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形而下

未来皮卡什么样?不如看看今年米其林设计挑战赛的作品

· Nov 14, 2017 333

一年一度的米其林汽车设计挑战赛创立于 2002 年,在汽车设计圈子里有不小的影响力。 每年的 11 月份,官方都会发布明年的设计主题。比如,今年是 2017 年,举办的却是 2018 年米其林汽车设计挑战赛,主题是「 皮卡」。去年的主题是「勒芒 2030:为了胜利的设计」。简单说,就是希望参赛者设计一辆参加 2030 年勒芒比赛的赛车。 皮卡车辆最初是农民或者建筑工用来运送货物的。现在,随着皮卡车辆的外形和功能上的变化,它们也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次的主题就是让参赛选手们设计一辆「未来皮卡」,在外形和功能上能让人耳目一新。 今年,评审团们从 73 个国家的 1200 多个作品中选出了 3 个获奖作品、7 个额外入围作品和 8 个荣誉提名。按惯例,我们先介绍一下前三名。 第一名:Volkswagen Type 10,来自美国,由 Josh Sandrock 设计。 Volkswagen Type 10 的主要理念是在一辆车上达到功能最大化。它的主要亮点在于「 模块化的后舱系统」,后舱是可以更换的,从标准化的卡车车床大小到封闭的货运室货物集装箱大小,都可以实现。 这款汽车主要针对皮卡天堂北美市场。后舱可以根据车主的需求进行更换调整这一点,让 Volkswagen Type 10 相比于市面上那些现有的皮卡,功能更强大、更有竞争力。 第二名:Michelin ToolBox,来自美国,由 Yee、Hamilton 和 Keys 设计。 这个设计比较有意思,设计师们提出,要想知道 2025 年的皮卡车是什么样的,就要先知道 2025 年人们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因为,他们认为,未来人们的工作状态和思想观念决定了未来的皮卡车需要具备怎样的功能。 于是,他们在美国的中西部进行了调查。通过跟农民交谈、参观汽车经销商、了解顶级卡车品牌、探索未来汽车发展趋势,他们得出结论:未来,皮卡的使用方式将发生显著变化——不全用来工作,也不全用来娱乐,而是两者兼备。 所以,他们设计的皮卡车将适应未来人们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和劳逸结合的生活理念。 这辆皮卡车的驾驶室部分是方块形状,后舱大小有一张大号床垫那么大,能承受 1 吨的重量。后舱头部还有一个机器臂,可以方便的安装拆卸车床,整理货物。同时,驾驶室非常的宽敞,比一般的驾驶室高出了 40%,更方便垂直耕作。驾驶室内还安装了小桌板,整体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移动的小办公室。 另外,这辆皮卡车的轮子也很有特色。传统的圆形车轮可以适应城市的环境,富有创造性的水滴形车轮,更能适应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轮毂上的每个「 辐条」 都带有一个电机,可以输出扭矩。没有画面感?还是看图吧… 第三名:X Pick,来自印度,由 Vinod Pakalapati 和 Surya Konijeti 设计。 这辆车主要是解决了印度在移民过程中资源运输的问题。 预计到 2025 年,印度主要城市的资源已经不能维持人口密度,交通拥堵、资源短缺、污染疾病等问题会相继而来。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办公,有些印度主要城市的人们会选择移民到一些环境优美的地方。比如,被称为印度天堂的印度东北部地区。但是在移民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获得资源。 X Pick 就是专门为这个设计。电子商务物流会在移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把电子商务渗透到印度的偏远地区。 另外,X Pick 采用的是电动发动机,不会破坏自然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米其林汽车设计挑战赛上,来自中国杭州廖宜兴、王伟、徐杭斌、曾增、范琦、范嘉丽设计的「UFORCE 16」、来自中国郑州的李蓬亮和孙红洋设计的「Oasis」 同时入围了决赛,但是后者的作品在外观设计上抄袭了韩国弘益大学此前的一个设计作品,目前当事人已经道歉,并且致信米其林设计挑战赛官方请求撤销奖项。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汽车设计师是如何营造「仪式感」的?

· Oct 27, 2017 333

前几天奥迪新一代 A7 正式发布,最大的看点还是「灯」。作为灯厂的最新力作,A7 在玩灯这件事上没有让人失望,虽然没在灯源上有所突破,但是这次他们是在「点亮方式」上做文章。 看到这个动态图,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炫酷?科技?仪式感? 炫酷、科技,这已经被无数人讨论过,但是「仪式感」却是不被注意的一点。 什么是仪式感?我举几个说法: 1.「仪式」会赋予某一时间段内发生的特定事件「与众不同」的意义,而仪式感便是在仪式之中产生的体验感。(知乎用户@康石石)2. 仪式感是对生活的重视,把一件单调普通的事变得不一样。(知乎用户@徐猴猴)3.「仪式感」可能是看见某个东西(设计),然后心里说一句哎卧槽真牛逼,然后又会想再慢慢体验一遍的设计或者细节…(我同事大白)而一个很官方的解释是,「仪式感」就是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事情。或者说,把看似无趣、平常的事情、操作,进行「精心设计」。 那在汽车上,「仪式感」都是怎么体现的呢? 再回顾一下开头提到的新 A7。用遥控钥匙解锁车辆,意味着你将要进入这辆车,那么通过灯光的变化来对人和车相互状态的改变进行渲染,其实就是「仪式感」的体现。 在灯光上营造仪式感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奔驰。 这是奔驰 C 43 AMG 的前大灯,用钥匙解锁之后,日行灯慢慢亮起,此时呈现为蓝色,然后再渐变成白色并且亮度逐渐加大。 再比如奔驰 E 级 Coupe 的尾灯,下面是尾灯熄灭的过程: 可以看到,奔驰在这个尾灯上也做出了渐变的感觉。 当然,放在几年之前,就算设计师有通过车灯营造仪式感的观念,也很难实现。这是因为,当时的车灯更多的只是一个功能性部件,远不像现在这样,在功能之外被赋予更多的其他意义。而技术的进步,给这一切提供了条件。 灯光上的「仪式感」,只是第一步。当你要开门上车的时候,也能享受到设计师和工程师给你营造的仪式感。 这儿要举的是特斯拉 Model X 的例子。Model X 外在的炫酷并不仅仅是那两扇鹰翼门,前门也足够有科技感。当你从侧后方 45 度的位置接近前门的时候,车门就会自动开启,而当你坐上驾驶位之后,它又自动关闭。 这和其他所有汽车都与众不同,而这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恰恰就是「仪式感」的要义之一。 说到上车,不得不提的是宝马的「迎宾光毯」功能。走红毯有仪式感吧?宝马干脆给你用灯光在地上投射出两条黄带,这就比开门的时候在地上投射个品牌 logo 更高大上了。(图片来源:Upgrade Magazine)就座之后,接下来要迎来的「状态转换」应该就是点火启动了。这个操作有什么可玩的呢? 阿斯顿马丁在 DB11 上的做法是,当你踩着刹车踏板的时候,引擎启动按钮就会被一圈红色灯光包围,这种设计给人的感觉就是,「我已经准备好了,快来按下去」,也就是说通过这种设计引导你进入下一个状态。 如果想围绕「启动」做文章,还有另一种玩法:档把。捷豹 XJL 的圆形换挡旋钮在点火之后会缓缓升起,绝对是仪式感爆棚的设计。实际上捷豹在档把这东西上做了两件事:首先是为它赋予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造型,从我们传统理解中的档杆变成了旋钮,第二步才是让它变成可升降的。 对了,差点儿忘了一个环节:很多带座椅记忆功能的车型上早就存在的舒适进入功能,也可以被看做是仪式感的体现。上车和下车的时候,座椅会自动调整到适合驾车或上下车的位置,既便利,又能给人心理满足感。再高级一点儿的,方向盘还会配合座椅一起进行调整。 音响也是一个凸显仪式感的重灾区。举两个例子。 一是奥迪上的 B&O 音响。车子启动之后,仪表台靠近挡风玻璃位置的两个高音头会徐徐升起: 二是奔驰车上的高配版柏林之音。它的音响面罩在启动之后也有动态效果,不过不是升降,而是自转: 这两套音响如果选装,都价格不菲。所以设计师想了这种办法来提醒车主:您这钱花的还挺值的…… 另外别忘了仪表盘,随着仪表慢慢由机械仪表向全液晶仪表进化,围绕这东西也能做出很多玩法。有些带全液晶仪表的车型,会设计几种不同的仪表 UI 主题,例如宝马 i8,当你从普通驾驶模式切换到运动模式的时候,仪表主色调会马上变成红色,像是被打了鸡血。 不过,总有设计师不满足于在 UI 层面做文章。还是举两个例子: 雷克萨斯 IS 的仪表盘,在默认模式下按方向盘上的一个按键,就可以显示更多行车信息,显示的方式却是中间的圆形仪表整体向右侧机械移动。虽然说这么一动也并不能增加几匹马力,但是那种感觉,不知比仪表盘变色高到哪里去了: 更厉害的是迈凯伦 720S。这辆超跑在仪表盘总成的两个面上装了一大一小两块屏幕,切换驾驶模式时,仪表盘可以整体旋转,在大屏和小屏模式之间切换。小屏的可显示信息更少,可以让人更专注于驾驶: 除此之外,奥迪新 A8 的空调出风口,始于奥迪、被越来越多厂商采用的动态转向灯,也都具有仪式感的特征。 我们可以大概归纳总结一下以上所列举的种种案例,不难发现: 1. 什么地方最适合营造「仪式感」?事实上,它主要体现在人车相对状态以及车辆自身状态的改变上。比如以上提到的解锁、上下车、启动熄火等等,其实都是在对状态进行改变。 2. 上面提到的灯光、车门、座椅、音响等等部件,都可以成为展示这种状态改变的「窗口」。而另一方面,这些部件也通过对自身状态的改变,来营造「仪式感」。 3. 以上的种种仪式感细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工艺的发展和进步。如果要盘点车内的「科技感」细节,上面的这些设计,也有很多可以入选。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这件事,随着大家越来越看重汽车的差异化、品质化,「仪式感」这种听上去很玄的东西,一定会越来越多的体现在将来的产品上。因此,我们也会看到未来汽车变得越来越「感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从揽胜星脉身上,可以看到哪些车内交互设计趋势?

· Mar 10, 2017

在日内瓦车展上,有那么几个品牌的展台格外引人关注,捷豹路虎就是其中之一。不少人是冲着前几天刚刚发布的路虎揽胜星脉来的,作为一辆真正全新的车型,同时又是揽胜家族的第四款产品,它受到关注几乎是必然。 大家的关注点各异,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最好奇的还是那两块中控屏。围绕这套全新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说的东西其实很多。 路虎把这套系统称之为 Touch Pro Duo,「Duo」就是「双」的意思。很多人都被这两块屏幕所吸引,但实际上揽胜星脉的这套人机交互,是由全液晶仪表、HUD 抬头显示以及两块屏幕共同组成的,如果只看两块屏幕,显然不太完整。 而升高一个层面来说,星脉的这套交互系统以及内饰设计,其实是特别有看头的。 先来说说全液晶仪表和 HUD。这两项配置出现在星脉这个级别的车上几乎是没有悬念的,所采用的硬件规格也是高端豪华车里普遍使用的方案:全液晶仪表是 12.3 寸,全彩 HUD 可以直接将画面投射到前风挡上。 在星脉的 HUD 上,除了那些常规的显示内容,例如车速、导航指引等,还多了一项很有意思的功能:它可以显示车辆在越野时的车身动态。 这个功能最开始是在中控屏幕上显示,后来全液晶仪表出现之后,可以被放在仪表位置显示,而现在再转移到 HUD 上面,这个变化过程其实是符合人机交互的逻辑的,因为在车辆越野的时候,知道车身实时状态很有必要,获取这个信息的过程中,视线的转移当然是越少越好,这意味着更加安全。 除了安全因素,用户体验的变化也是一个「附加效应」。把这个内容放在中控屏上显示和放在 HUD 上显示相对比,显然是后者更有「现场感」。这实际上是将功能「场景化」的表现。 将来的星脉车主还有一个可以炫给别人看的细节:方向盘控制按钮。实际上说按钮并不恰当,因为路虎把它做成了左右两块触控板。 这个部分在之前的路虎车上是这样的: 到了星脉上,是这样的: 当然,并不是说揽胜的设计不好,事实上,对于有更多越野需求的揽胜来说,不管是出于用户喜好还是车辆电子部件稳定性的考虑,都没办法做的太「科幻」。 说回星脉。车辆熄灭的时候,它没有任何按钮图示显示。因为变成了虚拟的按键,所以交互动作可以更多,比如拇指上下滑动来切换音量,这个动作是模拟了实体按键里音量滚轮的操作模式,但是在这个操作里,虚拟触控的优势在于扩大了可操作面积。另外,星脉方向盘上的这两坨「多功能键」是可以按压的,这有利于提升操作时的触觉反馈。 作为一个设计师,如果你想提升车辆的科技感,方向盘控制按键应该是又一个可以拿来做文章的部分。包括沃尔沃以及奔驰 E 级在内的车型,都开始有了这方面的尝试: 沃尔沃 V90: 奔驰 E 级 Coupe: 但是,星脉上面的,显然逼格更高。 接下来终于该说屏幕了。 星脉前一阵在伦敦全球首发的时候,屏幕还处于演示模式,并没有开放真实的界面供大家体验,这次在日内瓦车展上还是同样的情况,所以目前所有人看到的其实都只是屏幕上播放的「HMI 动画」,而并不能真正在这两块十寸大屏上进行交互操作。 我们在现场实拍了一段视频,基本包括了演示动画的全部内容: 上面的屏幕是细长状的,这和路虎以往的中控屏幕设计风格一脉相承,也是让大家一眼看出这是一台揽胜的关键要素。 但是在这块屏幕上,UI 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它可以显示导航、多媒体等功能,车辆的很多快捷功能开关也在这里进行操作,而且支持自定义设置(有点像安卓手机里下拉出来的「控制面板」的感觉)。在主界面和功能控制页面之间采用左右滑动的方式进行切换,有点沃尔沃 Sensus 系统的影子。整个画面的下部有一排常用功能切换图标。 其实从屏幕垂直位置来说,这块屏布置的比驾驶员驾驶时的水平视线稍低一些,不过因为有 HUD 存在,所以还不算一个大问题。 而且,这块屏幕是可调角度的,对于反光的控制应该会好一些。整个屏幕虽然黑色边框很粗,但是摸起来有点曲面的感觉(液晶面板本身还是传统的),相对来说可以弱化边框带来的不适感觉,而且包围屏幕的那一圈银色饰条也极大的提升了精致感。 下面的屏幕侧重于对车辆自身功能的控制,比如揽胜标志性的全地形反馈系统,选择不同模式,画面里车辆的背景也会发生变化,实际上也是把功能场景化的表现,给用户带来的心理作用会比较大。 对于空调的控制也是在这个屏幕上完成的,而说到这个,就得提到星脉的另一个大卖点:两个实体的温度控制旋钮。这两个中间大面积镂空的旋钮,被「叠加」到星脉的下方屏幕上,转动旋钮,中间镂空的地方会显示温度。这是对于传统温度显示方式的再设计,科技感和心理满足感瞬间爆棚。 再回过头来看大揽胜的这个空调面板设计……简直黯淡无光……(必须指出的是,揽胜需要考虑越野场景下的车辆耐用性和稳定性问题,不能太激进)当然,星脉这种设计也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可能会对生产工艺带来更大挑战,至于路虎具体怎么做的,没有更多消息,有工程经验的同学可以说说看。另一方面,这个旋钮中间镂空的部分,我觉得在日后使用过程中真的会特别容易成为「灰尘收集器」。 不过,如果要创造新的交互体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一定是需要在硬件层面有所创新和突破的,比如手机里的曲面屏,用过三星 S7 edge 的我表示难以自拔,虽然平时会有误触,还很不禁摔(别问我怎么知道的),但是爽就一个字。总之,硬件的突破会酝酿出新的交互方式,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使用体验。 未来车内的实体按钮和大屏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星脉的这个设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给出了一个解答——在屏幕上做实体旋钮!虽然可能不是最优解,但是这应该足够让汽车品牌的交互和内饰设计师琢磨一阵的了,也能让未来的星脉车主炫耀好一阵。 另外一个让我觉得这屏幕「高档」的地方在于它熄灭之后的样子。如图: 中控台看起来非常简洁,此时屏幕上的两个实体旋钮又显得格外突出。相信如果有灯光照射,这个中控台营造出来的光影氛围会很好。当然,这离不开屏幕表面优良的工艺,以及,在车里常备擦屏布……这屏幕说实话还是挺容易粘指纹的。 看完星脉的双屏,再回过头来看英菲尼迪 Q50 的双屏,欢迎大家和路虎一起走进新时代…… 话说回来,把它吹的那么厉害,最关键的还是实际用起来怎么样,毕竟现在看到的还都是演示画面。这一点有待日后观察。 不过至少从设计层面来说,星脉的这套双屏内饰完全是赢了。其实还是那个课题,当大屏的趋势不可逆的时候,怎么让豪华品牌的车内空间显得更有档次?毕竟有特斯拉那个反例在那儿摆着,这很容易让一些人对大屏产生反感。特斯拉可以简单粗暴的用一块 17 寸大屏遮蔽成本,以及弥补设计、工艺层面所欠缺的经验,同时还能给自己贴上「科技感」的标签,现在这个课题轮到传统汽车厂商来考虑了。 日内瓦车展上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是保时捷新一代的 Panamera,设计师在仪表盘上用两块 7 寸液晶屏模拟出了标志性的五圆仪表造型,而在中控台上,虽然没有像星脉一样采用双液晶屏,但是也大面积使用了虚拟按钮。和星脉一样,在车辆启动前后营造出了不一样的感觉。 既然德国人和英国人开始乐于使用大屏、虚拟按键,这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实体按键的未来了(当然,必要的实体按键绝对得有)。而如果大家都在往中控台虚拟化的路子上走,围绕应用场景、氛围这个话题,就有了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屏幕越来越多,虚拟化的东西越来越多,反而更能凸显出细节、工艺的重要性。对于奔驰、路虎、保时捷这样的豪华品牌来说,可用来做文章的空间其实也更大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无人驾驶汽车如何「重塑」我们的城市?

· Mar 07, 2016

(本文由 GeekCar 编译自 Curbed.com,转载请注明来源)在过去几十年中,汽车对「 城市规划」 有很大影响。而现在也是如此,比如最近提出的「 开放式小区」 的做法,就是考虑到了大量私家车带来的交通压力。但是当大量无人驾驶汽车上路的时候,又会给城市规划带来什么影响? 除了你开的那些脑洞,我们可以看看那些「 学院派」 是怎么说的。下面摘取了五位该领域内的教授的看法。   向停车场说再见? 普林斯顿大学 Alain Kornhauser 教授:「 有了很多无人驾驶汽车后,我们就不需要现在这么多的停车位了。在人员聚集区域保留大量停车位,将会成为历史。如果我去看场球赛,我的车根本不需要跟着我;如果我去上班,我的车也不需要跟着我。现在商场周边的海量停车位,基本都会消失。」 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Kara Kockelman 教授:「 这完全取决于有多少人会放弃私家车,我觉得以后有 50%的停车位是多余的。如果每个人都能放弃自己的车,那么路上会减少 7/8 的车,我们只需要 1/8 的停车位。」 麻省理工学院 Carlo Ratti 主任:「 在美国,一辆车的平均停车时间为 95%。有统计数据表明,每辆分时租赁汽车能够减少 10-30 辆私家车。无人驾驶汽车能够带来全新的出行方式,比如清晨你的车把你带到公司。然后它还能返回家中,为别人提供服务,包括你的家人、邻居,甚至是网友…” Alain Kornhauser:「 如果你去芝加哥的密歇根大道,你就会发现,在半个街区之外就是一个大型停车场,专门为那些去密歇根大道的人准备的。有了无人驾驶汽车后,我们就不需要如此多的停车位了。有了更多的空闲区域,我们就可以尽情释放我们的想象力了。」 高级建筑师 Gerry Tierney:「 无人驾驶汽车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共享车的使用权。我们曾经针对无人驾驶汽车做了一个调研,发现无人驾驶汽车可以提高 4 倍交通效率。保守一点,就算只有 2 倍的效果,那么把这个数字放到旧金山,就能增加 1.25 个金门公园的面积。」 Carlo Ratti:「 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未来的城市和我们今天的城市相比,并不会有多大差别,就像古罗马和现代罗马一样。但发生变化的,会是我们出行的方式。」 Gerry Tiernry:「 在这种环境下,你就不必亲自去停车,车会自己寻找车位,所以每个大楼前面都会空出很大空地。未来将会成为一个行人主导的交通环境,而汽车只是一个附属角色。以后会多出很多的公共空间,行人便道、自行车道将会变得更宽,对于其他交通工具来说也是如此。」   Gerry Tierney:「 我们可以看看旧金山在 1906 年大地震前的一段录像,有一个人把摄像机架在了车前,在 Market Street 上向 Ferry 大厦行驶。一般来说,人们把都是以建筑学的眼光看它。然而当我看到这段录像时,我认为它向人们展示了汽车来临之前的交通场景。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行人都会自觉地选择大厦前面的路行走,在一百年前,人们就是如此使用公共空间。然而最近几十年,我们才有意识地设置行人便道和红绿灯。其实在过去和现在,人们使用公共空间的方式差不多。」 无人驾驶车中的人权问题 Gerry Tierney:「 我们还是得考虑周全一些,这些无人驾驶车以后都停在哪?我们不能只把这些无人驾驶车停在那些地价便宜的社区。这样一来,富人们就会拥有大量的公共空间,而穷人们的生活区域被无人驾驶车包围,我们肯定不能让这样的事发生。其实现在,已经发生了这样的事,比如年轻人们掏出手机就能叫 Uber,而清洁工只能等很久才来的公交车。如果我们决定了要发展无人驾驶汽车,就得确保每个人都能使用。这不仅是交通问题,而是社会公平问题。」 公共交通会受到什么影响? Eno 交通中心高级政策总裁 Paul Lewis:「 我认为无人驾驶汽车对交通的影响,是分很多方面的。首先,早期的无人驾驶汽车购买者,可能会是运输车队的经营者。如果无人大巴这种商业模式成功了,那么就能省下更多的钱,就会有更多的无人大巴上路。对于城市来说,公共交通运输是必不可少的。城市街道的承载能力,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拥有一辆车。」 Alain Kornhauser:「 我之前在新泽西做了一个模拟,如果有无人驾驶车能够往返于城铁站(用户不用担心停车问题),那么选择城铁出行的人就会增长五倍。如果城铁发车间隔为 30 分钟,那么有了无人驾驶车后,发车间隔就要变为 5 分钟。」 Kara Kockelman:「 人们不喜欢骑自行车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担心被汽车撞。随着大家的出行方式变得多元化,共享自行车就会变得很重要。」 城市会变得更加「 紧凑」 还是「 松散」? Alain Kornhauser:「 你可以想想莱维顿对世界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我们会回到住联排别墅的时代,像 20 世纪那样。高楼大厦并不会成为主流,像北京那样。」(注:莱维顿(Levittown)在美国是一个著名的词,指的是莱维特父子建造的郊区城镇。这种城镇的发展,引起了美国城市化格局的重大转变,大大促进了美国城市的郊区化。.)Paul Lewis:「 如果你有相应的政策来鼓励大家外迁,那么这种生活方式的成本会变得容易接受,最终大家也会选择外迁。其实,这就关乎到我们如何来制定我们的政策。」 Gerry Tierney:「 那么问题就来了,有了无人驾驶技术后,人们就会想住哪里住哪里。有的人认为,很多人会选择郊区。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考虑到那些喜欢住在城里的人,无人驾驶汽车、交通设施并不会影响他们的选择,毕竟选择住在城里的理由太多了。」 Kara Kockelman:「 对于无人驾驶,我有一个很大的担心,就是超出使用范围。我认为,应该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定无人驾驶车独行的区域,或者多少辆无人驾驶车应该有一个专职人员来看管。在我们为奥斯汀建立的实验模型中,无人驾驶车可以减少 8%的汽车空驶里程。如果共享经济发展起来,确实可以减少汽车空驶里程。但如果人们觉得我可以轻松地坐无人驾驶车去任何地方,这就不妙了。我觉得无人驾驶车的定价策略,应该和个人信用体系关联。」 Paul Lewis:「 我们都忽略了一点,就是虽然无人驾驶技术可以让我们从 A 点到 B 点更容易,比如车道保持和 ACC 自适应巡航,但这也让更多地人选择开车去上班。如此一来,我们依然需要更多的停车位。」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