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造车新势力们来说,IPO 似乎是活下去的另一个指标。早在 2018 年 12 月,作为新势力的领头羊,蔚来就完成了这第一跳,只是当时的市场大环境对于蔚来、对于电动车的未来并不算看好。
直至今年,政策指向越来越明显、适用电动车的产业链已经形成、用户对于电动车接受度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之下,造车新势力们逐渐比认可,今年 7 月和 8 月,同为新势力的理想和小鹏纷纷上市,发行价一个比一个高,分别为 11.5 美元和 15 美元(彼时蔚来上市时仅为 6.26 美元),目前的股价看起来都还不错。
你能够明显感觉到,大环境对新势力逐渐变得友好,对于新势力们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情。除了目前的这三家,新势力中的威马汽车、哪吒汽车都将上市计划提上了日程。
对于这些新势力们来说,上市的含义很是复杂。其一,在越来越难拿到新外部融资的情况下,上市不失为一个体面的办法,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拿钱渠道,不管是上市的那一下、还是之后增发股票、亦或者股票拆分、抛售股票都可以继续融到新的钱。对于缺钱的新势力们来说,这一多元化融资平台可以为他们对抗风险;其二,上市也为陪着这些公司一起成长的投资者们提供了一个退出机制,算是一个交代;其三,就是战略层面的考虑了,拿着这波钱,他们可以继续做大自己的事业。
当然,上市也不意味着所有好事都全占。上市之后企业的一切都被暴露在大众面前,包括现在资产、销量业绩、现金流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公司业绩和前景一直向好,才能持续拉到股票上扬,也就是说,此前你需要对投资人负责,现在,这个主体变成了全球股民,压力还是蛮大的。
在经历过短暂上市狂欢之后,目前这三家的市值也趋于稳定,分别为:蔚来 208.12 亿、理想 142.3 亿、小鹏 137.28 亿(单位:美元)。基本上符合我们对这三家新势力的判断。
随着这三家新势力的上市,我们可以参考的样本得以增加。同时对于这几家新势力的了解也更深。比如小鹏汽车在智能化方面拼了命努力,理想汽车扣的厉害(意指成本控制能力很强),蔚来终于毛利转了正。
刚刚也说了,在上市后,这些企业需要负责的对象从投资人变成了全体股民。这也对他们提出了更多新要求。那么,拿到新的融资之后的新势力,又有哪些新的动作?
理想:疯狂扩张,攻城略地
9 月 2 日,理想公布了 8 月交付数据。理想 ONE 在 8 月交付 2711 辆,超过 4 月的 2622 台,创单月交付量新高。
在这背后,是理想不断攻城略地扩大销售网络的结果。根据此前招股书的信息,截至 2020 年 3 月 31 日,理想在中国主要城市拥有 15 家零售店、16 个交付和服务中心。但是截止到 8 月 31 日,理想汽车在全国已有 31 家零售中心,翻了一番。
按照理想的规划,10 月底之前,理想汽车位于沈阳、贵阳、厦门、哈尔滨、海口、太原、温州等地的零售中心将陆续开业。到今年年底,理想零售中心数量预计将提升至 60 家,售后服务网络也将在三季度内覆盖到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份,年底前将拓展至 100 个城市。 虽然整个市场相对低迷,但是理想汽车的攻势明显。
而在理想更长远的规划中,2022 年,将推出全尺寸高级电动 SUV,搭载其下一代增程技术。这款车会为理想带来怎样的想象力?我们暂时无法判断。但是已知的是,在到 2022 年新车上市前,将会是 理想 ONE 这台车独挑大梁 ,其实压力还是蛮大的。
毕竟李想的未来大计以及整个运营逻辑也是以 ONE 这台车作为载体,形成闭环,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如果一旦这台车的销量出了问题,带来的将会是整个链条的崩塌。不过好在在经历过 5、6 月的低迷之后,7、8 月 ONE 的销量正在逐渐回升。
当然,在理想的规划中还不止于这两款车,理想的目标市场是 15 万-50 万区间的 SUV 市场,之后,其还会开发包括中型和紧凑型 SUV 车型在内的新车型来扩大产品阵容。
当然,接连获得 5.5 亿 D 轮以及上市融资之后,理想的钱包更充裕了。理想表示,募集来的新资金将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和公司的运营资金,公司预估未来三年的资本支出约为 104 亿元人民币。
此外,在今年 6 月李想表示,由于传统一级供应商可能无法满足公司之后的技术发展需求,所以理想汽车将对自动驾驶、算力平台和智能座舱开启自研模式,将投入 10 亿级别(人民币)。但是吧,上面提到的三个项目,每一个都是食不饱的饕餮,10 亿的投入可能真的有点不够看。
不过倒也不用着急,三年之期还很长,还有很多变数。
小鹏:将智能进行到底
至于小鹏,一直以来都把智能作为其标签。招股书公布之后更是将这一点坐实。
2018 年、2019 年以及 2020 年的上半年,小鹏汽车在研发上的投入分别为 10.5 亿人民币、20.7 亿人民币和 6.3 亿人民币,其中,2019 年和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止的六个月中,研发费用分别占总收入的 89.2%和 62.9%。
截止到 6 月底,小鹏汽车共有 3676 名员工,约 43%的员工专注于研发,其中分别有 66%、17%和 17%致力于汽车设计和工程、自动驾驶和智能操作系统。也就是说,光自动驾驶的研发人员就已经接近 270 人,这个数目不可谓不大,难怪小鹏汽车的自动泊车体验做的那么好。
明年年初,XPILOT 3.0 也将正式面世,可以脱手的高速自主导航驾驶(GNP)非常值得期待。
上市之后,小鹏汽车也是开启了「上分(卖车)」模式。9 月 1 日,小鹏汽车推出了电池租赁服务。将车与电池分别定价,用户在购车时只需支付车价以及电池月租费用,并在一定年限之后即可永久获得电池所有权。
此外还有一个尝鲜电池租用方案,即通过软件锁定一部分电量,用户可以享受更低电池租用价格,之于更多细节,官方并没有透露,不过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尝试。
(图片来自汽车之家)
(图片来自汽车之家)
对于小鹏汽车来说,有 G3 和 P7 两款车型共同发力,销量破 3K 应该问题不大,但由于两款车型并非共线生产,而汽车本身就是一个靠规模降成本增利润的行业,所以,在短期之内,想要实现毛利改善可能有点难,得看这两款车后期市场表现。
目前,小鹏有两个电动车平台,分别是 David 和 Edward,基于此,分别开发了 G3 和 P7。其中,David 平台专为轴距为 2600 毫米至 2800 毫米的车辆而设计,而 Edward 平台专为轴距为 2800 毫米至 3100 毫米的车辆而设计。
小鹏透露,之后将会每年推出一款新车型来扩大产品矩阵,以拓宽目标市场并满足用户对智能电动汽车的需求。明年年底,其将会基于 David 平台推出一款轿车(已知信息是, 轴距比 G3 长,且与 G3 共用 70%的零部件),至于第四款车型,则是基于 Edward 平台推出的 SUV 车型。
显然,小鹏汽车的这个策略相当聪明。利用平台的通用性,降低研发成本,同时可以加快新产品的研发速度,同时通过规模效应,可以最大化发挥平台价值,同时产生更高的效益。
当然,目前的首要事情还是要加强技术研发,把智能化的标签进一步坐实、卖更多的车,同时打出品牌知名度。
蔚来:继续卖车、筹资研发
作为早在两年前就实现 IPO 的蔚来,现在股价已经来到 20 块美元左右,较发行时的 6.26 美元高了不少。毕竟已经见过大风大浪,相对来说更有经验一些。
对于现在的蔚来来说,卖车、毛利转正成为最紧要的目标。
9 月 3 日,蔚来公布了 8 月交付数据。蔚来 8 月交付数达 3965 台,同比翻番,再创月度销量新高,其中 ES8 交付 1125 台,ES6 交付 2840 台,同时,预订单水平创造记录。
这说明蔚来暂时没有需求问题。而在 8 月 20 日,蔚来电池租用服务 BaaS 正式发布,真正实现车电分离,车价立减 7 万,用户只需要付电池租用费用就行。
这个政策的发布,对于蔚来的销量的影响暂时还未看到,要看接下来几个月的销量表现。
而到了 9 月份,EC6 也将正式开始交付,按照此前董事长李斌的说法,EC6 的预订量还不错,所以,EC6 这个新变量的加入,又能为蔚来业绩带来怎样的影响?得让子弹再飞一会。
此前,李斌立下 年底实现毛利达到两位数 的 flag,此外,年底的 NIO Day 上,旗舰轿车 ET7 有望发布,这款车被认为是蔚来真正用来走量的车型,所以这两个点都非常值得期待,也将对蔚来股价以及估值带来新的影响。
而在理想、小鹏刚迈过上市的门槛之际,蔚来又往前走了一大步:增发股票。9 月 2 日,蔚来宣布完成超 1 亿股 ADS, 预计筹集资金超 17 亿美元。 而这部分资金将用于增持蔚来中国股份、回购蔚来中国少数股东持有的股权、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全球市场扩张以及一般企业用途。
这里再多提一嘴,原 Momenta 研发总监任少卿加入蔚来,推进蔚来辅助驾驶的研发,此外,李斌表示已经在谋划进军海外市场的相关事宜,至于进军方向,已经定为欧洲和美国市场。所以,蔚来值得关注的点还有很多。
盈利依然是主旋律
现在,蔚来、小鹏、理想三家都完成了 IPO 上市,也开启各自新的征程。
但是接下来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毛利、现金流转正。强如特斯拉,也一直在实现持续盈利做努力,这三家新势力更是如此。
但是这里又有一个新的悖论:是要盈利还是要投入?对于新势力们来说,即便是已经上市,依然是处于一个不断成长的阶段,加上高科技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需要不断增加研发投入才能保证保证公司的创新力(这一点参见华为,华为为什么牛逼?就是因为在研发上的大额投入),像刚刚没说到的蔚来,2017 年研发投入 26.02 亿元;2018 年达到了 39.979 亿元;2019 年更是高达 44.28 亿元,三年研发投入总额超过 110 亿元;但是另一方面,以新势力目前两三千台的月销量想要实现盈利着实有点难,销量上不来,规模效应难以发挥功效,成本也下不来,利润也就提不上去。
2018 年,在接受采访时,李想表示,一年卖出 5 万辆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威马汽车也曾表示只有销售实现 5 万辆之后,才能实现盈亏平衡。现在看来,这个数字只多不少,年销 10 万,甚至更多才能触及到及格线。
即便是以年销 5 万来看,众新势力还有很大的距离。而只有做到能够自造血,尽量不依靠外部输血,才能成为真正的「car company」,这一点,参见新势力的老大哥特斯拉。
但是,饭还是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来,这种事情又急不得。对于实现「龙门跳(IPO)」的新势力们来说,这只是万里长征新的开始。
So,奔涌吧,后浪。
One response to “新势力纷纷 IPO,那然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