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人驾驶汽车变成流动的店铺?
我想在上班路上顺便吃早餐,所以提前预约一辆「 庆丰包子铺」 无人驾驶汽车,下次想在去机场的路上做个 SPA,那就叫一个 SPA 无人驾驶汽车…… 在未来这种场景可能并不是「 逗你玩」。 最近。来自美国的设计师 Michael DiTullo 画了几张关于无人驾驶车的设计图,他的思路和我们不谋而合。 在他的图里,方向盘很小,中控台变成了一整块大屏幕……而在图里,星巴克、冰激凌元素和汽车结合了起来。这个让人脑洞大开的「 无人驾驶咖啡馆」 概念,给我们带来了未来无人驾驶汽车主宰道路、引领新商业的无限遐想。 想象一下,你上了一辆星巴克的无人驾驶汽车,点了一杯拿铁惬意的和朋友聊天感觉;再想象一下,上了一辆无人驾驶汽车,里面正在播放 3D 的《侏罗纪世界》,通勤的时光是不是很享受。 Michael DiTullo 带来的这些虽然只是对于无人驾驶汽车车内功能环境的丰富想象,但是从这些里面我们应该更多的看到,无人驾驶一定是孕育着一个巨大、崭新的商业世界,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和逻辑。 首先一辆一辆的无人驾驶汽车就是一一个比较独立的小商业体,基于每一辆车所售的商品或者服务,可以把费用和车费绑定在一起「 销售」 给用户。而把同一业态的无人驾驶汽车组成车队,就有机会形成一个规模性的商业体,以打造品牌和创造效益。 更重要的是,把目前集合式的商业打碎分拆到一个一个较为密闭的分散空间,这是新商业的一种再造。 未来人们更热衷于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结合移动端技术和无人驾驶汽车的融合,人们甚至可以提前「 定制化」 需要的无人驾驶车类型,比如文章一开头假想的那个场景。(当然无人驾驶汽车里面的服务可以是无人自助式的,当然也可以附带各种工作人员。)分散的商业的好处是,解决了未来城市空间的拥挤度。减少了大型综合体和门面的需求,降低了相应的商业租金,同时提高盈利能力。当然这种分散其实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基于云端和大数据的支持,这一切其实在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又是一种高度智能的整合。 一个新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科技上的进步,甚至会重塑整个社会经济形态。 所以准备好了在无人驾驶汽车上喝一杯咖啡,吃一套煎饼果子,看一场电影,甚至约一个 pao 了吗?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用块大铁板来刹车,这也够「直接」的
很大一部分交通事故都是由刹车不当造成,如何弥补人的反应迟缓做到及时有效地制动,就牵涉了诸多方面的研究:比如轮胎的性能、比如 ABS、ESP 的普及等等。回到「 紧急防碰撞」 这样的制动需求的本质上,其实车辆需要一个大块头的刹车就可以了。 最近,瑞典的 Autoliv 公司就向大家展示了一种「 简单粗暴有效」 的紧急制动的方式。这套紧急制动系统叫做「Torricelli Brake」。(注:Torricelli 是 17 世纪的意大利科学家,气压计原理的发明者。)从这套制动系统的名称可以猜到,它的工作过程肯定涉及到压力,具体原理如下: 在车辆的底盘上「 悬挂」 上一大块金属板,这块金属板可以在约一秒的时间内被快速弹射到地面。这个过程中,会在金属板和地面之间形成一个真空空间,这样外界的大气压就会作用于金属板产生一个向下的约 15000 牛顿的压力。基于这样的压力,车辆和地面的摩擦力同样较大幅度增加,从而最终实现制动距离的减少。 据 Autoliv 公司称,这套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少 40%的制动距离。 下面是 Torricelli Brake 的视频。 虽然更详细的一些细节 Autoliv 没有透露,但是从视频我们可以猜想刹车(金属板)是通过柔性管靠压缩空气压力推动的。当然也可能是由固体推进剂来帮助实现的,就像汽车的安全气囊一样。 从视频里看出,这套真空制动系统「 效果」 太好,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在高速行驶情况下,这样的「 急刹车」 会让安全带压迫人的内脏。所以根据 Autoliv 的设定,这套真空制动系统只有在车速 70km/h 以下才会被激活。 当然还有其他伴随的问题会出现,比如年轻驾驶员可能会把这项功能当做一个「 玩具」 来追求刺激。这样危害的除了驾驶员本身的生命之外,对于道路的损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时,这种急刹车的时候,也很容易造成后车追尾。 虽然这项激进的制动系统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这也是一种思路上的创新。有了问题,就会有相关的技术和法规来帮助解决。 我现在脑海里面出现的一块大铁板和地面摩擦摩擦的画面,总觉得有点太「 粗放」,你们怎么看?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来自米其林的牛 X 轮胎科技
一直以来,米其林的轮胎创新技术就经常刷新整个「 轮胎界」 的性能标准,成为行业标杆。这篇文章将给大家介绍其中最新的几项产品。 Michelin Pilot Super Sport (PSS): 这款轮胎采用了多种复合橡胶,让轮胎在干湿不同状况下都能提供高水准的抓地力。这项技术创新最初是为赛车轮胎开发的,在胎面的左侧和右侧采用不同的橡胶配方。轮胎外侧采用的是专门为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开发的碳黑增强弹性体,确保急转弯时的非凡耐久性能。轮胎内侧采用的是新一代的高抓地力弹性体,确保轮胎在湿地路面划破水膜,同时在最细微的不规整路面上仍能保持良好的抓地力性能。 特瓦伦带使得车辆在高负荷转弯时也能保证接触面产生足够的摩擦力(牵引力)。特瓦伦带束是高密度纤维,能够确保轮胎在高速运转状态下提供出色稳定性。Twaron® 的主要特性是抗滑阻力强。相同重量下,强劲而轻质的 Twaron® 的抗滑阻力是钢质纤维的 5 倍。 这款 PSS 轮胎不仅性能上到达高水准,在耐久性上也有 30000 英里的保证。 Michelin Defender: 这款轮胎产品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了高级 3D 凹槽纹路技术。这项技术使得轮胎的刹车距离最大减少 31 英尺(约 9.4 米),耐久比普通的轮胎增加 21000 英里。 Michelin Pilot Sport A/S 3: 这款轮胎的主要特点在于采用了一种新的 Helio 橡胶与葵花籽油的复合材料,轮胎中包含较多成分的二氧化硅。二氧化硅能够保证复合材料的强度,在湿滑路面上确保胎面纹路不变形。葵花籽油使得轮胎在湿滑路面和低温环境下能正常工作。具体测试数据:Michelin Pilot Sport A/S 3 在湿滑路面 50 英里每小时的速度下刹车距离位 121 英尺(和普通轮胎在干燥路面的刹车距离接近)。 米其林去年发布了他们的下一代产品 Premier A/S,最大亮点在于其宣传的「Safe when new. Safe when worn.」(新旧同样安全)的理念。如何做到这点呢? 这款新产品革新性的创造在于胎面花纹的设计上,米其林称这项技术为 EverGrip。 能够保持新旧同样安全是因为 Premier A/S 轮胎上有隐藏的沟槽,当轮胎磨损到一定程度时这些隐藏的沟槽就会显现。这款轮胎上有超过 150 条隐藏的沟槽会在轮胎磨损后及时排水,提供额外的摩擦力。 大多数轮胎的雨槽会随着磨损变得越来越浅,这样排水能力就减弱。不过 Premier A/S 胎面上的雨槽会慢慢扩张来排除与轮胎接触的水,这样就能保证轮胎始终具有较强的抓地力。(图片来自米其林、BMWblog)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无人驾驶汽车事故:倒不如称它们为「里程碑」
终于,美国加州机动车管理局(DMW)在美国时间周四发布了关于自动驾驶汽车事故的报告。之前 DMW 一直拒绝公布关于无人驾驶汽车事故的一些记录,理由是这些包含个人信息的记录根据加州法律是保密的。在美联社和非盈利组织 Consumer Watchdog 的质疑和批评下,DMW 终于「 妥协」,但对于涉及个人信息的部分仍然保持保密,仅公开事故其他的一些细节。 这次 DMW 公只是公布了其中 7 次无人驾驶汽车的交通事故:6 次来自科技巨头谷歌,1 次来自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德尔福。报告相较于前段时间谷歌自己的一份事故报告,事故时间上精确到了某一天的某个时间,同时也佐证了谷歌保重中宣称的「 大部分事故是在自动驾驶模式下,由其他车辆引起的」, 并且事故并没有造成无人车上的司机以及其他车辆的人员的伤害。 谷歌和德尔福之前都有声明过这些事故几乎都由其他车辆造成,其中 谷歌更是决定每月发布关于自己无人驾驶汽车的详细报告 。下面我就来看看谷歌发布的报告细节。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项目的总体数据 无人驾驶车辆:23 辆雷克萨斯 RX450h SUV(目前主要在加州山景城街道行驶),9 辆原型车(目前主要在封闭测试场里面自动驾驶)行驶里程:自动驾驶模式 1011338 英里,人工模式 796250 英里。平均每周在外部街道上进行 10000 英里自动驾驶。 一些典型的无人驾驶场景: 1. 对于紧急车辆的反应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能够对于不同行为的卡车、小汽车、摩托车有一个「 理解」,同时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下图例子,谷歌的无人车在红绿灯前停止,当绿灯变亮的时候它监测到了前右方有一辆救护车(图中顶上有两个小点的紫色长方体)正在横行,它就保持停止状态直至救护车通过交叉路口。 2. 对于移动物体的预判 自动驾驶汽车对于预判移动物体的行动轨迹十分擅长,即使是在夜间。下图的例子就是无人车探测到了前方正在移动的两辆自行车,并且对于其接下来的行动轨迹进行预判,做出相应反应。(小的红色长方体是自行车,其中一个带圈的蓝色线就是预判行动轨迹。)谷歌无人车事故汇总 2010 年 5 月:谷歌的一辆普锐斯自动驾驶汽车在人工模式下在山景城的 Central Expressway 的红绿灯前被一另一辆汽车追尾。事故没有造成人员受伤,但是谷歌的这辆车受到一些损伤。 2011 年 8 月:同样是普锐斯,人工模式下在山景城的 Charleston Road 上追尾了另一辆汽车。 2012 年 10 月:普锐斯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在 Amphitheatre Parkway 上被另一辆车追尾。 2012 年 12 月:谷歌的一辆雷克萨斯自动驾驶汽车在人工模式下在 Highway 101S 上被后方车辆以 20-25 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追尾。 2013 年 3 月:雷克萨斯在 highway 680S 上以 63 英里每小时速度行驶,右方车辆闯入其所在车道与车身碰撞,雷克萨斯上的工作人员立即采取了人工模式接管。 2013 年 10 月:雷克萨斯在 Rengstorff Avenue 上慢速行驶接近一个交叉路口时被追尾。 2014 年 3 月:雷克萨斯在 Highway 101N 在交通不畅的情况下被后车连环追尾。 2014 年 7 月:Phyllis Avenue 上雷克萨斯在人工模式下等待右转到 Grant Avenue 的时候被后车碰撞。 2015 年 2 月:雷克萨斯在 El Camino Real 附近在自动驾驶模式下交叉路口出与另一车在右后轮出碰撞。事故前无人车已经开始探测到情况进行采取刹车行为。 2015 年 4 月:Castro St 附近雷克萨斯在右转时候无人驾驶模式下和其他车辆轻微碰撞。 2015 年 4 月:雷克萨斯在 California Street 自动驾驶驾驶模式行驶,另一辆车从车右边超越剐蹭掉了右边的传感器和反光镜。 2015 年 5 月:雷克萨斯在 Shoreline Boulevard 自动驾驶模式下在红灯前的车辆群中停止,另一辆车从后面撞上后保险杠以及传感器。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事故次数慢慢在上升,且今年数量相较尤为多。我想这个数据的背后正说明了无人驾驶其实是在进步,因为测试的车的数量越来越多,测试的里程和范围越来越大,这些无人驾驶汽车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事故。不过及时披露这些事故信息也很有必要,一方面可以让大众知晓目前的无人驾驶汽车发展中的一些情况,另一方面同时可以也让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制度化。 目前谷歌有 … 继续阅读
拼车市场:别急,还没完事呢
不太久的曾经,我手机里有个 App 文件夹名字叫做「 用车软件」。里面星罗密布好几个相关 App,包括拼车类的。不过到现在,留下来并且常用的就 2、3 个了。 最近几家拼车软件都在或明或暗的较着劲,身边小伙伴乐呵呵的感叹,上下班用了优惠券之后花几块钱就能通勤,突然有种「 共产主义社会」 提前到来的幸福错觉。那么,拼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 拼车的壁垒有多高? 其实拼车市场的进入门槛并不是那么高,所以这也是初期「 百花齐放」 场面出现的一个原因。不过随着用户量的积累、产品细节的不断优化以及营销和资本的助推,这个壁垒是在逐渐提高的。 整个拼车市场的增量还有很大空间,所以还没有到「 短兵相接」 的最后关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已经过了「 群雄逐鹿」 的阶段,爱拼车的「 死亡」 就揭开了拼车市场快速淘汰的序幕。嘀嗒的迅速成长,天天用车、51 用车结盟百度,滴滴顺风车的强势进入甚至是人民优步(宽泛意义的拼车服务)的本土化落地等等,让其他一批还没有来得及快速「 上位」 的拼车 App 提前被宣告了「 死期」。 至于留下来的这些公司,还没有到「 尘埃落定」 的那一步,不过差距和变化正在很微妙的发生着,算是一个逐步的「 定型期」。区分度不大的拼车市场,可以借用天天用车 CEO 翟光龙说的一个词来形容当前的格局——「 纠缠」。 「 补贴」 过猛,悠着点儿 补贴这东西在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完全成了标配:从美食外卖类平台漫天纷飞的各种券,再到那场记忆犹新的滴滴快的烧钱大战,补贴在拼车里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像 GeekCar 曾经采访过的一些拼车 App 公司,开始都是用一定的补贴吸引车主和用户,并且教育他们。对于补贴这件事,我承认它很重要。 而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拼车需求的 High 点很明确——一是能拼到车,二是价格划算。前者包含了拼车的成功率以及拼车的响应时间,基于此,如果便宜那更好。 补贴背后依靠的是强大的资本,滴滴顺风车依靠阿里腾讯,51 和天天背靠百度,嘀嗒也融了 1 亿美金的 C 轮,巨头们已然集结,补贴会是整个拼车市场里面的一剂猛药。 不过仔细想来,这剂猛药或许也会产生副作用。 我们来看看各家大概的补贴情况:就在今天(6.17),51 用车北京「 全城免费拼车」 活动的火爆程度让系统都几近崩溃;嘀嗒今年以来对于补助算是比较「 理性」 的,评价 5 星一般 10 块钱的补贴;滴滴顺风车目前的补贴延续了之前的激进,高峰期补贴司机一单 35 块,乘客也是每次有金额不等的优惠券;而天天用车的翟光龙肯定了补贴的必要性,但是也客观谈到「 和滴滴顺风车相比,天天用车肯定不能,也没法硬碰硬」。 补贴「 过了」 的副作用我想以「 顺风车」 为例来分析一下。我们得明确拼车的目标群体需求是什么:主要是上下班的顺路搭乘以及少许的其他顺路情况,这就决定了车主和乘客的来源。滴滴顺风车的大力度补贴吸引普通车主加入的时候也转移了很大一部分滴滴平台上的快车司机以及所谓的「 黑车司机」。在「 抢单」 过程中,最符合拼车本质的那些优质车主们会遭遇接单困难,那么「 顺风车」 产品也就失去了本质的东西。 何况补贴不是永久的,当补贴潮水退去,这些严重「 趋利」 的司机们肯定会粉转路人,到时候乘客也会明显感受到平台上拼车响应速度的变化。一言蔽之,这样的补贴让产品背离了「 顺风车」 的初衷。 当然也得承认,药效还是很猛的,上线不到 3 周的滴滴顺风车在北京的日单量已经达到 10 万+,而且正在往其他主要城市扩张。不过滴滴顺风车业务在滴滴里面一下子上升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让它和自家的快车业务有了矛盾,两者自然地左右互搏。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这几大业务之间在内部也形成了「 竞争」,公司内部的资源分配,财务投入等等都变得很微妙。据不愿具名的朋友透露,目前滴滴可能考虑把顺风车业务从滴滴 App 里面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 App 产品。 变化太快,变数很大 有咨询机构的报告称,4 月份嘀嗒已在拼车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了 60% ,不过具体的数据我们无法做更精准的核实。但是,市场上目前还算活跃的几款拼车 App,我认为他们都还有机会。因为变化太快,未来的半年内变数一定会很大。 目前这几家 App 除了深耕已有的几大城市以外,还在积极扩张布局二三线城市。就拿北京为例,即使没有一家能完全掌控帝都市场,他们对外的扩张步伐仍然很快。这里面的逻辑很简单:扩张的边际效益仍大于扩张的边际成本,同时更大的用户量也是为下一步做准备。 产品口碑的积累,再加上产品细节方面的优化探索,我觉得是接下来大家硬磕的地方。 当我向天天用车、嘀嗒拼车等问及他们今年或者一个季度的具体目标时,他们都不约而同的笑着回答——目前的情况是每周甚至每天都在进行目标的制定和调整,拼车市场在几个月里也许就会发生不可预知的大变化。 我思忖着:也许同样都有百度投资的天天和 51 会「 联合」?嘀嗒能否继续保持着「 先发优势」?滴滴顺风车能否复制打车业务的成功策略?甚至另一个强大力量 Uber(人民优步)在中国的拼车市场又会是一个怎样的变量? 变化太快,变数很大。拼车市场的纠缠还会继续下去,大家且行且关注。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厦门单车日记:公共自行车的骑行体验
(作者 Jesse 白、 Kyle 剀)公共自行车,在某些城市其实已经并不少见。作为一种绿色无污染的公共交通模式,一旦被民众所接受,不仅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减轻我们的能源负担,更能为整个交通系统压力减负。于是,在中国最美丽城市之一——厦门,公共自行车系统区域性投入使用近一年时间之际,GeekCar 前去小小体验了一把。 作为去年 7 月 25 才正式投入使用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虽然其历史相较许多国外城市还显得略短,但是厦门民众对其接受度还是非常的高。目前,投入使用区域集中在湖里高新区,共建设 34 个站点,投入使用 1000 辆公共自行车、锁止器 853 个。投入车型不仅有普通型,更有 100 辆亲子型,方便家长接送小孩上学。我们在骑行过程中就经常碰见买菜的大妈带着孩子回来,骑得比我们还要起劲儿。这两种型号的车子都较为舒适,不论是腿短还是太胖(正如两位体验者),都可以在车座快拆结构的基础上满足绝大多数人的体型需求。 性能结构 从车子本身来看,厦门市的公共自行车并未采用链传动,而是轴传动,告别了关键时刻掉链子的尴尬,只需隔几个月滴入润滑油就好。这也让如 Kyle 般的修理白痴在体验前舒了口气,不然在同事面前未免太丢脸。 伦敦市的公共自行车重量高达 23 公斤,厦门的也差不多。公共自行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结实耐用、不易被破坏,在这方面,其实并不需要像个人用车那样追求轻量化,结实、抗造是它要追求的目标。 同时我们注意到,车子本身并没有配置车灯,这对于晚间用车的人来说,多多少少有些安全隐患。 而在情不自禁与海对面的台北 ubike 相对比时我们也发现,厦门公共自行车并不具有变速功能,而 ubike 具有三段变速,这对于整体骑行路段更加陡峭和漫长的厦门民众来说,就稍显得没那么贴心了。车篮子方面,台湾的 ubike 也要大许多,可以满足大妈们买菜或年轻人去超市采购所需,并且采用了塑胶材质,减轻重量的同时也稍加了一些弹性,不易损坏。而厦门自行车的车篮部分依旧采用钢制,体积也较小,基本上一个小公文包就可以把它塞满。虽然钢化材质更加耐用,但却付出增加不少车重的代价。 骑行体验 在实际上手体验中,我们一路踩踏流畅,刹车灵敏,但按铃设计稍显拙劣。通还点设置也较为合理,覆盖范围内热门目的地附近都有设置。在骑行过程中基本每十分钟都可以遇见一个通还点。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我们得知,厦门办卡人数目前已有一万多人,对于刚投入使用的系统来说,账面数据实属不错。并且,通还点目前还在迅速扩张建立中,很快覆盖范围将会扩大到目前的 3-4 倍。 虽然目前只能肉眼寻找,但相信政府不久也会出台类似「 掌上公交」 的移动端 App,方便民众手机查询附近通还点。亦或是,厦门市政府也可以放手交给某家赞助商来做,正如伦敦市政府那样,合理售出车壳上的广告空间获得返利,同时也能让运营公司帮助加速扩张公共自行车系统覆盖范围。 价格花销 租用价格方面,不得不说,厦门的公共自行车是近乎免费的。对于日常使用车子上下班或者出游的民众来说,一小时以上才收费,超出每半小时才五毛的收费让公共自行车系统成为名副其实的便民设置。GeekCar 的两位基友骑了整整一下午,还在环岛路观赏了傍晚的浪漫海景,一人也不过花了 3 元钱。据了解,覆盖范围内的银鹭、361 度、趣游等公司员工目前都经常使用公共自行车通勤,接受程度颇高,整体闲置率较低。 租借门槛 退办卡方面,由于受理点过少并且只集中在五缘湾附近(远离游客集中区和繁华商区),对于短住人员和游客来说,都不太可能办理公共自行车租赁卡。并且,即便是在厦门就读的外地学生(如果没有暂住证)也需支付 1200 元的押金,相比本地身份证的 400 押金有些太大了。 可能就目前的覆盖范围来说,不需要考虑到这些人群的需求,但厦门作为旅游城市,要想把公共自行车普及度进一步提高,或许还是该考虑下效仿台北 ubike 的办卡制度——直接使用地铁卡且无门槛无押金,做到一卡多用、退换灵活。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尾灯也美丽,宝马尾灯 TOP 5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车亦如此,所以一个好的汽车外形设计对于一款汽车产品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 平时大家的「 审美」 视角大都停留在正面,不过细想一下我们平时开车的时候前车留给我们的则是一个背影。尤其是夜里,尾灯成为了独特的亮点。 虽然没有特别标志性的尾灯设计语言,不过借着宝马新 7 系的推出我们今天来盘点一下宝马的尾灯 TOP 5。 NO.5 BMW Z8 这辆敞篷跑车 Z8 绝对称得上经典,的尾灯、乃至整个车都诠释了「 华丽」 一词,设计把经典跑车外形和现代设计风格融为一体。尾灯特别之处在于很窄很细,代表了一种「 旧时光」 的内涵。尤其是尾灯很契合尾部的空翻设计,增强了整个车所要传达的内容。 NO.4 F12 BMW M6 2012 年宝马推出的号称 M 最强性能机器的新 M6 F12 相较于 M6 带来了新的尾灯。尾灯窄但是宽,营造了一种视觉点低和倾斜的感觉。这和整体富有「 侵略性」 的设计相得益彰,在宝马的尾灯中让人印象深刻。 NO.3 F10 BMW M5 相对于老款 5 系 宝马 E60,新 5 系总体来说后侧身十分漂亮。很大程度上这归因于尾灯,因为新 5 系的尾灯又大又宽,配合车身后后部显得十分大气。尾灯上的细节——3 个灯条的设计让整个尾灯看起来十分清晰有力量感。 NO.2 BMW M4 OLED 也许宝马 M4 这款尾灯并没有让你觉得特别的兴奋,但是 OLED(有机电子激光显示)提升了它尾灯的逼格,OLED 比普通的 LED 显示各方面性能要好。M4 上的这款 OLED 尾灯看起来有一种俯冲的分层式的矩形观感,同时亮起来会呈现出波浪状的连续光带。这些都让 M4 的尾灯显得极具个性。 NO.1 BMW i8 宝马 i8 因其插电混动超跑的缘故,让人对其赋予了「 未来」 含义。车本身的夸张流线和角度起伏已经足够有趣,不过让我们从后面来看这辆车的时候所有的聚焦可能都在于尾灯一处了。尾灯嵌入后挡泥板和 C 柱的「 姿势」,造就了夹在中间令人咋舌的空气动力学通道。这种把尾灯和车尾形状和功能完美协调起来的设计,估计算是宝马目前最好的尾灯设计了。 设计这种东西其实见仁见智,不过好的设计总是能把美学和实用功能紧密地结合起来。哪怕是小小的尾灯,很多时候也是值得琢磨推敲的。(图片来自 BMWBLOG)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不只钢铁侠 Elon Musk,这家公司也在「建造」Hyperloop
Elon Musk 脑洞大开的 Hyperloop 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关注。不过不只 Musk 有此想法,一家叫做 Hyperloop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公司也正在把这一未来变成现实。 最近 Hyperloop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放出了 Hyperloop 的很多设计细节和照片。(这些图片由 UCLA 建筑学院的 Superastudio 工作室发布。)同样坐落在加州,不过这家公司与 Elon Musk 的 SpaceX 毫无关联。 2013 年 Elon Musk 公布自己关于 Hyperloop 的想法后,很多创业者都对这一计划很感兴趣,Hyperloop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的 CEO Dirk Ahlborn 就是其中之一。目前 Dirk Ahlborn 的公司已经在加州的 Quay Valley(码头谷)获得了一块土地用于建造一段 5 英里长的测试轨道。根据计划,这条测试轨道最早将于明年动工。 无独有偶,不单单是上面那家,另一家在洛杉矶叫做 Hyperloop Technology 的创业公司也在准备建造测试轨道。(这两家公司不仅仅做的事情这么雷同,连同名字都相似度这么高,估计是「 商量」 好了的。)钢铁侠 Elon Musk 自己的 Hyperloop 项目正在德州进行中。 大家最终的目的都是想建造出一段测试轨道来验证 Hyperloop 可以在音速情况下运输人员的可能性,所以越多的人来参与献计献策终究是好事儿。我们也期待这种高速封闭管状的交通工具能够早日实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下面就欣赏一下来自 Superstudio 的图片。(图片来源自 Suprastudio)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有了「行认证」,在淘宝上买二手车就「行」了?
今天,淘宝拍卖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二手车国家标准「 行认证」,搭建二手车信用体系。同时淘宝拍卖启动了首届「 行认证」 二手车网络购车节,现在已有 7 家认证机构加入该平台。 二手车「 行」 认证是什么? 「 行认证」 到底是 xing 认证还是 hang 认证呢?纠结了一番向相关人员确认了是 xing 认证,取「 买二手车,我看行」 的意味。 这次淘宝拍卖联合中汽协以及相关第三方机构共同推出的二手车品牌认证体系和二手车服务品牌,通过认证的二手车将会拥有「 行认证」 标签。具体的二手车车辆技术检测将由第三方鉴定片评估机构来操作,以确保「 行认证」 的公信力。 其实这个「 行认证」 也不是新东西了,最开始就是中汽协去年在国家《二手车鉴定评估技术规范》出台的背景下发布的一个二手车认证品牌。 直白的说,这个二手车「 行认证」 就是对于二手车的一个「 身份证」、「 社保卡」 或者是「 质量认证书」。通过认证的二手车,就会在质量上得到保障,对于消费者来说起到一个信用背书的作用。 那么要达到「 行认证」 的二手车得满足什么条件呢? 1、车辆必须是使用年限在 7 年以内、且行驶里程不能超过 15 万公里; 2、「 国标」114 项检测、车辆技术状况等级在二级以上; 3、车辆无火烧、无水泡、无重大交通事故修复痕迹的「 准新车」。 「 行认证」 会是二手车的国标吗? 二手车是非标准产品这个特性决定了在二手车市场产品良莠不齐的现状,这是二手车行业以来最让消费者望而却步的最大原因。长期以来国内二手车市场完全是野蛮状态,普通消费者想要买得一辆好的二手车要么靠眼力,要么撞运气。 有这么个巨大痛点,于是乎二手车行业涌入了很多创业者。管它是 B2C 还是 C2C 模式,无一例外都把「 认证」 这一环节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类似于有些二手车平台,他们自己有专业技师团队负责二手车的「 体检」 和出具报告并且有相关公司作为担保,然后把车辆多项相关细节都公开在自己的平台上;另外一些二手车拍卖公司或者经销商,则会委托专门检测机构来进行把关。 这次淘宝拍卖和中汽协的「 行认证」 首先是为淘宝拍卖平台上的二手车进行质量背书,不过这背后颇有把「 行认证」 推行为国家标准高度的意思。如果真是那样,「 行认证」 的含金量就大大增加,以后其他的二手车企业都会加入这一认证体系。 不过中汽协这次推出的这个「 行认证」 目前来说最多算是国标路上的一个尝试,而且如果要成为「 国标」,得不断和更多的行业伙伴结盟(目前已经有团车网、北京旧机动车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搜狐二手车、淘宝拍卖等参与到联盟中来)! 所以姑且把「 行认证」 算作个「 准国标」 吧…… 淘宝拍卖「 露出」 的背后 此次中汽协选择了淘宝拍卖来进行「 行认证」 的战略合作,当然肯定不排除中汽协看中了阿里的流量和平台效应,以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能力。 首先淘宝拍卖算是成功地又一次在二手车界「 露出」 了。不过我们要看到二手车是阿里在汽车整个链条布局里面的重要一环。4 月份的阿里汽车日上,阿里就已经从汽车消费者分析、品牌营销、汽车电商、互联网汽车、二手车等方面全面布局阿里的汽车生态。 2014 年国内二手车交易 605 万辆,同比增长 16.33%,2015 年二手车交易规模将突破千万辆,并有望达到 1100 万辆。对于越来越重要的二手车市场,与中汽协联合推动「 行认证」 表明了阿里想要在二手车市场成为进入标准建立者队伍的野心。此次淘宝拍卖还将会在平台上进行二手车网络购车节活动,活动引入了陕西广江、安徽广汇、重庆广汇、新疆广汇、海南嘉华、浙江元通、浙江方林在内的 7 家认证机构率先加入。涵括沃尔沃、路虎、奔腾、现代索纳塔、宝马、奔驰、大众高尔夫、奥迪、别克君越等 30 多种品牌 201 辆二手车,并且这些二手车都将会贴上「 行认证」 机构标签。 未来,淘宝拍卖将会推动所有的二手车「 行认证」 机构都加入淘宝拍卖平台。所以这背后,留给大家关于阿里二手车的巨大想象空间。 不管怎么样,二手车市场确实需要一个认证标准来引导。至于「 行认证」 能否一统格局,亦或是淘宝拍卖背后的阿里能否啃掉更多的二手车市场份额,这要看整个行业各位玩儿家的表现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