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凯翼」,我们疑惑并期待着

· Aug 30, 2014 333

8 月 28 日下午 4 点,凯翼汽车在成都车展前夕举行了品牌发布会,宣告其品牌正式成立, 同时发布了一款 A 级 SUV 概念车 i-cx。发布会之前的小憩时段会场的休息区域满是蓝色幽光以及各种饮料和小点心,这样的感觉倒是有些神秘。(当然也顺便尝了一两款小点心,注意我只是顺便…)发布会上,凯翼汽车总经理郑兆瑞表示:「 凯翼的目标是成为创新的互联网汽车企业,将致力于打造年轻人喜爱的智能互联汽车。」 凯翼从何而来:资料显示,凯翼汽车由安徽省江北开发公司、奇瑞控股和芜湖建投公司三方共同出资成立,注册资金 20 亿元。也就是说,凯翼汽车是政府与企业结合的产物。「 凯翼」 自称和奇瑞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凯翼的股东之一为奇瑞控股,凯翼的掌舵者为奇瑞原副总经理陆建辉,凯翼的员工是原来奇瑞旗云汽车、开瑞微车、奇瑞商用车的人,此类等等让奇瑞和凯翼的关系肯定是「 剪不断,理还乱」 的。 「5+1」 产品布局& 概念车发布 发布会上凯翼表示未来「5+1」 产品是 1 款 A0 级 SUV、1 款 A 级 SUV、1 款 MPV、一款基于 SUV 和 MPV 的 CROSS、1 款 A 级轿车和 1 款 A0 级轿车,这几款产品将通过平台化战略使汽车的部分实现多车型用途,节省企业成本。发布的概念车是 i-cx,车身长达 4577mm,宽 1946mm,首款概念车高 1709mm,2800mm 的超长的轴距。 这款车采用 1.6TCI/1.4TGDI/插电式混合动力三种不同的动力形式,搭载 6MT/6DCT 变速器以及全时四驱系统。凯翼 i-cx 采用全新的技术平台,以及 TGDI 发动机。 关于「 凯翼」:我们的疑惑与期待 凯翼(COWIN)寓意「 凯旋之翼」,其品牌 slogan 为「 纷享•易生活」、「 智能 互联 时尚车 FMV」。定位的目标客户群为「 自由选择,自我实现,乐于分享的年轻的网上一代」,这些人年龄主要在 20 到 32 岁左右。 凯翼的企业价值观:易、益、翼。凯翼的特点:新、轻、精、智、赢。 对于价值观中的 「 易」 有必要探讨一下:凯翼是想用科技来易化生活,这是 科技发明的重要意义。但是另一方面,把高科技应用(想要达到智能互联)整合到一个汽车上,首先是对自身技术的考验,诸多「 高精尖」 浓缩在一起,需要整个「 系统」 协调高效。凯翼的技术团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能够达到出色的水平来面对外资品牌、合资品牌,甚至是本土的其他竞争者?这个问题是我们的疑惑,当然我们也期待着「 凯翼」 能够在接下来展示出自己的能力。 「 凯翼」 汽车的特点里面,「 创新」 这一点在这里不多说,因为「 不创新就等死「 不管对于汽车巨头还是后起之秀来说都是如此,我想聊聊「 凯翼」 的 「 轻」 和 「 智」 特点。首先 「 轻」,是「 整合全球优势资源,聚焦核心环节,专注资产经营效率,实现资产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凯翼的思路是把重点是放在设计研发以及营销上,其整车制造会采用代工或租赁的方式。这种做法在互联网企业很常见,比如苹果,三星等找富士通代工产品,但是这种轻资产的模式确实在汽车行业还是比较创新。这或许能够让凯翼这样刚起步的汽车企业集中精力开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汽车产品,并且有足够的资金在营销上做文章,打开品牌知名度和销售面。不过我们还是对这种代工有些许疑惑:现在凯翼的代工由奇瑞来做,两者的关系让我们不免多想。 对于 「 智」 这一点,现在的汽车厂商纷纷自己开发智能平台或是和互联网公司合作。未来汽车的进化方向是电动化、无人驾驶等,这要求汽车要足够智能,能够实现人车完美互动,自行安全驾驶。凯翼着力追求这一趋势是值得大家期待的,但问题是,新的品牌如何实现智能技术赶超,自主开发会不会进度缓慢,和互联网公司合作会不会丧失核心技术控制权。 Geek Car 声音: 凯翼品牌的推出,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了一股新的力量。关注互联网,抓住年轻人,始终是这个时代最需要把握的。但是凯翼面对的机会和困难都很多,虽然有很多疑惑,但是我们还是期待它能够「 成为创新的互联网汽车企业,打造出年轻人喜爱的智能互联汽车。」   附:「 凯翼」 概念车 i-cx 的视频

EPA 的 MPGe 评估是否会影响电动汽车的销量?

· Aug 28, 2014 333

EPA:美国环保署 MPG:每加仑燃油能行驶的英里数 MPGe:每加仑燃油当量能行驶的英里数(每加仑燃油当量指的是等同一加仑燃油能量的电力的千瓦时的数值或 CNG 的立方英尺数值或氢气的千克数值)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会受到里程评级的影响,这一论断出自 Venture Beat 的一位作者。该作者表示他买了一辆 2014 款丰田普锐斯插电混动汽车后,把汽车的 MPGe 数据和实际情况进行了对比。 他的发现如下: 该款插电式普锐斯的 MPGe 评估数据为 95,这个数据很难去量化,可以说是纯属想象的人造数据。因为电力模式和燃油模式的行驶比例因人而异。例如,一辆马自达 minivan 行驶一英里的燃油成本为 21 美分,插电式普锐斯在纯燃油动力模式下行驶一英里的成本是 10 美分,纯电动模式行驶一英里成本是 2.5 美分。对于那些短途通勤的人(即纯电动模式驾驶占比较高)来说,一个月能够节省约 100 美元。然而每次充电量不是那么容易准确获知,所以不好去直接比较燃油和插电汽车的「 动力成本」,但是可以计算每个月额外用于汽车充电的电力成本,把这个成本加到使用燃油的成本上,算出总成本。 虽然 MPGe 数据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那么明确清晰,但全美插电式混动汽车的销量还是有明显的上升(截至今年 7 月):美国人今年多买了 55,000 辆插电式汽车,相比 2013 增长 51%(这里表并没有包括 Tesla 的数据)。 如果 VB 的文章所言正确,如果民众能够清楚算出插电式混动汽车的经济账,那么插电式混动汽车的销售量本可以更高。 Geek Car 观点: EPA 的 MPGe 指标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不能帮助消费者买车时做出较为明确的燃油经济性的评估,但可以使用类似「 每 100 英里耗费千瓦时的数值」 指标来指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过这一指标很少有消费者知道,更不要说消费者不知道去哪里获取这一指标来进行衡量。)所以认为 EPA 可以推出相关指标体系,来评估诸如混合动力汽车或者纯电动汽车。当然汽车厂商或者 App 开发者也可以推出一些可以取代 MPGe 指标来衡量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应用,不仅可以提供给车主作为对其汽车成本的跟踪以及和传统燃油汽车成本做出直观对比,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发布相关报告提供给那些潜在的购车人群。 总之,混动汽车或者纯电动汽车不仅在绿色环保上有所建树,而且确实能大大减少你的驾车成本,尤其是针对那些短途通勤的主要人群。   具体相关拓展阅读材料: EPA 报告 题图来自 autoblog , VB

你都买小米手环了,也给你的车戴个「健康追踪器」吧

· Aug 27, 2014 333

「 健康追踪器」(如 Fitbit、Wello、ibody、最近出现的各种运动手环等)可以记录人的睡眠情况以及你每天的运动细节,不过最近有科技公司为汽车量身制作了「quantified-self」(量化自我,也叫自我追踪)的一款硬件—FIXED。 FIXED 的传感可以通过蓝牙连接你的智能手机和汽车,然后可以传送诸如「 何时需要加油或充电」「 何时需要更换空气过滤器」「 何时添加冷冻液」 等信息到你的手机上。该款设备通过汽车的 OBD II 接口连接汽车,然后搭配你的智能手机使用,可以随时传送各种重要的诊断数据以便你能及时了解爱车的状态。 这款硬件有个好处是不需要电池或者充电。把它插入接口,汽车就能为它提供电源,所以不必担心它没有电不能使用(除非你的汽车电力耗尽)。 FIXED 可以告诉你汽车的某个问题将会在开多长距离后有重大影响,同时警告如果忽视手机上信息的提示会产生什么后果。另一个很有用的功能: 告诉你解决或者修理出现的问题将会花大概多少钱。(瞬间觉得这个功能可以帮助小白们免受汽车修理店的狠宰!!!)这项修理成本预估功能基于大量用户和修理店的云资源。 这款装置的 app 目前只有安卓版(iOS 版本正在开发中),预订价格是 40 美刀。对于有多辆车的用户,可以使多个 FIXED 硬件都能连接到你的智能手机上。在 Kickstarter campaign 上,也有该装置的众筹项目(筹资 3 万美元),预计顺利的话产品将于 2015 年 4 月面世。 Geek Car 思考 现在越来越多的 OBD 车载产品出现,安全问题不得不引起重视。很多黑客可以通过这一接口来入侵汽车,然后盗取汽车。虽然如 FIXED 的创始人说的「… 没有一个系统是完全能防范黑客的…」,但是产品的安全性能仍然是用户特别关注的一点。不知道各种 OBD 硬件商是如何考虑和解决这一问题的? 题图源自 the FIXED

有木有搞错:兰博基尼和苏-27 赛跑?!!!

· Aug 27, 2014 333

这不是一次常规汽车拉力赛,因为你会惊诧地发现一辆兰博基尼飓风和一架苏-27 战斗机正在进行一场「 地空对决」。 起点线上,兰博基尼「 飓风」 和苏-27 都蓄势待发。不过最后的结果你可能会猜到:「 飓风」 起步阶段稍占优势,不过很快就被更为强悍的苏-27 给反超了,并领先到最后。以下为此次对决的视频: 据报道,视频中的意大利跑车是兰博基尼 LP610-4 标准版,配备 5.2L 的喷气 V10 发动机,能输出 610 马的动力。当然大家熟知的苏-27 则是双发动机战斗机,飞行半径达到 3530 公里。苏-27 从 1985 年起就在俄罗斯空军开始服役,快要达 30 年之久,是一款经典的军用战斗机。 其实这样的比赛,不仅仅是搞怪,还同时让大家一饱眼福——既见识到超级跑车的风采,又欣赏到苏-27 划破苍穹的气势——活动很好地宣传了汽车品牌。   编译自 worldcarfans

电池升级 Tesla Roadster 有机会复产

· Aug 26, 2014 333

Tesla 在 2008 年推出了旗下第一代产品 Roadster 跑车。Roadster 于 2008 年开售,北美地区 2011 年停产,全球其他市场则于 2012 年停产。该车在全球范围累计一共卖出了 2418 辆。 Tesla CEO Elon Musk 在年度股东大会上颇为神秘地表示,Tesla 正在为 Roadster 准备一项「 相当令人兴奋」 的更新。近日,Musk 接受英国杂志 Auto Express 采访时揭晓了答案:Roadster 将迎来更强劲的电池组。据悉,新的电池组可以 Roadster 的续航飙升至 640 公里,可以从洛杉矶一直开到旧金山,中途不用停下来充电。如果真的能实现的话,绝对是一项创举,因为原本 Roadster 的行驶距离只有 392 公里。不过 Tesla 却没有表示到底作出什么的改变才能续航 640 公里,与机械增功系统共同发功又会有什么效果,而最重要的售价也没有透露。虽然很多资料仍未公布,但 Elon Musk 就铁定指出今年一定会执行这项计划,所以车迷们应该不用等太久就能知道 Roadster 的最新资讯了。   编译自:autoblog ,car1.hk  

神奇的石墨烯材料将使得 Tesla 的性能「更上一层楼」

· Aug 26, 2014 333

Tesla 早前宣称其全电动 Model S 轿车可以一次充电行驶约 265 英里,最近特斯拉 CEO Elon Musk 透露「Tesla 很快将会推出一次充电可以行驶 500 英里范围的车」。 根据 Gas2 和 Clean Technica 网站消息,Tesla 能较快推出上述能行驶 500 英里的汽车得益于石墨烯阳极材料电池的发展,这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输出能达到普通锂电池的 4 倍。 石墨烯:首次于 2004 年有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分离发现的一种碳基「 超级材料」,200 倍高于钢铁的强度,平面铺开近似透明,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性能。(一种及其理想的电池材料。)石墨烯的分子点阵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它拥有上述性能,其结构不仅强韧稳定具有自修复能力,更为关键的石墨烯是二维平面的。 2011 年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发现石墨烯作为电池阳极材料能够大大提高储能和充电速率。最近,莱斯大学进一步发现石墨烯和氧化钒的混合物制成的电池能够 20s 内充满电池容量的 90%,并且可以长时间稳定此性能(1000 次循环利用的实验证实),并且有效地控制了成本。 说到 Tesla 的电动汽车,石墨烯制成的电池就能帮助汽车快速而高效的充电,特斯拉对目前其 Model S 85 kW•h 电池组并不满意,接下来其目标是要是这一数据翻倍。 Musk 说过 Tesla 的目标是制造大家买得起的电动汽车,但是石墨烯电池目前来说还是非常昂贵的。鉴于此考虑,我认为短时间内该种材料不会很快大规模应用于 Tesla 接下来的电动汽车中。不过相信科技发展会解决石墨烯材料成本的问题,到时候高效率的石墨烯电池将会大力推进人们走进「 纯电动汽车」 的时代。   编译自 businessinsider

有了机器人驾驶员,任何车都可以是「自动驾驶」的!

· Aug 25, 2014 333

「 无人驾驶汽车」 这个概念已经火到爆了,谷歌的无人车项目更是赚足了眼球。如果现在马路上跑的车子或者一些老车也想跟着「 无人驾驶」 的风潮,那该怎么办呢?也许下面这款 机器人驾驶员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的所谓无人驾驶汽车大都从市面上的量产车,如尼桑 Leaf、雷克萨斯 RX(谷歌无人车项目使用)等改进而来。电子元件以及各种传感器都是精心而谨慎地被安装在汽车的里里外外。这些无人车的实际控制都是通过线控系统来实现的。 试想,如果把电子元件进行改进和重新组装,那么是否可以创造一个可以移动并且能够被方便安装在任意车辆里的自动驾驶装置?这种装置可以使一辆老爷车或 RV(游乐型的房车)分分钟实现自动驾驶(机器人代驾),瞬间高大上起来!   当然这种装置也是有很多重大挑战和限制的,首先机器人必须是「 人形」 的(这样才能匹配汽车的驾驶位置),其次实体的操控界面是必须的(不能总是依靠于线控)。 汽车踏板的问题已经由汽车零件制造市场解决了:辅助制动系统产品实质上充当了机器人的「 脚」,使得刹车、加速、离合器等能够和汽车主体装置的运转有效连接起来(可以通过蓝牙等无线连接方式)。踏板装置由于可以无线控制,所以它可以在车内地板的随意地方安置。机器人身上的方向盘控制系统需要通过某种「 夹具系统」 来调整和保证车轮的方向。另外,机器人附加的「 手」 可以用来控制诸如车灯、雨刷、仪表指示等,换挡也可以通过机器人驾驶员的「 手」 来操作(估计这需要对机器进行一定的「 训练」)。 机器人驾驶员放置于驾驶员座位上(用安全带或者其他方法使之固定),机器人底座采用橡胶垫以防止其滑动。当然如果 OBDII 接口可用的话,机器人驾驶员还可以与之连接以获得汽车的数据(车速、转速等)来协助驾驶。如果是老式汽车,车速则可以通过机器人内置的 GPS 系统获得,转速可以通过转速计的声音或是图像提示来获知。机器人驾驶员头部包含了主要的视觉、声呐、雷达等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与汽车本身的传感器建立联系,共同来完成驾驶任务。 和自动驾驶汽车内置的各种装置相比,这种机器人驾驶员装置无疑更灵活更结实,技术将会使得「 机器人驾驶员」 很快成为可能。 想想有了它是多么的惬意:高速路上枯燥的驾驶将可以交给这个小家伙,日常车辆的护理交给它帮你开到汽车美容店去,当然最惬意的是可以让「 老爷车」 们在未来「 无人汽车时代」 同样跑起来。

让汽车们通过车灯「对话」,驾驶将变得更加安全

· Aug 25, 2014 333

为了提高汽车的智能程度,激光技术、雷达技术、专用 Wi-Fi 技术、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都已经运用到汽车的制造中。但是,这些技术如果量产,工艺复杂,并且成本高昂。现在,通过汽车头灯和尾灯的闪烁,仅仅依靠现有的汽车配置也可以完成车辆之间的沟通。英特尔公司的研究人员 Richard Roberts 想到了这种技术方案——可以使用 LED 灯发出的可见光来建造一个低成本的汽车网状网络,很多已经安装了 LED 大灯的汽车都能使用这一网络;实际上,这种网络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从 2008 年开始,英特尔公司早就开始这种被称为「 可见光通讯」(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VLC)的技术,但直到最近,这个技术的研发工作都还是处于不那么重要的地位。VLC 项目的负责人 Richard Roberts 认为该技术具有成为汽车之间通讯平台的潜力,希望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按照理 Richard Roberts 及其同事的描述,「 可见光通讯」 的技术使用一系列的 LED 灯可见光闪烁信号在车辆间相互传递信息。在传输信号时,LED 灯光的闪烁时间非常短,人类肉眼感觉不到光线的变化,却能将道路的交通状况、汽车位置、发生碰撞的可能性等信息传送给其他车辆,并且能作为自动驾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装配了自动驾驶系统)。 但可见光通讯的限制也是显而易见的,白天的强烈阳光,或是大雪、大雾等极端天气,都会影响车辆之间的光通讯。 普通的摄像头就可以捕捉到 LED 灯发出的可见光,因此使用 VLC 系统基本不需额外安装雷达或是其他发射/接收装置。尽管在汽车间通讯方面,激光或者雷达能更好地识别周围环境,且不受制于周围的光线环境,但是在现有的汽车上加装新的传感器毕竟相对麻烦,而且路面上至少要有 10% 以上的汽车安装了传感器,才能形成连接网络。 Richard Roberts 表示,在汽车上加装新的设备总是一个问题,但是汽车上本身就已经装满了摄像头。Roberts 和他的团队正在尝试为汽车厂商提供一系列可以协调信息系统的 IEEE 标准 。未来,这套系统还可以将交通信号灯也一并纳入。 十字路口周边「VLC」 的应用图: 从自动驾驶技术的角度来看,「 可见光通讯」 的可靠性不高,但「 可见光通讯」 作为将来自动驾驶汽车的附加安全装置却完全可行。如果能制定好 IEEE 标准,便能引导将来的「 可见光通讯」 车载设备的发展。从短期效果而言,在全自动驾驶汽车出现之前,「 可见光通讯」 至少能提高我们汽车的安全性。

福特计划专门推出一款混合动力汽车以对抗丰田普锐斯

· Aug 25, 2014 333

据内部消息传,福特将于 2018 年左右推出一款专门的混动汽车以和丰田的普锐斯展开竞争。这将是福特第一款专门的混动汽车,而不是改自汽油款的混动汽车(如混动版 Fusion 或是 Pinto)。 据悉该车将会以福特 C2 全球紧凑的结构设计为基础,为了该车型的保密,福特为其取了内部代号—C240,该车将会在底特律附近的韦恩组装厂(Wayne assembly plant)生产,或将加入福克斯、翼虎车型系列或是新系列。 最后福特会提供一系列外形的该类车辆:包括至少一款插电式版本,五门轿车,以及紧凑型的厢式旅行车。当然,猜想福特也许会推出可选择性的活动顶棚或者更具想象力的「 水陆」 两栖的版本。 现在纯电动汽车一直引起大家的持续关注,不过纯电动汽车还是有诸如充电难、电池续航时间限制等诸多待优化的问题。电动汽车始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所以很多汽车厂商都把未来 5-10 年的市场定位在混合动力汽车上。比如,福特就曾表示在 2020 年左右,其混动车比例将达到 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