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版「特斯拉」产自江西赣州,只要 49 万元?

· Jun 01, 2017 333

还记得台湾「 昶洧」 吗?那家名字最难读的电动车公司,最近又有了新动作。 开始之前,还是先聊聊这家公司的名字,昶洧的读法是「chǎng wěi」。这家公司还有一个英文名字,叫做 Thunder Power。关于「 昶洧」 这个名字,其实吐槽的人很多,大家一致同意昶洧应该起个朗朗上口的名字,起码不要用生僻字… 下面进入正题。 对标特斯拉,电池很像特斯拉 一周前,昶洧在北京召开了发布会,这是昶洧自 2015 年 9 月法兰克福车展之后又一次发声。在发布会上,昶洧展示了量产版车型,并公布了未来产品落地的时间节点。 昶洧在发布会上展出的这辆车,和我们在法兰克福车展上见到的那辆差不多,连轮毂都一样。 这辆车乍一看感觉怪怪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经同事提醒我才发现,原来这车的中网就是他们的 logo 放大版…… 这辆车的电池组容量是 125kWh,续航里程为 650 公里(NEDC),快充 30 分钟可补充 300 公里续航, 最大功率 430kW。另外,还有一个基本款车型,电池组容量为 85kWh,最大功率 203kW。整个电池组由 7500 多节 18650 锂电池组成,分为 10 组,位于底盘,有点像特斯拉的套路。 再来看几张内饰图: 从内饰来看,设计还是挺超前的。问题在于,这个设计能通过量产的各种法规要求么?另外,做一辆或十几辆这样的车并不难,难的是要搞定所有供应商,为你提供质量稳定、价格低廉并能够按时交货的零件。 所以别先被这辆车洗脑,重点在几年后真正的量产车上。 核心团队与核心技术 在发布会上,昶洧董事长沈玮还特地介绍了昶洧背后的明星团队:首席设计师 Mihai Panaitescu,曾服务于多家 OEM 工厂,工作涉及从豪华车到量产车的开发;首席技术官 Peter Tutzer,拥有超过 35 年的汽车行业从业经验,曾参与布加迪威龙的工程设计;总工程师 Francesco Mastrandrea,曾参与了众多汽车研发,最知名的是法拉利的 LaFerrari。 从阵容来看,昶洧的高管团队,基本都有豪华超跑的研发经验… 根据昶洧方面的说法,他们的竞争力体现在蓄电池管理,散热系统管理以及底盘技术领域的专利技术。公司目前在美国和中国已获得超过 70 项专利,另有 350 项正在申请专利。昶洧已有的合作伙伴,包括博世、Dallara 以及 CSI 等公司,这些公司负责车打造车身的不同系统。 如此来看,昶洧同样是一家全球办公的公司:总部位于香港、研发中心设于意大利、工厂坐落于中国大陆。 赣州建厂,正在申请生产资质 除了车之外,昶洧公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时间节点: 2017 年 9 月参加法兰克福车展,召开品牌活动;2018 年第一季度开始试车试驾活动;2018 年第四季度在中国举办媒体发布会;2019 年第四季度在欧洲举办媒体发布会。 2021 年在中国推出首批 100 辆汽车,预计售价不到 50 万;2023 年在欧洲推出首批 50 辆汽车,昶洧还计划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设欧洲工厂。 关于昶洧的欧洲建厂计划,能够获取的信息并不多,但昶洧的中国工厂细节还不少。 在中国,昶洧的量产车基地选在了江西赣州。在赣州市政府的网站上,我们可以找到这么一条新闻: 6 月 2 日,总投资 60 亿元的赣州昶洧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落户赣州经开区。该项目由中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投资建设,位于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内,项目投产后,可实现 10 万辆新能源汽车整车年产能力和 500 亿元的年销售收入,将有力推动赣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 作为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承接地,赣州经开区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招商,专门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招商小分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驻点开展招商活动。同时,对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进行了梳理,锁定了目标企业,由经开区党政领导班子对目标企业进行一对一的洽谈和跟踪。目前,共梳理新能源汽车产业招商项目近 100 个,在谈跟踪项目 20 余个,签约项目 5 个,签约资金 78.86 亿元。 关于此次建厂,在一周前的发布会上昶洧方面的说法是:「(和赣州政府及赣南基金会)合资规模约为 25 亿人民币,且估计投资规模会达到 75 亿。」 由此可见,赣州市政府最近两年也在大力招商引资,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意思的是,去年法兰克福车展之后,媒体针对昶洧的报道是这样的: 昶洧的量产车基地由浙江绍兴变成了江西赣州,中间一定发生了许多利益博弈,或许是江西赣州给了更丰厚的优惠条件和资金支持,昶洧才决定选址在江西赣州。 关于工厂建设和量产车进度,据台湾媒体报道在今年 1 月,昶洧召开了法人说明会,董事长沈玮透露:公司在赣州的第一期厂房已经建设完成,四月设备安装完毕,而赣州厂的试制车间也已完工并开始运作。昶洧的测试车(Alpha Car)已经进入路测阶段,目前已测试 200 多次,最佳风阻系数为 0.23(相当低的一个数值)。今年,昶洧将会生产 15-20 辆汽车,用于申请生产资质。 正在建设的昶洧赣州工厂试制车间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那么现在昶洧在国内新造车阵营中,算跑得比较快的了。 除了在西班牙、江西赣州建厂之外,昶洧在老家台湾也有投资计划。 同样是在今年 1 月的法人说明会上,昶洧方面透露,公司计划在台湾桃园观音区 2 千多坪的土地上建电池工厂,厂房和机器设备投资约 3 亿新台币。这座电池工厂预计今年动工,年产量约 8000-12000 片。 在研究台湾媒体报道的时候,我发现了这么一句话:(来源于 autonet.com.tw)… 继续阅读

续航 650 公里的台湾电动车 Thunder Power,到底是什么来路?

· Sep 19, 2015

在轰轰烈烈的「 造车」 运动里,台湾也加入进来了。在法兰克福车展上,一家叫做「 昶洧」 的公司,展出了一台样车,号称可以达到 650 公里的续航能力。 我想,很多人首先会吐槽公司名。毕竟「 昶洧」 这两个字真的太有文化了,很少有人知道它应该念 chǎng wěi,相比之下,我们更愿意叫它的英文名:Thunder Power。 在车展展台上,GeekCar 常驻德国的同事和 Thunder Power 的董事长沈玮聊了聊。 「 你们应该多认点儿字……」 聊起公司名字,沈玮这么说。从资料来看,63 岁的他,目前是美国国籍。 一辆 650 公里续航的电动车 展台上的白色实车,可能很多人都看过了照片,它的外观由意大利 Zagato 设计,至于好不好看就见仁见智了。 我们更关心的是它的内在。和目前越来越多的高端电动车采用双电机或多电机不同,Thunder Power 仍然使用后驱单电机配置。根据技术参数,它的电机有 230kW 和 320kW 两种,230kW 版本百公里加速 6 秒以内,320kW 版本 5 秒以内,极速分别是 210km/h 和 250km/h,两个版本搭载的电池组都是 125kWh,续航也都是 650km。 这个续航里程大大超过了特斯拉 Model S,但是是否经过实测,我们不得而知。沈玮说,展车使用的是 18650 电池,单节 3.4Ah 规格,未来上市时会提高到 3.6Ah,不过,也有可能不采用 18650 电池。 按照 3.4Ah 规格来计算,125kWh 的电池组,就需要由 1 万颗左右的 18650 电池组成。 展车的重量比特斯拉轻 300 公斤,也就是 1.8 吨左右。而 Model S 85kWh 电池组重量为五六百公斤,搭载 125kWh 电池组的 Thunder Power,要做到 1.8 吨的重量,在车身轻量化上势必要更下工夫才行。 至于续航能力,在总重量轻、电池组容量更大的情况下,超过特斯拉,甚至达到 650km 的标称水平,其实也并不是不可能。关键就是看他们怎么在大容量电池组的基础上控制总重量。 不过,大容量电池意味着整个电池组的成本会大幅增加,Thunder Power 的预计售价是 40 万,要做到成本控制不容易。特斯拉向松下采购电池的单节成本约为 2-3 美元。 Thunder Power 的电子与电控研发由博世负责,底盘研发由 Dallara 负责,而电机部分应该会由他们自己完成,这是他们所擅长的领域。 整车将由他们在浙江绍兴的工厂生产。按照他们的计划,2017 年试产,2018 年将会量产,目标产量是 10 万辆,而他们的目标用户,据沈玮说是 35-45 岁之间的人群,主要以国内江浙沪地区为主。「 这些人太有钱了」,他说。目前,Thunder Power 的车子已经接到了订单。 又是一个狠角色? 他们当然也算是国内造车大潮的一员,参加法兰克福车展,按照沈玮的说法,也是为了「 展示中国人的造车能力」。不过,为了这辆车,其实他们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他说从 8 年前就开始准备电动车研发。 Thunder Power 本身是台湾上市公司,1987 年成立,做电动工具和马达起家,后来沈玮的团队对其控股,转型开始做电动车。目前他们的电动车研发团队在意大利米兰附近。 根据官网介绍,他们的首席技术官是 Peter Tutzer,曾任 Lotus 莲花汽车技术总监,在此之前还领导了布加迪威龙从立项到实现量产的工程设计,首席制造官是 Franz Schulte,拥有超过 40 年的汽车制造经验,主要专业知识领域包括冲压、汽车组装、质量控制和模具。 另外,根据网络资料,沈玮还投资了上海同济同捷。同捷是一家汽车设计工程公司,主要服务自主品牌,例如长城。关于对同捷的投资和控股,网上还有专门的文章解读,从文章来看,这段故事非常波折。不过,那个时候的报道里,沈玮的名字被写成了沈玮仑。(在他的名片上,英文名是 Wellen Sham)。 之前提到的绍兴工厂,是投资 45 亿建设的。有意思的是,沈玮之前推崇的是轻资产模式,而他对于自己建厂生产给出的解释是,这样可以更好的做品控。在这一点上,沈玮和长城华冠董事长陆群的看法和做法很一致。 他说,国内的造车团队越来越多,这是好事,但是必须得用钱来砸,比如开很高的薪水来吸引人才。 我们前方小伙伴在和他聊完之后,给出的印象反馈是:土豪、任性。对于 Thunder Power 来说,钱应该是不缺的,但愿这不是一家放卫星的公司。 至少对我们来说,这家公司从现在开始,不那么神秘了。 (封面图片来源:汽车之家)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