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森未来 COO 郝佳男:无人驾驶如何改变中国运输业?| G.A.M.E 2017
GeekCar 首届极客出行大会「G.A.M.E」9 月 2 号在北京后山艺术空间举行。在活动上,图森未来的 COO 郝佳男做了主题为「无人驾驶如何改变中国运输业」的分享,以下为分享内容整理。 经常会有媒体朋友或者业内朋友问这样一个问题:无人驾驶在五年或者十年之后,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这个命题很全面,很庞大。今天,我们谈论一个稍微小一点的命题:无人驾驶如何去改变中国的运输业? 无人驾驶本身是一个技术,它直接影响到生产方式,生产方式进而影响到生产的组织方式,组织方式发生改变,整个产业链就会进行重组,会产生一个新的合作模式,最终影响到产业。技术影响到产业,这是一个很长的链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工业革命,它的基础突破点就在于它改变了仿真机,进一步改变了生产方式,产生了工厂制度,造成了整个行业的重组,整合了纺织企业,形成了工业革命运动。这也大大提高了纺织业的效率。 我们 要做的就是在限定场景和限定路段的完全无人驾驶。有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公司,比如谷歌,比如 Uber,比如凤凰城邀请人们去试乘。 实际上,无人驾驶技术有很多突破,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整个行业或者整个人工智能领域这么看重无人驾驶。比如整个高精地图的构建、大数据的采集、标注以及最后的训练和测试,这些都有新的突破。这使得我们认为,无人驾驶能够在最近几年达到一个商业化的水平。 运输其实也分为不同的方面。其中一部分叫做零担运输,它主要涉及散件在城市内的运送。在这部分运输里,线路上会有频繁的装卸,所以人的参与度非常高,除了驾驶本身,还有很多非驾驶的行为。这种场景,恐怕不应该是无人驾驶最先应用的领域。 但是,另一部分运输,比如整车的货运,就可以率先使用无人驾驶。整车的货运,就是通过公路干线从一个物流中心运输达到另一个物流中心。这段距离可能是几十公里,很适合无人驾驶。 今年 7 月份,我们对图森无人驾驶车辆进行了一次比较完整的路测。公路港 A 是我们的起始点,我们会把一些货物集装箱运到车上,之后车辆会在 A 点到 B 点的距离里完全的无人驾驶。在整个过程中,车辆要完成所有的感知、决策、定位和控制。 比如为了适合之前的开车习惯,车辆可能会在高速路段最右侧或者中间路段行使。但是,遇到有障碍的或者很慢的车辆,车辆也会通过感知进行超车。 因为无人驾驶需要很强的感知,所以,图森主要研究的方案是视觉感知。现在,我们的方案主要是以摄像头、GPS、用这种低成本的方式来最终完成无人驾驶。 其实,对于整个运输业来说,这个逻辑很简单,只要你能够降低它的运输的成本,这个技术就有价值。无人驾驶就是其中的技术之一,这个技术相当于改变了运输行业对于生产力的使用情况。 卡车和轿车的无人驾驶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因为,卡车本身在控制层面,就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在高速公路上它的转向和行驶;比如不能进行大幅的摆动,否则可能会直接甩出去;比如当你刹车的时候要很小心,否则会横在路上。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在技术上去突破的。 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只有卡车上是无人的,快递车上是有人的,但它的成本也不会算入你的运输成本。我们并不想省掉这一成本,我们省的主要在运输这个过程。因为,运输行业在中国的 GDP 占比可以达到 16%到 17%。在这里面,绝大部分都是公路运输,所以这一部分的市场很巨大。我们现在在研究的技术,就是要进行运输产业的升级。 无人驾驶技术让实际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在海港,还是在运输的过程中,所有的部分都需要人的参与。假如是相对长途的运输,甚至需要多名司机轮番开车。无人驾驶就是让技术替代人在运输中的作用。我们作为无人驾驶的运营商,我们必须对车辆在运输的过程中的行为和安全负责。 生产方式的变化,又会造成组织方式的变化。比如,我们现在很多运输都是层层转包。从一个大公司一层一层的往下转,这种组织方式是相对比较落后的。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很多地方管理起来是很难的,管理不当可能面临的就是非法的行为,偷税漏税超载、超速这都是我们目前国内正在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 无人驾驶技术的出现可以对生产组织方式进行革新。我们可以一次性把货物承包给无人驾驶运输公司。这样更利于管理。而且无人驾驶跟司机相比,会更加稳定。 组织方式的变化,让整个产业链也发生了变化。在这种组织方式下,整个物流、运输的人员是集中在两端的,集中在地面的部分的,人们可以更专注于货物的装卸等工作。 目前,我们有一些物流园更像是一个停车场。层层转包会让整个线路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调度。无人驾驶增强了点到点的运输能力,这个部分相当于加强了我们对于整条线路的优化。而且无人驾驶技术会大大降低成本,所以,整个产业的升级一定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我们所期待的事情。 无人驾驶最终我们影响到了整个的产业,物流的中间环节比现在明显减少,运输效率明显增长,成本大大下降。所以,运输行业的利润就会上升。这就是无人驾驶技术将对中国的运输行业产生的影响。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李斌:用户体验是商业变革的核心
(本文整理自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在混沌大学上所做的分享)过去 20 年互联网获得的巨大成功告诉我们,用户只会为好的体验买单。所有具有变革意义的商业实践,都是既迎合创新技术的趋势变化,又在情感体验方面触动用户的内心。 用户体验的四象限模型 关于用户体验,我有一个思考模型。这个横轴,就是和创新技术相关的关联度。越往右越强,越往左越弱。纵轴的下端是功能性体验,上端是情感性体验。用这个四个象限来思考的意味着什么呢? 横轴,代表技术的变革、趋势。纵轴,代表体验的方向。 过去,我们常讲用户体验就是用户痛点。这个痛点通常指的是功能体验,也就是没有被很好满足的用户刚性需求。但实际上,满足用户痛点只是你必须要做到的必要条件,从来不足以形成对一个行业的变革。 真正要变革的是什么?体验。你要感动用户,让用户觉得你的产品好,这是什么?情感体验。用户体验,简单来说就是用户的主观感受,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说,它是靠上层的东西。不物理,不具象,非常具有感受性。 我们以「 建筑」 来做比喻。与技术创新没有太大关系的功能体验,相当于房子的地基,搭牢是必须的。与技术创新有强关联的功能体验,相当于楼体,要有高强度的钢筋和新的建筑技术,去把楼盖高。但这个楼到底能不能让你觉得漂亮呢?这就是装修。 这可能与技术的关联度不是那么高,却是很感性的东西。而真正的体验是什么?最终这个房子要成为你的家。这才是第一象限,真正变革的方向。 我们要重构的时候,就是要关注这个家是什么样的:家里摆放什么样的装饰,家人关系如何,怎样互动,互相的情感牵绊等。 我希望用这样的比喻让大家看清各象限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关系。地基作为基础必须打牢,楼体保证你的竞争优势。而真正重要的,是你怎样通过创新技术去经营这个家。 比如 Airbnb,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让你可以很方便地订到民宿,住到人家家里。这是创新技术强关联的用户体验带来的变化。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你不能坐在沙发上,翻翻手机,在一个很惬意的环境下和太太商量去洛杉矶应该住在谁家。但真正重要的不是这一点。从本质上讲,Airbnb 就是用了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去激发用户对未知文化的探索欲望。这才是真正用户体验的变革。 所以你去看 Airbnb 的 APP 菜单,第一是探索,第二是心愿单,第三是故事,而非酒店、机票等功能菜单。你会发现,这个 APP 与传统商旅用 APP 相比,是完全不同思维的公司。前者是讲「 调调」 的,后者就是告诉你:赶紧订机票吧! 以用户行为地图解构用户的 Touchpoint 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在你自己的行业对用户体验进行重新定义呢?第一个步骤,是拆解。拆解的第一步,是要忘掉商业模式,忘掉技术,忘掉标杆,清零自己,切换到用户视角。 大家也知道我是摩拜的董事长。 2015 年初,我和摩拜创始人胡玮炜交流最初想法的时候,其实就是完全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家坐地铁,总会发现有那么一两公里有点难办,要走就要花二三十分钟,骑自行车就挺好的。但自己的自行车没地方停,而且从家里到地铁站可以骑自行车,下了地铁又没自行车了。 所以我们有做摩拜的想法,就是觉得要做到手机开关锁、随取随放。摩拜还在雏形期间,很多人担心车辆丢失,要给单车加桩。但是不可能在每个地方都布置那么多桩,让用户原本省下的一公里行走时间又拿去找桩。这是违背人性的。 事实上,如果你要琢磨车会被偷、用户支付、挣不挣钱之类的问题,固定桩就是首要要考虑的问题。我们不会在这方面去过多设想,因为用户体验是第一要务。这些问题,都是未来要解决的问题,而非最初的出发点。 如何寻找用户体验呢?具体方法,就是以用户行为地图去解构用户的 Touchpoint(触点)。什么是用户行为地图?你要把用户从认知你,到参加、购买你的产品,享受你的服务这整个过程中,其全程是如何和你接触的,他需要考虑什么东西等,全环节拆解考虑,哪怕他中途退出了你的用户群体。整个环节的拆分你可以事无巨细一点,做一个思维发散图,寻找每一个环节的 Touchpoint,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列得越长越好。我对汽车行业了解比较多,以一个「 完整的拥车体验」 来举例。 从整体形象到用户互动到用户生活,这都是一个完整需要考虑的链条。在蔚来汽车内部,关于用户体验,我们有几百个定义,将每一个用户体验点归类。事实上,即使是最显而易见的「 价格」,都可以延展很多关于用户体验的思考。 去 4S 店买过车的都知道经常发生价格不透明的情况。一次,有个人找我买车,说最近想买一辆迈巴赫,问我能不能介绍一家 4S 店给他能便宜点。我也觉得奇怪,都是要买迈巴赫的人了,还在乎便宜那么五千、一万块的钱吗? 事实上,对于这个人来说,他在乎的不是这一点点价钱的差异,而是不希望自己被蒙在鼓里。 设想一下,如果他的朋友也买了一辆迈巴赫,两个人一起聊起价格,有能力买到便宜一点迈巴赫的人,其深层次的含义是,我有更好的关系,我可以用更便宜的价钱买到这辆车。 这才是用户体验中,你需要深层考虑的问题。改变用户体验,就是来自于这些很小的事情。 蔚来年底要上市的 ES8 有一个「 女王座驾」,这个椅子可以推到第二排。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因为我们考虑到妈妈既要和爸爸说话,又要照顾第二排的小朋友。 在寻找用户体验中,我们特别需要去注意挖用户痛点之外的细枝末节。平时,大多数细枝末节人谈到用户体验,常常讲到的是「 用户痛点」,但我更在意的是用户感性的爽点、痒点。 这非常重要。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是开 4S 店的。有的用户把车放到他那里修好了后,总是因为各种原因忙得没时间来取车。 而实际上,这辆车长时间放在 4S 店里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压力,店里的空间需要周转,车也容易出问题。朋友给用户打过电话要求其取车,但是也没有效果。 后来,我朋友想起了一件事:用户给这辆车取过名字,叫小白。于是,他给用户发了一个短信,是以「 小白」 的口吻发的:我是小白,我已经修好 N 多天了,怎么还不来接我? 当天下午,这个车主就赶紧把车开走了。其实就是这样一件取名的小事。但这个小细节,反而是能够感动人,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地方。 可能会有人问我,改变用户体验是不是意味着对所有用户都好?再讲一个我们蔚来自己的故事:用户体验也不是一件取悦所有人的事情。 今年,我们在上海车展第一次亮相,搭建了一个 3600 平米的展台,做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但我们是需要用户扫码下载我们的 APP、关注微信号才可以进入的。 表面上,这与照顾用户体验的初衷是相反的,毕竟扫码下载并不方便。但是,另一方面,你到底是要照顾那些连扫码都不愿意扫的人们的体验,还是要照顾那些愿意下载你的 APP、与你有深度互动的人们的体验? 我更倾向于服务好后者,因为这些人对我们有承诺,我们也必须对他们有所承诺。礼尚往来,这是人性。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上海车展,在那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我们更是搭建了一个几十平米的亲子中心。这也是上海车展历史上第一次有汽车品牌搭建的亲子中心。我们邀请了很好的幼教老师入驻,也照顾了当时加起来差不多一两百位的小朋友。我们还真不是为了展示什么概念。而是我们相信,看到亲子中心的观众,哪怕他没有带自己的小孩到现场,也能感受到我们这种关爱用户的文化和价值观。 这是刚需吗?在车展期间,看车是刚需,吃饭方便是刚需,但亲子中心一定不是。但我们觉得这是有意义的。 所以,所谓用户体验的创新,应该在痛点以外跟感性体验相关的细枝末节去着力。痛点是每个人都很容易想到的,但这种情感体验的细节,其想象力是非常难被穷尽的,这就是真正变革的机会。 而去做好这件事,首先,要做的是清空自己。不要考虑能不能挣钱,技术如何变化,对标什么企业。这些都是你未来要去解决的问题,而在此之前,你要创新,首先要切换到用户视角。 所有伟大的创新、伟大用户体验的变革都不是从商业模式出发的。你只要真正能变革这个行业的用户体验,能够获得用户,就一定会有商业模式。 重构用户体验 我们将汽车的用户体验分成四大方面,大体上就是我们对用户变革方向的一个思考。车(Car):车必须做好,地基必须打牢。 汽车服务(Service):用最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给用户超越期待的体验。 数字触点(Digitaltouchpoint):在每一个 Digital Touchpoint 都做到既方便使用,又代表品味追求。 汽车以外的生活(Beyond the car):用户买了我们的车,就加入了一个愉快俱乐部的门票。哪怕你一年只开我们的车 1000 公里,也愿意拥有我们的车。 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高性能、品质好的车,这是必须的,这就是地基。但这不是变革方向,只做好车的人很多,不缺你一个。 车的颜色漂不漂亮,内饰材质如何,包括我刚才提到的「 女王座驾」。这些都是可以靠技术提升的「 装修」。我们真正的创新应该集中在哪里?技术创新带来的强关联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需要对用户体验重点重构的部分。 实际上,在我所罗列的用户体验地图中,我认为最重要的「Touchpoint」 环节,就是车以外的生活。 我们所有的用户奖励体系、回馈体系、移动 APP 等,都是基于新技术实现了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我们对用户奖励、回馈体系有许多设想,比如为什么不能由我们来为买了蔚来汽车的车友组织些活动呢? 用 APP 请车友投票,请他们喜欢的巨星来开个演唱会?这些例子是很小的事情,并不是刚需,也不是痛点。但这背后代表什么呢?代表你这个品牌对用户的一种尊重和认可。 又比如,我们的用户中心,不叫「 用户体验中心」,去掉了「 体验」 两个字。 用户体验中心,是给没买你的车的人用的,去体验、了解一下你的车。而用户中心,是给买了你的车用的。这两者有很大区别。我一直认为,汽车公司应该对买了车的人更好。 因此,用户中心,只用很小的面积做展示厅,其余更大的部分,营造的是让用户觉得方便和自豪的「 城市绿洲」,是让他可以见朋友、做交流的地方。 在这方面的体验,我们与其他汽车公司相比,是碾压式的。 现在的汽车公司,其实尚未对用户的整体体验负责。汽车公司把车生产出来以后,就给到 4S 店,用户从此被扔进汪洋大海——自己找保险公司,找 4S 店修理,做很多自己不擅长的事。 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这是一百多年前形成的规矩。想象一下,如果你今天在电商网站上买东西,却需要自己去银行柜台汇款,去邮政去包裹,电商的维修中心换货,用户会体验好吗?但现在汽车行业就是这样。我们希望变革这一切,我们希望重塑行业。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全新宾利欧陆 GT 发布:经典和高科技并存
今年是宾利欧陆问世的第十三年了。放在十几年前,宾利欧陆换代时,这辆车的内部可能看起来还很前进,但是在现在看来,这辆车的内部设计难免有些 out 了! 今天,全新宾利欧陆 GT 正式发布了!它的内饰在保持了品牌传统的同时,又融入了许多的高科技元素,在体现豪华的同时,增添了不少的设计感和实用感。新车将于 9 月 12 日开幕的 2017 法兰克福车展亮相。 宾利与劳斯莱斯一样,有着巧夺天工的造车工艺和完美的品质,给我们带来了豪华、奢侈、放松、自如的感觉。全新的欧陆 GT 沿袭了宾利家族式的设计风格,车型完全没有变化。但是,在这熟悉的外表下,偷偷地隐藏了一些细节。 全新内饰 内饰部分,欧陆 GT 有了很大的变化。 欧陆 GT 最大亮点是采用了翻转式显示屏 Bentley Rotating Display,可在 12.3 英寸液晶屏 、木饰板和三联表(罗盘、温度表、秒表)之间任意切换。有些年轻人喜欢科技感,就切换到液晶屏; 有的老车主喜欢品质,切换到木饰板;有些人喜欢古典,切换到三联表。 空调出风口位置和百年灵时钟也被移到了液晶显示屏下方。同时,新车采用了全新挡杆样式,并对其周围的功能按键进行全新的布局,看起来更加简洁。 新车的中控台部分摒弃了原本的仿金属皮革装饰板,选择在大面积皮革材质包裹的基础上融入了木纹饰板以及镀铬装饰条,每一台欧陆 GT 将应用超过 10 平方米的木料。 这样能满足不同口味的人的需求,也是个性化的一种体现。 这样的设计让我们看到,宾利是一个既保留传统又能拥抱未来的公司。 这样看来,虽然宾利没有叫嚣着生产「 未来汽车」,也没有像特斯拉一样探索无人驾驶技术,但是它也不会继续停留在二十世纪了。 全新外观 因为全新的欧陆 GT 采用了更轻更坚固的材料,所以尽管外观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是欧陆 GT 比之前的车轻了 176 磅。比如,欧陆 GT 在翼子板的生产中,使用了一种叫「super formed」 的技术,通 过把铝加热到 500 摄氏度打造出更复杂的线条,呈现出 GT 跑车的运动风格。 宾利方面表示,这也是第一次把「super formed」 的技术投入到量产汽车的生产中。 奥迪公司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奥迪首次将氙气大灯使用于车灯照明起,便成功走上了「 转型灯厂」 的道路,花样不断。 在过去的 20 年里,宾利的车灯设计几乎都特别相似。这次,全新欧陆 GT 就引进了「 知名灯厂」——奥迪公司的「LED 矩阵大灯」。其实我们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奥迪和宾利都是大众集团的一部分。在德国车企都叫嚣着要生产「 未来汽车」 的环境下,宾利的车灯更像是一块水晶,古老又永恒。 宾利经典的外观设计一直延续到现在,欧陆 GT 自 2002 年上市以来,车主们都没有对车的外观、性能等方面做过任何的抱怨。2008 年的欧陆 GT 在美国的售价是 200000 美元,但这并不妨碍大众的喜爱,所以,宾利的销售额一直不错。 更强的动力 动力方面,宾利配置了一个更复杂的悬挂系统,能让你在「 舒适」 和「 动感」 之间切换,搭载的是一款 W12 双涡轮增压引擎,提供了 626hp,极速 333km/h。 这款宾利加入了 48V 系统,可以驱动更多电气元件。它使用了空气悬挂,可以在多种模式之间切换,保证了运动模式下悬挂的支撑性,以及舒适模式下的乘坐体验。宾利方面认为,现在很多车企在使用的摄像头和其他道路感知技术是「 不必要」 的,因为宾利完全可以适应各种情况。(奔驰魔毯悬挂躺枪)宾利欧陆 GT,这辆车并不像它的名字听起来那么娇贵,相反,各种环境和紧急情况对它来说都不是问题。工艺和品质兼具的宾利,这次在细节和技术上的进步,的确给了我们一个惊喜!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Elon Musk 把一辆 Model S 放进了隧道,他想干什么?
上周,Elon Musk 的「Boring Company」 的新计划被政府批准,他们将在美国霍索恩的城市地下,新建一条 2 英里长的隧道。 坐拥 1200 万推特粉丝的 Elon Musk,最近在推特发了一张隧道内部图片。通过这张图,我们或许隐约看到了城市隧道交通的未来。 目前,Boring Company 已经在霍索恩的地下挖了一段隧道,第一部分有 160 英尺,位于 SpaceX 公司的停车场入口。但是,第二部分隧道的长度居然达到了 2 英里,它位于霍索恩大道的第一百二十号街。 Boring Company 将会在隧道中使用一个「 电动雪橇」,技术来源于特斯拉。本质上,电动雪橇就是一个电动平台,实现车辆的自动运输。 这个电动平台是 Boring Company 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挖掘的隧道需要大到能容纳下一辆车。Musk 昨晚在他的 instagram 上更新了这样一张图片,令人浮想联翩: 他们想要把车辆固定在这个电动平台上,让这个平台带着车跑。 为什么要把车固定在轨道上,而不让车自己在隧道里驾驶呢?因为电动平台依靠轨道行驶,而轨道可以大大减小弯道所需的直径。相反,如果建一条隧道让车自己跑,就需要把弯道设计得非常「 缓」 才能保证安全(和高速公路似的)。Musk 认为,光是减少弯道直径这个办法,就能让挖掘隧道的成本降低 3-4 倍。 SpaceX 公司和 Boring Company 的高级主管 Brett Horton 说,这块电动平台就相当于特斯拉 Model S 的动力系统,只不过我们是一块平台,没有特斯拉的舱顶而已。 换句话说,如果你把一辆特斯拉放在平台上面,就是在让一辆特斯拉带着一辆特斯拉跑。 Hyperloop 据 Musk 说,这些电动平台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 200 英里每小时(324 公里/小时)。但是这还不够,工程师们想要利用真空来让乘客车厢达到一个更理想的速度,也就是在隧道里建立一个 Hyperloop! 上个周末,在 SpaceX 公司召开的第二次 Hyperloop POD 比赛上,WARR 团队在 1 英里左右的真空隧道里,只用了 0.8 英里就达到了每小时 201 英里的速度(324 公里/小时)。 Musk 认为,他们最终可以达到 800 英里每小时(1300 公里/小时),他们已经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开始施工,未来将打造一个地下的 Hyperloop!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除了「眼睛」,无人驾驶车也需要一双「耳朵」
人类开车观察周围环境只需要眼睛和耳朵,比如后面开来一辆消防车,你既能从后视镜里看到,也能听到汽车靠近的鸣笛声,这些信息就引导你意识到:「 该让路了」。 不过,自动驾驶汽车所需要的信息,远比我们现在自己驾驶汽车所需要的信息多得多。无人驾驶汽车需要好几个摄像头来观察四周的环境,需要一个雷达来测量距离前方车辆有多远,还需要至少一个激光雷达更精准的感知周围环境。但是,以上提到的这些传感器,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还远远不够。 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有一辆消防车向你驶来,你在第一时间就能听见它的鸣笛声,判断它从哪里来。同时,两个耳朵的立体感能让我们知道它在哪、它开的有多快,然后我们就知道该往哪避让。由此看来,听力对我们驾驶汽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至今为止,大部分的自动驾驶车都没有「 听力」。不过,如果无人驾驶汽车能听到声音,那么在上路时,它们就能通过听到的声音来做出反应。当然,不光是「 听力」,工程师们还想要赋予无人车一些类似「 听力」 的其他人类感知能力。 「 由于这项技术相对来说比较新鲜,我们仍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最好的。」 在南加州大学研究无人驾驶汽车系统的 Jeff Miller 说道。 Waymo 现在正在凤凰城测试它们的自动驾驶汽车,他们在汽车上安装上麦克风,能让无人驾驶汽车听到声音是从哪里来的。现在这项技术能让它们听到比以前传感器两倍远的声音。 最近,Waymo 在亚利桑那州的钱德勒,用警察局和消防局里的急救车,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来测试这个系统。他们让警车、救护车、消防车、甚至是没有标记的警车来回行驶,让 Waymo 无人车时时刻刻的记录它们的声音。传感器上记录到的所有数据都用来创建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含了所有急救车辆的声音。 所以在未来,Waymo 的无人驾驶车就能应对路上的各种情况。如果一辆消防车从后面驶来,汽车就会靠边停车;如果绿灯亮了,但这时一辆急救车从左边向汽车靠近,它就会减速让行。 在八年的时间里,Waymo 的数据库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个人工智能系统积累的信息和经验越多,无人驾驶汽车在上路时作出的决定就会越完美。 当然,除了「 听力」,无人驾驶汽车也必须再发展一些其他类似的沟通方式。让我们想象一下,在十字路口,一个点头、一个微笑、或者是伸出中指,都有着不同的意思。当然,你也可能会说「 不,你先走」、「 嘿,我要过去了」、或者挥一挥手,礼貌的让行人们先过马路。 无人驾驶汽车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它们想要有效地实现沟通,只能依靠 V2V 系统(车辆到车辆)和 V2I(车辆到基础设施无线电)系统。比如,苹果刚刚申请了无线车载通信权利;凯迪拉克的 CTS 轿车可以警告其他的凯迪拉克汽车它们正在刹车。另外,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提出:在 2020 年前,所有的车辆都应该加入类似的强制制度。就像 Miller 所说的,「V2V 将在几年内开始普及」。 事实上,你用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就可以安全地控制一辆高速行驶的车辆,毕竟人脑的力量是不可预测的。尽管如此,你仍然是个差劲的司机。因为,全世界每年 125 万起的交通事故中,就有 90%的死亡是人为失误导致的。 要知道,计算机的潜力要比你好得多,有一天,它们可能会把这个百分比降到接近零的水平。只有这样,我们研究无人驾驶汽车才会有意义,无人驾驶技术才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