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诺:汽车电动化 缺乏打动 Geek 的杀手锏

· Jun 04, 2014

编辑提示:本期极客评车的两个主角分别是纪会卿和之诺 1E。纪会卿是谁?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开过几乎目前所有的电动车,自己家的车位上也安装着充电桩,他对电动汽车算是很有发言权。同时由于就职于易到用车的原因,对之诺的租赁模式也有自己的见解。之前纪老师在 GeekCar 上也发表过他对于车联网的看法 , 点击这里跳转。 驾驶:可以习惯 之诺 1E 这款车,因为是基于 X1 的底子来的,所以在操控上继承了宝马的风格,我的评价就是三个字:非常好!不管是悬挂、刹车、转向还是提速,都让我特别满意。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款认真做出来的车。它符合我们传统意义上对车的要求。虽然比不上特斯拉,但是在国产的电动车里是很好的。 驾驶的过程中,和普通汽车最明显的区别可能就是「 能量回收」:一抬「 电门」 就刹车,这给人一种很「 涩」 的感觉,要达到流畅的动力输出,右脚要一直贴着一点「 电门」。这就是一个习惯的问题了,有的人可以很容易习惯,有的人就不行,对我来说,算是可以接受。 让我感觉不太好的是倒车,因为倒车的时候不踩「 电门」 车子也是不动的。你什么时候开过倒车需要踩油门的车?这是我对心理和技术的很大考验。我们更喜欢倒车的时候把脚放在刹车踏板上。对这一点,我勉强可以接受,但是对女司机来说,可能需要更大的学习成本。 乘客乘坐之诺的时候,会有一种晕车的感觉。一般我们在坐某辆车的时候,会对车子的动态有个预期,比如加速,刹车等,这个预期和实际情况会比较相符,不过乘坐之诺的预期和实际不太一样。 设计一款车,设计者更多的是从工程师角度来看问题,这和用户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用户要什么可能工程师总也不知道,这是两种思维。设计人员告诉你车子某个地方不舒服是出于设计上的考虑必须设计成这样,但是在用户这边,不舒服就是不舒服。二者的思维不在一个频率上。 用车:无法感知 在日常使用上,之诺 1E 最大的问题在于,我和他不能互相感知。 首先,我不能感知到它。我家的车位是有充电桩的,我想在家里就知道车子的充电情况,只能跑到楼下去看,但是即使看了,也不知道它充了多少电。作为这辆车的拥有者,我居然不能知道车的状态。 当然,它也感知不到我。我需要的车子是得足够懂我的,比如说,我把一个存着音乐的手机带上车,和车子连接好之后,它不会提示我同步音乐,这个车完全不理解我,不懂我,我不提要求它就不知道我。 还有一种情况:也许可以在我俩之间建立起连接,但是连接的过程让人望而却步,没有勇气去试图连接它。车子并没有一种鼓励连接的机制,操作步骤多,导致我懒得折腾它,连接成本太高。可能我开上一周,也不会去连接它。 比亚迪 E6 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互相感知的问题,不过 E6 的问题在于交互界面有点土,只适合对品质要求不那么高的人选择。 之诺在充电体验上不好,刚才说到的不能显示电量只是一方面,更大的问题在于,充电时的声音比较大(可能是车子本身散热的声音)。如果我住别墅里,这种充电的声音可能会更加凸显。另外风扇的转速总是在变,导致声音忽高忽低,充电的蓝色指示灯也是忽闪忽闪的,这好像比较容易勾起某些人群的好奇心? Geek?不太挨边 在使用渠道上,我认为之诺不太适合单纯的租「 车」 模式,像神州租车这种。租车公司需要出租率,用户随时会来,但是很可能车子还在充着电,没有在「 准备好」 的状态中。另外因为它续航太短,会给用户很多的限制,用户租来之后,反而会感到不自由。它可以考虑带司机的模式,比如易到用车这种。司机开着它接送用户,他可以自己去判断这个用户要去的地方我能不能到。或者走另一条路,长租给一个人,一个月或者几个月。这些人可能更多的是想尝鲜的人,他们希望借此了解电动车,会为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买单,但是他们租来绝对不是为了解决商业出行的问题。原因在于,之诺的品牌价值可能满足不了他们的某些特定要求。 不了解之诺租赁模式的同学,可以看 GeekCar 之前的文章:《三年花 26 万?之诺 1E 这笔账得好好算》你不能指望用户去关注环保,为环保掏钱。在他们和钱包博弈的过程中,谈了钱,就谈不了环保。就像北汽 E150ev 这样的车,用户真的是为了买这车吗?不是,是为了要这块儿北京牌照。实在摇不上号,没辙了,买个这车。 关于续航里程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要求不一样,对比尺度不统一,所以很难去比较。能比较的是在同样时间里跑的里程,或者说以时间作为续航单位。我曾经在北京开纯电动车从早上 9 点开始一直跑到晚上 6 点,绕着四环跑,结果是开了不到 300 公里。所以我想如果一辆车能做到 300 公里的续航里程,那就没有焦虑感了。300 公里是什么概念?四环路 65 公里一圈,300 公里的续航可以绕着四环跑四圈半。 之诺这款车是否适合我?作为一个 Geek,我需要的是有性格的车,在这方面,之诺做的还远远不够,所以答案应该是否定。 和宝马 i3 类似的是,他们都属于传统汽车的电动化,不属于智能电动车。宝马是一个造传统车的九段选手,但是智能车上可能还差一些。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电动车都要像特斯拉一样,因为电动车一定会走向大众家庭。互联网行业的人做产品的思维是,必须有个「 杀手锏」,不过在之诺身上我没发现。它吸引不了那些被高科技宠坏了的人,因为没有性格,没有一点可以足够打动他们。可以感觉出来之诺对一些东西做了妥协,但是绝对不能妥协的没有性格,什么都还行,结果就是什么都没到极致。

易到用车纪会卿:我希望的「车联网」

· Mar 25, 2014 333

不明觉厉,来看看易到用车创新业务部总监纪会卿心目中的「车联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