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万亿美金的无人驾驶产业,驭势要通过提前商业化落地跟谷歌一拼?
6 万亿美金! 6 万亿美金! 无人驾驶未来产业估值 6 万亿美金! 在 5 月 23 日由自动驾驶创业公司驭势科技举办的无人驾驶媒体沟通会上,驭势 CEO 吴甘沙反复激动地提到。 哪 6 万亿美金? 根据吴甘沙的讲解,这 6 万亿美金可以分为 6 个部分,分别是:汽车市场、出行市场、物流市场、商业市场、能源市场和社会效益。 前三部分比较容易理解。汽车市场是指随着未来装备自动驾驶模块的新车越来越多,会带动自动驾驶模块产业的发展。出行市场和物流市场是指节省人力成本带来的经济效益。 商业市场是指未来汽车交通属性会越来越低,商业属性越来越高。怎么理解?脑补一下,未来无人驾驶车内部空间就像是一间小屋,是可以任意布置的,摆上一台咖啡机就是移动的星巴克、放上一块屏幕就是移动的万达影院,成为移动式的商业地产。 能源市场则是指未来的电力不再只是从中央电厂里出来,而是可以通过分布式的太阳能发电或风力发电的方式,将电能储存在每一辆无人驾驶车中,这时每一辆车就变成了一个移动储能单元,除了给自身供电外,还能随时随地满足其他用电需求。 社会效益则是指能源的节能、交通事故的减少、生产力的提升等带来的社会效益。其中,「 生产力的提升」 可能比较难理解。简单粗暴来讲,就是人类可以把原来花在开车上的时间拿来工作,从而提升生产力。(听起来,呃,呃,呃)所以,作为一家 2016 年 1 月才成立的初创公司,怎样才能抢先在这 6 万亿美金中分一杯羹呢?驭势科技的想法是,首先必须要商业化落地。 两个落地项目 这似乎听起来很困难。作为无人驾驶行业的标杆,谷歌最近跟美国 Lyft 的合作,才让大家看到了其无人驾驶落地的可能,但还是需要些时间。 所以,驭势早在 2016 年成立之初就非常聪明地给自己选择了两个更加容易落地的场景:全天候的半自动增强驾驶和限定场景的无人驾驶。 在今年 3 月份底,驭势跟白云机场合作,在航站楼与停车场之间投入一辆无人驾驶车提供摆渡服务:抵达旅客可以在停车场内使用手机 App「 自动约车」,并搭乘无人驾驶车到达指定的停车位。 这辆无人驾驶车内设有 4 个座位,没有方向盘、油门和刹车。乘客提着行李上车,只需按一按钮,车即可自动启动,按照优化的路线前往目的地。 为了降低成本,这辆无人驾驶车还选择了多种传感器组合的方式。通过线束较少、但价格更低的激光雷达,配合双目摄像头等传感器,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满足了对性能的要求。 简单来讲,摄像头有些缺点,那就是它怕雨怕雾,激光雷达则没有这些烦恼,它发射出的激光可以透雨透雾,一道道激光就像扫描仪一样,扫描周围的场景,只是要扫描得越准确,线束就得越多,线束越多就越贵,这就制约了无人驾驶的落地。 不过,这辆无人驾驶车只在白云机场运营了 3 天,而且从短期内来看,这并不是最合适的场景。好在目前,他们已经发现了一个更加合(jian)适(dan)的场景,那就是在两个航站楼之间的摆渡通道(连行人都没有),进行无人驾驶车的部署。这让我想起了广州塔附近的 APM 线(即无人驾驶地铁),看起来确实是一种更好实现的落地方案。 除了与白云机场的合作外,驭势最近还跟杭州来福士广场达成了合作,场景选定在了其大型地下停车库,满足从商场购物归来的顾客的需求:顾客可以在电梯口通过手机 App「 自动约车」,并搭乘无人驾驶车到指定的停车位。 不过,跟在白云机场试运营的无人驾驶车最大的不同是,杭州这辆车是有方向盘、油门和刹车的。原因是,在驭势跟客户沟通的过程中,客户希望方向盘、油门和刹车能够保留。一方面是这样能让顾客心理上有安全感,另一方面,顾客看着方向盘自己在转时,会觉得更加有趣。这可能也是无人驾驶落地的一个关键因素,需要让大众在心理上能够更容易接受无人驾驶车。 另外,由于地下停车场无法获得 GPS 信号,所以必须依靠 SLAM 的定位技术实现导航。所谓「SLAM」 是基于机器视觉的定位技术,有点类似比较高级的家用扫地机器人,它可以边清扫,边把房屋的平面图先画出来,之后再分区域进行清扫。 不过,由于这辆无人驾驶车也是采用激光雷达、双目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组合的方式,「SLAM」 实现起来会比较难。所以,在这个大型地下停车库下面,还设有很多二维码辅助「SLMA」。(你可以把这些二维码理解成一个个小路标)除此之外,由于停车库还有灯光复杂、人车混行、空间狭小等问题,驭势在项目落地之前还曾在北京房山区模仿来福士的大型地下停车库建立了一个类似的停车库,前期进行了 3 个月的训练之后才进行部署。 小结: 在 2016 年创办驭势科技之前,吴甘沙是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他的身上,有一股极客式的乐观主义。 「 拿无人驾驶行业标杆谷歌举例,在运用技术的先进性上,我们一点都不比谷歌差,但是在技术的成熟度上,应该差 2~3 年,而在未来 2~3 年,我们判断这个差距会缩小。」 吴甘沙在接受现场媒体提问时自信地说道。 而他自信的来源,是驭势选择了提早进行商业化落地。随着跟驭势合作客户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车被部署出去,他们的信心将会越来越强,因为这样他们就能够收集到更多的数据,加速技术的积累。 2020 年之前,驭势希望搭载他们无人驾驶技术的车(包括他们的自产车)能够达到 10 万辆。我们也拭目以待,这一家中国无人驾驶初创公司能否通过自己的弯道超车,在这 6 万亿美金的金矿中,掘到自己的一大桶金。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开车、住房、用电,你选特斯拉还是奔驰?
开特斯拉的车,用特斯拉的电,住特斯拉的房。奔驰表示不服!他们也要让美利坚民众开奔驰的车,用奔驰的电,住奔驰的房。 我们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开特斯拉的车和开奔驰的车就不用解释了。「 用特斯拉的电」 和「 住特斯拉的房」,指的是美利坚民众可以通过向特斯拉旗下的太阳能面板租赁公司 Solar City 租赁太阳能面板安装于房屋上,然后将电能储存在其「 巨型充电宝」PowerWall(能量墙)中给房屋乃至电动车供电。 「 用奔驰的电」 和「 住奔驰的房」 也是类似的道理,但是略有不同。近日,奔驰跟美国第二大太阳能面板租赁公司 Vivint Solar 合作(第一大是 Solar City),美利坚民众可以通过向 Vivint Solar 租赁太阳能面板安装于房屋上,然后电能储存在奔驰的「 巨型充电宝」 中(奔驰暂时未取名)给房屋乃至电动车供电。 先说说这两个「 巨型充电宝」,它们都是源自各自电动车的电池管理技术。包括安装费在内,一个特斯拉 2 代 PowerWall 起步价约是 7000 美元,单个储电量 14kWh,最多支持 9 个 2 代 PowerWall 并联。 14kWh 是什么概念?Elon Musk 是这么诠释的:14kWh 可以为一个拥有 4 个卧室规格的房屋提供全天供电,其中包括灯光、插座、冰箱等。 而奔驰的「 巨型充电宝」 储电量则比 2 代 PowerWall 要小得多,单个储电量 2.5kWh,不过起步价要比较低,包括安装费在内每个约 5000 美元,最多支持 8 个并联。而如果你同时购买 8 个奔驰的「 巨型充电宝」,包括安装费在内只需 13000 美元。这样看来,价格还是比特斯拉略有优势的。 再说说两者的房屋,特斯拉联合 Solar City 在去年 10 月推出的太阳能瓦片 Solar Roof 可以让屋顶的太阳能面板「 隐形」,外形上要更加美观,而且由于是采用高强度钢化玻璃材质,安全性甚至要比普通瓦片好得多。 而奔驰的合作伙伴 Vivint Solar 则没有类似的产品,还是普通的太阳能面板。不过,相对来说也会比较省钱。 至于如何看待两者在” 住房” 和” 用电” 上(即家用电池储能解决方案)的竞争?奔驰驰能源美洲 CEOBobis von Bormann(里斯·冯·鲍曼)是这么认为的:「 这个市场足够大,各个竞争对手可以共存且做得很好,不需要抱着一种鲨鱼的心态,去抢夺竞争对手的市场。」 如果你生活在美利坚,开车、住房、用电,你选择特斯拉还是奔驰?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这个世界上多了一家「无聊公司」,是专门挖隧道的
有想法的人,不仅做的事儿有想法,连公司的名字也取得很有想法。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成为一个能够把疯狂的想法付诸于实践的人,然鹅,,,现实,,,所以,在别人的故事里圆自己的梦,也不是什么坏事儿。 去年 12 月,有想法的火星 BOY Elon Musk(埃隆·马斯克)堵车堵在路上时,又萌发了一个疯狂的想法,他想通过挖隧道,拓展地下交通。 当下,Musk 立马掏出手机发了条 Twitter:「 堵车快把我逼疯了!我要造一台隧道挖掘机,开始挖隧道。」 不到 1 个小时,这个项目正式命名为「The Boring Company」(无聊公司),而在 2 小时后,低头族 Musk 又再发 Twitter:「 我们真的要开始挖隧道了。」 不过,如果你以为公司名中的「boring」 只是意指堵车是件很无聊的事儿,那你就太没想法了,或者英文学得不好。 「bore」 这个单词做动词时,还有「 钻孔、挖洞」 的意思。诶,做名词时,还有「 高潮」 的意思。。。所以这是「 一语三关」? 不再纠结这个有想法的公司名,我们继续聊聊 Musk 挖隧道的事儿。 目前,很多砖家学霸认为,未来城市交通要以 3D 空间布局,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所谓「3D 空间」,指代的是天上、地面和地下这三个维度。 「 地面」 就不用讲了,就是你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 天上」 的话,现在很多硅谷公司,例如你们熟悉的 Uber、谷歌创始人 Larry Page(拉里·佩奇)私人投资的 Zee.Aero 等都在研发飞行汽车,拓展天上交通。 不过,飞行汽车长得并不是很像车,你可以把它简单理解成电动的迷你型直升机,然后要比普通直升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噪音更小。 Musk 似乎并不是很同意这样的想法,他认为人们不会喜欢飞行汽车飞过自己头顶的焦虑感,还是拓展地下交通来得更实在。 类比学生时代教室头顶的大吊扇,好像我们也会边上课会边变幻想万一它们掉下来后,全班同学血肉模糊的场景。。。Musk 这话说的还是蛮有道理的。 与之相反的是,通过挖隧道拓展地下交通:1、隧道可以防止雨水;2、隧道建设和运行都在地下封闭环境进行,不会给地面上的任何人带来噪音;3、隧道不用通过车道划分和围栏进行分区。 可能你对于第 3 点还不太理解,Musk 的想法是,在地下建设类似电动雪橇的载体,车在载体之上,形成一个地下交通网络。由于地下不限速,且按既定轨道行驶,因此「 电动雪橇」 时速可达 200 公里、全程自动驾驶,而周围的其他车辆也有自己的行程,互不干扰。 再来几张动图你们就更明白了: 而且在地下建成类似电动雪橇的载体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大大降低挖掘隧道的成本。 根据 The Boring Company 的说法,让车辆在电动雪橇的载体上稳定行驶,可以降低单一车道隧道的直径,即从正常情况下的 28 英尺(约 8.5 米)减少一半至 14 英尺(约 4.3 米),从而大大降低挖掘隧道的成本。 不同于飞行汽车,地下交通网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为什么我们在现在的地下交通中,多看到的只有地铁?Musk 认为,隧道建设成本是阻碍地下交通发展的主要原因。 此外,隧道挖掘速度也是阻碍地下交通发展的另一个因素。在 The Boring Company 官网最新更新的 FAQ(常见问题解答)中,他们就向大众介绍了自己提高隧道挖掘速度的想法: 1、连续挖掘隧道。(目前,挖掘隧道通常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先采用松土机挖掘隧道中的 50%的土方,第二步是立起隧道支柱挖掘剩下的 50%土方,费时费力。而连续挖掘隧道的技术,则能解决以上的烦恼。)2、隧道挖掘设备(TBM)自动化。(目前,虽然挖掘直径较小的隧道,小型 TBM 已经能够实现自动化,但是挖掘直径较大的隧道,依然需要大型 TBM+人工操作。而使大型 TBM 自动化,则能大大提高效率,同时提高安全性。)3、TBM 电动化。(目前,多数 TBM 都是采用柴油车牵引,而采用电动车牵引,也能大大提高效率。)4、隧道挖掘的研究设计。(在美国,几乎没有任何从事隧道挖掘,研究与开发工作的机构。因此,在过去五十年中,建筑业是美国经济中唯一生出来没有取得提升的行业。)文章至此,很多人可能还有这么一个担心,万一发生了地震咋办?Musk 的观点是:在地震发生时,地面会发生移动,而这时候的隧道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去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汽车版」安卓系统,真的要来了!
一方面,谷歌野心勃勃地想要全面进军汽车行业,另一方面,车企又唯恐谷歌会夺走他们的数据、影响他们的车辆安全。 所以近日,当看到沃尔沃、奥迪未来的新车将采用安卓作为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新闻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放在两年前是绝对是难以想象的!美国时间 5 月 15 日,沃尔沃、奥迪跟谷歌正式达成合作,他们将基于 Android 7.0 系统(又名「 牛轧糖」 系统)开发新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运用在这两个品牌最新量产车的中控屏和全液晶仪表盘上,并且两块屏幕之间还能够实现互动。 回望两年前,仅仅是说服车企们在自身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上搭载 Android Auto,谷歌都是步履维艰。关于 Android Auto,国内的朋友可能还比较陌生,它其实跟苹果 CarPlay 一样,是一套车机手机互联系统。 所谓「 互联系统」,意思是实际上运行的还是手机系统。先以大家比较熟悉的苹果 CarPlay 为例,你只需一根数据线,将 iPhone 跟车内的 USB 接口互联,就能在车内享受到由苹果乃至第三方应用提供的服务,例如 Siri、苹果地图、苹果音乐、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 FM 等。 Android Auto 跟苹果 CarPlay 的原理一样,不过你在车内能享受到的由谷歌和第三方应用提供的服务,肯定比苹果上的丰富,因为谷歌要比苹果更加开源,而且类似地图这样的服务,也要比苹果做得好。 其实,不仅仅是地图服务,在语音服务上,根据国外媒体的评测,Google Assistant 在车内的用户体验也要比 Siri 强。Google Assistant 可以了解和学习你的日常习惯,可以给你提供基于位置的各种提醒,而 Siri 在车内则没有这么贴心。 只是受限于天朝的「 防火墙」,谷歌提供的很多服务你都用不到,国内的新车市场自然采用的少,Android Auto 你自然也就听的少了。 再回到最近沃尔沃、奥迪跟谷歌达成合作的新闻上,这事儿究竟意味着什么?要知道,无论是 CarPlay 还是 Android Auto,他们之前都是运行在车企自身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之上,很难接触到更多跟车辆相关的功能,例如空调调节、座椅调节、车窗开启或者关闭等。 而基于此次合作,谷歌则可以在沃尔沃、奥迪的车上,开始接触到刚刚上面提到的这些跟车辆相关的功能。不过,跟车辆行驶相关的系统,例如刹车、油门等,谷歌答应暂时不会去碰。当然换个角度说,车企也不太会允许谷歌接管的。 从车企层面来讲,沃尔沃、奥迪能够在新的车载系统上直接加入之前在 Android Auto 上集成过的谷歌服务,丰富他们的车载信息娱乐。 从谷歌层面来讲,他们可以得到更多跟车辆相关的数据,得以在未来的车载信息娱乐营收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从消费者层面来讲,则能够享受到更加丰富的车载信息娱乐。毕竟,架着支架或者连着数据线,把手机当作「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也是迫不得已。 所以,无论是对于车企、谷歌,还是消费者,三方都是有利的,尤其是消费者。只不过,车企和谷歌在利益上的平衡,可能还要在接下来的合作中慢慢去磨合。 说到利益,如果你以为接管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谷歌在进军汽车行业的进程中已经完成了一大半,那你就 too young,too simple 了。 我们大胆地猜测,谷歌想要接管的,其实是整套车载软件。什么意思?车载信息娱乐营收确实是块大饼,而比这块饼更大的,自然是未来的无人驾驶营收了。 刚刚我们已经提到,谷歌只是暂时不碰跟车辆行驶相关的系统,而在接下来的合作中,谷歌如果能将这一块拿下,获得和车辆控制相关的数据,对于谷歌无人驾驶的落地,无疑是一大利好!而且近日,谷歌还刚刚跟美国共享用车老二 Lyft 在无人驾驶上建立了合作关系。 我们可以 picture 一副这样的场景:未来,在我们的车上,或许会同时搭载谷歌的车载大屏系统,以及同样来自谷歌的无人驾驶软件。然后,当车主在工作或者度假时,他们可以将车放在 Lyft 平台上,加入共享用车车队赚取租赁费用,用以抵消每月的车贷。最终,谷歌、车企、Lyft 三方共享无人驾驶营收。 最后,我们来反观下苹果,苹果 CarPlay 一直没有什么新的建树,跟车企的谈判也没有谈判出像谷歌跟沃尔沃、奥迪这样的大 Case,无人驾驶也落了谷歌一大截。库克,要给力啊!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Uber 的无人驾驶项目保住了,Waymo、Uber 官司大战有了最新进展!
联邦法官驳回了 Waymo 禁止 Uber 自动驾驶项目的请求,这对于正处于四面楚歌状态的 Uber 来说无疑是一剂解药。根据这项判决,Uber 可以继续在宾夕法尼亚州、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公路上测试自动驾驶汽车,但是它仍然面临窃取 Waymo 自动驾驶商业机密的刑事指控。 在拒绝了 Waymo 的主要请求后,法官威廉·苏普(William Alsup)把 Waymo 的主要请求剥离开来,对案件继续进行审判。目前,法院已经禁止了安东尼·莱万多夫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继续留在 Uber 从事自动驾驶研发的工作,并且下令他把从 Waymo 窃取的自动驾驶文件物归原主。 莱万多夫斯基是整个案件的导火索,他在离开 Waymo 创办自己的自动驾驶公司 Otto 之前,从 Waymo 服务器中拷贝了 9.78G 的自动驾驶文件。后来,Uber 花了 6.8 亿美元收购 Otto 后,将这部分被窃取的自动驾驶文件又被用在了 Uber 的自动驾驶项目上。 另外,法官苏普同样认为,Waymo 指控 Uber 专利侵权是毫无根据的,并且指出 Waymo 对于商业机密被窃取的反应「 有些过度」。意指 Waymo 想要借机禁止 Uber 的自动驾驶项目。这一判决似乎很中立,并不偏袒任何一方。 目前,莱万多夫斯基已经离开 Uber,停止自动驾驶的研发工作。作为整个案件的关键人物,莱万多夫斯基行使了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赋予他的权利,并未出现在听证会现场,以避免「 自证其罪」。但是,法官莱普还是要求,Uber 要尽其所能,把莱万多夫斯基窃取并且留在其服务器上的自动驾驶文件归还给 Waymo。 欲了解 Uber、Waymo 官司大战的更多信息,可以搜索 GeekCar 文章《一场关于自动驾驶的爱恨情仇:Waymo、Uber 官司大战始末》。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世界上又多了一家电动车公司,创始人是特斯拉之父
Martin Eberhard(马丁·艾伯哈德)是个人物,他是真正的特斯拉之父。 2004 年,Elon Musk(埃隆·马斯克)向特斯拉投资了 630 万美元,但是条件是出任公司董事长、拥有所有事务的最终决策权,而 Eberhard 则作为特斯拉之父出任公司的 CEO。2008 年,Eberhard 离开特斯拉,但是却从未公开过原因。 之后,他曾经帮助大众在美国开拓电动车市场,又加入他前特斯拉同事所在的美国电动车公司 Atieva,再然后他又为美国电动车公司 Lucid Motors 服务,直到 2015 年离开。有趣的是,北汽和乐视分别是 Atieva 的第一和第二大股东。Lucid Motors 获得了乐视的投资,都跟中国有关。而去年,Eberhard 还在为一家中国电动车公司小康做顾问,帮助其打开美国市场。 如今,更加重磅的消息是,Eberhard 决定东山再起,与之前跟他一起联合创立特斯拉的 Marc Tarpenning(马克·塔彭宁),创立了一家新公司「InEVit」,并且出任董事长和 CTO。 尽管我们无法获得更多关于 InEVit 的更多信息,但是从他们提交的商标申请信息中,我们却可以窥探一二: 能量储存和管理组件、子系统和系统 电动车动力传动系统部件和子系统 跟能量存储相关的开发、工程和管理,电动车驱动系统 跟能量存储、管理系统和电动车动力传动系统相关的技术许可 基于这些申请信息,我们可以很看到:InEVit 正在启动电动车传动系统的研发,且正在往 OEM 的方向走。而联想到 Eberhard 跟中国的渊源,这家新兴电动车公司未来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很值得期待!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韩国无人驾驶虚拟之城 2018 年开放,占地世界之最!
既然我们已经有无人驾驶汽车,下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在哪里测试他们了。虽然说现在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允许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测试,但是终究还是有许多安全与法规的限制,例如要求无人驾驶汽车的副驾驶座上必须有人。 因而,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解决无人驾驶汽车测试最好的办法,是由政府推动,建设一座巨大的,有栅栏、桥梁、隧道、树木、电杠、路灯、铁路道口、环岛、「 行人」 等模拟城市真实路况的无人驾驶虚拟之城。 2015 年 7 月,在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由密歇根大学主导、密歇根州交通部支持的无人驾驶虚拟之城——M-City 正式宣布对外开放。它占地约 12.9 万平方米,斥资 1000 万美元,是世界上第一座无人驾驶汽车虚拟之城,提供给福特、本田、德尔福、高通、电信运营商 Verizon 等 60 余家企业共同使用。 而近日,在韩国,韩国政府正在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无人驾驶虚拟之城——K-City。它占地约 36 万平方米,约是 M-City 的 3 倍,预算约 970 万美元,跟 M-City 倒差不多。根据 Business Kore 报道,建成之后,包括韩国电信运营商 SK、韩国搜索引擎 Naver、三星、起亚、现代等韩国知名企业,都将在这里测试无人驾驶汽车。 据悉,K-City 内的高速公路将会在今年下半年开放,到 2018 年年初,整个场将完全开放。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不只是无人驾驶,谷歌现在甚至想「再造」城市了
Imagine,高速 Wi-Fi、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快递员、嵌入式感应器、智能红绿灯交通系统等等,这些都是未来数字化城市的构想,是一个互联、极客、乌托邦式的城市。 而这样的城市,很快就将在加拿大多伦多落地啦!据外媒报道,Alphabet 公司旗下的子公司 Sidewalk 已经向加拿大多伦多提交了开发计划书,申请在多伦多商业区开发一片 12 亩的土地。不过,目前该计划还尚处于保密状态。 「 我相信,你们中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疯狂的想法。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这是疯狂之举。在谷歌决定连接全世界的信息时,人们也认为那是一个疯狂的想法。当谷歌提出无人驾驶汽车的概念时,人们同样认为那是一个疯狂的想法。」 在上周举行的 Smart Cities NYC 会议上,Sidewalk CEO Dan Doctoroff(丹·多克托奥夫)说道。哦对了,Dan 以前还是纽约前副市长。 Sidewalk 成立于 2016 年,目前大约有 100 名城市规划专家、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项目。除此之外,包括知名公司麦肯锡、美国四大房地产之一的莱纳房产(Lennar)研究主管安东尼·汤德森(Anthony Townsend)、斯坦福大学教授保加·保哈克(Balaji Prabhakar)、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埃德·格莱泽(Ed Glaeser)等也都在为 Sidewalk 提供顾问。 除了向加拿大提交开发计划书外,Sidewalk 还在跟丹佛、底特律、伦敦等城市进行洽谈。而 Sidelwalk 目前唯一落地的项目,是在纽约的 LiknNYC(连接纽约),即将所有的公共电话亭拆除,重新假设拥有 Wi-Fi 热点、充电功能和画外广告功能的「 多功能电子立柱」。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为了阻止人类开车玩手机,日产居然做了这种事!
如今,很多汽车厂商都在努力让自己车机智能化的速度能够追赶行上手机智能化的速度,使得驾驶者能够尽量在驾驶时使用车机进行导航、通讯和娱乐等,而不是通过手机。例如通过更加人性化的用户界面、加入语音、加入苹果 CarPlay 或者谷歌 Android Auto 等等。 然而,尽管如此,根据日产援引的研究显示,有 30%以上的驾驶者承认自己在开车时使用手机。而在 2014 年,这一比例只有 8%。 所以,该怎么解决驾驶者开车时使用手机的问题? 日产想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办法——「 手机信号屏蔽扶手箱」,并首次安装在其 Juke 车型上。 当驾驶者将手机放入「 手机信号屏蔽扶手箱」,并且盖上之后,蜂窝网络、蓝牙、GPS 等都将无法使用。当驾驶者再将「 手机信号屏蔽扶手箱」 打开时,手机信号又会再恢复正常。 不过,虽然手机信号断了,但是通过「 手机信号屏蔽扶手箱」 的 AUX 或者 USB 接口,还是能够通过车机使用手机内的部分娱乐功能,例如听音乐。 总的来说,日产这个扶手箱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驾驶者在开车时不使用手机,就像收银机的发明一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收银员不从收银台中拿钱。 只是,在这个人人都在谈论车载互联的时代,日产设计出这个扶手箱是否有些反潮流?个人观点认为,日产设计出这个扶手箱,驾驶者的安全肯定是考虑因素之一,但是在苹果 CarPlay 和谷歌 Andriod Auto 大行其道的大背景下,日产这么做,其实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反思:在车载互联里,手机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作为整车厂,又该如何去处理手机和驾驶员的关系?这些问题,比日产推出的产品本身更有价值。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