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发布流媒体后视镜 S800,后装上就能变成智能车吗
5 月 8 日,在中国电影导演中心召开的发布会上,360 智能总裁邓邱伟公布了行车记录仪新品「360 智能云镜 S800」。这款产品搭载 360 人工智能研究院 AI 算法,主打流媒体后视镜及智能语音交互系统,目前预售中,本月 25 日在京东正式开售,售价约 1500 元。 360 智能云镜 S800 有 8.8 寸高清大屏,2GB 内存,内部搭载了 HDR 宽动态范围成像技术、智能语音交互系统、远程停车监控、ADAS 高级驾驶辅助,以及 360 自主研发的车载操作系统 360 OS for Car。 ADAS 高级驾驶辅助功能,可以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它精准识别摄像范围内的车辆,覆盖 3 车道,实时提供车道偏移提醒、前车碰撞预警、前车启动提示。 驾车途中,当有被标记的骚扰电话拨入,S800 会显示骚扰电话并进行语音提示,如果车主语音下达挂断指令就能直接挂断电话;当遭遇意外危险时,说出暗语「 芝麻开门」,记录仪的表面不发生变化,但是会给车主绑定的求救手机号发送求救短信,并告知对方车的位置;遇到道路纠纷,车主也可以通过 S800 呼叫律师。 在使用时,S800 配备的 100°广角后视镜头,能让实时影像视角清晰覆盖 6 车道;HDR 及强光抑制算法使产品的后视成像,可以做到不受外界光线强、弱影响,为用户呈现高清后视影像。 邓邱伟介绍称,汽车的传统后视镜普版存在三个用户痛点:1、视野窄,且车内不能有遮挡物。2、夜晚低光照时,无法看清后方情况。3、面对「 后车远光强光」 无能为力。而 360 智能云镜 S800 解决了这些问题。 可以看出,S800 似乎能将一台普通车通过后装,改装成智能车,不过,具体效果如何还需要车主本人自行体会。 行车记录仪每年卖出上千万台,却少有整车厂愿意把它前装化,这是因为对于整车厂来说前装化的成本较高,还没有市场竞争力。例如前装要考虑功耗、信号干扰、防晒性能等多方面要求,然后开模具、做测试、重新考量内饰设计……因此,目前行车记录仪市场一直被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的后装产品占领。不过,也有人指出前装行车记录仪将是未来的趋势。 360 智能自 2015 年推出首款行车记录仪。目前,公司开发出了卡片式、隐藏式、后视镜式、智能云镜四个系列,共计 10 多款产品。2017 年全年,360 行车记录仪出货量超过 200 万台,2015 年至今累计销量已经超过 600 万台。 在 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生态布局方面,此前 360 还推出了 360 智能摄像机,它使用人工智能算法配合图像深度学习技术,可精准识别人形异动,为用户及时提示危险情况,保证人身财产安全。2017 年底,369 还发售了植入无人驾驶技术的扫地机器人。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过去一年大陆集团在中国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北京车展期间,大陆集团公布了他们在自动驾驶、传动系统、智能互联等方面的业务进展和市场战略—— 自动驾驶上,大陆集团的辅助和自动化驾驶控制器 ADCU 已经和国际品牌主机厂有了实际确定的量产项目,并且正在开发中。 传动系统上,他们将在天津生产纯电动汽车的电机产品——第三代电动轴驱系统。 智能互联上,除了软件更新,他们还正在让整个汽车的电控系统不断地升级,保持最新版本。 另外,从总体战略上看,大陆集团中国区执行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汤恩表示,今年集团还会进一步推进本土化战略。 2017 年,大陆集团在合肥、芜湖、重庆等地新增了本地生产基地/研发基地。2017 年 5 月 18 日,由大陆集团与华域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华域大陆汽车制动系统(重庆)有限公司新工厂正式投入运营;6 月 8 日,举行了重庆研发中心的奠基仪式,集团计划重庆研发中心在今年能投入使用。目前,重庆研发中心工程师数量达 400 名,到 2025 年计划继续上升到 1000 名。 目前,大陆集团子公司康迪泰克的新工厂在青岛黄岛区正式建成投入使用。今年 4 月,大陆集团还在芜湖进行了新工厂的开工典礼,计划明年年初建成投入使用。 「 在过去的四年,大陆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员工数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去年我们在中国总员工数超过了 2.5 万名。」 汤恩说。 自动驾驶 大陆集团坚持本土化战略,在自动驾驶领域尤其明显。大陆集团底盘与安全系统事业部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霍斌表示,从 2015 年开始大陆开展本土的自动化驾驶系统和测试,他们的所有项目都可以在本土完成。 现在大陆集团在上海有自动驾驶研发中心,并且有专门的团队跟踪在黑龙江黑河市、江苏盐城市进行的冬、夏实验项目,进行驾驶员辅助系统的数据采集工作和实验工作。 大陆集团认为中国本土的驾驶员辅助系统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 L1、L2 的自动驾驶产品和技术。「 从本土项目来说,一方面我们服务国际的合资品牌,一方面为本土企业做产品的本土开发,这为将来的 L3 以上的产品打下了基础。」 霍斌指出,能进行驾驶效果链开发,以及为厂商提供整体的系统解决方案(从传感器到中央控制单元 ADCU)是大陆集团最大的优势,也是在行业内的差异性特点。作为一个传统的底盘供应商,大陆有很强的制动产品——例如空气悬架系统能提供舒适性和动态控制的解决方案,这能保证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GeekCar 了解到,在自动化驾驶方面,目前大陆集团提供整体的系统解决方案,一共包括三部分: 第一,自主巡航: 可以让车辆接手在公路上的驾驶任务。驾驶员可以选择是否自主监视系统,或是部分采用自动化驾驶技术,或是由该技术全权代劳,方便自己在行车过程中做其他事。即使驾驶员由于健康等原因在提示接替时没回应,车辆也能自动停靠。 第二,自动泊车: 停车时,驾驶员和乘客可以将汽车委托给行车终端。下车后,按下手机按钮汽车就会自动寻找车位,泊车并自动上锁;通过再按手机按钮,汽车又能自动回到驾驶者之前下车的地方。 第三,自主驾驶车:「 最后一公里」 是由自主驾驶车 CUbE 完成。这辆没有驾驶员,没有方向盘,没有加速和刹车踏板的 CUbE 可以完全自主地驾驶,并将乘客送达到指定目的地。 CUbe 大陆集团车身电子事业部中国区副总裁海岳明(Juergen Heim)告诉我们,人机交互解决方案也是大陆在自动驾驶方面的特点以及优势。例如,在提供、显示信息的方法上大陆有所创新,当自动驾驶情况下,大陆的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AR-HUD)让车主或乘客能从前挡风玻璃上获取清楚的道路信息、车辆信息,充分了解自动驾驶车辆的状态。「 既有自动驾驶传感器,也有所有需要的人机界面,在合适的时候把合适的信息给到车主或乘客,这在全球只有几个公司能做到。」 根据霍斌介绍,底盘与安全事业部提供从感知、规划到行动的驾驶效果链的开发,生产主、被动安全技术和产品,这些产品通过联网实现的系统功能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基础。 感知方面, 大陆集团有实现高度和全自动化驾驶的多功能雷达传感器和 3D 激光成像雷达,可以帮助建立完整的三维环境模型。 规划方面,ADCU 是实现必备功能性安全架构的核心元件,也是控制自动化驾驶所需的中央环境描述和驾驶功能的核心单元。 行动方面, 新一代电子制动解决方案 MK C1 能满足自动化驾驶的精确、快速、主动的要求,并且通过 MK C1 与 MK 100 ESC 的结合实现了梯级式减速概念,使驾驶者不用操作就能完成要求的减速效果。 目前,大陆集团的辅助和自动化驾驶控制器 ADCU 已经和国际品牌主机厂有了实际确定的量产项目,并且正在开发中。不过具体的量产时间要考虑到主机厂新车发布的时间,所以会由厂商统一对外宣布。 在自动驾驶领域,大陆集团这一年来也积极进行着业内跨界合作。 2017 年 6 月,大陆集团加入由宝马、英特尔以及 Mobileye 组成的自动化驾驶平台。这个开放平台将包括 3 到 5 级自动驾驶技术,预计到 2021 年实现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和全自动驾驶车辆量产。 2017 年 7 月,大陆投资法国自动驾驶公司 EasyMile, 正式成为其股东。 2018 年 2 月初,大陆集团与英伟达于宣布将联合开发基于 NVIDIA DRIVE 平台的人工智能自主驾驶汽车系统。该系统的研发等级涵盖从 2 级到 5 级的多级自动化驾驶功能,其中包括 360 度感知、高速公路自动变道和交通融合的能力,并且该系统还将集成高清地图使车辆能够自我定位并提供地图更新。 在中国市场的动作上,2017 年 5 月,大陆集团同百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深入开发智能出行解决方案;同时,大陆还和蔚来汽车达成了智能电动车方面的合作。 传动系统 在燃油传动系统上,大陆集团主要关注于清洁化,也就是节能减排。目前大陆集团有多种用于燃油汽车的清洁技术,例如电子催化器,主动脱附系统等传感器产品。它们和内燃机连接在一起,能使燃油效率提升率达到 10%。 针对中国 2025 年每公里油耗的目标,大陆集团在国内提供了 48 伏的电气化的技术、油泵的技术、纯电动汽车技术。大陆集团动力总成事业部中国/韩国副总裁冉瑞德(Peter Rankl)透露,为了实现 2025 年目标,很快他们还将在天津生产纯电动汽车的电机产品——第三代电动轴驱系统。 此外,整车控制系统也是大陆集团重要的电气化产品。根据冉瑞德介绍,大陆集团有三种被叫做「 控制单元」 的产品: 第一种,控制及通信单元,算是比较简单的盒子; 第二种,初级预算及功能分配的单元; 第三种,复杂的、计算能力强的处理器单元。 它主要是把底盘和动力总成的功能都结合进一个盒子里,大陆集团介绍称,未来还将有更多新的技术会加入到这个单元中,进行电动汽车包括底盘功能集成的控制。 在电气化上,大陆集团和国内电池公司成飞集成已经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上海建立合资公司,大陆集团控股 … 继续阅读
飞驰镁物王强:滴滴和大众合资,会让财务报表更好看
最近出了一件大新闻,滴滴和大众汽车宣布将在这个月成立一个新合资公司,大众集团持有 40%股份,未来根据业务发展大众可以将股份拓展至最高 50%,和滴滴以 1:1 持股各半。 大众方面透露,他们的目标是提供约 10 万辆新能源车或者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并且和滴滴组建一个运营车队,为车队提供自己已有的管理经验。 对于这件事,车联网公司飞驰镁物创始人王强也通过 GeekCar 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王强认为,和大众合作,「 滴滴本身的业务会更加纯粹和轻资产化,让其财务报表会更好看,有助于其日后的上市工作。」 滴滴的 IPO 最早可能在今年进行。最近几周,他们与银行业者就 2018 年下半年在公开市场募集现金的可行性举行了会谈,滴滴希望在上市时获得至少 700 亿到 800 亿美元的估值。目前,滴滴没有确认 IPO 是否会在今年完成,也还没决定上市地点。 飞驰镁物早期曾为摩拜单车建立过平台系统,目前正在为包括宝马、奔驰、奥迪、大众、捷豹路虎等在内的多个汽车品牌提供汽车网联数字化和移动出行服务解决方案。2017 年 9 月 19 日,一汽-大众奥迪旗下高端出行服务品牌「Audi on demand+移动出行」 在北京上线运营,该产品由飞驰镁物(北京)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唯一服务主体。 飞驰镁物创始人王强 以下是王强的观点: 大众和滴滴的合作,以及今日公布的众泰和福特在数字化、智能化及移动出行领域建立合资公司的消息,都进一步表明了数字化、移动出行是未来汽车和交通领域的大趋势这一不争事实。而这也与飞驰镁物从 2015 年成立之初就明确并坚持的数字化和移动出行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定位不谋而合。 回到大众和滴滴的合作,我个人从三个角度聊一聊自己的看法。 第一,表面上看,这是全球最大的传统汽车企业与全球最大的出行公司之间的一次联合, 对整个汽车和交通出行领域来讲,是一次具有标杆性的合作和事件。 从大众集团的角度看,此前大众集团不但在集团层面成立了聚焦出行业务的全资子公司 Moia,也在中国宣布了新的出行服务品牌,更是与智能化和出行领域的部分中国公司展开了包括投资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合作。这一合作再度反应出其作为传统汽车制造巨头向出行服务提供商转型的巨大决心。 对于滴滴来讲,与全球最大汽车集团的合作,能够使得其在共同进行车辆定制化开发、降低车辆采购成本、降低运营费用、共享用户数据、加速海外布局等多个方面获得更加便利的条件。大众汽车集团拥有的成熟、完整的传统汽车产业链布局,是滴滴在向「 全球最大的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 目标迈进道路上所需的资源补充。这是继滴滴前不久刚刚与 31 家汽车和出行相关企业成立洪流联盟之后,与联盟中某一个具体的企业达成的进一步合作。 第二,从现实的角度看,双方的合作落地可能还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大众集团目前不仅在集团层面有出行品牌、在中国投资出行企业,同时其在中国的三家合资公司以及其旗下超豪华品牌,都已经相继开展或者计划推出不同形式的出行服务品牌乃至出行服务公司,与滴滴的合资公司如何在业务上处理好与关联公司相同业务之间的关系,对大众集团应该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对滴滴来讲,与洪流联盟内的其中一家汽车制造企业达成合作,而且是成立合资公司这样的深度合作,是否会让这一联盟中的其他汽车制造企业对今后的合作「 望而却步」 也是一个未知数,尤其是在中国。可以细数汽车领域过往的各个联盟,本来就很松散,大多数都是轰轰烈烈亮相,默默无闻消失,很难有成功的先例。 第三,这一新合资公司的具体业务,也是一个待解之谜。 目前信息来看,双方的合资公司将会有一个规模超过 10 万辆车的车队,但不会涉及滴滴现有的业务。这一点值得玩味,因为滴滴已经宣称是一家「 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很难想象在滴滴目前的架构下,除了自己独立造车之外(滴滴宣称自己绝不造车,但没说不跟别人成立合资公司造车),还有什么是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这样一来,这家新合资公司的主营业务会是什么就显得格外让人期待。 个人认为,合资公司业务可能会涉及两个阶段和方向的布局。 一方面可能会涉足造车业务,当然是智能化甚至无人驾驶车辆,这是着眼未来。 当下的业务,我认为合资公司极有可能会成为滴滴现有业务的供应商,为滴滴各条业务线提供车辆、管理车队、负责线下运营工作(这也印证了合资公司「 将会有一个规模超过 10 万辆车的车队」 的说法),汽车金融、维保及二手车处理(大众在这些方面有充足的资源),这就毫无疑问能够助力滴滴实现「 出行服务运营商」、「 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 的愿景和目标。 这样一来,滴滴本身的业务会更加纯粹和轻资产化,让其财务报表会更好看,有助于其日后的上市工作。 总的来说,双方的合作,是汽车和出行领域当今霸主与未来巨头的牵手,在汽车和出行边界日趋模糊的背景下,这样的趋势和走向是好的,是对行业发展的积极促进。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滴滴疯狂拥抱车企能干什么?
五一刚过,行业里出了一条新闻:滴滴要和大众成立合资公司。 滴滴和大众的新合资公司将在五月初成立,大众集团持有 40%股份,未来根据业务发展大众可以将股份拓展至最高 50%,和滴滴以 1:1 持股各半。大众的目标是提供约 10 万辆新能源车或者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并且和滴滴组建一个运营车队,为车队提供自己已有的管理经验。 新公司不会涉及目前滴滴的现有业务,但是将参与滴滴的全球化布局和服务。大众集团将是新合资公司中和滴滴合作的唯一股东,但是按照约定,新公司采购的车辆还可以来自大众之外的车企。 对于合作细节,滴滴方面并没有过多透露,只表示他们两方还在探讨中,甚至是不是共同建立车队运营业务也还未确定。大众有可能为新公司专门设计网约车产品。 另一方面,大众中国执行副总裁苏伟铭还表示,「 通过和滴滴合资公司,我们还希望尝试网约车以外的项目,包括自动驾驶的出租车运营等。」 这不是滴滴第一次和车企筹划合建公司。 3 月 22 日,车和家第一个宣布要和滴滴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根据协议,他们双方将组建团队,研发和制造共享出行专属的智能电动车,并在智能化车队运营及服务、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应用等领域深度合作。 从去年滴滴推出了针对新能源汽车运营和车主服务的小桔充电、小桔车服,以及它旗下的共享单车「 青桔」,直到开始出资组建自己的车队,我们可以看到滴滴出行正在一步步走向运营驱动。 4 月 24 日晚,滴滴还召开了发布会成立「 洪流联盟」,宣布将向联盟成员开放汽车租赁与运营、分时租赁、汽车后市场等能力,共建汽车运营商平台。首批加入联盟的 31 家企业来自汽车制造、零配件制造、新能源、数字地图、车辆网等领域,他们包括北汽、博世、比亚迪、宁德时代、车和家、一汽、吉利、四维图新、大众集团(中国)、威马汽车。 很明显地,滴滴的兴趣已经从出租车司机身上移动到了车企身上,从「 人」 身上移动到了「 车」 身上。一直以来滴滴被看好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它的 C2C 模式够「 轻」,但是它现在义无反顾般地要变「 重」 是为什么?主要原因或许可以归纳:运力不够的压力。 运力不够,想把握对车的控制权 滴滴的压力首先是因为越来越严格的网约车政策,让司机骤减。 2016 年 11 月,《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施行。根据规定,网约车司机应当取得相应准驾车型机动车驾驶证并有 3 年以上驾龄,无交通肇事犯罪、危险驾驶犯罪记录,无吸毒记录,无饮酒后驾驶记录和暴力犯罪记录,最近连续 3 个记分周期内没有记满 12 分记录。并且,网约车平台应当记录驾驶员、约车人在其服务平台发布的信息内容等数据并备份。 根据北、上、广同一天公布的网约车细则,北京和上海要求网约车的驾驶员持有本地户籍,广州要求网约车驾驶员有本市户籍或者已在本市办理居住证。并且,北、上、广均限制了车辆的注册登记地为本地,还对网约车轴距、运营年限和里程都做了要求。 目前为止,各地的新规已经淘汰了 70%以上的滴滴司机。其中受户口限制的滴滴司机不在少数,以上海滴滴为例,当时上海已激活的 41 万余司机中,仅有不到 1 万名司机具有上海户籍。 用滴滴出行创始人兼 CEO 的话说,「 从来没有一个市场像我们一样是一个卖方市场,一个供应紧缺的市场。「 目前出行人群在早高峰、晚高峰有超过平峰期 3 倍、5 倍以上的需求,如何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高效地调度和运营,使大家全天有稳定的出行体验是世界级的挑战。」 司机在两年内骤减,不只是滴滴,整个网约车市场都体验到了运力不足的阵痛。而这个时候,滴滴又遇到了突然杀出的「 美团打车」 一伙。 今年 3 月底,美团打车在各个城市陆续上线,在上海登陆的前三天的订单量分别达到 15 万、20 万、30 万单,据说这几乎抢走了滴滴 30%的市场份额。 为什么说美团打车「 一伙」?在这个所谓用户被教育成熟,滴滴垄断市场司机利润微薄的时候,除了突然用高补贴、低抽成宣战的美团外,实际上滴滴面临的压力还来自高德地图、携程、易到用车、嘀嗒出行等竞争对手。例如,高德地图在 3 月 27 日宣布上线高德顺风车(成都和武汉),许诺不向车主抽取任何佣金,并开始了在北、上、广、深、杭等城市的车主招募。 这可谓是个「 竞争对手在看不见的地方」 的时代,一个圈外人,突然开始做你的业务就可能把你干掉,至少掉一包血。本来运力就不够,还有人出来抢。一抢,网约车行业用户粘性弱的问题彻底暴露,司机和用户都难以留住。滴滴是经历过补贴战的玩家,但是它不可能和不断入局的新玩家们一直打下去。 做重资产,做合规的自营车,和车企建合资公司,这是滴滴增加、保障自身运力的一种方法,也提高了它自己的竞争门槛。 开始疯狂拥抱车企 「 今天所有的汽车,绝大多数是司机个人拥有,这里一百多个品牌和上千个车型里,还没有一个是为共享定制的。未来会出现专业的汽车运营商,去整合用户的需求,定制化汽车的设计生产,重资产地拥有和运营,并提供整套的后市场的服务。」 程维在「 洪流联盟」 的发布仪式上这样表示。 滴滴不只想做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也想做新能源汽车运营商。不过这个目标怎么完成?过去两年他们做了尝试,2018 年滴滴预计自己的租赁公司车队会突破 5 万辆车,并且绝大多数是新能源汽车。 重资产模式需要高投入,一进去就退不出来了,虽然说高风险高收益,但是滴滴也要通过多种合作模式进行风险对冲。在自建车队上,滴滴目前选择的是和车和家、大众这类车企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这是一种较深度结合的、较保险的战略合作,它把滴滴和车企的各自一条腿捆进一条绳子里。 和这两家企业的合作计划中,都包含了对自动驾驶的探讨和研究。滴滴大概已经看到了在遥远的未来,共享出行市场并不是围绕司机的争夺,而是围绕车(无人车)以及造车企业的站队之争。再有补贴战来临,没有粘性的司机或许将不再成为滴滴的软肋,因为增加车企的粘性、掌握对车的控制权才是核心。程维透露,2017 年滴滴平台上有 26 万辆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到 2020 年滴滴预计这个数字会超过 100 万辆。 另一方面,通过和车企建立合资公司的方式,也让滴滴无需为了共享出行直接投入过多成本购车,而是通过合资伙伴的供车,降低风险——具体供车的交易方式还不清楚。近观来说,滴滴投资过两轮的人人车也能为其提供价格更低的二手车,作为共享使用。 加上滴滴开放的「 洪流联盟」 计划,我们知道至少目前程维想要做的是一个「 半自营」 平台,在平台上用户可以用车,也可以直接买车,还可以使用汽车后市场服务。「 我们希望共享出行服务平台在未来 10 年可以满足超过 50%的出行需求。家庭购车市场依然会增长,但是会有一个新的增量市场在共享运营平台上出现,很多用户可以在未来直接选择购买服务。」 好吧,滴滴实际上希望成为未来整个汽车行业服务和消费的入口。为了保证车源,它正在疯狂地拥抱车企,洪流联盟里第一批成员就是不小的阵容,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些宣布的合作还只是一个开端,并没有落地。暂时落地的就是滴滴确定将和车和家、大众建合资公司。 车企和共享出行企业捆绑的事会越来越多 车企是如何看滴滴的?为什么他们选择和滴滴合作,甚至是用合资公司的方式深度捆绑?这里原因很多,我们举几个业内的看法: 第一,大众说自己的目标是给滴滴提供 10 万辆新能源车,说明它把滴滴当作一个保证销量的大客户——即使批发价比零售价低; 第二,给滴滴供定制车,产品研发层面不用针对不同消费者满足不同需求,有更大空间,并且结果可能是乘客更好的体验; 第三,只有通过滴滴的大数据,车企才能运营这种项目,比如了解平台的运营方法,定价策略,具体放共享车的位置,服务的范围; 第四,和滴滴合作,也就是有了巨大的天然流量,将比车企自己独立做共享出行快得多。 第五,车辆的充电问题和售后问题变得简单,可以集中完成。 …… 最后,虽然车企都在布局自己的共享出行服务,但不可能有一家企业凭自己的产品支撑这个巨大用户量的行业。所以在这个领域的赢家一定不是一家车企,这是大家看到的趋势。 不过,还有一种观点指出,大众和滴滴的合作重在一种实践的经验,包括数据共享、合作运营,它的企图是介入共享服务,用自己的车,建立自己的服务。 2017 年 11 月,大众 1.43 亿元投资首汽旗下的 GoFun 共享汽车项目,持有该公司 20%的股权。12 月,大众的出行服务子公司 Moia 推出纯电动车共享服务。可见,滴滴没有绑定大众一家公司,大众也不太专一。 说实话,最近共享出行里有很多问题让人弄不懂。比如除了大众外,为什么滴滴选择的另一家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的伙伴是车和家?或许这个问题要等内部人士透露,还需要一些时间解答。但是可以预计的是,滴滴和车和家定制的共享车会比和大众定制的车先出来,毕竟大众汽车身为欧洲最大车企,动作不够灵活也是正常的。 行业未来越来越难以预料,车企和共享出行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的案例会越来越多。在蓝图落地的路上,滴滴还将有更多对手,很可能就包括轰轰烈烈公布出来的合作伙伴们。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王晓峰走了「抛弃同龄人」的胡玮炜将任摩拜新 CEO
今天下午,摩拜董事长王兴和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向全体员工发送了内部信,宣布新的人事变动:王晓峰将卸任摩拜单车 CEO 职位,出任摩拜单车顾问;而创始人胡玮炜担任公司新 CEO。同时,原摩拜的特别顾问刘禹将担任摩拜单车总裁,向 CEO 胡玮炜汇报工作。 看来「 套现」 之后,胡玮炜并没有放弃「 梦想」,甚至将更直接地管理摩拜。 除了人员架构调整外,内部信中还提到摩拜将组建成立新的「 智慧交通实验室」,致力于为城市提供智慧出行综合解决方案。摩拜联合创始人、原 CTO 夏一平将负责这个部门,向美团高级副总裁王慧文汇报工作。 在 4 月 3 日晚上召开的摩拜股东大会上,经董事会决定,美团用 27 亿美元完成对摩拜的全资收购(不全部是现金)。 当时,针对摩拜创始团队出局的消息,摩拜单车董事长胡玮炜在朋友圈否认了出局一说。「 大家都更喜欢戏剧性,然而我更愿意积极看待一切。谢谢所有人把我们捧到改变世界的高度,也谢谢大家对摩拜的重新审视。并不存在所谓的出局,在我看来一切是新的开始。很多人都把摩拜单车看成是出行工具,实际上我一直说它是美好的生活方式,回归到简单,本质,健康绿色,不过分追求物质。live better 也是美团的愿景,这一点上我们有巨大想象空间的。」 股东大会上,摩拜 CEO 王晓峰也曾发言,他表示,摩拜单车团队犯了很多错误,他的态度一直是坚持公司独立发展,但胳膊拧不过大腿,在中国创业公司绕不开各种巨头。「 坦率说如果公司独立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机会,也有挑战,但是我没办法。」 本次离开摩拜团队的王晓峰也是摩拜联合创始人之一,更早之前他担任 Uber 上海总经理。 内部信中,对于王晓峰因为个人原因离任一事,王兴和胡玮炜做如下表示:「 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服务了 2 亿多的用户,进入了 200 多座城市,15 个国家,感谢王晓峰为此立下的汗马功劳。我们也期待他以新的角色继续关注和助力摩拜的新发展。」 以下为今日摩拜的内部信全文: 亲爱的 mobikers: 过去这一年,一面是瞬息万变的市场,一面是日新月异的组织生长,对我们所有人来说也是面对变化、拥抱变化的一年。在此,非常感谢每一位 mobiker,不管喧嚣还是宁静,顺风还是逆势,我们在一起成长,这是非常非常珍贵的经历,更难得的是,我们在证明我们不仅仅有情怀,我们还有坚韧不拔的勇气和力量,要做成一件事情不是一年两年的,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从现在开始,我们希望通过团队共同的努力,建立起能更好服务于用户的清晰战略、推进更加精细化的运营、投资于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并探索和美团的最佳协同,积极布局未来。 在此,向大家宣布一些新的组织调整: 1、创始人胡玮炜担任摩拜 CEO,同时,任命刘禹为摩拜总裁,向 CEO 汇报。作为有多年实战经验的互联网创业者及共享经济的早期践行者,刘禹具备优秀的战略前瞻性和团队管理能力。加入摩拜前,刘禹曾任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阿里语言总经理,也是摩拜的特别顾问,在他任职顾问期间,刘禹为公司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相信在新的岗位上他会为公司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组建成立新的智慧交通实验室,致力于为城市提供智慧出行综合解决方案。摩拜联合创始人,原 CTO 夏一平将担任该部门负责人,向美团高级副总裁王慧文汇报。 3、由于个人原因,摩拜联合创始人王晓峰将卸任摩拜单车 CEO 职位,出任摩拜单车顾问。在这里,要特别感谢王晓峰,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服务了 2 亿多的用户,进入了 200 多座城市,15 个国家,感谢王晓峰为此立下的汗马功劳。我们也期待他以新的角色继续关注和助力摩拜的新发展。 摩拜自从创立起,有过荣耀时刻,有过困难曲折,但不变的是所有 mobikers 共同的使命,这也是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来源。从我们制造出第一辆共享单车开始,我们就始终怀抱让自行车回归城市的梦想,给城市带来越来越美好的生活方式。未来,我们也将始终如一,专注初心,让大家生活更好! 摩拜董事长 王兴 摩拜创始人 胡玮炜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日产首款国产化电动车来了,5 月预售 10 月上市,还要做共享出行 | 2018 北京车展
昨天,2018 年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媒体日开幕,日产汽车在发布会上展示和介绍了首款面向中国市场的电动车型——轩逸·纯电 SYLPHY Zero Emission。 当我把这款车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后,马上有个女孩子评论:「 日产要出纯电动了!」 不久,我妈妈也罕见地发声了,她跟我说:「 漂亮!如果便宜的话来一辆!」 但是它并不是日产体系在中国的第一辆电动车,毕竟之前东风启辰国产了启辰晨风,成为 Leaf 的国内版本。 SYLPHY Zero Emission 这辆车用的是纯白涂装,感觉干净、小巧,也许一眼看不出众,但不让人讨厌;至于价格,当然还没公布。今年 5 月起,它将在国内几个重点城市开始预售,并且开放体验,10 月会正式上市。 产品定位 日产汽车首席绩效官、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何塞穆诺兹(Jose Munoz)称,「 轩逸·纯电是公司在中国市场电动化策略的一步重要举措,它是专门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制的一款纯电动汽车。」 这么说,从这辆车和它的服务体系,可以反推出日产对于中国电动车消费者的理解和对市场的认知。而在这方面,日产的观点和最近公布售价后被火热讨论的威马差不多——他们第一款电动车面向的人群不是城市高薪年轻人,不是只追求智能科技的潮男潮女,不是成功人士,产品定位主打的是家用。 这种做法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自日产在中国的发展经验,因为他们在中国卖得最好的车就是轩逸,已经被称作了「 家轿之王」,这次发布的新电动车就是基于轩逸改成的纯电产品。 为了让用户更容易购买到新车,日产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埃尔顿·谷硕透露,新车上市时会推出一套专门的金融解决方案,对客户的整体服务构成闭环。另外,虽然日产表示还不计划投资于中国充电网络的建设,但他们会利用现在市场上已经有的充电网络,提出自己的一套维修保养服务,包括未来会在客户残值方面有一系列政策。 「 往往是在一个细分市场,一个特定的装备、一个贴心的方案,就能改变用户的决策。因为用户在买车时更加在乎得到车整个流程的成本。」 东风日产市场销售总部长辛宇这样解释日产对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原因。 动力系统 轩逸·纯电面向的是中国用户,其生产也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所以它是第一款归属于日产品牌的国产化量产电动车。日产将这款车形容为集成了他们 70 年电动车研发制造经验,以及超过 25 年的汽车电池研发制造经验。 在动力系统方面,轩逸·纯电 SYLPHY Zero Emission 与全球最畅销的电动车型日产聆风在同一平台——日产 E-Platform 源生全球电动车平台上进行研发。 它采用电动车底盘结构,电池布局在前后排座椅下,没入侵发动机舱和行李舱,轴距达到 2700mm。152.6mm 的离地间隙,以及电池包内横梁 1170Mpa 的超强钢,来保护在强撞击情况下电池的安全。 目前,日产汽车还未公布他们的国产电池供应商是谁。不过,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陈昊告诉我们了一些信息: 1)电池容量是 38 千瓦时。 2)电池组容量比上一代日产纯电动汽车提升了 50%。 3)车的综合工况续航里程 338 公里。 4)输出功率 80kW。 5)百公里综合工况电耗 13.8kWh。 6)可以快充。 7)在常规道路行驶下,轩逸·纯电能实现达 22%的能量回收效率。 轩逸·纯电配备了 LBC 电池管理系统,能实时监控电池状态,防止电池过充、过放,提升电池的使用寿命。根据用户驾驶习惯,它可以精准的计算出续航里程。此外,由于搭载了日产的精密电机扭矩控制技术,轩逸·纯电能实现动力的稳定输出。 智能系统 尽管面向家庭,但日产汽车还是认为智能化很重要,所以他们把聆风身上的一些智能化技术用在轩逸·纯电上。 具体技术有哪些?轩逸·纯电搭载了日产智行科技的车道偏离预警、预碰撞智能刹车辅助、后方交通警示、变道侧碰撞智能修正等日产的 NISSAN i-SAFETY 智能主动安全系统。另外,它还配置了聆风的 VSP 系统(临近车辆警示行人声音系统)来保护行人的安全。 轩逸·纯电搭载了 NISSAN CONNECT 日产智联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消费者可以做到智能语音控制、车载全时导航、远程实时监控、查询全网充电桩等基本需求,还能通过与手机的实时连接,进行影音娱乐的共享。 总的来说,这款新电动车的问世,也就意味着日产把属于聆风的最新智能技术带到了中国。辛宇告诉我们,在中国的电动车粉丝已经都知道聆风是全球最热卖的电动车(累计销量已经超过 32 万辆),很感兴趣,所以其实他们也正在积极寻求把聆风导入到中国市场。 按照日产今年的计划,未来五年,他们将向中国市场投放 20 款电动化车型,覆盖日产、启辰、英菲尼迪和东风品牌。轩逸·纯电作为这 20 款电动车之一,亲和中国市场的设计、高级的智能化功能,可能让它在上市后对日产的销售目标有一定贡献。 但是对轩逸·纯电来说,最重要的可能还是价格。在目前自主品牌电动车和新能源车企来势汹汹的情况下,电动版轩逸定出什么样的价格,希望获得多大的销量,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这辆车将来的命运。之前的启辰晨风并不算成功,这或许能给日产方面一个教训。 当然还有共享出行。「 我相信轩逸纯电动版未来一定会在共享出行上占据很好的份额,围绕它的解决方案也会让未来共享汽车的成本变低。」 辛宇这样说。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全国首个自动驾驶道路测试规范出台 对驾驶人资格要求较严
4 月 11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该规范自 5 月 1 日起开始施行。 根据规范中的解释,规范中提到的智能网联汽车指的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 X(人、车、路、云端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并最终可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即通常意义上的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汽车。这其中包括乘用车、商用车,但不包括低速汽车和摩托车。 规范适用于在中国境内进行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也就是说,它是继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等地相继出台自动驾驶路测政策后的首个全国性规范。 规范中对测试主体、测试驾驶人、测试车辆主要进行了如下要求。 1)测试主体:提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申请、组织测试并承担相应责任的单位。 必须是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能进行制造、研发、检测等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业务。能在测试发生意外时进行足够的民事赔偿。有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评价规程。能对测试车辆远程监控,并记录、分析、重新测试车辆事件。 2)测试驾驶人:经测试主体授权,负责测试并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对测试车辆实施应急措施的驾驶人。 和测试主体签订了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有相应车型的驾驶证,并且驾驶经历在 3 年以上。最近连续 3 个记分周期内没有满分记录,最近一年内没有超速 50%以上或闯红灯等严重违法行为,从未有过酒驾记录、服用国家管制药品、麻醉药品记录,也从未有过致人死亡或重伤的交通事故责任记录。 3)测试车辆:申请用于道路测试的智能网联汽车,包括乘用车、商用车辆,不包括低速汽车、摩托车。 没办理过机动车注册登记。满足对应车辆类型除耐久性外的强制性检验项目要求。车辆有人工操作和自动驾驶两种模式,可以随时切换模式。能记录、存储、在线监控车辆状态,实时回传车辆的控制模式、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状态的信息。能自动记录和存储车辆在发生事故前至少 90 秒的各种实时数据,且存储时间不少于三年。 车辆在道路测试前,必须已经取得临时行驶车号牌,并经过封闭道路、场地等特定区域进行的充分实车测试。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也要经过国家或省市认可的第三方机构检测认证,检测验证项目至少要包括下列表格中的项目。 如果企业想在某测试路段进行测试,要向该路段所在地的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如果审核通过,将被下发如下的「 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通知书」。 测试书上要注明测试主体、车辆识别代号、测试驾驶人姓名和身份证号、测试时间、测试路段等信息,测试时间原则上不超过 8 个月。测试通知书和测试方案都要随车携带备查。 此外,还有几点值得注意的事情 。比如,测试车辆的车身要用醒目的颜色表示「 自动驾驶测试」 这六个字;测试驾驶人必须始终处于测试车辆的驾驶座位上;测试车辆不能搭载和测试无关的人和货物。 测试主体每 6 个月要向省、市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提交阶段性测试报告,并在测试结束后 1 个月内提交测试总结报告。 如果测试过程中车辆违反了交通信号灯通行、逆行,或者因主要以上责任发生了交通事故造成人员重伤、死亡、车辆损毁等严重情形,或者被相关部门认为测试活动有重大安全风险,那该车的测试通知书就会被撤销,同时临时行驶车号牌也将被没收或作废。 交通事故发生时将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认定为当事人——测试驾驶人责任。如果造成了人员伤亡、死亡或车辆损毁,测试主体必须 24 小时内上报主管部门,并在事故责任认定后 5 个工作日内,提交书面事故分析报告等材料。 下面我们附上「 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 全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公安厅(局)、交通运输厅(局、委): 现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 安 部 交 通 运 输 部 2018 年 4 月 3 日 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建设,推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推进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规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公路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 第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定期联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相关信息。 第四条 省、市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依据本规范制定实施细则,具体组织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工作。 本规范所称省、市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第二章 测试主体、测试驾驶人及测试车辆 第五条 测试主体是指提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申请、组织测试并承担相应责任的单位,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 (二) 具备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技术研发或试验检测等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业务能力; (三) 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时可能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具备足够的民事赔偿能力; (四) 具有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评价规程; (五) 具备对测试车辆进行实时远程监控的能力; (六) 具备对测试车辆事件进行记录、分析和重现的能力; (七)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 测试驾驶人是指经测试主体授权,负责测试并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对测试车辆实施应急措施的驾驶人,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 与测试主体签订有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 (二) 取得相应准驾车型驾驶证并具有 3 年以上驾驶经历; (三) 最近连续 3 个记分周期内无满分记录; (四) 最近 1 年内无超速 50%以上、违反交通信号灯通行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记录; (五) 无饮酒后驾驶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记录,无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记录; (六) 无致人死亡或者重伤的交通事故责任记录; (七) 经测试主体自动驾驶培训,熟悉自动驾驶测试规程,掌握自动驾驶测试操作方法,具备紧急状态下应急处置能力; (八)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 测试车辆是指申请用于道路测试的智能网联汽车,包括乘用车、商用车辆,不包括低速汽车、摩托车,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 未办理过机动车注册登记。 (二) 满足对应车辆类型除耐久性以外的强制性检验项目要求;对因实现自动驾驶功能而无法满足强制性检验要求的个别项目,测试主体需证明其未降低车辆安全性能。 (三) 具备人工操作和自动驾驶两种模式,且能够以安全、快速、简单的方式实现模式转换并有相应的提示,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将车辆即时转换为人工操作模式。 (四) … 继续阅读
北汽电动化又进一步:全球 Tier1 麦格纳要帮他们「造车」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麦格纳斯太尔宣布,双方将合作为中国市场开发全新一代智能电动汽车。在本次项目中,北汽集团的主要法人实体是北汽新能源。 麦格纳斯太尔,是继博世和采埃孚之后的全球第三大零部件一级供应商——麦格纳国际旗下的整车解决方案事业部。麦格纳斯太尔方面称,北汽选择麦格纳,是看中了他们的整车制造和工程经验、电子电气架构开发流程、轻量化技术,他们能带给客户既有技术创新,也有成本优势的解决方案。 「 这次和北汽合作,也让我们在中国的电动化汽车市场迈出新的一步。」 麦格纳欧洲区总裁兼麦格纳斯太尔全球总裁艾琯德表示。 虽然说是双方合作开发,但是具体的合作方式麦格纳和北汽并没有透露。从麦格纳的业务来看,他们可能和北汽的合作方式有三种:整车代工、一条龙整车开发、研发层面咨询和合作。 1)整车代工。 除了向整车厂供应零部件,Tier 1 的麦格纳还有另外一项业务,那就是整车代工。在这方面他们最有名的就是麦格纳斯太尔位于奥地利格拉茨的工厂,其代工生产的整车包括奔驰 G、MINI Countryman、全新一代的宝马 5 系,以及即将上市的捷豹 E-Pace、纯电动车 I-Pace。今年 3 月下旬,美媒还曝出他们将负责生产宝马和丰田合作开发的新跑车。 麦格纳方面解释称,「 汽车制造商都会在其工厂满负荷运转时,使用我们在格拉茨的工厂制造小众汽车。该厂 2018 年的产能将在 20 万辆左右。」 不过,由于麦格纳在中国目前并没有整车生产的工厂,所以这种和北汽的合作方式可以排除。 2)一条龙整车开发。 作为一个整车解决方案提供商,除了整车代工,麦格纳还能帮整车厂做整车开发,也就是根据车厂的需求把概念变成真车。麦格纳斯太尔可以为车企提供一条龙服务,其中包括设计和汽车概念、整车工程和集成、模块和系统开发、安全工程测试、测试平台和样车试制、小批量生产等。 这种模式的合作看起来更适合国内没有造车经验的新造车团队,而不太可能是已经有不少研发、生产制造经验的北汽新能源所采取的模式。 在去年 12 月,麦格纳亚洲区执行副总裁弗兰克·欧博恩曾经接受 GeekCar 的采访,他透露,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麦格纳收到了 26 家「新造车者」的咨询或合作开发请求,其中大部分是中国公司。 在选择合作的车厂、合作内容上,欧博恩称他们会在某种程度上考虑对方的实力和对「造车」的了解度。例如在新能源领域,涉及到白车身开发这类大量的投资和模具开发费用的业务,虽然机会很大,但同时风险也很大。因为新造车企业的销量不可控,而只有保证销量供应商才能做到成本摊销。 3)研发咨询和合作开发。 综上,麦格纳是和北汽进行联合研发。 可想而知,麦格纳选择北汽集团合作,一定程度上也是考虑到了北汽新能源成立 8 年来,北汽在纯电动汽车渠道、销量、服务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已形成的优势。 北汽方面提供的数据称,2017 年全年,北汽新能源销量达到 103,199 辆,同比增长 100.16%。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营销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一秀还曾表示,到 2020 年,北汽新能源的目标是在销量上做到中国纯电动车市场第一,并通过产品创新实现向高端品牌转型。 而麦格纳呢?麦格纳从 1996 年进入中国市场,相比于其他主流跨国 Tier1 来说进入时间相对较晚。2016 年公司收购了德国传动技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格特拉克,在华销售额达到 31 亿美元,同比增长 39%,约占其全球销售额 364 亿美元的 8.5%。 目前,麦格纳在华有 41 家工厂,并且还正在兴建 4 个新工厂。2019 年,麦格纳计划在华销售额达到 6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400 亿元),并且他们预计到时在华员工数量将从今年的 1.8 万名增至 2 万名。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小鹏汽车和广州穗能通达成战略合作 将在全国建设 1000 多座超级充电站
在去年 11 月,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副总裁何涛就透露,他们考虑和第三方联手布局超级充电桩。今天,小鹏汽车正式宣布已经和广州供电局的全资子公司——广州穗能通综合能源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广州市电动汽车发展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 2018 年内,小鹏汽车将在北、上、广、深等 10 多个一线、二线城市铺设小鹏汽车专有充电桩,并筹建 150 座超级充电站。而广州将是他们启动国内充电桩建设的首个城市。 在战略框架协议内,双方将推进小鹏汽车与穗能通充电桩平台的互联互通,共享双方的充电桩资源,并联合运营充电桩的铺设和用户服务;穗能通公司将负责保障小鹏汽车充电桩、超级充电站的电力供给和技术安全。 在何涛看来,电动车的两个痛点一是续航里程,二是充电的不便利性。而在解决如何让用户更方便、快速地充电问题上,小鹏汽车已经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计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每一个电动车消费者配备家用充电桩,并且开启超级充电桩的自主研发和铺设工作。 今天,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还公布了公司针对解决充电不便问题的具体战略:小鹏汽车计划在全国建设 1000 多座超级充电站,铺设 10000 个专用充电桩,并选择性接入超过 10 万个第三方充电桩。 在何小鹏心中,未来围绕汽车、铁路、太空等交通领域的创业、技术、政策,全都会围绕人们的出行半径提高展开。这就对车辆有了更多要求,因此续航里程、充电桩等问题会显得更重要。据小鹏汽车高级副总裁肖斌介绍,小鹏汽车超充站的功率将达到 300 千瓦,充电能力最高可以达到 20 分钟完成充电 80%。同时每个充电桩都配有智能锁,能确保「 专桩专用」。 除了充电设施合作外,小鹏汽车和穗能通还宣布将在智慧用能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 「 我们将为小鹏汽车提供全方位智慧用能服务,包括小鹏汽车的充电服务网络布局、工厂的综合能源管理,如光伏、储能、节能诊断、电能治理以及售电代理等业务。」 穗能通董事长甘霖表示。 穗能通于 2017 年 8 月 15 日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 4 亿元,是广州供电局为了向综合能源服务公司转型而成立的全资子公司。目前,穗能通运营全广州市的公共充电站、充电桩超过 1200 个,并预计在 2020 年完成充电设施建设 10000 个,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服务主中心,番禺南沙、增城、花都、从化四个服务副中心的整体充电网络战略布局。 在拓展分布式能源光伏发电市场方面,穗能通在去年 10 月已经和富士康、花都汽车城管委会等单位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预计 2019 年投产光伏发电容量将超过 50 兆瓦。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