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创业公司想做将卡车电动化的生意,还想卖到特斯拉 semi 的价格
特斯拉 semi 电动卡车发布之后,订单是一笔接着一笔,现在,特斯拉的竞争对手出现了。 Thor 是洛杉矶的一家小型创业公司,在本周,他们推出了一款新的半挂电动卡车原型——Thor ET-One,试图分走特斯拉电动卡车的一些客户。公司表示正在研究如何将普通卡车改造成电动卡车,和车企合作达成共赢。 下面是官方网站上展示的图片: 这款 Thor ET-One 使用了由卡车公司 Navistar 提供的底盘、以及由零部件公司 Dana 提供的重型车轴,并且搭载了 Hydro-Quebec TM4 的电动机,外观还是很酷炫的。 它的续航里程为 100 英里(约 160 公里),最大载重 80000 磅(约 36 吨),初步定价为 15 万美元。最大载重一样,续航里程是特斯拉电动卡车的三分之一,却定了相同的价格,这个公司有什么资本这么定价呢? Thor 公司年仅 25 岁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 Dakota·Semler 表示,与普通卡车相比,Thor ET-One 每英里的维护成本可以降低 60%,每英里的燃油成本可以降低 70%,并且可以做到零排放。 另外,自己虽然没有工程背景,但是他们聘请了 Navistar、比亚迪和 Faraday Future 的工程师,专注研究电池技术,来为现有的卡车提供改造成电动车的转换套件。 几个月前,有人在洛杉矶的郊外发现了 Thor ET-One 的原型车在进行测试。公司表示,他们将于 2019 年开始量产车辆,还计划研发另一种 300 英里(482 公里)续航里程的版本,定价 25 万美元(可比特斯拉创始人版本还要贵 5 万美元),并且继续专注于将卡车改造成电动车的研究。 不知道 Thor ET-One 能不能达到 Semler 所说的性能,但是我觉得,拿这辆车和特斯拉 semi 电动卡车竞争,还是挺困难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做机器人颇有心得的本田,又要在 2018 CES 上发布四款全新机器人
在我看来,日本人好像很热衷于制作机器人。像本田的 ASIMO、索尼的 AIBO 都很出名,很多大学也有设立机器人实验室,就连漫画里也经常出现机器人题材,像高达、阿拉蕾、哆啦 A 梦。记得我童年的终极愿望就是有个机器人朋友,现在看来,好像并不是很遥远了。 本田从 1986 年就开始研发机器人技术,在这方面很有经验。明年 1 月的消费电子展(CES)上,他们打算给大家展示四款新的概念机器人,分别是伙伴机器人、一对移动机器人和自动越野车机器人。 第一个是微笑伙伴机器人,它可以展现出各种各样的面部表情。设计它可能是因为日本的上班族压力大,自杀率高,这种机器人可以表现不同的情绪,让人们感到温暖,在压力面前不那么孤独,非常人性化。 下面这个是椅式移动机器人,有可以控制方向的轮子和用于支撑的扶手和座椅,可以帮助行动不便的人。 然后是多功能货舱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在去年的东京车展上就亮相了,明年 CES 上将看到它的升级版,不知道它会带来什么样的用途。 最后是一款越野车造型的机器人,可以在各种崎岖的路面上移动,主要会用于灾后重建。 这四款机器人目前还都只是概念,本田表示还没有将他们上市的打算。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对机器人开始有些担忧,他们在变得越来越「 聪明」 的同时,真的会永远的「 服从人类」 吗?会不会像「 索菲亚」 一样,有了「 毁灭人类」 的思想?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本田的这四款可爱的机器人好像很单纯,应该对我们构不成什么威胁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累计售出将近 300 台?这些金主爸爸为特斯拉 semi 电动卡车买单
Elon Musk 号称 Tesla semi 可以节省物流成本和单位能耗。根据续航里程的不同,Tesla semi 分为 300 英里(484 公里)和 500 英里(804 公里)两个版本,分别定价 15 和 18 万美元。另外,还有定价 20 万美元的创始人版本。 如今,距离 Tesla semi 发布会已经过去快一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 这辆车从大牌玩家的手里拿到了很多订单。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一开始,Tesla semi 的预付款是 5000 美元,后来改成了 2 万美元。根据预付款的调整,或许也能看出它其实还是挺受欢迎的。 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晒晒各位金主爸爸: 最大订单规模不停地被刷新,在 12 月 12 日,百事订购了 100 辆特斯拉卡车,是特斯拉目前为止收到的最大 Tesla semi 订单。 这家食品饮料巨头想通过特斯拉 semi 电动卡车来减少排放量、降低燃料成本,他们计划到 2023 年,将供应链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减少 20%以上。 不过,这 100 辆电动卡车在百事公司一万辆卡车的车队里只能算是九牛一毛。百事高管表示,这些电动卡车将用于短途运输,而且,百事已经开始计划特斯拉的最优自动驾驶配送路线了。 假设百事是在特斯拉调整了预付款金额之后下的订单,那么意味着特斯拉已经收到了来自百事 200 万美金的预付款。按每辆车定价 15 万美元计算,整个订单总额会达到 1500 万美元。 订单量排在百事之后的公司,是北美最大食品分销商西斯科。在百事下单之前,西斯科订购了 50 辆 Tesla semi,打破了 此前百威创造的 40 辆的记录。 西斯科的车队有 7000 多辆卡车,这次更新的这部分卡车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他们打算通过 Tesla semi 来提高运输效率。 西斯科给特斯拉带来的订单价值在 750 万美元到 1000 万美元之间。 排在第三位的就是刚刚提到的百威英博公司了,他们订购了 40 辆。 之前,公司承诺过要减少 30%的碳排放量,以百威英博现在的规模来说,这相当于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减少近 50 万辆汽车。这次订购 Tesla semi 想必也是计划中的一部分。 百威英博物流战略高级总监 James Sembrot 表示:「特斯拉卡车有利于改善道路安全,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供应链的可持续、高效和创新。这次预定特斯拉卡车也是公司努力实现车队现代化计划的一部分。」多好的代言人啊…… 除了特斯拉,百威实际上还订购了尼古拉汽车公司的氢燃料电池卡车和 Uber Otto 的自动驾驶卡车。其实,之前百威英博已经与 Uber Otto 有过合作:Otto 进行过一次通过自动驾驶卡车运输啤酒的测试,合作方就是百威。当时,卡车司机把车开上高速公路,然后车辆在 level 4 自动驾驶模式下在高速路上跑了将近 200 公里。 这次百威英博给特斯拉带来的订单价值在 600 万美元到 800 万美元之间。 除了上面这三家大牌公司,还有一些公司也订购了 Tesla semi。 物流巨头 DHL 买了 10 辆,公司打算让 Tesla semi 在美国的一些主要城市里负责班车运输和当天客户的配送等工作,并且他们还会评估驾驶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特斯拉曾经给潜在客户展示了原型机,通过上路测试来获得一些电动卡车的反馈信息。这个潜在客户其实就是 DHL。 另外,沃尔玛也订购了 15 辆,加拿大杂货巨头 Loblaws 订购了 25 辆,北美最大的独立运输公司 … 继续阅读
保时捷说,欧洲人民更喜欢插电混动版的 Panamera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禁止燃油车的生产,很多汽车制造商都开始转向生产电动车。作为一家德国老牌汽车生产厂商,保时捷也不例外,他们的 Mission E 概念车早就名声在外了。 不过这篇文章里,我们先来聊聊电动化的 Panamera。 保时捷 Panamera 混动车型包括两款动力总成,分别是搭载 2.9T+电动机的 Panamera 4 E-Hybrid,以及搭载了 4.0T V8 发动机+电动机的 Panamera Turbo S。 保时捷最近给出了一组数据: 新一代 Panamera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 2017 年 6 月份在欧洲市场上市,在欧洲交付的全新 Panamera 车型中,有 60%左右是混动版本。 在另外一些国家,混合动力车型的比例更高。比如在法国,达到了 70%;在奥地利,达到了 80%以上;在比利时,甚至超过了 90%。 保时捷生产和物流执行委员会成员 Albrecht Reimold 在介绍新型 Panamera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时说:「 未来时代是电动车的。」 在接到 Panamera 的订单时,斯堪的纳维亚的市民们对电动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芬兰,所有 Panamera 的客户中,有 85%订购了混合动力车型;在挪威,有 90%订购了混合动力版本。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混合动力车的需求正在日益增长,这也推动了保时捷汽车电动化的历程。 而另一方面,保时捷正在加紧纯电动车型 Mission E 的研发和量产,这也是保时捷的首款纯电动跑车。Mission E 有 500 公里的续航里程,百公里加速时间为 3.5 秒,15 分钟就可以充电 80%, 有消息说它的量产版本将在 2019 年法兰克福车展上亮相。 之前,保时捷还表示电动车的性能达不到高端品牌的要求,怕辜负了人们期待和厚望。不过最近,他们对电动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可能跟特斯拉纯电动车抢走保时捷的客户也有关系。 现在,保时捷生产和物流执行委员会成员表示:除了 Mission E,公司已经准备开发其他的电动车型,而且公司正在与奥迪合作,一起研发电动汽车。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苹果在自动驾驶领域又有新动作了……
今年,是苹果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有重大进展的一年。今年 4 月份,获得了加利福尼亚州的自动驾驶测试许可证;6 月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表示,公司将把重点放在研发自动驾驶系统软件上;11 月份,两名正在研究自动驾驶技术的苹果计算机科学家发表了一篇关于自动驾驶的论文。 就在这两天,一年一度的 NIPS 机器学习大会在加利福尼亚长滩落下帷幕了,作为机器学习领域的顶尖会议,自然是吸引了不少 AI 专家的参与。 在这次大会上,一向低调的苹果又高调了一把。苹果公司出人意料的分享了自己最近的研究成果,苹果公司人工智能研究总监 Ruslan Salakhutdinov 向同行们介绍了苹果公司的自动驾驶平台,解释了他们如何通过机器学习来完成自动驾驶。 首先,苹果公司展示了 LiDAR 目标检测系统的数据。这个项目在 11 月发表的论文中详细说过,主要是通过激光雷达来检测路上的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 然后,苹果公司又展示了几个新成果。比如,如何更好的检测道路上的行人和车辆以及如何利用安装在汽车上的摄像头获得的数据,来绘制更详细的 3D 地图等。 关于如何更好的检测道路上的行人和车辆,苹果公司从来没有对外界透露过,这也是第一次提到。苹果公司创建的软件可以通过安装在汽车上的多个摄像头显示的图像,来识别汽车和行人。Salakhutdinov 还给大家展示了图像,在图像中,即使摄像头被溅到了雨水,也不妨碍它的识别。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系统还能识别到「 盲区」 内的行人,比如被汽车挡住的行人,系统也能识别到行人的具体位置。 据说,苹果公司正在制作城市 3D 地图,包括信号灯和道路标记等细节。在这次会议上,Salakhutdinov 又给大家展示了苹果公司通过汽车摄像头获取数据来完善 3D 地图细节的成果。 在展示完这些成果之后,Salakhutdinov 又提到了一种叫 SLAM 的技术。这个技术能保障安装了苹果新系统的自动驾驶汽车在世界各地驾驶,可以即时定位并且构建地图,并进行同步化的定位和映射。其实,这个技术在地图制作和增强现实方面也有应用,并且被广泛的应用于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用于保持他们的「 方向感」。 苹果公司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是不是在为新产品做铺垫,我们只能等等看苹果的下一步动作是什么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高德成立了一个「未来交通与城市计算联合实验室」,它到底是干什么的?
在智慧交通这件事上,身为地图服务商的高德算是比较有发言权的,所以我们也能看到,他们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工作,最著名的「案例」应该就是定期发布的「交通大数据报告」。但是这对他们来说显然还不够。 12 月 7 日,高德地图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名为「 发现未来交通的产业变量」 的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他们宣布和中国公路学会合作,正式成立未来交通与城市计算联合实验室(Joint Laboratory for Future Transport and Urban Computing,简称「 联合实验室」),并推出了「 十百千计划」——实验室坚持十年投入、与百所高校合作,培养千名面向未来交通出行的专家级人才。 在连接创新方面,首批清华大学李萌教授团队、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团队、中山大学余志教授团队、浙江大学王殿海教授及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云鹏教授及团队 5 大科研团队入驻。他们将分别针对智能驾驶调度、城市「CT」、城市交通大脑、交通需求管理、智慧公交等方向与高德展开联合科研。 至于为什么要成立联合实验室,高德地图副总裁董振宁在发布会上表示,原因在于交通出行这个新行业遇到了老问题——科研与产业成果不能顺畅转化,产研结合的人才稀缺。 其实,产学研一体化并非一句口号,而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合作,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 在交通出行行业,产学研一体化进展并不顺利,反而出现了「 产学研孤岛」—-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过于前沿,无法产业化应用并被市场验证;而国内企业在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很多技术难题,又难以迅速找到合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来实现理论指导。 交通出行行业出现的「 产学研孤岛」 现象,已经阻碍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在这个环境下,未来交通与城市计算联合实验室应运而生。 说到联合实验室的使命,在发布会上,董振宁表示,联合实验室的使命用三大连接就可以概括——连接创新和应用,连接社区和人才,连接现在和未来。 在连接人才方面,联合实验室将在联合科研、学科设置、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四大方面,着力发现和培养人才,建立面向未来交通出行领域的人才社区。 其中,联合实验室将与高校共建体系化城市计算学科。城市计算作为一门交叉新兴学科,在国内还没有标准体系,人工智能学科也是处于起步阶段。联合实验室将用自己的大数据资源、算法研究来帮助合作高校建设面向未来的新型学科。 而连接未来,是基于高德正在构建的易行平台和交通大数据资源、城市交通大脑研发成果,帮助入驻联合实验室的科学家和项目组,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联合研发,将联合实验室建设成为未来交通领域的科研基础设施,推动交通出行领域新技术、新工具、新形态早日落地。 目前,联合实验室在交通大脑、智慧诱导、智慧公交三个方向的研究成果已经初步落地,分别在杭州、北京、成都等城市应用,为千万市民提供出行服务。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大众旗下 MOIA 品牌发布了一辆电动小巴,但它不用来卖,而是共享
现在,共享移动出行服务正在慢慢代替私有汽车,成为人们的出行方式。许多汽车制造商都在加紧共享移动出行服务的研发,想在这场游戏里抢占先机。 在 12 月 5 号的 Tech Crunch Disrupt Berlin 大会上,大众旗下的共享出行品牌 MOIA 首次推出公司研发的纯电动共享小巴。 MOIA 是大众在去年年底成立的独立公司,属于大众集团旗下的第 13 个品牌,总部位于德国柏林,致力于给城市人口提供按需乘车服务。2018 年,这辆共享小巴将在德国第二大人口城市——汉堡推出,计划首批投入 200 辆,并且三年内把车队扩大到 1000 辆。 这辆车是由 MOIA、大众商用车和旗下的 Osnabrück 工厂在十个月之内研发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辆全新电动共享小巴: 从外形上来看,像是一辆普通的黄黑相间的小型面包车,外观有大众迈特威的感觉,但是车头和车尾出现的并不是大众 logo,而是 MOIA 的标志。 车的内部空间很宽敞,包括司机在内共有六个座位,真皮座椅采用深浅双拼配色,车里的地板非常像家里的木地板。 座椅旁边配备了 USB 插口,可以给手机和电脑充电,车内同时配备了内置车载 Wi-Fi,在车里上网很方便。 看得出来,大众想通过这辆车的内饰里传达出温馨、自在的感觉。 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出,这辆车没有传统的副驾驶座椅,取而代之的是,在驾驶室的旁边有一个行李架,感觉像是为机场、车站通勤的应用场景所设计。 MOIA 的 CEO Ole Harms 表示,根据全球统一的轻型车排放测试标准(WLTP),他们的电动巴士续航里程能达到 300 公里,全程无污染。并且能在 30 分钟内充满 80%的电量。 除了车子本身,MOIA 还开发了一个手机 App。这个 App 可以让乘客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以及路线信息等。通过这个 App,乘客可以定制路线、发起车辆预约、并完成支付。 从目前来看,MOIA 的共享用车模式有点类似「拼车」的感觉。他们设计了一种类似车站的「虚拟巴士站」,每隔 200 米到 250 米就有一个这样的「虚拟巴士站」,再通过 App 的拼车算法,把相似路线上的乘客进行匹配,让车辆的使用率最大化。 Ole Harms 还说,这个项目前期可能会有亏损,但是共享移动出行这个市场的前景是巨大的,他们计划在 2025 年之前盈利 10 亿欧元。不过关于定价,他表示,公司正在学习不同的定价方案,最终方案还没有确定,但是,一定比出租车便宜。 MOIA 的扩张计划和 Uber 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目前在和 20 多个欧洲国家的政府进行谈判,寻求开展业务的可能性。而 Uber 的惯常做法是「先斩后奏」,所以经常和政府交恶。 有意思的是,从发布品牌到发布新车,MOIA 刚好用了一年时间。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Uber、Waymo 之间的自动驾驶机密窃取事件,又有了新进展
今年,当大多数时候 Uber 的名字出现在大家视线里的时候,不是因为技术和产品,而是因为丑闻。公司内部的性骚扰事件、黑客入侵导致 5700 万用户资料外泄事件、甚至还被谷歌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 Waymo 告上了法庭。 今年 2 月份,Waymo 起诉 Uber 涉嫌窃取公司自动驾驶技术的机密文件。起因是前谷歌自动驾驶工程师 Anthony Levandowski 在离职前,盗取了数千份机密文件,离开谷歌不久后,他成立了自动驾驶卡车初创公司 Otto,最终 Otto 被 Uber 收购。Waymo 的律师认为,这是伪装成公司收购的窃取机密文件行为。 这两天,Waymo 与 Uber 的案件又有了新进展,在 28 号的听证会上,一封长达 37 页的信件成了这个案件的新证据,原定在这一天进行的案件审理被推迟。 这封信件是由 Uber 前安全分析师 Ric Jacobs 起草的,信里提到,Uber 专门成立了一个叫「 市场分析」 的间谍团队,专门窃取海内外公司的情报,其中就包括竞争对手 Waymo 的机密文件。内部人员还通过 Wickr 等自毁式 App 来交流,不留下任何证据,来掩盖自己的违规行为。 信里还提到,Jacobs 曾经试图阻止 Uber 的这种违规行为,结果反而被降职甚至解雇。 不过,在 28 号的听证会上,Jacobs 表示,对这封信里所说的 Uber 在美国境内窃取商业机密一事并不知情。当时,他正在和妻子度假,这封信件是由律师以他的名义拟定的,在发送之前,他漏看了这一细节。 联邦法官 Alsup 对 Uber 隐瞒证据的行为很愤怒,并表示已经无法相信 Uber 的律师,因为他们说了太多谎。Alsup 决定将原本定在 28 号的案件审理推迟,他表示,哪怕这封信件只有一半是真实内容,也不应该强迫 Waymo 按照原定时间参加案件审理,这是不公平的。 Uber 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面对如此巨大的公关危机,他们的心应该挺大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调查显示,对于自动驾驶,美国人最担心的是黑客入侵问题
在汽车行业,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不管是整车厂还是科技公司、供应商,大家对这件事儿热情高涨。但是,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消费者买账吗? 保险及金融服务机构美国国际集团(AIG)就做了个调查,发现美国消费者对「 是否能自动驾驶汽车」 存在着两极化的态度。 在 1000 名受访者中,有 41%的人愿意使用自动驾驶汽车,有 42%的人持保留意见。另外,也有 39%的人认为自动驾驶汽车会比现在的驾驶员开车安全,而且大部分人认为,自动驾驶汽车会在未来 20 年内上路。 那么,对于那些不会使用自动驾驶汽车的人来说,他们的顾虑是什么呢?调查结果显示,有四分之三的人担心黑客会入侵自动驾驶系统,控制自动驾驶汽车,这样可能会暴露车辆获得的个人信息,比如信用卡信息、常用路线,甚至是在车内的谈话,给车主带来风险。 其实,对于自动驾驶汽车带来的风险,保险行业一直在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不过,有 35%的受访者认为,如果自动驾驶汽车普及,可以降低车辆保费,毕竟,以后自动驾驶汽车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责任应该与车主关系不大,主要应该由汽车制造商、软件提供商负责。 就像 AIG 财务部门总裁 Lex Baugh 说的一样,人们在驾驶过程中的风险并没有消失,只不过风险从驾驶员转移到汽车上罢了。所以,到自动驾驶汽车开始普及的时候,如果汽车保险行业还没有想出有关自动驾驶风险的相应措施,可能会给这个行业带来很大的影响。 最近,咨询公司 AlixPartners 的一份研究结果表示,在未来,大部分的美国人不会考虑购买一辆自动驾驶汽车。 还是那句话,新技术本身其实并不是最大的问题,由技术本身产生的各种衍生问题,比如安全性、法律法规、伦理,才是我们真正要面对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