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宝马,那也是我的数据耶!」

· Nov 04, 2014 333

就在一年前,大部分人都还在吆喝着「 宝马们,大胆与苹果谷歌在一起吧!」 于是乎,以苹果谷歌为首的一大波互联网公司都进入了汽车的世界。 不过,看着谷歌在不断「 侵入」 汽车领域,并且在无人驾驶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传统车企们大概是坐不住了!所以最近大众奔驰号召车企们要开发独立系统,自己利用数据,撇开谷歌。 下文编译自 Roger Lanctot 的最新文章,表达了他作为一个消费者对汽车数据的看法: Automotive News  前两天报道称大众和奔驰都在呼吁汽车厂商们要建立自己独立的汽车数据平台,不要随便把自己的用户数据交给谷歌。 「 奔驰、大众要扼制谷歌在车内数据领域的『 侵入』 」 的报道对应了今年早些时候大众 CEO  马丁·文德恩(Martin Winterkorn)在 CeBIT 会议上关于警示汽车会成为「 八爪章鱼」 或是数据章鱼的发言。 在他最新的发言中提到:「 我们(车主)会寻求同谷歌数据系统的连接,但是我们仍然想要成为自己汽车的主人。数据的可获得性已经开始酝酿着潜在冲突。」 大众和奔驰担心的是竞争对手对此的观点往哪边倾斜,比如通用就打算把汽车和消费者数据与谷歌分享。大众和奔驰之所以会如此担心,是因为谷歌正在打算收取使用谷歌连接、内容和应用等资源较高的许可费(如果车厂不和谷歌共享数据的话)。说到底谷歌这招就是赤果果的「 和我分享数据,免你许可费用」。 我这里有条消息要给谷歌和车厂们:汽车数据已经泄露了。几乎每辆燃油车都有一个尾气排放测试的数据端口,这个端口也用作一些故障诊断。电动汽车没有排放,所以没有这个数据端口。这个数据端口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OBD II,任何人只要可以接入这个端口,都可以获取这些汽车数据。 所谓的美国的法律(right-to-repair)要求汽车厂商允许接入这个端口的行为,并且允许汽车诊断数据的获取。这样的法律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正在适用。 通过嵌入装置如 OnStar、BMW Assist、 Mercedes mbrace 等的无线连接以及可连接智能手机的系统如 Ford SYNC,、Toyota Entune 等,汽车数据连接正变得越来越有「 趣」。最近,后市场的 OBDII  硬件的出现使得消费者或者第三方都能容易的得到汽车数据。 数据的可获得性并不意味着对其的所有权,通用  OnStar 总经理经常在行业会议上说「 我们的顾客拥有这些数据」,但是就像我经常提到的,拥有这些数据和可获得这些数据是两码事。 这周,我去给我的宝马车做了保养,每次我去经销商那里技师就会把我的存储器插入到他们的读卡器里面,然后下载我的汽车数据。过去我要求去看我车里输出的数据(被翻译成 5 页的信息),同时我事先会得到这些文件的复制版本。 这周服务结束,当我要求得到一份文件的复件时,技师告知我他不能给我提供了,因为这是公司机密信息。我告诉技师这车是我的,所以数据应该也是我的,我强烈要求一份复件。他说可以给我看,但是不能提供给我这份数据报告。 这就是我不解的地方,汽车公司有大量的用户和车辆以及用户使用汽车的信息,汽车公司提供一部分信息给用户,提供另一些给政府,但是它们其实如果能避免的话,就完全不想要和任何人分享这些数据。 大众 CEO  抱怨汽车正成为「 八爪章鱼」,大众正努力保护用户的信息以防被人恶意使用。事实上,大众以及其他厂商已经把用户和汽车信息分享给他们的市场伙伴,只是假装要保护用户的的隐私。 现在是这些汽车厂商出来澄清的时候了,汽车数据理应属于消费者,应该允许用户通过网络接口或者手机应用获得这些数据。 如果 Zubie、Audiovox、Moj.io、Automatic、CarMD、Automile、Carvoyant、Helpten…… 这些硬件可以接入我的汽车数据端口然后传输诊断结构到网端的话,汽车厂商更应该直接这样做。事实上,奔驰和大众在欧洲提供给经销商安装的 OBD II 硬件就是这样。 汽车数据的解放正在被授权给经销商、消费者以及汽车整车厂。大众和奔驰担心数据被谷歌获取,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谷歌怎么去利用这些数据更有经验。 谷歌把对消费者信息的拥有转化成为对消费者的拥有,在中国阿里巴巴同样深谙此道。两者都看到了从引导车辆控制权、采购和维修决策权上面获取巨大的金钱回报。汽车公司在处理和经销商关系以及和消费者关系之间显得十分纠结。 第一步修复这样的关系需要更大的透明度。汽车厂商需要和消费者分享更多的汽车数据(而不仅仅是月度的汽车健康报告)。消费者想要看到更多关于汽车驾驶的数据,想要实时问题的通知,并且需要一个更简单易行的方式获得这些信息。 下次我要去宝马经销商的时候,我肯定会索要我的汽车数据资料,也许宝马会心领神会然后把这些信息直接在网上发给我。这样我就不会麻烦经销商了。宝马,你觉得这样可以吗?毕竟那也是我的数据啊!

一块小小的芯片还你一个清静的车内环境

· Nov 03, 2014

如果开着车,车内有一些让耳朵不舒服的噪音,相信一定会大大降低你的驾驶愉悦感,所以我们还是需要一个清静的车内环境。 通常汽车在路上行驶的时候有这样一些噪音:引擎噪音、路噪、胎噪、风噪等。传统的消除噪音的办法要么就是找到噪音的源头,减少震动;或是在噪音传播的过程中用噪音吸收这类被动的方式去消除(降低)噪音。 前者只能针对特定的汽车零部件,并且只要是机械(如引擎)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震动,所以减少震动其实是很难有大的操作空间的;后者常常需要我们加装上吸音材料(一般都是多孔结构的材料),这又会增加车内的重量并且增加工艺难度。 通常,我们用增加密封条的方法隔绝风噪,用加装车底护板、地毯隔音棉等方法隔绝路噪和胎噪,但是这属于比较原始的办法了。先进的降噪方法是「 主动降噪」,通用、丰田等汽车厂商都已经有所采用。 所有的声音都由一定的频谱组成,如果可以找到一种声音,其频谱与所要消除的噪声完全一样,只是相位刚好相反(相差 180°),就可以将噪声完全抵消掉。这就是主动降噪的原理。 凯迪拉克 XTS 的 BOSE ANC 主动降噪系统、以及最近汽车音响厂商 Harman 发布的车载系统  HALOsonic 就是利用了这种原理来营造一个相对安静的车内环境。以上的两个例子都是需要整体打造一个完整的音箱系统集成到汽车本身上,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是以色列一家专业开发创新降噪产品的高科技公司 Slientium 研发的主动噪音控制解决方案。 其核心的产品就是一枚小小的芯片—— S-Cube 开发工具包(SCDK):这是一个强大完整的数字信号进程,是可自行装配的主动降噪开发工具。S-Cube 结合麦克风、扬声器等组成一个套件,麦克风和扬声器根据频谱响应和电气特性的具体要求进行选择,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内嵌在 DSP 中的 Silentium 专利算法。 这款芯片可以内嵌在很多产品中,还可以作为套件融入 OEM 的解决方案中。SCDK 能够最多减少 90% 的噪音(注:S-Cube 减少 90%的噪音是人的声压感觉,而不是真正物理意义上的减少 90%),可以适应点到点、点到区的降噪,其自适应算法可以根据环境的噪音灵敏度做出反应,把获取来的声音(噪音和非噪音)进行一个区分然后通过数据处理再产生相应的「 干扰声波」 去抵消噪音。利用这种技术,这家公司提出了「 静谧空间」(Quiet-Bubble)的理念:在人的头部附近区域形成一个清静的空间。目前该公司的技术的一个应用就是 QB 2(头枕中嵌入的主动降噪系统):它由 2-4 个扬声器、4-8 个麦克风和一个基本的 DSP 控制器组成,在 100-1500 Hz 范围内可以达到约 14 分贝的降噪。 Silentium 公司的中国代理商 NEB4 告诉 GeekCar,算法是 Silentium 核心竞争力。 现在整个组件成本约 300 美金,如果以后量产达到 10 万套以上的规模,芯片的成本将会大幅下降至 10 美元。NEB4 称这种技术已经在国外的飞机头等舱上面有了应用,而不管是在民航还是汽车领域,都还没有采用。 GeekCar 小结 目前来说,主动降噪技术的成本还相对较高,所以只能在少数高端车型上看到这个配置,但不管车的档次如何,人们都希望自己的车子能更加安静,而且降低噪音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车内乘员驾乘舒适。从长远来说,各种主动降噪技术肯定会大量应用在汽车上,只是需要不断降低成本。另外,在轨道交通、高速路隧道、特殊作业等对噪音要求更严格的场景下,这项技术应该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我和大学生方程式的故事(8):北航 AERO 车队——穿风踏雨,完胜黑夜

· Oct 31, 2014 333

这是「 大学生方程式」 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了,我们让那些参加了比赛的同学来讲自己的故事。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ERO 车队队员冉晓儒同学。 一个城市之所以令人回味无穷,无关风景,只为发生在那里的过往。 一个队伍之所以令人不舍放下,无关利益,只为一起努力过的人与梦。 相信,在襄阳赛场的每一个车队应该都有这种感觉。在那两个 3*6 米的篷房里,也装满了很多关于 AERO 的故事。 北航 AERO 赛车队为 2014 的 FSC 带来了油、电 2 辆赛车。其中油车并不是在去年的基础上进化,而是选择了革命,全新的设计、大胆的尝试,花费了 AERO 一年的心血,整个过程中,已经数不清他们有多少个通宵都耗在了车队的实验室,而令大家欣慰的是,今年全新的思路让设计报告取得了较好成绩。 因为加工件在加工时出现了很多插曲,导致油车总装计划一而再的向后拖延,以致 9 月末才开始让车手们熟悉这辆新赛车以及开始实际测试今年新设计的性能。可是车手训练没几天,油车的悬架却出现了问题。大赛在即,所以大家放弃了十一假期,又一次全情投入到新的一轮通宵大战。10 月初的夜已凉,但 AEROer 却说,他们的心始终是暖的。 虽然车手们与新赛车并没有磨合很久,对襄阳的赛道也并不熟悉,但 AERO 的车手们依旧信心满满、斗志昂扬。 10 月 11 日,下午 3 点,4 位车手动身; 10 月 12 日,凌晨 2 点,一辆货车平平稳稳从北航驶出; 10 月 12 日,早上 6 点,管理组随带队的林老师出发; 10 月 12 日,下午 2 点,大部队乘火车踏上征程。 10 月 13 日中午,所有队员终于聚齐在襄阳,集体前往赛场搭建篷房。 AERO 虽分为车架组、底盘组、动力组、电气组、空动组、电机组、管理组 7 大组,但车队的传统是有活大家一起干,不分你我,所以卸车时没有人闲着,一个个都像勤劳的小蜜蜂。尤其是动力组组员,大都是壮汉,承担了车队很多苦力的活,而且今年的动力组也很给力,在去往襄阳前,就把所有工作都做好了,到了赛场上,发动机可靠性强、动力强劲,表现简直满分。今年的动力组光在台架实验室进行搭建、测试和标定就呆了 2 个月,那段时间,他们满脑子都是联调联试、特性曲线、功率扭矩;那段时间,他们眼里没有男生、女生,只有能干活的、不能干活的;那段时间,他们只呈现 3 种状态:直勾勾的盯着发动机、直勾勾的盯着电脑、直勾勾的盯着测功机。。。就这样痴心而坚定地守护着发动机的他们带给了 AERO 本赛季最深刻的记忆——第一次成功点火,当听到发动机崭新有力的层层音浪,看到连续多日陪伴着的伙伴们兴奋的叫喊,动力组打心眼儿里觉得一切都值了! 凡第一眼看到 AERO 赛车的人,都会夸 AERO 的空动套件,它不仅美,也给赛车本身助力了不少,而且今年还增加了扩散器,这些都归功于空动组。为了这套华丽的战袍,空动组在暑假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跑去河北亲自操刀制作这套自己设计的碳纤维空套。为了给车队省钱,他们每天住的很省,几个人挤在一个不大的空间里,吃上也基本是自掏腰包,每天在粉尘乱舞的工厂里一呆就是一小天,边琢磨着边自己动手,虽然如此,但出门在外的他们从来不说,一心只想着要好好完成任务。功夫不负有心人,当这套外衣初次亮相,就赢得了所有伙伴们的大拇指~ ~ 神奇的管理组虽不涉及技术,但对 AERO 而言却十分重要。每天大家的财务、吃喝,车队的零件采购、人员接送,整个赛事的拍摄、录制,都是管理组的任务,他们好像哆啦 A 梦一样有着一个百宝袋,虽然只有几个人,却能够满足队员们一切要求!他们的尽职尽责,才会让 AERO 在襄阳安心的比赛。 提到每个车队的至宝,应该就是每个车队里的传统和老队员吧。每年留下来的老队员都是棒棒哒~~因为他们在新赛季里会承担更多、付出更多,所以拥有老队员的车队,都是幸福而幸运的。 AERO 的每一个襄阳之夜,都是老队员撑起的,尤其是耐久赛的前一晚,油车的右前 A 臂出现变形断裂,虽然有带备份的零部件,但大家仍希望能够想一个更优的方案,让第二天耐久赛的车手能更安全也能更好的发挥。这注定是个不眠之夜,老队员们带着相关技术组留在了冷冷的 P 房里修了一夜车。第二天的耐久赛,包括 AERO 在内的很多车队发车顺序被临时调到了后面,刚巧赶上了襄阳憋了多天的那场雨,相信这一刻在跑耐久的车队,都跟 AEROer 的心情一样,已经不在乎比赛结果了,只希望雨中的车手们一切安好,平安归来。AERO 第一位发车的耐久赛车手,技术娴熟,赛车流畅平稳,顺利跑下了 7 圈,未出现任何状况,连溅起的水雾看起来都很优美。AERO 的第二位车手,也很出色,在第二圈的回头弯处出现打滑,车头掉转 180 度,但车手反应快速、经验丰富,瞬间加油打转,赛车秒回头,漂亮的继续比赛。 在回北京的火车上,大家才看到了本次 FSC 的成绩和排名,有遗憾也有不甘,但 AERO 总是正能量满满,他们感谢这个平台给了大学生们机会,也坚信 AERO 的能力定会在这个平台熠熠发光,AERO 不会因为客观条件消极、止步,只会在自己热爱的事物上更加专注、付出。 一座城,一场赛,一场雨,一个梦。不管穿梭了多少风雨,不管放肆了多少黑夜,AERO 都是我们最爱的岁月!

汽车电商化下「试乘试驾」该怎么搞?

· Oct 31, 2014 333

10 月 29 日,我去参加了易车公司和上汽在北京举行的「 全城试爱——MG GT 大型碎片化时间试乘试驾体验活动」 启动仪式。整个仪式宣布了此次试乘试驾活动的开启:接下来从 11 月 11 号开始活动将持续 3 个月时间,在全国 25 个城市分 3 个批次,共 600 辆 MG GT 参与。仪式结束后,我亲自体验了这一次的试乘试驾活动,感受颇深,对这次两家公司搞的这个活动以及传统的试乘试驾的体验环节有了一些思考。 MG GT 试乘试驾体验 传统的试乘试驾无非是顾客到 4S 点后,在工作人员噼里啪啦地一顿产品介绍后,就带着你在他们选好的一段路上进行试乘试驾。整个过程中,4S 店的工作人员会不停地与你「 交流」,获取你更多的信息,「 鼓动」 你买车。我相信作为 85 后的朋友们,其实或多或少都会嫌这个过程啰嗦且烦人。身边 85 后朋友的购买习惯(电子产品以及汽车等)都是有购买需求后,先在网络上进行诸多的信息的了解,剩下的其实只是缺实际上手体验。那么传统的体验,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要跑去 4S  店,整个过程及其花费时间:首先 4S 店常常距离较为远,二是现在的年轻人哪来那么多的时间整块抽出来去试乘试驾。 这次易车和上汽合作的试乘试驾活动特点是:新车的推出,直接利用网络(PC 端+独具特色的移动端 App 和微信界面)预约,在一些城市(全国 25 个重点城市),让人们进行「 碎片化时间」 的试乘试驾情景体验。当天仪式结束我就用「 iLoveMG 」 专用 App 进行了试乘试驾预约,从北京西三环的香格里拉酒店到三里屯工体西路。进入 App 界面直接点击「 立即抢车」,页面上就会出现周围的车的小图标(红色的表示可用)。点击车预约留下电话就会收到信息确认,然后等着车来就行。整个试乘过程中,不仅能体验 MG 新车的性能和内饰等细节,还能和驾驶员轻松愉快的聊天,当然顺带很好的一点是免费地「 专属 Taxi 服务」。 当然体验结束后我不禁想到,对于 MG 这一品牌来说其销量还是不够大:所以这次上汽和易车合作的活动意义更多就是品牌推广上了。对于真正解决下文所谈到的颠覆(改变)传统的依托 4S 店进行试乘试驾体验这一痛点,恐怕未来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需要跨品牌跨平台的解决方案。 汽车电商化下的「 试乘试驾」 思考 电商这几天除了火药味十足的天猫和京东的双十一撕逼大战之外恐怕就是汽车电商的空前火热:不管是 Tesla 这样新锐电动车厂商利用自己的网络进行汽车直销,还是中国各大汽车厂商纷纷和天猫合作在电商平台上卖车,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切切实实的汽车电商化浪潮。 汽车电商化下,互联网绝不是纯粹的搜索门店的工具:以往买车先在网上搜寻一下离你最近的 4S 店的地址,然后左思右想选个有空的日子赶过去;想要洗车或者保养也是先在网上进行一番,然后开着车过去…… 汽车电商化接下来要解决的是要将所有这些你需要的东西都送到你面前! 基于这点,有很多相关的东西都可以如此「 搞」:网上试驾预约,保险办理,汽车金融,用户回购期权,保养维修等,现在汽车厂商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方便快捷地把这些服务分散到具体的需求人群中去。 思考到这些,就不难想象未来「 试乘试驾」 应该怎么「 搞」。 让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进行汽车的使用体验,上下班通勤时间、和朋友约会、去看电影这些平时生活的场景,都能完成试乘试驾体验。这种情景式体验一方面是契合消费者的时间和路线为大家带来了方便,另一方面在真实生活场景下,能够更好地检验汽车的性能,更全面的体现该车与潜在买者的匹配度。当然这里不仅仅是对于单一品牌、单一车型来说的,完美的解决方案应该是让消费者能够通过 PC 端或移动端都能体验各种品牌各种车型的全链条服务。)

我和大学生方程式的故事(7):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LSRacing 车队——青春,有你才精彩

· Oct 30, 2014 333

大学生方程式的那些故事接着讲:让参加了比赛的年轻人讲讲自己的故事。这些投稿我们基本不去做内容上的编辑,为的就是看看真实的他们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篇文章作者为车队成员:莫逸龙、陈晓梅。 青春的他们朝气蓬勃、活力四射,永远带着热情、自信和迎难而上的冲劲,或是在篮球场下挥洒汗水,或是绿茵场上肆意奔跑。他们看上去和校园里面的众多同学没什么不一样,然而在人群看不到的背后,他们喜欢闻着弥漫在空气中的汽油味,听着那随油门加大而嘶吼着的引擎声,感受着轮胎与地面的各种摩擦,这一切只因他们是来自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LS Racing 车队一群大学生,只因他们心中有他们的赛车梦。 车身组的队员在赛车车身模具加工时,队员穿着拖鞋用水管围着模具不停地冲洗打磨,磨完一轮又去修补表面并不明显的凹痕,修补完了又接着打磨,如此这般反复的工作持续几个星期,砂纸的型号也从最初的 60cw 换到 2000cw。经过无数次打磨冲洗之后,整个车身模具表面已经宛如电脑三维模型渲染过后般锃光瓦亮。做出了漂亮的车身模具并不代表车身制作就完成了。 太阳还只泛着熹微的晨光,车身组的队员已经在车队旁边的大棚里换工作服。在这室外常温三十多度的季节,队员们为了保证皮肤不会沾上具有腐蚀性的试剂都统一穿上了长袖外套,脸上带着厚重的防毒面具,从清晨 6 点半开始一直忙到中午 12 点半,草草解决午餐后又开始了繁忙的工作。喷胶衣、剪裁、铺布、刷树脂,这些繁杂的程序每一项都必须细心谨慎才能保证车身成品表面的光滑,而且每次刷完树脂必须要等待表面树脂完全干透之后才能进行第二次涂刷,队员们则利用这些间隙,就地躺在工作间阴凉的台阶上稍事休息。赛车车身的初步加工的结束也仅仅只是整辆赛车从无到有,从图纸到实物的开始。但队员们脸上满带希望,因为他们眼里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零部件慢慢拼接组合成一台属于自己的方程式赛车,并驾驶它飞驰在赛道上! 一台好的赛车还需要一个优秀的车手才能将其性能最大地发挥出来,但成为一名优秀的车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每天上午和下午,学校体育馆后面的篮球场就成了 LS Racing 车队的临时赛车场,密密麻麻的锥桶摆满了 2000 多平米的水泥地组成一个简单的赛道。车手组的队员集体出动,有负责掐表计的,有负责挥旗的,有负责后勤的。伴随着轮胎与地面摩擦发出的兹兹声,赛车在车手的驾驶下急速掠过每一个锥桶,流利攻下每一个弯道。在正式比赛过程中,赛车每撞倒赛道上一个锥桶就要从总计时当中罚时 2 秒,不设上限。为了让车手养成良好的习惯,车手组成员之间有个约定——让撞到锥桶的车手做俯卧撑,一来可以让车手引以为戒,二来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车手的体能训练时间一般集中在晚上。当学校里情侣们花前月下、闲庭信步的时候,却有那么一组年轻人在长跑、仰卧起坐、俯卧撑、引体向上等。这些人是车队的车手,对车手要求有足够的体能以保证在激烈比赛时不会因为体力不支而无法完成比赛。每次体能训练后,车手身上的衣服都浸透了汗水,尽管如此,他们每日依然坚韧的执行所制定的训练计划,因为他们深知,驾驶着自己制造的方程式赛车在赛场上奔驰的梦想,这一辈子恐怕只有在这支车队才能实现,他们为之奋斗着、期待着…… 付出总有收获,爱拼总会赢。所有的准备只为胜利的那一天。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LS Racing 车队经过一年的奋斗四天的驰骋,最终获得 2014 年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总决赛电车季军,电车成本答辩第三名,油车第八名的优异成绩。 青春,就应该有如此飞扬的神采、燃烧的热情、一往无前的韧性、从容不迫的心态、拼搏进取的精神,无谓虚荣、名利,只为了自己心中的赛车梦而精彩!

GeekCar「电音趴」之地图与导航(第一弹)

· Oct 30, 2014

「 你好,是 GeekCar 工作人员吗?请问今晚活动地点是哪里啊??我都 TMD 跟着导航在工体转了好几圈了!!没找到啊!!」 以上便是作为 GeekCar 工作人员的我,昨晚活动前,在接到的电话里听到最多的话。 借用来自博世软件技术战略合作经理、此次 GeekCar 特邀、客串、乱入「 住持」 刘晓贝 Kevin 的一段话:「 从地上转入地下,从白天改成夜场,从酒店换成夜店」。没错,GeekCar 这次把活动办到了工体西路的地下电音俱乐部,把汽车圈、互联网圈的大佬拉来了夜店。「 趟过这个场子,就百毒不侵了,行业需要新元素啊!」。GeekCar 的精神就是要打破传统,让传统和先锋碰撞出火花。昨晚的灯笼俱乐部里出现的不再是 party animal 们的身影,而是互联网公司高管、汽车圈大佬、硬件企业老板、投资经理、以及媒体记者朋友觥筹交错的场景。另外,志玲姐姐坐过的那辆迈凯轮也来凑热闹了哦。 好了,Burning man 的开场小电影也看了,动词大词的电子音乐也听了,差不多也该看看「 干货」 了。 车托帮 关恒《如何以社会化导航为基础,做互联网汽车》解决「 行」 的问题: 从通信行业转到汽车行业的关恒,现在是车托帮车载事业部总经理。真正伟大的公司是颠覆性的解决人类最基本的问题:衣食住行。今天讲到的话题就是行,即交通,是解决用户从 A 点到 B 点流通的问题;导航,则是要更方便快捷舒服地引导人和车从 A 点到 B 点。 考虑如何解决人的基本出行许需求的时候,我们就得从人、车、路三方面来着手。现代社会,任何车数量的激增(中国有 31 个城市的车辆数已经突破了 100 万),加上道路建设的不完善,常常导 致出现长时间的拥堵状况;更糟糕的是,现在的信息化指引缺乏人性化和互动性,且成本较高,所以我们就得从这些方面入手做出改变。(当前解决交通拥堵主要依靠信息化的指引手段,如交通广播、路面看板、移动应用中的红黄绿及智能引导。缺乏人性化和互动性,同时解决成本高昂,不易扩展和覆盖。)UGC 模式下的社会化导航: 常规的地图(导航)信息通过路况采集的方式(浮动车,政府交通部门提供的数据),这种方法成本高、精度低、规模化需要极高代价。不过创新性的 UGC 众包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结合更优算法以及大数据整合能力,能够更低成本更高精度地做出交通规划。国外的例子诸如  Waze 等, UGC 模式能够很好的发挥大众的力量进行收据收集,尤其是对自身测绘能力不是很强的国家和地区就显得更为重要。 国内车托帮就是采用了类似的众包数据收集方式,其微信路况平台依托 1300 多万的用户,可以实时的把线下问路(导航)搬到线上,并且反应时间迅速。车托帮依据这些用户提供的数据。「 以用户为中心」 这样的理念可以改变导航的「 工具」 属性,加上一些游戏因子,能够打造一个车主移动社区,增加用户粘性,进而良好的循环产生更好的数据。(主持人调侃地说车托帮可以社会化程度更深一些,要立志成为车载应用里面的「 陌陌」。)总之:在用户层面,车托帮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车主社区;在技术层面,车托帮是 UGC 众包模式的数据中心。 互联网汽车: 对于互联网汽车,国外谷歌、苹果,国内 BAT  等都纷纷摩拳擦掌——互联网汽车使下一个风口。互联网汽车需要的关键技术涵括了只能车载终端信息系统、语音识别、传感、大数据、云计算、通信等关键技术,需要汽车电子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融合。 首先要解决汽车的基础信息化问题,基于汽车做互联网。这里面我们可以把汽车的各种功能想象成为汽车的「 可穿戴设备」:智能车机、智能 OBD 设备、智能辅助驾驶、蓝牙/RFID 胎压监测、智能行车记录仪、语音路况播报、智能空气净化器等等,解决好这些问题后我们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互联网汽车。那么更高层次的互联网汽车就是基于互联网模式来做汽车,这里就要设计到诸多方面的协调和整合:整体市政交通调度解决方案、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实时交通规划、完整的城市交通和生活一体化以及人车路无缝信息的互联共享。 微软 王强《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重塑导航—来自观致逸云的思考》来自微软车联网解决方案的负责人王强和大家分享了以观致逸云为例,展开对互联世界里面导航的重新塑造的探讨。 由于观致汽车跟其他车厂相比,少了很多包袱,这样在「 白纸」 上能更好地进行设计。车联网(互联汽车)功能作为观致的 3 大卖点之一,其特点是观致逸云产品从设计理念上一开始完全从驾驶员的需求去考虑设计的,这不同于传统汽车厂商从汽车电子衍生出来。总的来说,利用与计算的技术,把设计理念得到体现。 无缝导航: 大部分汽车的所谓多屏概念,都是同一个东西(如 Apps)在不同的屏幕上进行显示而已,观致逸云是把不同设备的使用习惯和使用场景考虑在里面。导航(路径规划),各个屏幕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了清楚的区分:比如一个人头一天晚上在家用 PC 端进行了目的地的查询以及从住处到目的地的路径规划,第二天早上在车里车机就能够保存有昨晚的路径规划信息,汽车到达某处(如停车场)不一定是最终目的地,那么这时候下车就需要切换到手机,开始步行导航。这种按照不同的场景进行的端到端的无缝导航才是真正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的。 复合导航: 另一个可想象的点食复合导航的概念,国外如丰田等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我们在出行的时候有时候往往不是单纯的赶路,我们需要一些附加的信息,导航的「 空间」 在不断扩大。这时候基于路径规划上的一些 POI 信息,就会根据需要自动推送给驾驶员(用户),观致逸云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尝试,可以把交通信息、娱乐信息、天气、购物、票务等丰富的信息整合到导航过程中,极大方便用户进行相关信息搜寻。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相当强大的云计算框架之下的:TSP 服务平台、各种终端、云数据中心以及一些其他的服务提供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总的来说,无缝导航、复合导航是汽车导航里面需要深挖的两点。 这是分享的的第一弹,接下来会 Po 出其他嘉宾的干货以及互动环节的精彩内容,大家敬请关注! 更多现场图片:   未完待续…

我和大学生方程式的故事(6):哈工大(威海) HRT 队——我们都是造车人

· Oct 29, 2014 333

大学生方程式的那些故事接着讲:让参加了比赛的年轻人讲讲自己的故事。这些投稿我们基本不去做内容上的编辑,为的就是看看真实的他们到底是什么样子。(这篇文章是 HRT 车队队员集体所作。)新生事物诞生时,总是会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车队也是如此。创立之初,资金匮乏、场地短缺、人员不足,车队活动举步维艰。幸运的是,在领导、老师的牵头帮助下,我们寻求到了第一笔赞助,有了属于自己的实验室。缺乏经验就去研读本专业相关书籍论文,每小时 50 页的英文文献浏览速度成了队内的一项考核要求;人手紧缺,就去各院系宣传招募。 当时很多同学不理解,认为凭几个学生造方程式赛车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所幸的是梦想总能凝聚人心,二十几个人的团队初具规模,凭借着一腔激情热血在简陋的环境下忘我工作起来;工具匮乏,一遍一遍的用到报废,没有的就自己制作,焊枪一点、钢管一架、车床一动就成了专属工具。本就不轻松的学业再加上车队繁重的任务让年轻的先行者们只能更加勤奋忘我的工作,因为缺乏睡觉,第一任队长杨昌龙在加工零件时失神被齿轮砸到左手,当场晕厥。而当大家把他移到帐篷窝里时手里还拽着那只齿轮,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问:那个齿轮没砸坏吧? 6 个月的辛勤工作后, HRT 的第一辆赛车 HRT 10 落地了,当学校领导和赞助商为它揭开红盖头的那一刻,很多队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可是,问题接踵而至。调试赛车需要场地,去哪里找测试场地呢?那段时间,队员们四处寻找,学校的主楼广场、篮球场,威海市交运驾校都成了 HRT 队员挥洒汗水和梦想的地方。由于赛车不能上路,每次去驾校练车,队员们都要推着二百多公斤的车子往返八公里,期间还要爬过一个斜度很大的上坡,晚上回到车间,很多人都累得直接躺在椅子上就睡着了。 但是,当 2010 年 HRT 10 疾驰在上海国际赛车场的赛道上并最终越过终点线时,我们收获了全场的欢呼和掌声,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优越的性能,独创的单体壳技术以及超炫的外观让我们成为了全场的焦点。奖项荣誉蜂拥而至,我们取得了全国第九的成绩,同时囊括众多单项奖:最佳年度综合奖、最佳视频奖、最佳外形奖。 一路走来,如今再回首参加过的历届中国赛,我们走的并不顺利,有过失落,有过辛酸,无数次问过自己还要不要再坚持下去,这样的坚持是否还有意义…… 还记得 10 年 HRT 初战告捷后,巨大的喜悦感冲击了每一个队员甚至指导老师,开心之余也让大家越发的自信,相信自己是可以造一辆好车的,同时也萌发了更大的梦想——「 造辆好车去夺冠」。 在 HRT 11 的设计上队员们一致主张尝试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最终打造出国内首例碳纤维单体壳车身,并把气动换挡等先进技术运用到 HRT 11 赛车上。 「 期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在 11 年的中国赛赛场上我们深切的体会了这句话。 HRT 11 亮相上海国际赛车场,被媒体评价为国内技术含量最高的赛车。然而,发动机的突然报废让我们遗憾告别了比赛,也让我们被迫接受「 2011 年的赛车梦破没了」。 希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大家失落,也让一部分队员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这个年轻的团队,一时间车队的前途变得渺茫,大家的情绪都被压抑着。但是这个压抑的氛围被指导老师王老师打破了,犹记得那年赛季结束后,王老师每天都最早一个到车队工作室开门,然后拿着干净的布小心翼翼、以一种神圣的神情膜拜地去擦拭已有的两辆赛车 HRT 10 和 HRT 11,队员的不解得到了这样的解释:「 不管赛事结果如何,这两辆车是我们从无到有、一点一点设计、加工、调试出来的,他们就是我心中的赛车梦,如果我自己都不珍惜他们,我觉得我都没有资格去谈什么梦想!」 一席话,让队员们醍醐灌顶,我们是一群造车人,我们的梦没有破,他们还好好的存在在那里,坚定地告诉我们曾经的努力、现在的成就、未来的方向。 当然我们也从中不断反思自己,静下心来反省「 如何造辆好车去夺冠」。紧接着的 2012 赛季,所有队员都憋着一股劲,卧薪尝胆,奋发图强。车队加强了各方面的管理,设计上大家关注每一个细节,整辆赛车由六千多个零部件组成,每个零部件的减重都是以克为单位计算的,有时为了减轻十克的重量都要更换原本的紧固方案。从 HRT 11 到 HRT 12,整车质量从 260 kg 减到 了 220 kg 左右,仅单体壳减重就达到 19 kg! 这样的精神状态已经变成车队传承的一部分。在后来的 12 赛事、13 赛事、14 赛事,我们尝到过更大的成功,大到像 13 年一举拿下了燃油组赛车设计第一名、赛车轻量化第一名、ANSYS CAE 分析第一名等六个奖项,成为当届比赛 72 支车队中获奖数最多的车队,并最终夺得总成绩亚军,也曾跌落到更深的深渊,深至如 14 年油电两辆赛车都未能完赛。然而,我们从未再自我放逐过,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份严谨踏实的精神理念,一直坚信着自己是造车人的梦想指航,相信着,并不断为之努力着。 是的,我们都曾失落、辛酸、质疑自己甚至想要放弃自己,但是,最后我们都没有,造车人的梦想让我们都义无反顾的坚持了下来,从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以及灵魂的归属感。 积累了一定的国内赛事经验后,车队有了新的目标:出国比赛,成为一支国际化的队伍。2012 年 9 月,HRT 第一次走出国门,参加了日本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完赛后队长登上领奖台,看着它胸前的五星红旗,HRT 人感到由衷的自豪。 2013 年 8 月,经多方筹措资金,我们终于有机会站在了代表国际最高水准的德国赛赛场上,与世界一流强队同场竞技,我们深刻体会到德国深入人心的汽车文化、精湛的制造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严谨的工程师素养。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与国际一流强队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耐久赛时,半轴的意外断裂又让我们铭记,赛车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决定比赛的成败。 赛车是 HRT 的梦想,性能是 HRT 的追求,创新是 HRT 的灵魂。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没有忘记我们是一群造车人,我们要造辆好车去比赛,正是这个梦想和信念支持着我们坚持走下去从最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硕果累累,从一次次遭受挫折到重新奔驰赛场,这其中有太多的汗水、泪水和成长。HRT 人相信只有勇敢的追求过梦想,青春才无憾。

License+:帮助青少年驾驶员更「好」地驾驶

· Oct 28, 2014

更「 聪明」 地驾驶不仅能够节约时间和金钱,更关乎人的安全。这对于刚拿到驾照的人来说尤为重要:拿到驾照的开始半年往往困难重重、危险多多。市面上有基于为青少年驾驶员提供实时指导的产品,但是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过多的数据以及被束缚的感觉带来的体验确实不怎么好。不过最近 Automatic 推出了 License+ : 在 App 里面免费的「 教练」 帮助下,青少年驾驶员可以形成良好的驾驶习惯。 开发这款产品之前,Automatic 对众多父母和青少年进行了调研,了解了怎么帮助其提高安全有效的驾驶技术。该公司通过一个插在汽车 OBD 端口上的设备与智能手机进行通信,记录行程,监视引擎状况,检测撞车事故,实时追踪驾驶情况,为超速、急刹车等事件提供声音提醒。License+ 是一个 100 小时的驾驶项目,其中包括行程记录,超速(超过 70 英里/小时)、急刹车、重油门等驾驶事件的记录及额外反馈,并随时计算出一个总体的「 驾驶得分」。家长可以通过网页版的仪表盘监视这些事件。 以下是  License+  的 5 个核心原则: 1. 青少年需要自主学习来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同时也需要来自有经验驾驶者的帮助。 注册 License+ 的新驾驶员可以从有丰富经验的驾驶员里面选择一位自己信任的(这些驾驶者都在半年时间里有超过 100 小时的独立驾驶经历)。 2. 取得了驾照的驾驶员和好的驾驶员还是有很大区别 License+  会用一些激励使新驾驶员练习好的驾驶技术,比如在教练指导下安全驾驶了 10 英里的夜路,或者说开了 50 英里没有踩过急刹车。项目结束时,App 会授予青少年一块奖牌——铜牌、银牌或金牌视他们的得分情况而定。 3. 青少年也可以是好的驾驶员,需要一个途径向父母和朋友证明。 通过 App,驾驶的很多情况都被记录下来可以作为反馈,可以把这些数据传送给父母或者朋友。 4. 对于提高安全驾驶来说,开放式的沟通比对后果的警告更有效。 5. 父母希望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License+ 项目已经在 iPhone 应用中推出,Android 版应用很快也会更新。Automatic 的 OBD 设备 售价 99.95 美元 ,不过无需支付订阅费用。我觉得对于那些觉得学车麻烦的人来说,最好的办法还不是这款 App,我觉得他们应该期待无人驾驶汽车早日到来! 编译自 Automatic 官网

我和大学生方程式的故事(5):辽宁工业大学队——披荆斩棘,无所畏惧

· Oct 28, 2014 333

大学生方程式的那些故事接着讲:让参加了比赛的年轻人讲讲自己的故事。这些投稿我们基本不去做内容上的编辑,为的就是看看真实的他们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篇文章作者来自辽宁工业大学方程式赛车队:蔡亚风,悬架组组员;张慧心,车身组组员;张兴旺,车架组组员;孙威,发动机组组员。 2014 FSC 结束了,我们带着行李坐在返回锦州的火车上,看着窗外不时有建筑物向后掠去 ,脑海中不断的闪现着比赛中那些让我们记忆深刻的瞬间,那些惊心动魄的画面。第七名,这也算是队员们通过这一年的辛苦努力交上的一份满意的答卷吧。 回想起这一年造车过程中的一幕幕场景,其中的心酸在这一刻也就淡然了。我们在比赛中顺利完赛,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自然,但背后都是由队员们的辛苦换来的。作为万得车队的队员,我们在造车的过程中力求完美,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与心。 大赛在即我们不得不加班赶工,每位队员在那时过着课堂、车间、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耳边没有优美的音乐,只有车间里角磨机发出的刺耳的噪声。每每加班到深夜,累了就走出车间借着路灯昏暗的灯光,蹲坐在路边,逗留片刻便返回继续工作,井然有序的装配赛车,心中只为了让万得三号驰骋在赛场上。 经过长途跋涉,队员们都已集结完毕,剑指襄阳。赛场上虽然没有照片上看上去那么华丽,但是从不缺少激情,看着各个车队,各个赛车,四处充满着劲爆音乐,赛车的轰鸣声让全场沸腾,大家积极备战。一切就等着车检过后参加动态比赛。 车检暴露问题 细节很重要 大家推着赛车进入车检环节,之前的几项检查都顺利通过了,正在大家以为可以一次通过的时候,没想到在最后一项中,不受重视的细节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因为紧固车身的一个螺栓露出的螺纹数超出了大赛规定的 2 到 3 个,造成我们将赛车进行整改后重新车检,我们大家谁也没想到造成复检的原因竟然是这个小问题造成的,就是这个小问题推迟了我们的动态参赛时间,在之后的比赛过程中细节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油压不稳,侧翼刮地,座椅设计不合理等,这些小问题都会影响我们的动态成绩,耐久赛之前水箱有开锅的危险,这一直牵挂着队员的心,大家都知道耐久赛对赛车的考验最大,而如果耐久比赛时水箱要是开锅了就 DNF 了,但是还好幸运女神眷顾了我们,耐久顺利完赛。 指导老师们与我们赛后总结特别提到了这个问题,细节重中之重,一定要注意,在这里真的要像那些强队学习,学习的并不只有技术,比如 2013 年的冠军厦门理工的车子,车身没有原子灰,直接烤漆,这样充分表现了他们轻量化的理念;太原理工的进气结构促进了发动机的进气;湖大的赛车翼片是弯曲的,这样看起来很有视觉冲击力。这些改动都对赛车上无论性能上,外观都有着很大影响。我们的赛车不论在工艺上还是在相关技术上都与强队差距较大,尤其看到国外的车队,看到斯图加特那设计精妙的稳定杆后,真是不得不感叹德国人在汽车方面的造诣。 FSC,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比赛,这是一个让我们实现梦的舞台, 它可以让中国有着共同赛车梦的大学生们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交流,同场竞技。在耐久赛发车旗帜挥起的那一瞬间,赛车飞驰而去,我知道梦想不远了。 2014 FSC 结束了,但是队员们激动之情依然溢于言表,毕竟这里有太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地方了,对于大四学长来说这个比赛已然成为回忆,回到学校后面对的是找工作,那些充满着激情,梦想的美好生活永远也回不去了;对于大三的队员们来说,接下来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不同的队员还要一起并肩作战去实现共同的梦想!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2015 FSC,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