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百度赢了

· Jul 22, 2022 333

今天被百度刷屏了。 在今天的 2022 百度世界大会上,发布了第六代量产无人车、也是 Apollo 第 6 代 Robotaxi——Apollo RT6。 汽车和出行业务被放在了今年百度世界大会的第一趴,受重视程度可想而知,长着轮子的朋友们依然是今年的重头戏。 集度汽车 ROBO-01 概念车 如果不是前阵子集度汽车的 ROBO-01 概念车带来各种意义上的冲击感过于强烈,之前我们甚至有些期待今天开出来一辆什么样的车——用百度一直以来的说法,也许应该叫「汽车机器人」才是。 演播大厅里,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和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经理李震宇两人跟 Apollo RT6 站到一起的时候,我还是没有忍住发出了感叹:终于像是一辆汽车了。没有头顶着各种设备的「大包」,也没有方头方脑得让人随时想学着擎天柱大哥的声调,喊出那句著名的「汽车人,变形出发!」。 百度 Apollo RT6「这款车的外观其实越来越像现在的传统车了。但是它的内涵不一样,它搭载了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相当于搭配了一个具有 20 年驾龄的老司机。所以说这辆车它不仅仅是一辆车,也是一个好司机。」在向撒贝宁和与会媒体介绍 Apollo RT6 时,李震宇的表达十分自信。 仔细想想,Apollo RT6 的名字更像是取了单词「Robot」的首尾字幕缩写。淡化稍显空中楼阁缥缈感的「汽车机器人」概念,更加强调落地优势,也成为了今天的另一条明线。 百度 Apollo 有史以来最重磅的产品 与以往不同,百度前几代无人车多采用「基于成品车进行改装」的模式,最多是与主机厂合作得以更好地进行改装、开发以及控制成本。 而 Apollo RT6 却是一台真正为 Robotaxi 而生的「专用量产无人车」。 先来看一下 Apollo RT6 的核心信息: 产品定位:百度第六代量产无人车; 车身尺寸:长 4760mm、宽 1870mm、高 1650mm,轴距 2830mm; 产品价格:成本价 25 万元; 量产时间:2023 年下半年会小批量投入到萝卜快跑试运营; 部署规模:年规划产能会根据运营部署节奏,从万台到十万台逐步攀升。预计在 2025 年实现在 65 个城市运营,2030 年将覆盖 100 个城市。 从「星河」中来 阿波罗星河平台是面向无人驾驶的车型平台,和传统车企的车型平台概念有些类似,但不同点在于:除了相对成熟的车辆工程相关部分以外,又增加了无人驾驶相关的零部件及系统适配。 所以,阿波罗星河平台是一个「车辆工程和自动驾驶技术深度融合」的平台。而 RT6 正是基于阿波罗星河平台开发的第一款车型。 RT6 定位更偏向一款「无人驾驶跨界车」,在车辆造型、结构、空间优化几个方面,分别集成了 SUV 和 MPV 车型的优势。单从车型这一个方面来说的话,可以理解为一个放大版的广汽埃安 AION Y 或是合创 Z03。 合创 Z03 但作为一台「专用量产无人车」,RT6 在面对商业运营场景做了很多优化设计和适配,比如: RT6 的天窗结构与顶盖传感器套件进行了高度集成一体化设计。在满足车辆采光需求的前提下,对感知硬件布局进行了优化,与车身的融合度更高。同时,基于正向设计的优势还能够给感知硬件提供更大的视场角。 RT6 带有识别和提示的交互灯语设计,一处集成在车灯内,另一处放置在位置更高也更易被观察的车顶处。交互灯语可以向其他交通参与者进行提示以及反馈。 RT6 在商业运营这个场景下,为了给乘客提供便利进出,采用了 MPV 车型常用的电动侧滑门设计。 为「无人驾驶」而生 智能驾驶圈里那句最硬气的话「4 颗以下,请别说话」,如今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RT6 搭载了 Apollo 最新一代无人驾驶系统,全车配备 38 个感知硬件,包含 8 颗激光雷达、6 颗毫米波雷达、12 颗超声波雷达以及 12 颗高清摄像头。 激光雷达选用了 128 线半固态激光雷达,虽然百度没有明确指出激光雷达的品牌及型号,但大概率使用的了与集度同款的「禾赛 AT128」。 8 颗激光雷达中,有 4 颗集成在车顶作环视,另外 4 颗布置于车身作补盲。 车顶的 4 颗激光雷达将作为感知系统中的「主雷达」,而布置于车身四周的补盲激光雷达将负责对紧急 Cut-in 场景、低矮物体以及道路静态物体的补充识别。 除了感知硬件外,RT6 还搭载了算力达到 1200 TOPS 的「车规级高算力主冗双计算单元」。 RT6 的整车硬件及自动驾驶套件零部件全部符合车规级,并且从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实现了整车全冗余。 … 继续阅读

深耕中国的百年老店——采埃孚 2022 年技术日

· Jul 21, 2022 333

随着汉诺威国际商用车展(IAA Transportation)日益临近,采埃孚举办了他们的 2022 年技术日活动。当日,采埃孚在其位于德国简孚森(Jeversen)的测试场展示了一系列最新的创新成果和领先技术。 一边是在疫情、缺芯与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带领公司保持增长,一边是持续加大在中国这个最大单一市场的投入。2023 年初即将离任的现任掌门人,采埃孚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沃夫翰宁·施艾德(Wolf-Henning Scheider)向与会人士分享了多项最新业务进展。 从下一代电驱动系统,到基于 AI 的数字化车队管理平台,再到自动驾驶开放平台。这家老资格的全球顶级汽车供应商,正致力于在商用车与乘用车等不同领域之间,实现自动化和电驱动等技术及能力的共享。 采埃孚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沃夫翰宁·施艾德(Wolf-Henning Scheider)发力重型车辆 商用车的下一代电动出行方案 「 新的商用车解决方案事业部(CVS)成立仅仅六个月,即凭借新技术拿下了重要的客户订单。」 这条消息被放在了新闻稿最显眼的位置。 这对采埃孚负责商用车解决方案事业部、工业技术事业部及物料管理业务的董事威尔海姆·雷姆(Wilhelm Rehm)领导下的 CVS,乃至整个采埃孚来说,无疑是个相当提气的好消息。 和沃夫翰宁·施艾德一样,威尔海姆·雷姆也即将在 2022 年底功成身退。这位采埃孚商用车业务的负责人,在 2020 年成功领导了对车用电子制动、稳定性、悬挂和传动控制系统供应商威伯科(WABCO)的收购及其后的整合,并在 2022 年初成立了新的商用车解决方案事业部(CVS)。 采埃孚负责商用车解决方案事业部、工业技术事业部及物料管理业务的董事威尔海姆·雷姆(Wilhelm Rehm)采埃孚全球首发的 CeTrax2 系统,是用于重型商用车的集成式、模块化电驱动系统。该新型系统同时兼顾出色的功重比与高度集成化的紧凑型设计,能通过无动力中断换挡持续输出高达 360 千瓦的功率并提高效能。 该系统还搭载了多项高端技术,包括发夹电机、创新的冷却系统以及碳化硅逆变器,而这些技术都借鉴了采埃孚在乘用车领域的专长并做了适配性调整。2023 年,采埃孚将与一家国际主机厂合作,实现该系统的批量供货。 活动上并未透露这家合作伙伴企业的名称。 采埃孚 CeTrax2 系统 采埃孚将智能技术和控制系统无缝整合在卡车和挂车上,以独特的优势系统性地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通过为创新的卡车和半挂车配备一整套最新的安全和增效技术,采埃孚展示了其整车匹配能力。这种能力的建立,是以推动行业迈向「 零事故」 和更高效率为目标。 威尔海姆·雷姆表示:「 车辆自动化、网联化和电动化的趋势对主机厂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技术开发。凭借采埃孚广泛的集成化解决方案,我们在提供前沿技术的同时,也减少了客户的开发成本。」 采埃孚 SCALAR 专为车队运营商打造的管理平台 新冠疫情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全球公共交通和物流行业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物流行业来看,疫情导致的货运司机减员已是常态。据央视报道,国内的货运司机队伍已经出现了 1000 万人左右的从业人员缺口。 在形势向好之前,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平台,最大限度提升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采埃孚在全球推出了专为商用车队打造的新型数字化解决方案 SCALAR 平台 , 可提供全自动、基于人工智能的规划、路线和调度解决方案。。该平台的目标是实现高效的「 交通即服务(Transportation-As-A-Service,TaaS)」 模式。 采埃孚 SCALAR 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将多项商用车的车载技术与第三方系统整合并连结起来。该平台将助力车队运营商优化运营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规划的可靠性以及货物和乘客的安全水平。 采埃孚期待 SCALAR 平台能够成为客货运输行业不可或缺的伙伴。  下一代自动驾驶开放平台 ADOPT 2.0 为了展示从零部件制造到自动驾驶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先进性,采埃孚还发布了 Orchestration 解决方案,以及下一代自动驾驶开放平台 ADOPT 2.0。 Orchestration 解决方案可以充分利用采埃孚丰富的产品以及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通过不同产品优势的协同,为客户带来更有价值的系统服务。 ADOPT 2.0 承载了采埃孚专业技术的自动底盘控制解决方案,可实现 20 km/h 以下的端到端园区内低速自动驾驶场景。此外,采埃孚还将展示 ADOPT 3.0,满足 80 km/h 以下的高速公路集货点间(hub-to-hub)自动驾驶场景。 采埃孚自动驾驶开放平台 ADOPT 乘用车也没有落下 新型电动线控转向系统 从传统的机械传动到如今的电信号传递,为了迎接自动驾驶的到来,智能汽车需要响应更快、精度更高、更智能的线控技术体系。在 2022 年技术日活动上,采埃孚展示了其全新车辆前桥线控转向技术。 采埃孚集团首席执行官沃夫翰宁·施艾德(Wolf-Henning Scheider)表示:「 采埃孚全新的电动线控转向系统是一种尖端线控技术,采埃孚全面的产品组合将助力集团在极其激烈的竞争中占据独一无二的行业领先地位,实现完全自动化的线控车辆控制。」 他补充道:「 我们各个事业部紧密合作,不断优化彼此技术共享所带来的价值。采埃孚新型线控转向技术是实现乘用车高级别自动驾驶的重要前提,秉承『 一次开发,全域应用』 的理念,该技术也将应用于商用车自动驾驶领域。」 线控转向技术完全通过电子信号将驾驶员指令传送至转向系统,因此方向盘与前桥之间无需机械连接。按照采埃孚的预期,线控技术有望在车辆纵向、横向和垂直运动控制等方面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采埃孚为线控执行器提供支持的新一代软件可随时在线升级,以确保该技术始终处于行业前沿。 目前,采埃孚的新型线控转向系统已获得了几个主要客户的订单。 采埃孚电动线控转向系统 立足中国市场 应对全球挑战 作为一家入华 40 年以上的全球汽车供应商,中国市场在采埃孚公司的规划中,不可谓不重要。 在群访中,谈及中欧国际政治局势变化对商业活动的影响时,沃夫翰宁·施艾德表示,他不认为采埃孚在政策层面上会有任何变化。当下,进一步扩展沈阳工厂的同时,采埃孚正在沈阳建造第二工厂。中国已经是采埃孚最大的单一市场,采埃孚在中国的投资将会持续。在接下来的一年半里还会继续投资,兴建新的工厂,规划更多的产品。 「 十年前,我们很多的零件都是从欧洲或者国外进口的,但是现在都已经实现了国产化。」 沃夫翰宁·施艾德说道,「 世界是个地球村,国家间是互联互通的,我们今后在技术领域还需要加强合作。因此,我们的宗旨不变,战略不变,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持本土化。」 在全球商用车市场,采埃孚唯一稳定的市场就是中国。随着在中国区产能的不断提高,采埃孚的产品不仅能够供应中国本土客户,同时也从中国出口到了北美和南美等地区。 「 我们是一家跨国企业,总部设在德国。但是我们的能力、知识、技术遍及全球,包括在中国的广州、上海等都设有研发中心。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全球,而且我们的分销中心也遍布全球。同时,我们公司总部也有区域性的供应商和供应网络,这是更加贴近市场的一个走向。」 沃夫翰宁·施艾德表示。

全球部署超 5 亿个节点,这个总线技术为汽车智能化趋势下数据狂飙开道

· Jul 18, 2022 333

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演变为移动出行空间的理念趋势之下,车载功能越来越复杂,指数级增长的数据传输及实时性处理,对汽车内部通讯网络提出高带宽、低延迟和高可靠性的全新要求,已成为汽车制造商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在业界各大半导体厂商纷纷祭出的杀手锏中,亚德诺(ADI)公司的 GMSL(千兆多媒体串行链路)凭借更快聚合数据、能够保持用于安全应用的数据的完整性、支持系统在车辆的多个屏幕上显示不同内容等优势,在接近 20 年的进化历程中逐渐脱颖而出,成功于全球车辆中部署超过 5 亿个 GMSL 通讯节点,助力汽车实现更舒适智能的驾乘体验与更安全的自动驾驶目标。 汽车智能网联大风起,GMSL 铺设数据传输的「 高速公路」 高级辅助驾驶系统、高清影音娱乐、多传感器融合、车身智能控制等都变得愈加复杂,并逐渐成为智能汽车的标配,这些配置模块之间的控制信息和音视频数据吞吐量少则数百 Mbps,多则可达几十 Gpbs,在传统汽车中是无法想象的量级。因此,实现高速、高可靠、低延时的数据传输系统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相较并行总线,SerDes(Serializer/Deserializer,串行器/解串器)是当前主流的时分多路复用、点对点的串行通信技术,不存在信号线间的干扰,而且也没有同一时序要求,只需提高频率就能进行更高数据流传输,能有效满足车载高带宽数据实时传输需求。据研究机构 Kingpin Market Research 预测,至 2026 年全球车载 SerDes 市场规模将从 2020 年的 1.94 亿美元增至 3.49 亿美元,2021-2026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10.3%。 ADI GMSL 技术作为 SerDes 的一种,串行器与解串器芯片的互操作性允许链路两侧使用不同接口,广泛适用于车内 UHD 视频、音频、控制信息、组合传感器等数据的高速传输。GMSL 通信介质支持长达 15m 同轴电缆或 10m-15m 屏蔽双绞线电缆,具有相当大的配置灵活性和成本优势,同时满足汽车行业最苛刻的电磁兼容要求。 GMSL 串行/解串数据传输架构示例图 随着汽车总线技术的不断演进,ADI GMSL SerDes 产品也持续迭代升级——2004 年问世的 MAX9247/9248 是 GMSL 第一代产品, 1Gbps 的速率最大能传输 3 百万像素(1080p/30fps)的视频流数据;2017 年 GMSL 第二代产品的出现,整合了复杂的诊断功能,并将带宽提升至 6Gbps,可轻松传输 8 百万像素(4K/30fps)的视频流数据;如今 GMSL 第三代与第四代产品传输速率可达 12Gbps,在面向未来汽车信息娱乐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所要求的高带宽、复杂模块互连和数据完整性保障上,相较行业其他解决方案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 ADI 在 GMSL 差分信号传输产品上的研发历史 智能座舱多屏化演进 「 不止于大」 梅赛德斯-奔驰母公司戴姆勒首席设计官戈登瓦格纳曾指出「 屏幕是通往数字世界的窗口,屏幕是新的马力」。目前汽车座舱内除了中央控制台以外,驾驶控制装置的仪表板和后座娱乐显示屏的尺寸都在不断增大,分辨率也逐渐增加。不仅如此,汽车制造商还积极尝试增加后视镜显示屏来投射来自后置摄像头的图像等。未来的高清多屏互联不仅是尺寸更大、画质更清晰,还更灵活地与智能车机系统有效互联,将极大提升用户的驾乘体验,开辟完美「 第三生活空间」。 中控显示屏越来越大越高清,对视频数据信息传输的带宽需求越来越高 从实现架构来看,车内显示屏数量与分辨率的提升,与车载 SoC 系统的互联复杂度与日俱增,一芯多屏架构将有望取代单芯单屏的传统方案,利用硬件虚拟化技术,在同一套硬件平台中实现对多个屏幕显示与交互的控制。基于 GMSL SerDes 技术可实现视频源数据从处理器单元到各个车载显示屏的回传,在多个屏幕上显示不同内容。作为一种双向的传输连接,GMSL 也能进行控制信号的传输和多路集成,例如显示屏的触摸检测与信息处理等。由于一个 GMSL 串行器最多可驱动四个解串器,因此理论上可同时传输四块屏幕的数据信息。 在支持车内显示屏像素的提升上,目前主流的 GMSL 第三代产品已能实现 800 万像素 4K 分辨率的视频数据传输,这得益于 GMSL 支持 VESA 和 MIPI 的显示串流压缩技术(DSC),该技术针对高端电子设备的高质量音视频传输需求,能实现 3:1 无损压缩的视频信号传输。 此外,兼容不同类型车载屏幕的数字接口是高速通讯链路设计的另一挑战,GMSL 不仅支持显示屏主流的 DP/eDP、DSI 等接口,也能支持绝大部分高清摄像头视频数据传输应用到的 MIPI CSI-2 接口。值得一提的是,GMSL 各代产品在芯片管脚上兼容 PCB 的设计,使新一代 SerDes 芯片可向前兼容匹配,帮助客户无缝进行 SerDes 产品的升级替换,降低整体成本的同时简化座舱系统的数据传输链路布局设计。 ADAS 影像高速传输需与数据安全并重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进入落地关键期,体现到整车上是越来越多新车通过高分辨率摄像头来满足智能驾驶时代对于环境感知的高标准。伴随 ADAS 逐渐升级和加速渗透,叠加各车企硬件冗余性高,预计至 2025 年平均单车高清摄像头搭载量有望接近 10 颗。与此同时,800 万像素摄像头渗透率的逐渐走高,让车能「 看」 得更清更远更广,满足更多应用场景需求。 由于摄像头通常只负责采集输出原始的视频信号,除了更高像素的「 眼睛」 外,还需无损无延时的传输「 视觉神经」 以及高算力的中央处理器「 大脑」。更高帧率和分辨率的视频信号传输给总线带宽带来更大压力,ADAS 系统实时接收信号并加以分析作出响应,还需考虑实现整个系统的成本和功耗。 GMSL 全面支持 ADAS 系统所要求的高速数据传输和信号完整性保障,包括摄像头的超低功耗运行、传感器数据的快速汇聚等。由于 GMSL 技术具备视频切割功能,以 GMSL 四通道解串器 MAX9286 … 继续阅读

当全球第一的云服务提供商走到台前

· Jul 18, 2022 333

丰田、大陆、Mobileye、Uber、Lyft、麦格纳、Zoox……这一长串名字中,既涵盖了传统汽车巨头、探索自动驾驶未知领域的先锋,又有制造业巨擘和出行平台的资深玩家。串联起这些企业的,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亚马逊云科技(Amazon Web Services,AWS),通称亚马逊 AWS,全球最大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在世界各地,从快速增长的初创公司、大型跨国企业到主要政府机构,都在使用 AWS 来降低成本、加速创新。 2022 年 7 月 13 日,亚马逊云科技(以下简称亚马逊 AWS)在北京举办的媒体沟通会上宣布,全球领先的互联汽车服务提供商 WirelessCar(维瑞联行)选择亚马逊云科技为首选云服务提供商,构建领先的互联汽车解决方案,打造全场景服务能力。 借助亚马逊 AWS 覆盖全球的基础设施,以及存储、数据库、无服务器计算、安全、物联网等云服务,WirelessCar 构建高弹性互联汽车解决方案,连接全球超过 900 万辆联网汽车。在亚马逊 AWS 相关云技术的加持下,WirelessCar 将帮助汽车行业客户实现车端到云端的全程加密,全面保障车辆数据安全和合规。同时,帮助客户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分析,为消费者实现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和体验。 「 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正在重塑汽车产业价值链,车云一体化成为了汽车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亚马逊云科技以领先的技术、服务、全球实践,与广泛的汽车行业合作伙伴网络成员合作,赋能客户自动驾驶开发、车联网构建,并向软件定义汽车转型。」 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战略业务发展部总经理顾凡表示,「 作为创新的引领者、技术的赋能者以及行业的实践者,亚马逊云科技将加速布局,赋能汽车行业客户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在汽车『 新四化’ 的征程中建立自己的护城河。」 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战略业务发展部总经理 顾凡 活动上,路特斯(LOTUS)科技智能驾驶 CTO 潘坚伟博士、WirelessCar(中国)首席架构师郑岩作为合作伙伴代表,向与会媒体分享了亚马逊 AWS 为汽车业务提供赋能的实际案例。 据了解,亚马逊 AWS 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伙伴涵盖了全球前十大整车厂商、一级供应商,以及汽车科技企业,已经有 100 多家专注为车企提供服务的企业选择亚马逊 AWS 成为合作伙伴。 会后,WirelessCar(中国)首席架构师郑岩接受了 GeekCar 的采访。 强大算力和机器学习服务 赋能自动驾驶加速落地 作为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巅峰,自动驾驶需要强大算力、机器学习和推理能力,并依托海量的数据进行算法训练和仿真验证。云计算的海量计算和存储资源,能够实现超大规模的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和仿真集群,从而加快自动驾驶产品落地。因而,在自动驾驶赛道的激烈竞争中,云服务提供商在这些方面的技术和能力成为了帮助车企制胜的关键。 数据贯穿自动驾驶研发的每一个场景,亚马逊 AWS 以自动驾驶数据湖为中心,帮助车企构建起端到端的自动驾驶数据闭环。借助具有近乎无限扩展能力的 Amazon Simple Storage Service(Amazon S3,云上对象存储服务)构建自动驾驶数据湖,实现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分析、数据标注、模型和算法开发、仿真验证、地图开发以及 DevOps 和 MLOps,车企就能更加容易地实现自动驾驶全流程的开发、测试和应用。 在自动驾驶技术中极具难度和挑战的数据标注、模型和算法开发、仿真验证环节,亚马逊 AWS 的机器学习服务 Amazon SageMaker 以及 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Amazon EC2)弹性计算服务具有领先优势。在数据标注环节,通过 Amazon SageMaker Ground Truth 能够轻松完成各种车辆、场景和用户数据的自动化标注,创建符合要求的训练机器学习模型的高质量数据集。在仿真验证阶段,尤其是针对超大规模仿真,Amazon EC2 弹性计算服务的 Spot 实例可以提供百万 vCPU 级别的低成本算力,最多可节省 90%的成本,加快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落地。 全球资源和无服务器服务 赋能车企全球布局弹性车联网 车联网是未来车辆智能化服务的基础,已经成为汽车生态服务系统的核心,是汽车业务在云上的重要应用场景。在构建车联网服务的过程中,车企随着业务的拓展,需要全球统一部署,实现高可用和安全连接,并满足全球运营的安全合规要求;为了适应车联网业务的弹性需求并降低运维难度,车企需要利用全球统一的架构、微服务和无服务器计算等现代化服务,构建弹性敏捷的车联网架构。同时,车企需要选择全球车联网合作伙伴,将更丰富的服务生态和内容接入车联网,构建全面的服务体系,并基于海量数据提供增值服务,提升客户体验。 目前,亚马逊 AWS 的基础设施遍及全球 26 个地理区域的 84 个可用区,可以让车企在各个地理区域轻松构建车联网平台,带来更高的稳定性和更低的延迟。车联网数据的安全合规始终是重中之重,亚马逊 AWS 支持 98 项安全标准与合规认证,几乎满足客户在全球各个地区的安全合规需求。亚马逊 AWS 的 Amazon Lambda 无服务器计算以及微服务,帮助车企构建现代化、无服务器的弹性敏捷的车联网架构,不仅满足车联网业务的弹性需求,而且帮助其节省成本,降低运维难度。 基于车联网数据湖,车企还能够借助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提供越来越多的数据增值服务。例如利用亚马逊 AWS 机器学习服务 Amazon SageMaker 等,结合充电和电池管理数据,能够实现电动汽车的电池故障预测,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亚马逊 AWS 在全球的合作伙伴网络,能够为客户提供物联网、数据分析、互联移动、边缘计算、充电管理和服务、地图导航等各类车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和平台服务。此外,车企可依托亚马逊全球业务体系,集成亚马逊智能个人助理 Amazon Alexa,为用户提供车内语音交互,轻松获取丰富的亚马逊内容,包括 Amazon Instant Video、Amazon Audible、Amazon Music、Amazon FireTV 等,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全方位布局 赋能车企实现软件定义汽车 软件定义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软件深度参与到汽车定义、开发、验证、销售、服务等过程中,催生了汽车行业各层面对云原生平台、工具和最佳实践的需求。软件定义汽车转型需要方方面面的云服务能力,如数据湖、物联网、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同时更需要与整个行业生态系统一起合作,共同提供创新的技术和服务。 亚马逊 AWS 全方位布局,赋能车企实现软件定义汽车。 一是参与 ARM 发起的可扩展开放架构 SOAFEE,强化 ARM 架构处理器 Amazon Graviton 与车端和车联网边缘的处理器厂商之间车云环境对等,让车端软件开发与云端软件开发实现统一; 二是与黑莓(BlackBerry)合作构建 … 继续阅读

安谋科技发布「星辰」STAR-MC2 车规级嵌入式处理器

· Jul 14, 2022 333

脱胎于 Arm 公司中国子公司,安谋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安谋科技」)经过十余年的深耕,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头部芯片 IP 设计与服务供应商。 近日,安谋科技正式推出自研新一代「 星辰」STAR-MC2 车规级嵌入式处理器,以及面向多场景应用的全新「 玲珑」V6/V8 视频处理器。作为安谋科技自研 IP 业务的最新成果,两款处理器将进一步扩充安谋科技自研产品的布局版图,为智能物联网、汽车电子、移动终端、基础设施等领域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解决方案,赋能智能计算生态的构建。 依托成熟的 Arm 技术生态,安谋科技的自研 IP 产品矩阵也在日益丰富。时至今日,安谋科技在国内的授权客户超过 300 家,累计芯片出货量突破 250 亿片,拉动了下游年产值过万亿人民币规模的科技产业生态。 安谋科技联席 CEO 刘仁辰表示:「 我们非常高兴推出『 星辰』STAR-MC2 处理器以及『 玲珑』V6/V8 视频处理器,两款新品的发布充分体现了安谋科技在深入做强本土研发、持续赋能产业创新方面的努力,以及在智能计算领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技术储备。安谋科技始终秉承初心,通过积极打造 IP 和核心技术,加大生态建设投入,为产业和合作伙伴带来更多技术、创新和服务,助力国内产业智能化发展。」 「 星辰」STAR-MC2:车规级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 「 星辰」STAR-MC2 是首个本土研发、支持功能安全设计的车规级嵌入式处理器,基于最新的 Arm®v8.1-M 架构设计,在数字信号处理、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能够帮助客户简化开发流程并加速产品上市,更轻松地应对智能物联网、汽车电子等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图 1:「 星辰」 STAR-MC2 处理器概览 在数字经济建设的推动下,物联网市场对处理器的需求强劲且持续,一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对处理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同时,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快速发展,符合功能安全的车规级处理器需求也日益增长。 「 星辰」STAR-MC2 处理器通过引入 Arm HeliumTM 技术,相较于上一代产品,实现了标量性能提升 45%,矢量性能提升 200%,人工智能(AI)处理能力提升了 9 倍,更高的计算密度和能效比能够满足智能物联网设备日益增长的性能要求。基于 Arm TrustZone®技术以及对软硬件一体平台安全架构(PSA)方案的兼容,「 星辰」STAR-MC2 能够充分保护物联网和车载设备的信息安全。此外,「 星辰」STAR-MC2 处理器满足 ASIL-D (ISO26262)/SIL3 (IEC61508) 的要求,可帮助汽车芯片厂商简化芯片开发并加速符合车规级要求的认证。 在「 星辰」 STAR-MC2 处理器的研发过程中,安谋科技和 Arm 在产品规格定义、开发流程、微架构创新、生态扩展等领域展开了紧密合作,使「 星辰」 STAR-MC2 处理器融入了 Arm 在生态系统、应用程序、工具层上的优势,并在指令集、总线协议、调试方法、低功耗设计、标准软件库支持等方面都与 Arm 的技术体系保持一致,加速客户产品的应用落地。 「 星辰」 STAR-MC2 处理器不仅满足本土厂商在智能物联网、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前沿需求,安谋科技与 Arm 公司也正持续探讨面向海外市场授权该处理器的计划。  「 玲珑」 V6/V8:面向多场景应用的高效视频处理器 「 玲珑」 V6/V8 视频处理器是为满足主流市场不断增长的 4K/8K 实时编解码需求而设计的高效视频处理器,具有配置灵活可定制、编解码性能优异、面积小等优点,能够为手机终端、智能安防、汽车、数据中心、航拍记录仪、电视娱乐等应用场景提供高清视频编解码能力。 图 2:「 玲珑」V6/V8 视频处理器概览 「 玲珑」V6/V8 视频处理器单核性能可达 4K@30fps 编码或 4K@60fps 实时解码,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分别提供 1-4 核、4-8 核等多种配置,轻松实现线性扩展,达到 8K@60fps 编码和 8K@120fps 解码的能力,既能够满足 AIoT 设备 4K/8K 超高清摄像头需求,也支持数据中心单芯片超过 200 通道的编解码需求。 「 玲珑」V6/V8 视频处理器支持长参考帧,节省传输带宽并显著提高图像质量。通过采用融合编解码的一体架构设计,「 玲珑」V6/V8 视频处理器能够有效减小芯片面积,显著节省存储空间并降低整体系统的成本和功耗。 同时,安谋科技「 玲珑」 产品研发团队还特别针对视频编解码标准复杂多样性的特点,提供了多实例、全方位的软件及固件工具,以满足客户终端业务的个性化需求,即使芯片生产完成,也可以通过改动固件进行扩展和提升。 对于此次两款新品的发布,安谋科技产品研发负责人刘澍进一步指出: 「 『 星辰』STAR-MC2 处理器强化了安谋科技在智能物联网、汽车电子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 玲珑』V6/V8 视频处理器则和『 玲珑』ISP 处理器组成了更为完整的多媒体生态系统。从通用处理、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到图像、视频专用处理器,安谋科技的自研 IP 产品矩阵日益丰富。今后,安谋科技将始终围绕国内产业对核心技术的需求,持续推动产品技术的演进迭代,同时不断优化产品间的高效协同,与本土芯片设计企业携手成长。」 启动生态伙伴计划:协同产业上下游推动生态创新 随着两款自研新品的亮相,安谋科技生态伙伴计划也随之启动。安谋科技将依托成熟的 Arm 技术生态与自研 IP 产品矩阵,通过战略合作、产品技术支持、协作项目、联合营销等形式与生态伙伴共建上下游产业生态,共同推动各领域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工具链、行业标准以及社区联盟等生态环节的发展,促进中国智能计算生态的创新和繁荣。

谁还不能在车里多来几块屏幕了?

· Jul 12, 2022 333

图片来源:HotCars   这两天,何小鹏的新观点又火了。 具体事件是何小鹏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 「 比较坚定反对车里有很多个屏幕」,具体说辞是何小鹏认为 「 屏幕多的基础是车里有很多人。但一台车里多少时间有多少个人需要乘上一个比例系数,每个人用不同的屏幕,这在投入产出比上没有太大的价值」。 截至我码字的这段时间,知乎上的 该问题 已经有了 180 多万的浏览量,近 900 位关注者,而且每过几分钟都会有大几千的浏览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涨。 大几百条的回答里,各路资深前辈都有加入讨论,而且结论风向少见的一致:出于各种角度,部分或完全认同。 也许是觉得不过瘾,也许是觉得何小鹏意有所指,大家纷纷有意无意地@起了上个月发布的理想 L9。网络上更有媒体同行在解读中,将下个季度上市的小鹏 G9,与作为直接竞品的理想 L9 联系起来,认为何小鹏这是在不点名地「 有的放矢」。 何小鹏说的≠大家理解的 何小鹏是在拿上个月发布的理想 L9 开刀拉踩吗? 假设何小鹏话里话外说的就是理想 L9,我们可以顺势分析看看。按照理想汽车宣传的「 五屏三维空间」,既有直观理解下的中控屏、副驾娱乐屏、后舱娱乐屏,也包括了大胆取代仪表盘的 HUD,还有方向盘上的安全驾驶交互屏。 何小鹏原话说的是「 投入产出比」,既然仪表盘被 HUD 和安全驾驶交互屏坚决地取代了,中控屏也是现在几乎任何一台智能汽车的标配,那么最有讨论价值的就是副驾娱乐屏和后舱娱乐屏了。 理想 L9 智能座舱 让我们回到宏观层面。 中控屏是给谁用的?是主驾,或者主驾和副驾。正因为涵盖了日常的驾驶行为,所以最完整的信息输出、最全面的控制功能都会集中在中控屏上。 副驾屏是给谁用的?基本上只能是副驾。这个位置上可能会是伴侣、年龄稍大的孩子或是朋友。毕竟日常通勤与家庭出行不是达喀尔拉力赛,副驾驶坐的不是领航员,也不用看着路书跟驾驶者不停沟通。实际上,副驾人员参与驾驶行为的意义并不大。从行为上来分析的话,如果不是跟主驾不停地聊天,副驾人员到底是看屏幕还是看手机,本质上没有区别。 一些采用三联屏或超长屏设计的车辆,如福特 EVOS、北汽极狐阿尔法 S 等,会设法让副驾参与到驾驶行为中来。譬如,让副驾在自己一侧的屏幕上规划导航路线,再通过指定的交互手势,将导航界面分享到中控屏上。或者直接控制车内扬声器播放的内容。 福特 EVOS 座舱 福特 EVOS 分屏模式示意(非量产版本仅供参考)也许有人会说,副驾在公放环境下看视频也好玩游戏也好,声音对主驾来说都会造成打扰。不好意思,现在配有副驾娱乐屏的很多车辆,都是能够连接蓝牙耳机进行单独输出的。例如主打「 科技豪华」 的高合在第一款车型 HiPhi-X,通过设计将 19.9 英寸的大屏与驾驶空间做出了明显的区隔,将副驾人员的视野固定在较低的位置,来强调副驾娱乐的沉浸感。 这才是何小鹏说的屏幕利用率。 高合 HiPhi-X 座舱 后舱娱乐屏是给谁用的?各个年龄段的家人,或者朋友,总之是完全无法参与驾驶行为的乘员。不管是看流媒体视频,还是连上游戏机玩游戏,或者接上麦克风变成移动 KTV,都是为所有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而不是让智能手机或闭目养神成为唯二的选择。 认为家庭出行孩子不用管的人,一定没体验过精力与好奇心正值爆棚阶段的小小乘客,在驾车过程中带给老父亲老母亲们的无奈。 图片来源:Pexels 在我们面向智能汽车车主的一组深度用户调研中,有用户就提出了「 车内娱乐是基于家庭客厅场景推导出来存在的,而不是要让座舱学习客厅」。无论是最适合娱乐的横屏,还是更适合交互的竖屏,受设备位置和操作体态影响,中控屏明显不适合过于复杂和冗长的操作,更不适合脱离外设的互动游戏。 让我们再打个比方。对于车上唱 KTV 的功能,也有不少人觉得匪夷所思,甚至嗤之以鼻。原本跟社交属性和空间私密性强关联的 K 歌娱乐,不管是停在露天停车场,还是疾驰在高速公路上,怎么看都有些社交牛 X 症。 同样是在用户调研中,去年 9 月发布之初第一时间购入麦克风的蔚来车主对我们表示,座舱 KTV 的使用频率较低,多则一个月一次,少则两个月一次。但这位用户仍然很满意,认为是多了一种能跟孩子共同投入的健康娱乐方式。 这不是个例。近一半的用户表达了类似的意愿: 不一定常用,但是你得有 。 「 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 via 知乎 何小鹏说太多的屏幕是浪费,这话没毛病。各家厂牌没能找到实际场景的话,屏幕就成为了变相的产品溢价,变成了用户在为产品经理的狂妄买单。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当车厂展示出来的不是一个一个碎片化的功能或噱头,而是能够在场景中落地的需求时,更多屏幕带给用户的是更多的可能性。 说到底,屏幕只是系统和生态的载体,是场景与需求的终端。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类的思考不会只是单线程,脑子里思考的不止一件事。同样,并不是说车企与供应商在智能座舱与用户场景中发力,在「 制造汽车」 这个主业上就是不务正业了。 很多人都喜欢用手机打比方。功能机时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只能用手机来进行声音或简单文字的联系,所以手机厂们拼的是设计,传达的是价值,聊的是身份认同感。 后来,手机有了更快的网络,有了更大更好的屏幕,有了更强的影像摄录功能,甚至有 AI 算法帮助用户降低拍出好照片的门槛。硬件与配置的升级换代是一方面,核心仍是前仆后继的开发者们,通过应用与功能的不断迭代,将更好的体验带给使用者们。 因 AI 影像能力而闻名的华为 P20 系列 硬件只是木桶效应中的一块块木板,真正决定这桶水能装多少的,是软件,是体验,是场景,是洞察,是理解。 让我们想得更远点儿,等到真正的完全自动驾驶已经普及、上车只为进行单纯的移动行为了,你想在车里干什么?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说,我爱干什么就干什么。 写在最后 还记得去年在进行《智能座舱情报局|能动口,绝不动手——小鹏 P7》这篇评测的时候,我还对 GeekCar 小胖子感慨:坐在这车里的感觉很神奇,无论是双音区识别的配置,还是前排相对更好的空间感,都让这车的前后排完全不是一个感觉。再看看顶尖水平的智能语音,还有这个造型设计,这车大概是面向那些年轻的单身人士,或是未婚未育情侣的吧? 小鹏 P7 即便考虑到车型定位的不同,我的看法到今天也没有改变。而因何小鹏的观点而起这个话题,实际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对于他人的需求和痛点,我们只是没办法真正代入角色去设身处地去了解而已。 最后,我想久违地用个小故事做结尾。 大学毕业后刚开始工作那段时间,PC 游戏仍然是我最核心的娱乐方式,尤其喜欢快节奏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为了更好地拓展感知能力,提高「 作战」 效率,于是决定入手一款好一点儿的游戏耳机。 在百转千回地反复比对了近一个月之后,我斥 200 元「 巨资」 从淘宝购入了某北欧外设品牌的入门级产品。除了有些夹头之外,整体甚是满意。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触淘宝这种新兴的线上购物方式。 中午工作餐时跟同事聊起来这次购物体验,直接被反呛「 你是不是傻?」、「 为什么不直接去中关村店里买?」 带着被嘲讽的不悦,我给他算了笔账: 最经济方便的交通方式是坐地铁,路上往返也要共计两个小时以上; 我不会一个人「 进村」,至少得叫上一个朋友,既然是陪我,好歹得请人家吃个午饭; 线下至少要比线上贵 50 元以上,还是很难砍得下来的价格; 林林总总算下来,金钱成本相较于淘宝购买几乎已经翻倍,还没有说付出的时间成本。 同事无言以对。 图片来源:AutoGuide 中文互联网的历史似乎一直伴随着纷争:手机用户有安卓与苹果之争,游戏玩家有正版与盗版之争;汽车拥趸有燃油与新能源之争,座舱里又有传统与智能化之争。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往往很难、也不愿代入到另外的具体情况里,而是用自己最熟悉的惯性思维与行为模式,去审判其他人行为的合理性。 也许有人会说,理解用户那是产品经理的工作,不是我的。 说得也没错。 退一万步讲,替用户决定产品设计有没有价值的,既不是某家企业的掌门人,也不是媒体,更不是口若悬河的网友们,而是用户自己的需求,自己的选择。 成年人最大的自由不是错与对,而是有得选。

「吉利手机」,还是「魅族车机」?

· Jul 05, 2022 333

去年 5 月初,我们写过一篇名为《刚听说,有家车企要做手机了》的文章。评论区里一大半的朋友猜是比亚迪,也有人说是北汽、长城甚至五菱。 现在,让我们恭喜说是吉利的那几位朋友,你们真的目光如炬。 2022 年 7 月 4 日,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与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在杭州举行战略投资签约仪式,正式宣布星纪时代持有魅族科技 79.09%的控股权,并取得对魅族科技的单独控制。双方将携手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多终端、全场景、沉浸式融合体验的核心产品。 星纪时代董事长李书福,魅族科技创始人黄章,吉利控股集团 CEO 李东辉,星纪时代副董事长、魅族科技董事长沈子瑜等双方高管出席了签约仪式,星纪时代 CEO 王勇与魅族科技 CEO 黄质潘代表双方签约。 本次交易后,吉利创始人李书福继续担任星纪时代董事长,星纪时代副董事长沈子瑜任魅族科技董事长,魅族科技创始人黄章持有 9.79%股权。 在官宣海报的结尾,魅族没有忘记放上那句熟悉的「 追求源于热爱」。魅族的官方微博上,也换上了这样一张图片,透着那么一股子万象更新的劲儿。 我们注意到,魅族官方商城也在 7 月 4 日开启了「 魅友特别福利日」 活动,并在显著位置换上了相同的主视觉,颇有家有喜事、大宴宾客的意思——顺便去个库存。 话归正题。 官方消息表示, 星纪时代将致力于高端智能手机、XR 技术产品、可穿戴式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和生态建设。 另外一边,根据魅族官方信息,在此次收购之后,魅族科技将获得更多产业链和生态资源支持,Flyme 系统不断迭代升级,打造更好的智能手机,并 开启在跨平台跨终端的新融合 。同时, 魅族科技作为独立品牌保持运营 ,J.Wong(黄章)作为产品战略顾问继续为公司贡献力量,魅族科技高层管理团队将保持稳定。 李书福表示,消费电子行业和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和生态融合势在必行。未来智能汽车、智能手机两个行业的赛道不再单调,两者不再各行其道,而是面向共同用户的多终端、全场景、沉浸式体验的一体融合关系。通过布局手机业务,消费电子产业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跨界打造用户生态链,可以实现超级协同。 看起来,收购魅族、顺势进军手机圈似乎是李书福蛮看重的。 然而,事实似乎并非这么简单 李书福(左)与黄章(右)合影   河宽水急的手机市场 现在的智能手机市场对新手玩家来说,并不是一门好生意。 根据 CINNO Research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5 月国内智能手机销量约为 1,912 万台,较 4 月销量环比增加 8.6%,规模上有所恢复。但与 2021 年同期相比,同比降幅依然高达 19.7%,创下了自 2015 年以来最差的 5 月单月销量。 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数据,全球手机市场销量的不升反降从 2018 年就已经开始,至 2022 年 5 月,已经跌破了单月 1 亿,至 9600 万部。2022 年 618 电商购物节期间,国内的智能手机总销量与去年相比下降了 10%。面对全球经济放缓和新冠疫情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国内用户的换机周期已经从 2019 年初的 24.3 个月,延长到了现在的 31 个月。 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从之前「 华米 OV」,更迭到了荣耀、OPPO(包括回归的一加)、vivo、小米四强。外加上苹果大幅蚕食了华为受挫后空出来的高端市场,光是这些头部玩家就已经拿下了国内智能手机市场 89%的份额。 这意味着,任何新入场的玩家都要先跟吃掉最后 11%的玩家搏杀一番——这里面既有中兴这样的老玩家,又有 realme 这样异军突起中啃下欧洲市场份额的新贵,还有卧薪尝胆准备杀回第一梯队的华为。 图片来源:Counterpoint Research 今年线下经销商们日子也不好过,大块吃肉大口喝汤的日子已经过去,亏损和关店潮正在蔓延。回到宏观层面,苹果、三星、小米、蓝绿厂等等纷纷放低产量,或下调销售预期。 在智能手机市场整体下行、行业创新动力不足的大环境下,很多品牌坚持在打「 旗舰系列一年一迭代,性价比系列一年至少迭代两次」 的牌,很大程度上是在维持产品战线,进而维持在用户心智中的影响力。 手机市场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 山寨机」 这个词甚至很难再被听到,已经被极度内卷和过饱和的大环境消化掉。如果所谓的新生吉利手机品牌在市场缺乏基本认知度的情况下贸然入局,如何建立自己的品牌路线、如何维持正向加速增长的出货量、如何同强势的供应链博弈等等,都是重要且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所熟知的,吉利汽车的掌门人一直都志在星辰大海,在那之前,在地上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行是必不可少的。 时间倒推一年。2021 年 9 月 28 日,星纪时代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宣布将投入 100 亿元,专攻高端手机市场。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网上流传起一组疑似吉利手机的摄像头造型及位置方案,镜头排布设计令人想起华为的旗舰 Mate 系列。 网传的吉利手机摄像头造型及位置方案 搞手机,不只是为了卖手机 对于另一家盛传要造手机的车企,蔚来掌门人李斌有着自己的看法:「 手机是与车连接的最重要设备,但是苹果现在对汽车行业很封闭,比如蔚来第二代平台的车标配 UWB,苹果就不开放接口,这让蔚来很被动。从用户利益和体验出发,蔚来也要好好研究手机和以车为中心的智能终端设备,以此来和蔚来汽车进行匹配,将用户数据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李斌的看法背后有简单而坚实的数据支撑。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蔚来车主的手机品牌构成为苹果手机 50%,华为手机 40%,其他品牌手机 10%。 苹果的造车之路说不上顺利,新版 CarPlay 还要再看;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发展速度,大家有目共睹。 是的,车企何不把核心流量与数据掌握在自己的闭环里? 尽管工业结构复杂程度相去甚远,但汽车行业与手机行业最核心的要素却出奇的相似:钱、人、供应链。 背靠吉利的星纪时代想来也不会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李书福本人出任董事长的星纪时代,管理团队中包括曾任中兴通讯副总裁的星纪时代 CEO 王勇在内,还有多位来自中兴通讯的高管,如曾任中兴通讯小灵通产品线总经理、手机研发副总、移动宽带产品线总经理的张亚东。 根据 36 氪于 2022 … 继续阅读

飞凡 R7 内饰首秀 智舱诠释科技豪华

· Jun 30, 2022 333

6 月 30 日,2022 年苏州车展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飞凡汽车携全新旗舰中大型 SUV 飞凡 R7 亮相。同时,这也是飞凡 R7 首次线下打开车门,用户可近距离体验 Trinity 多维感官交互智舱 43 英寸宽幅真彩三联屏带来的视觉震撼,通过 RISING OS 智舱交互系统的直觉式交互,充分感受飞凡 R7 科技与理性设计的完美融合。 飞凡 R7 拥有中大型 SUV 的车身尺寸,整车长度达到了 4 米 9,轴距更是达到了 2950mm 的越级表现。在保留舒适乘坐空间体验感的前提下,打造极具冲击力的流线型溜背造型。富有豪华感的宽车肩设计,张力十足的车侧线条,搭配隐藏式门把手,实现了绝佳的气动性能,风阻系数低至 0.238Cd。 飞凡 R7 在智舱、智电、智驾上融入多项行业前沿黑科技,为用户带来高阶智能移动出行体验。 在智舱方面,飞凡 R7 的 Trinity 多维感官交互智舱采用了 43 英寸宽幅真彩三联屏,为用户打开全新视野,带来极致视觉享受。这也是自主品牌最大尺寸的量产车载三联屏。 飞凡 R7 的中控屏为 15.05 英寸的 AMOLED 超清屏,拥有 2.5K 分辨率、200PPI 像素密度、180°超广可视角、60Hz 刷新率,触控反应流畅,可以让驾乘者在任何角度都能享受到绝佳的视觉体验。10.25 英寸仪表屏与 12.3 英寸副驾屏,采用了 Mini LED 材质。具备 1920*1080 全高清分辨率,画质清晰,可带来一流的视觉感官体验。副驾屏可以通过蓝牙单独连接耳机,实现独立的影音娱乐视听体验。 此外,飞凡汽车还与华为重磅联手,在飞凡 R7 上搭载了全球首发量产的视觉增强 AR-HUD 平视系统,科技感十足,在驾驶位前方挡风玻璃上就能够直观、清晰地显示车道级实景导航、实时 ADAS 等信息。 飞凡 R7 搭载飞凡 RISING OS 智舱交互系统,配备了高通骁龙 8155 芯片高算力芯片。飞凡 RISING OS 采用开普勒风 UI 设计美学,延续了飞凡汽车「 不繁,即非凡」 设计理念,在本真优雅的理性设计中更多地融入了星球自然地貌元素,演绎科技浪漫;拟物式 icon 设计也让用户做到「 零思考」 理解其功能性,如空调调节、打开音乐、导航、自动泊车等功能点,均可快捷操作,一秒掌握;中控界面多种贴心细节设计,简化繁琐操作流程,如下拉即可唤出负一屏。更可自定义设置,千人千面赋予车机万千可能,提供实用且个性化的便捷功能,帮助驾驶者快速做出反应,实时应对各种行车问题。 飞凡 R7 前排座椅采用环抱式菱形绗缝工艺,NAPPA 真皮座椅兼具高级感和包裹感,营造温暖舒适的精致家居感受;前排座椅兼顾通风、按摩、加热功能,更好地提升了座椅的舒适性。超大视野的双层隔热全景天幕,选用了镀银低辐射玻璃,大幅提升隔热效果的同时有效隔绝紫外线。 在智电方面,「RISING POWER「 飞凡能量方案,为飞凡 R7 带来更加安全、可靠及高效能的强劲动力保障。飞凡 R7 将搭载 90kWH CTP 大模组电池包,配合行业首创的双层横置电芯技术,能量密度提升到 185Wh/kg,最高续航达到 642Km。同时,飞凡 R7 采用扁线绕组技术的新一代 8 层 Hair-Pin 电机和直瀑式油冷技术,电机端部和芯部同时降温,其电机效率逼近物理极限高达 97%,峰值性能持续时间最大可提升约 70%。其中,四驱版本峰值功率最高可达 400kW,最高峰值扭矩达 700Nm,零百加速达到 4.4s。 飞凡 R7 选用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的悬架结构,由上汽顶级团队大厂级调教,旨在为用户提供可感知的行驶细节中的高级感,并在调教中充分对标传统豪华 SUV 的驾驶反馈,四个减震器均采用全球一线品牌天纳克产品,配合弹簧偏心布置设计,在确保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同时,全面提升底盘动态表现。R7 整车结构超高强度钢占比达到 70%,三条吸能路径的设计,让底盘的安全等级再上一个台阶。值得一提的是,其贯穿式座椅横梁及业内车用最高强度铝材侧梁,可提供更强的支撑和更好的传力效果,有效避免横向的形变入侵。 在智驾方面,飞凡 R7 搭载全栈自研的 PP-CEMTM 像素级点云融合高阶智驾方案,配备 Luminar 高规激光雷达、Premium 4D 成像雷达、英伟达 Orin 超算力智驾芯片、800 万像素高清摄像头,高精地图、增强版远距点云角雷达等高达 33 个感知硬件,能够实现更精准的多场景物体识别,做到将驾驶者安全放到第一位,真正实现出行无忧。同时,飞凡 R7 也是行业内首个运用「 全融合」 智驾算法的纯电 … 继续阅读

让交互在场景中起飞——理想 L9 智舱体验亮点解析

· Jun 28, 2022

2022 年 6 月 21 日,理想 L9 发布,售价 45.98 万。火还是不火,大量涌入的用户不会骗人,一时之间激增的流量冲垮了理想汽车 APP,甚至触发了服务器的熔断机制。 6 月 22 日,理想汽车的股票在港股迎来了发布后的开门红,涨幅最高时一度冲到了 15%。 在我为数不多的微信群里,连毫不相干的播客听众群都在聊理想 L9。第二天上午,有人往群里转了条 B 站视频,内容是国内头部游戏媒体的编辑在理想 L9 座舱里接上了任天堂 Switch,靠在开启按摩的二排座椅上,用后舱娱乐屏玩起了最近在各平台好评如潮的《忍者神龟:施莱德的复仇》(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 Shredder’s Revenge),笑容灿烂得好似人间四月天。 图片来源:gameinformer.com 在交通工具里接上设备玩视频游戏,多少会带有那么一些「 叛逆「 的意味。 但这不妨碍人们把那些以往被时间和空间束缚住的需求,向不曾想也不敢想的地方延伸下去。在这方面,理想 L9、理想汽车团队,还有李想本人,又开了个好头。 车内交互层面也如是。用 HUD 和方向盘上的一长条安全驾驶交互屏来取代传统的仪表盘、用 3D ToF 隔空手势来实现后排乘员对娱乐屏的操控、多块高标准的 OLED 屏幕、通过声场实现侧向预警等等……我们似乎不能单纯用「 先锋」 或「 大胆」 来准确形容理想 L9 车内的种种。 这也引发了我们的兴趣。记得去年《智能座舱情报局》栏目重新评测理想 ONE 时,最后的结论是,名字写作理想汽车的这群人,其实无比的务实——所以当时起了一个《既理想,又现实》的标题。 功能和配置相信每个人看得都差不多了。所以这次就跟大家一起看看,理想 L9 里那些亮眼的交互功能,同时也会试着分析下背后的逻辑。 先来看看话题性最强的 HUD。 说起来,原本是军用技术的 HUD 这次成为车型标配,还说不上多见。还记得国内有后装 HUD 的品牌,曾经用「 获得驾驶战斗机般的体验」 来形容产品。说实话,即便不看两者使用环境的巨大差距,像这样去传达 HUD 的体验也有些言过其实了。 无论是各路豪华品牌,还是 6 月初报道过「 正在路上」 的苹果新版 CarPlay,都在显示方式和美学设计上下了不少工夫。万变不离其宗,从裸眼 3D 仪表,到丰富程度堪比表盘市场的各种设计,时速表和转速表仍是原本仪表盘最核心的显示信息。 有了 ADAS 可视化之后,用户对一定范围内路面环境的整体把握要求明显上升。在我们的一份面向智能汽车用户的深度调研中,绝大多数用户表示,在开启 ADAS 相关功能之后,对路面其他交通参与者的相对位置和动向最为关心。同时,也有用户对于表现不稳定的可视化信息表达了不满,譬如系统将小区内路边停靠的车辆识别为动态接近,并触发碰撞预警和强制刹车;或是在菜市场等行人密集的路段将前面已经走远的行人识别为接近中并触发行人碰撞预警。 放到理想 L9 上,仪表盘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功能和职责被分摊给了 HUD 和方向盘上那块采用 Mini-LED 技术的安全驾驶交互屏。 理想 ONE 仪表盘 我们与多组用户进行过深入探讨,大家对于 HUD 直接取代仪表盘的形式表现得比较谨慎。主要的担忧集中在了直接影响可用性的 成像效果 与 抗干扰能力 这两点上。而另一部分使用过 HUD 的用户则相对宽容得多。 有专业用户认为,能否跟车辆的驾驶辅助体系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影响 HUD 可用性的核心规则之一。 理想 L9 的 HUD 系统部分,由 GeekCar 的老朋友、位于北京的 FUTURUS 未来黑科技作为核心供应商来负责。 理想 L9 提供了 13.35 寸的 HUD,较大的显示空间里面提供了时速、限速、驾驶模式、挡位、导航、转向信息、ADAS 可视化等信息模块,对驾驶来说已经足够。 在实际体验中,理想 L9 这块由高通骁龙 8155 芯片直接渲染和控制的 HUD 显示帧数不低。这种帧数涵盖了图形和数字的变化、导航位置实时位置的更新、从车道切入到周围车辆位置图示的变动,目视效果十分流畅。这对于导航和 ADAS 可视化这种强调实时位置、能够对驾驶安全和效率产生直接影响的信息模块来说十分重要。 图片来源:FUTURUS 未来黑科技 相较于以往多数情况下使用单个 MCU 来处理 HUD 的做法,这才算是符合强力 SoC 身份的正确使用姿势。HUD 到底是锦上添花的玩具、是麻烦制造者,还是可以被信任的驾驶交互核心界面,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但在环境信息迅速变化的路上,唯「 快」 不破仍是核心指标,尤其当 HUD 成为交互核心界面的时候。《异形》电影世界观中用作单兵雷达的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