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集团在华建合资公司生产 48 伏电池系统 但更大的野心可能是高压动力电池?

· Mar 14, 2018 333

德国大陆集团 (Continental AG) 和四川成飞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ITC)通过他们双方旗下的子公司,成立了一家中德合资公司,来开发、生产 48 伏汽车电池系统。在股权分配上,大陆集团持股 60%,而成飞集成的下属公司持股 40%。 四川成飞集成是做什么的呢?它是中国的汽车及电池供应商,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控股。它的子公司中航锂电(洛阳)从事锂电池的研发和生产。 大陆集团透露,新合资公司将开发、生产可用于 48 伏轻混系统的电池平台,覆盖各种 48 伏结构(P0,P2,Px),功率达 25kW。中航锂电将提供电芯,大陆集团提供基础软件和电池管理系统。「 新合资公司将整合电池系统的部件,针对客户不同需求开展研发工作,并将系统和车辆有效集成;此外,也支持汽车制造商采购电芯、电池管理系统等单一的系统零部件。」 根据计划,新公司将在 2018 年中开始运营,虽然大本营在中国,不过它将承接全球业务,服务在欧洲、北美、亚洲市场的客户。 虽然本次合作的项目只关乎 48 伏电池,不过大陆集团透露,他们也正在考虑是否进入高压电池领域。 48 伏技术:让混动在经济的同时高效 48 伏电池系统是什么,它解决了什么问题? 我们知道,尽管电机相对内燃机的构造更简单,但是一套完整的电驱动系统,却并不是简单的东西。例如,如果你想驱动一辆 1.5 吨左右的乘用车,电机要达到几百伏特或安培,你要为这种高强度电流作出一套复杂的安全保护措施。 要是用大容量、高功率的牵引电池呢?高压混合动力总成系统会大幅提高汽车成本,这对大型车而言成本收益率还好,但是在较小的 B 级、C 级车里,这个成本常令人望而却步。然而,市场规模巨大的小型汽车才是最需要电气化的,48 伏混合动力技术所做的,就是让人们在拥有高效能的汽车的同时,也都能负担得起——它通过加装小型电动机、大小合适的电池和小型功率电子,将 C 级轿车的燃油效率提高到 10%以上。 大陆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48 伏系统的——该技术在现有的 12 伏车载电网上附加了 48 伏车载电网,其中包括三个部件:一个 48 伏锂电池,它的性能直接影响到能量的回收;一个集成有交流/直流转换器的电机,替换了发电机;一个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器,用于两个车载电网间的能量转换。 48 伏技术从 2016 年开始投入市场,它有两个根本优势: 第一 ,可以轻松集成到汽车上。48 伏技术本质上是一套安全紧凑的模块化系统,因为硬件紧凑,所以对整车的质量影响微小。 第二,效能增益大。在 2017 年,大陆集团已经开始量产 48 伏系统,并装载在了雷诺和奥迪车型上。在实际驾驶路况下,他们的 48 伏系统能把汽油车的燃油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21%,柴油机降低 9%。在柴油汽车上,氢氧化物排放也有明显降低。 可以说,除了纯电力驱动这一特点,48 伏混动系统能带来高压混动具有的大部分效益,并且技术更成熟、更经济。对企业来说,它也是满足国家减排法规要求的一种方案。 从 OEM 厂商的角度看 48 伏技术 大陆集团和成飞集成的新合资公司,将从今年起运营,服务全球的客户。那么 48 伏电池系统的客户是谁呢?换句话说,需要 48 伏技术的是哪些 OEM 厂商? 从现在到 2020 年间,汽车行业可能面对的两个最大挑战,一个是新能源车的配额问题,一个就是汽车平均油耗的问题。根据中国的「CAFE 法」,到 2020 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含新能源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 5.0 升/100 公里,2025 年,降至 4.0 升/100 公里左右。 不同的 OEM 有不同的电气化战略,也有不同的达成上述目标的方案。「 吉利、比亚迪等汽车公司,能通过他们的新能源车量产计划,来实现汽车平均油耗的问题。但是对于没有电气化解决方案的 OEM 厂商来说,他们就会迫切需要 48 伏技术来实现汽车平均油耗的要求。」 大陆集团动力总成事业部混合动力电动车业务单元的亚洲区负责人 Anil Yadav 说。他还指出,其实现在很多厂商已经有了这项技术,只是出现了成本问题。「 如果他们很容易实现了平均油耗的目标,那 48 伏技术的发展可能会更加滞后。」 大陆集团动力总成事业部混合动力电动车业务单元的亚洲区负责人 Anil Yadav(左)根据市场研究公司 IHS Markit 的数据,到 2025 年,全球 48 伏汽车年产量将达到 1400 万辆。大陆集团动力总成事业部混合动力电动车业务单元电池业务负责人 Arno Perner 预计,到 2025 年,中国 48 伏市场大概占全球市场的 40%到 60%。「 我们相信 48 伏会在中国成为标准化技术,不过这个目标在 2023 还是 2025 年达到,取决于立法。」 大陆集团动力总成事业部混合动力电动车业务单元电池业务负责人 Arno … 继续阅读

景驰科技加入百度 Apollo 阵营:中国的「自动驾驶第一案」,结局你猜到了吗?

· Mar 05, 2018 333

今天一件引人注目的自动驾驶案告一段落——百度撤销了对前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创立的公司景驰科技侵犯百度商业机密的诉讼,并且,景驰科技正式加入百度 Apollo 开放平台,未来双方将在自动驾驶领域进行合作。不过,百度并没有撤销对王劲个人的起诉。 既往不咎?百度突然宣布对景驰科技撤诉 这个案子起始于三个月前,2017 年 12 月底,百度将王劲和景驰科技告上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指控王劲离职前就策划新公司,违反了竞业限制义务、不招揽百度员工义务,并通过不归还电脑和打印机窃取公司机密等。百度请求法院判令被告(王劲及景驰公司)立即停止侵害百度公司的商业秘密,包括并不限于停止利用该商业秘密从事与百度相竞争的自动驾驶相关业务;两被告共同赔偿其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 5000 万元,公开声明消除影响,承担全部诉讼费用。 2018 年 2 月,创始人王劲迫于董事会压力从景驰科技离职,卸任 CEO 职位。景驰科技方面宣称王劲是由于「 个人家庭原因」 离开公司。景驰工程副总裁杨庆雄在 2 月 26 日确认:「 只有王劲一人离开,公司其他事务不变。」 而景驰科技 CEO 一职由公司原 CTO 韩旭接任。 王劲一走,没过几天百度就向法院发起了对景驰科技的撤诉申请。虽说案情最终以法院结果为准,但现在可以说双方达成了和解。韩旭在今天也明确表示,王劲目前已经撤出景驰,并且不再直接、间接参与或干涉景驰的任何业务。「 景驰对此变动已做了充分准备,不会影响公司的发展方向。」 这里所说的公司的发展方向,至少包括公司选择并入了「 百度阵营」 这一点。按照韩旭的说法,目前景驰发展良好, 在广州的落地、广州的实验、技术发展、与广州的合作等方面进展顺利,他还认为,未来景驰在百度 Apollo 的助力下,会跑出更快的速度。 而百度是否会以此为机,把景驰科技里的原百度高级技术人才弄回来?百度方面只给了一个暧昧的答复:「 百度愿意为 Apollo 开放平台伙伴提供助力,也希望自动驾驶领域的优秀人才在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 而有人猜测,不排除百度会投资景驰科技的可能性。 Waymo 和 Uber 案对百度的借鉴意义 尽管看似这件事完结了,百度要放过景驰科技一马,然而他们并不想放过创始人王劲。今天,百度明确回应媒体,称没有对王劲撤诉。「 此前我们曾披露过与王劲的诉讼细节,现在诉讼已进入法律程序。」 整个事情的开头、过程以及结局,都像极了和刚刚完结的 Waymo 和 Uber 之间的自动驾驶大案。后者完结的原因也是因为 Waymo 和 Uber 两公司达成了庭外和解,案件主角莱万多夫斯基黯然退出。 我们简述一下这起发生在美国的全球自动驾驶第一案。2017 年 2 月,Waymo 控诉长期在 Google 工作的前工程师安东尼·莱万多夫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在 2016 年 1 月辞职创立卡车自动驾驶公司 Otto 前,窃取了 14000 份重要的技术文档。几个月后,Uber 以 6.8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 Otto,并让莱万多夫斯基作为副总裁负责 Uber 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工作。 Waymo 发现技术文件被盗,是因为他们和 Uber 的共同供应商把 Uber 的激光雷达设计图发给了他们,技术证明文件显示,两个公司的设计图相似度很高。Waymo 方面称:「莱万多夫斯基和 Uber 盗用了 Waymo 的商业秘密,加速了他们的开发工作。」2017 年 5 月,Uber 因为莱万多夫斯基拒绝配合案情调查,最终将他辞退;之后,Uber 创始人兼 CEO 特拉维斯·卡兰尼克 (Travis Kalanick) 也迫于公司董事会压力离开 Uber。今年 2 月,当这件自动驾驶商业机密侵权案开庭的三天后,2 月 9 日,双方突然达成庭外和解,和解方案是 Waymo 获得 Uber 价值 2.45 亿美元的股份,且根据协议,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上,Uber 日后不能使用和 Waymo 相关的商业机密技术。 我们看到这个案子和百度、景驰案的区别,可能就是打架过程中 Uber 失去了两名高管,而景驰科技只用一个创始人就「 换」 来了和百度的合作。前者的发生时间已经是一年前了,很难说 Waymo 对待 Uber 的态度、方法,以及对案情的处理对百度没有影响,而更可能的是,它们对百度的「 成功」 起到了借鉴作用。 短短三个月,百度给自己做了一个很好的广告——让大家知道从百度出去的员工带走了价值 5000 万的商业秘密,百度不会允许。另外,百度也赢回了一点面子,因为从自己公司出去的人成了竞争对手,干得还顺风顺水,好像不是让公司所有人愉悦的积极消息。 景驰可能给百度的压力:量产 Level4 级自动驾驶车 不过,从百度离职的员工不是少数,为什么盯上了景驰科技,并且来真格地用它来「 试枪」? 我们看到,景驰科技的商业定位是:以无人驾驶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智能出行公司。具体来说,他们提供的是无人车的技术解决方案,商业模式主要为基于软件和算法的知识产权,通过技术授权、联合设计开发运营等方式快速推动整个无人车产业。清晰的定位受到资本欢迎,景驰成立之初便获得天使轮融资,到同年 9 月完成了 5200 万美元的 Pre-A 轮融资。 另外,景驰科技的团队成员背景「 华丽」,除了曾担任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首席科学家韩旭外,副总裁杨庆雄曾任滴滴出行无人驾驶高级总监,景驰首席构架师李岩曾为神州租车无人驾驶负责人,CFO 吕庆在加入景驰前则是著名硅谷公司 Velodyne … 继续阅读

上海划定 5.6 公里自动驾驶测试道路 蔚来和上汽首先拿到测试牌照

· Mar 02, 2018 333

3 月 1 日,上海市政府公开介绍了《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相关情况,划定了上海第一阶段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获得第一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的资格。 此次颁布的《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对能够上路进行测试的车辆性能、安全措施,与现行交通法规之间的衔接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在上路测试的车辆应该符合的各项条件中,包括厂商的研发能力、对车辆的远程监控能力以及在封闭区域和道路测试后的评价等。 另外,车企必须为申请道路测试的车辆购买每车不低于 500 万元人民币的交通事故责任保险,或者提供不低于 500 万元人民币的交通事故赔偿保函。测试期间必须同车配备经验丰富且无严重违法的测试驾驶员随时处置突发状况。其他包括车辆上路手续和道路上的违法,均与现行法规保持一致。 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政委曹光毅介绍称:「 如果有责事故,测试主体单位要负民事赔偿责任,测试驾驶员同样要负事故的驾驶人的责任。」 目前,第一阶段开放的用于测试的公共道路全长约 5.6 公里,具体路段为:博园路(墨玉南路至安研路路口),长度 2.7 公里;博园路(安虹路至安智路路口),长度 0.9 公里;北安德路(安礼路至安智路路口),长度 2.0 公里。博园路和北安德路已经在去年完成技术改造,是全球首个全面支持多种通信模式 V2X 测试的智能道路。 和建筑物、道路交通情况固定不变的封闭区域不同,开放道路上的建筑物不固定,随时随地会有车辆从道路上穿出,有更多不确定因素。因此 自动驾驶车在自然交通环境下采集的数据更真实全面,也有利于测试车辆的安全性和面对突发状况的自我控制能力。 当日下午,蔚来 ES8 和上汽的智能驾驶车名爵 iGS 在封闭测试区和试验场地内已进行了测试。蔚来汽车方面表示,获颁牌照后,蔚来将依照相关法规规定在上海市指定的测试路段展开智能网联道路测试。 根据官方信息,蔚来于 2016 年 4 月启动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同年 10 月,蔚来北美总部获得加州无人驾驶测试牌照,去年 8 月 15 日,蔚来 ES8 在美国开启自动驾驶实车测试。 上汽集团虽然在 2013 年就开始研究智能驾驶系统关键技术,但是上汽集团前瞻技术研究部总经理张程透露,「 之前的封闭试验场测试更多还是处于研发阶段。」 目前,上汽已开展了封闭试验场、高速公路、特定园区及城区、地面及地下停车场等应用场景下的智能驾驶技术研究,整车测试累计里程超过 5 万公里。今年,上汽还计划推出一款自主品牌智能驾驶量产车型,将实现「最后一公里」自主泊车等特定场景下的智能驾驶功能。未来,智能驾驶技术将覆盖上汽集团荣威、名爵、大通三大自主品牌。 在这次上海发布管理办法前,2017 年 12 月,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获悉,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联合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制定发布了《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和《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文件,后者是中国首个自动驾驶测试细则。 根据上述文件,在中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可申请自动驾驶车辆临时上路行驶。不过,自动驾驶车辆须具备自动、人工两种驾驶模式,可在两种模式间随时切换。上路测试期间,车辆属于「 有人驾驶」 状态,特殊或紧急情况下,由测试驾驶员接管测试车辆进行驾驶操作。上路后,测试单位必须购买交通事故责任保险或赔偿保函。 今年 2 月初,北京市的首个自动驾驶车辆封闭测试场「 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区海淀基地」 正式启用,北汽新能源、北汽福田、百度、经纬恒润、禾多科技等企业的自动驾驶车辆都已在该基地内开始了研发测试。 之后,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也将紧追上海,推出第一批可用于自动驾驶的测试道路。《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主要内容(该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道路测试管理办法》是落实《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立足于满足广大汽车企业对智能网联汽车进行开放道路测试的迫切需求。 一是明确道路测试推进管理机构。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交通委共同成立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推进工作小组,按照职责分工,审核测试主体提出的道路测试申请,颁发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通知书和试车临时行驶车号牌,组织开展道路测试检查以及测试车辆和道路的相关评估工作,协调本办法实施过程中的有关事项。同时,组织成立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评审专家组,定期召开专家组评审会议,并委托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第三方机构,受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主体提出的测试申请。 二是明确道路测试申请条件。对测试主体、测试驾驶人、测试车辆进行明确的界定,同时提出具体要求条件,如:测试主体应建立测试车辆远程监控数据平台,同时按要求接入第三方机构数据平台;为申请测试车辆购买每车不低于 500 万元的交通事故责任保险或者出具相同金额的赔偿保函。测试驾驶人应具有 50 小时以上自动驾驶系统操作经验,其中 40 小时以上的相应申请测试项目的驾驶经验。测试车辆应在第三方机构指定的封闭测试区内,按照测试评价规程进行相应测试项目的实车试验,在规定的有效试验次数内达到相应的要求等。 三是明确道路测试审核流程。测试主体参照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申请流程图进行申请;第三方机构收到申请材料后 5 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初审,并在初审合格后的 5 个工作日内通知测试主体到指定封闭测试区进行实车检查及试验,然后向推进工作小组提交符合要求的测试主体申请材料;推进工作小组在收到材料后 10 个工作日内召开专家组评审会议进行论证,向通过审核的测试主体颁发道路测试通知书和试车临时行驶车号牌,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四是明确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及处理。在测试期间发生交通违法行为的,由违法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照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对测试驾驶人进行处理。在测试期间发生交通事故,测试车辆方经依法认定有过错的,应当依照现行法律法规规定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测试驾驶人或者测试主体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是明确相关违规操作责任。测试主体存在违规操作或者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第三方机构暂停测试主体申报的所有测试车辆的测试计划,推进工作小组取消其测试资格并定期公布违规操作测试主体名单。测试主体自被取消测试资格之日算起的 1 年内不得提交测试申请。测试主体应当对提交的所有材料及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负法律责任。 目前,根据本市道路交通实际情况和第三方机构对相关道路的评估,在嘉定区划定了安全性高、风险等级低的 5.6 公里道路,作为本市第一阶段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具体路段为:博园路(墨玉南路至安研路路口),长度 2.7 公里;博园路(安虹路至安智路路口),长度 0.9 公里;北安德路(安礼路至安智路路口),长度 2.0 公里。下一步,将分级逐步开放更多的道路环境用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据传蔚来准备在今年美股上市,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必然结果?

· Mar 01, 2018 333

28 日路透社报道称,有知情人士透露,中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蔚来汽车(NIO)已聘请摩根士丹利、高盛、美银美林、瑞士信贷、花旗集团、德银、摩根大通和瑞银集团八家银行,为其今年计划的赴美上市做准备工作。预计这次蔚来 IPO 的融资规模是 10 亿到 20 亿美元。 蔚来此次赴美进行 IPO 融资,目的是进一步扩大其在自动驾驶和电池技术领域的投资和发展。 从上述信息如此具体来看,这次蔚来赴美上市的爆料可信度较高。有媒体昨日向蔚来汽车方面求证,蔚来表示对融资消息不予置评,并且不会协助证实:「 蔚来现在的精力全部集中在制造,交付和用户服务。对于任何融资消息不会给予评论或协助证实。」 蔚来上市的消息早就开始广泛流传,而其实他们赴美上市也在不少人意料之中。因为 将境外上市作为自己公司的归宿,可以说是李斌的操作风格 ——2010 年 11 月 17 日,易车(BITA)在纽交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到海外上市的汽车互联网公司,市值 5 亿美元,创始人李斌持股 18.94%;2017 年,李斌创立的易鑫金融在香港上市。 「 我觉得蔚来筹备上市这些东西是水到渠成的,当然,我们想把一个公司 IPO 没什么不得了的。我们三年不就从成立到市值几百亿港币了(指易鑫)?我觉得上市肯定不是一个公司的目标。」 李斌在今年 2 月初这样表示过。 虽然已经开始为上市做准备,但是蔚来目前还没有开始交付首款量产纯电动车 ES8。 要解读蔚来的上市,有种观点认为也参考特斯拉的例子。作为一个美国初创企业,2010 年在亏损的艰难处境下仍然要上市,用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话说,「 因为我们必须从公开市场募集更多的资金,把造车这件事继续下去。」 这或许也是蔚来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0 年,特斯拉成功上市,筹集资金 2.26 亿美元——如果说蔚来这次能融到 20 亿美元,那几乎是特斯拉 IPO 募资的近 10 倍。目前特斯拉市值 579 亿美元,还曾经在此前一度超过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成为美国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不过,到今天为止,盈利对特斯拉来说仍然很艰难。 上市对蔚来来说还有更多好处,这其中包括投资方的利益分配。蔚来成立于 2014 年 11 月,由李斌、刘强东、李想、腾讯、高瓴资本、顺为资本等互联网企业与企业家联合发起创立,并且获得了淡马锡、百度资本、红杉资本、厚朴、联想集团、华平、TPG、GIC、IDG、愉悦资本等数十家机构的投资。2017 年底,蔚来的投资人就达到了 56 人, 这种特殊情况下,他们之间分配利益、股权增减的最好方法也许就是上市吧。 蔚来汽车融资历程: 2015 年,蔚来获得由腾讯、京东、高瓴资本、顺为资本、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以及蔚来汽车 CEO 李斌投资的数亿美元 A 轮融资。 2015 年 9 月,获得由红杉资本和愉悦资本投资的 5 亿美元 B 轮融资。 2016 年 6 月,获得淡马锡、新桥资本、厚朴基金、联想创投、IDG 资本等参与的 B+轮融资。 2017 年 3 月,完成了由腾讯和百度领投的 6 亿美元 C 轮融资。 2017 年 11 月,蔚来完成了新一轮超过 10 亿美元的融资,由腾讯领投,投资方还包括 Baillie Gifford、Lone Pine、中信资本和华夏基金等几十家新投资人和原有投资人。 庞大的主流投资方阵营,一方面给了蔚来汽车资金支持,一方面有利于他们后续融资的顺利,以及加速上市。蔚来赴美上市是李斌和所有人意料之中的,而蔚来很可能还将成为第一个赴美 IPO 的新造车公司。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爱驰汽车和深兰科技达成战略合作,想一起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智能汽车

· Feb 26, 2018 333

去年创立的电动车公司爱驰汽车,最近和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深兰科技达成了战略合作。 深兰科技拥有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机器视觉、自动驾驶线控系统、生物识别等多项前沿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去年 9 月,这家公司拿到了云峰基金数千万元的 Pre-A 轮融资;今年 2 月,他们又宣布完成了亿元级的 A 轮融资,华映资本领投,德商资本跟投。他们目前的主要研发方向是无人零售。 爱驰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付强表示,选择深兰科技作为技术合作方,是看重了他们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生物识别和自动驾驶等方面的技术。 我们看看深兰科技在这些智能技术上做到了什么。 首先,在深度学习上,多功能智能售货机「 快猫」 应用了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能分析每个客户的消费习惯,在外网抓取用户信息,通过「 人-店对话」 实现智能零售客服。 其次,机器视觉(基于图像识别的商品、用户体态和手势识别的关系绑定算法)相当于店形机器人的眼睛,它可以识别商品,同时获取用户性别、年龄,样貌,商品喜好等信息,建立相对详细的客户数据库。目前在机器视觉识别领域的全球性竞赛中,深兰科技的单机精准度达 90%以上,多机纠错算法的精度达 99%。 此外,深兰科技生物识别技术能锁定消费者身份,通过赋予每个人「 终身 ID」,确定「 我就是我,而不是我的双胞胎姐妹」。 最后,在自动驾驶方面,深兰科技有一款兜售机器人,就采用了送货机器人没有的开放场景自动驾驶技术。这种机器人基于不停转动的视觉摄像头来辨认周围环境,不需要事先建模,就能通过精准的目标识别和场景理解看清和看懂路况,识别出路上的每一个障碍物、行人、车辆等,可以做到上下楼梯、自行送货。 可以看出,将上述已有的应用在智能零售上的技术,来给爱驰汽车的电动车做智能升级,确实没有什么违和。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技术在智能汽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自动化是新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方向,具有智能技术的服务商跨入汽车领域的案例肯定会越来越普遍。 除了和深兰科技的合作,爱驰汽车还与四维图新、万帮新能源、上海交运集团、博世(中国)、西门子(中国)等多家企业、机构达成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爱驰汽车重视定制化的车联网服务,以及汽车后市场方面的个性化服务,他们称这种业内的多方合作,帮助他们形成了从产品研发、销售服务、后市场服务、智能化研发到数字化生产的闭环结构。 ALWAYS 爱驰亿维创立于 2017 年 2 月,由付强和谷峰联合创始,在 2018 年 2 月更名为爱驰汽车。付强有近 30 年的汽车行业销售、市场、财务和公司管理经验,历任一汽大众奥迪品牌销售副总经理,上海大众斯柯达品牌营销事业部执行副总监,操盘了奔驰在华营销体系变革,任职沃尔沃汽车(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担任 CEO 兼 CFO 的谷峰,曾任职上汽集团 CFO、财务总监兼资本运营部执行总监。 爱驰汽车的德国子公司爱驰恭博(Gumpert 的音译)的负责人 Roland Gumpert,担任爱驰汽车首席产品官,他曾任奥迪运动部门的负责人,参与了奥迪 Quattro 四驱系统的开发。 爱驰恭博主导开发的高性能电动超跑将在 2018 年春季发布,并于年底上市;他们的第二款产品定位于 SUV,是基于 MAS 平台的国内自主研发车型,其概念车将在今年发布,量产版计划在 2019 年第四季度上市,售价约 20 万元。根据规划,爱驰汽车未来五年内将推出 5-10 款新车和衍生车型。 本月 28 日,爱驰汽车的江西上饶生产基地项目将封顶。项目总投资 133 亿元,计划年产 30 万辆纯电动 SUV、MPV 整车基地和电池 PACK 生产线,一期投产 15 万辆,二期投产 15 万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美国停车场运营商:Uber 正在让停车需求越来越少

· Feb 26, 2018 333

文章来源:网易科技 2 月 26 日消息,据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停车场运营商 Ace Parking 首席执行官约翰·鲍姆加德纳(John Baumgardner)日前在电子邮件中,描述了 Uber 和 Lyft 等叫车服务需求增加对停车场业务的影响细节。至少对于那些拥有租停车场的人来说,鲍姆加德纳描述的前景令人感到暗淡。 鲍姆加德纳在公司报告中宣称,圣迭戈的酒店停车需求下降了 5%到 10%,而餐厅停车场需求下降了 25%。毫无疑问,受叫车服务影响最重的停车业务是夜总会,那里的代客泊车需求下降了 50%。这些数字似乎都是估计值,鲍姆加德纳没有停车需求下降的时间框架。 2017 年 9 月份发布的这份评估报告也仅限于圣迭戈市,不过 Ace Parking 的高管表示,该公司在美国各地的 750 个停车场都看到了「 类似的」 下降。该公司专注于使用技术,包括更好的停车安排和预订选择,以维持业务运营。 但与停车场业务收入下降相比,城市将会因停车需求下降而受益无穷。相对于商业运营而言,停车位和停车场的税收或经济活动相对较少,而停车业务的扩张实际上可能会损害像洛杉矶这样的城市的经济。 即使是在 2015 年,城市已经开始放宽分区要求,规定了最低的停车配额,现在甚至有更多的迹象表明,城市规划者对停车的看法已经发生改变。也许最引人注目的是,为大卫·贝克汉姆(David Beckham)的迈阿密拓展队计划的曼联球场,这里可能不会有停车场,但将为 Uber 和 Lyft 指定接送区。 只有当无人驾驶汽车普及时,停车场的减少才会加速。这一改变将使人们更容易在远离城市的地方找到停车位,并进一步减少汽车拥有率。这对 Ace Parking 这样的运营商来说是个坏消息,但其他所有人都应该欢迎城市停车场的衰落。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大众又一辆 I.D. 系列概念车「Vizzion」曝光:没方向盘、没踏板、全自动驾驶

· Feb 23, 2018 333

大众即将在 3 月份的日内瓦车展上发布第四辆 I.D. 系列概念车了,它会被命名为「I.D. Vizzion」,是一辆纯电动轿车,内部没有方向盘和踏板,具备 Level5 级别的完全自动驾驶能力。 外观和内饰: I.D. Vizzion 是一辆外形长而低矮的轿车,从外观来说,它相比之前的几款大众经济型产品看起来更高端,也被赋予了更多「 酷」 的设计,特别是对开门设计的车门很显眼,让人想到了劳斯莱斯。 在内饰方面我们可以对照 2017 年大众发布的同系列车 I.D. Crozz。这款车基于 MEB 电动车平台打造,它的电池模块平整地装载在前后轮轴之间的底盘上,所以一方面它拥有堪比跑车的低重心设计,前后配重比为 48:52,另一方面增大了内部座舱空间。此外,I.D. Crozz 全车没有一组实体按键,车内动作都用触摸屏控制,传统仪表盘也被整合到了方向盘和前挡玻璃上。 动力系统 在 I.D. Vizzion 前大众已经发布了三款「I.D.」系概念车,分别是两厢掀背车「I.D.」、电动小巴「I.D. Buzz」,以及跨界 轿跑 SUV「I.D. Crozz」。下个月将要发布的「I.D. Vizzion」的动力系统和前三款车保持一致,搭载 111kWh 的电池组,可以提供 665 千米的续航能力(约合 413 英里),双电机可以输出 225kW 的动力(约 302 马力),最高车速 180km/h(约合 112mph)。 之前大众集团曾宣布要在 2030 年实现全面电动化(将旗下所有车型加入电机);在 2025 年前,仅是大众品牌就计划生产 20 款电动车。 但是目前来看,最有可能首先被量产的还是「I.D.」以及「I.D. Crozz」,时间则是在 2020 年左右。(图片来源: Motor Trend)人工智能 值得注意的创新点是,由于 I.D. Vizzion 是完全自动驾驶车,因此坐在驾驶席的司机不再需要关注车况,司机的行为也不再被严格要求,而是可以和乘客一样享受旅途的过程,随时用语音或者手势和车里的人工智能系统「virtual host」 交互。 根据大众的介绍来看,「virtual host」可以根据每个乘客的喜好提供对应的设置和服务,虽然大众没有透露具体细节,但是如果要给它找个功能上的参照物,CES 上拜腾发布的那台 Byton Concept 概念车应该是可以参考的例子。 Byton Concept 车内设置有可旋转的前排座椅,车子相当于是一个大号的「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感器来检测乘客的身体状态,同时还能通过账号体系来记住乘客的种种偏好。 而在 I.D. Vizzion 里,据说也会给每个乘客提供独立的交互系统,无论坐在哪个位置,车上的人都能控制屏幕进行温度控制等操作。(Byton Concept)自动驾驶 由于是 Level5 级别的自动驾驶,没有人为控制的方向盘和踏板,大众透露 I.D. Vizzion 是由一个「 智能司机」 来驾驶的。不过,他们没有说这辆车上搭载了哪种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目前,大众集团正在通过包括奥迪的部分品牌,来研究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最近,他们还和自动驾驶技术公司 Aurora Innovations 达成了合作。 Aurora Innovations 成立于 2016 年,它的三位创始人分别是谷歌自动驾驶项目前任 CTO Chris Urmson 、前特斯拉 Autopilot 项目负责人 Sterling Anderson 及 Uber ATC (Advanced Technologies Center) 匹兹堡分部自动驾驶和感知负责人 Drew Bagnell。 不过,大众和 Aurora 的合作只限于把 Aurora 的技术应用在大众第一款全自动驾驶概念车 Sedric 和它的衍生系列上,和 I.D. 系列还没有明确关联。Sedric 的外形就像一台「 烤面包机」。大众的首席数据官 Johann Jungwirth 也澄清过,和 Aurora 的合作关注对象只包括 Sedric 系列的 urban pod … 继续阅读

「自动驾驶第一案」始末——Waymo 和 Uber 达成庭外和解之后

· Feb 17, 2018 333

(封面图片来源:Tech Crunch)在从谷歌分拆出的独立公司 Waymo 控诉 Uber 自动驾驶商业机密侵权案开庭的三天后,2 月 9 日,双方突然宣布了一个让观众们意外的结果:他们达成了庭外和解。和解方案是 Waymo 获得 Uber 价值 2.45 亿美元的股份,且根据协议,Uber 日后不能使用和 Waymo 相关的商业机密技术——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上。 如果按照 Uber 720 亿美元的估值来算,则 Waymo 获得其股份的比例为 0.34%。Waymo 在去年 10 月要的赔偿金是 10 亿美元,2 月初他们把这个要求降低到 5 亿美元,但是也被 Uber 拒绝了。最终的和解方案是股份转让,这一点从 Uber 的角度看是好事,因为至少他们不再需要支付现金。 不管怎么说,两个公司选的这个和解时间点,不是一般的奇怪。Waymo 是在 2017 年 2 月对 Uber 正式提起诉讼的,称 Uber 侵犯了自己的专利和商业机密。比起让闹剧持续一年,等开庭审判到一半了嘎然而止,何不一开始就定出和解协议呢? 当然,就算等到判决结果下来后,他们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调解,但他们还是选了庭审的第三天。为什么是这一天? 庭审中途和解的原因 答案很简单,因为 Waymo 要拿出一位新的证人,来指认 Uber 的前 CEO 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的罪行,这个人就是整个事件里的核心人物——莱万多夫斯基。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案件的经过。最初 Waymo 提起诉讼时,控诉的是长期在 Google 工作的前工程师安东尼·莱万多夫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在 2016 年 1 月辞职创立卡车自动驾驶公司 Ottomotto 前,把 14000 份文件重要的技术文档,包括他帮助开发的激光雷达传感器的设计图下载到工作电脑里,然后转移进他的个人电脑,最后导出到其他硬件上。并且在莱万离职前,他已经和 Uber 的 CEO 特拉维斯·卡兰尼克交情甚好了。 几个月后,Uber 以 6.8 亿美元的股权收购了莱万多夫斯基的初创公司 Ottomotto,并让他作为副总裁负责 Uber 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工作。Waymo 发现技术文件被盗,是因为他们和 Uber 的共同供应商把 Uber 的激光雷达设计图发给了他们,技术证明文件显示,两个公司的设计图相似度很高。Waymo 方面称:「 莱万多夫斯基和 Uber 盗用了 Waymo 的商业秘密,加速了他们的开发工作。」 对于上述莱万多夫斯基带走了 14000 份包含无人驾驶汽车设计的技术文档,以及他在离职前和卡兰尼克有交往的情况,Uber 方面从未否认过。但是,Uber 强烈反驳了这个控诉:在 2015 年 12 月莱万多夫斯基从谷歌离职前,Uber 和莱万多夫斯基合谋偷走了那些技术文档到 Uber。 Waymo 在 2017 年 2 月提出指控后,5 月,Uber 因为莱万多夫斯基拒绝配合调查,最终将他辞退。莱万多夫斯基在拒绝时引用了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的这句话——「 任何人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作为自身所涉案件的证人。」 莱万多夫斯基的不配合,让人感到这里面肯定有问题。但是这种有问题的感觉并不能代表 Waymo 一定赢得诉讼,他们翻箱倒柜地花了一年找遍 Uber 的证据,但还是被指证据不足。当 Uber 在 2018 年 2 月初拒绝 5 亿美元的赔偿金后,第二天 Waymo 将莱万多夫斯基作为证人,而不是被告请上了法庭,接下来两个公司就在新一次谈判中达成了庭外和解。 莱万多夫斯基登上证人席,不一定证明 Uber 剽窃了 … 继续阅读

除了要推出 20 多款电动车,日产还要在中国做什么?

· Feb 09, 2018 333

最近,东风集团和日产各出资 50%的对半持股合资公司「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公布了中期发展规划「DFL TRIPLE ONE PLAN」,规划中透露了他们在中国市场将大力发展电动车,以及在 2019 年引入 Level2 级别自动驾驶的策略。 电动化:两年内推出 20 款以上的电动车 首先在电动化方面,东风有限公司准备加大对电动车的投资,将日产的电动车技术引进中国并进行本地化,在未来两年内推出 20 款以上的电动车,其中包括 Leaf(中文名聆风)这类零排放的纯电动汽车,也有日产 Note 这类 e-POWER 混合动力车。 2018 年到 2019 年,公司会在日产、启辰和东风品牌中推出六款新的电动车型。新一代日产奇骏将有望在明年发布,新车将推出 PHEV 插电混动版本,并将搭载与三菱欧蓝德 PHEV 车型上相同的 2.0L 汽油发动机和更大的电池组。另外,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关润还透露,新一代聆风将在 2018 年内引入中国,预计是通过东风日产渠道,以进口形式销售。 我们知道,早在 1947 年,日产的首款电动汽车 TAMA 就问世了。2010 年底,日产率先推出了大规模量产的纯电动车 Leaf,到 2017 年,Leaf 在全球 49 个市场卖出了超过 30 万辆,总行驶超过 35 亿公里,但是由于续航里程问题,在中国的成绩单并不好。 新一代 Leaf 采用了新的电动动力总成系统,电动机最大功率达 110kW,最大扭矩达 320Nm,电池组容量由上一代的 24kWh 提升到了 40kWh,在相对较为宽松的日本标准 JC08 燃油模式测试下,全新日产聆风的续航里程可以达到 400 公里,在欧洲 NEDC 标准下,续航里程可达 378 公里,而相对严苛也较为接近实际路况的美国 EPA 标准下,续航里程达 240 公里。 在电池组容量并没有提升很大的情况下,整体续航里程的提升不仅归于电池技术提升的功劳。在上个月的 CES 上,日产相关 R&D 负责人提到,除了电池技术的改进外,续航升级的原因还包括逆变器的效率提升、车身轻量化,以及车身空气动力学设计改进。 按计划,在 2022 年,电动汽车将占所有东风有限旗下汽车销量的 30%。英菲尼迪也将很快推出电动版车型,在 2022 年实现 25%的产品组合电动化,至 2025 年,电动化将达到 100%。不过这里所谓的电动化,大部分还是混动车。包括「 两年内推出 20 款以上电动车」 的目标里,这其中有多少是纯电动汽车还是一个未知数。 自动驾驶:2019 年销售 Level1/2 自动驾驶汽车 在自动驾驶方面,东风有限公司要在五年内把 ADAS、日产的自动驾驶系统 ProPILOT、易泊、智能互联技术引入他们在中国的所有品牌,这些品牌包括东风、启辰、日产、英菲尼迪。另外,他们准备扩大 ADAS 和 e-parking 的使用范围,并在 2019 年,把 Level1 和 Level2 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引入中国市场。 至于 ProPILOT,它是基于摄像头技术的高速公路单一车道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可通过方向盘上的按钮开启。2016 年 8 月,ProPILOT 首先被应用于日产面向日本国内的一款车型 Serena,它能在堵车行驶或者长时间巡航行驶的情况下,自动加速、刹车、转向,减轻驾驶员的负担。 实际上,ProPILOT 和大家经常用的巡航控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多了一个车道保持功能。也就是说,如果你在没有转弯标志的情况下打方向盘,就会感觉到这套系统在与你「 抢」 方向盘——它会努力回转,让车辆轨迹保持在车道中心。 在堵车时,如果前面的车流全部停下,系统也会慢慢刹停,车流再次动起来后,ProPILOT 会让你的汽车再次跟车起步。不过跟车起步的功能要求车辆停下不超过三秒,如果停得过长,就要再按一下 ProPilot 按钮或踩下油门才能继续开。 其实,东风有限公司今年要通过进口引入中国的新一代聆风,就搭载了 ProPILOT 技术,以及 ProPILOT Park 自动泊车技术。根据日产的自动驾驶计划时间表,到 2018 年他们还将推出高速公路可变道的驾驶辅助系统,而 2020 年可以在城市道路实现自动驾驶,所以全新日产聆风上的 ProPILOT 技术只是日产三年计划的第一步。预计到 2025 年,搭载 ProPILOT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