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新能源 Aion LX:除了 650km 续航,你还应该知道什么?

· Sep 02, 2019

说到广汽新能源 Aion S,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Aion S 的诞生让广汽新能源在中国纯电市场的竞争又多了一份把握,同时也为 Aion 系列走向高端电动车市场奠定了基础。 现在,Aion 系列的最新产品 Aion LX 也正式开启了预售,最早将于今年 10 月份开始交付。 目前,Aion LX 共有 4 款车型版本,补贴后预售价格为 25-30 万元起售。 Aion LX 的其他信息: Aion LX 基于广汽新能源第二代纯电专属平台 GEP 2.0 打造; GEP 2.0 平台采用「 三合一」 电驱系统、590 电池模组; 前后配重比 50:50,轴占比为 0.61(轴距/车长); 80、80D 版本搭载 93kWh 电池组; 搭载宁德时代 NCM811 电芯,电池组能量密度 180Wh/kg; 80D 版本百公里加速 3.9 秒。 在广汽新能源的产品规划中,Aion LX 是一辆旗舰级的中型 SUV 车型,它的性能数据比较硬核,放在今年的国内纯电动市场来看,应该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产品。 除了 80 版本 650km 的 NEDC 续航,以及 80D 版本 3.9 秒的百公里加速,广汽新能源 Aion LX 还有哪些亮点你需要知道? 接下来我将从外观、内饰、智能化、电动化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Aion LX 的产品力。 Aion 系列家族化外观设计 当然要先聊外观,Aion LX 搭载了” 穿云箭” 家族式外观设计,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一句话「 一把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这个家族化设计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与 Aion S「 如出一辙」 的 T 字型 LED 大灯。 Aion LX 还配备了弹出式的隐藏式车门把手,不仅可以降低一定的风阻,还让整车更富科技感。 前脸采用了封闭式前脸设计,在前后杠上,「 星辉式」 的镀铬饰条随处可见。 在尾部的设计上,Aion LX 有一些「 溜背」 的感觉,而当下「 轿跑 SUV」 的设计也是最为流行的。 圆滑的车身线条与犀利的大灯结合在一起,对比很强烈,视觉效果很好。悬浮车顶的设计更是为这辆车增添了不少「时尚、年轻、运动」的元素。 整体的外观设计有些偏向「 未来化」,很像科幻电影里的车型。不过,略微臃肿的车身,让整辆车看起来感觉尺寸很大。 依然是家族化的内饰设计 先说前排。 一打开车门看到内饰,会让你瞬间想起 Aion S。 两幅式多功能方向盘、分体式中控台、以及运动座椅等等,内饰的设计元素、用料都保持了 Aion 系列的设计风格。 不过 Aion LX 作为 Aion 系列目前的旗舰车型,还是有一些亮点配置的。 比如这个升降式换挡旋钮: 一体式双曲面屏,两屏的尺寸都是 12.3 英寸,而且这个双曲面屏使用的是全贴合冷弯屏,弯折角度 168 度。 我还特意搜索了一下什么是「 冷弯」,得到的信息是,「冷弯玻璃的折现拟合效果会更好,同时可以实现双曲面玻璃的成型」。通俗点说」 效果更好」。(现场展示的一体式双曲面屏 DEMO 版本)这套一体式双曲面屏的主屏幕(即全液晶仪表)正对驾驶员,副屏幕(即中控大屏)也是偏向驾驶员。静态体验感觉这个角度的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驾驶员可以轻松地看到仪表盘和中控屏的信息并进行操作。 再来看看后排。 后排拥有两个空调出风口以及两个 USB 充电口。 而且后排地台是纯平的,这样让后排即使坐 3 个人,脚部空间也不会受到限制。 我简单的体验了一下后排的空间表现: 我 … 继续阅读

智能网联汽车未来看中国?这个 CTO 底气为何这么足

· Jul 26, 2017 333

(本文转载自 DearAuto,作者: 谢子珺)好的寿司绝不是生鱼片+饭团这么简单 到底何谓互联网汽车?过去,大家认为汽车的智能互联,无外乎是汽车与手机实现互联,又或者是集成了多种娱乐功能的车载系统,没这么简单。 「 所谓互联网汽车,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汽车加上互联网」,黄少堂一上来就澄清概念。他曾在美国通用汽车供职 20 余年,现任广汽研究院首席技术官(CTO)兼智能网联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他先从广汽研究院智能网联中心的组织架构说起。该中心有四个部——电子电器部、电控开发部、网联部、无人驾驶部。「 这在世界上也是一个创建。」 黄少堂说。 为什么不能像一些知名车企那样,从外面采购零部件,车厂只负责整合呢?黄少堂表示,中国品牌厂家目前这一块的体量还不够,供应商不可能真正用心帮你做,而且对这些零部件的任何修改供应商也不会优先处理,对于讲求效率的中国车企来说,关键零部件过于依赖供应商,就会把开发节奏带慢。而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是要拼速度的。 因此,自主品牌要做互联网汽车,不能只做到把「 互联网装上车」 这一步就完事。除了要做到智能系统能给客户优质的体验之外,背后还要做好对智能网联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 就像一名真正的寿司师傅,不是只会把鱼片和饭团组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纯熟的切鱼肉的刀法和调制米饭的技巧。靠外包是不可能成就一个「 寿司之神」 的。 在智能互联汽车的研发路径上,广汽研究院从最基础的电子电器部件入手,从核心零部件的开发入手,力求将「 智能网联」 的基因注入到汽车产品生命当中,而不是简单的「Car on Internet」 或者「Internet in Car」。 智能汽车的基础还是汽车本身 只要找一个自带演技、牛逼吹得好的人,再来一个精美酷炫的 PPT,对于外行看客来说,互联网造车就有了颠覆性,革命就指日可待了。但在真正懂汽车的人看来,这不过是一场闹剧。 互联网造车,最终要交到客户手上的还是一辆车,而不是一套单独的智能互联系统。这个产品首先得是一辆车。 再优秀的越野车手,没有一辆出色的座驾,也难以征服崇山峻岭;同样地,没有一辆优质的汽作为载体,设备再智能,也无从执行其下达的命令。 「 只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下面却没有底层的执行器是不行的。」 在传统汽车主机厂干了 30 年,黄少堂太明白一辆车从概念到量产,到底要经过多少次方案的修改和斟酌;从研发到下线,要经历多少万次检测和实验。 各种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各种工作负荷下的可靠性,以及经济、舒适、环保,这些都是传统车企每天要面对和克服的问题,但在某些互联网公司「 造车」 的 PPT 上,这些都不存在。他们的自动驾驶汽车应付平整路面可能还行,但到没有标识标线甚至没有路的地方试试?到极寒、高热的环境下试试?智能手机很智能,可是冬天到了海拉尔,没几分钟就开不了机了。 「 在自动驾驶领域,你以为通用、福特就真的不如特斯拉吗?只不过是特斯拉销量很小,即使失败了影响也不大;而通用福特体量太大,因此做决定也会更谨慎。」 黄少堂说。 智能网联汽车首先还是一辆车,这个本质决定了主导智能网联汽车前途和命运的依然还将是传统主机厂。因为汽车厂家在智能网联技术领域并不比这些互联网企业逊色,但是传统主机厂在汽车领域 100 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优势,是互联网企业所完全不具备的。 智能网联是中国品牌实现超车的捷径 「 弯道超车」 天天被一些人挂在嘴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哪个才是中国车企实现超车的真正机会? 在黄少堂看来,智能网联的机会显然更大一些——这不是卖什么吆喝什么,因为他原先也干过新能源,在黄少堂看来,新能源车除了动力总成之外,其他方面还是和传统汽车一样,算不上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智能网联则不一样,供应链更长,横跨面更大,也更适合充分发挥中国的优势。 「 美国的网络、手机银行还是很安全的,但是美国人不敢用,生怕那一点点钱被人骗了,你看中国,手机支付多普及!所以,新技术、互联网,包括整个智能驾驶平台(最大的机会)肯定是在这里。」 黄少堂说。 中国用户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他们对汽车智能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直接推动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如今车上的智能科技越来越多,消费者不一定会用,但你必须得有。这种消费心态也是中国市场的一个特色。 「 我真的从来没有发现哪个国家的消费者对新技术这么着迷,什么雷达跟巡、AEB、ACC,其实这些技术十几年前美国汽车厂家就做过了,为什么一直没有推广?老美土啊,不愿意用,哪像中国人对科技这么渴望。」 谈到市场对行业的推动作用,在通用干了 20 年,在广汽干了 10 年的黄少堂感慨万千。 中国未必在世界上最先有无人车,但肯定是最快批量化生产无人车的,黄少堂这么说,并不完全是一种市场预测,也是基于他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自信,他透露,明年底传祺将推出不亚于国际大牌的自动驾驶功能。「 因为我们对科技的热爱,我们有这么大的市场,有这么大的资金往里面流动,又有这么多穷则思变的人,中国将肯定是最先进的无人驾驶市场。」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启辰晨风:「Leaf 的中国兄弟」缺什么?

· Jun 11, 2014 333

上周,GeekCar 的小伙伴冒着大雨远赴昌平小汤山,参加纯电动车「 晨风」 的车型的讲解会。 晨风是啥? 晨风属于启辰品牌,而启辰又是东风日产的自主品牌。这款车预计 9 月份上市,目前价格还没透露,但是据说减去补贴之后大概 20 多万。 参数方面,标称续航里程 175 公里,电池容量 24 千瓦时,从续航里程来看,虽然不及比亚迪 e6 的 300 公里级别,但是相比 GeekCar 试驾过的荣威 E50 和之诺 1E,都要高一些。 聆风变晨风? 从外形上,相信你也能一眼看出来,启辰晨风和日产的 Leaf 聆风纯电动车如出一辙,Leaf 这款车频频出现在以 GeekCar 为代表的各大汽车科技媒体上,不停的「 刷脸」 让它在极客人群中知名度颇高。 那二者是否有区别?我们查询了一些数据,发现他们至少在电机和电池上,没什么差异。Leaf 搭载的也是 24 千瓦时的电池组,而电机的最大功率也完全一样,只不过在最大扭矩上,晨风的调校比 Leaf 保守一些。 续航里程方面,2012 款 Leaf 在 NEDC 工况下的数据为 175 公里,2013 款增加到 200 公里。看上去晨风的数据更贴近 2012 款 Leaf。 启辰方面对国内充电环境做了大量的调研与适配。在他们的实验室里,据说陈列有全国所有规格的电动车充电桩……GeekCar 表示很想去参观一下…… 竞争力有多大? 在讲解会上,启辰并没有提及晨风的竞品车型,我的理解:一是晨风的产品竞争力强到没朋友,所以没有对比的意义,二是这款车确实在市场上没有类似产品存在。 在产品本身的层面,其实启辰方面的自信是有道理的。从试驾的感受来看,晨风在操控上算是不错,能量回收的顿挫感也很难察觉,再加上电动车特有的静谧性,这些都是让普通大众接受的资本。 但是在 GeekCar 看来,虽然原型车 Leaf 本身很有竞争力,但是作为一款纯电动车,它的特点还不是特别鲜明。当我们谈论电动车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的想到「 智能车」,在这一点上,晨风就显得平庸了一些。别有新意的换挡手柄和液晶仪表固然有些科幻感,但是仍然不够。作为很多人看重的人机交互系统,晨风还欠缺很多,在低配车型上我们看到的仍然是日产传统的 CD 机头,甚至不带个大屏幕。对于极客这类人群来说,这显然无法接受。 所以很明显,晨风适合那些普通用户,但是如何推广就成了关键问题,而这也是讲解会上启辰高层想重点和媒体讨论的内容。 外观和参数的相似,让我们不得不拿晨风和 Leaf 去比较。Leaf 在全球的销量证明这至少不是一款失败的产品,在纯电动车里它也算是很有竞争力的,那么在中国情况会怎么样?不管是原样引进还是仅仅使用 Leaf 的平台,对于晨风这款车,可能和 Leaf 的渊源才是它在先期推广上应该多加宣传的东西。 你知道吗?Leaf 在全球都叫 Leaf,除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