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 AI 语音(二)——时髦、炫技和卷到飞起

· Sep 21, 2022 333

图片来源:Unsplash   大家好,我是最近对智能语音意见很大的 Mr.Yu。 不久之前,我们在这个专题的第一期《被嫌弃的 AI 语音(一)——不只是因为它像个傻子》里,对语音的现状、槽点、伪需求和背后的成因进行了一番探讨。 总地来说,智能语音是个被打包得很好的产品概念,同时也存在太多需要祛魅的地方。 正因为一开始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也没有将讨论的空间局限在车内。 这次我们依然会就 「 既然都说智能语音好,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不喜欢它?」 的问题,以及更多的背后故事进行讨论。 为了更多维地了解问题的全貌和本质,我约了来自汽车行业不同链条的朋友们,抛开偏见和刻板印象,一起聊聊。 为了尽量保持内容的全面和易读,这个系列将会采用还原对谈内容的方式进行呈现。不是正式的专访,交流中也会有一些我个人的观察和思考。 文章涉及很多人的从业经历和个人观点,所以被强烈要求匿名,这次依然称他为 Mr.K。 这次的主角第二位 Mr.K,是一位在汽车语音领域深耕的人士。根据他的自述,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前,在语音行业头部大厂做过许多年的车载语音运营。 借用一下梁文道先生《八分》节目的 slogan—— 不保证成功,不一定有用。对于从业者来说,不停止思考才更重要。 以下是对谈的实录,Mr.Yu@GeekCar 是我,另一位是 Mr.K。 图片来源:Unsplash   Mr.K: 我看了你们写的一期讨论智能语音为什么智障的文章,还挺有意思的。 上一位 Mr.K 是位资深的座舱产品经理是吧?那这次我就以一个在语音大厂的车载业务运营岗位上工作过的人,来跟你讨论这些问题,我可能跟上一位 Mr.K 在很多观点上会不太一样。   Mr.Yu@GeekCar: 你肯输出不一样的观点就太好了。 其实上一位 Mr.K 也私下跟我说过,希望看到这个系列做下去,看看来自行业不同链条的大伙儿会有什么样的真知灼见。   Mr.K: 你们是从讨论什么是智能语音开始话题的,那我更直接一点: 我认为倚重语音的车,不算智能汽车。 也就是说,智能语音不会是智能汽车的一个必备条件。 讨论汽车智能的大前提是什么?是自动驾驶吧。 你想想,L4 甚至 L5 级别的自动驾驶都上来了,服务于驾驶的交互都没了,我要语音干什么?   Mr.Yu@GeekCar: 你的意思是,眼下我们之所以倚重语音,甚至将语音好当作卖点,是因为用户无法脱离驾驶行为,才衍生出来的。 之前我在写 Robotaxi 报道的时候提到过,商用自动驾驶的座舱里面空无一物,甚至设备高度定制化,也是一种可能性。本质上是以「 我爱干什么就干什么」 为核心,而不是别人决定我在座舱里面干什么。 图片来源:Unsplash   Mr.K: 对。顺着你的话说,到时候连那块屏幕都没有了,我在车里坐着就可以拿手机来做事情,所有的交互和需求都可以通过手机来完成,我还要语音干什么? 在上一个十年,我们会把车上放个支架、夹上手机当作很平常的事情。到现在语音已经成了新车标配,我们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放下手机了。 所以说,语音到底是一个阶段性产物,还是趋势? 你要让我说的话,语音是趋势,而且很明确。但现在语音的性质变了,被人们当作了一个时髦的东西。这里面要区分清楚,时髦跟趋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Mr.Yu@GeekCar: 时髦和趋势,我觉得这个话题可以展开说说。 大家能明显感觉到,有的内饰设计师倾向于把无线充电板「 藏」 到不显眼的地方,大概就是想让你开车的时候少碰手机,多用车机。   Mr.K: 咱们后面总结的时候再讨论,聊下来你就明白了。 回到文章想讨论的核心议题,语音为什么看起来像个傻子? 很多车厂和语音供应商在规划产品的时候, 他们开发的核心其实是依赖场景的,就是基于场景来开发功能。 语音如果没有场景化,对用户来说是很难区分的。 你们上次提到了能力边际的问题,这就很准确。很多普通用户对车上的语音,尤其新车的语音是没办法掌握能力边际的。所以大家对车的期待,浅层心理上就变成了对活人的期待,觉得语音能听得懂我所有的话,并且落实。 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我可能上一秒还在让语音助手给我导航,下一秒我就问它「 你爸爸是谁」。也就当前的行业水平上来了,对这类交流还能应付。 其实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人类之间交流最自然的状态之一。你有什么办法呢? 一旦不好用的话,中国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旦有一点不能满足我的诉求,我就会觉得你不好,我就会觉得语音不聪明,像个傻子。 所以咱们认真地说,语音的好与坏,它有量化标准吗? 图片来源:Unsplash   Mr.Yu@GeekCar: 也许没有标准,但是大家都在追求,或者说追逐。 就像咱们人类的日常交流里很自然的东西,车厂会将之特意标签化,而且会一定要说出来。   Mr.K: 对。宏观上来看,其实人们自然而然地把终极目的变成评断语音好用不好用的标准,就是能不能达成使用者的目的。《一代宗师》里叶问怎么说的来着?「 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对的,站着。错的,倒下。只有站着的才有资格说话」。 语音作为工具来说,不可能在最开始就开发出所有的场景。所以厂商智能针对高频的场景和应用去打磨,导航、听歌算吧?打电话、问天气算吧?尽可能地在他们觉得高频的场景上面去做、去打磨。 但是我们需要正视一点,做了相应的工作,并不意味着开发的东西上了车就一定好用。   Mr.Yu@GeekCar: 这是为什么?   Mr.K: 咱们把买车的人统统叫做「 用户」,但用户也是十分细分的。 比如说有开卡车的,有开皮卡的。有开豪车甚至坐豪车的,也有自己一个人开迷你小车短距离通勤的。不同的群体对语音的诉求不一样,关注的点也不一样。 所以我想表达的第二个观点就是,其实好的语音产品是需要运营的。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科大讯飞以前有个类似智能音箱的东西叫阿尔法蛋,你有印象吗?   Mr.Yu@GeekCar: 我记得像是个早教机那样的智能音箱。 科大讯飞 阿尔法蛋 S   Mr.K: 对,这个东西现在卖得还很好,只不过不是卖给成年人的。对象是谁?从小小孩儿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是目标用户。 它有个核心功能,就是小孩子会每天问它问题,那它肯定会有答不上来的时候对不对? 所有这些答不上来的问题,都会返回平台。平台里面就会有人针对这个问题去编辑,告诉 AI 以后怎么回答。 比如有人问 GeekCar 的 Mr.Yu 是谁,它今天没有回答上来。然后过两天有人去编辑了一下,之后所有问这个问题的人都会得到答案。   Mr.Yu@GeekCar: 我想到了上一篇我们说的那句话, 有多少智能就有多少人工。   Mr.K: 对,我要说的就是这个。 我当然知道大家都是当笑话或者自嘲来说的,但要是当真的话,我会觉得并不是特别恰当。 因为要是这样的说法被当真了,就相当于抹杀了做算法的科技工作者们的价值和辛苦。 其实语音运营的本质,就是和用户一起,在调教好一个像小孩子一样的语音。你告诉它什么是正确的,它会记住,然后在再次碰到的时候告诉所有人。实际上,这个效率是不低的,而且并不是说特别深层次的人工介入才能完成。所以,我要反驳下上一位 Mr.K 的观点。 语音就像个小孩子,你越教它,它就越聪明,越好用。 … 继续阅读

领克 06 Remix 做了三件事:换心、换芯以及焕新

· Sep 15, 2022 333

「 说到领克 06,它是我们领克家族内的第五款车。本身是自带流量的一款车,同时也是极具争议的一款车。」 知乎上,领克的官方账号在「 如何评价领克 06?」 的问题下面,这样回复道。 不管是哪种说法,领克的解说都指向了对年轻消费群体的理解:务实、注重性价比或产品力、懂得比较、了解自己的需求。 凭着对目标用户群体的明确理解,紧凑型 SUV 领克 06 在上市两年内,为领克积累了总数超过 10 万的用户群体,市场占有率进入该车型细分市场的 TOP 5。 在上市两周年之际,2022 年 9 月 8 日,领克在北京发布了领克 06 的升级款——领克 06 Remix。 这一次,领克 06 Remix 共推出 9 款车型,在动力方面为用户提供燃油和插电混动两种选择,售价区间为 11.86 万元~17.18 万元 升级的,不只是三缸换四缸 作为领克 06 的改款车型,领克 06 Remix 在外观、内饰、智能化等方面进行了升级。 外观上,领克 06 的整体造型在 Remix 改款上得到了延续。Z 字形运动腰线、「 机械燕尾能量晶体」 尾灯等标志性的细节设计,让人很快就能 get 到:这是来自领克 06 家族的血脉。 经过重新设计的上、下格栅内部,领克 06 Remix 分别采用了 12 组三片式刀锋饰条设计,和 19 条直瀑式进气鳍片,同时给人以锐利的视觉感受。 说起来,近两年厂牌很喜欢在绿色外观上做文章,华为的青山黛、翡冷翠配色就一度成为几代旗舰机型的经典配色。这次,领克 06 Remix 在原基础上,增加了「Hero 绿」 涂装,来更多地迎合年轻用户群体的审美诉求。 领克 06 Remix 的内饰风格以简约风为主,通过直来直去的线条造型来强调层次感。10.25 英寸的全液晶仪表盘提供了清晰的驾驶关键信息显示。同时,一块 12.3 英寸的横向高清中控屏,支持 85% NTSC 色域,并且少见地采用了偏向驾驶员的设计。在汽车座舱纷纷强调屏幕「 大、多、贵」 的今天,领克 06 Remix 算得上是一股清流。 硬件方面,领克 06 Remix 提供了 6G 运存和 64G 内存。领克方面表示,升级后的 Co Lynk 智能互联车机系统,开机速度提升了 40%,应用响应速度、语音唤醒仅需 0.3 秒。 在智能化应用方面,领克 06 Remix 的车机系统搭载了来自腾讯随行和火山车娱(字节跳动)的跨品牌车联网生态,提供包括车载微信、哔哩哔哩、高德导航、车载抖音等热门应用。 同时,领克 06 Remix 还搭载了华为 HiCar 生态应用,能够方便地调用华为语音助手小艺,实现手机生态的快速上车。 作为发布的重点,领克 06 Hero Club 主理人陆昕介绍了全新的智能语音助手「 希克斯」——形象看上去是一只大眼睛的蓝色刺豚。软萌的声线和语气、主打可爱风的形象设计,54 个经过精心设计的表情包,结合播片中经常出现的家庭场景,看来领克是想让希克斯更多地被年轻家庭中的小小成员们所接受。 领克方面表示,希克斯的语音能力包括 62 项多场景语音操控,涵盖了导航、电话、音乐、娱乐、聊天、智控这六大用车场景。不仅如此,除了系统自带的六种声音外,用户还能够自行定制希克斯的声线,让亲朋好友的声音陪伴驾驶的全过程。 作为一家与众不同的年轻化品牌,领克还一并推出了领克 06 第二代智能车控手表 K16。除了可穿戴设备标志性的健康监测外,还提供了一系列智能控车相关功能。 辅助驾驶方面,领克 06 Remix 的 Lynk-Co Pilot 智驾系统提供了共计 21 项辅助驾驶相关功能。其中的 PA 智能领航辅助功能,就融合了 TJA 交通拥堵辅助系统和 HWA 高速公路辅助系统。低速行驶状态下,实现排队跟车、车道保持、车道居中等常用功能;高速路况下,可根据设定好的车速和车距,保持在车道中央的自动巡航,减轻驾驶时的精力支出,降低驾驶疲劳感。 对新手司机来说,泊车一直都不是件容易事。幸好在科技的帮助下,新手们还是获得了抹平差距的机会。在这方面,领克 06 … 继续阅读

看过成都车展的新车们,我们总结了这些座舱新趋势

· Sep 09, 2022 333

图片来源:Unsplash 你对这次成都车展怎么看? 说实话,提前结束的 2022 年成都车展,没有带给我们太多惊喜。 同样被时间遗忘的北京车展,早早就变成了车企们的在喉之鲠。原本应该在头部车展上来一波艳惊四座的集中亮相,变成了车企们在这小半年的时间里,以自己的方式和节奏,各自发布自家新品。 因为场地空调限电、在化作高温瑜伽的展馆中体验了数十款车的座舱之后,我们发现,之前一些的预判已然成真。那么,下一拨趋势在哪儿? 卷到飞起的屏幕:多、贵、好 前几年车展上,副驾娱乐屏还是少数新势力车型才有的稀罕物。 到了 2022 年,各种形状不一用途各异的屏幕,跨过历史、品牌、出身和定位的藩篱,以各种形态争先恐后地进入汽车座舱,仿佛在嘲笑那句「 智能汽车不就是车里放个 iPad」 的刻板印象一般。 往宏伟了说,是「 科技平权」 理念的大帽子之下,主驾以外乘员在各种场景下的需求,被前所未有地重视起来了,用屏幕享受音视频内容只是其中一种。 往狭隘了说,如果不考虑行业内不内卷的说法,屏幕也是最容易感知和传达体验的窗口。 几个月之前,人们还在社交网络上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关于何小鹏那段「 比较坚定反对车里有很多个屏幕」 的说法,到底是不是剑指理想 L9。 当小鹏的新车 G9 来到眼前,看着屏幕数量变成了对小鹏来说史无前例的三块,原来多与少的标准仅在掌门人的进退之间。 小鹏 G9 座舱 发布之初为理想 L9 带来巨大话题流量的后舱娱乐屏自不必说,前排两块 3K 屏幕的布局跟小鹏 G9 相比不能说如出一辙,也只能说是异曲同工。 小鹏 G9 不是仅有的屏幕数量大于二的新车,之前备受关注的飞凡 R7、魏派圆梦等新车,也都将多屏主义贯彻了下来。 飞凡 R7 中控屏 说到飞凡 R7,坊间给起了个「 屏霸」 的雅号。 15.05 英寸柔性 AMOLED 超清中控屏提供了 2.5K 分辨率、100% NTSC 超高色域、60Hz 刷新率、200PPI 像素密度和 1000000:1 超高对比度……对,这文案的路数不是在宣传智能手机,而是飞凡 R7 中控屏幕的数据。如此「 明目张胆」 地将屏幕和参数单独拎出来说,品牌方是有着相当程度的自信。 也许是觉得 43 英寸的宽幅真彩三联屏还不过瘾,连华为提供的视觉增强 AR-HUD 系统,都能在驻车时拿来播放视频内容。功能设计不仅体现了飞凡 R7 产品团队的脑洞大开,另一方面对 AR-HUD 的显示亮度等核心指标,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飞凡 R7 座舱 说回到小鹏 G9。也许是觉得光有屏幕还不够,小鹏为 G9 包装了「Xopera 小鹏音乐厅」 的概念。结合座舱内的 28 个声学单元,通过软硬件之间的协同,在用户观影时配合视听内容,实现与座椅、氛围灯、空调、香氛之间的联动,谓之「 更加沉浸式的 5D 观影体验」。 小鹏 G9 座舱 无独有偶,蔚来跟 AR 创业公司 Nreal 共同研发的 NIO Air AR Glasses 眼镜也在前几天上架了蔚来 NIO Life 商城。墨镜大小的 AR 眼镜,可投射出 4 米距离等效 130 英寸的高清巨屏。虽然具体效果如何还有待亲身感受,至少能看出来,在车载屏幕数量方面较为克制的蔚来,没有放弃弯道超车的机会。 NIO Air AR Glasses 图片来源:蔚来官方 我们认为,座舱里的屏幕大战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集中于以下几点: 1、某种层面来讲,因为软件能够带来体验上的新鲜感会越来越少,围绕屏幕素质等硬件大做文章的风气会蔓延开来; 2、厂牌之间在屏幕上「 飙参数」 会成为宣传的基本操作,因为屏幕是最能直接感知到体验提升水平的产品点,发展路径可以参照这两年的智能手机市场; 3、基于前两点,用户对车机屏幕素质的认知和感知能力会提升,需求也会不同程度地提高,至于能影响消费决策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观察; 4、基于第三点,如何把越来越好的屏幕真正用起来,讲好故事,会成为车企产品经理们的一项重要课题,甚至不排除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会有一些围绕屏幕来炫技的功能出现; 5、「 屏幕」 的形态不一定局限于传统认知,像 HUD 投影、AR/VR 眼镜等非实体介质的屏幕会更多地在座舱中崭露头角。   NIO Air AR Glasses 效果示意 图片来源:蔚来官方 智能语音:能力下放 需求膨胀 相比屏幕的来势汹汹,智能语音的提升要更内敛一些。 还记得 2020 年下半年看过一篇报道,大概是在媒体沟通会上,小鹏在 P7 上演示了让语音助手小 P 把车窗「 打开 10%」、歌曲播放进度「 前进 20 秒」 这类颗粒度极细的能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继续阅读

拿车当手机卖的,也只有华为了吧

· Sep 07, 2022 333

2022 年 9 月 6 日下午,在华为 Mate 50 系列及全场景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余承东发布了 AITO 品牌的首款纯电 SUV——AITO 问界 M5 EV。 除了智慧生活新品发布的部分,整场发布会充斥着余承东特有的「 余氏对比法」: 在发布 Mate 50 新品手机时,全程对标 iPhone 13 Pro Max; 介绍上个月已经发布的 FreeBuds Pro 2 耳机时,在 PPT 上为伴的,则是索尼去年发布的旗舰 WF-1000 XM4 降噪耳机,和最经常被数码自媒体们拉出来对比的苹果 AirPods Pro; 在发布 AITO 问界 M5 EV 时,最多被余承东@到的便是特斯拉 Model Y,而奔驰 GLS460 4MATIC、奔驰 GLE 350 4MATIC、宝马 X5 xDrive30Li、奥迪 Q7 45 TFSI 等友商车型也表示,勿 cue…… 是的,不管手机、耳机还是汽车,没有一个国产品牌。 在当下这个环境中,「 百万豪车」 的说法全程只被提起两次,也许演讲者已经非常克制了。 发布会上,余承东分别用四十多分钟讲完了最重头戏的新手机和新车。对某些友商来说,这点儿时长甚至不够他们在手机的影像能力上大吹特吹的,所以这一场信息密度就显得分外的高。 但前提是,这是汽车的发布会。 而今天的发布,画风则太过迥异了。 纯电版问界 M5,能否延续火热的销量? 在发布会前几天的预热阶段,余承东曾称 AITO 问界 M5 EV 为的「 全世界颜值最高的 SUV」。 作为问界系列的第一款纯电车型,用动力电池和电驱系统取代了增程器后,AITO 问界 M5 的尺寸变长变矮了一点,车长从增程版本的 4770mm 长到 4785mm,高度从 1625mm 压缩到 1620mm ,车宽和轴距不变。 AITO 作为一个亮相不到一年的品牌,问界 M5 的销量着实火热,在刚刚过去的 8 月,AITO 问界系列单月销售 10045 辆,几乎没有经历新品牌的认知传播期和产能过渡期。因此,从问界 M5 EV 预告开始,就有不少人猜测,纯电版是否能让销量更上一层楼呢? 毕竟,在增程版问界 M5 发布时,增程式还算「小众」市场,彼时市场上仅有理想 ONE、岚图 FREE 增程版寥寥几款增程式 SUV。相比之下,纯电动车可是一片更广阔的市场。不过,与市场相伴而生的,也是更激烈的竞争。比如在 30 万纯电动车这个区间内,就很难避开单品王者 Model Y,在整场发布会上,Model Y 也是余承东除了自家产品外提到最多的一款车。 从尺寸上来看,问界 M5 EV 与 Model Y 差别不大,问界 M5 EV 更长更宽一点点。如果从价格来看,问界 M5 EV 与 Model Y 的交集很小,只有双电机性能版问界 M5 EV 和单电机版 Model Y … 继续阅读

20 万级智能纯电 7 座  2023 款 AION V Plus 上市

· Aug 26, 2022 333

2022 年 8 月 26 日,在 2022 年成都国际车展埃安展台,迎来了神 7 座驾 2023 款 AION V Plus 的上市,新车共推出 10 款车型,补贴后官方指导价为 18.98 万元-26.98 万元。新车首次推出 7 座版本,成为 20 万唯一智能纯电 7 座,同时还进行 40+项全面升级,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智驾体验。 埃安品牌致力打造「 高端智能纯电车」,持续创新跨圈层、多元化的年轻营销新模式,不断强化埃安「 先进、好玩、新潮、高品质」 的科技品牌形象。此次新车上市发布会,埃安再次跨界出圈邀请了曾经对战 AlphaGo 的世界围棋大师、最年轻的八冠王柯洁,与拥有 3000 万粉丝的抖音第一魔术师高雨田共同发布产品。高雨田继敦煌飞天之后,在发布会现场再次完成了令人惊叹的空间魔术全球首秀,与神 7 座驾 2023 款 AION V Plus 一起穿越摩天大楼,寓意着新车发布一飞冲天,上市即登顶。 同时,柯洁现场喊话要成为 2023 款 AION V Plus 的首位车主。埃安副总经理肖勇现场秀魔术,「 无中生有」 变出 2023 款 AION V Plus 的车钥匙,满足了柯洁的愿望。最后,肖总介绍了 2023 款 AION V Plus 的多项升级,并公布了售价及购车权益,博得现场嘉宾们的阵阵掌声。 始终坚持「EV+ICV」,引领中国新能源 埃安始终坚持「EV+ICV」 的科技方向,不断兑现着「 先人一步的科技享受」。从今年 1 月开始埃安品牌销量持续攀升,1-7 月累计销量达 125284 台,同比增长 135%,稳占纯电细分市场头部地位。而作为埃安旗下的科技旗舰,「 星际母舰纯电 SUV」AION V Plus 凭借「 充电 5 分钟,续航 112 公里」 的首搭的超倍速电池技术与 NDA 智能领航辅助系统等先进技术,再一次成功吸粉无数;时至今日,神 7 座驾 2023 款 AION V Plus 携 40+项全面升级与 20 万级唯一智能纯电 7 座的身份再次焕新而来。年款如换代,AION V Plus 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始终在线,月销量长期保持在 5000+辆,已成为 20 万级纯电 SUV 市场中少有的明星车型。 神 7 座驾降临,20 万唯一智能纯电 7 座 为什么称之为神 7 座驾?首先,它是一套移动的 7 居室。GEP2.0 纯电专属平台让 AION V Plus 轴距达到了 2830mm。充裕的乘员舱空间,能够实现三排座椅满坐 7 人情况下,二排的大长腿还有 1 拳的腿部空间;第三排座椅角度甚至能支持 25°无级调节,让 1 米 9 的大前锋也能葛优躺。 其次,还是灵活千变的赛博空间:前排座椅完全放倒,秒变巨幕星空房,躺赢看大片;单边三排联动,三五知己,带上 2 米冲浪板,奔赴大海;二排座椅前后移动,后备箱扩大至 1563L, 一次搬走一个家。 … 继续阅读

被嫌弃的 AI 语音(一)——不只是因为它像个傻子

· Aug 23, 2022 333

封面 图片来源:Unsplash   最近对智能语音的意见很大。 因为我发现,家里的小爱同学似乎不那么好用了:不是每次唤醒都能成功,也不是每次都是最近的那个智能音箱回应我的呼唤;让她打开客厅的大灯,亮起来的却是头顶的卧室灯。 两个月前,我还幸运地赶上了一次米家服务器的宕机,那体验可是相当的酸爽——智能家居全部趴窝,中控 App 里设备全部下线;不仅没办法使用,有的连打开都费劲。这也算是深刻体会了一次人类科技文明的脆弱。 就这次宕机事件在 GeekCar 行业社群里吐槽时,很多朋友在质疑小米为什么不准备一套本地的冗余方案。而最后大家讨论出来的结论,居然是:无解。 于是,我想到了车上的语音助手: 驾驶和居家的场景各不相同,面临的问题会有哪些异同?集度概念车提出的全离线语音,能不能 cover 得住离线状态下的操控?车载 AI 的语音能力在宣传中被一再强调,到底是营销主导的诉求,还是产品力增长点? 以及, 既然都说智能语音好,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不喜欢它? 想要更多维地了解问题的全貌和本质,所以我约了来自汽车行业不同链条的朋友们,抛开偏见,一起聊聊。 为了尽量保持内容的全面和易读,这个系列将会采用还原对谈内容的方式进行呈现。不是正式的专访,交流中也会有一些我个人的观察和思考。 因为涉及很多人的从业经历和个人观点,所以被强烈要求匿名,这次依然称他们为 Mr.K。 第一位 Mr.K,是一位十分以及特别资深的智能座舱产品经理,就职于某家正在造车的头部企业。我和这位 Mr.K,围绕着一系列关于智能语音的行与不行,展开了讨论。 借用一下梁文道先生《八分》节目的 slogan—— 不保证成功,不一定有用。对于从业者来说,不停止思考才更重要。 以下是对谈的实录,Mr.Yu@GeekCar 是我,另一位是 Mr.K。   Mr.K: 你说这次想聊聊选题是车上的语音,或者说智能语音助手,我先想到的不是某辆车,而是两个形象。不过里面没有大家最经常提起的钢铁侠管家贾维斯。 第一个是《美国队长 2》里,神盾局长被伪装成警察的九头蛇特工堵在路上追杀时,座舱里的 AI 语音助手就体现了很多能力。十分令人印象深刻,你可以去看看那段剧情。 第二个是一部有些年头的美剧《霹雳游侠》(Knight Rider),不知道你看过没有。《霹雳游侠》(Knight Rider)两位主人公,Michael Knight 和 K.I.T.T   Mr.Yu@GeekCar: 我知道的,麦扣嘛。   Mr.K: 对,提起这两部片子,其实是想做个对比,想说明当前的车载智能语音,和人们所期待的智能语音之间,其实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也就是你的选题想说的, 现在的车载智能语音并不智能,至少是打个引号的「 智能」。因为我在车厂内部做这类产品的时候,我们也叫智能语音,但实际上它真的不是很智能。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你们作为媒体从业者也好,我们作为汽车从业者也好,都会觉得它比较笨或比较傻,并没有达到人们期待的那种效果。   Mr.Yu@GeekCar: 为什么会这样?或者 朴素地来讲,人们期待的智能是什么?   Mr.K: 简单点来说,它要真的像一个助手,或者说像一个伙伴一样,在车里能够在适当的时间给我适当的提醒和建议。能够通过识别和分析个人的表情、情绪,给出一些不同的建议等等。 这样的话,你才会觉得它更贴近人的交流方式,而不是说让人直观地觉得它是机器。 所以要分类的话,刚才提到美队 2 片段里体现了很多能力,比如驾驶者生理状态的监测和主动建议、车身状态的监测、主动寻找可调动的支援、应对危机状况的主动建议、逃生路线规划等等,这些比较接近现实中能够实现的阶段。《霹雳游侠》里的车载 AI「 基特」(KITT)那个状态的话,就是高阶的人工智能了。《美国队长 2》剧照 Mr.Yu@GeekCar: 所以《霹雳游侠》那叫科幻,贾维斯也叫科幻。但就算这样,没接触过或没有概念的人也不太分得清。 咱们聊点儿现实的: 现在行业上下是个什么水平?或者说,大家进展到什么阶段了?   Mr.K: 那我就默认你体验过很多车的语音了,毕竟咱们聊天时你也说过,你之前的业务里就在跟 AI 语音打交道。 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会找很多竞品做对标。越往后做越发现,其实现在其实现在车载语音的能力大差不差,互相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 先进的维度体现在哪?主要是语音识别的准确率,这里包含更精准的理解和执行力。 这其实是一条路线。大家都知道,以前的智能语音的识别率并不高,可能也就 80%,再到 85%。 这是个爬坡的过程,越往上越陡峭,行业和学界付出得越多。 我记忆里之前科大讯飞提过,他们能做到 99.9%,可能是语音加视觉,根据你面部和嘴部的一些动作,结合语音来进行多模态的判定,提高识别的准确率。现在行业基本上能做到 95%到 98%的准确率,就已经非常高了。 话说回来,人跟人说话的时候还经常会 get 不到对方的准确意图,我们不能对机器要求太高,至少现在不行。   Mr.Yu@GeekCar: 说得也是。话说回来, 要是想语音的覆盖面更全更广,这背后是怎么实现的?   Mr.K: 其实你会发现,这里边的所谓的「 人工智能」,是先有人工,再有智能。我一直很打趣地这么去说,但这就是现状。靠人去积累和收集所有能遇到想到的场景,包括我之前做的项目,还有最近正在进行的项目都是这样。 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要把所有可能涉及到的场景、和语音语义的环境覆盖全面。在不同场景下,人可能会说什么,我们都要猜测,让它尽可能地完善和扩充。 多数情况下,大家会觉得还挺智能的。但备不住一些人会去做测试和反向的推敲,乱说些什么,超出 AI 的能力范围了,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这时候如果能出现一些兜底的反应,譬如告诉你从搜索引擎上找到的结果,这就说明做得还不错,至少这个框架是完整的。   Mr.Yu@GeekCar: 你说人工这点我很有感触。以前合作方的同事们经常加班加点地写 AI 的话术,还很苦地跟我开玩笑说,「 果然 有多少智能,就有多少人工 」。 那不行的反馈会是怎样? 图片来源:Unsplash Mr.K: 有个例子很有意思。 我坐到车上唤醒出智能语音,我说「 打开」,然后 AI 自己就把座椅加热打开了。 实际上我没有说具体打开什么,所以这个反应不正常,对吧?你会发现,其实各家语音设计的现状,都会多多少少出现我陈述的这类问题。可以归结于人工的程度还不够,导致智能的层面体现得不够深。 我再说一点。行业中常提到的「 可见即可说」 这两年很火,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功能选项,你都可以用语音控制。我这里分享下自己的见解,你看看是不是这样。 我认为可见即可说的推出,本身是有待推敲的。 语音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让我安心驾驶的同时,提高交互的效率?那你又让我一眼一眼地可见即可说,这本身是不是存在矛盾点?   Mr.Yu@GeekCar: 我明白你的意思。能够只占用一条人体感官通道的话,咱们没必要占用两条或者更多,人脑对感官信息的处理是有负荷上限的。   Mr.K: 当然,我并不是说相关技术没有含金量。 你知道,界面是相对固定的。AI 怎样提取界面的关键词,怎么理解指令,如何执行,这里面后台还是有一些比较厉害的算法在的,以保证不会出现误识别的尴尬,这是有技术含量的。 … 继续阅读

你们游戏圈的丑恶,关我汽车什么事?

· Aug 17, 2022

今天打算跨界当一次游戏编辑。 因为我发现,中国的汽车用户,越来越像游戏玩家了。 这里说的不是在车上玩游戏,或者游戏行业为车企提供传统供应商之外的赋能。而是近些年游戏行业的很多现象,正在汽车领域一一复现。那些原本以为只有游戏玩家需要面对的问题,如今汽车用户也不得不在岁月中负重前行。 在变相氪金、货不对版、PUA 用户、功能限时体验等「 玩法」 面前,国内车主们「 习以为常」 的减配都是小儿科了。 越看越让人觉得,不少人没有互联网企业的命,却早早得上了互联网的病。 谁说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变相氪金套路深 我要回农村 最开始看到智己 L7 推出的「 原石谷」 概念,会让人以为是个很互联网的运营手法。 仔细了解下来,发现是个融合了区块链玩法的「 现实」 游戏:用户驾驶智己汽车,将「 开车」 转化为对原石谷宇宙核心价值物资「 原石」 的开采。系统自动收集掉落的原石,可以用来兑换权益。譬如早期用户可以在激光雷达的兑换开启后,用最多 6800 枚原石+10000 元现金,兑换智己的激光雷达融合智驾硬件系统。 简而言之:用户在正常驾驶中产生的数据,智己在用户授权同意的前提下,采集这部分行驶数据用于产品研发。根据数据的价值,给予用户一定数量的原石作为回馈。 根据公开信息,后续还会有更多的软硬件升级、周边、服务、活动权益,甚至 NFT 数字藏品加入原石豪华午餐。 数据是算法迭代的基石,相信不会有人反驳这一点。比起一声不响地采集和上传,至少智己给了大家一个将数据分享出来的理由。 注意,这里说的是数据,而不是隐私。 智己给这套价值社区的玩法起了个名字叫「IM GO!」——让人想起了同样是虚实结合的全球现象级 AR 游戏《宝可梦 GO》(Pokémon GO)。 只不过区别是后者你有部手机就行,前者你要有辆汽车。 有游戏的地方就有作弊。作为这款「 游戏」 的开发和运营方,智己还给原石链加入了国密算法,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信息的隐私性,以及最重要的——交易的不可篡改、不可伪造,来「 确保每一位用户都能公平公正地获取数据权益」。像极了联机游戏中的反作弊系统。 看上去都很美好,但作为这套玩法的核心,原石的获取却好像没那么轻松。 在智己社区中,有不少用户在抱怨原石的掉落率。如果不是友商派人来社区带偏节奏的话,至少我也没有看到,有官方的运营人员在对用户的质疑进行针对性的解答。 按照 6 月 18 日智己 L7 正式开始交付,到 7 月 31 日不到一个半月官宣破千的交付速度来算,原来智己首批投入的原石还不够首发用户分的。 等到后续交付量上来,用户基数会变得更大,原石的获取会不会变得更加困难? 总量和掉落率不变的前提下,参与「 里程式开采」 的用户越来越多,原石的获取和积累也许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远远不是官方传达出来的「 轻松获取」 这般简单。 随着开放数据分享的用户基数不断增大,通过原石获取权益积累的难度反而会越来越高,但驾驶数据的收集却不会停止。 也就是说在这点上,只有更早购车并加入,才能更早地趁着人少来个先发优势。智己文案中宣传的「 每一公里皆有价值」 一下子变得不确定。 此前,智己汽车联席 CEO 刘涛也表示过:「 对于原石开采玩法,我们不想变成真的矿机,只是希望原石机制可以作为一个吸引点,用户真正去关注的还是产品本身。」 言下之意大概是,这套玩法你们也别太当真了,毕竟我们卖的还是汽车。 游戏公司只想要你不停氪金,换来「 出货」 时玩家情绪价值的最大化。智己的这套玩法倒是相当于让用户「 全员测试车」。 都是做游戏的,网易跟腾讯都不敢这么玩儿。 成长在我国国民文化娱乐形式相对匮乏的年代,那时家附近有点儿规模的野路子游戏机厅里,总会摆上几台麻将机,或者赌博机。如果不是那时候年龄还小,天天看见嘴里叼着半根烟的叔叔们坐在机台前眉头紧锁、烟灰缸里的烟蒂码得老高,真的会以为他们指望着麻将机的收益过日子。 直到长大了才明白,你用机器跟机器玩儿,能赢才是见鬼了。正应了那句老话: 久赌无胜家 。 硬件买断容易 软件才是套路 咱们有言在先, 软件付费和软件解锁功能是两码事 。 先聊点儿不相干的。我自认是所有认识的人里,对于内容付费的态度最开放的了:愿意购买正版游戏和电影,每周付费追更漫画连载;也会为了支持跟了很多年的播客主播,去购买看到的每一期付费节目,哪怕对当期内容不是很感冒。 甚至有时候会认为,如果国人对于内容付费的意识早点儿觉醒,中国摇滚的乌托邦、北京海淀的树村里也许就没有那么多励志故事可讲了。 话归正题。 在游戏软件诞生的前几十年,不管卡带还是光盘,一直都是 买断制 的。而游戏作品能带给玩家的体验,也会是完整的。一些有实力的开发商和发行商,还会在推出续作之前,发行付费或免费的资料片(Expansion Pack,扩展包),在原有框架基础上提供全新的内容和体验,将商业价值和口碑效应推向更高点。 譬如,游戏史上里程碑级别的《冰封王座》,就是《魔兽争霸 3》的官方资料片。 数字平台来了之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当全球用户的网络下载速度达到某个水平之后,很多会赚钱的行业玩家便开始展示他们的手腕: 购买游戏本体,只是为了名正言顺地在你的钱包上撕开一个口子。发售前有限时限量的预订权益,发售后有花样百出的 DLC(Downloadable Content,可下载内容)。 关键是, 很多 DLC 并不是旨在增加乐趣或延续作品生命,而是玩家多花了这笔钱,才能获得相对完整的体验。 而这些 DLC,并非全部都制作精良,或是审美在线。粗制滥造滥竽充数者比比皆是,其中不乏一些大厂作品和知名 IP 的续作。 还可以在开发阶段,就把原本应该放在游戏中的内容,规划到需要额外付费的 DLC 中,或者以豪华版附加内容的名义,随游戏本体一同发售。 这样的做法,在游戏作为软件商品的前几十年间,是无法想象的。 买了那么多年的东西,人们早就习惯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基本逻辑。绝大多数人默认会认为在购车时选配了某硬件,那么功能的开启会是必然。 即便如此,我还是看不懂现在很多车企的玩法。 比如 smart 精灵#1(下称 smart#1)的座椅通风、加热和方向盘加热的订阅模式。 譬如高配车型标配前排座椅加热,可以订阅方向盘加热和前排座椅通风;中配没有前排座椅通风功能,前排座椅和方向盘的加热则需要订阅;低配车型连三项功能的硬件预埋都没有做。 即便这中间还包括了不少硬件配置的区别,比如高配版的扬声器数量为 13 个,中低配为 5 个,中间还是差了近 5 万元。 比如在高配用户看来,自己支付的 3 万元差价中是不是已经包含座椅通风的硬件价格,又为什么仍需要订阅付费,才能启用早已预埋在自己车里的功能? 原来溢价购买的是部分硬件的有条件使用权,而非拥有权。所以原本我们熟悉的以物易物(货币——物品)交易模式,在这里变成了车企二次创收的手法。被刻意模糊的定价逻辑,遭到消费者质疑也是正常的。 正是这样暧昧的收费态度,在我们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劝退了不止一位潜在车主。 所以,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么先进的商业模式,你们到底是跟谁学的? 写在最后 今天,我想久违地用个跨领域的小故事当做结尾。 手握极品飞车、FIFA 等全球级游戏 IP 的游戏大厂 EA(Electronic Arts),旗下还有战地、荣誉勋章等玩家们耳熟能详的军事题材游戏版权。同为十几二十多年的老 IP,前者因为 2021 年最新一部的《战地 2042》设计过于奇葩和令人发指的低完成度而口碑全面崩盘,后者直接在 2014 年因为作品的市场表现远低于预期,而被取消了后续作品的开发工作。 来看看这家行业巨擘是怎么失去用户的。 同样是 EA 旗下工作室 DICE 的作品,2010 年《战地:叛逆连队 2》(Battlefield: … 继续阅读

华为超级桌面:要卷赢行业,靠的是不卷

· Aug 11, 2022 333

正好赶上阿维塔 11 的发布,终于可以把华为 HarmonyOS 里面一个有意思的新功能拉出来聊聊了,这就是超级桌面。 前些日子,华为在线上举办了 HarmonyOS 3 发布会。没能等来千呼万唤还不来的旗舰机型 Mate 50 系列,倒是发布了一大堆 HarmonyOS 3 生态下的新品。大到 AITO 问界 M7,小到手表平板打印机。在手机阵地上暂时蛰伏下来的华为,是要在万物互联这条路上走到底了。 我也首发了号称「 真无线耳机里面最强悍的耳机」FreeBuds Pro 2,顺便为那些眼瞅着老板在演讲中频频自行「 加料」 的华为公关同事们捏一把汗。 图片来源:华为官网 虽然已经不是华为手机的用户,华为在 AITO 问界 M7 上演示的「 超级桌面」 功能,引发了我的浓厚兴趣。 先来看看官方的说法: 搭载最新 HarmonyOS 智能座舱的问界 M7,新增了超级桌面功能。可以让手机终端的应用无缝上车,让手机生态与车机生态融合共享。当前,超级桌面已经实现了 3400 多个应用、以及 200 多个头部应用无缝上车。 说得通俗点儿,就是 余承东在发布会上的原话是:「 手机上几十万、几百万个应用,全部可以进入车机」。 「 虽然看起来很小,但是除我们之外没有一家可以做到。这是我们 HarmonyOS 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带来的一个强大优势。」 余承东还不忘补上一句。 也许是还没到说好的 9 月份 HarmonyOS 3 上线的时间点,目前华为放出来的信息十分有限。目力可及的范围内,也没有太多的关注。 前后了解下来,会给人这样一种感觉:「 超级终端」 概念下的这个功能,有着不容小觑的潜力,而且对用户和车企来说,都存在着不同方向的利好。 先说我的结论: 之于用户,能够弥补很多实际使用中的缺憾,不再是车企给什么,用户用什么。因为应用矩阵完全来自用户的手机,罕有地把选择车载应用的主动权交到了用户手里。 之于车企,不用再费力不讨好地规划车载应用阵容、用户还不买账。 由小见大:谁都总有自己的小缺憾 GeekCar 的好朋友韭菜盒子小姐是一位特斯拉 Model 3 车主。除了有时会因为车载导航慢半拍、错过关键出口而导致多走冤枉路,关键内容应用的缺失也使得她在行车中更加依赖手机 App 和蓝牙连接。 作为文化品牌「 理想国」 旗下内容平台「 看理想 App」 的重度付费用户,韭菜盒子小姐曾经向我们表达过她对于车上没有看理想 App、以及其他几个常听的小众内容平台的遗憾。 我十分理解她的这种遗憾,梁文道的《八分》和窦文涛的《圆桌派》音频版也是我的心头好。专业播客平台「 荔枝播客」 在座舱领域缓慢的拓展速度、「 小宇宙」 等播客音频平台的缺席,也让人不得不为了收听体验的完整和连贯,而留在移动端,或借助蓝牙连接来播放。 所以对韭菜盒子小姐这种非常不典型的用户来说,如果能够移植到车载系统并真正用起来的话,体验会更加完整,看理想 App 那一年一千多的会员费用会更加物有所值。 另一位朋友小 Y 是位职业媒体人,经常需要去各处采访和交流。 在谈起车内应用的缺憾时,小 Y 表示,因为工作原因经常需要参与线上会议,自己又总在外面跑。所以,更多的时候还是在路上手机蓝牙拨入会议,自己只听不说。 同为媒体从业者,我也觉得小 Y 大可不必如此行业内卷。 「 如果车上有个腾讯会议就好了,我现在都用手机蓝牙连车机开会。必要的时候我会停在路边,毕竟安全第一。」 对于这个期待,小 Y 进一步补充了更具体的设想。「 希望能像手机一样做到应用分屏,比如屏幕左侧继续显示导航,右侧显示腾讯会议」。 这两位朋友的需求,只是发生在身边的小小例子,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也许有人会说,我没必要非得把这些场景放到车里。那我还是得反驳一句,对成年人来说,最大的自由是有得选。不违反安全大前提的情况下,我爱干什么就干什么。 HarmonyOS:本土作战 优势在我 按照电视广告的逻辑顺序,这时候该出疗效了。 还记得今年 6 月初苹果新版 CarPlay 发布时,我们曾经在报道的文章里发问: 面对新版 CarPlay,谁最慌? 有多位朋友在评论里猜测是华为和鸿蒙,当然更多的人是力挺华为。 话赶话说到这儿,超级桌面的几个明显优势,还要从华为这边说起。 首先就是华为手机巨大的总保有量。蔚来创始人李斌在解释造手机的动机时提到,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蔚来车主的手机品牌构成为苹果手机 50%,华为手机 40%,其他品牌手机 10%。 如果来自蔚来的这组数据没有很夸张的话,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受到制裁导致零部件短缺等不利因素影响,使得华为失去了在国内智能手机终端方面长期以来的销量王座。但在保有量方面,华为手机的体量仍是相当巨大的。 一份国内市场调研机构的报告显示,截至 2022 年年中,华为仍是国内活跃设备数量总量最多的智能终端品牌,落后数个百分点的苹果则位居第二。 余承东在 7 月末的 HarmonyOS 3 发布会上宣布,目前搭载鸿蒙 OS 的华为设备数已经突破 3 亿。距离 2021 年 9 月宣布的 HarmonyOS 用户数量破亿,刚过去不到一年。 来看一组对比数据:苹果 CEO 库克曾在 2021 年 1 月表示,全球活跃 iPhone 和 iPad 总数超过 16.5 亿;谷歌方面也在 2021 … 继续阅读

智能座舱的这些伪需求,到底该谁背锅?

· Aug 04, 2022 333

接下来要聊的话题,将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不说不知道,那些怒涛般接连出现的伪需求是怎么上车的? 伪需求怎么还分软硬?又是怎么跟组织架构扯上关系的? 领导:创新我来提,锅你来背,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你说伪需求就是伪需求了?我说不是! 理想 L9:为什么中枪的总是我?小鹏:谁说的,还有我。 规避伪需求的提出和落地,我们能做到吗?  (这是一篇万字长文,阅读的时间可能较长,建议大家先马再看。)  最近新学会了两个梗,大抵都是在调侃理想 L9 的座舱功能设计。 不好意思,又要提到理想 L9 了,谁让这辆车自带流量呢。 于是,我想到了那些看上去不合理的功能设计,想到了何小鹏引发的「 多屏无用论」,想到了 GeekCar 文章评论区的留言——好好造车才是车企的本分,搞这些花哨的东西都是伪创新、伪需求。 当然,喜欢与不喜欢是每个人的权利。不过类似的想法看得多了,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什么是伪需求?这些伪需求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在汽车这个早已成熟的制造行业里面频频落地的?这里面是人的问题,是组织的问题,还是时代的问题? 带着这些疑问,我和一位十分以及特别资深的产品经理——因为话题有些敏感,所以被强烈要求匿名,这里姑且称他为 Mr.K 吧。 我和 Mr.K,围绕着一系列关于伪需求和背后成因的话题,展开了讨论。 如果你也对车上乃至工作中的各种伪需求嗤之以鼻、痛心疾首,或者对背后的成因感兴趣,或者干脆就是想一起骂街,不妨来看看我们的这次对谈。 以下是对谈的实录,Mr.Yu@GeekCar 是我,另一位是 Mr.K。   Mr.Yu@GeekCar: 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状。大家公认智能座舱越来越卷,但是很多功能、设计出现在车上,能让人明显感觉到是越来越歪。而且在行业媒体与社交网络上也有很多「 伪需求」 的争论。其实我特别想知道, 这些伪需求是怎么冒出来的,谁提出来的,又是怎么落的地。 所以想跟一直在业务链第一线上的你们聊聊,看能不能解开我的我这些疑惑。 Mr.K: 行啊。你还别说,我也觉得时不时复盘一下挺好的,对自己的业务敏感度也是一种磨砺。你跟我说了之后,我还特意写了个思维导图,可惜没办法给你展示。 那就先从事实层面说说,我认为的伪需求,先从硬件和软件层面上来分。 我先问一句, 要说座舱里的伪需求,你最快能想到的是什么? Mr.Yu@GeekCar: 你还真问着了。你别看我之前写了在车上玩游戏的文章,实际上我觉得现阶段来说,在车上玩游戏就是个伪需求,软件硬件、交互、付费模式这些核心要素,连不成熟都还说不上,怎么跟大家都很熟悉的那些平台去比? 再比如说,前几天我看上汽又出了新的荣威 RX5,他们的屏幕是一块不算太长的横屏。他们的一个卖点,是那个屏幕可以在大概 30 公分的范围内左右滑动,可以从中间滑到左边。我觉得这不仅是功能上的伪需求,也是交互上的。 Mr.K: 你提到的滑动屏幕我突然想起来了,之前国内出过不止一辆车,整个前仪表台是能升降的。就用户的使用而言,我其实并不认为用户会需要这样一个设计,而且这种升降屏的实用性并不大。对开发来说,它带来的分布量其实是 double 的。而且它的 HMI 界面,其实需要设计至少两套来去适应。 与其有了已经 double 的那些工作量,还不如匀出一部分来,去把更加上层的某个应用做一些细化的工作。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伪需求。 Mr.Yu@GeekCar: 对,就是这个路数,请继续。 Mr.K: 第二个,3D 全息投影的智能助手 。这个也是硬件层面的,而且它是实实在在你能看到的硬件配置。这类的东西出现在今天你的座舱里,会让人觉得它既鸡肋,又奇葩。 我记得一汽的一款车,那辆车我们还真的去考察了,猛地一看可能给人感觉很酷炫,但从实用性上来讲真的存疑。而且因为它是升降机制的,升起来点亮之后,反倒影响了前方的一些视野空间。 不仅如此,还要放一个虚拟的二次元美少女在那里,我真的觉得不如蔚来 NOMI 来得好,也不如那些非拟人化的、抽象化的形象设计来得容易让人接受,比如 Siri。 狗尾草科技 Gowild 的虚拟形象「 琥珀」 图片来源:B 站 up 主:汽车之家 App 图片来源:新浪游戏 Mr.Yu@GeekCar: 过于具体的虚拟形象反而不容易讨好用户,即便你设计得再精妙。 Mr.K: 对, 衍生出来的还有车内各种虚拟实境的东西,其实我觉得前景都不太明朗。 这两年很火的元宇宙也好,或者说 VR、AR、XR 也好,反正各种 R 上车的话,可能车厂都没有想好它落地的一些实际场景就推出来了。 比如咱们都能看到,蔚来去年在 NIO Day 上宣布推出自己的 VR 眼镜和 VR 头显,还有车上观影的服务。但实际上我觉得从目前来看,还是比较鸡肋的,并不是客户真正想要的。尤其你不仅用不到,还要为它支付溢价的时候。 Mr.Yu@GeekCar: 是的,如果从单点单项的功能来看的话,当下各种 R 在车里的确很难支撑起来丰富的应用场景。请继续。 蔚来与 Nreal 合作的 AR 眼镜 图片来源:蔚来官网 Mr.K: 然后下一个就是刚才你提到的,在座舱里玩游戏这个事儿,这个值得好好说说。 因为工作原因,我尝试着在不同的车里玩了一阵游戏,比如小鹏,比如特斯拉,比如理想。 Mr.Yu@GeekCar: 理想 ONE 的座舱里有个吼吼龙的游戏对吧? Mr.K: 对,一个彩蛋游戏,纯靠语音跟车载智能互动的。还有就是特斯拉上的赛车游戏,用方向盘玩的,其实跟车辆本身匹配得还挺好的。 实际上,真正有多少人坐在车里边去玩游戏,这件事其实谁都没有说清楚。不知道社会面上有谁去做过真正的实地调研,也没有看过相关数据能够证实,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在车里边玩游戏。 咱们之前讨论过理想 ONE,它其实是用户在车内停留时间算是比较长的典型案例。但是这部分时间更多是用来在车内休息小憩,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打发充电碎片时间带来的无聊感,使你不得不留在车里面?尤其在冬夏两季,你其实不如在车里面吹着空调,谁还在外面待着?说句实在话,爱干什么干什么,有谁会去掰着方向盘玩游戏,又有谁会跟着语音助手一起嚷嚷半个小时,又有谁会一直抬着胳膊用手去不停地点触控屏?真要玩游戏的话,不如回家玩你的任天堂 Switch 和 PS5,对吧? Mr.Yu@GeekCar: 嗯,外设和交互一直都制约着在车里玩游戏的可能性。 Mr.K: 实际体验下来,这些其实都不太舒服。恰恰很多产品经理会想,有用户喜欢一个什么东西,我就要搬到车上。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谁也难保用户会不会喜欢,这就是伪需求。 所以说游戏也是其中一个。因为游戏实际到一些外设,包括手柄也好。我跟一些 Tier 1 的人聊过,他们甚至推出过用手机来代替手柄的一部分功能,然后通过手机的无线和蓝牙协议,去跟车上的大屏互动。这样的话,可以通过手机模拟出一个手柄来玩游戏。 创意挺好的,也特别减成本,用户不用再去单独购买手柄。 但是我觉得咱们还是回归一下:到底有多少愿意花时间在车内玩游戏?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在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游戏在车里更多的是噱头。 Mr.Yu@GeekCar: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