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李想:不止 SEV+SUV,车和家更想做「出行企业」

· Sep 08, 2017 333

去年 5 月,我们第一次走进车和家位于北京北五环外的研发中心。彼时,几个工程师和创始人李想在办公室外面的空地上围着 SEV 的骡车研究,而我们能看到的也只有 1:1 的油泥模型和设计手稿。 时隔一年半,再次来到这个特别不起眼的地方,当时略显空荡的办公室如今坐满了人,采访李想的时候他旁边多了公关和市场负责人,而他本人也胖了不少。 而在产品和商业策略层面,车和家的变化更多。 SEV:「需求驱动型产品」众所周知,按照车和家的规划,他们先期将分别有 SEV 和 SUV 两款产品,主攻两个不同的市场。其中,作为「新物种」的 SEV,又是被大家所特别关注的。前一阵,车和家发布了 SEV 在江苏常州工厂试生产下线的新闻,而如果你每天都出没于北京望京地带,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带着伪装的 SEV 在跑路试,甚至被媒体抓个正着。 图片来源:老司机 App 而在北京东五环外的长楹天街,车和家的首家线下体验店也在前一阵被我们发现。这些动作都预示着,这辆 SEV 离最终发布并上市,其实已经越来越近。 SEV 的最终量产版在外观方面基本忠于我们去年看到的油泥模型,仍然是前后双座设计,动力方面,车和家还在测试不同版本的电池,以满足 80 公里的续航。 车和家对于 SEV 的定位是满足 30 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出行需求,而最佳的单程通勤距离为 15 公里左右。以北上广为例,在这个距离上,骑车显然不行,地铁可能很挤(尤其是上下班),打车成本不低,电动两轮车不能遮风挡雨,共享汽车又没办法保证随用随有,这些痛点其实都是车和家 SEV 的机会所在。 看到这儿可能会有同学深有感触——说多了都是泪~ 图片来源:明势资本创始人、车和家投资人黄明明在 GeekCar 极客出行大会上所做的分享 PPT 而根据车和家自己所做的走访和调研,他们发现,对于 SEV 抱有较高接受度的,其实是已经拥有私家车的人群,这和他们最初的设想多多少少有点出入。调研之前他们认为,SEV 更广大的市场应该是公共交通和两轮交通工具的「消费升级」市场。 其实,车和家 SEV 里面的全液晶仪表、「30 万级别内饰」等特性,都更容易让汽车用户感到熟悉,甚至期待(毕竟市面上的大部分车都不带全液晶仪表),而他们原本定义的那些目标人群,或许反而会对这些配置感到困惑。 按照李想的说法,其实他们的 SEV,就是把当年传统整车厂所做的那些形态、理念类似的概念车,实现真正的落地。对于那些整车厂来说,这样的产品属于「副业」或者「玩票」,因此不可能投入很大的资源去把这种产品量产、做精。但是,在车和家的投资人黄明明看来,这种所谓的「次级交通工具」,在中国市场却有非常大的潜力。 纯电 150 公里,最大 800 公里续航的增程式混动 SUV 相比 SEV 项目的稳步推进,我们这次从李想口中得到了关于那辆大型 SUV 车型的更多信息。这个此前略显神秘的产品,也开始一点点展示出清晰的轮廓。 先来罗列一些车子的信息点: 1. 搭载全球首个长续航里程增程式混合动力技术 2. 综合续航里程 800km(150km 纯电+650km 增程),能源获取容易,不依赖充电桩 3.35kWh 锂电池组+前后双电机全时四轮驱动 4. 具备三种动力输出模式 5. 车长约 5 米, 6 座/7 座中大型 SUV,对标奥迪 Q7、奔驰 GLE 等产品。 6. 标配高级辅助驾驶系统 从车身尺寸、座椅布局等方面来说,车和家的 SUV 和蔚来 ES8 相似,但是内部却是完全不同的产品思路。 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当绝大部分新造车团队都想做纯电动 SUV 的时候,车和家选择了增程的路线。 两台电动机以及一台汽油机组成增程混动系统,同时电池组容量达到了 35kWh,所以,它不仅可以通过纯电行驶约 150 公里,还可以通过汽油机增程的方式,实现最大 800 公里的续航里程。 采用增程式混动技术的别克 Velite 5 动力系统结构 李想告诉我们,这辆 SUV 之所以选择增程混动动力系统,主要出于以下几个理由: 1. 它针对的是现有燃油车用户的「消费升级」市场,也就是换车需求,所以必须在续航里程和使用体验方面不输于燃油车。 2. 出于电池能量密度和成本的考虑,在车和家看来现阶段还没办法用纯电动的形式来满足以上的用户体验,如果为了满足足够好的续航里程需求,车重和成本都不可控,所以选择增程混动的形式。 3. 车和家更加关注的是用户用车的「效率」问题,也就是「做一辆实用的车,而不是玩具车」。 至于动力系统的技术细节,目前车和家并没有透露更多。 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方面,李想透露,他们的 SUV 会使用 Mobileye 的方案,因此还是以视觉解决方案为主。在技术层面,车和家主要做自动驾驶相关控制系统的研发,而不碰感知系统和执行机构。 而外观如何、价格如何,现在还不得而知。它的正式上市,应该会在 2019 年左右。 车和家对于自己的终极定位是「出行企业」。他们把整个出行市场分为家庭自用车、快车专车、分时租赁这三大部分,在他们的未来产品规划里,会分别针对这三个细分市场规划产品。而我们现在所知的 SEV 和 SUV,只是先用来满足其中之二的产品。 当然,对于 … 继续阅读

不止造车!李想的「车和家」终于进入共享用车领域

· Jun 16, 2017 333

在所有新造车团队里,李斌的蔚来汽车和李想的车和家应该算是非常受关注的了。不过和蔚来汽车时时曝出大新闻不同,车和家明显低调很多。但是他们一有消息,就都是大事儿。 今天的新闻是,车和家将进入汽车共享(分时租赁)领域:他们宣布和法国分时租赁运营商 Clem 合作,双方将以车和家 SEV(Smart Electric Vehicle)为基础,启动创新模式的共享出行服务。这项服务预计将于 2018 年上半年正式展开,运营范围涵盖巴黎市中心、巴黎迪斯尼园区周边等三个区域。 升级版「摩拜单车」根据双方的协议,车和家将和 Clem 在法国注册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做这个项目。至于这个分时租赁服务的模式,按照李想的说法,属于「共享出行 2.0,摩拜的升级版」。(在同一天,摩拜宣布完成新一轮 6 亿美元融资,发展重点之一将会是进军国际市场。)具体来说,这个服务会采取无固定网点的自由流动模式(Free-Floating),在这个模式下,用户可以在预先设定的服务范围内自由取、停车辆,无需额外支付停车费、保险、充电费用等。目前在国内,也有几家平台在做类似的模式,不过大部分国内分时租赁平台还是传统的网点取还车模式。 至于运营平台,车和家准备自己来做。按照他们的设想,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使用手机 App 完成账号注册、找车、解锁车辆、客服咨询、行程支付等操作;而运营团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带的数据挖掘和云计算功能,实时监测车辆状态,高效完成换电、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分时租赁项目 Clem)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车和家所要涉足的分时租赁服务是准备建立新的品牌,而不是归属于 Clem 的现有平台。这意味着,车和家在这个合作里不仅仅是作为车辆提供方的角色出现,而是真正的要去运营一个分时租赁的项目,这也让他们的定位开始有所变化:不仅仅是一家「新造车团队」,同时也是「共享用车运营方」。后者的想象空间,显然比前者更大。 SEV:为共享用车而生? 车和家准备用于分时租赁的车型是他们的 SEV,也就是那辆前后两座的小车,这种车型其实非常适合用来做分时租赁,原因有这么几个: 一,它采用了可拆卸电池的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目前分时租赁普遍遇到的电动车充电问题; 二、欧洲的很多城市普遍街道狭窄,因此微型车大受欢迎,比它们更小的 SEV 车型,更加适合用来在这种场景下通勤。另外,因为车子的单位投影面积变小,所以不需要占用大规模的路面停车资源。 三、车子成本相比普通电动车要低很多,有利于在同等投入下获得更大的覆盖密度。(此前曝光的车和家 SEV 谍照)插一段官方新闻稿的描述: 车和家 SEV 是按照欧洲 L6e(轻型四轮车)标准打造的一款全新智能电动短途交通工具,采用前后两座设计,尺寸小巧,一个车位可停放 4 辆,环保便捷,是巴黎等欧洲城市市区出行的理想之选。它支持灵活的充换电模式和实时在线的智能互联体系,可帮助分时租赁团队完成高效运营。SEV 配备两组可拆卸电池,电池组可便捷更换和充电;同时标配 4G 车联网,车辆行驶及用户行为数据可即时传输至云端。当电力不足时,运营团队可及时获知信息,对电池组进行更换管理,免去了充电等待时间,提高车辆共享效率。 在正式投入运营前,SEV 将在欧洲通过 L6e 标准认证,并在法国完成电池、安全性等方面的第三方测试和匹配性调试。 「 为了改善环境,欧洲各国正在积极推动汽车分时租赁,电动汽车无疑是优选方案,但老城区内充电桩新建或改造所投入的时间和成本让政府倍感压力。SEV 灵活的充电与换电模式和联网属性,加上车和家打造的智能出行平台,将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全新思路。对车和家来说,这也是我们为探索智能出行迈出的重要一步。」 车和家联合创始人、总裁沈亚楠说。 其实传统的汽车分时租赁受到很大困扰的地方就在于车辆,因为绝大部分车辆都不是为分时租赁场景专门设计的。但是我相信车和家的 SEV 从设计伊始就把「分时租赁」作为了一个重要应用场景,因为李想在公开场合和私下里不止一次提及过他们有意涉足共享用车的想法,只不过,他们的进展比我们预想中要快得多。 我们也相信车和家的团队对于欧洲的共享用车项目做过深入的调研。今年三月,借着日内瓦车展的机会,我曾经去法国的格勒诺布尔看过丰田 i-Road 共享用车试验项目,当时就在微信上和李想就这个项目做过沟通。按照他的看法,i-Road 这样的车型和项目,其实做的还有很多不足,言外之意是,可供后来者进入的空间也相当大。 至于为什么首先选择在欧洲展开运营?我觉得原因有三点:首先,欧洲的共享用车项目绝大部分不及「摩拜模式」先进,用自由流动模式来和这些相对「落后」的共享用车项目竞争,优势很大。其次,先做欧洲市场,或许会有利于将来车和家在国内的市场拓展,包括零售和共享用车。 制造、运营合二为一之后 车和家这次和 Clem 的合作其实可以折射出更多思考。比如说,新造车团队的产品,他们的商业模式的出口在哪里?他们的应用场景在哪里? 这周神州优车入股小鹏汽车的事情其实就是对于这个疑问的一个回答,这次车和家宣布进军共享出行领域,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共享出行是解决车辆「销路」一个极为重要的应用场景。 再来看看特斯拉。他们也在规划名为 Tesla Network 的共享用车网络,并且还是基于自动驾驶技术的。从根本上来说,如果一家公司既生产车辆,又在运营这些车辆,那么类似 Uber 这样的商业模式,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对于整车厂来说,这是极大的潜力市场。 车和家虽然没有提及基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共享用车,但是在理念上,他们在国内新造车团队里无疑是走在了前面。 当然了,既造车,又要运营车,对于团队的综合能力要求会更高。一方面,要具备非常强大的整车生产制造的能力,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具备很强的线上线下运营的能力,以及足够强的互联网思维。 这会是所谓的「互联网造车」团队的优势所在么?我们不如看看车和家接下来的落地进展。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剖析车和家 SEV 谍照,看李想当年吹过的牛都实现了吗?

· Jun 02, 2017 333

(本文转载自第一电动,作者:冰封之城)李想在第三次创业伊始就明确:车和家将提供两款汽车产品,一款小而美的 SEV,一款大而强的 SUV。对于他自己心里那些小而美的智能电动车的目标,李想做了很多的设想。现在,时间过去快两年了,李想当年那些关于「 小而美」 的愿望都实现了吗?且看以下五项对比分析,不代表官方,仅为笔者个人判断。 车和家 CEO 李想 1. 究竟有没有参考其他企业的产品? 车和家初创之时,李想表示「 要打造小而美的电动交通工具,此类产市面上尚无可参考的企业,丰田、本田、日产、标致、雷诺、大众、奥迪等都曾有过类似雏形的概念车。」 我们把这段话里所指的车型分别列举如下,其中实现量产并投入应用的有雷诺的 Twizy、丰田 coms 单座版、和本田 Micro Commuter。 笔者曾去看过样车的媒体描述:「 车和家 SEV 车身小巧,仅有一米出头宽,长度也只有两米五左右,整车重量 450kg,其内部采用单排式的前后座,空间刚好可以容纳两个人。」 根据官方轮廓图和流传出的谍照,车和家 SEV 非常接近本田的 Micro Commuter Prototype β量产车。该车型长宽高尺寸分别为 2500×1250×1430mm,轴距为 1860mm。在同比例的对照下,两者的轴距、车长、车高几乎完全相同。因此这难免不让人推测出李想的这款 SEV 参考了本田 Micro Commuter 的人机布置方案。 另外从整体的风格和造型比例分配上看,两者也有很多接近的地方。因此,车和家 SEV 采用这款本田的样车作 benchmark 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2. 是否有美的让人心动的设计? 李想曾在微博问答时表示:「 我给我们产品的定位更像是丰田和雷克萨斯之间的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然后满足四个关键要素:品质、豪华、舒适、科技。 」 「 未来科技的感官、简洁锋利的造型、精雕细琢的细节」,这个设计语言的定位很容易让人想起雷克萨斯。雷克萨斯一贯追求领先的尖端科技与精妙绝伦的制造工艺,其产品科技感十足,具有锋利的线条和前卫的造型风格。由此推测车和家 SEV 造型会有不少雷克萨斯的影子。「 锋利线条」 从侧面体现的更明显。 据探班媒体描述:「 这款 SEV 的正面非常之窄,只有一米出头的样子。同时,可能是为了让它看上去不至于窄的夸张,设计师将其『 进气口』 设置成了一个大大的矩形以令其前脸看着更宽一些。此外,它还配备有外形十分酷炫的全 LED 大灯与日间行车灯。」 这个大大的进气口会是向雷克萨斯那著名的「 纺锤」 脸致敬吗?这款 SEV 竖条式的日行灯,则可能借鉴了卡迪拉克 CT6 的星瀑式大灯的元素。而这个两个元素都是用来突显科技感的,可以算做「 未来科技的感官」 的例子。 同样,这款 SEV 谍照的后 C 柱拐角与尾灯处的衔接处理也有雷克萨斯 NX 的影子。这个算「 精雕细琢的细节」 吗? 据探班媒体描述:「 这款 SEV 的内饰则采用了全黑设计,拥有矩形赛车多功能方向盘、黄色缝线的运动座椅、中控液晶屏幕等配置,运动氛围十分浓重。」 说明这个车有很重的运动风格元素,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原谅我只能找到下面这个图,别看造型,看风格! 中控液晶大屏,肯定是少不了的。其对标的本田 Commuter 上,也有同样的配置。但说亮点有点勉强,现在的电动汽车上没这块屏,都不好意思出来走两步了,就是低速电动车上也有很多配大屏的。 至于李想曾表示的「 这款 SEV 的内饰完全按照豪华品牌 30 万元入门级车型的标准打造」,能不能达到,缺乏相关资料,尚不能下结论。由此可以推测出两点,一是电子配置丰富,二是内饰材质较好。这么小的空间,做到运动和科技尚可,但是要做到豪华和舒适,确实难以实现。 有些类似的小车带了侧倾过弯的系统,比如丰田 i-Road。但可以肯定这款 SEV 是不带的了,因为产品经理认为「 这是一个反人类的设定」!李想认为这种功能和鸥翼式车门一样,都是过了新鲜感,就没有好体验的结构。这个可以算「 便捷的体验」 的例子了。 3. 究竟是不是全铝合金车身? 车和家 SEV 在前期宣传过的一个很大的概念是全铝合金车身,而且声称不会采用生产效率低的型材结构,这一度很吸人眼球!那这个「 牛」 实现了吗?我们来看一张 SEV 白车身的图片。从照片上看,很像是钣金的车身,而不像是铝合金。看下图中的风窗结构。 由于铝合金材料对热较敏感,使用传统焊接工艺连接车身部件,会使得材料强度下降,而且受热易变形,拼合尺寸精度也不易控制。比如捷豹就以铆接来代替点焊,并且以胶合工艺来提高各部件的连接强度。从图片看,感觉风窗处的结构连接很平整光滑,并没有留下铆接过的痕迹。从这一点看,车和家 SEV 应该采用的是钣金结构。 另外据媒体报道:「 车和家第一基地建成的焊装车间将是国内首个具备钢、铝混合车身制造能力的新能源汽车车身车间,并将在一期引入 130 余台机器人。」 这个也侧面说明了这款 SEV 绝对不是当初所说的全铝合金车身结构! 那么钢铝如何分配呢?预计前舱的安装支架结构、加强梁及吸能装置可能是铝合金的结构,其余部分主要是钣金。参考图为卡迪拉克 CT6 的材料分配。 之所以采用钢铝混合,很大原因,除了生产的工艺问题外,可能还是考虑到后续的维修问题。这类 SEV 将来的一大市场可能是共享或者分时租赁,在城市交通中,低速剐蹭将会是最常见的问题,而铝合金的外覆盖件,相对钣金维修成本更高、更麻烦,将来肯定是一大槽点。 4. 究竟是不是低速电动车? 从创立到现在,李想一直坚称这款 SEV 绝不是市面上的低速电动车,而是一个四轮双座的电动车新物种。其实在低速电动车行业里也有类似的产品,比如浙江的微米款,和这个车的定义十分类似。 据 2016 年新浪的一篇报道《车和家的车造得怎么样了?》称:这款 SEV 时速基本被限定在 40-50km/h(理论上极速能达到 60km/h)。虽然李想坚定否认其性质属于低速电动车,但是这一指标就在低速电动车的范围内,车和家的 SEV 无非是其他配置更高一些、加了信息互联的功能。 根据这款 SEV 的速度设定可推测,其电机功率在 3 到 4 千瓦,很可能采用的是永磁同步电机,而这个恰恰是低速电动车里很常用的配置。加上两块可以手提的锂电池,即使再配上电子转向助力 EPS(其实在低速车里也是常用配置),预计这车的净成本不会超过两万。 不过有点尴尬的是,这款 SEV 是在欧洲 L7E 标准下开发的,这和目前低速电动车的标准方向还有些冲突,比如中置的方向盘等。如此一来,车和家 SEV 未来很可能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合法性问题了! 从这款 SEV 的速度等性能参数的设定来看,更接近于实用的代步工具定位,但是从其附加的诸多功能,以及「 入门豪华车」 的内饰来看,又偏重于娱乐休闲体育类的定位。显然,附件的功能越多,附加的价值越高,离刚需市场就越远。这个定位,可能两头不靠。 … 继续阅读

我们和李想聊了聊车和家,它才没你们想的那么神秘

· May 11, 2016

在北京的五环外京密路边,你可以看见几家萧条的 4S 店。如果不说,你肯定想不到在这儿有一个身价**亿的人在拉着一帮人造电动车。拿到总共 25 亿融资的车和家的研发中心,就藏在这个地方,他们的办公场地很明显就是由 4S 店改造而来,这儿有车和家大部分的技术人员。 在这个很有城乡结合部感觉的地方,我和同事吃完驴肉火烧之后到了车和家研发中心门口,恰好看到了工程师在测试他们的三电系统验证车(俗称「 骡车」)。过了一会儿李想来了,寒暄两句之后就直奔那辆骡车。黑 T 恤、牛仔裤、NIKE 鞋,这就是经常被奉为「 创业模范」 的李想的真实写照。 这次采访,李想给我们看了车的设计手稿(包括 SEV 和 SUV),还带我们去车间看了 1/1 的油泥模型和座舱内饰。很多「 机密」,所以不能拍照,不要总想搞个大新闻。 「 我们的品牌价值,就是狗屁不是」 相对于「 车和家」 这三个字来说,更多人对「 李想」 这个人感兴趣,所以我想先聊聊他。 2012 年,当李想看到丰田 i-Road 概念车时,他心动了,并且认为未来的交通工具,就应该是这样的。但是,机会却还没有成熟,因为他还没想明白到底用一套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去「 打动」 现在的消费者。 2015 年六月,他从汽车之家总裁位置离职,在此之前的四月份,一个名为「 车和家」 的公司在工商局完成注册。 从最早的显卡之家到泡泡网,再到汽车之家,18 年的互联网创业经历,做过媒体、平台、社交,李想太懂中国用户了。从一件事可以看出来:1998 年第一次创业,他早上 5 点起床,亲自更新网站。因为早上网费便宜、网速快,上网的人多。 第二次创业就是汽车之家,它的成功,背后是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把握。说简单点儿,就是「 疯狂满足消费者」。然而无论是泡泡网还是汽车之家,核心竞争力都是产品库,收入来源基本都是广告。 第三次创业,李想创立车和家,虽然还在汽车圈里,但这次是制造业。 而在这次创业中,他在公司的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方面,由他来制定车和家的整体战略、企业文化,确定他们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另一方面,他负责 HR 系统,打造一个能够支撑「 千亿规模」 的企业效率形态。 说到企业文化,李想说:「 企业文化,可以帮我们判断 95%的事情。」 在车和家创立之初,李想给这家公司制定的企业文化分为三部分:一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产品得让用户愿意花钱买;二是让企业提升效率,让每名员工搞清楚自己的定位;三是让员工不断成长,这决定了企业的高度。 在他们内部,有这么一句话:「 我们的品牌价值,就是狗屁不是」。毕竟,对于一个全新的品牌来说,谈对外的品牌价值还为时过早。这句话,也让我由衷佩服李想的直白。 在去年车和家曝光之后,这家公司让我感觉还是挺神秘的。然而采访完了,我反而觉得这是一家很「 真实」 的公司:很少谈概念、刷存在感,办公区员工各司其职,毫无神秘色彩。李想说,他们就是一家「 正常的公司」,正常上班,正常下班,从不搞无用的会议和加班。 这可能和李想本人的个性有关,他很少出现在各种发布会上刷脸。在宣布完成 A 轮融资那天,李想通过微信给我发了新闻稿以及一张他的照片,说:「 如果要用我的照片,用这张新的,就别再用网上那些十年前的图片了。」 确实,在写和李想有关的文章时,找他的照片是一件很头疼的事,不是图太老,就是分辨率不行。 为了满足大家的猎奇心态,谈谈我对李想的个人看法:李想是一个从来不纠结的人,看准机会后立马就出手,并且行动比任何人都快,建立自己的规则。在私下场合,与人相处非常「 真实」,很易相处。并且是一个好的「 管理者」,以及「 销售」,太会推销自己的产品。 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却放不下胶卷 李想说,车和家的 A 轮融资肯定还不够,还得继续融资。下一轮准备融 10 亿以上的金额,想投的人很多。 融了这么多钱,车和家的机会在哪里? 前面提到了丰田的 i-Road 概念车,这辆车迟迟没有走向量产,李想解释说,原因之一就是像丰田、本田这样的公司,如果推出类似 SEV 的低价产品,势必会影响主力产品的销量以及销售额,同时由于小型电动车维护成本低的原因,原有燃油车的维修保养收入也会相应被压缩,这是一个利益冲突的问题。就像尽管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但是他们的这块业务始终没有做起来,因为当时柯达最大的利润来源是胶卷。 企业盈利方向、内部资源分配,都可能是制约传统汽车厂商做 SEV 的因素,但这却是创业团队的优势。 至于生产制造方面,我上次见到李想的时候是去年 10 月份,当时他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造车,一定要自建工厂」。如今,车和家的工厂选址已经确定,位于常州武进,明年投入使用,占地 750 亩,30 万的年产能,具备全铝车身生产能力。 捷豹路虎全铝生产线的建成,是车和家得以自建工厂的重要原因,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工厂周边有了逐渐成熟的供应商配套。 而在生产线内部,其实也是可以支撑起 SEV 和 SUV 一起生产的,比如,比如,电泳池可以放下 4 个 SEV 车身,也可以放下 1 个 SUV 车身。 讨论的重点绕不开代工和自建工厂的问题。李想说,国内的汽车产能确实是过剩的,但是过剩的往往是「 垃圾产能」,而「 优质产能」 是紧缺的。好的生产线是满负荷运转的,而改造一个生产线,甚至比新建还要贵。 「 总不能等政策都出来了,再去做支付宝」 车和家给自己的定位是「 城市智能交通服务商」,一切围绕这个展开。两款产品,一款 SEV,一款 SUV,分别主打不同的市场。SEV 适合半径 30 公里的出行,设计续航是 100 公里;SUV 是一款增程车,用一台 1.0T 三缸发动机增程,形式和宝马 i3 类似,适合半径 300 公里的出行。 很多人关心 SEV 车型涉及到的法规问题,李想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车和家的 SEV 产品本质上是一辆「 微型电动车」,上市后可以上牌,是按照欧洲 L7E 标准设计的。雷诺 Twizy 的其中一个版本的设计,就是依据的这个标准。但是,目前国内关于微型电动车的法规正在制定之中,李想说,未来肯定会满足国内法规要求。并且他也坚信法规会比车提前到来。 「 总不能等政策都出来了,再去做支付宝」,他说。 从 1/1 的油泥模型来看,这辆 SEV 会比 smart 略长,但是窄了很多,前后 1+1 座设计,两块可插拔的电池位于后座后方,电池大约每块 10 公斤。 它的造型迭代了四个大版本,最初是三轮造型,有些类似 i-Road,但是后来回归四轮设计。车子的外形在现在的微型电动车里算得上是非常酷的,可以保证绝对的回头率,但是并不像 Twizy 那样怪异,从侧面看,和一辆正常的「 汽车」 没什么两样。作为一款面向大众的产品,这种设计思路是合理的。SEV 和 SUV 具有类似的家族式前脸。 目前,产品的外观设计已经基本定型。 李想对车和家的 SEV 产品很自信,他说:「 你可以用 5 万不到的价格,买到 … 继续阅读

车和家完成 A 轮融资,累计融资超过 25 亿

· May 03, 2016

今天上午,李想通过微信向媒体透露车和家的最新融资状况。 车和家的 A 轮融资金额为 7.8 亿元,由利欧股份领头,源码资本、常州武进产业基金、明势资本等机构跟投。华兴资本担任本次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 于是,在成立不到 10 个月的时候,车和家的融资已经超过了 25 亿元。 之所以是李想本人对接媒体,是因为车和家前期的招聘工作,全部集中在研发和制造环节。车和家的 PR 团队,要在 5 月底才能到位,于是李想自己承担了最近车和家的 PR 任务。 对于本次融资,车和家 CEO 李想是这么说的:「 感谢投资人对于车和家的认可。在电动化、自动驾驶、车联网的共同推进下,未来的交通生态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也给后来者开启了一扇窗口。 打造新一代的汽车企业是一个极具挑战和困难的事情,正是由于困难,我们才有机会,容易的事情往往轮不到我们。我们尊重和敬畏汽车工业,自己搞研发、自己生产制造、自己提供服务,努力为未来的汽车消费者打造耳目一新的产品和服务。 本轮融资将用于研发和生产基地建设。位于常州武进国家高新区的 30 万产能的全铝工厂,以及电池组的配套厂正在按计划建设中。」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车和家的「供应链造车」,德赛西威是第一家合作伙伴

· Apr 26, 2016

虽然这两天几乎所有重心都在北京车展,但车和家和德赛西威战略合作发布的消息还是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毕竟「 李想」、「 车和家」 这样的关键词,几乎所有和汽车、科技相关的人都在持续关注。 关于这次合作,简单说就是德赛西威会成为车和家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且在未来提供包括车内大屏、空调在内的汽车电子类配件。虽然不是第一家合作伙伴,但是德赛西威是车和家第一家正式对外宣布战略合作的供应商。 但万万没想到,双方的战略合作并不是今天的重点,更大的亮点是车和家创始人 CEO 李想以及总裁沈亚楠说了些什么。 掌握核心技术与依靠供应链 前一阵,李想开了个「 朋友圈发布会」,大概说了说车和家造车的事。在这次合作发布会上,他们透露了更多具体信息,也回应了外界的各种猜想。 关于车和家的造车模式,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就是:掌握核心技术,剩下的部分与供应商合作。因此,核心技术指什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车和家的造车逻辑。 李想把车和家的核心技术总结成三个部分,还说明了原因和目前进度: 全铝车身: 对于电动车来说,轻量化对续航等关键因素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去建设完全属于自己的全铝车身工厂,长期来看绝对值得。 目前,车和家在常州的全铝车身工厂已经完成了选址签约,会在近期开工。工厂预计产能 30 万、初期目标 15 万。整个厂房包括传统造车流程的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部分。 电池和 BMS 相关技术: 车和家已经在常州建立了电池工厂,负责电池包 Package、BMS(电池管理系统)等技术的研发。 在那辆小而美的 SEV 上(也就是车和家的第一款车),电池包是可拆卸的,并且单个重量比市面上很多电动自行车的电池要轻(单个大约在 10 公斤)。这样方便用户直接把电池包提回家里充电。为了保障续航,电池包的数量是 2 个。当然,可拆卸电池模式对电池稳定性等性能会有更高要求。 至于之前猜测的换电模式,李想坚决予以了否认并表示在未来也不会考虑,原因是出于大量建设换电站的成本考虑。 车联网系统: 车和家要做的是「城市智能交通服务商」,所以车联网系统就成了连接用户和车及后续商业模式的关键。目前,车和家已经完成了基于 Linux 和 Android 的车机系统。选择 Linux 作为底层系统是出于安全稳定因素,而 Android 系统的操作层更方便去跑一些应用软件。 车和家总裁 沈亚楠 车和家目前的团队里有 95% 的人来自传统汽车行业,这些人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负责核心技术的研发。 把这三项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剩下的交由供应商合作完成。但是除了这三项技术之外,车辆剩下部分如何整合供应商,保证品控、质量等方面的一致性? 这些问题都是车和家实现所谓「 城市智能交通服务商」 之前,需要考虑的更实际问题。 为什么是德赛西威? 在车和家的造车逻辑中,供应商的角色不低于核心团队。毕竟除了车身、电池、车联网的核心技术外,车和家的 SEV、SUV 甚至以后的车型,很大一部分需要这些供应商来合作完成。 回到这次战略合作,其实双方的诉求都很容易理解。 对于德赛西威来说,在电子配件领域已经在国内有很大优势。但是在以后,这些功能都会逐渐被整合进入前装,产品智能化也是不可逆的趋势。这也就导致了德赛西威开始把重心向着智能化、前装合作等方向转移。 虽然目前德赛西威已经为一些车厂进行相关车载产品的供应,但这只占了很少的份额。因此,如何去扩展市场是德赛西威在最近很长一段时间里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从 2016 到 2020 年,德赛西威会在原有产品基础上向智能化发展,推出智能驾驶、驾驶信息、信息娱乐、舒适环保这四个领域的产品。 而跟车和家合作,德赛西威除了能实现业务层面的推进,同时还能借此展示自己的相关产品以及技术。在发布会上,德赛西威董事长陈春霖说,要成为「 中国的博世」。这一句话,就足够作为上述分析的理论支撑。 从车和家的角度来看,由于本身的造车逻辑,供应商的选择必然需要非常谨慎。同时,由于产品本身存在的差异化,因此车和家在很多部件上不太可能去采购现有的产品。所以跟德赛西威合作,既能保证产品的质量,还能实现深度定制化。 如果选择与「 巨头供应商」 合作,由于他们的产品体系相对健全,公司体量较大,车和家显然在合作中不会占太多主动,这样一来不可控因素就更多,也不是李想团队乐于见到的场景。 在以后的一段时间,车和家还会公布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及合作伙伴信息。随着这些供应商名单的逐渐曝光,车和家的造车这件事也会逐渐变得更清晰。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李想「解读」车和家:不是「互联网造车」,是智能交通服务商

· Apr 17, 2016

这两天,汽车之家突然又成了我们的「 重点关心对象」,先是有消息说平安集团将从澳洲电讯手中收购汽车之家股权,没过多久,汽车之家将要私有化的消息又让很多人更琢磨不透这事了。 刚看到这两条新闻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作为汽车之家创始人的李想,会怎么看这件事呢?想必有很多人都抱着同样的想法去问他,于是当晚李想就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条声明:   关于汽车之家,他只用了一句话做了回应:已离开汽车之家管理层十个月。 不过接下来,却全是在「 安利」 自己的新项目——车和家。而且,这次透露出的信息点还确实不少,从品牌到产品再到生产制造以及团队愿景,均有所涉及。在几个月之前那次关于代工以及自建工厂的讨论之后,低调的车和家又重新开始通过李想来发声了。 从这条大广告,再结合李想之前的微信朋友圈内容,关于「 车和家」,我们可以知道这么几件事: 1. 车和家把自己定位为「 城市智能交通服务商」,「 为未来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能源网络、创新的产品形态和颠覆的服务生态」。结合他提到的「 不依赖充电桩」、「 像汽油一样方便」,个人猜测,车和家很有可能会采用类似台湾 gogoro 那样的换电网络模式,并且让自己脱离「 电动车生产销售」 的层面,而是把业务范围扩展到「 能源解决方案」 层面。有点特斯拉的感觉。 在几天之前,李想在朋友圈说过类似的话:不依赖于任何充电桩,人人可用,快速便捷的能源网络。让消费者像加油一样方便的使用电动车,是车和家排在第一位的企业战略。 2. 产品形态:两款产品,分别是小而美的 SEV 和大而强的 SUV。做小而美的电动车是车和家成立之初就透露出来的消息,大而强的 SUV 之前却少有提及。大,会是七座车型吗?强,会有比特斯拉 Model X 还快的加速吗? 说起小而美,上面这位才是典型 3. 生产模式:自己研发,自建工厂,按照李想的说法,车和家的工厂位于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占地 750 亩,约 50 万平米,可以生产全铝车身,并且有配套的 BMS 和电池工厂。自建整车工厂和电池工厂,这也是特斯拉的作风。另外,SEV 和 SUV 是否都是采用全铝车身,这个现在还不好确定。 有意思的是,车和家的投资方包括了明势资本,他们也投资了小牛电动,而小牛也选择自建工厂,位置同样是在常州武进。未来估计免不了各种资源共享。 4. 定位:从李想的表述来看,他们很明显不愿意把自己称作「 互联网造车」。这其实也是有道理的,毕竟现在提及「 互联网造车」,往往容易让人联想到「 资本游戏」、「 浮躁」、「 幼稚可笑」 这样的词汇,而我们也更愿意用「 新造车运动」,而不是「 互联网造车」 来描述现在这股造车潮,因为他们仍然绕不过生产制造的问题,仍然要做出安全可靠的产品。所谓的「 互联网」 或者「 移动互联网」,只是这些新造车团队诞生的一个大背景。李想说,车和家是「 标准的新生代汽车品牌」。 5.「 自己提供销售与服务」,「 努力去改善传统 4S 店的销售与服务模式」,从字面上看,这应该也是类似特斯拉的直营模式。再结合第一点所说的「 智能交通服务商」 的定位,车和家应该会在商业模式层面有非常多不同于现在的东西呈现出来。 能一下子透露出这么多信息,想必车和家已经经过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节点。结合各方面消息来看,他们应该已经 彻底 完成了 A 轮融资。 当然,关于车和家的更多信息,GeekCar 还会一直关注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GeekCar Weekly」这周,造车团队教你如何刷存在感

· Nov 08, 2015 333

上周,「 造车」 又成了热点话题。 前几天,工信部部长苗圩确认,已经有一批非汽车企业在申请电动汽车生产资质。有人据测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几家公司正式获得电动车的生产资质。 而这些造车团队刷存在感的方式又各不相同,有的靠赞助赛事,有的靠开发布会,有的靠……写文章…… 在上海汽车城创新港,蔚来汽车的办公室向我们展示了真面目。Formula E 电动方程式的奖杯被展示在办公区域里,与此同时,在上赛道,他们赞助的大学生电动方程式赛车也跑得热火朝天。 远在美国的 Faraday Future 也有了新消息。据说他们将投资 10 亿美元在美国建设工厂,预计 2017 年投入运行,并且正在规划多达七款车型。这个 Faraday Future,我们之前就挖过料,和乐视以及贾跃亭有点关系。当时我们猜测说是乐视在美国的研发团队,也有人说这是贾跃亭个人投资的电动车公司。这事应该开个发布会好好聊聊。 至于我说的写文章内位,你们应该也都知道了,就是李想。一篇《打造一个电动车企业大概需要多少钱?》,刷爆朋友圈。他对于那些想在车内屏幕上推送广告的企业,表示了深切的问候(去你妈的!想钱想疯了?)。 他觉得汽车比互联网更重要,也说造车需要很多钱,顺便也说了说代工生产的事。他觉得,电动车在五年之内做不到像手机一样代工生产,前提是年销 10 万辆。 当然,李想的观点也不是人人赞同,但这正好说明一件事:关于「 互联网造车」 到底应该怎么造,到底应该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方法论,目前根本不可能有一个定论,不经过几个团队的「 探路」,恐怕也很难获得更多经验。 前几天有人说,某著名 PPT 造车团队已经做不下去了。后来经过和当事人沟通,获得的信息是「 车还是要造的,只不过有了些变化」。作为相对比较早的「 探路者」,不管是先锋还是先烈,我们还是保持关注吧。 不过,最近和人聊天,我们开始有意避讳提及「 互联网造车」 这个词,而是以「 造车」 代替。而且,也有越来也多人开始意识到,并不是「 互联网+汽车」,而是「 汽车+互联网」。没有对于大工业的敬畏而只提「 互联网思维」,多少显得有点幼稚。 前几天,一位想造车的前辈语重心长的说:「 对于造车这事,如果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和那些传统车厂坐到一个牌桌上打牌,那怎么都是输,即使出老千。反正都是输,那干脆掀桌子,我输你们也别想赢,咱们不打牌,改成打架,或者打点其他什么的。也就是说,要创造一种新的游戏规则。」 不管是以什么形式刷存在感,对于这些造车团队来说,还是且行且珍惜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11.3:李想透露「车和家」的更多细节

· Nov 03, 2015

李想透露「 车和家」 的更多细节 昨天,李想发了一条长微博,里面写了很多自己关于造车的看法以及车和家的细节。他表示,因为车和家的生产线相对简单,所以车和家将采取「 自己从零开始建厂」 的模式。在资金方面,车和家大概需要 2 亿美金,目前已经准备好了 1 亿美金。在时间上,从零开始,一直到把第一款量产车销售一年,总计需要四年。 需要注意的是,他说的都是「 正向研发一辆纯正的电动车」 需要的成本和时间。 标致雪铁龙带来 Car Easy Apps 在昨天的 Techcrunch 创新峰会上,标致雪铁龙带来了 Car Easy Apps。它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软件平台,让开发者能够利用汽车数据,提升和改进驾驶体验的新功能与服务。这个平台有两项原则,一是数据安全,二是对于车辆操控本身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关于 Car Easy Apps 的更多信息,还是看我们今天推送的文章吧。 高德全力发展汽车业务 高德集团宣布下一阶段将重点投入、发展旗下汽车板块业务。首次亮相的高德汽车事业部总裁韦东表示,高德汽车会专注于应用服务领域,延续出行和位置信息服务的方向来开拓增量市场。在他看来,传统汽车导航沦陷,车主转而使用手机导航,核心原因是传统车载导航联网能力的缺失。 同时,韦东也表示他们真的不造车…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