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达用车+力帆+百度=? 看完这篇文章就知道了
自从无人驾驶诞生以来,这项技术的应用场景一直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不过有一点大家似乎慢慢达成共识,那就是共享用车平台拥有很大的潜力用来普及无人驾驶。于是,我们就能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主机厂、科技公司与共享平台之间开始逐渐形成合作关系。 今天,百度、盼达用车、力帆汽车三方达成了无人驾驶战略合作。一番了解之后,对于他们下一步想要怎么做,我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无人驾驶降低运营成本 活动现场,一辆无人驾驶的力帆 820 EV 登上了主舞台。仅从外形来看,这辆车与之前百度的无人驾驶车型差异不大。放大图片仔细看的话,你甚至还能在激光雷达下方发现 Velodyne 的 logo。 无人驾驶与共享用车结合带来的衍生效应很多,共享用车流量加快无人驾驶技术落地、促使汽车向出行产品属性转变等等。而 盼达用车 CEO、创始人高钰也从他们的角度透露了一下这次合作的初衷,她认为盼达用车的商业模式可行性已经得到验证,不过,规范化所带来的精益化管理问题却无法避免。截止今年年底,他们的分时租赁车队规模将会超过 15000 辆,每增加一辆车的同时人力成本也在随之提高,这些成本主要来自于车辆清洁、调度、巡检、能源补给等等。 对于刚才提到的车辆清洁、巡检以及定损环节,高钰认为,完全可以根据图像识别技术以及图像学习能力进行解决,而这也就随之引入到了无人驾驶技术上。未来 30 天内,他们打算选定一片区域,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测试。首先,通过无人驾驶解决人租车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还车后车辆也可以自动回到停车位。随后,他们准备通过车队的形式来解决一些线下运营维护问题,其中包括调度、巡检、冲换电等环节。50 天过后,他们预计会与百度共同发布下一代无人驾驶解决方案。 百度是怎么想的? 关于这一次的合作, 百度智能汽车总经理顾维灏则透露,今后他们的高精度地图以及自动驾驶产品将会应用在力帆车型上。仔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自从 Apollo 计划推出以来,百度似乎开始注重与出行领域的合作。 上个月,他们宣布与首汽约车达成战略合作,同时涉及自动驾驶及车联网两方面。而在自动驾驶环节,两家公司计划一起研究如何把网约车和自动驾驶相结合,准备在未来进行自动驾驶网约车的试运营。按照百度给出的官方说法,Apollo 平台将向首汽约车输送自动驾驶的技术和能力,打造自动驾驶网约车队,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在网约车业务和景区中的示范运营。 再算上这一次和盼达用车的合作,我们的确会发现,共享用车对于百度 Apollo 平台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而他们之所以这样思考,不仅因为共享用车是无人驾驶技术最主要的一个应用场景。换个角度思考,体量巨大的分时租赁车队还可以为百度 Apollo 平台带来大量原始数据,这对于他们的无人驾驶方案落地进程则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今后具体怎么运营? 技术落地是一方面,如何顺利进行运营维护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力帆集团总裁马可认为,想要做好分时租赁,除了提升车辆使用效率之外,也要关注用户的使用体验,而最后一公里或者最后两公里的车辆交接问题就是一项痛点。对于无人驾驶技术,他的想法是用来解决用户找车问题。接下来,他们想要解决的则是成本以及内部消化问题,毕竟盼达一共拥有 15000 辆共享用车,这是一份巨大的体量。 而在无人驾驶落地过程中,他们首先想要解决智能停车点问题,而到了明年则希望大部分的车辆可以实现智能找车,自动驾驶到用户面前。第二步,他们会在合作城市的固定区域内进行复杂道路交通情况下的测试工作,同时在当地推动法律法规。 最后,马可还谈到了一些未来技术应用趋势。在分时租赁业务当中,车辆要跟身份证、驾照绑定,不过他们却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A 用户扫码解锁车辆,但却交给 B 用户驾驶,结果 B 用户没有驾照,构成危险驾驶行为。马可认为,类似于人脸识别的技术未来就可以解决这项问题,而他们也的确考虑这样做。 之前我们也谈过,主机厂、科技公司、共享用车平台的合作已经慢慢成为潮流,FCA、Waymo、Lyft 之间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而这一次随着力帆、百度、盼达用车达成合作,这种判断的正确性似乎又得到了印证。企业层面上的合作关系势必会在用户层面上带来全新的产品,这一次,无人驾驶汽车离我们又近了一步。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SUV 和 MPV 跨界能做成什么样?看完这辆雷诺 Espace 你就知道了
一直以来,法国车给人的印象都是独树一帜,这份特殊的气质不仅存在于轿车、 SUV,同时也会延续到适用于家庭场景的 MPV 车型上。昨天,雷诺宣布,他们的进口跨界 MPV 车型 「Espace」 在国内上市。与常规意义上大家理解的 MPV 相比,这辆雷诺 Espace 还真有些不同。 SUV/MPV 跨界 说到 Espace,大家或许有些陌生,其实这一次雷诺在国内市场上推出的 Espace 属于第 5 代车型。早在 1984 年,雷诺就推出了第一代 Espace。(第一代雷诺 Espace)回到这一次上市的新车,从外形上来看, Espace 的辨识度极高,与市面上的 MPV 相比,整车气质完全不同。前进气格栅造型可能会让人想起科雷傲,尺寸巨大的雷诺车标也非常高调。 重点在于车身侧面造型, C 柱与 D 柱之间的小窗逐渐收窄,这也使 Espace 呈现出一种上扬的车身姿态。 至于车尾造型部分,法国人直接天马行空,一横一纵的尾灯造型设计带着那么一丝洒脱。雷诺对于 Espace 跨界的定位,仅仅通过整车外形设计就可以展现出现, 4878X1888X1675 mm 的长、宽、高数据也为这款车型带来了特殊的车身比例。在这里拿奔驰 GLC 举一下例子,作为一款 SUV 车型, 1664mm 的整车高度比 Espace 还要矮了那么一点。 对于这款车型的外形设计,多数人的审美感知还是处于两个极端:非爱即恨。 R-link+Carplay 科技配置环节,Espace 与之前我们在试驾当中体验的科雷傲差异不大,8.7 英寸的竖式大屏内置导航、音乐等服务,同时支持苹果 CarPlay 系统。 不过与科雷傲相比,Espace 的定位明显高了一个 level,为什么这样说?雷诺这一次在 Espace 上使用了一套 Multi-sense 全感官驾驶系统,一共拥有节能、舒适、中性、运动及个性五种模式。切换不同的驾驶模式后,油门、变速箱的响应效果会发生变化,同时车内氛围灯、悬挂、仪表盘、空调、驾驶员座椅等设置也会进行相应调整。 另外 Espace 上还出现了彩色 HUD 抬头显示器,其中可以显示行驶速度、驾驶方向等信息。不过,这套 HUD 设备只有顶配车型 TCe300 雅颂巴黎版上才会配备,投射方式也是反光板式,而不是直接把图像投射到挡风玻璃上。 动力方面,Espace 全系使用了一台 1.8 T 发动机与 7 速 DCT 双离合变速箱作为搭配,其中发动机最大功率 165kW,额定扭矩 300Nm。 至于价格,上市的三款车型分别为 27.18 万、31.18 万以及 34.18 万。或许这个价格有些超出预期,不过在雷诺看来这辆车的目标受众就是一些具备认可度的中产家庭。除了 3 年/10 万公里整车保修外,发动机、变速箱总成将享受 5 年/12 万公里的免费保修,而这似乎也是雷诺对外传递的一种信号,他们更希望 Espace 能够成为一辆既具备独特审美、又可以服务于家庭的「 省心」 车型。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腾讯源计划媒体赋能学院:关于 5G 以及无线充电技术,高通打算这样做
如果有人问你对于「 高通」 这家公司有什么了解,相信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出的都是手机芯片的景象。实际上,除了移动通讯领域之外,高通的业务也触及到了汽车科技领域,包括 5G 以及无线充电技术。 前段时间,腾讯汽车「 源计划」 媒体赋能学院第二站正式开讲,针对刚才提到的两项技术,他们请来了高通高级技术标准总监李俨博士以及高通汽车无线充电业务高级技术市场经理舒杰博士带来了分享。 5G 与 C-V2X 技术如何影响自动驾驶 李俨认为,对于智能网联汽车而言,想要大规模普及离不开 5G 以及 C-V2X(蜂窝 V2X) 技术的应用。从通讯角度出发,他们思考的是如何将通讯本身这件事与汽车结合在一起,提高汽车的安全性以及智能水平。汽车在向电气化发展的同时,通信也在向着自己的维度发展。现在大家在用 4G 手机,再过两年 5G 就要降临。2G、3G、4G 技术都是以人为中心,其中 2G 可以打电话,3G 是在打电话的基础上把数据带到了智能手机上,而 4G 则是针对数据优化组成的网络。 等到 5G 技术普及时,更加关注则是行业领域,同时针对物联网应用进行了很多扩展。今天我们上网可能是很快了,使用 4G 技术能够达到每秒 1GB 的下载速度,但是这个峰值速率并不普遍。等到 5G 落地后,几乎在任何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几百兆,甚至是每秒 1GB 的连接体验。 未来,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内部可能会配备声光电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等,而这些设备也会采集很多数据。数据最终的核心就是形成动态地图,随后经过计算之后给出路线规划。而 V2X 技术则相当于在车上装了喇叭,向外界传输位置信息。车与车之间一定要相互协作,智能交通系统才能成立。 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未来,李俨还提出了一类模式,针对一些豪华车,可以将多布置几个激光雷达和传感器,负责精确感知周围环境。而对于其他常规级车辆而言,只需要安装几个摄像头就好,豪华车可以自己感知到的状况传输给常规车辆,随后进行融合。而这个过程需要车辆与车辆之间进行通信,不过一旦处于没有网络覆盖的状态下,V2V 技术也就行不通了,这也就必须用到 C-V2V 技术,其中「C」 是蜂窝的意思。 无线充电技术前景如何? 关于无线充电技术的前景,舒杰透露,目前高通已经做了一些集成项目。其中包括在电动方程式比赛中,医疗车以及救援车的应用。另外,通过一些整车集成项目,一些主机厂对于无线充电技术的接受度已经有了很大改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无线充电技术还可以与自动驾驶、共享用车进行结合。用户到达目的地后,自动驾驶汽车可以自行行驶到无线充电站进行充电。而共享用车的用户在还车时,也不再需要自行连接充电桩,车辆只要进入停车位就可以自动充电,这样用户还车体验也会得到一定改善。 从内部部件分布来看,无线充电设备主要分为接收端和发射端,两端分别有一个控制器。针对不同的车型,高通还开发了 4 套功率样机和解决方案: 1、充电功率 3.7kW,充满一套 44kWh 容量的电池组需要 13 个小时,适用于家庭充电、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充电、大规模市场化充电。 2、充电功率 7.4kW,充满一套 44kWh 容量的电池组需要 6.5 个小时,适用于家庭充电、纯电动车型充电、公共充电、大规模市场化充电。 3、充电功率 11kW,充满一套 44kWh 容量的电池组需要 4.5 个小时,适用于工作用地充电、家庭充电、纯电动车型充电、豪华车型、大规模市场化充电。 4、充电功率 22kW,充满一套 44kWh 容量的电池组需要 2 个小时,适用于公共场所充电、共享用车充电、自动驾驶车型充电。 其实说到无线充电技术时,很多人还会质疑这项技术会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而高通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他们在无线充电部件当中添加了一项活体检测功能,一旦有活体靠近发射端,检查机制就会自动启动,无线充电过程就会自动关闭。 除了刚才提到的静态无线充电之外,舒杰还介绍了高通正在研发的一套动态无线充电装置。他们在巴黎组建了一条总长 100 米的测试道路,最大充电功率 20kW,其中一共使用了 14 个发射端。另外,这片测试道路里还包含一个中央控制器以及各个子单元的控制器。车辆想要顺利完成动态充电还需要一项前提条件就是车速,经过高通的测试,车辆一边行驶一边充电时,最快速度不能超过 120km/h。一但超过速度临界值,无线充电设备就无法响应。 如果说对 5G 与无线充电技术做一个总结的话,我认为,随着自动驾驶汽车落地速度的加快,5G 技术进行普及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而对于无线充电技术而言,想要完全统一标准可能还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不过随着今后用户对于电动车充电体验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无线充电技术的市场潜力还很值得挖掘。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谷歌的无人驾驶车「正式」上路,这次真的是「无人驾驶」
自从第一辆谷歌无人车诞生以来,已经过去了 8 年,如今他们又有了重大突破。 Alphabet 今天宣布,Waymo 终于可以实现完全无人驾驶状态下的乘客运输。从今年 10 月中旬开始,这些自主运行的 Pacifica 测试车就将开始向公众提供交通出行服务,运营地点位于凤凰城 Chandler 小镇部分人烟稀少的道路上。 这次的无人车什么样? 目前,这种完全无人驾驶模式只适用于 100 平方英里内的城市道路区域。根据 The Verge 提供的消息来看,Waymo 仍然会在车内安排一名员工,只不过这名员工坐在后排而不是驾驶席。 乘客进入车内系好安全带后,可以按下「Start ride」 按钮启动车辆。在启动按钮旁还配备了三个按钮,分别是用来控制车辆靠边停车的「Pull over」 按钮、上锁/解锁车辆的按钮、用来与 Waymo 客服中心联系的帮助按钮。Waymo 产品经理 Juliet Rothenberg 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乘客可以能控制车辆,即使他们手中没有方向盘。 另外,布置在车辆后排上的液晶屏可以显示预计到达时间、车辆行驶状态、路线规划以及周围区域地图。其中深蓝色为整体道路区域,绿色线条为车辆行驶区域。至于自动驾驶汽车周围区域视角画面,则直接开启了「 上帝视角」,用户可以在道路上空直接俯视乘坐车型的行驶路线,获取自己的行驶位置。 与 2014 年谷歌发布的那辆「 萤火虫」 无人驾驶车相比,无论是智能驾驶水平还是功能逻辑布置方面,如今的 Pacifica 测试车都有了十足的进步。而这也或许意味着我们距离无人驾驶汽车终极形态可能真的不远了,车内空间的重新定义工作未来也将成为大家重点思考的问题。 为何转向完全无人驾驶模式? 5 年前,为了让自己的产品率先进入市场,Waymo 选择开发半智能驾驶车辆。不过在危险状况下,人类驾驶员必须随时进行接管,这也就意味着用户在车内无法完全脱离驾驶。这一点直接导致了 Waymo 半智能车型战略必须告一段落,随后他们宣布转向开发完全无人驾驶汽车。 去年 12 月的时候,Waymo 宣布将会选用克莱斯勒 Pacifica 插电混动车型进行无人驾驶测试,两家公司还合作打造了一款测试车型。Waymo 和 FCA 的工程师将 Pacifica 的车身、底盘、动力系统进行了修改,其中包括内置传感器、激光雷达和 360 度摄像头,这些设备可以测算周围物体的距离并且制作高清 3D 地图。随后,他们使用一批原型测试车在美国加州、亚利桑那州以及密歇根州完成了测试。 除了 FCA 之外,Waymo 去年年末时还与本田达成了合作共同进行自动驾驶测试。不久之后,本田位于日本以及硅谷的工程师还与 Waymo 的工程师进行了合作,双方共同研发了自动驾驶传感器、软件以及车载电脑。 时间拉回到 2017 年,Waymo 开始在凤凰城测试他们的无人驾驶汽车,他们在 Pacifica 测试车上布置了麦克风,能让无人驾驶汽车听到声音是从哪里来的。而这项技术能听到比以前传感器两倍远的声音,他们还使用警车、救护车、消防车、甚至是没有标记的警车来回行驶,让 Waymo 无人车时时刻刻的记录这些声音。传感器上记录到的所有数据都用来创建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含了所有急救车辆的声音。今后一旦以上这些车型出现,Waymo 无人车就会自动做出决策,采取靠边停车或者减速让行动作。 未来几个月,Waymo 将会扩大他们的无人驾驶车队规模,向公众提供出行服务的同时也要与 Uber、Lyft 展开竞争。Waymo 出行项目组早期成员将负责乘坐完全无人驾驶汽车为公司收集更多数据,而他们接下来还打算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区域,争取超过伦敦的总面积。 单纯从无人驾驶行业的战略眼光来看,Waymo 开发完全无人驾驶汽车是迟早的事情。不过,我们也不能由此否定他们之前的努力。过去 8 年,研发、路测所积累的大量数据直接奠定了今天 Waymo 无人车的地位。接下来,最有趣的就是他们何时会让无人驾驶出行服务正式落地,而这才是 Waymo 所有努力的终极意义。不出意外的话,我们距离那一天应该真的不远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汽车科技领域哪些公司最好?毕马威想做个榜单告诉你
汽车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很多行业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也引起一些机构的注意,这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毕马威。今年 7 月份,他们启动了一项「2017 领先汽车科技 50 企业评选」。最近,毕马威则透露了评估维度以及各项维度的占比权重。另外,对于中国汽车科技的发展趋势,毕马威中国科技及信息业主管合伙人吴剑林做出了解读,而 GeekCar 则挑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问题与他进行了交流。 6 项评估维度 吴剑林在现场透露,关于「2017 领先汽车科技 50 企业评选」,毕马威主要关注智能网联、汽车后市场以及出行方式这三个领域。而在评价维度方面,他们给出了 6 点,分别为: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市场认可度、估值与资本市场认可、财务健康状况、整车厂商认可度以及团队能力。 至于这 6 项评价标准的权重,吴剑林告诉我,他们采用 「定性 +定量 」的方式做整体评估,根据不同的细分领域,他们会做权重调整。举个例子, 有些公司重技术,有些公司发展阶段会靠前,又有些公司发展阶段靠后。这种情况下,毕马威会采取不同的权重进行评价。 至于为何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推出这样一个榜单,吴剑林的回答是:他们每年都会做一些可能对现状有颠覆性技术的调查,今年毕马威对 800 多个企业高管以及创业公司高管进行了访谈调查,而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物联网排名最靠前。 至于这些技术最后最有可能会应用在哪些领域,经过他们的思考之后,答案就是「汽车科技行业」,所以他们也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去关注汽车科技领域。 现阶段,他们安排了 80 家高潜力的公司进行访谈,正式榜单将会在今年 12 月发布。 传统车企的创新转型 除了初创公司之外,对于传统车企的创新战略转型,吴剑林也谈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认为,与三年前的观望态度相比,如今主机厂已经真正进入到了汽车科技领域当中。例如通用收购了自动驾驶初创公司 Cruise、而福特也参与到了激光雷达制造商 Velodyne 的投资当中。 主机厂尽管很传统、体量很大,但依然不可忽视,一旦让「大象」动起来,力量非常强大。吴剑林认为,在出行领域,主机厂们会慢慢开始发力,不会成为像滴滴那样的大平台,而是可能推出像日租、月租这样的短租业务。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提高用户的选择灵活度,不再需要购买汽车,而是自由选择租赁。 今后汽车科技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点? 对于汽车科技领域以及出行领域,今后最值得关注的点是哪些,吴剑林认为主要应该分三大类看: 1、技术创新方面主要还是围绕智能网联、传感器以及通讯环节,一旦可以顺利应用,前景会很好。另外,针对人工智能技术,无论是算法还是应用场景上,如果能够找到一些精确的定位点,技术方面也会有软硬件结合的可能性。 2、车联网推动的数据商业化业务具备很大价值,未来在这个领域当中会产生「独角兽」。一旦可以把相关的数据价值好好发挥出来,将来会出现滴滴、BAT 量级的公司。根据他们的了解,目前已经有不少公司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只不过现阶段由于数据沉淀还不够,所以还需要一些时间才会出现有潜力的公司。 3、或许会有一些新的商业模式进入者,例如汽车后市场的某些领域已经有苗头。这与当年滴滴颠覆出行的模式一样,而主机厂现在也处于奋起直追的状态。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不仅是送外卖,美团还要入局共享汽车
前段时间,EZZY 倒闭事件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 共享汽车」 这个行业。不过,正如 EZZY 创始人付强说的那样:他们的倒下,完全是因为自己玩砸了,和整个共享用车行业没有关系。 这不,美团最近在招聘网站上放出了一项分时租赁共享汽车前端 H5 开发职位。不出意外的话,他们这一次打算直接入局分时租赁市场。 布局于出行市场 看到这个消息,有的人可能有些意外,毕竟提起美团,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还是他们的外卖业务。不过,仔细梳理一下就会知道,美团其实早就开始在出行市场进行布局。去年 10 月,美团创始人兼 CEO 王兴参与了摩拜单车 C+ 轮融资。而在今年 9 月份时,美团 App 还上线了摩拜单车入口,用户可以直接使用美团 App 扫描摩拜单车二维码解锁。 仅仅是共享单车这一种出行场景还不够,今年 2 月,美团在南京上线了「美团打车」功能,开始正式进入网约车市场。而此举也被视为直接与滴滴抢生意,夺取网约车市场份额。 其实对于出行市场,美团的野心还远远不止这些。此前,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职位的发布似乎也印证了一点,他们已经在为未来的自动驾驶大规模普及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 美团想要怎么做分时租赁? 目前,国内市场当中,主要的共享用车玩家基本数的过来:途歌、Car2Share、car2go、一度用车、EVCARD、盼达用车等等,各家公司的业务落地城市不同。不过可以预见的是,与前两年分时租赁概念火热的状态不同,如今这项游戏逐渐向下半场过渡,实力较弱的玩家开始被过滤淘汰。 (戴姆勒旗下共享用车服务 Car2Share)美团选择在这个时间窗口向共享用车市场渗透一定有他们的考虑,而从我们的角度看,根据美团的体量,前期在一片局势并不明朗的市场当中拼杀似乎并不占太大优势,而如今共享用车市场进入到筛选阶段,教育用户需要花费的成本也降低了不少,这对于美团而言可能才是正确的窗口期。 至于美团的打法,我猜测应该不会与其他竞品有太大差异,毕竟现有模式已经被充分验证。他们真正想要发挥的可能还是自身庞大的用户量以及 App 当中的流量优势,如何将这部分流量导流至共享用车才是美团应该考虑的重点。 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共享单车、网约车、自动驾驶,再算上这一次的分时租赁,美团似乎已经准备在出行领域全场景进行布局,而这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也很值得大家思考。其实像我们之前讲过的,Uber 也曾涉足过快递、送餐等业务,例如他们推出的「UberEATS」 服务。 我们平时的一些吃喝玩乐行为往往与出行联系在一起,打开 App 预定餐馆,随后考虑的就是出行问题。而分时租赁对于共享单车、网约车等出行方式又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美团想要做的就是通过以上这些方式确保出行场景可以与其他线下行为连接在一起,顺利构成 O2O 闭环。 至于结果如何,我们需要等到产品上线之后再去评价。不过,美团之前在外卖业务上积累的实际数据和经验或许对他们运营分时租赁业务有所帮助,毕竟运送食物时的下单、接单、调度、反馈等环节可以看做是出行服务的另一种形态。 利用场景连贯性这项优势闯入分时租赁市场,美团的野心或许不止这些。接下来,我们期待的就是美团入局之后,分时租赁市场将会向什么方向演变,相信此时此刻其他共享用车公司也一定这么想。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别克 GL6 劝你拿回保温杯,请注意是「6」个保温杯……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人生的理解往往不同,这句话放在用车这件事上同样合理。单身时你或许钟情于买辆小钢炮用来炸街,但正如人终究会拿起保温杯一样,一旦有了家庭,你就不得不为身边的人考虑。车企们的市场嗅觉非常敏锐,这种情况下,一些 7 座 SUV 以及 MPV 车型也就应运而生。 不过,同样是针对家庭使用场景,别克却有些不一样的看法,他们推出了一款 6 座 MPV 车型:GL6。前段时间这款车型上市的时候,GeekCar 也进行了报道,同时针对「2+2+2」 式座椅布局想要传递的产品使用理念也进行了解析。而在这一次试驾过程当中,我们则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 GL6 的使用感受以及实际体验方面。 三缸发动机靠谱吗? 关于 GL6 上的这台 1.3 T 三缸发动机,之前我们也做过介绍,峰值功率 120 kW,最大扭矩 230 Nm。一些潜在用户最关心的可能还是这台三缸发动机在噪声、震动方面控制的怎么样? 我的回答是:高于预先期望值。 打开前机舱盖,可以明显感觉到发动机强烈震动。不过在实际行驶过程中,车内乘坐感受却与常规四缸发动机车型差异不大,噪声以及震动方面都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对于三缸发动机的震动问题,别克并没有过多隐藏。他们的做法是,尽可能将发动机的震动过滤掉,减轻车内乘客的不适感。总体来看,GL6 在 NVH 方面的表现还算及格。(图为 GL6 发动机内部用来减缓抖动的平衡轴)驾驶感受方面,GL6 的表现应该用「 中规中矩」 这 4 个字来形容。动力输出很平稳,变速箱降档动作也还算积极,顿挫感控制的不错。唯一的缺憾可能就是底盘调校略微松散,通过减速带时缺乏一些紧凑感。不过,考虑到 GL6 的市场定位,应该也不会有人用它跑山、劈弯,带着家人惬意地前往目的地才是最符合这款车的使用场景。 「2+2+2」 式座椅乘坐感受怎么样? 每一款产品都有它的侧重点,在我看来,「2+2+2」 式的座椅布局形式就是别克 GL6 想要突出的最大特点。关于 6 座布局形式的优缺点,之前我们也谈过,不过具体使用体验怎么样,还是要亲身感受一下才知道。 (第二排座椅向最前端滑动时的乘坐表现)(第二排座椅向最后端滑动时的乘坐表现)相比于「2+3+2」式座椅,GL6 上的 6 座布置更强调个体乘坐舒适性。图中演示用户身高 1 米 85,可以看出第二排空间表现还算不错。与采用三座椅布置方式的车型相比,GL6 的第二排乘坐舒适度明显占优。不过在这里要提一点,两个座椅中间的空隙只够小孩进出,成年人想要进入到第三排,需要打开第二排座椅后面的「EASY ENTER」 按钮。 来到第三排,体验者依然可以正常乘坐,不过长距离行驶下,受空间局促性影响容易疲劳。当然,第三排座椅的空间表现对于小孩或者成年女性来说足够用了。如果说 「2+2+2」 式座椅还有什么优势的话,可能就是车辆在运送超长物品时的表现了,后两排座椅全部放倒后,一块相对平整的储存空间就预留出来了。 不过,说了这么多乘坐感受,我们还是认为 6 座车型在现阶段下的目标用户很小众。5 座车型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后,多数剩余用户还是会按照传统购车逻辑选择 7 座车型。这样下来,别克想要教育用户接受 6 座车型可能还是需要一定时间。 全新 eConnect 系统 根据别克的说法,他们这一次在 GL6 上搭载了一套全新的 eConnect 系统,对比此前新君威上的 eConnect 系统,我们也着重体验了一些差异点。与上一代一样,全新 eConnect 系统同时支持 CarPlay 以及 CarLife,不过在系统 UI 界面上倒是进行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别克 GL6 上的全新 eConnect 系统)(新君威上的 eConnect 系统)另外,新系统还增加了智能云端语音交互功能以及高德实时导航系统,语音识别速度以及正确率基本处于平均水平,而高德实时导航系统对于出行服务的体验的确有很大帮助。某种角度上,这也算弥补了 CarPlay 系统不支持高德导航的遗憾。 至于 eConnect 系统中,实时路况检测、碰撞自动救援、远程启动用车、电子围栏等 OnStar 蓝键端以及 OnStar App 功能,GL6 上的配置则与新君威一致。 在这里单独提一点,GL6 在前两排座椅上分别各布置了 2 个 USB 接口,考虑到家庭用车的定位,这一点算个加分项。 尝试在总结这款车的时候我就在想,前段时间那句「 年轻人终究会拿起保温杯」 的梗怎么就莫名其妙火了起来?或许,别克 GL6 想要传递的用车理念与之类似,再疯狂的人也有回归家庭的一天。当然,处于这一人生阶段的用户到底有多少?我还真不确定。 这一次,他们特意送了每位媒体老师一套共 6 个保温杯,其中还标明了每位家庭成员的卡通形象。拿起保温杯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关怀家人,用这样的方式标明这款 6 座车型的用户画像,或许再精确不过了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海纳川海拉新建了一座工厂,他们还讨论了一下车灯产品的未来
今年的上海车展上,海拉带来了他们的几款产品,其中包括矩阵式头灯模组、BMS 电池管理系统以及雷达罩等等。另外,他们还向外界透露了公司的发展战略及进度。 时隔半年,海拉在国内又有了新动作。上周,他们在天津武清建成的新工厂正式启用,这座工厂由海拉与北汽子公司海纳川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打造,全部耗资为 2 亿。关于新工厂的未来产品规划以及海纳川-海拉的合作进展,他们则透露了这样一些信息。 新工厂规划产能 120 万 关于武清工厂的产能,海纳川海拉总经理王发浩给出的数据是,总规划产能 120 万,其中包括 60 万前大灯以及 60 万车身小灯。另外,他还告诉我,目前海纳川海拉的主要业务还是围绕北汽以及北京奔驰两家公司。2019 年,奔驰将会在国内上市全新 GLA,未来还会引进 GLB 以及一款新能源车型。这种情况下,海纳川海拉新工厂的产能基本会被全部占满。 仅仅从车灯照明的角度来看,LED 大灯正在快速抢夺卤素大灯以及氙气大灯的市场占有率。海拉车灯事业部董事会成员、海纳川海拉副董事长 Markus Bannert 认为,目前 LED 光源的渗透率和应用率正在持续增长, 氙光灯在未来几年有可能会完全退出市场。他还预测,未来 LED 大灯的开发比重将会占据海拉全产品线 50%以上。 从海纳川海拉给出的说法来看,这一次的武清新工厂将要生产的灯具全部为 LED 光源,其中包括前大灯以及车身小灯。他们的判断是,现阶段中国汽车市场在灯具方面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对光学性能的要求。今后,灯具更多会从造型、技术方面寻求突破点。除了 LED 大灯之外,海拉还有可能在 2020 年或者 2021 年时将高精液晶技术进行广泛应用。 自动驾驶时代车灯如何进化? 有一个问题其实我一直很关心,那就是今后一旦进入自动驾驶时代,车灯技术又将进行哪些变革? Markus Bannert 告诉我,自动驾驶时代,车灯将不仅仅局限于照明功能。未来,车灯可以在地面上投射信息,实现车辆与周围环境交互,甚至引领行人前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车灯还可以显示自动驾驶汽车的行驶状态,向外部人员传递有效信息。 除了车辆外部灯具之外, Markus Bannert 还认为,自动驾驶时代车辆内饰照明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一旦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车内环境将变成工作或者休息区域,这种背景下,大家必须重新思考内饰照明设计。在现场,海拉还展示了一款内饰氛围灯 demo,用户可以更换不同颜色进行体验。 海纳川海拉背景 说了这么多,咱们再来看看这家合资公司的背景,海纳川海拉董事长陈宝介绍,海纳川在 2014 年的时候与海拉成立了合资公司,双方各占 50%股份。去年,合资公司销售额为 6 亿,而新工厂在第一阶段时的销售规模将会达到 10 亿。除了这一次建成的武清工厂外,海纳川海拉之前还在三河建立了一座车灯工厂。 从海拉的角度看,与海纳川的合作不仅可以进一步扩大产能。更重要的是,可以拉近与北汽以及北京奔驰的距离,而这也是武清工厂存在的最大意义。当然,我们更期待的是,等到自动汽车落地时,海拉可以给出一个颠覆式的创新方案。无论是车外照明还是车内照明,用户都可以享受到一个与现在完全不一样的使用体验。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谁说只有在汽车上才能使用 CarPlay?本田说摩托车也可以
有人统计过,自从苹果推出 CarPlay 以来,大约有 50 家汽车企业与他们达成了合作。而在这周,本田则玩了一次「 出其不意」,他们首次将苹果 CarPlay 系统搭载在了 2018 款金翼摩托车上。 本田在这辆摩托车的仪表内部设计了一套 7 英寸的 LCD 屏幕,同时与汽车上的 UI 界面没有任何差异。当用户想要在金翼上使用 CarPlay 系统时,需要将 iphone 放置在车辆后备箱或者前储物箱内,随后连接 USB 接口。而在使用导航功能时,用户则需要使用一对独立或者内置在头盔内的蓝牙耳机。 与汽车上的使用方法不同,这辆本田摩托车上的 LCD 屏幕并不支持触控。因此用户想要切换 App 时,必须通过左车把上的控制按钮或者屏幕下方的控制模块进行操作。 自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本田就开始陆续推出金翼摩托车。而 2018 款车型却更像是一款可以代表未来的摩托车,6 缸水冷发动机、可选装的 7 速双离合变速箱、自适应悬挂、无钥匙解锁系统、LED 大灯等等配置,另外再加上 CarPlay 的支持,本田想要做的就是让摩托车可以像汽车一样具备科技感。最后,他们透露,这款摩托车的价格为 2.35 万美元。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