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人看来,自动驾驶才是更安全的

· Dec 09, 2015

我们一向都知道人类在驾驶汽车方面可以把事情搞得很糟,因此,才有越来越多的制造商把目光投向无人驾驶。 最近以开发 ADAS 闻名的 Mobileye 做了一项调查,这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人类驾驶员到底能把车开成多差。他们采访了 1078 位成年人来谈论他们的行车经历,以及他们对汽车科技未来的期望和预测。 马路杀手天天见 自今年 5 月起,有十分之一的美国人被车撞到或者差点被车撞到。近乎有 9%的美国人因为司机分心被撞并且进医院;有 13%的人虽然没有进医院,但也发生了交通事故。 16%的受访者称,过去 6 个月他们在步行时曾经或差点被车撞,而这一数字在骑行人群中提高到了 21%。公共交通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儿去,有 18%的受访者称他们所乘坐的公共或服务车辆(出租车、公交车、机场大巴和 Uber 等)遭遇过交通事故。只有 11%的人说他们没有以任何形式发生过交通事故。另外,18-34 岁的人更容易被汽车撞到。可能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在路上行走或骑行的可能性更大的缘故。 虽然一半的受访者声称他们在开车的时候很少会分心,但这其中许多的事故都是由于分心造成的。 Mobileye 商务发展部门首席文化管兼高级副总 Yonah Lloyd 说:「 致使司机分心的因素有很多,不管是因为公交司机想通过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还是汽车司机想在机场找到正确的入口。」 什么配置最让人喜欢? 那么,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自动驾驶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通过 Mobileye 的调查,让人惊讶的是,现在民众对于自动驾驶持非常乐观的态度。 将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 (31%) 表示,自动驾驶会让他们觉得会更安全。近一半的骑行者(46%)也表示自动驾驶车能让他们更有安全感。 不过,完美的自动驾驶似乎离我们还有些距离。目前,这些受访者最关心的热门的 ADAS 系统 Top 5 为: 前部碰撞报警(71%)行人/自行车探测(71%)车道偏离报警(70%)限速提醒(51%)前车车距监控(49%)大部分人都希望,行人/自行车探测系统能尽快加入汽车标配豪华午餐,这也有利于自动驾驶汽车更好更快的发展。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 GeekCar Daily」12.9:国内首款电动飞机要量产啦

· Dec 09, 2015 333

中国首款电动飞机将投入量产 一款名为「RX1E 锐翔」 的双座电动轻型飞机已经由中国政府颁发生产许可证,即将投入批量生产,这是中国的首款电动飞机。这个飞机由锂电池驱动,充电 90 分钟即可进行时速 150km/h 的飞行,续航时间 45-60 分钟。另外,因为动力因素和安全限制,飞机无法爬升至 3000 米以上的高空。据说,算上电池,RX1E 的总价格在 100 万元人民币左右。 虽然飞不久又贵,但这是首款国内电动飞机,推荐收藏。 滴滴北京总部被出租车司机围堵 昨天,滴滴出行北京总部遭到了出租车围堵,大量出租车司机在总部外进行「 抗议」,并有警车到现场维持秩序。原因为出租车司机认为滴滴打车软件以「 专车」 等形式鼓励私家车营运,破坏了市场的秩序,损害出租车司机的利益。滴滴总部对此事进行回应称,经过当面沟通之后,司机的误解和反映的问题已经得到针对性解答,并获得了认同。 在这样的雾霾下,司机朋友们还奋不顾身的围堵,可见是真爱。 元征宣布开放 OBD 大数据平台 作为「OBD」 行业的领头羊,元征发布了基于大数据深度解析的《2015 年中国乘用车使用状况白皮书》,内容涉及二手车、汽车后市场、保险 UBI 等行业的深度分析,同时对环保、节能减排、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也给出了相应的数据解读。在发布会上,元征还宣布开放基于 OBD 的大数据平台,发布了一款目前全球体积最小的 OBD 产品—— golo 车联网盒子。 想做大数据,首先得「 大」 才有意义。 现代途胜氢燃料汽车时速创新记录 现代途胜氢燃料电池汽车 11 月份在加州盐湖进行时速挑战,创造了 94.6 英里每小时(152.2km/h)的陆地速度新纪录。途胜燃料电池汽车的燃料电池堆可以把氢转化为电力,然后输送给电机。该车于 2014 年 6 月在美国加州上市,已经售出约 100 台。 亲爱的,中国可能也需要你。 雪铁龙发布新电动车 雪铁龙发布了全新的 E-MEHARI 电动车。这辆车以 Cactus M 概念车为蓝本,由雪铁龙和法国电动系统生产商 Bolloré Group 合作生产,预计明年春天上市。E-MEHARI 搭载了一组 30kWh 的电池和最大功率 50kW 的电机。最高时速可以 110km/h,预计续航里程 200km,16A 充电器 8 小时可充满,10A 充电器 13 小时充满。 嗯,这么好看的电动车快引进国内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买不起的才是好设计?——Inu 能自动折叠的电动车

· Dec 08, 2015 333

什么是【酷玩儿】: 当我们想让交通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时候,我们发现无法仅仅寄希望于庞大的汽车公司。Geek 精神从来不是坐等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所以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比如,在这里给你推荐有趣的、好玩的、任何和交通有关的产品。 免责声明:看完之后心里长草、钱包变空,我们概不负责。 扯闲篇: 随着城市堵车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除了私家车以外的其他出行方式,除了公交系统,也有一些新颖的代步工具在慢慢崛起,比如悬浮滑板或者两轮的电动滑板车,都可以解决近距离的往返。但是对于有稍长距离通勤要求、或者希望更安全驾驶特性的人来说,可能就需要更智能的电动车。 酷玩儿: 总部设在以色列的公司 Green Ride,就设计了一款名为「Inu」 的电动车,希望可以在电动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外观上,它的手把、车灯和轮胎都颜色鲜明。像别的电动车一样,它可以折叠。不同的是,它并不需要人工操作,用户通过触摸或者声音指示,它就可以把自己叠起来。 它的最高速度被人为限制在了 15km/h,Green Ride 也表示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规定来调整速度上限。动力方面,Inu 不需要更换电池或者依赖充电站。它一次性可以行驶 40 公里,并且在三个小时内就能完全充满电。另外,由于配有减震器和真皮座椅,其舒适度也很好。 Ori Yemini 是 Inu 的首席设计师。36 岁的他虽然年轻,却已有丰富的汽车设计经验,他曾在 Pininfarina 这个以设计法拉利而闻名的公司工作过。当说到 Inu 的创作理念时,Yemini 表示:「 我们希望让这辆车显得沉静。大部分的城市建筑都是又硬又尖的线条,为了让 Inu 与众不同,我们希望它的线条尽可能的圆润。」 他们在开发 Inu 时,还运用了相当独特的研究方法,即通过 Facebook 的大数据研究,了解在市中心工作的人的生活习惯。他们还实地考察了这些在市中心工作的人的居住情况以及周边环境。甚至利用谷歌地图的虚拟旅游功能,去了几个主要的大城市,了解他们生活的城市灯光以及人们的穿衣风格。通过这些有趣的方式,Yemini 有了设计灵感。 设计 Inu 时最困难的部分,是高性能与高设计感之间的平衡。对于电动车来说,车身上没有任何电子设备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不管在开发的时候想要获得这种平衡是如何艰难,他们还是成功了。Inu 的总重只有 25kg,并且,电动装备都隐藏在了座椅、铝管道里,特别是在车轮上,空间利用得十分紧凑,Yemini 打趣说:「 除了还能给轮胎充上空气,我们再也没有多余的空间了。」 怎么买: Inu 第一次亮相是在去年一月的 CES 上,但直到 2016 年上半年,该公司才会将产品投放到纽约和欧洲,价格大约在 4000 美金左右。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自动驾驶汽车「安全使用指南」

· Dec 07, 2015

在很多人看来,有了自动驾驶汽车,我们就可以放心的把自己交给它,哪怕在车上睡一觉都行。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是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司机也绝对不能放松警惕。这篇文章想聊的话题是,当自动驾驶时代来临时,身为司机的我们,应该如何更安全的使用一辆自动驾驶车。 看视频有利于保持清醒 最近,有研究人员邀请了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参加一个模拟自动驾驶车的测试。 这个试验的目的之一,就是评估当处于自动驾驶模式的时候,人类能不能在遇到问题时及时操控汽车。在这个试验中他们发现,让驾驶员进行阅读或者看视频,可以帮助他们保持清醒。 在试验中,有 48 名学生被要求坐在驾驶席上,而另外 13 名学生则充当观察者的角色来监督有没有人打瞌睡。只有三个人在看视频或者用平板电脑阅读的时候睡着了。 斯坦福的研究表明,多媒体可能更有利于使驾驶员保持清醒并做出反应。 他们还设计了意外状况,让模拟的车辆或行人突然出现在路上,这时候,模拟自动驾驶车的驾驶员就应该想办法避开突发状况。测试结果证明,即使人没有分神,也至少需要五秒钟的时间来接管处于自动驾驶状态的车辆。 汽车厂商的矛盾 走出实验室,其实现在的一些量产车已经带有了某些自动驾驶功能。比如,特斯拉的 Autopilot 功能推出之后,我们就越发意识到,自动驾驶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特斯拉说,他们的 Autopilot 功能并不意味着司机可以完全不关注路况。 而凯迪拉克酝酿已久的 Super Cruise 功能也快要搭载在量产车上了,这是和 Autopilot 类似的半自动驾驶系统。他们很谨慎的表明,这个巡航系统不是暗示司机可以长时间分神,虽然可以放松或者稍微将视线调开一下,但他们应该知道,这个技术不是万无一失的。 这就有了一个矛盾点,汽车制造商究竟怎么做,才能让顾客在信任这些技术的同时,又不「 完全依赖」 这样的技术。这种依赖会导致虚假的安全感,从而降低驾驶员的敏感性,一旦发生事故,就真的悲剧了。 针对「 人工接管」 的人机交互 另一个问题就是:如果需要人接管车辆的时候,如何提醒驾驶员? 最直接的思路就是要从人的感官入手。视觉警告不一定能充分发挥作用,那么就将视觉、听觉和触觉相结合,比如一个会振动的座椅,将会让驾驶员能更快反应。还有的人认为,这种提醒一定要明显。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交通研究所的科学家 Gred Fitch 说,「 如果提醒方式太过温柔含蓄,那么可能就会被已经分心的人错过」。 但这又出现了一个矛盾点,就是如果提醒方式太过霸道,司机会不会被吓到? 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 Fitch 所说的「 模式混乱」,即在某一个情况下,车子是否真的需要人类介入接管,并且能直观的表现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而谷歌的做法就显得更简单直接。他们干脆减少人类对自动驾驶的干预,既然接管时间要这么长,有的时候还容易出错,不如就直接让车变得更聪明,自己搞定一切。所以….. 他们的无人驾驶车上,没有方向盘和脚踏板,人对车的控制将十分有限。这大概是为什么他们自称是「 无人驾驶」,而不是「 自动驾驶」 的原因吧。这个逻辑… 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Anyway, 从目前的主流来看,还是人车互动型的(半)自动驾驶为主流。随着科技发展,汽车的传感器越来越灵敏,能更快的对外部世界做出响应。而在遇到一些不确定情况时,人类的作用就是做出妥善的决策。 通过斯坦福大学的这次研究,我们至少应该懂得:未来人类和自动驾驶车之间应该更像是一对伙伴,是合作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Uber 决定在巴黎降价,于是愤怒的法国司机创造了一个「山寨 Uber」

· Dec 06, 2015

近几个月来,Uber 在法国的最大敌人似乎是出租车公司和国家法规,今年早些时候,还有一些城市的出租车司机对 Uber 提出过抗议,而最近法院也判决强制关闭 Uber 的低成本服务。然而万万没想到,一度是 Uber 队友的巴黎司机,也在 Uber 背后插了一刀。 由降价引发的「 愤怒」 由于最近 Uber 决定在巴黎降价,一些司机纷纷表示抗议,他们建立了工会,甚至自己创建了与 Uber 相竞争的打车服务平台。上个月,一群 Uber 司机他们推出自己的一款智能手机 App,希望其他的司机能放弃使用 Uber 的平台,转而支持自己的「 民族产业」。这个 App 的创始人的想法就是创造一个 Uber 的替代品,来对抗美国 Uber 对法国市场的垄断。 这个 App 叫做 VTC Cab(VTC 是「 不属于任何公交公司的私人司机」 的法文缩写),上周已经在 iTunes Store 上出现,11 月份也上线谷歌商店。这个 App 提供了和 Uber 完全相同的服务,比如乘客可以叫私家车,给司机打分,客人也可以享用免费的瓶装水。不过和 Uber 不同的是,它可以提前约车。另外,它不会像 Uber 那样对司机收取佣金,而是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只收取一定的会员费。 VTC Cab App 图标 一个按月收「 份子钱」 的 App 这个应用的创始人 Mohammed Radi 说他们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由司机当家做主的平台。「 我们希望能重建一个平台,以获得我们自身的权利。Uber 不能代表我们的想法,他只是一家技术公司,对交通并不了解。所以他们只把我们当做一个数字而已,就像电脑里的数据一样。这对于一个司机、一个人来说,是非常讨厌的感受。」 他的初衷就是希望能保障每个司机的权益,保护自己国家的产业,他将 Uber 视为破坏法国市场的外来者,并愿意付出许多,来和财力雄厚的 Uber 竞争。 Radi 说他们的公司不是为了赚司机的血汗钱,他们经营的是一个非盈利性组织,到目前为止,他们没有对外融资,而维护这个平台的成本每年超过 20 万美金。现在,他们还在 Google 和 Facebook 那里买了广告位。 在巴黎,Uber 司机每次载客要向 Uber 缴纳 20%的佣金,而 VTC 每月只向司机收取 250 欧元的租金,其余收入全归司机所有。VTC Cab 将会向顾客提供电话服务,而不是 Uber 那种以邮件为基础的系统。 目前,整个巴黎有一千多个司机注册了这个应用 (第一个月免费),而 Radi 的目标是到 2016 年初能有 5000 位司机。Radi 承认在最初的几个月,司机可能会同时使用 Uber 和 VTC Cab,然而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希望司机可以将业务转移到 VTC Cab 的平台上来。 目前,巴黎的 Uber 司机有一万名,所以要达到他的目标,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但 Radi 依然对这个 App 很有信心。他认为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和「 法国制造」 的国家自豪感会吸引更多客户使用 VTC Cab。用户可以自己指定司机,甚至可以长期乘坐一位司机的车,他们的客户服务也将会比 Uber 做得更好。 Uber 对此并不担心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有信心。Uber 无疑仍然占领着法国的主要市场,用户大概有 130 万。VTC Cab 能否完善自身而获得充足的生存空间,还是一个未知数。对于那些对 Uber 不满的司机来说,VTC Cab 的零佣金承诺看起来非常诱人。车费方面,VTC Cab 的车费与 Uber 没降价前是一样的,就是 1.40 欧元每公里,起步价为 8 欧元。而上周 Uber 已经将每公里的车费降低了 … 继续阅读

Uber 新玩法:乘客和司机可以用 LED 灯对暗号了

· Dec 05, 2015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打 Uber 结果上错车的经历。反正当我每次打 Uber 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顾虑,只要有车来,就会强迫症似的一遍一遍核对车牌号,当身边都是车的时候,内心简直是崩溃的。 可能是太多人有过上错车的经历了,Uber 终于推出了一项新的「 颜色暗号」 玩法,目的就是减少这种误会。公司向 Uber 司机提供一种长而细的 LED 灯,司机可以将它放在挡风玻璃后面。乘客叫了一辆车之后,可以在 App 中随意选择一种颜色,黄色、橙色、粉红色、紫色、蓝色或者绿色,怎么高兴怎么选。 然后当司机到达的时候,这个 LED 灯就会发出你指定的颜色,乘客此时可以按住手机上选择的这个颜色使自己的手机发出同样颜色的光,于是司机就可以清楚看到自己的顾客在哪里并快速到达你的身边。再也不用担心上错车这种尴尬的情况出现了! 这个新功能目前只在西雅图推行,但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普遍使用。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司机不用再因为找乘客而耽误时间,乘客也不会再因为上错车而尴尬非常。 Uber 不像其他的出租车公司,它没有统一的汽车制式。公司虽然鼓励司机在车上放张卡片以表明自己 Uber 司机的身份,然而这不是必须的。大部分 Uber 司机都是用自己私家车来做兼职的,并不是全时段都是出租车司机,放卡纸未免太麻烦。而现在,这个 LED 灯就可以帮助司机和乘客避免不必要的「 寻找游戏」,特别是乘客喝醉上错车,既不安全,也有可能会闹出很多笑话。 用 LED 灯让司机和乘客之间对暗号,不得不说,Uber 真是越来越会玩了。不过,怎么看起来那么像城乡结合部黑出租上的 LED 灯条?(大概就是封面图那样式的吧……)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Volvo 在印度也搞新能源,不过车型是混动公交车

· Dec 04, 2015

Volvo 明年将在印度推出混合动力公交车,将会在孟买的部分地区和周边投入使用。 印度政府最近启动了 FAME 计划(在印度更快采用和制造混动及电动车辆),顾名思义,这个政策的目的就是希望以此来鼓励印度不断扩大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市场。这也是为什么 Volvo 得以将混合动力公交车卖到印度的原因。 Volvo 将会和孟买市的运输 (NMMT) 传输服务合作,这些混合动力公交车将在沃尔沃位于印度班加罗尔的工厂里生产。目前 Volvo 在印度的 34 个城市拥有 1500 辆传统巴士,而这些混合动力客车的使用,无疑是为印度的公交系统注入了新鲜血液。 Volvo 已经在 20 多个国家,售出了超过 2300 辆的混合动力客车。相比其他普通柴油客车来说,最多可以降低 39%的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确环保许多。 另外,Volvo 小骄傲地说他们是第一个把混动公交车投放到印度的公交车制造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开放 API,Uber 想「入侵」你手机里的每一个 App

· Dec 04, 2015

对于 Uber 来说,他们在一个 App 中整合了他们所有想要吸引的客户:年轻,受过良好的教育,住在城市,生活比较富裕。而现在,Uber 希望能用更简单的方式吸引更多人。 昨天,Uber 宣布向第三方应用提供一个按钮,允许用户在第三方平台上叫车。开发者需要在 Uber 的网站上注册自己的应用,然后得到一行代码,就能使用这个功能。 开发者可以让这个按钮显示在任何地址旁边,可以添加尽可能多的与出行相关的信息,如打车位置或者目的地。 Uber 公司还笑称,有了这个,第三方应用开发商还能赚点外快。Uber API 的产品经理说:「 第三方应用上有了 Uber 的按钮之后,使用者可以在第三方平台上叫 Uber 去酒店、饭馆、电影院以及其他地方。这将有助于您为您的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为乘客提供一个神奇的经验,甚至可以赚取额外的收入。」Uber 为了吸引开发者使用这一功能,他们的 App 每吸引一个新的美国用户使用该按钮,就会向开发者支付 5 美元费用。 在这之前,Uber 已经整合了许多流行的 App,比如说谷歌地图。事实上,一年多前,Uber 宣布开放 API 给所有的程序开发人员让他们去整合打车服务。之后,他们与包括星巴克在内的一些大公司进行了合作。而在今年早些时候,Uber 还和印度的美食搜寻应用 Zomato 合作,只要在后者的餐厅页面上加入”Ride there with Uber”,就可以轻松叫车,更加便利地到达餐厅,享受美食。 不过,资源整合是一个漫长而繁琐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测试,比如深度链接是否正常运行,比如用户是否能正常安装 Uber 的应用,如果不行的话,还需要给应用商店建立一个替代的链接。他们的发言人说,这次的公告只是为了表明小的 App 也可以轻松成为拼车服务平台中的一员。 值得注意的是,Uber 的主要竞争对手 Lyft 也在一直尝试应用程序的整合,PayPal 和 Both Slacks 的用户可以在各自的 App 中叫车。而在中国嘛,第三方平台打车也并不陌生。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那个特斯拉 Model 3 的对手,终于不只是概念车了

· Dec 03, 2015 333

最近,国外媒体曝光了一组雪佛兰 Bolt 量产版的谍照,这也是通用的第一辆长续航里程电动车。在价位 3 万美元的同类型车中,Bolt 的续航里程可以达到 322 公里。这款车将于 2016 年 1 月举行的 CES 展上正式亮相,预计 2017 年投放市场。 虽然作为概念车,Bolt 很早就对外界展示过,但是它的量产版,还是头一次露面。总体而言,Bolt 延续了雪佛兰一如既往的风格,前脸采用最新的家族式前保险杠设计,其前进气格栅为电动车型惯用的封闭式处理。这辆车的前大灯与侧面车窗框运用连同式设计,尾部是悬浮式的车顶造型,整体看起来… 嗯… 笑而不语。和 Bolt 概念车相比,量产版的造型和细节设计,总让人觉得有点遗憾。 从内饰看,Bolt 的仪表盘采用全液晶显示,还配备了大尺寸的车机屏幕。 最近几年通用有意无意的把特斯拉作为竞争对手,之前还推出过一台 7.5 万美元的凯迪拉克 ELR 电动车,然而对于冲击特斯拉在电动车领域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什么卵用。而 Bolt 作为纯电动车型,对标的就是特斯拉还没发布的 Model 3。 相比之下,Tesla Model 3 应该会在明年 3 月才发布,2017 年正式投入市场,按照这个节奏来看,Bolt 至少在速度上领先了。 而 Bolt 很有可能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款车,对通用来说是这样,对整个电动车行业来说或许也是这样。之前外媒报道过,通用把 Bolt 的电池组成本压缩到非常低,再加上一些技术上的进步,在看起来有点普通的外表之下,Bolt 的来头不小。  (图片来自网络)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