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自动驾驶创业公司被收购,这次的价码是 4.5 亿美元
在我看来,自动驾驶带来的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出行体验。与此同时,它还催生了一批国内外创业公司。于是当我们在讨论自动驾驶时,不仅会出现车企、Tier 1、科技公司的身影,同时也有创业公司的名字。 而这些创业公司呢,又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大公司「哄抢」的标的。 这不,最新的一个收购来了:一级供应商德尔福宣布,他们将以 4.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自动驾驶创业公司 nuTonomy,其中包括 4 亿美元的现金以及 5 千万美元的绩效回馈。目前德尔福共有 100 多名员工在进行自动驾驶研究,收购完成后, nuTonomy 的 100 多名员工也并入其中。 nuTonomy 之前做了什么? nuTonomy 此前对于自己的定位是为自动驾驶汽车研发先进软件的科技公司。从 2005 年开始,公司创始人 Karl Iagnemma 就开始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另外,nuTonomy 还拥有麻省理工学院背景的研究人员,他们此前也在利用 NASA 和 DARPA 的资金开发机器人技术。 而在 2014 年的时候,nuTonomy 联合创始人兼 CTO Emilio Frazzoli 在新加坡发布了首辆用来测试的自动驾驶汽车,测试车型基于三菱 i-MiEV 改装,他们还向市民开放了运行试验。也就是从那时开始,nuTonomy 成功积累了城市范围内发展和管理自动驾驶汽车的经验。 随后,他们的自动驾驶项目开始快速进展: 1、2016 年 2 月,获得 Samsung Venture Investment Corporation、Signal Ventures 等机构总额为 36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 2、2016 年 5 月,宣布获得 1600 万美元 A 轮融资。 3、2016 年 7 月,开始在新加坡测试运营自动驾驶车队。 4、2016 年 1 月,与美国波士顿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波士顿南部的工业园区内进行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具体测试车型为雷诺 Zoe 电动车。 5、2017 年 5 月,与 PSA 达成合作,今年下半年共同进行自动驾驶路测。 6、2017 年 6 月,同 Lyft 合作,共同在波士顿运营自动驾驶车队。 我们可以发现,nuTonomy 一直没有过多强调他们在技术方面有多领先,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路测上面。而对于德尔福而言,技术储备是一方面,如何确保自动驾驶技术顺利落地才是重点。从这个角度分析,德尔福选择在此时收购 nuTonomy 想必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还有个有意思的细节:德尔福与 nuTonomy 此前曾同时在新加坡纬壹科技城进行自动驾驶测试。或许,两家公司其实早在那个时候就互相熟悉对方了,而这也为德尔福成功收购 nuTonomy 埋下了伏笔。 又一次壮大的德尔福 说完了 nuTonomy,咱们再来看看德尔福。他们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动作向来不小,这一次收购的 nuTonomy 今后也将成为他们的一块重要拼图。放大来看,nuTonomy 甚至可以帮助德尔福扩大他们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话语权。至于理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nuTonomy 可以为德尔福提供大量路测数据 刚才我们也提到了一点,别看 nuTonomy 并不起眼,但他们的路测进展并不落后于其他自动驾驶初创公司,而这些路测所产生的数据对于德尔福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今年 9 月末,德尔福公布了两家分拆公司的命名,分别为「Aptiv(安波福)」和「德尔福科技」。前者主要聚焦于汽车前沿创新领域,包括高级驾驶辅助、自动驾驶、车载互联等等,而后者则将专注于通过内燃技术、软件和控制、以及电气化来为汽车提供更加先进的推进系统。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一次他们收购的 nuTonomy 今后将归属 Aptiv(安波福),德尔福分拆两家公司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要发力自动驾驶,而对于他们而言,nuTonomy 的数据完全可以帮助德尔福进一步优化算法以及硬件。 2、对宝马、英特尔、Mobileye 阵营也有补充 各家公司站队自动驾驶阵营这件事应该不用我再赘述了,而德尔福收购 nuTonomy 之后,对于宝马、英特尔、Mobileye 阵营也是一个很有效的补充。 今年年初的 CES 上,德尔福展示了他们与 Mobileye 合作研发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CSLP」。为了方便大家体验,他们还带来了一辆基于 CSLP 方案打造的自动驾驶原型测试车。CSLP(Centralized Sensing Localization and Planning)代表中央传感定位和规划平台,根据德尔福的计划,这套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大约在 2019 年量产。 在争夺资源的重要阶段,如果不去收购 nuTonomy,一旦其他阵营第一时间收购,那么对于宝马、英特尔、Mobileye 以及德尔福阵营来说,就是一项很大的损失和打击。 3、吸收 nuTonomy … 继续阅读
华晨宝马动力电池中心落户铁西工厂,首先供应全新 5 系插电混动版车型
今天,华晨宝马位于沈阳的动力电池中心正式揭幕,新动力电池中心位于沈阳铁西动力总成工厂厂区内。今后,他们在这里开发并生产的首款动力电池将用在全新 5 系插电混动车型上。 华晨宝马还透露,这座新动力电池中心是宝马在德国以外建立的第一家具备完整装配能力的动力电池中心,主要负责电池的研发、生产以及测试环节。目前,他们还准备在研发环节、电池解决方案、技术创新、品牌与产品、充电与基础设施以及电动出行服务等方面继续完成业务拓展。除了电池生产之外,这座动力电池中心还整合了研发、质量、实验室、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等功能。 至于生产流程,根据华晨宝马提供的信息,他们的高压动力电池生产过程一共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标准规格的锂离子电芯经过自动检验后,将会组合成更大的电池模组。随后,电池模组与连接件、控制单元以及冷却单元会被一起整合在铝制外壳中,组装为完整的高压动力电池,而铝制外壳的尺寸、形状以及所用的模组数量则可以按需适配于各款宝马车型。 活动现场,对于全新 5 系插电混动车型上的动力电池性能,华晨宝马也给出了介绍,这款高压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为 111 瓦时 /千克,充满电池需要 4 个小时。另外,纯电模式下,全新插电混动版 5 系的最大续航里程为 61 公里,极速 140 公里 /小时。 目前,华晨宝马在国内一共拥有超过 200 家新能源经销商。截止今年年底,通过与重点运营商合作,他们在国内的即时充电桩将会突破 6.5 万个。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同时为 50 辆车充电,全球最大特斯拉超级充电站落户上海
今天,全球最大的特斯拉超级充电站落户上海浦东丁香国际商业中心。他们还透露,这座超级充电站可以同时为 50 辆特斯拉电动车进行快速充电。在此之前,北京华贸中心的超级充电站可以同时为 20 辆电动车进行充电。 特斯拉还透露,截止目前,他们一共在上海建成了 154 个超级充电桩,而长三角地区的超级充电桩数量则为 294 个。至于中国大陆地区,特斯拉的超级充电桩数量则超过了 700 个。 2018 年前,特斯拉计划将在华的的超级充电桩总数扩大到 1000 个,其中将覆盖大西南地区、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贯通全国各大区域连接线、自驾出行线路。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外媒爆料特斯拉以独资方式落户上海自贸区
华尔街日报昨天爆料,特斯拉已经与上海政府达成协议,他们将会在上海自贸区建立独资工厂。这项协议可以让特斯拉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不过他们依然需要缴纳 25%的进口关税。 知情人士还透露,目前双方正在对交易细节以及时间安排等具体事宜进行讨论,而这一次的合作协议是由美国总统特朗普促成的。一旦协议达成,特斯拉也将创下先河,成为第一家以独资方式落户中国国内的外国车企。 特斯拉目前没有发表任何评论,他们只是在重申今年 6 月份公布的声明,公司将在年底之前确定在中国的生产计划。根据现行规定,特斯拉在上海自贸区生产的车型依然会被视为进口商品,因此需要缴纳关税。Elon Musk 此前曾表示,特斯拉落户中国后,通过降低运输成本以及进口关税后,整车成本可以降低三分之一。 今年 6 月份时,彭博社曾曝出消息:特斯拉就在华建厂以首次实现本地化生产事宜已与相关方面达成基本一致,协议达成之后,特斯拉将在上海临港产业区建厂。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听说地平线获得了英特尔领投的融资,于是我去和他们聊了聊
如果经常关注 GeekCar 自动驾驶相关文章的话,相信你对于地平线这家公司一定有所了解。就在昨天他们宣布,地平线获得了由英特尔、嘉实基金联合领投的 A+轮融资,其中晨兴资本、高瓴资本、双湖投资以及线性资本等机构进行了跟投。另外,他们还透露,英特尔全球副总裁 Dan McNamara 也将加入地平线董事会。 看到这条消息,大家可能想问,地平线与英特尔究竟是如何走到一起的,今后他们在战略方面又会进行哪些规划?针对这些问题,我与地平线联合创始人、算法副总裁黄畅以及智能驾驶研发总监余轶南进行了交流。 Intel 进行自动驾驶全球战略布局 其实对于地平线之前的动向简单梳理一下就会得知,英特尔投资地平线这件事或许已有先兆。理由非常简单,两家公司此前就有过合作。 今年年初的 CES 上,地平线联合英特尔推出了基于单目摄像头和 FPGA 平台的 ADAS 系统,它可以实现的功能包括行人/车辆/车道线以及可行驶区域的检测和识别。这套系统将主要用于前装市场。 至于英特尔为什么选择投资地平线,余轶南告诉我,英特尔这一次对地平线的投资更像是达成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有别于传统的财务投资。年初的时候,英特尔以 153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 Mobileye。而这一次通过对地平线的投资,他们可以继续增强在全球自动驾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放大来看,不仅仅是自动驾驶,地平线之于英特尔更是他们全球 AI 战略里的一块重要拼图。 而对于地平线而言,英特尔这一次对他们的投资也有着重要意义,余轶南认为,在大部分跟信息相关的产业当中,英特尔的渠道和客户遍布全球,资源方面的倾斜也将为地平线提供大量客户渠道。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地平线也可以利用英特尔去与全球所有具备潜在合作关系的企业建立联系。在这里也可以提醒一下大家,英特尔的合作伙伴以及入股企业包括宝马、福特、长安、德尔福、HERE 地图、黑莓 QNX 等等,而这些资源对于地平线有多重要,相信不用我说大家也可以 get 到。 与 Mobileye 并不冲突 当然,提到了英特尔与自动驾驶,Mobileye 一定是绕不过的话题。大家可能会想,英特尔既收购了 Mobileye,同时又投资了地平线,而地平线如何看待这层关系?针对这一话题,我也与黄畅、余轶南进行了沟通。 黄畅告诉我,当初英特尔收购 Mobileye 时的确震惊了整个自动驾驶市场,但当地平线深入到整个行业中时,他们也看到了和 Mobileye 的差异化机会。地平线更愿意围绕国内道路场景去进行研究。相比于国外道路而言,国内的路况更加复杂,路牌差异更大,而地平线在这方面占据优势。另外,余轶南也补充到,地平线主要还是研究低速场景下的自动驾驶,与高速场景相比,低速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技术还是有些差异的。他们则认为,低速场景更适合中国的道路驾驶环境。 为此,余轶南还特意举了一个例子,面对停车场这样的低速环境,他们需要了解建筑物结构,其中会有上下坡、螺旋道路、地下道路等等。而这类场景也就决定了地平线需要在技术方面完成很多额外的运作。 为何选择 FPGA 平台? 其实细心的人还能发现,今年年初地平线与英特尔联合推出的 ADAS 系统基于 FPGA 平台打造。至于为何选择这套平台,余轶南也给出了解答。 他告诉我,与在 GPU 上做软件算法工作不同,在 FPGA 平台上打造 ADAS 系统需要从底层硬件逻辑开始,这无疑更加困难一些。不过 FPGA 平台的稳定性、高效性更强,适用于神经网络同时更适用于汽车工况。打造汽车前装产品时, FPGA 平台也可以发挥它硬件协同、功耗低的优点,而这恰恰也是车规级标准所需要的特点。 而从我们的角度来看,FPGA 平台的确拥有以上优点,不过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相比于 CPU、GPU 平台,FPGA 平台的开发难度的确高出不少。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英特尔这一次选择投资地平线,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自己补充 FPGA 平台的开发者生态。 技术方案进展以及战略规划 搞清楚了英特尔投资地平线这件事的始末缘由之后,咱们再来看看地平线技术方案的进展以及今后的战略规划。 之前他们也对外透露过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路线图雨果平台,在谈到进展时黄畅告诉我,现阶段雨果 1.0 方案量产版本已经打造完成,今年年底之前将和一家 Tier 1 合作完成落地。适用于 L3 级别的雨果 2.0 方案已经接近研发尾声阶段,至于适用于 L4 级别的雨果 3.0 方案正在规划当中。 而在去年 3 月份时,地平线正式成立了「 盘古」 项目,负责研发用于智能驾驶以及智能摄像头的嵌入式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处理器。今年 6 月份时,项目已经进入到了最后的软硬件调试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积累了大量算法,同时也包括部署移植的过程。(地平线创始人兼 CEO 余凯,在英特尔投资 CEO 会议上)至于未来战略规划,余轶南认为,地平线未来一段时间还是会与 OEM 厂商、Tier 1 加强合作。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想要完成 Tier 1 的系统集成化工作,至少需要 10 万公里以上的测试,地平线自身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去交付产品,因此与 Tier 1 合作才可以确保产品的可靠性。从 2018 年 9 月份开始,每 3-6 个月,地平线就会有一款产品落地。 对于公司的定位,地平线依然不变,他们既不想做芯片供应商也不想仅仅只是研究算法问题。嵌入式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系统级解决方案提供商依然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定位。技术角度理解,简单结构化的道路感知、吸收驾驶行为是部分重点,而帮助芯片进行全方位的环境理解,包括视觉图像像素理解、 3D 语义理解等等也是他们所考虑的问题。 从企业战略层面分析,对于地平线的投资让英特尔进一步完成了自动驾驶全球战略布局,而地平线也由此获得了英特尔的渠道资源和客户。而从用户层面上分析,地平线的产品能够快速落地或许才是大多人最关心的事情,相信地平线自己也一定明白这一点。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长安说要砸 1000 亿做新能源车,这钱到底怎么花?
电气化时代的到来,让各家车企全部加快了自己的布局速度。而在今天,长安汽车也发布了自己的全新新能源战略「 香格里拉计划」。另外,他们还在发布会上推出了 CS15 EV、逸动 PHEV 以及新逸动 EV300 三款新能源车型。 截止 2025 年累计投资超 1000 亿元 根据长安的介绍,这一次发布的「 香格里拉计划」 一共分为 4 大战略行动: 1、千亿行动 千亿行动包括长安汽车将会向新能源产品研发领域、专有平台打造、动力电池领域以及在共享、充电设施和服务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他们计划到 2025 年时,可以在全产业链累计投入超过 1000 亿元。其中,新能源产品研发投入大约为 400 亿元、动力电池投入 300 亿元、共享用车、充电设施以及服务方面占 200 亿元、新能源专有平台投入 100 亿元。 2、万人研发 今后,长安打算组建新能源事业单元,具体做法是吸收 1.1 万名研发人员, 16 个国籍的 400 余名专家以及 10 余名 「 千人计划 」 专家。他们的想法是,通过这项计划可以在 PHEV、EV 以及高效内燃机等领域构建足够强大的技术储备。 3、伙伴计划 发布会现场,长安还宣布了一批合作伙伴,其中包括宁德时代、博世、蔚来汽车、滴滴出行以及 BAT 等公司,具体合作内容包括电池能量密度研究、充电方式、电池成本控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发、充电环境的建设、行业标准的建立、出行方案的提供、电商平台的运营等多个领域。 4、极致体验 最后,长安还宣布,他们成立了一家负责提供出行解决方案的新能源出行公司「 长安出行」。 2020 年,长安计划完成三大新能源专用平台打造,而在 2025 年前,他们将开始全面停止销售传统燃油车,实现全系车型电气化。 除了以上 4 大战略行动外,根据香格里拉计划,长安还计划在 2025 年前推出 21 款纯电动车型、12 款插电混动车型。另外,他们还打算推出续航里程将超过 1000 公里的新能源车型,同时实现「 充电 5 分钟,续航百公里」。未来,长安还打算在新能源车上实现 L3 至 L4 级自动驾驶。 同时发布三款新能源车型 除了全新的新能源战略之外,长安这一次还发布了 CS15 EV、逸动 PHEV 以及新逸动 EV300 三款新能源车型。 作为长安的第一款纯电动 SUV,CS15 EV 的最大续航里程为 350 公里。长安在这款车型上使用了一台最大功率 55kW 的永磁同步电机,以及一套 42.92kWh 容量的三元锂电池。 至于价格,CS15 EV 350i 以及 350e 两款车型的补贴前售价为 19.64、18.94 万元。(逸动 PHEV)(新逸动 EV300)而逸动 PHEV 的最大续航里程超过 1000 公里,纯电模式下的续航里程则为 60 公里。新逸动 EV300 则是 逸动 EV 的升级版车型,续航里程由之前的 200 公里提升到了 300 公里。另外,充电时间也缩短了一半,动力电池内部还添加了低温加热功能。 逸动 PHEV 的补贴前售价为 16.9 至 16.99 万元,新逸动 EV300 的补贴前售价为 19.23 至 20.73 万元。 当各大车企都开始宣布自己的转型计划时,长安也选择在这个时候发布了他们的「 香格里拉」 计划,其中更是放出了「 千亿行动」 这样的战略。当然,至于结果如何,我们还是要等到产品陆续落地之后再来看,毕竟他们可是准备要在 2025 年前推出 21 款纯电动车型。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 继续阅读
上汽通用说一台 GL6 可以带上你的家庭,你愿意买单吗?
提起国内 MPV 市场,别克 GL8 肯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商务出行领域超高的使用率似乎也印证了一点,那就是这款车型的定位非常精确。 不过,除了商务用途之外,MPV 车型还有一个重要的使用场景不可忽略,那就是「 日常家用」。而别克对于这片细分市场给出的答案则是:GL6。至于这款车型能否继续延续 GL8 的神话,咱们往下看。 很「 别克」 的外形设计 第一眼看上去,GL6 的确很像是一台「 小号 GL8」。不过与 GL8 不同的是,由于车身尺寸的缩小,GL6 的整车气质与家用 MPV 更为贴近,削减了强大气场的同时,似乎多了一丝亲和力。另外,与 GL8 的侧滑门相比,GL6 采用了平开式车门。虽然部分用户会认为这样的设计不够拉风,但客观评价平开式车门无疑更符合家用 MPV 的定位。 至于动力方面,上汽通用则在 GL6 上搭载了一台 1.3 T 三缸涡轮增压发动机,峰值功率 120kW,最大扭矩 230Nm。对于日常家用来说,这样的动力数据应该够用,不过三缸发动机在噪音以及振动控制方面做得怎么样,恐怕还是要等实际体验之后才能得出结论。 而在车载互联体验环节,GL6 则使用了别克全新 eConnect 系统,同时支持苹果 CarPlay、百度 CarLife 系统。另外,高德实时导航、云端智能语音交互以及 OnStar 功能也出现在了 eConnect 系统当中。 「2+2+2」 座椅有什么学问? 其实与外形相比,GL6 上的「2+2+2」 式座椅无疑更值得讨论,毕竟选择家用 MPV 的用户一定是更注重产品功能的消费人群。 从本田杰德开始,大家逐渐认识到了「2+2+2」 式布局的 6 座车型。不过,6 座版杰德最终在中国市场上的反馈着实一般,而这一次 GL6 的上市也让很多人感兴趣,别克为何选择了这样的座椅布局?逻辑层面上分析,他们又想要传递什么样的产品使用理念? 从产品定位上分析,6 座车型的目标人群主要还是一些拥有二胎的家庭用户。日常生活中,需要带上父母孩子一同出行时,5 座车型就无法满足需求。这种情况下,7 座车型也就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 而对于 7 座车型而言,「2+3+2」 和「2+2+3」 两种座椅布局模式最为常见。 相比于「2+3+2」 式座椅,6 座车型的第二排乘坐舒适性更有优势。最重要的是,当乘客需要使用第三排座椅时,上下车明显更方便。而与「2+2+3」 式座椅相比,6 座车型的第三排座椅采用独立设计,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确保乘坐舒适性得到保证。 另外,与 7 座车型相比,「2+2+2」 式座椅布局可以让车辆在运送超长物品时拥有更好的表现,而 6 年免检政策也是 7 座车型所不具备的优势。 说了这么多,有人可能会问,6 座车型拥有这么多优势,为什么车企没有大规模普及?答案就是现阶段目标用户人群过于小众,5 座车型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后,多数剩余用户还是会按照传统购车逻辑选择 7 座车型。而这部分人群的想法就是:既然一定要选择三排布局车型,为什么不多设置一个座椅,以备不时只需。 而别克 GL6 想要传递的则是另外一种使用逻辑,当所有座椅的使用率达到一定程度后,尊重个体乘坐感受就变得非常有必要。与其多布置一个座椅,不如确保每位乘客的舒适度可以得到保证。与传统中国用户按照座椅区分车内乘客重要程度的思维不同,GL6 无疑更强调每一位乘客的舒适度,而这才是「2+2+2」 式座椅布局的精髓。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现阶段国内家用 MPV 市场依然没有迎来大规模爆发的契机,想要教育用户接受 6 座车型的使用理念毫无疑问还需要一些时间。而这也是本田杰德当初没有做到、大众途安 L 正在做,而别克 GL6 今后想要做到的事。 4 款中级车同时上市 其实对于 GL6 的市场定位,上汽通用自己非常清楚,想要让这款车型迅速火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他们抓住 GL6 上市这个契机,还推出了 4 款中级车:阅朗、 2018 款新英朗、 新威朗三厢以及威朗两厢 /GS。旅行车、三厢车、两厢车的产品线搭配或许让人有些眼花缭乱,而上汽通用的战略则让人感觉他们想要主打车型数量优势,这一招放在手机界就叫「 机海战术」。 从比亚迪宋 MAX 再到即将量产的吉利 MPV 概念车,国内 MPV 市场爆发的时间窗口似乎就要打开,而上汽通用选择这个时机推出 GL6 的确很合时宜。不过与当初的 GL8 不同,GL6 所面对的市场拥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成熟度以及受众群体,而这也将为这款车型的突围增加很大挑战性。 当然,回过头来看,任何一片尚待挖掘的市场都需要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来盘活。我想,别克 GL6 这一次就是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特斯拉向中国市场投放新国标充电接口 Model S/X 车型
今天,特斯拉宣布,他们将向中国大陆市场投放符合 「 新国标 」(GB/T20234-2015)充电接口的 Model S 和 Model X 车型。其中,特斯拉会对新车型的车身进行细微调整,以此来适应全新充电接口。 具体方案是,在车身侧面尾部增加一个类似油箱盖的开口,里面放置国标快充和国标慢充两种充电接口,同时,原来位于车尾灯侧面的充电接口也继续保留。 至于搭载非新国标充电接口的车型,特斯拉会陆续向用户免费发放全新研发的 「 新国标 」 充电适配器(AC/DC)。另外,他们还将对中国大陆地区的超级充电桩以及目的地充电网络的充电桩进行 「 新国标 」 充电接口改造,具体改造工作大约在明年春季全部完成。 根据特斯拉给出的数据,截至目前他们已经在中国大陆地区设立了超过 700 个超级充电桩。今年年底,数量将会超过 1000 个。另外, 特斯拉的充电及服务网络目前一共覆盖全国 170 座城市。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自动驾驶汽车到底是怎么工作的?自己「趴」车里体验一次就知道了
尽管自动驾驶汽车这个概念很早之前就被提出,而激光雷达、摄像头等设备也开始被人熟知。但是,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具体工作原理估计还是有人不理解,它究竟是如何替代人类驾驶员完成操作的? 面对这种疑问,有人坐不住了,戴姆勒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moovel 开发了一套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平台。不过,他们却想让人类负责车辆控制行为,同时还能感受自动驾驶神经中枢是如何工作的。 这套平台上安装了双目摄像头、激光雷达以及轮毂电机等设备,不过常规自动驾驶汽车上软件驱动的控制单元并没有出现在这里。人类需要「 趴」 在车里同时头戴 VR 显示器,随后他们还要处理各个传感器所收集到的信息。做出判断之后,通过连接在 VR 设备上的一套「 三维映射目标识别程序」,人类可以使用车辆前方的摇杆操作车辆。 自从汽车被发明以来,一直都是车被人驱动。尽管人类驾驶的交通事故率并没有明显下降,但是行为惯性本身还是导致很多人并不放心将车辆驾驶权全部交给计算机、传感器以及软件组成的自动驾驶系统。 而这也成为了 moovel 团队打造自动驾驶体验平台的初衷,moovel 实验室负责人 Joey Lee 说,他们想要做的就是让人类直接感受隐藏在自动驾驶汽车背后的控制机制。另外,moovel 也将打造一个平台,帮助大家体验到沉浸式操作的同时,也能够分享他们对于自动驾驶控制的直接观感受。 看到这里,大家也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真的「 趴」 在车里操作无人驾驶是什么感受?面对繁多信息有些头疼、处理突发状况有些力不从心又或者是容易受情绪左右影响判断力? 相信体验之后,人们对于自动驾驶的运行机制也将有全新的认识,而这也将推动更多人去思考,如何将车辆驾驶权顺利过渡移交,自动驾驶与人类驾驶的方式怎样才能更好并存。我相信,这才是 moovel 团队推出自动驾驶体验平台最大的意义。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