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汽车沈海寅:50 辆车已经在量产测试阶段

· Jan 11, 2018 333

作为新造车团队的一员,奇点汽车虽然本次没有参展 2018 年 CES,但是它的创始人沈海寅一下抵达拉斯维加斯的飞机就接受了我们 GeekCar 的采访。 在聊天的过程中,沈海寅透露了奇点汽车目前的造车进展,还有他们在资本合作和研发方面的战略。 目前,奇点汽车平均一到两天内下线一台新车进行测试,现在他们有 50 辆以上的智能汽车在英国、牙克石、天津、铜陵、重庆等地测试中,测试包括耐久性测试、碰撞测试、高寒测试、NBH、底盘调校、电磁兼容性测试等。按照计划,今年进入工信部的公告后,奇点汽车将开始销售自己的纯电动中大型量产 SUV iS6。 奇点的小规模量产代工厂位于江苏常州,是一家东风集团的下属企业,而大规模量产的合作代工企业是谁,他们依然没有具体透露,目前知道的是它也在江苏。 今年上半年,奇点汽车计划启动 C 轮融资,为后续在供应商、业务扩展上做布局。公司的第二款车型将在位于安徽的铜陵工厂生产,并同期申请相关生产资质。 另外,沈海寅针对最近沸沸扬扬的「2020 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 50%」 发展战略,痛快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念——「 不可能」;他还提醒行业,「 如果单纯做到网联就算智能汽车,那国内很快会死一批。」 不过,对于真正的智能汽车战场,沈海寅面对国际竞争倒是对中国公司颇为自信。 产品和市场战略:BAT 不是唯一选择 BAT 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如火如荼,在资本、业务合作方面,目前沈海寅没有进行站队的表示,他认为由于 BAT 在汽车领域不是互「 吃」 关系——百度偏向自动驾驶,阿里偏重斑马等智能系统,腾讯偏重内容方面,因此奇点汽车愿意和多家合作。「 实际上,投资和业务合作的挂钩度没有那么高。」 沈海寅还表示 BAT 不是唯一选择,他们和滴滴、美团、易到用车都有合作意向。「2018 年我们不会再低调,要加大品牌传播力度,及时公布进度,包括和易到用车的合作,未来我们可能还会和一家租车公司合作。」 而在智能汽车的软件开发能力上,奇点汽车也采用了不同的合作战略。 1)网联。用奇点团队的说法,网联是智能的前提,尤其在汽车领域需要上报到政府平台,因此这是没有悬念要自己研发的能力。 2)智能。智能会让汽车的电子、电器整个结构发生变化,而今天还处于真正智能汽车的早期阶段,很难找到一个供应商帮品牌将想法全部实现,所以沈海寅认为这方面自己来深化研发是必须的:「 我们智能汽车整套系统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自己研发,只有一些硬件做委托研发,一是为了弥补资源不足,一是有时为了速度。」 3)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奇点采用「 自主研发+开放合作」 策略,希望做出基本的自动驾驶等功能,成为一个开放平台,同时再和不同企业合作,让用户可以自己选择。「 自动驾驶这个领域人们各有所长,我想未来可能会出现分工的细化。」 「2020 年智能新车占比 50%」 是不可能的 我们说说 2020 年大计,来判断一下两年内的市场走向。和新能源汽车一样,自动驾驶又是汽车行业发展变革的一个风口,车企纷纷在此布局,政府部门也在政策方面立航标、引导产业发展。 1 月 5 日,发改委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提出,到 2020 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到 50%以上,其中有条件驾驶 (L3) 以上占比达到 10%以上,自主品牌智能汽车市场份额达到 30%以上;到 2025 年,新车基本实现智能化,高级别智能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 沈海寅认为讨论这个目标的可能性前,应该先弄明白什么是智能汽车。「 我觉得我们对智能汽车的定义没有弄清楚。有些人觉得联网就是了,有些人说自动驾驶才算。」 在奇点汽车眼里,真的智能汽车,基本的要求是一辆可以成长的汽车(成长指的是软件方面)。这样看,沈海寅觉得,在 2020 年智能汽车实现占比 50%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在定义上降低「 智能汽车」 的标准。也就是说他觉得奇点的标准实际上是更高的。 前百度美国研发中心资深架构师、刚刚任职奇点汽车美国公司总裁的黄浴也表示,即使说 2020 年能做到这一步,更多的可能是在车联网、辅助驾驶的部分尝试,自动驾驶等领域还做不到。「 我体验后觉得达到 50%不太可能,甚至有可能有些公司宣称的自动驾驶,实际上并不是自动驾驶。「 智能汽车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实现程度确实众口不一,有业内人士也这么认同:「 奥迪说和 NVIDIA 合作的奥迪 A8 是 L3 自动驾驶,别人看它也就是 L2.5;特斯拉宣传自己达到了 L4 以上,但实际业内别人公认它是 L2.5。「 回到降低「 智能汽车」 的标准这个问题上,如果只是做到能联网、用手机远程打开车内空调设备等,这也能算智能汽车的话……「 这样就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实现目标,对用户来说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沈海寅说。 那什么样的智能汽车才有意义? 「 只把智能汽车当交通工具,那国内企业很快死一批」 在过去的 2017 年,越来越多传统整车厂加入到新造车队列中,尽管时间窗口紧张,却也纷纷在电动车领域拿出了产品。沈海寅现在把这些造车企业给分成了两类: 第一类是做传统电动汽车,或者做仅仅是加上网联的电动汽车的企业,他们未来会直接和境外企业进行非常残酷的竞争,这种公司到时候国内很快会死一批。 第二类是做前述的真的智能电动汽车的企业,他们会在这个领域占主导地位,而相反外资品牌没有太多优势。这是为什么呢? 沈海寅指出,中国过去在家电、电脑、手机等每一个的行业中,都经历了这么一种历程:一开始的时候,原来市场是以外资品牌为代表;随着技术进步,市场由外资品牌和国产品牌共同分食,其中外资品牌偏向高端,国产品牌占领更多终端、低端市场;到了智能领域,国产品牌则占据主导地位。 「 特斯拉从 2014 年进入中国开始,已经经过 4 年时间了,但是它的智能系统中和中国相关的内容还非常少,甚至连一个导航都做得非常一般。」 沈海寅觉得智能汽车已经不是工业产品,需要在每个国家深耕细作来运营,而在这一点上外资品牌和本土品牌相比,是没有太多优势的。「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只有互联网这个行业,外资品牌在中国没有一家获得了成功,这是因为中国的互联网环境实在是太特殊了。」, 因此,或许这也是中国品牌在未来市场的一个机会。如果我们还把未来的汽车看作一个纯粹的代步工具、交通工具,国际竞争将惨烈;但是如果把汽车当作一个智能终端,让智能对接等软件能力,或者服务运营所占的分量够大,「 那我们硬件上做得不比国外品牌差太多,用户就会愿意接受。」 沈海寅说。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沈海寅的车,造的怎么样了?

· Dec 17, 2015

相比蔚来汽车、乐视等关注度超高的「 明星」 造车团队,沈海寅和他的智车优行却低调很多。确实,无论从资本、研发实力层面,智车优行都没有这些企业的优势。 很多人甚至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的小团队造车都要「 悲剧」?为此,GeekCar 又和沈海寅聊了聊,也把心中这样那样的疑问都抛了出来。 进度在计划之中 沈海寅表示,造车的进展还在计划的可控范围之内,农历年底之前(春节前后)会把样车对外展示(上次采访的时候可没说是按农历啊)。 一辆家用电动车(部分基于聊天推测): 出于保密原因,沈海寅并没有透露关于这辆车的太多细节。下面是我根据聊天内容整理推测的部分参数细节(如不属实,纯属猜测): 车型:已经确定,但还不能透露。SUV 的可能性较大,也不排除轿车和 MPV 的可能性。 售价:补贴前大约在 30~40 万之间。 续航:沈海寅认为 350km 是一个合理的续航里程,能够满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出行需求。上班族一周一充、专车司机一天一充。 性能:不极致追求,但会满足一般用户需求。 应用模式:销售之外,也不排除共享、专车等使用形式。 从以上信息和之前的采访推测,我们可以总结这辆车的画像:一辆补贴之后在 20~30 万之间、性能没那么出众(相比特斯拉)、造型比较有设计感、续航 350km 左右的家用车型,并且内饰会有一些贴心的设计(在设计之初已经确定)。  (图文无关)研发模式 虽然对车的信息保密,但对于研发模式,沈海寅倒是做出了详细解释。 「 三电」 是电动车的核心已经成为很多造车团队的共识,为此很多团队都选择自己研发。智车优行在这部分却选择与供应商合作。供应商根据要求提供相应的产品,智车优行负责进行技术整合,最终实现目标性能。 在外观方面,车身造型已经基本确定,只需要等底盘开发完成之后进行适配。底盘的进度目前还在研发阶段,有两条线同时进行:1. 逆向开发特斯拉底盘;2. 改造一款燃油车底盘。 对质疑的「 反击」 对于目前这些造车团队,尤其是研发实力看起来没有那么强的这部分,外界对于他们的质疑往往很一致。总结一下无非就是造车资质、质量、安全、销量这几个方面。 对此,沈海寅表现的相当自信。 由于确定采用代工模式,并且已经和主机厂达成了相关合作意向。所以无论是生产资质、车辆的稳定性等硬件方面,沈海寅并不担心自己的车会比别人的差。 对于安全这个最大的质疑,沈海寅分为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主动、被动、电池、网络。横向比较的话,目前的电动车各项起点都差不多,甚至于在网络安全方面,作为互联网公司还有一定优势。所以,安全问题在他看来其实并不是问题。 但过分依赖代工存在一定隐患。在和主机厂的合作中,智车优行很有可能会失去话语权。然而沈海寅认为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接下来的才是核心。 核心还是软件 对于智车优行来说,造一辆各方面都满足用户需求的车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步是汽车本身,这是必然要做好,也是必然会做好的部分(自信来自将生产完全交给主机厂)。 第二步则是软件,智车优行认为的核心竞争力。这里的软件包括车辆底层系统和车机端的操作系统。车的存在更多的是让软件更好的发挥性能、服务车主。 这类似于苹果硬件和 iOS 系统之间的关系,智车优行更多是想用车来验证自己的软件。 智车优行真正要做的,就是用软件去服务车主,无论是在车内、与车相关的服务(LBS 等)、甚至用户的日常生活场景。这些领域是他们想慢慢渗透进入,也是能够增加用户粘度,再反馈汽车销量的关键部分。 因此,对于将自己定位成软件服务供应商这件事,他们一开始就想好了,也在坚持做下去。 在明年北京车展前后,智车优行的样车就会正式对外发布。在 17 年,量产车也会正式下线。从时间点来看,他们刚好能赶上第一批把车造出来的阵营,但真正的考验其实从那时才开始。 在其他领域(例如手机),软件影响用户购买决策已经经过验证。但对于一辆汽车来说,在硬件并没有优势,甚至还有不足的前提下,能否靠软件层面的服务拉开和竞品差距,这才是困难所在。 当然,现在着急去否定也没有太多意义,不如坐等 2017 年咯。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又一个互联网造车项目曝光了,这次的主角是原 360 副总裁沈海寅

· May 21, 2015

互联网造车的大军里,又多了一个新力量,这次的主角是沈海寅,原奇虎 360 公司副总裁。 几个月之前,我们从朋友口中得知了这件事。360、造车,这样的关键词连在一起,让我们再一次感叹互联网造车运动的疯狂。接下来,我们在 GeekCar 的车联网安全活动上见到了故事主角沈海寅,逐渐搞明白了很多真相。而直到前几天,我们来到这个造车团队在望京的办公室,才终于能好好聊聊造车这件事。 第一个被澄清的疑问是,这家叫做「 智车优行」 的新公司,和 360 确实没什么关系。 虽然在此之前沈海寅的职务是 360 副总裁,但是这个项目却是他的最新创业项目,并不意味着「360 造车」。目前他已经开始全身心投入到这个新公司里。 另外,虽然现在才开始被媒体报道,但他们的项目已经秘密「 潜行」 了半年。「 智车优行」 公司在去年 11 月份就已经成立,最初的酝酿更是早在去年 3 月份就开始了。现在团队规模已经达到 60 人左右,在北京、上海设有办公地点。而最初起步时,他们是在仓库办公的。 他们做的是什么? 接下来,我们关心的是,他们是否真的是在「 造车」?要知道,现在很多人都愿意把自己的项目包装成「 造车」,而实际上却只是个幌子,或者说「 愿景」。 沈海寅给出的答案是,他们做的确实是造车项目,更偏向「 主机厂」 这样的定位,只不过是轻资产的那种。在上海的团队负责的就是车辆造型、研发的工作。他们从标致雪铁龙找来了汽车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正在进行车辆外观的造型评审等工作,至于北京团队,工作内容主要是车辆的智能系统研发。他们计划在今年年底推出搭载了智能系统的、可以行驶的 demo。好吧,这个节奏还真是挺快的。 那么,他们要造的是一辆什么样的车?从不多的信息来看,它真的是一辆「 汽车」,而不是低速电动、个人交通工具、微电车之类的形态。动力来源当然是电动,会具备不低的配置水平,比如他们反复提及的「360 度环视系统」,或许还会带有 ADAS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会有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外观,会有基于 Linux 打造的智能系统,会有与众不同的车辆底层架构,会让有生产资质的企业代工…… 但是,他们应该并不会拿出博泰 Project N 那种炫酷风格的概念车,未来正式销售的产品也并不会有长城华冠跑车那样的高定位。他们更愿意以一个低利润的价格来销售汽车这个「 大号智能硬件」,然后用服务、软件去形成「 商业模式」。说白了,就是小米的路子。 而他们最为看重的就是智能化的部分。就像刚才说的,沈海寅一直在强调,他们的车子就是一个智能硬件,所有的外延都基于这个核心展开。沈海寅和博泰沈晖的观点一样,在未来车子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度智能的机器人,如果这么来看,它的智能化,就不仅仅是做一个智能操作系统那么简单。 除了情怀,还有什么? 之前在 360,沈海寅建立了智能硬件产品部以及智能硬件投资团队,所以在智能硬件这方面,他的经验不可谓不丰富。而这个创业项目,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他把相关的工作经验做了一个延续,用他自己的话说,「 做智能硬件的男人,最后总是梦想造一辆自己心目中的车。」 再加上他本身对于汽车的长期爱好和关注,所以做这样的决定,看似意料之外,实际上是在情理之中。更重要的是,互联网造车确实是现在最热的潮流。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在采访过程里,沈海寅对于智能汽车的理解程度,还是超过了我的预期。可以想象的出,他对于自己要进入的领域,做了充分的功课。如果不看他的履历,你会理所当然的认为他是互联网汽车这个圈子里面的人。 当然,仅仅有这些并不够。既然是真刀真枪的造车,就仍然有许多需要修炼的地方。沈海寅的团队会面临和其他很多互联网造车团队一样的困难和挑战。 不过我倒是觉得,这些造车者面对的共同问题是,如何在资本、舆论、环境都越来越热的情况下,保持一个冷静的心态。至少到目前来说,沈海寅他们做的还不错。 而现在最大的挑战是,怎么在年底的时候如期推出样车。 PS:在上海车展之前 GeekCar 活动上,我们请沈海寅聊了聊对于车联网安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