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的车 DIY 个触屏音乐播放器是种怎样的体验?

· May 13, 2015 333

自己 DIY 东西确实是件很酷的事情,尤其是电子产品。最近国外一哥们儿就自己给车 DIY 了触摸的音乐播放器,这个过程中的快感相信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能深刻感受到。看完他的 DIY 经历,就能感受到「All you need is a Raspberry and a dream」(只需梦想和一个树莓派电脑)这句话的含义。 触摸屏音乐播放器的 DIY 汽车内部环境对车主来说是个及其私密的地方,所以音乐也需要有个人特色。来自曼哈顿的 Ryan Lowry 对于自己的车内的过时收音机已经感到厌烦,于是决定动手试着给车 DIY 个属于个人的音乐播放器。 需要的主要材料如下: 树莓派电脑 B 系列入门级套件(包括 5 伏的交直流电源适配器)8G 的 SD 卡、以太网线缆、存储音乐的优盘 7 英寸的 Tontec 触摸屏(包括控制板和线以及 12 伏的电源适配器)胶带、HDMI 电缆 以及刀具、泡沫板、各种线等工具 制作过程: 1. 根据网上的树莓派论坛的一些教程,先在 xbian 网站上下载一些预编程的东西。xbian 网站上有类似于 Apple TV 的多媒体软件,这些软件可以播放音频、视频、图像、外部 App 以及一些流媒体内容,且这个软件可以适配几乎所有的 HDMI 接口的显示屏(比如 7 英寸的 Tontec 触摸屏)。然后把下载好东西的 8GSD 卡插入树莓派电脑的 SD 卡槽里面。 2. 根据网上的经验,把从亚马逊上花了 75 美元买的 Tontec 触摸屏和液晶屏组装起来把触摸屏放在液晶显示屏上面,用胶带从侧边把两块屏粘在一起。 3. 通过连接线把触摸屏和相应的 3 个控制板联系起来,这一过程中的线和接口的对应连接是一个不断尝试和调整的过程。通过 HDMI 和 USB 线把树莓派电脑和屏接通,连上 12 伏的交直流适配器。 4. 树莓派电脑和触摸屏启动后,就把从 Xbian 上适配触摸屏的操作系统下载下来,并且从网上下载好树莓派电脑需要的一些驱动。至此,「 播放器」 算是初步完成。 装配「 播放器」 到车内 也许前面的制作「 播放器」 的过程细琐到让一般的人觉得烦躁,但是真正最困难的事情是如何把「 播放器」 顺利地安装到车内。 Ryan Lowry 找到了布鲁克林汽车专修学校(Brooklyn Automotive High School)的朋友帮忙,他们把做好的「 播放器」 准备往 09 款的庞蒂亚克 G6 上装。 1. 首先移出车内原先的前装收音机:弹出熟料控制板,拧下螺丝钉,取出收音机。 2. 把做好的「 播放器」 和车内的音效系统连接起来。(确保车内音响的 3.5mm 的音频接口和树莓派连接起来)3. 由于树莓派和触摸屏各自需要的电源不同,所以需要一个外置的 5000 毫安的电池。 4. 所有的线连好之后,就用「 机械」 方式把做好的「 播放器」 塞进之前收音机的空挡里。 5. 大功告成,插入装有音乐的优盘,music 响起来! DIY 一个车内播放器看来过程还真是比较繁琐的,不过制作的过程确实能给人带来兴奋的感觉。小伙伴们可以从车内小物件 DIY 开始,以后说不定自己鼓捣出一辆车。

「GeekCar Weekly」 周末了,充点电不?

· May 10, 2015 333

又到周末了,雨下得有点大,这是一个适合在床上度过的日子。 不过我在清晨被工作群里面出现的一篇 GeekCar 文章《电动车充电,该收服务费吗?》的评论给吓得完全没有睡意,评论太脏我不敢放(好怕…….)。关于电动车充电收取服务费的事情,广大群众们的不理解或者「 愤怒」 其实都可以理解,毕竟大家开电动车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图电更便宜。但是大家其实应该抽离出来以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如果这个充电桩的建设完全依赖于电费或者国家补贴去推进,肯定效果不会很好。有一定的服务回报,加上政府的一定引导,能够鼓励更多非国家资本进入充电桩网络建设和运营中。最后充电网络普及开来,只要是合理适当的服务价格,相信对于广大的电动车车主其实带来更多的是便利。 说到充电,最近 GeekCar 把目光聚集到了国内外充电相关的公司上。国内外相比,现在国内的充电网络还没有达到一定规模,且国家标准还没有特别确定,发展暂时落后。不过电动车在未来中国的发展趋势决定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电动车充电网络很重要的一份子。 在中国,充电公司正在进行布局,请参看文章《「广积粮,缓称王」—正在提前布局的充电公司(一)》。国内的充电网科技是依托于特斯拉中国充电网络、围绕中国特斯拉车主以及各种商家提供全面的服务和专业产品解决方案,致力成为中国最大的充电网络运营平台,同时为车主提供专业的移动社交和媒体网络平台」。这么说吧,充电网科技是一家与充电相关的互联网公司。 当然国内充电网络这块肥肉除了国电、普天等传统国内企业正在争抢之外,国外公司进入国内这一市场的步子也没有放慢。来自美国硅谷的 Tellus Power 进入中国后叫做「 富电科技」,它专业从事电动车充电设施建设的公司,可以生产包括交流、直流充电桩、超级充电站等充电设备,以及太阳能和储能设施及运营充电网络。目前在国内已经有富电科技和本地方合作的充电站,比如北京华贸中心东侧的停车场里的「华贸电能汽车充电站」。 国内尚且如此,国外充电早已形成一定规模,于是基于 充电站(桩)的信息类管理工具 App—PlugShare 就诞生了。北美主流的 PlugShare 不仅能够帮助电动车主找到周围的充电桩、提供各种充电站的具体信息,还能帮助用户规划满足电动车充电需要的旅行线路。当然这一切最最核心的是 PlugShare 的大数据,基于这些充电站(桩)以及使用 App 的用户的信息,PlugShare 能够通过具体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很多有用的结论。其中一些信息可以用作电动车制造商的反馈,另一些信息还可以和政府一起合作实现对公共设施的更好管理。 这周用车类公司也是很忙乎: 易到又一次用超便宜的新能源专车服务 E-Car 刷了一下存在感 , 滴滴的顺风车业务颇有小巨头昂头挺胸杀入拼车领域的姿态 ,Uber 广州成都分公司被查事件让大家关注 Uber 与 ZF 之间将会如何斗智斗勇。e 代驾融了一亿美金、嘀嗒也融了一亿美金——难怪不得融资后这两天嘀嗒给我的用户补贴从前一周的 3 元立马上涨到了 11 元,请你们保持这种节奏,谢谢。 另外 GeekCar 在停车创业上继续深挖,采访了成都的泊泊停车。 泊泊停车的「 微地图」、「 智能地锁」 和成都本土优势等亮点,很值得大家关注,尤其是那些资本们,请把你们的目光往西南边挪一挪。 这一周 GeekCar 特欢乐,原因是我们的「GeekCar 叨逼叨.fm」 正式推出了。(此处应有掌声,噢不,应该是跟着我们一起摇摆起来!)在叨逼叨里面,GeekCar 的蛇精病们对上海车展、成都女司机别车被打事件、Uber 被查水表事件以及姑娘们拼车的话题进行了「 严肃认真」 的探讨。(插播 GeekCar 公益广告:祝天下母亲,节日快乐!)

由沃尔沃 S60L 插电混动想到:「插电趋势」是自身看得远,还是政策逼得紧?

· May 10, 2015 333

上海车展期间沃尔沃在汤臣高尔夫球场上举办了「 看得远,才能走在前」 的沃尔沃 S60L 智能 E 驱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上市发布会。在高尔夫球场进行发布会,很贴合沃尔沃一直以来举办高端体育赛事如帆船、高尔夫等的风格。发布会当天恰逢「 地球日」,日子选得不错。 车展也过了一段时间,脑神经传导较慢的我突然想起来「 插电混动」 一下子就在中国大地上「 燎原」 起来: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会有 20 多款新能源车上市,其中多数为混动车型。 先来重新温习一下沃尔沃 S60L。S60L 产品线位于四川成都龙泉驿汽车园区,是沃尔沃基于 S60 车型进入国产化的加长版。这款产品我们关注的原因主要是整个产品线都是从北欧瑞典「 原封不动」 地挪到了中国内陆,并且 S60L 还是国产化车中第一款出口到北美市场的产品。 此次推出的 S60L 智能 E 驱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是沃尔沃首款汽油版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在中国上市(可以理解为 S60L 的混动升级),新车分为智驭(E 驱混动)版和智越(E 驱混动)版两款车型,均采用了 E 驱混动技术,售价分别为 505,900 元和 559,900 元。在国家和地方新能源补贴政策下,价格将由较大优惠,比如上海地区的优惠区间 18 到 20 万。 S60L 的技术亮点颇多,可以用强劲功效(Efficient Power)、电气化(Electrication)、环保(Environment-friendly)这 3 个 E 来诠释。对于电力驱动控制系统,沃尔沃采用了 3 套热管理方案来分别针对电机、电池和高压电控。 同时 S60L 提供了 3 种不同驾驶模式也满足不同的驾驶情景和需求:纯电模式可以达到 53 公里的续航里程,可以让一般的通勤实现零排放;混动模式能够确保 68L 燃油行驶 1000 公里,百公里油耗只需要 2.1L 且碳排放指标为 49g/km;高性能模式能满足大家追求刺激的驾驶体验,其马力达到 306hp,峰值扭矩为 550Nm,0 到 100 加速只有 5.6 秒。 需要注意的是 S60L 插电混动采用了 AWD 四驱,让前后轴动力输出保持强效,能够实现各个车轮的动力分配,保证整车更好的抓地。 说完这款车本身,我们来聊一聊沃尔沃在新能源技术上的战略。早在 1972 年沃尔沃就宣称坚持三步走的策略:一、改进传统发动机性能;二、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三、使用纯电动并最终实现「 零排放」。显然,S60L 是其中的第二阶段。 不过对于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目前一大波插电式混动汽车的「 来袭」,其中的原因还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下。 首先,传统车企在往新能源的路上都是亦步亦趋。传统车企转身所牵绊的东西更多,前几十年积累的燃油汽车的技术优势或者市场盈利惯性让他们不敢轻易的往「 插电」 上一下子迈开大步。但是,在一些新兴车企(如特斯拉等)纯电动的彻底进阶造成的压力下,传统车企又不得不重视。传统车企的雄厚财力让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其实很早就已经进行,这是一种技术或者「 专利」 占坑行为。但是大规模推出产品到市场,这一决策的时间点对于传统车企还真不好拿捏。于是大家相互「 试探」 加上「 亦步亦趋」,现如今算是缓缓开启了混动时代。 另一方面,不得不提政策的力量。前两天 GeekCar 的文章有提到充电站收取服务费政策的相关分析引发了广泛的争论,不得不说政策对一个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天朝)。我相信大家纷纷推出插电混动汽车除了所谓「 蓝天白云」 的情怀和秀出「 新能源技术」 之外,更多的是被政策逼着走。目前中国进口石油总量占比已达到 60%多,国家要求 2020 年车企达到 5.0L/百公里的油耗标准,如 果没有混合动力车型,相信任何一家车企都完成不了这个任务。同时,政府的新能源补贴政策相信也是推动混电和纯电汽车的一剂强心针。油耗规定和新能源补贴算得上是「 软硬兼施」 吧。 谈到沃尔沃 S60L 插电混动产品,想到了其即将在国内上市的 XC90,像这一类广受关注的热点产品未来必然会步上「 插电」 之路(据传四季度将会推出 XC90 插电混动)。 以点带面可以看到近期中国汽车市场上,不管进口合资还是自主汽车,一大波插电式混动产品正在「 来袭」。

手握「微地图」王牌的泊泊停车,到底想要做什么?

· May 08, 2015 333

当京沪两地停车创业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一家暂时「 偏安一隅」 的停车创业公司正在低调地快速稳步发展着。 之前就听业内人士提起过「 泊泊停车」,对比 GeekCar 采访过的其他停车创业公司,我们发现在成都的「 泊泊停车」 亮点颇多,其中一些「 原创性」 的王牌甚至放在同类创业者面前也是极具竞争力的。这种感受就像每次朋友来成都玩,都会禁不住感叹居然在西南这边男男女女的打扮超「 洋气」,完全不输北上广。 五一假期前一天我去拜访了位于成都高新区的「 泊泊停车」,公司办公场所在四川移动 TMT 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里面。准确地说「 泊泊停车」 只是这家公司的 App 产品,这家公司全称是「 成都市微泊科技有限公司」(文中简称「 泊泊停车」)。那么这家略显低调的停车创业公司到底有哪些亮点,又到底想做什么呢? 微地图:搞定停车场内导航的难题 泊泊停车 App 的停车场数据目前覆盖成都市区及相关范围的 3000 多个停车场。软件除了能够实现进入停车场前的导航、停车场信息提供和比价外,还能提供车位空闲分享、车位预定、停车场内导航以及便捷支付这一套完成的流程。其中车位空闲分享和停车场内导航算是「 泊泊停车」 令人眼前一亮的功能,而后者的实现就基于「 泊泊停车」 团队户内车位微地图的技术优势。目前,「 泊泊停车」 已经有了万达、环球中心、阳光春天等几十个车场微地图数据。 打开泊泊停车的 App,地图上显示有 3 种颜色的停车图标:蓝色表示当前停车场可以精确导航到出入口、黑色表示网友分享的停车场(相当于 UGC 信息)、绿色图标表示的停车场配有「 微地图」。当用户点击停车场图标,会弹出一个包含这个停车场的图片、收费标准、车位数量等信息的窗口,可以选择预订车位和进行导航。如果是绿色图标的停车场,用户可以点击「 进入车场地图」,然后 App 界面就是现实停车场内部的微型三维地图。「 微地图」 能够清晰地显示停车场内部的出入口、具体的车位位置、内部道路及方向、主要的建筑墙面或者立柱(3 维)、楼梯、电梯、安全通道、卫生间等。更重要的是这个「 微地图」 并不是「 死」 的,它还能显示具体车位的可否预订的状态、并且能够在微地图上进行停车场内部的一个路径规划和导航。 停车场内导航一直是解决停车整个环节里面比较难啃的一块骨头,之前的一些解决方案主要是靠停车场内部安装信号灯等硬件设备来提示,在较为封闭的停车场内部信号很不稳定,且硬件维护成本也不低。泊泊停车的户内车位微地图结合移动 GIS 平台技术以及成都本地大量车场数据,让用户进入停车场内能够很方便清楚地找到通过规划路径找到车位以及进出车场。 智能地锁:泊泊停车意在「 车位错时停车分享平台」 实现对车位的精确管理是解决停车问题的最小单元。国外的相关停车创业企业如 Streetline 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实现对单个车位的信息采集和管理,之前 GeekCar 采访过的丁丁停车则是从智能车位锁(地锁)的角度去实现对单个车位的控制。「 泊泊停车」 想要搭建车位错时停车分享平台,就需要对于独立的车位实现把控,他们选择了相比之下成本较低且较符合中国市场的地锁去帮助分享平台的建立。 泊泊停车的总经理熊运余透露,他们的智能地锁产品即将在成都的一些停车场和小区车位进行安装(选择和私家车位以及物业进行合作),他们采取的是地锁免费赠送的方式。有了这些地锁后,泊泊停车的分享车位业务就可以进行了。具体来说,就是车位的所有者在 App 上选择分享车位,设定分享的时间、价格等信息,提供给需要使用车位的用户。然后分享车位的运营收入由泊泊停车、物业、车位主按一定比例进行分成。 在地锁的控制上,泊泊停车抛弃了机械钥匙、遥控器,甚至也可以跳过手机 App。具体情况是:泊泊停车会随车锁提供给车位主一个可以和地锁实现蓝牙连接的小硬件。这个硬件是一个点烟器用的小标签(和 ETC 类同),可以让车靠近远离配套地锁以达到地锁的升级,最大程度方便用户。当然,预订车位的订单用户仍然可以通过手机 App 来控制泊泊停车的智能地锁。 针对车场里面车位锁的数量的不同,泊泊停车在出入停车场道闸通关方式上也有相应的三种解决方案。当数量较少的时候,直接让车场(物业)方面 App 管理通关;当数量不太多的时候,让车主通过 App 扫描二维码自助通关;如果数量够大,那么泊泊停车会和车场合作整改车牌识别系统实现自动通关。 偏安一隅是好还是坏呢? 目前在成都的「 泊泊停车」 算是「 偏安一隅」,远离停车创业者集中聚集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那么「 泊泊停车」 在发展上因此会有什么特点呢? 之前谈到的停车创业区域划分极强的特点加上成都本身停车难的现实情况(2014 年成都私家车保有量达 336.1 万辆,排名全国主要城市第 3 位),让泊泊停车这样的停车创业能够在成都快速发展。目前,泊泊停车独占蓉城,二环以内全部覆盖,拥有多达 4000 个车场的静态信息,这是之前 GeekCar 采访过的停车创业公司难以做到的「 整城通吃」。同时在和地方政府的合作上,「 泊泊停车」 的优势也十分明显,已经与政府签订了成都市政停车场静态信息采集的合同,这让泊泊停车能够在政府支持下与更多的停车场进行谈判合作。 当然,不在一线城市,也有存在一些劣势。比如,北京的停车收费价格相比成都高然后带来的利润会大一些;同时资本的关注度相比北京上海也小得多,所以帝都魔都的那些投资者可以把目光往大西南看一下。 不过泊泊停车也不会安于现状就固守蓉城,他们将会在继续加强成都业务的同时,未来一两年内把触角伸到重庆、广州等城市。 其实对于停车,我在和这些停车创业者们的交流中,最常听到的是「 市场还需要培养,远没有到激烈竞争的地步……」。用泊泊停车熊运余的话说:「 我们虽然在西部,但对同行和资本市场是开放的,停车错时分享本来也是需要全社会呼吁倡导,促进合作共赢。」

拥抱「车联网」的哈曼,给汽车带来了什么?

· May 01, 2015 333

提起哈曼,对于音响狂热的人们就会赞不绝口,不过哈曼对于汽车相关产品的着力也下了大工夫。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音响视听、信息娱乐系统专业供应商,哈曼在今年上海车展举办了「 跨界构建车联网」 的论坛。我们想知道,拥抱「 车联网」 的哈曼到底给汽车带来了什么新鲜的东西。 信息娱乐系统是哈曼车联网的落脚点 哈曼的车联网论坛,请来了不同领域的专家一起探讨了未来车联网的一些技术和畅想。对于车联网如此上心的哈曼,其与车联网联系最为紧密的产品就属信息娱乐系统了。年初 CES 上哈曼推出了新的车载信息娱乐平台,提供兼容性高的车机手机连接方案给汽车厂商,并把「 车机」 嵌进了仪表板。 为了使信息娱乐系统联网智能化,此次上海车展哈曼的全新一代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将实现智能导航功能,集成 OTA 地图和软件更新。同时哈曼推出的全新「 流动」 汽车数据框架(FCD)可以收集汇总摄像头、传感器以及 OBD 的数据,并把这些数据与车载系统进行集成。 互联网公司和一些整车厂将目光瞄准云端的时候,哈曼也推出了其 Aha 云服务连接。哈曼的 Aha 云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构建一个互动平台,可以对车辆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这样的好处在于,哈曼可以把这些数据反馈给整车厂,帮助汽车厂商在预生产阶段,验证车辆性能、确保达到标准。供应商产品在云端的技术,将极大地提高汽车产业链条的产品质量可靠性。同时哈曼让相关软件升级通过云服务,能够做到常用常新。 车联网把大网络和车这一终端联系起来,信息娱乐系统在车内则是这一连接的桥梁,哈曼的车联网就落脚于此。 对于声音的「 不妥协」 声音,是哈曼顶尖技术的集中体现。哈曼对于声音控制的两个维度:一个是要降低噪音,另一个是要创造乐音。 降低噪音的方面,哈曼带来了路面噪音消除技术(RNC)。这一技术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来自轮胎、悬挂和车体组件的低频宽带噪音。RNC 采用了「 路面减噪」 原理,能够通过车载音响系统探测行驶噪音,并对其进行中和处理,从而让车内环境宁静舒适。具体原理主要是利用相同频率的反向声波叠加来中和噪音,这背后对于噪音的数据处理需要一套技术较高的算法,这是也是哈曼 HALOsonic 主要内容之一。另外,哈曼降噪的同时还集成了「 原真音响技术」,保证车内音频内容不受噪音影响。 另一项降低噪音的技术是「 引擎降噪」(EOC)。因为内燃引擎和排气部件会产生大量噪音,传统降低这类噪音的方法主要是增大底盘厚度(刚度),但是这会增加车的重量,继而增大油耗和排放。主要原理仍依赖反向声波叠加。 创造乐音主要围绕车内不同区域进行个性化声音的区划,这是哈曼一项叫做「 车内独立声区」(ISZ)的创新音响技术。 这项技术能够使驾驶员和乘客拥有属于自己的音响区,比如驾驶员在收听导航语音的时候,副驾、后排乘客可以各自欣赏音乐或是电影。GeekCar 体验了一下搭载哈曼 ISZ 技术的车内音响环境,车内主要分为驾驶员、副驾、两个后排共 4 个独立声区,通过系统控制可以实现对每个声区的单独管理,更重要的是每个声区基本互不影响。这一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可以保护每个车内个体的声音隐私以及最大限度实现个性化需求。 对于汽车领域,哈曼专注于车内音响技术和信息娱乐系统的不断创新。哈曼拥抱车联网以及同车厂、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科研机构的跨界交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们面对汽车产业技术革新上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

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会引发内饰变革吗?听听江森自控怎么说

· Apr 27, 2015 333

上海车展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整车馆里面被「 模特」 们擦得锃亮的各种车,而是零部件馆里那些低调发光的供应商们。 在「 如何面对未来」 这一问题上,可能很多人认为,整车厂才更具有前瞻性,供应商们或许只能「 被动」 地去跟随整车厂的未来方向。但是,看了车展的零部件展馆后,我们不得不感叹,它们才是未来感十足。 比如江森自控。作为全球知名的汽车座椅和内饰的供应商,这次江森自控让我们提前感受了来自未来的座椅和内饰。和现在的汽车相比,江森自控眼中的未来汽车座舱会有什么不同呢? ID15 概念车:为无人驾驶而生 他们带来了一款创新概念展示车「ID15」,这款概念车主要是针对未来自动驾驶的车内环境进行设计的。具体来讲,内饰和座椅将更多的围绕乘客的休息、娱乐、交流、工作等来进行革新。 ID15 最明显的特征是汽车的方向盘可以进行「 隐藏」,在处于自动驾驶模式或者车主想增大空间的时候,方向盘可以收起来。车内部充满各种曲面内饰,贴合度高,看起来更有层次感。整个车内环境给人营造出一种放松的感觉,还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智能操控。 针对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后排乘客可以用 iPad 实现对于前排座椅的前后移动,还可以用 iPad 实现自身座椅的角度控制。令我最惊喜的是对于空间的利用:对收纳空间的分割利用,以及使用柔性板材,通过不同滑轨营造出多种空间布局。 江森在这款概念车上有多达 30 余项的专利,大部分都已经可以转化为量产。江森自控的全球汽车内饰工业设计副总裁 Richard Chung(理查德·郑)向 GeekCar 详细介绍了 ID15 的其他设计亮点,例如: 可转动小桌板:位于全新概念的副仪表板上,配合可 18 度侧转的前排座椅,使驾驶者可从事各项活动,并舒适地与后排乘客进行交流 。这个 18 度的角度是经过大量调研后得出的,既能满足前排乘客间及与后排乘客之间交流,又可以最大程度的节省空间。(如果 360 度旋转,车内所需空间要更大)智能表面技术:通过采用高度集成的控制技术,让内饰和控制键融为一体,用户可以触摸内饰表面进行一些功能操控,类似于「 触摸屏」。这一点极富创造力,对于年轻人来说「 科技感」 十足。 更强大的氛围灯:横跨仪表板并流畅延伸至整个车门侧边的 LED 照明,增强了环境光的围绕感,汽车内饰体验往「 无人驾驶环境」 靠近。同时,在切换至「 自动驾驶」 模式时,可实现功能同步,提供视觉的直观提醒。 皮革塑形表面:采用皮革塑形技术,可在内饰中实现任意造型的表面,比如车内很多波纹形的内饰表面。皮革材料发泡一体成型是一项先进的技术,目前江森自控、丰田纺织等都已经在座椅、内饰中开始使用。 多轨卷帘门:驾乘者可根据需要,在副仪表板内分隔出不同的储物空间,大幅提升了功能性。这里面的亮点在于柔性滑动的分隔板以及多轨。 模压注塑混合成型(CHyM)工艺:制成轻质、天然的门板底板,通过天然纤维和塑料的结合,可带来更高的稳定性。 自动驾驶时代,会出现内饰「 品牌」 吗? 既然上述种种都是在为自动驾驶做准备,那么问题来了。 在那个时代,当普通消费者把「 驾驶权」 交给汽车本身的时候,大家或许不再那么关心汽车的动力、操控究竟如何,这些也不会再成为大家买车时最关注的要素。但是,内饰或许会成为购买时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在那个时候,大家显然会更关心车内的乘坐环境到底如何。 它的地位或许会因为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而变得更为重要。就像人们买房是为了居住,但是人们关注的是住在里面的感受。现在人们买车的目的是移动和驾驶,在未来也许就是移动和乘坐,大家关注的是如何在车里面感觉舒服。 想想这个画面:汽车内饰如同我们现在的室内装修一般,我可以选择一体化的整装,也可以选择自行配搭,可以选择北欧风,也可以买明清范儿。是不是很有趣? 在这个局面下,或许内饰供应商在汽车产业链条上的话语权会更大。而对于像江森自控这样的供应商来说,能玩出什么「 花样」 呢?是不是能够开发出一套面向 C 端的内饰品牌,当用户买车的时候,就可以定制自己想要的风格呢?这样的设想足够让我们的脑洞开一阵了。一直以来,供应商们的产品用到车里最终面对的都是 C 端用户,但是供应商做的却是 B 端整车厂的生意。以后情况会改变吗? 至少在现阶段,江森自控显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超前。我问他们,是否在意车主对于内饰品牌的认知?Richard 说,「 如果用户知道哪些车有我们的产品,并因此而选择这些车,我们当然很高兴。但是我们主要的产品是供应给整车厂,所以在产品所传达的体验方面,我们要配合整车厂来一起完成。而在品牌方面,我们也有向用户传达品牌的产品,比如 Recaro 运动座椅,在 C 端的知名度就很高。」 我们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些供应商在未来如何和整车厂协作,在自动驾驶时代,供应商是不是想更有主导权?在我看来,ID15 就有这种的趋势。 Richard 解释说,虽然他们会走在前面,但是在和整车厂的合作中,很多时候还是车厂提出设计要求,然后由他们来实现。但是,对于 ID15 这样具有前瞻性的内饰设计,江森其实也希望能够去借此影响或者说启发到整车厂。 一方面是想推动汽车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是想向整车厂展示技术,在未来的合作中保持优势。但是供应商和整车厂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是对立的局面,我们把它们的关系理解成为「 伙伴」,或许更贴切些,他们都在推进汽车的发展。 只是,在车联网、智能化、自动驾驶这样的大潮流下,二者的关系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重塑,但是他们确实都很重要。 江森自控的展台陈列着各种内饰和座椅产品,这些展品竟然让我有了些感慨。我们整天说整车厂如何如何,但是供应商其实也在默默的做许多许多事。当我走出江森展台,看到它们「Thinking ahead(先见先行)」 的标语时,内心豁然开朗。

阿里汽车日的俞永福

· Apr 23, 2015

「 手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用 3 年完成了产业转型,汽车从工具汽车到智能汽车之路需要 10 年。」 俞永福说,「 因为产业链不同,手机大部分是标准品,而汽车不是。」 上海车展期间的「 阿里汽车」 日,俞永福首次以高德集团总裁、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 阿里妈妈」 总裁的身份做了《互联网+汽车》的主题演讲。从中,GeekCar 看到了「 鸡血」 和「 未知」,「 兴奋」 与「 紧张」,「 通用」 与「 专业」,「 大原则」 和「 执行」,总之这是一次让人兴奋,但仍然有一些隔阂的交流。中间大家相互调侃几乎都没有成功。 虽然是阿里汽车日,但是最终的采访具体还是集中在了高德融入阿里,以及高德的未来。 俞永福抛出了阿里巴巴对汽车产业链的布局:1. 打造汽车电商体系;2. 车联网应用体系;3. 互联网汽车产品。 只是,用互联网语言包装过的「 高德」 和原来的「 高德」 相比让人有点陌生,用很多通用逻辑来解释的高德战略,和此前专业逻辑演绎的高德有很大差异。而此前庞大的针对 B 端服务的体系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格局?这是外界对高德的好奇。高德能否从一家服务汽车公司的地图导航公司转型成服务用户的公司? 互联网的通用思维是,有了 C 端就有了一切。然而高德此前的 B 端生意占据了他们几乎 80%的收入、精力,包括人员构成。从大原则来说,有了 C 有了万事万物,但是转变基因必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背后的人才结构、相互信任的成本都非常高。 产业升级的高德 在稍后的采访过程中俞永福给了高德的定位:高德就是满足用户出行服务需求和基于位置的服务需求的公司。而高德分成三大业务团队:一个围绕手机;一个围绕车机;还有一个围绕数据服务。高德要融入阿里巴巴集团,要做 3.0 的产业升级,变成真正的应用。 2013 年前高德创立的时候,是专业导航数据服务商(整车厂和整车厂制定的导航软件的合作伙伴),5-6 年前高德由数据服务商升级成数据加应用的服务商(数据+软件,高德 2.0 阶段),融入阿里巴巴集团后高德需要进入 3.0 阶段,要变成真正的应用,以「 服务」 为核心。高德现在是手机端地图和汽车导航地图两个业务平台并举,现在高德汽车导航业务比重仍然占 50%以上,对于仍要服务于 B 端这一点没有变,变的只是升级。 同时,对于汽车导航要求的精准性、输入输出等特性,高德在 13 年的自驾导航经验上会对产品有更深理解。比如公交导航,高德会以第一视角去考虑产品设计,关注公交导航用户需求的到站提醒、公交事实信息等。 当 GeekCar 问到未来车机导航地图数据是否会像手机端一样免费提供给车厂的时候,俞永福谈到了这是在高德从 2.0 到 3.0 的升级中,商业模式的探索。 他用了类比的例子来解答我们的问题,汽车厂商里面的 ABB(奥迪宝马奔驰)为了提供更好的车主服务而免费,并没有考虑很多货币化的东西,但是一些普通汽车厂商还觉得服务也是一种商品,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前者厂商汽车产品本身利润高所以关注点主要是后续车主服务,互联网里面硬件不挣钱靠服务的思维确实是一个未来趋势,不过汽车产品价值重的特殊性等原因暂时还不会是这种情况。 互联网+时代下更需要专业 总理说了句「 互联网+」,于是这个词就火了。互联网时代下各行各业都在这个新的工具下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家都谈互联网带来了思维上的延展和突破,俞永福则强调了各行各业的「 专业性」 仍然是最重要的元素。比如「 互联网+汽车」 那最后必然是因为汽车专业性到位才能赢得市场。对传统行业的敬畏之心,是互联网植入传统行业的基础。 拿高德举例,俞永福谈到高德就是一家地图公司,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地图数据的专业。比如声音,高德除了做导航的语音外,不会做声音的内容。音乐等声音内容会提供给所有的合作伙伴(如交通广播)。 在手机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变的过程中,不同公司以不同的身份进入了 smartphone 的时代。俞永福在 2004 年提到过人生活的三个中心,分别是 PC、TV、随身设备(手机),现在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再增加 car 这一中心,未来的产业链会围绕这四个中心来发展。当然多屏链接和互动是必然,不过用户希望是一份数据,让链接更容易。 时代在变化,供应商的角色现在应该理解成为合作伙伴,大家都在面对一个新的时代。大家需要关心的是需求、个性化。互联网+商对应的是阿里,互联网+地图对应的是高德,互联网+移动对应的则是未来的互联汽车。 找到增量和变量,才是面对未来的好办法。而怎么找增量和变量,需要的是强悍的专业性。 阿里与汽车的「 际遇」 与其说阿里拓展业务范围将触角伸到了「 大而重」 的汽车领域,不如说是基于阿里的数据、阿里的云、阿里的生态等,汽车和阿里开始了一场有未来的约会。 俞永福谈到,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未来销售一定是线下到线上的趋势,汽车也会这样。所以阿里互联网汽车事业部门将会在汽车电商方面大力发展。这也是我们从淘宝、天猫电商平台结合汽车容易想到的:在阿里的生态圈体系中,淘宝将定位为最大的车主市场和线上汽车后市场,天猫则定位为最大的线上整车市场、最大的线上汽车首发平台,聚划算将会是最大的汽车团购和品牌时间平台。 互联网时代下云端和前端的结合为阿里巴巴和汽车拉了一条姻缘线。汽车应用服务主要是阿里生态中为汽车尤其是未来智能汽车提供的应用服务,比如最强需求就是地图(高德),还有音乐音频(天天动听)等,互联网汽车产品是阿里的强大数据和云等能力去使汽车产品智能化互联网。 采访结束后,心中默念:「 今天的金句真多啊。」 大原则大方向都对了,现在就是捏好团队往前冲吧。

终于,观致要「以退为进」

· Apr 21, 2015 333

「 中国」 是观致昨天在上海车展发布会活动上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推出的概念车「 观致 2」 也极赋中国元素。观致抛弃了曾经高冷的「 国际化汽车公司」 抬头,选择了实实在在的贴切名号「 中国品牌」。这不是意味着不再国际化,这是观致抓住了本质后的一次「 以退为进」。 「 中国的」 观致才是「 世界的」 我问过周围非汽车圈的朋友对观致有何印象,大部分表示知道这是一个很新的汽车品牌,甚至有一位朋友回答「 貌似国外的汽车牌子吧」。如果硬要高冷地做一家「 国际化汽车公司」,那么这是作死。放着中国这个全球增长最快、体量最大的汽车市场不去好好耕耘,反而让「 国际化」 成为阻碍观致前几年快速发展的障碍,观致之前走过的路想想也是醉了,真的醉了。 这次上海车展,观致终于搞明白了原来自己是一家中国汽车公司——「 观致汽车是一家创自中国、具备世界领先水准的中国汽车公司。」 今天观致汽车 CEO 墨斐和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裁孙晓东在发布会上轻松随意的问答、时不时加上几个富有「 中国特色」 的段子,让大家感受到了一家接地气的汽车品牌所呈现的状态。整场发布会的亮点有很多:让人放松的咖啡馆式展厅布置、不限量供应的咖啡甜点、观致员工自然休闲的服装、观致高层与观众近距离交流…… 当然还有发布的概念车「 观致 2」 SUV 插电混动概念车,车身的天青色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宋代的汝窑瓷,进气口、刹车卡钳、轮圈以及排气管上则点缀了朱砂红的点,这些都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图案与色彩。 上面是发布会的直观感受。观致在市场上慢慢已经开始了中国化的动作,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 70 多家观致 4S 店,2015 年这一数字将会翻番。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观致在本土加大了和互联网公司(比如易到)的合作。在和观致车联网总监白玲女士的聊天中,她也谈到观致未来会进行各种符合中国市场的尝试。 极力的突出中国特色其实也完全「 掩盖」 不了观致国际化的优势,多样性的员工、国际化的研发、互联网思维会继续对观致的发展带来积极意义。 突然发现「 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 这句话放到现在观致的身上太贴切了! 「 接地气」 的还有观致逸云 2.0 一出生就在汽车产业变革的时代,对于观致来说最大的意义是能够以最新的思维和技术去构建自己的产品。「 车联网」 是观致一开始极为重视的一项核心技术,仍然记得观致逸云刚开始出来的时候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什么是观致逸云呢?观致车联网总监白玲女士说「 不是技术,不是功能,而是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具体来说,观致逸云就是一个车联网系统,将车机、手机、云三者之间连接起来,其中云作用重大,成为了数据和控制的一个平台。观致逸云 2.0 的推出,在交互设计、内容上都根据用户调研和反馈做了很大提高,同时服务的 3G 联通网络流量目前还免费提供给车主用户,未来产品会按照「 互联网产品」 的速度进行各种更新和升级。 基于和微软云的合作,观致逸云 2.0 还推出了「 去接我」 的新功能,通过微信平台把位置发给朋友,这个位置就会下载到车机端,然后进行导航,同时朋友也可通过微信平台实时知道你什么时候到达。这是行业类第一家与微信平台整合的车联网,和宝马互联驾驶里面的 QQ 相比这也算是更「 接地气」 更符合中国大众目前的使用习惯。未来的观致车联网应该能有更多符合中国市场的内容和服务出现。 这一次,观致用「 敢于不同」 来为自己代言。「 不同」 不是高高在上的「 标新立异」、「 孤芳自赏」,「 不同」 不是不接地气的「 装逼作怪」。我更愿意把这个口号理解成一种勇气,理解成一种理智的「 雄心」。 2015 上海车展是观致拨开迷雾看清前路的一次「 宣告」,给大家了惊喜。路漫漫兮其修远兮,找到了方向还要「 绝知此事要躬行」。 送给崭新的观致一句话——「 脚踏大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易车:高歌猛进的「汽车电商」

· Apr 15, 2015 333

2014 年的汽车电商大战在汽车圈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易车、汽车之家、新浪汽车、淘宝等都直接线上开卖汽车。但凡再早一两年,在网上卖(买)车还真是让大家难以想象。 京东整车频道来了 今年 1 月 9 号,易车与京东、腾讯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易车将获得京东及腾讯以现金和资产形式的投资共计约 15.5 亿美元。现在易车-京东合作的首期成果终于揭开神秘面纱—4 月 15 日,由易车独家运营的「 京东整车频道」 全新上线。 易车与京东成立了联合项目组,进行了 3 个月的研发整合:具体的整合包含网站前端、后台数据以及相关部门人员的协同工作,为此京东、易车在亦庄的机房间还进行了连接以提高整个整车平台运行的速度。在新的京东整车频道,易车专业的购车体验与京东电商平台深度整合,双方在用户体系、商品体系、订单体系、客服体系等多方面实现了全面打通,无缝对接。 就意味着,从今天开始你可以在京东下单买汽车了。京东整车业务将由易车来独家运营,京东带来了流量,易车则负责专业化的汽车电商运作。合作一方面会扩大易车的汽车电商平台影响力和交易量,另一方面整车频道的上线会粘住用户在京东上进行汽车用品等消费。整个支付体系的打通,在京东整车频道上的现金流会先进入京东账户之后由京东结算给易车,钱在财务账面上发挥了至少两倍的作用。 据了解,新的京东整车频道目前只是第一期,截止 15 日,已吸引了 6 大汽车厂家、2700 多家汽车经销商入驻,覆盖 147 个汽车品牌、979 个车型,8378 个车款。后续的第二期、第三期,易车还将开展包括将易车二手车整合进京东整车频道,易车汽车金融与京东金融融合,基于腾讯、京东开展大数据营销等多项工作。 汽车电商要动真格了 汽车电商经历了 2013、2014 年的萌芽发展,到如今汽车厂家越来越发现其重要性。不过之前的网络化营销和小规模的线上卖车只能算是一个试水,现在到了一个需要突破的节点。易车总裁邵京宁在与 GeekCar 的沟通中表示「 汽车电商喊了好几年了,从 2015 年开始,再喊就骗不了人了,你要拿出点真格的,要进入到深水区。」 目前易车已经拿出大量资金要把汽车电商这条路给实实在在地往前推进,表达了 2015 年预期的电商平台 30-50 万辆车的销售目标。邵京宁提到今年易车电商业务至少会有一个亿美金的亏损,这些亏损主要是用于汽车电商的布局优化,搭建 4 个系统为前端 2 个电商平台(易车商城和易车惠买车)提供全流程的 O2O 支撑。主要在于几个方面:大数据的精准集客平台、汽车金融、体验式营销和社会化营销。 值得一提的是「 社会化营销」 和「 汽车金融」。易车的社会化营销将会推出汽车合作伙伴计划,发展上万名汽车经理人,帮助易车的汽车电商进行推广宣传,这种做法能比较灵活轻便的方式来促进营销效果。比如专车司机可以在工作中对潜在买车用户进行购车推广并提供试乘试驾。 至于「 汽车金融」,易车推出的「 易鑫资本」 将给易车汽车电商在资本上保驾护航。具体来说,易鑫资本主要解决包销车型的库存资金压力、汽车电商产品开发的投入,同时对于 C 端用户的融资租赁也提供资金支持。 金融信贷上的销售线索数量多质量也高,新车与二手车之间也是靠保险作为纽带。汽车金融不仅仅是传统金融机构比较关注的事情,现在汽车厂商、汽车电商平台以及一些新型金融机构也都看准了这一块好生意。GeekCar 问到易车「 易鑫资本」 与其他金融服务产品之间竞争关系时候,邵京宁说选择权交给消费者,但是越来越丰富的汽车金融服务将会带来用户购车带来方便,对于汽车电商化发展也有很大促进作用。 电商化的路看来是个必然,不过未来某个节点易车们与传统汽车经销商们之间的分道扬镳似乎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