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百度 LBS 传闻, 再来看看地图和 O2O 之间的「瓜葛」

· Nov 13, 2014 333

11 月 9 日传出了百度 LBS 事业部将进行重大调整的消息:其旗下核心业务百度地图将划入移动·云事业部,由李明远接管;百度地图之外的 LBS 业务,由新晋的百度 LBS 产品总监胡玥负责。结合之前 9 月初百度 LBS 负责人沈丽加盟美团,加上最近笔者了解到周围一些原百度的 LBS 部门的人跳槽到竞争对手如腾讯地图的传闻,围观群众们纷纷觉得「 风声」 似乎靠谱。 不过随后百度地图通过官方微博对此传闻予以否认,称百度 LBS 事业部由副总裁刘骏负责,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抛开传闻真假本身,我们或许能从此事件中探讨和思考一下地图大战以及地图与 O2O 那点事儿。 百度地图正在高歌猛进 即使百度 LBS 事业部如传闻一般进行了整合,那也不能说明百度地图对于百度的重要性的下降;相反地图和移动云事业部的资源整合下,在数据、云层面将会给百度打好更好的基础,让百度地图在数据层面处理能力更加。 百度地图目前在手机地图市场的占有率(超 60%)远远超出第二名高德,活跃用户总量由去年同期的 2 亿增长至 3.7 亿,基于百度地图 API 相关的应用或者网站也是数十万计。相反高德从手机地图市场宝座上被百度赶下来后,一方面由于高德重心还专注于汽车前装导航市场(这是高德的一块大肥肉),另一方面被阿里收购以后就要在其体系下进行融合,目前手机地图这块发力暂时对百度地图影响不大。 随着手机地图格局的形成,目前这一局面将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较为稳定。随着 9 月份百度直达号的推出,结合百度地图使得传统企业(餐饮、服务等)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更为贴近,进一步扩大了百度地图的作用。 同时大家也注意到了百度整体的海外步伐也会给百度在国外的发展增加一些动力:不久前百度在巴西启动了葡语搜索,还收购了巴西当地最大的团购网站 PeixeUrbano (城市鱼),完成了在信息入口和生活服务信息方面的布局(参照百度地图在国内的布局)百度地图有望在巴西互联网地图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地图真的是 O2O 的绝佳入口吗? 当百度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地图+团购(为主)的 O2O 布局的时候,我们看到这样的效果其实还是不是很大。毕竟地图的基本功能是导航(找路),那么在地图商进行大范围的诸如团购信息的堆积很很大程度上干扰用户的基本使用功能。调查身边使用百度地图的朋友,主要是在不熟悉位置时候打开「 路线」「 导航」 来看交通路线或者定位目的地进行引导,至于和 O2O 最相关的附近,基本上使用的情况可以忽略。想想用户的使用习惯,如果是事先计划性的要在某地进行餐饮、娱乐等服务,那么很大可能是在 PC 端或者手机端进入团购网站或者是垂直的商业服务站点进行服务的查询、预订甚至提前支付等行为;如果是到达某位置的临时性「 消费」 意图,那么也是通过手机里面垂直的各类 App 进行相关查询、预订、支付等服务。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能得出:至少在在当前,地图绝对不是 O2O 的绝佳入口。 看看高德俞永福在「 三年不商业化」 的口号下面,其实就是高德地图对于所谓 O2O 目前不太靠谱的反应:高德地图将专注地图产品的实质,结合自己 10 多年的地图数据上积累,以及与阿里提供的商业上的地理数据进行融合,在地图产品上进行深耕。等到手机地图产品不断以「 人」 这个因素来进化,相信到时各类商家、各种开发者肯定会在好的平台上进驻。相反的是,百度地图在底层数据方面比较软肋,其主要底层数据提供商四维图新被腾讯注资后,很难说不会对百度釜底抽薪啊。未来的 O2O 将和街景地图产生很大的关联,这方面国内腾讯做得比较好,不过街景的投入那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暂时不会对 O2O 产生什么太大积极意义。 地图对于 O2O 还是有很大的作用,不过因为在目前阶段它还不能担当起 O2O 绝佳入口这一角色,所以现在把地图做好才是「 王道」。 未来地图的想象力& 车联网 对于 O2O ,我们目前不好说,需要用户习惯的培养以及地图和相关产品本身的不断优化;但是对于车联网来说,地图绝对就是一个重要组成。目前的地图更大的本质是基于「 车」 来设计的,地图与车、车主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其在未来车联网中发挥巨大作用。 目前” 地图世界大战”,各家还是首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发展;至于未来,哪家都不可能绕开「 车联网」。 百度地图利用其平台化优势结合百度在移动端搜索的绝对老大地位,布局商业化应该还是有很大前景。不过不是单纯地在地图本身上面集成很多的团购服务信息,而是为百度系相关产品提供支持。另外,百度 LBS 也在积极拥抱车联网,想把相关产品打入汽车前装市场。 高德地图现在有两大块业务:一是互联网相关,而是汽车相关。在前者,高德深耕地图产品,在后者,高德将加大力度在前装市场继续扩大市场占用。在阿里的体系内,高德将会打通海量数据,在车联网上出大招。 腾讯地图和四维图新合作推出趣驾 WeDrive 以及腾讯路宝盒子,小米战略投资凯立德,图吧推出了汽车卫士 OBD ,等等一系列的地图厂商的动作都在布局着大有钱途的车联网。 车联网时代的地图大战,让我们拭目以待!

纳米电池:小小的身体,蕴含大大的能量

· Nov 12, 2014 333

每一次电池技术的革新都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因为电动车的「 爆发」 严重依赖者高性能电池的的配备,而目前电动车的电池技术还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 最近马里兰大学的研究团队就提出了完美简单的「 纳米电池」 的概念,并称这就是储能微型化的终极目标。他们已经组装了基于原始设计的一组可运行的模型,并且已经着手开发能量更大的量产化产品。这一成果已经刊登到《自然》杂志上。 储能的连接「 秘密」—钒 纳米电池中的秘密是银色的过渡金属元素钒的一种化合物,以前钒主要用于钢铁合金,最近它在储能以及洗一下电动汽车充电领域中流行起来。 储能的终极微型化 该电池包括同样大小的纳米级的孔洞阵列( nanopores ),然后被印压在陶瓷的表面。每个孔洞就是一个超级微型电池:电解质、阳极、阴极都是过渡金属钌和钒的氧化物,成列的这种孔洞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储备。(想想 10 亿级量的这种纳米孔洞可以在做成一张邮票大小的薄片,然这些能量足够你做饭了。)从基础性意义来说:一体化的纳米孔洞电池阵列打开了电化学领域里储能的新门路,即固态离子扩散以及表面充放电过程将融合不可分,为研究离子在密度较高的纳米结构电极阵列中的传输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不过过渡金属钌和钒都是比较稀有的,不难想象这样纳米材料的成本就会暂时居高不下,对目前的电动汽车或者电池领域能够带来的改变不是很大。不过基础性的科学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我们期待这些新技术为世界作出改变。  

继和东风合作后,又与长安联姻,华为也想拿到「车联网」的门票

· Nov 11, 2014 333

前些日子跟东风搞到一起的华为,又不闲着了。昨天(10 号),他们和另一家自主品牌车企长安签订了合作协议。 至于合作内容,当然还是和车联网以及智能汽车有关,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 比如,长安借助华为的「 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 身份以及华为所掌握的资源和经验,推动长安汽车海外业务拓展的信息一体化。 前者是汽车产品层面的合作,后者更侧重于公司发展层面。 在产品层面,双方要「 共同在车联网平台、车载通信设备、车机、多屏互动、移动终端、芯片、系统应用及商业模式等领域开展业务合作」。 我们已经被类似的强强联合搞得见怪不怪,但是,你必须承认的是,长安和华为的合作也算得上是「 重量级」。两家公司的量级足够配得上这个用词,而且这又是一次关于车联网的合作。 不过,长安和华为目前还没有联合推出什么具体的产品,而在此之前,东风和华为联合开发的 WindLink 车载系统已经面世。 华为的野心 先后搞定东风和长安这两大车企,华为在汽车领域的野心昭然若揭。 用什么方式呢?值得注意的一条消息是,在去年巴塞罗那的移动世界大会上,华为发布了前装车载移动热点、汽车在线诊断系统以及符合车规标准的 3G、4G 通信模块。对于他们来说,「 通讯」 二字就是进入汽车大门的「 敲门砖」。 通过通讯模块来切入汽车,显然是汽车智能化趋势下的「 顺势而为」,如果华为看不到这个机会,那反而有点说不过去。他们想抓住的是所谓「 智能汽车」 里面的那个底层命脉。因为智能化的本质就是不停的通讯,不管是人与车、车与车、还是车与环境等等。 就像百度搞无人驾驶要「 傍上」 宝马这个车厂道理类似,华为进入汽车,最现实的办法也是找车厂进行合作。一方面,在汽车的底层控制方面,华为比较薄弱,与东风、长安这样的大车厂合作,将有助于他们进行相关的技术积累,另一方面,发展汽车业务,最后「 买单」 的也还是车厂。 如果再把眼界放宽一点,可以发现,其实华为在大交通领域早就在稳步发展中:他们的基站技术为城市大交通通信控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华为通过 LTE 双网技术实现了可靠、多业务统一承载的专频网络来提升运营效率。再比如,华为利用 ICT 技术,统一承载高速公路的数据、语音、视频业务,对高速公路进行全程及跨路段监控,确保高速公路的各项业务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说到这里,不禁联想到了比亚迪。虽然他们在发展新能源车,但背后是一个宏大的清洁城市计划。或许,华为在智能汽车以及智能交通领域也有一个庞大的「 沙盘」。 长安看上了华为哪点? 对于长安来说,他们只是步了其他自主品牌的后尘。当北汽乐视、上汽阿里、东风华为纷纷牵手成功的时候,长安不做点什么,似乎说不过去,更别说汽车行业以外还有一些虎视眈眈的「 入侵者」,比如小米。 客观上,自主品牌也确实需要引入互联网的元素来增强产品本身的竞争力。 从双方曝光出的合作内容来看,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从芯片、软件直到商业模式,既有战略层面,又有具体细节。 那么在「 车联网」 和「 智能汽车」 这两方面,可以想象哪些内容? 首先,基于华为在通信上的领先优势,长安的汽车产品在通信技术上势必会得到加强,在高速网络时代让汽车与汽车、汽车与互联网、汽车与云端有速度更快、质量更稳定的信息交流。长远来看,可以实现的比如车与车之间的无线识别(比如主动避障),车与交通信号台的信息「 沟通」(比较智能的「 感应」 到交通信号)。然后是汽车车机系统的研发合作,华为和东风的合作已经给出了范例。 长安希望借助华为,让车辆获得和外界的「 理解」 和「 沟通」 能力。他们正在进行自主驾驶、无人驾驶等方面的研究,相信华为也能在这方面给予帮助。 另外别忘了,华为除了在通讯方面拥有绝对领先地位之外,在移动终端市场也同样有一席之地。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合作内容中「 多屏互动」、「 移动终端」 这样词汇的出现了。 故事刚开始 近一两年来,华为在移动端的大力布局的成果明显,华为荣耀手机曝光度极高。而随着移动终端的逐渐增多,从手机车机连接这点来想象,对于华为来说,和汽车厂商的合作,其实就是在移动端的延伸过程。 移动终端在任何时候都是内容的载体,小米给了陈彤 10 亿美元在「 内容」 上大砸就是最好的例子。而随着终端数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华为也有很大的可能深耕内容。有可能的结果是,华为除了通讯方面的优势,还将会实现手机、车机、云多屏多端的互联,这样的话,内容就会有极大的展现空间。 华为「 一脚踏两船」,这种行为厚道吗?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而且长安在此前也接触过其他的互联网企业,比如腾讯。彼此的多种选择很有可能是未来跨界合作的趋势。大家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且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需要的是更多元化的合作。 所以,现在看起来是强强联合的大新闻,或许在明年、后年,就会变得司空见惯,而我们更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合作,会在产品层面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合作又会如何落地?  

光导航不够啊,还要「导」天气!

· Nov 10, 2014

GeekCar 前不久举办过关于「 未来导航带我们去哪儿」 的活动,也一直在关注着导航相关的产品以及公司动态。各家导航在地图数据上精益求精、深挖交通实时信息、引入各种丰富信息(餐馆、酒店、加油站等)的时候,我觉得有必要脑洞再大开一点:能不能给我「 导」 一下天气呢?!!! 比如,身边的妹子想看唯美的雪景,那么能打开导航地图软件输入最近的下雪的目的地吗?再比如,一群揪住青春尾巴的骚年们看了《后会无期》之后,也来一趟长途公路之旅,那么能不能在路线地图商同时显示出天气状况呢? 这事儿我觉得还挺意思的,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腾讯地图们,这个 idea 给你们,也算是为自主导航做出贡献了。(哈哈哈)来看看美国的「 导」 天气应用 EDD 最近美国 NWS(国家天气服务中心)开发了一款有力的工具 EDD:可以让用户可以创建「 天气地图」,显示温度、天气状况等信息,并且能够显示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用户线路上的天气情况,相信这在方便用户旅途需求的同时,也激发了地图商们的想象力。 这款应用甚至可以让用户利用雷达和卫星图像以及高空天气探测气球的信息来在路线上进行标注,进而可以做到旅程危险预测(the travel hazard forecast)。 首先,在地图上面选择好出发点以及目的地之间的行车路线(当然你要步行那也是可以的),像谷歌地图等一样路线一般选择最短路径(当然这些算法是可以优化的)。比如下从美国华盛顿到圣特路易斯的路线,你想顺道拜访一下在克利夫兰(Cleveland)的亲戚,那么就可以把克利夫兰在地图上标为一个航点。下图显示的是从芝加哥的 Sault Saint Marie 到缅因州的 Caribou,并且附加了条件在底特律和克利夫兰作为中间停留,不用穿越到加拿大,最后就显示了 3 条不同的路线,地图上还同时显示了天气图标、温度等数据信息以及旅途的一些其他条件信息。 EDD 应用是怎么预测路线上某地天气等情况的呢? 当你把鼠标拖到应用上某个地方的时候,预计的达到时间以及相应时间的天气立马就是显示出来。这主要是根据路线的距离和行程的时间来进行数据测算:比如上面的路线例子中,距离为 1695 英里,假设设定在 25 小时左右的时间赶到,那么会在每隔一定的公里数,地图上就会相应标出预测出的天气情况(风、雪、雨、雾等),具体数据(温度、雨雪量、风速等)以及你需要应对或者关心的一些事项。 整个路线都会颜色显示,颜色从绿色渐变到红色分别表示出路途的潜在危险:绿色代表天高云淡阳光明媚,当然红色就代表这里可能有暴风雨的危险了。 关于地图更多的畅想 上面聊到的在地图商显示出天气的这个例子,给我们倒是了一些很好的启示,这实际上是 GeekCar 关于导航地图活动上聊到的「 复合导航」 这个概念的延伸。未来的地图基于根本的「 找路」「 规划路径」 上面一定会附加着丰富的信息,一些是大家都比较关注的基于地理位置的商户信息(加油站、餐馆、酒店、风景区等),还有一些就是比如和 地理位置相关的地点的文化社会信息的推送(比如这里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环境等),当然也有本文中提到的天气这一和出行密切相关的信息。 本文中这种天气和地图功能的整合的应用,能够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相信国内的这些家地图厂商也会考虑,在手机或者是车机导航上面都进行这方面数据的整合。当然天气的数据要利用比较权威气象机构的资源,两个领域的合作估计在中国估计会遇到更大的「 行政障碍」,不过消费者的需求,科技的进步会战胜这些障碍,创造出更好的产品。 畅想一下:希望用不了多久,那些骑行在 318 国道上入藏的骚年们,能够用国内的可「 导天气」 的地图更方便安全地去高原「 朝圣」…… 图源:NWS EDD

八卦一下:世界上最「装 13」交友应用上开 Tesla 的用户最多

· Nov 07, 2014 333

想八卦了解一下那些所谓单身、多金、物质、略色的俊男靓女们自己开或是最喜欢开的都是什么车吗? 真有人对这个感兴趣,最近美国的交(yue)友(pao)应(li)用(qi)Luxy 就在其中 25000 个用户里面做了个投票调查:看看他们开的或是最想开的都是什么车?结果特斯拉排到了首位!对于特斯拉排到第一还是很好理解的,特斯拉的车是一款新兴明星产品,吸引了众多目光,这群特性独行想标新立异的伙计们当然不会错过。 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份榜单的前 5 位: 不过让人有点吃惊是是林肯居然排到了第 4 位(在保时捷之前),猜想是不是因为《真探》里面的广告起到了作用,吸引了那些「 人傻钱多」 的伙伴们! 不过最令人吃惊的在下面,垫底的 5 个品牌居然是: OK,我承认,很多人其实并不是那些「 肤浅」,对于镶有 30 万颗施华洛世奇水晶的雷克萨斯 SC430 跑车估计觉得太珠光宝气了;但是,宝马不是一直都是这类人群比较喜欢的牌子吗?搞不懂了…… 或许是美国的 90 后也有了独特的口味。 图源:Jalopink

取消后驱版本,向产能妥协?解读 Tesla 第三季度财报

· Nov 06, 2014

又到了特斯拉发布新一季度(Q3)财报的日子。财报里说了什么?又能从中看出什么?咱们来聊聊。 首先是 Q3 的 Key Point: 有史以来最高的月交付量 7785 辆(7 月份 Tesla 在加州的佛蒙特工厂停产 2 周); 有史以来最高的日交付量—— 907 辆; 第三季度大部分交付发生在北美,北美增加了 65%; 推出了双电机以及带有自动驾驶功能的 Model S; Model S 车型交付量预期在 2015 年有 50% 的提升; 将会减少 Model S 的选配版数量以便速提高产量。 从财报中我们可以或许能得出一些信息: 产能需要提升: Model S 今年预期交付量为 35000 辆,因为 3 季度里停产两周的影响,估计全年实际数据将会是 33000 辆。 特斯拉在 Model S 的双电机、自动导航以及其他功能升级上进行的投入是巨大的,这同样影响了 Model S 这一季度的产量以及 Q4 的交付能力。 但是生产线的升级改造对于 Model S 在明年的产量稳定有着重大意义。财报中,特斯拉讲到将来将会减少 Model S 型号的多选择性,这或许可以理解为特斯拉为提升产量而做出的妥协。比如,棕色和绿色版本的 Model S 将会停止生产。另外,目前 60kWh 版本只提供后驱版,而顶级的 P85 仅提供四驱版,不过 85 版本仍然可选四驱或是后驱。 Model X 与 Model S 生产线分离: 把 Model X 和 Model S 的生产线分离,在短期来说肯定是影响 Model X 的发售时间的。根据财报内容,预计 Q4 会有更大的研发经费投入以确保 Model X 和未来 Model 3 的如期发布。 不过按照目前这一节奏,在 Model S 全球市场订单量增加以及特斯拉对于 Model S 抱有强劲预期的情况下(从 2014 年到接下来的几年中,Tesla 每年产量计划要逐年按照 50% 的增长率提升),特斯拉在产能协调和分配方面,将会面临一个较大的挑战。(私以为,为了确保 Model X 发布时间不继续「 忽悠」 大家,Model 3 估计会做出牺牲延迟发布时间。)不过财报中提到,和松下合作的「 超级工厂」 已经进行混凝土的浇筑,预计会在 2016 年投产,这比之前的时间表要提早一些,希望电池的给力能让特斯拉的产品不再「 跳票」。 Model 3: Model X 已然「 跳票」 了好几次了,跳过它,我们来看看未来的 Model 3。Elon Musk 透露,Model 3 除了在尺寸方面比 Model S 减少 20% 以外,他的一句话也给了我们一些遐想: 有趣的事?考虑到成本定价、动力以及 … 继续阅读

这辆很科幻的电动车,叫做「凌云」

· Nov 06, 2014

亦庄某个路口,周围看起来有点缺乏人气。进入一栋大楼,就被大厅里一大排公司的 title 给吸引了,大楼外墙上「 云基地」 几个字提醒我:楼里面汇集了诸如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的科技团队。但是,今天来这里的目的不是他们,而是要近距离的看看一辆叫作的「 凌云」 的车,以及一个叫凌云的人。 这真是汽车 初次看到朋友圈里凌云车的照片,再加上「 两轮」、「 自平衡」、「 电动」 这几个关键词,极大的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有了一探究竟的想法。不过我在心里嘀咕着:这就是一辆摩托吧。 但是亲身驾驶了这辆凌云车之后,给我的感觉是,这完全就是驾驶汽车的感觉。整个行驶过程很平稳,基本没有摆动,坐在驾驶舱里面的感觉也比较舒服。 在我看来,这款车要解决的是类似「 最后一公里」 或者园区(小区)间移动的问题,有些类似低速电动车或者摩托车的感觉。但是祝凌云强调说,他们的车真的是「 汽车」,以后是要开上马路,甚至是高速公路的!从驾驶体验上来说,它基本上和汽车一致,同时他也表示,以后会向相关部门申请「 汽车」 该有的资质。(我此时已经脑补了开着凌云高速路上狂飙的画面。)外观 凌云车整体外观外形线条流畅,富有动感,像一架无翼战机的感觉。车身宽度只有普通汽车的一半,长度 4 米左右。这样的尺寸能够很好地使现有的道路在无形之中「 变得宽敞」,能够很好地解决城市里交通的拥堵问题。至于车的材料,以后会考虑全铝底盘以及碳纤维车身,这样在轻量化的道路上会更进一步,但是目前车身外壳还是采用玻璃纤维材料。 此外凌云车还有独特的横向行驶,以及原地转向功能,使得其在城市里面的泊车、掉头等操作性具有很大的优势。 动力 凌云车的动力来源是 18650 锂电池,行驶过程完全零排放。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电池是插片式电池组,这样的好处是:一方面电池片能够方便的在家庭环境下进行充电,不依赖于充电桩,可以减少充电桩基础设施的投入;而且这样可以根据具体行驶半径来进行电池片数量的配置。一片电池组重量大约在 12 到 15 公斤之间,能够支持 60 — 70 公里的续航。目前样车使用的是 8kW 的轮毂电机,将来会使用几十千瓦的轮毂电机。说到电机,我就想到了陈拯民的「 超级电机」,不知道用到凌云上,会不会让它像火箭一样飞出去。 自平衡 此款车给人印象最深的自平衡功能,依赖于「 陀螺仪系统」。其实陀螺仪不是什么很新鲜的东西,在卫星、导弹中早有应用,比如传感陀螺仪用于飞行体运动的自动控制系统,作为水平、垂直、俯仰、航向和角速度传感器。对于目前概念化的凌云车来说,陀螺仪这块的成本还是比较高,不过随着以后量产的规模上去,这一块的成本应该有大幅下降的空间。 安全性 以前开着小车,有拉着土石方的大卡车靠近时,整个人就会突然紧张起来——的确,尺寸小的车总是让人缺乏安全感。那么凌云的车在安全性的把控上是怎么解决的呢? 首先,凌云车因为自身的轻量化加上尺寸小的天生特点,就决定了其不可能主要依靠被动安全的策略(虽然车的两侧防护强度也能达到普通汽车的水准),凌云会在以后依赖各种传感器和雷达等技术来识别前方障碍以及监测周围车辆距离,采取主动安全策略。 目前来说,凌云车主要专注于「 载人」 的可行性上,这是凌云实验室目前的工作重点。 为什么会有凌云车? 为什么祝凌云要做这么一辆车?他的答案是:未来汽车的趋势是小型化、轻型化、节能化、个性化,而在目前看来,电动汽车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前景,所以他觉得,时机已到。 去年他开始有造两轮自平衡电动汽车的想法,从今年春节开始实施,再到现在呈现给我们的凌云概念车,整个过程不到一年。 他说,他们的法宝是「 唯快不破」。作为一个以前在通信行业工作的人来说,用互联网+ IT 的速度和节奏高效率地做汽车,算得上是他们的特质。 而互联网速度正是很多车厂缺乏的。他们的汽车研发生产能力和凌云实验室不是一个量级,但是受制于市场、架构、目标人群需求等各种因素,这些车厂不会轻易有这些看似「 出格」 的举动。 但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不同的精彩,凌云实验室仅仅用四个人的团队就做出这样一台 demo,实属不易。 未来呢? 目前,凌云实验室已经拿到了来自宽带资本、红杉、极客帮基金的 pre-A 融资,团队目前的计划是尽快引进人才(尤其是有汽车相关技术经验的的人员),争取用 3 年左右的时间设计出正式作品并达到量产前状态,同时,他们也抱着开放的态度希望传统的车厂也参与进来。 在谈到智能汽车亦或是互联汽车的时候,祝凌云提到未来凌云车会整合自动驾驶、云、大数据等技术做到「 互联网化」。 他们只是许许多多「 造车梦」 的其中之一,而这台 demo 看起来足够科幻。如果有一天它真的开始销售了,不应该惊讶,相反,可能我会会心一笑。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团队,GeekCar 当然会持续关注。 附上视频: 凌云两轮车介绍: 原型车试驾视频:  

再等等吧!Tesla Model X 又推迟了

· Nov 06, 2014

在特斯拉第三季度的致股东信中,信息点颇多:今年预期销售 33000 辆,其中第三季度出货量最高,有 7785 辆 Model S 轿车发往全世界;当然也有让那些特粉儿们郁闷的事情——特斯拉的 SUV  Model X 又将会推迟到明年的三季度才上市。 不知道是不是好事多磨,这样的推迟已经是好几次了,搞得关注特斯拉 SUV 的人们心里痒痒的。 虽然上个月特斯拉发布了双电机版的 Model S,今年年底就会陆续发货,不过对  Model X,特斯拉声称他们需要一些时间对 Model X 的系统进行验证。 下面是特斯拉 invest letter 的部分摘抄内容: 「 我们计划在 2015 的三季度发布 Model X ,将会比之前预期晚几个月。这对特斯拉来说是一个考验,我们宁愿放弃一些收益,也要让我们的上市的产品能够真正让消费者满意。虽然短期内这次推迟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但是对于长期来说是有积极意义。其他公司的逻辑估计更偏向考虑财报的因素,特斯拉关注产品关注用户这一点是不会变的。」 Model X  一推再推,从最开始定的 2013、推到 2014、2014 年底、到现在推到明年下半年,令很多人在猜测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现今虽然特斯拉已经有了正在测试的  Model X  原型,也会在接下来开始制作 Beta  版本,不过这一连串的推迟,让我们不得不确认了这样两条信息: 1.  造车那么容易的事情,何况是有颠覆意义的产品; 2. 不论好坏,Elon Musk 的确 是一个在细枝末节上都追求完美的人。 我们可以根据财报猜想,这就是为什么特斯拉目前只是发布了四轮全驱的那个 「D」 ,而不是 「X」 。 三季度特斯拉的  GAAP(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收入为 8.52 亿美元,净亏损为 0.747 亿美元,和去年同期相比,亏损扩大了一倍。 延伸阅读:《取消后驱版本,向产能妥协?解读 Tesla 第三季度财报》

NFC:轻轻触碰,连接你的手机和汽车

· Nov 05, 2014 333

几年后你买的汽车里面或许就有 NFC 功能了,那样就可以让你座驾旁边的设备能够互相连接。(苹果公司的 Apple Pay 大大推动了这一技术。)根据 Automotive News 报道,汽车厂商以及供应商正致力于找到一种可以让驾驶员利用 NFC 来轻松配对连接智能手机和汽车信息系统的方法。荷兰公司 NXP 半导体认为这项技术将在 2016 年得到应用。 NFC 的优势就是其简单性和稳定性。理论上,用户所需要做的只是把他的手机靠近信息系统, 触碰一下, 就能使硬件之间配对连接。除此之外,这项技术还可以应用到诸如设定气候控制、调节座椅以及启动发动机等功能。 NXP 不是唯一的把 NFC 功能带入到汽车的公司。早在去年,德国大陆集团就展示了运用 NFC 的数字汽车钥匙以及相应的手机 App,更早之前,现代曾开发出相似的解决方案。黑莓的 QNX 信息系统(如下图)同样能支持 NFC 功能。 当然这个功能必须得手机支持 NFC 才行,据估算, 2018 年前将会有 12 亿的智能手机配备 NFC 功能(到今年底这一数字是 4.6 亿)。到那时,NFC 连接方案将会使得蓝牙连接成为历史。 编译自 Aut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