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多科技完成千万级美元融资,IDG 资本和四维图新领投

· Oct 13, 2017 333

日前,倪凯创立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禾多科技 (HoloMatic) 透露,他们已经完成了千万美元级别的天使轮融资,本轮投资由 IDG 资本和四维图新领投, 知行科技和 BAI(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 参与跟投。 今年 8 月底,禾多科技正式成立,创始人兼 CEO 倪凯在谈及中国自动驾驶市场的时候说,「 汽车行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领域,数据则成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以至于在欧美做自动驾驶的公司到中国来会有水土不服的问题,禾多科技的团队具备了中国基因这一先天优势。」 IDG 资本对禾多科技的投资很大程度上也是抓住了未来中国汽车行业对自动驾驶可量产技术的迫切需求,而中国本土的研发对满足这些需求将起到关键性作用。想要让一辆汽车在任何环境、地点、情况下都能自动的安全行驶,高精度地图的导航和定位则至关重要。自动驾驶领域对地图精准度要求极高,尤其是在中国特殊的道路环境下,于是也就有了思维图新这一次的领投。 至于大家关心的进展问题,禾多科技则透露,他们已经完成了属于自己的自动驾驶研发平台的研发,除了自主研发的车辆线控技术模块外,包括从底层多传感器到上层自动驾驶核心算法模块的布局也已完成。此前,他们还曾透露今后的技术核心方向是打造基于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和汽车工业技术的 L3.5 级别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小鹏汽车发布量产版车型,还要卖给「极客」用户

· Oct 12, 2017 333

「 互联网造车」 这个概念现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新闻,不过如果有人问你具体哪家公司的产品量产了?相信大家第一时间还是会陷入思考,好像还真没有。 不过,小鹏汽车今天宣布,他们的首批量产车型下线,具体生产方式为海马汽车代工。想要了解量产车的同时,我也很好奇,小鹏汽车为何与海马合作代工生产,他们下一步打算怎么做? 量产版车型怎么样? 这一次,海马郑州工厂一共下线了 15 辆量产版小鹏汽车,车型包含红色、蓝色两款。首先从外形上看,与去年 9 月发布的 Beta 版相比,这次下线的量产车有些微小区别。前灯组的造型进行了微调,另外,量产车的轮毂还使用了全新的造型设计。不过,我们倒是在量产版车型上看到了此前 Beta 版车型车顶上的摄像头。说实话,对于量产车而言,车顶摄像头设计非常超前。小鹏汽车透露, 除了进行简单的拍照之外,车顶摄像头还可以帮助车主进行安全监控。(Beta 版车型)(量产版车型)对了,还要提一点,由于是海马汽车代工生产,量产版的小鹏汽车车尾部还增加了 「 海马汽车 」 标识。 至于内饰,小鹏汽车量产版基本保留了之前 Beta 版车型上的设计风格,其中依然使用了基于安卓系统研发的 15.6 寸竖式中控大屏。 动力方面,量产车型使用了精进电机提供的 140kW 额定功率电动机,而锂电池组供应商则为欣旺达。不过,小鹏汽车这次并没有透露电池组的具体容量以及车辆的续航里程,根据他们此前发布的消息,量产版车型的续航里程大约在 300 公里左右。 具体合作方式是 …… 看完了量产车,大家可能还想知道,小鹏汽车与海马汽车具体想要怎样合作? 其实在今年 7 月份时,工信部网站上就公示了小鹏汽车的申报信息,不过申报企业信息却为 「 海马汽车 」。这意味着小鹏汽车在取得国家工信部产品公告 的同时,量产车型也将交给海马汽车代工。 而在 9 月末的时候,海马则发布公告,宣布与小鹏汽车签署合作制造框架协议。其中小鹏汽车将会授权海马汽车使用商标和相关技术生产协议产品,初步确定协议产品的生产产能为 5 万辆 /年。另外,两家公司还将合作开展研发、生产、销售小鹏汽车。 为何选择代工生产模式? 今年 5 月,小鹏汽车宣布智能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落户广东肇庆,一期二期用地共投资 100 亿元。其中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将会拥有年产  10 万辆的生产能力。看完这个消息后,很多人当时意识到,小鹏汽车也将走上自建工厂的道路。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自建工厂需要一定时间,另外一点就是小鹏汽车目前还没有拿到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而对于互联网造车企业而言,能否抓住这个时间窗口事关成败。根据小鹏汽车去年发布的规划,今年年底小批量产之后,紧接着在 2018  年就要实现年产  2 万台, 2020 年底前完成累计生产  20 万台。所以可以发现,初期的小批量产进度,直接会影响到后期的大规模量产。因此为了完成预定的生产进度,暂时选择代工生产模式也就成为了必然。 反过来,对于海马而言,代工生产小鹏汽车也可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毕竟 5 万辆 /年的协议产能并不算一笔小数目。 谈到发展目标时,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说,这一次下线的小鹏汽车为 1.0 版本,主要面向部分 「 极客 」 用户小规模销售,今年年底前将会正式量产。既然提到「 极客」 二字,GeekCar 也认为,小鹏汽车未来的目标用户应该是那些成长在互联网时代、喜欢钻研尖端技术而又热爱潮流的人士,例如 MINI CLUBMAN 就推出过一款极客版车型。 而到了 2018 年,他们还将面向大众推出可以进行硬件迭代的 2.0 版本车型。何小鹏同时补充道,小鹏汽车打算在两年之内将员工数扩充到 3000 名,另外,他还希望未来能够融资 200 亿。 对于小鹏汽车自己而言,这一次的量产车下线是一个里程碑时刻,这意味着他们离大规模量产计划更近了一步。 选择自建工厂与代工生产并行的方式为他们争取到了一些先发优势,而这部分优势能否一直延续在产品层面,就要等其他竞争对手及时做出回应时再看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除了「公交车道」,以后可能还有「自动驾驶专用车道」,你准备好了吗?

· Oct 10, 2017 333

如果未来某一天有人告诉你,要将车道使用权让给自动驾驶汽车,不知道你会作何感想? 最近,国外的一个研究小组发布了一套白皮书,其中有一项观点就是人类今后需要将车道使用权逐渐过渡给自动驾驶汽车。当然,他们发出观点的同时也给出了一些理由及建议,咱们往下看: 缓解交通拥堵及安全问题 这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研究小组选择了亚马逊董事会成员 Tom Alberg,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成员、前微软首席技术官 Craig Mundie 等人作为白皮书的作者。他们认为,未来某一天,自动驾驶汽车终究会成为美国道路上的主宰者。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交通事故率可以大幅下降 2、将车道使用权让给自动驾驶汽车可以缓解拥堵 3、大气排放问题也将得到改善 自动驾驶汽车顺利上路是迟早的事,不过在他们彻底占据道路使用权之前,不得不与其他车辆共享道路。通常情况下,人类驾驶员的一些行为是不可预测的,例如驾驶过程中易分心、刹车过晚、过于频繁变道等等。加州 DMV 的一项数据显示,人类驾驶员往往有一项非常不好的驾驶习惯:在红灯或者「 停止」 标志处常常会对自动驾驶汽车造成追尾。 面对这种状况,风投公司 Madrona Venture Group 提出了一项解决办法:将自动驾驶车道与常规车道分离开,甚至将所有车道全部让给自动驾驶汽车使用。白皮书中也给出了这样一项建议:未来可以打造一条自动驾驶长廊用来取代西雅图与温哥华之间的 5 号洲际公路,具体做法就是在 2040 年前将这条跨越国境线、连接两个重要城市的公路使用权移交给自动驾驶汽车。 Tom Alberg 还解释,以上这项做法完全可以扩展到全美其他洲际公路以及大城市内部使用。 如何移交道路使用权? 从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再到全部移交道路使用权,想要顺利完成过渡势必作出慎重考虑。Madrona 团队的建议是:在转型初期,无论动力配置还是乘坐人数,任何规格的自动驾驶汽车都应该被允许使用 HOV 车道(High-Occupancy Vehicle Lane,为提高道路使用效率设置的共乘车道或多乘员车道),这些拼车车道通常与其他车道分离,而这无疑降低了处理难度。 另外,Madrona 团队还提议这项过渡举措一年之内就应该实施。Tom Alberg 也说,他的目标是说服交通工程师、交通委员会以及公路规划设计者重新思考路权分配这件事。 到了 2025 年,拼车车道以及它右边的一条车道将不再向普通车辆开放。同时,白皮书的作者还认为,封闭后的这两条车道可以当做三车道使用,这主要是由于自动驾驶汽车可以缩短车辆之间的行驶间距同时保证安全。2030 年时,大部分高速公路都将向人类驾驶员关闭,等到 2040 年时,道路使用权则将正式移交完毕。 现阶段,为了鼓励节能减排,加州已经允许电动车进入拼车车道行驶。同样的道理,如果允许自动驾驶汽车进入拼车车道,则可以进一步降低交通事故率。 伊利诺伊大学的一项研究甚至还发现,仅仅是百分之五自动驾驶汽车,就足以消除由于行驶不顺畅而导致的交通堵塞。他们进行了一项试验,将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派入到车队当中,车队内部包含 20 辆人类驾驶的常规车辆。随后,这辆自动驾驶汽车解决了车队行驶不顺畅问题。另外,英国的交通工程师团队也发现,类似的可变限速系统设置的确可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而自动驾驶汽车往往就可以扮演这样的重要角色。 站在某种角度上分析,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对于交通出行的改变绝对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维度,人与机器究竟谁享有道路主权这件事非常值得大家思考,而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将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逐渐水落石出。 不过,设想假如未来某一天道路行驶权真的归属于自动驾驶汽车,或许一些热爱驾驶的人们又将开始抱怨。因此,我们也建议各位,珍惜现在可以自由驾驶的时光,说不定未来大家真的就「 无路可开」 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不仅 Model 3 的产能没有达到预期,特斯拉的电动卡车也跳票了

· Oct 09, 2017 333

从 Model 3 上市的那一天起,特斯拉收获的订单就源源不断。或许人红是非多,最近他们似乎遇到了产能问题。对了,之前那辆快要上市的电动卡车也跳票到了下个月。 Q3 一共生产 260 辆 Model 3 前段时间,特斯拉给出了一份生产报告,从今年 7 月到 9 月份,他们一共只生产了 260 辆 Model 3。看到这项数字,很多人可能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其实,关于这件事,还有多份报道透露了其中的细节,特斯拉 Model 3 遇到生产瓶颈,主要原因是由于新车上有一批需要手工制作的零部件,而这直接导致生产速度放缓。 面对这种状况,特斯拉给出的回应是,Model 3 虽处于生产过程中的爬坡阶段,但可以确保的是,每辆车都是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打造。同时,他们还认为,全球所有汽车生产线中都同时包含手动以及自动生产环节,这其中也包括 Model S 和 Model X。 特斯拉的想法是,他们有足够的信心解决生产瓶颈问题,调整生产线、提高产量需要时间,不过这并不意味着 Model 3 的生产线出了问题。(视频截图来自 Instagram)前段时间,Elon Musk 在 Twitter 上分享了 Model 3 的车身生产视频,他还补充到,现阶段 Model 3 的生产线工作速度已经放慢到了正常水平的 1/10。不过 Elon Musk 却认为,放慢生产速度可以确保生产一致性,一旦哪里出了问题,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关停机器人。尽管暂时仍处于「 地狱般」 的生产模式,但 Elon Musk 仍然坚信 Model 3 的生产速度可以在本季度大幅上升。 不过有一项数据我们还是要提,今年特斯拉发布 Q2 财报时可是说过,「 特斯拉的目标是第三季度生产 1500 辆 Model 3,2017 年末达到每周 5000 辆,2018 年某个时间达到每周 1 万辆」。而如今再来看,第三季度特斯拉仅仅生产了 260 辆 Model 3,距离 1500 辆的目标相差甚远,至于未来产能将会提示至什么水平,估计此时此刻 Elon Musk 比我们还要犯愁。 对了,特斯拉仍然没有更新 Model 3 的交付时间表,他们还在向公司内部人员和员工交付车辆,首批用户交付时间依然定在了今年 10 月末。不过我们还是要在这里提醒大家,如果特斯拉一直按照这个节奏完成 Model 3 的生产计划,交付时间的推迟绝对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看来,当初 Elon Musk 建议 Model 3 的预定用户改换 Model S/X 也是有原因的。 Semi 电动卡车推迟至 11 月中旬亮相 除了 Model 3 的产能没有达到预期外,还有一个消息值得关注,那就是特斯拉的电动卡车「Semi」 将会延迟到今年 11 月 16 日亮相。 起初,特斯拉官方给出的电动卡车上市日期是 9 月 28 号。上个月,Elon Musk 又在 Twitter 上透露这款产品会在 10 月 26 号正式发布。而昨天,他们发出的一封电子邮件显示,Semi 电动卡车的发布时间延迟到了下个月 16 日。具体解释是,特斯拉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升 Model 3 产能上。另外,现阶段他们还在帮助波多黎各灾区提供电池组。(图片来自 … 继续阅读

超级会展 GFM2017 将登陆杭州国际博览中心

· Oct 08, 2017 333

日前,全球未来出行高层论坛暨国际展览(GFM2017)即将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启。这项大会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主办,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球未来出行高层论坛(GFM2017)组委会秘书处和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GFM2017 将整合全球顶尖智库、产业资源、核心企业、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等出行产业相关的产业体系化资源,打造一个破除行业壁垒、促进融合创新、构建多元对话机制的国际交流平台。另外,他们还将以「 智能网联时代的汽车与出行变革 」 为主题,探讨智能网联出行产业趋势研判、产业引导与宏观政策建议、标杆企业实践路径分享、技术创新与出行产业跨界融合、智能网联产业生态建设等核心议题, 11 月 11 日 -12 日同期举办八场高峰论坛。 其中参会人员包括斯坦福大学著名经济学家 Tony Seba,美国能源部车辆技术办公室副主任 David Howell,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交通研究中心高级科学家王全录,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以及 100 余位来自世界各国的行业智库、主流企业、专家学者以及美国等国家的政府官员。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将在会上发布《未来出行与汽车变革》白皮书,另外, 吉利、北汽新能源、蔚来、威马、零跑、知豆、腾势、宝马、特斯拉、百度、力神电池、精进电动等产业领军企业及创新企业 83 家、近百台展车将集体亮相,全面展示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和未来交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及前瞻性科技。 开幕式当天,吉利、零跑、知豆、帝亚一维、多氟多、时空电动,还将举办 6 场新品发布会。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一级供应商如何应对汽车创新?德尔福的答案是「分拆」

· Sep 29, 2017

汽车行业日新月异,创新的大潮不可阻挡,而对于产业链上的相关公司来说,考验的是他们的思维前瞻性、创新能力,以及执行力。 在这其中,一级供应商是推动汽车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也就尤其需要这样的创新力和行动力。但是他们面对的问题是,以前的业务范围大多集中在传统汽车零部件层面,要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和需求,就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转型。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例如博世这样的公司,一直在汽车科技前沿领域有所行动,甚至还在中国创立孵化器来扶持自动驾驶领域的创业公司,而另一家非常重量级的 Tier 1 德尔福,变化的更为彻底:他们把公司进行了拆分! 事实上,今年 5 月就有德尔福将要拆分的新闻传出。而在 9 月 28 日,他们正式公布了拆分之后的两家公司的命名分。他们分别是「Aptiv(安波福)」 和「 德尔福科技」。 在 2018 年 1 月的拉斯维加斯 CES 上,这两家公司会同时亮相,并且揭晓各自新的品牌形象。根据他们的预计,拆分计划会在明年 3 月底前完成,新公司的命名随后也将正式生效。 拆分之后,两家公司如何分工? 关于拆分公司这件事,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一定是两家拆分公司今后各自负责什么业务。 德尔福给出的规划如下: Aptiv(安波福):由原来的电子与安全和电子/电气架构业务板块组成,将聚焦于加速推动主动安全、自动驾驶、提升驾乘体验和互联服务等领域的商业化进程,并提供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软件、先进的计算平台和网络架构等车辆的「 大脑」 和「 神经」。 德尔福科技:即原来的德尔福动力总成业务部。这家公司将专注于通过内燃技术、软件和控制、以及电气化来为汽车提供更加先进的推进系统。之所以名字里还带「德尔福」,是因为他们想更好地发挥「 德尔福」 这个品牌在 OEM 和售后市场的历史优势。 简单的说,Aptiv 将主要聚焦于汽车前沿创新领域,包括高级驾驶辅助、自动驾驶、车载互联等等,这里面不仅仅是硬件业务,更重要的其实在于软件、服务等新业务。 至于「德尔福科技」,事实上德尔福的动力总成业务一直相当重要,尽管汽车科技滚滚向前,但是那些看似「传统」的业务,仍然不能忽视,因此独立成一家公司也理所应当。 为何拆分? 说完了两家拆分公司的业务规划,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德尔福为什么做出这个决定。 1、发力自动驾驶 现在谁都知道自动驾驶对未来无比重要,对于在这个领域有一定积累的德尔福来说,怎么让自己的自动驾驶研发和业务得到更好的发展呢?从这次拆分,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 去年 8 月,德尔福宣布与 Mobileye 达成合作,两家公司在当时打算共同研发 L4-L5 标准的自动驾驶全套解决方案。而在今年年初的 CES 上,两家公司还带来了他们合作研发的自动驾驶平台「CSLP」 。根据德尔福的规划,他们预计 CSLP 平台会在 2019 年搭载在量产车上。 今年 5 月份,德尔福直接宣布加入到由宝马、英特尔、Mobileye 组建的自动驾驶阵营当中,他们为宝马提供了一套自主开发的原型计算平台。另外,德尔福还与英特尔和 Mobileye 在视觉领域、传感器以及高性能计算平台方面进行共同研发。 而在上周,他们则与黑莓达成了合作,准备将黑莓的 QNX 系统用于自己的 CSLP 平台当中。 之所以提到这些,就是想让大家知道,与其他供应商相比,德尔福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丝毫不落下风,甚至还拥有一些领先优势。除了以上合作之外,他们对于自动驾驶软件公司 Ottomatika、固态激光雷达公司 Quanergy 等初创企业也进行过收购或投资。 选择在此时拆分出「Aptiv」 表明了德尔福想要深耕自动驾驶的决心,另外,这家新公司所负责的业务今后也将成为核心增长点,为德尔福完成业务转型提前做好铺垫。所以,今后当大家再看到德尔福有关于自动驾驶的新闻时,很有可能就是出现的就是「Aptiv」 的名字。 2、从资本市场获取更好的反馈 根据德尔福的计划,两家拆分公司今后还将各自独立上市,其中 Aptiv (安波福) 将采用「APTV」 作为交易代码,「 德尔福科技」 的交易代码则为「DLPH」。看到这里,我们似乎也明白了一些事情,德尔福选择将自己拆分为两家公司似乎也是为了获取更好的资本反馈,同时使投资者利益最大化。毕竟新兴业务在快速增长而传统业务的增长态势却放缓,拆分为两家公司后,Aptiv (安波福) 在市值方面并不会受到「 德尔福科技」 的打扰,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也减小了很多阻力。 另外,Aptiv (安波福) 与「 德尔福科技」 成立后,其他公司在寻求合作方面也会变得更加容易。不再需要像过去一样与德尔福集团达成合作,仅仅根据各自需求直接做出决定即可,这样一来,两家拆分公司与外界达成合作的效率也会进一步提升。 3、两家公司更有利于塑造不同的企业形象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德尔福将公司一分为二也为其他供应商做了一个示范。面对汽车产业科技化的趋势,同时拆分出两家公司对塑造企业形象更加有利,一家公司可以维持科技形象,而另外一家公司则可以继续在传统汽车领域拓展业务。两家公司在满足不同市场的同时,互相并不构成直接竞争关系,这也是差分化战略的体现。 面对自动驾驶、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持续火热,越来越多的供应商也开始意识到,除了产品层面之外,他们必须在战略层面上也进行创新思考。 如果说对「 德尔福拆分事件」 做一个总结的话,我想应该这样理解,面对汽车产业即将转型的特殊时间点,德尔福选择用最优资源分配的方法来解决这件事。因此,在战略层面上及时作出调整也就成为了必然,至于拆分公司能否实现「1+1>2」 的效果,恐怕所有人都在拭目以待。 从供应商战略层面上来讲,德尔福拆分公司这件事也将成为一个里程碑。某种程度上,他们这一次推动了其他供应商巨头展开更多思考。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奥迪用这些设计作品告诉大家,未来汽车感官体验还可以这样做

· Sep 28, 2017 333

如果说哪项趋势能够代表汽车在产品方面的发展方向,创新材料的运用一定是不可忽略的话题之一。为了理解中国设计趋势,奥迪以 「 未来异位面 」 为主题打造了一个设计展,其中还包括几款来自于不同行业背景的展览作品。 光敏树脂+表面喷绒打造首饰 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师黄小黛使用光敏树脂和表面喷绒技术打造了一款首饰,这款作品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从外形上看,覆盖在绿色草丛中首饰很容易让人想起宝马的那台概念车「BMW i Vision Future Interaction」。 用感官体验完成交互的抱枕 设计师王奕琳使用温变油墨、新型触感材料打造了一款交互抱枕,用户拥抱抱枕时可以听到小鸟的叫声同时感受到振动。在介绍打造这款作品的本意时,王奕琳说,她希望通过这款全新的交互设备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官体验。 遇水显影的特殊雨衣 虽然是汽车品牌的设计展,但是我在现场也看到了服装设计师的身影。时装设计师张娜带来了一套叫作「 隐藏的吻」 的互动式作品,其中用到了高密度聚酯纤维水感涂层面料,遇水之后就会显现出人与人之间亲吻的画面。 空中降落的香氛 来自上海的 ME Ft. WE 工作室与雕塑家彭显锋也合作了一款作品,这套设备可以在空中投放香氛气体球,降落之后散发开来。同时,设备投放香氛的间隔时间也可以自行设定。 看完之后,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些设计作品与汽车之间的关系似乎并不是那么密切。不过回过头来想就会明白,奥迪强调的就是用发散性思维提升用户体验,而这次设计展上的作品也为他们的内饰设计发展方向提供了更多灵感。 奥迪还想要告诉大家,未来车内的体验感知不仅仅局限于触觉、视觉和听觉,味觉以及嗅觉感知或许也将成为用户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这家公司不止会造涡轮,研究车内温度的事儿他们也挺在行

· Sep 26, 2017 333

谈到新能源汽车,大家首先想到的话题可能就是续航里程。这里有个常识相信很多人再清楚不过了,一旦外界温度下降,电池容量也会随之下降,而这直接会导致车辆的续航里程受到影响。 当然,这绝对不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博格华纳就开发了一套机舱加热器。他们想要通过这套设备提高座舱温度,同时还可以为电池组、发动机加热,进而缓解温度下降所带来的续航里程受影响问题。 为座舱加热的同时缓解电池组降温 博格华纳将这套机舱加热器称之为 PTC 技术(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电机处于运行状态下会产生大量热量,而他们则选择使用风机引来高压温暖气流,为客舱加热的同时也提升电池组的工作环境温度。另外,PTC 技术具备自主调节功能,一旦温度升高,车辆对于热量的需求减小后,加热器还可以自动降低热量。 根据博格华纳的介绍,这套机舱加热器中用到了大量的陶瓷元件,其中最大功率为 7kW,提供双区空调的同时还可以做到无声加热。 佛吉亚也有尝试 看完了博格华纳的这套 PTC 技术之后,大家就会明白,其实这也算是热能回收领域的一种实践。而谈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佛吉亚,他们此前在这个领域当中也有所尝试。 汽车发动机大约有 30%左右的热能顺着排气管流失,如果想要回收这部分热能,主要可以使用三种技术路线:热导热、热导电和朗肯(Rankine)循环。热导热就是对发动机排放出的热量直接以热能的形式回收,而热导电则是将这些排放出的热量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至于朗肯循环,则可以选择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或是在第一种方式的基础上接入发电机,直接转化为电能。 由于热导电以及朗肯循环的转化率并不高,因此佛吉亚在乘用车领域主要对热导热的回收方式进行了尝试。其中最主要的原理就是使用冷却液、机油或者变速箱油等介质回收热能。 去年,现代在混动版 IONIQ 车型上就使用了佛吉亚的这套解决方案,全套热能回收装置的重量不到 3kg。通过对排气管线上的热量进行回收,发动机在冷启动时可以迅速启动,同时乘客座舱也会被加热。美国环保署联邦测试之后得出数据,这套热能回收系统可以降低 3%的油耗。 无论是纯电动车型、混动车型还是传统燃油车,热能的消耗都是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在这个强调油耗以及排放标准的时代,热能回收装置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今后很有可能成为所有车辆的标配。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iOS 11 更新后,CarPlay 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 Sep 25, 2017 333

上周三,苹果正式推出新系统 iOS 1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多人第一时间就进行了更新。大家对于 iOS 11 的评价或许褒贬不一,不过我相信新系统带来的一项改变有些人可能还没注意到,那就是 CarPlay。 功能布置更合理的 UI 与之前的系统版本相比,iOS 11 为 CarPlay 带来了全新的 UI 设计。尽管整体布局并没有发生颠覆性变化,但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难。左下角 home 键上方的信号显示标识由点状换成了塔状,同时路标信息也与行驶距离、剩余时间、总里程信息分离开来。(iOS 11 系统的 CarPlay)另外,与旧版本的 CarPlay 相比,新系统在屏幕左边还添加了一些常用 App 选项,用户可以直接点击切换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先点击 home 键再进行操作,一直被人吐槽切换效率低的设计终于被替换。同时,全新 CarPlay 上的苹果自带地图还增加了路线导航功能,用户可以根据箭头指示直接选择车道。在这一点,苹果终于算是追上了 Google Maps。(旧版 CarPlay)其实如果从信息直观显示角度出发,苹果这一次不仅仅在 CarPlay 中添加了 App 选项,他们还为这些 App 添加了通知选项,即强迫症们忍受不了的小红点。 更智能的导航算法 除了 UI 发生了一些变化之外,iOS 11 系统下,苹果对于全新 CarPlay 的导航算法也进行了升级。无论是监听模式还是现场反馈,经过调整过后的 Siri 都与 iPhone 上的使用体验更加贴近。导航模式下,Siri 还会为用户提供车道选择语音提示。另外,iOS 11 系统下的 CarPlay 还添加了限速提醒功能。其中提醒更新速度非常快,当用户驾车通过限速标志之后限速信息会快速变化。 同时,苹果这一次还在 CarPlay 中开发了一套隐藏手势,用户可以通过双击或者长按信号强度指示栏的方式完成屏幕截图。 如果你之前使用过 CarPlay 就会发现,系统会向用户主动推荐最短路线。而在 iOS 11 系统的 CarPlay 当中,除了最短路线之外,其余路线也会呈现在屏幕中供用户自由选择。 整体而言,iOS 11 系统对于 CarPlay 最大的改变就在于地图导航上的使用体验,全新的 UI 设计让交互界面更加成熟,而升级后的导航算法很大程度上也提升了 CarPlay 的工作效率。仅就这两点而言,iOS 11 绝对做出了不小贡献。在与 Android Auto 的竞争当中,苹果再一次成为了率先出招的那位,接下来期待的或许就是来自于 Google 的反击。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