后又觉得很慢。可能和车子又小又轻有关,总有一种骑着快速童车的感觉。 云马的转向灯按键设计比较反人类,实际骑行时很难在转向的同时准确地打开转向灯,而因为左右转向灯按键相距太近,关闭时又很容易误将另一个灯打开。 最后再说一个云马上几乎没有的特性,那就是舒适。云马没有减震系统,所有的沟沟坎坎都交给我们的肉体,按汽车评测的话来说就是「 路感非常清晰」。再加上坐垫不太舒服,如果骑行距离较长,更换新屁股和前列腺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 上面提到的一大堆缺点大多都建立在较长距离骑行的基础上,而它似乎更适合和汽车捆绑使用。 对于云马,我觉得它的整体设计感远远好于其驾乘体验。 从外观来看,它确实有点科幻,但是并不太符合人体工程学。座垫和脚蹬的相对位置让你骑车像扎马步一样,不太酷炫,同时座垫的下倾比较严重,骑时间长了屁股就麻了(对于这一点,我们都是一致吐槽,别问我们是怎么知道的)。我们拿到的车子并不是量产版本,有的细节处理需要提高,脚踏板被我们骑掉了,后来得知这还是一个手版产品。 云马配备了和手机的互联功能,在手机端可以看到电量信息、可续驶里程,调节极速、灯光、音效等等,不过,目前 App 还在开发阶段,有 bug 存在。 经过我们的实际测试,标称的续航 30 公里基本没什么问题的。同事在尽量匀速、不用最高速的情况下,甚至骑出过 40 公里的成绩。但是,如果长距离骑行,奇怪的坐姿和不太科学的座垫,会让你觉得很酸爽。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较小的轮径,在面对障碍物的时候,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同时我们不太建议高速骑行,还是因为小轮径的缘故,高速状态下,遇到不好的路,需要特别小心骑行。关于这一点,后面 Sid 同学有血泪教训。 但是小也有小的好处,就是可以有「 一切尽在我掌控之中」 的感觉,尤其适合女孩子骑。在我看来,云马更适合放在后备箱里,出去游玩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玩玩;要么放在办公室里,出去给大家买饮料的时候骑。 对于云马的骑行感受,我只能用一波三折这个词来形容。 第一眼,我觉得外观设计太过未来,并没有 friendly 的感觉。很多人觉得酷,但这并不是我的菜。不过,从工程角度来说,云马车架的加工难度不小,不规则形状的铝镁合金管据说国内只有少数几个厂家可以加工出来。 第一次骑上它的时候,觉得太好玩儿了,感觉这个小车更像是玩具,骑起来很顺畅,公司几乎所有人都抢着试骑,并且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但是,在实际情境下的骑行,骑出了问题。 首先,骑的时间久了手腕不舒服,最重要的是,这辆车的前车把比较松,车轮小,加上身体的重心前倾,在遇到减速带、坑洼地面,或者单手骑行时,前车把很容易失控。 我的教训就是在中关村附近四环辅路的一个下坡处,右手扶了一下眼镜,瞬间感觉车把失控,在救了几秒车之后,由于速度太快,整个人被扔了出去摔在地上。还好只是擦破点皮,如果后面有辆机动车正好驶过,或许我就那啥了。 对于一个骑了超过 5 公里就想换屁股的交通工具来说,30 公里的续航里程足够了,再长的话,得需要换多少个屁股啊。不过认真的说,在 5 公里活动半径之内,云马真的挺合适的。 要说现在还有谁没骑过电动自行车,我能想到的也只有自己这个不爱追风的少年郎了。 之所以不爱追风,也源于从小就知道「 速度与激情」 这种事儿是充满危险性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更何况,现在的电动车无论是体型还是重量,都不是我能够驾驭得了的,如果摔倒了,我真的只能保证让自己站起来,而不是车子。 基于这种前提,当我看到云马的时候,还是有一点点小激动的。 这个小车从外型上看,一定是我在危机关头能扛起来就跑的那种。座位高度的设置也特别适合我们这种短腿星人。 于是,我终于克服了心理上的恐惧,想要试试这车。 因为是第一次骑电动车,所以整个人都相当谨慎。不敢低头看仪表盘,更不要说用手去摸索转向灯和喇叭的位置。熟练之后加速前进,左手就更难顺畅操作了,如果平衡没掌握好,车头就会剧烈晃动,接下来我就会毫无疑问的变成第二个 sid。幸好速度慢,否则这真的会断送我的电动车之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就是这么胆小! 从公司到家的路上,云马绝对能满足装逼的需求。前大灯、转向灯以及刹车灯的设置,让夜间骑行的安全系数增高了不少,而且转向灯开启时会发出滴答的提示音,好听到爆!然而,在骑行的过程中,我突然明白了后视镜的重要性。在云马车头无比灵活的情况下,转头看后方来车,变成了一件具有安全隐患的事儿。 最后我想说,别戴着帽子飚太快,因为当帽子要起飞的时候,你很难抉择到底是扶住帽子,还是保住车子,千万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都是眼泪。 下一期,我们聊聊轻客智慧电单车。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设计师的造车之路——云马智能电动折叠车

· Mar 10, 2015

看到这个封面图片,相信你应该会被它所吸引。这是一辆电动折叠自行车,它的「 爸爸」 是一家在杭州的创业公司,叫做「 云造」。 云马 X1 智能电动折叠车 云造科技主要从事智能代步工具的设计、研发、销售、以及智行车社区运营。而目前最主要的工作则是云马 X1 智能电动折叠车的设计研发。 云马 X1 的研发从去年的 9 月份开始,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在大城市拥堵时的城市通勤问题。总结这辆车的设计可以提取以下几个关键词: 1. 折叠:可折叠结构,2 秒折叠,体积小便于收藏。 2. 轻量化:铝镁合金车身,总重 12kg,自带小轮可拖行。 3. 快速充电:内置三星锂电池,两小时充电可支持 30km 续航。 4. 动力回收:刹车下坡时回收动力可增加续航。 5. 智能模块:GPS 定位模块、GPRS 通信模块、蓝牙 4.0 模块、高性能处理器和车载 OS1.0,手机 App 连接车身。软硬件结合实现各种功能。车把中央可以固定手机,留有充电口。手机可以充当行程仪表盘。 云马 X1 的整车结构、总体造型由云造自己负责;细节设计则部分外包。设计团队对此进行了解释:例如脚蹬这个部件,云造将其外包,要求设计公司出十个方案,然后再由自己团队进行挑选改进。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研发的效率,争取时间。至于整车的供应链则都由江浙沪以及深圳的厂商来提供,各个部件都是单独制造之后再集中进行整车组装。不过这样的组装模式也对于每个零件的供应商有着更高的要求。 云造的设计总监沈月波透露说,云马的研发进度大约已经完成了 80%,目前正在进行整车的结构强度测试,一些细节也还在打磨,与云马 X1 配套的 App 也在同步进行开发,将会有 iOS 以及安卓两个版本。内测计划在四五月份进行,App 也会同时进行测试,不过如果不搭配云马 X1 的话,某些功能会被阉割,例如检测车辆信息的功能等都无法实现。 云马 X1 的最终销售途径是自家官网,售价大约在两三千元。在今年的八月份左右,它将会在淘宝上开始众筹。对于众筹平台的选择,则是受前期天使投资中阿里身影的影响。这个售价的受众可能就只能针对一些相对手头宽裕的人,对于日常通勤来说人们可能更乐于去选择认知程度相对较更高且运载能力更强的普通电动车。 其实,云造最担心的并不是销售的问题,因为智能电动车市场本身就很大,大家都能有自己的市场。目前最需要考虑的反而是售后问题,因此云造正在与一家全国范围的售后服务提供商进行洽谈。具体合作模式是云造负责质量监督和技术支持,具体线下的维修保养则外包。但是这样的合作模式并不能完全保证服务的质量,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迅速普及,但相当于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又增加了另一个环节,效果可能并不一定好。 这是一个怎样的团队? 当我到达云造科技在 3 月 1 号才搬过去的新办公室时,我第一反应是进入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左手边的一半还在紧锣密鼓的装修之中,而右半部分则已经是完全投入到办公状态的样子。团队迅速扩大,导致办公场地紧缺,所以他们搬得非常匆忙。 云造科技成立于 2013 年,创始人兼 CEO 邱懿武,本身是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硕士研究生毕业,曾经获得了红点奖 、IF、IDEA 国际设计奖等 12 项大奖,也曾在多家知名公司担任产品设计和交互设计工作。在 2014 年获得来自米仓资本、童玮亮、太火鸟、银杏谷资本等百万级天使投资。于 2015 年初完成 per-a 轮千万级融资,由雷军系的顺为资本领投、米仓资本跟投。至于 A 轮,邱懿武表示目前还在谈,可能会在今年下半年完成。 云造科技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家做设计创新的互联网公司。整个团队目前有二十多人,主要是由设计研发团队组成。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浙江大学的毕业生,公司地址也在浙大紫金港校区附近的西溪科创园。令我惊奇的是,除了专业的技术团队之外,这里的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着工业设计的专业背景,甚至于运营采购等职位也是由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来担任。 不过,目前国内已经涌现出一批以设计师为核心的创业团队,这群人都有着很高的审美以及追求。但是当投身于产品研发时,具体怎样权衡设计与市场,是值得这些团队来思考的。 市场与未来 目前智能电动车市场日渐火爆,功能也日渐趋同。云造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邱懿武觉得,云造本身的设计驱动型属性使得云马在外观设计上会比其他品牌具有一定优势,设计师主导的团队更知道自己想要做的究竟是一辆怎样的电动车。很多其他团队外包设计则是由设计公司告诉你应该是什么样。仅是这一点优势就足以使云马 X1 显得与众不同。 未来,云造会考虑制造智能车锁等配件,也会考虑下一代版本的迭代来给用户以更多的选择,甚至还有可能与车厂进行合作,将云马 X1 直接配置在一些车辆中。不过这些都不是云造目前的工作重点,他们还是想先把手头这辆车做好。毕竟只有产品做好了,未来才有更多可能性。 作为一家设计为核心竞争力的团队,设计师属性附加在产品本身会使产品在外观上优势比较明显,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大批量生产时,外观设计的差异性会使得成本大大增加,仅仅是云马 X1 车身结构的开模成本就高达几十万。批量生产的品控问题也更加难以控制。而且这些增加的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消费者是否能够为这些成本买单,也是一个未知数。至于前车之鉴,看看锤子你就知道了。 对于智能代步工具这个市场,功能的研发目前可能已经到了一个瓶颈,造车团队想要在功能上拉开与同类产品差距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每个团队在研发中对于设计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这也是云造认为自己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但这并不代表着功能上只要做到人家有的我也有就够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于用户体验,用户关心的永远是你做的而不是你说的。真正提升用户的骑行体验才是一款代步产品成功的基础。 对于这样的创业团队,虽然可能不是每个都能取得成功,但正是由于这些团队做出的努力,才驱使整个行业的设计制造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受益的则会是大众消费者。而且谁又能知道下一个「 苹果」 不会出现在中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