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辆丰田概念车能伴你成长,它叫「愛 i」
还记得一年前的 CES,在大多数汽车厂商大谈特谈自动驾驶、智能化黑科技的同时,来自日本的技术宅丰田同学,怒砸 10 亿美金,成立了 Toyota Research Institute(TRI),我们就简称丰田研究所,并聘 Gill Pratt 任研究所所长。如今,这个「10 亿美金宝宝」 刚满 1 岁,同样是在 CES 丰田发布会上,今年他们带来了一辆概念车,并阐释了他们如何看待未来的汽车与人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辆「 萌萌哒」 概念车——Toyota Concept 愛 i 吧。 这是一台「 人工智能」 痕迹明显的车,从外观上来看,曾经操刀过雷克萨斯 LF-LC 的主设计师 Catabiano 给这款车设计了「 拟人化」 的前灯,会时不时会冲你眨眼,另外前脸和车身后方可以显示文字,以便和车外的人和车进行交流和沟通,提示转弯信息以及靠近危险信息。 再看车辆内饰的交互设计,反而非常简洁和友好,几乎没有多余的屏幕和按钮,其中的圆形屏幕有些类似「 人工智能助理」,在极大程度上将信息简化处理,这让我想起宝马去年发布的 vision NEXT-100 概念车。 当然想要真正实现通过人工智能简化交互信息的处理方式,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当然这也是 TRI 拿出这辆车的原因之一,就像发布会开场视频所说:「 汽车不仅仅是一台机器,应该更像是我们的朋友,需要时间通过科技的进步去了解对方。」 丰田主打的概念之一就是:the more you drive,the smarter you will get. 也就是说,这台车会向你学习、和你一起成长,在你驾驶和使用它的过程中,不断了解你的个人喜好、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喜欢去的地点等等积累信息和数据,同时会时刻关注到你的情绪,最终的目的是让车和人建立起一种生活和工作的伙伴关系。 另一方面,丰田也希望可以通过这种形式的人机交互概念,在带给用户驾驶乐趣的同时降事故率降为零。 TRI 引用了此前一个叫做「Vigilance Decrement」 的理论去描述人性对驾驶安全的影响。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注意力会随着进行某一项「 监视任务」 的时间变长而递减。这一理论来自于二战时期雷达检测员在雷达上检测敌军飞机时,注意力会逐步减弱,到 1948 年,Norman Machworth 在一篇论文当中引用了一个实验,证明这一理论。 TRI 认为,通过加持人工智能的人机互动设计,深入了解驾驶员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并给出最适当的交互和提醒,可以有效保证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注意力集中,或者在危险来临时提前避免事故发生。 我相信诸如此类的人性剖析和理论分析 TRI 还做过许多,在冷冰冰的黑科技和技术以外,TRI 更希望从人性和社会的层面,重新审视未来汽车应有的样子,以及丰田未来技术的应用场景。 这个月的 MIT Technology Review 杂志将丰田评为 2016 年 50 个「 最聪明」 的公司之一,上面有一句话说的很好:「car technology’s long adoption curve may give Toyota the time it needs.」 丰田这个「10 亿美元宝宝」 也会越长越大,明年还会继续招募工程师团队,扩充上百人。 这台概念车只是个开始,技术会不断演进,人性化的用户体验才是根本。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预测未来对于福特的意义
「 把握现在」 和「 预知未来」,对于一个汽车公司来说哪个更重要?答案肯定是 both。 对于一个传统的汽车公司而言,在汽车行业的变革发生之前,对于所谓「 未来」 的预判,大概更多是围绕着每一代车型产品更迭的「 用户市场调研」,目的是为了保证下一代车型的产品力强于其他品牌的对标车型。 而对于那些本来就把赌注压在「 未来」 的科技公司来说呢?答案一定是后者。这时,对于社会环境趋势以及人性洞察的重要性,远远超越了对于产品本身的调研。 作为在很久以前就开始把自己的角色从汽车公司转向科技公司的福特来说,预知未来的能力则是转型必不可少的「 基本功」。 五年前,福特就开始发布年度微观趋势报告,洞察消费者在不同时期价值观、处世态度、消费行为和优先原则的变化。而今年的「 五周年特别版报告」 在回顾了此前的「 信任问题成为社会热点」、「 女性前沿视角」、和「 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趋势的同时,提出了「 品质生活 2.0」、「 决策者困境」、「 科技突破」、「 社区关系」 等新的趋势。具体报告信息可 点击此处查看 。 这份报告由福特汽车公司全球消费趋势与未来发展经理 Sheryl Connelly 主导完成,调查样本来自 8 个国家(美国、英国、中国、巴西、印度、西班牙、德国、加拿大)的八千多名线上受访者。这位在福特工作了 20 多年的「 未来学家」 并不是汽车工程专业出身,她更多的工作是先通过和行业外跨界专家交流,做定性分析,然后再通过线上调研做定量分析。之后把这些汽车行业外的信息整合起来,分享给福特的设计师、工程师、市场人员等,通过无数次的内部会议,启发、甚至是「 不断挑战」 行业内的汽车专家,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将这些趋势进行「 落地」。 例如在 2017 福特趋势报告微观趋势中「 决策者困境」 这一项中,福特意识到,当消费者手边有很多选择时,他们则不愿去选择。而没有产品的选择就意味着服务,于是福特 Ford Pass 则正是为帮助消费者计划旅程而应运而生。再例如大多数消费者认为,相比过去,他们不太关心对物质的拥有,这或许在汽车共享战略方面给了福特一定的启发。 而另一方面,传统汽车行业针对产品平均 3-5 年的研发周期和趋势报告每年一次的频率相比较,并不对称。汽车厂商在研发一款车的时候就要把握未来 3-5 年用户对待汽车的观念和趋势变化,而 Sheryl 研究的更多是未来 20-30 年宏观的趋势变化。这也证实,汽车行业的发展和进化不仅仅是产品层级,因为移动出行的变革,例如共享用车、纯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等等,是更加彻底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变革,所以关于社会趋势的宏观研究显得尤为重要,3-5 年针对产品本身的趋势观察的模式需要改进和补充。 个人认为,福特一直以来坚持所做的年度《福特趋势报告》,不光是为了给福特短期产品或技术开发及市场销售提供某些具体理论支撑,而更多的是福特作为全球超大型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为自己所竖立的一套看待未来的「 做事准则」 和「 价值观」,当然这也给其他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一次提高「 自我认知」 的机会,从不同人的角度来看,这份报告有着不同的价值。 而作为一家向科技公司转变过程中的跨国车企,所思考的不仅仅是某一款车型的成败,更多是要保证将对于未来把控的「 系统性风险」 降至最低,不是跟随潮流,而是引领趋势,所以要保证和客观的社会趋势保持步伐一致,并且和主流消费群体保持在「 同一个语言体系下」 对话。通过对科技、经济、环境和政治等不同领域的洞察,福特汽车的专家们正在探究如何利用信任、关系、科技和创新来打造更有意义的汽车与服务,为消费者增添价值。 而未来又有谁能够准确预测呢?人性超越技术,是「 预言家」 的理论基础。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汽车测试场里的黑科技:技术宅如何改变未来城市出行?
说到工业产品的技术创新,汽车算是其中最典型的,而看汽车技术的创新,又离不开汽车零配件供应商。正是这些「 幕后英雄」 和「 汽车极客」,通过不断的研发和测试,默默地推动着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 这周末,来自德国的传统汽车供应商巨头博世 Bosch,在苏州举办「 第二届博世汽车技术创新体验日」,我们极客汽车的「 老司机们」 当然不会错过这个体验汽车科技的好机会,我们通过直播探秘博世,看看汽车厂商宣传的那些「 科技配置」 都是怎么来的。还有,在进入「 新出行时代」 之时,博世又有哪些创新的「 新计划」。 随着「 自动驾驶」 技术的普及,市面上有越来越多的量产车开始搭载高级驾驶辅助功能,而对于博世来说,对于「 自动驾驶」 的定义是非常严谨的,针对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对于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推进,「 安全」 则是博世考虑的首要问题。在博世苏州的试车场,我们体验到了博世针对不同场景的辅助驾驶功能,甚至是高速公路上的完全自动驾驶技术。 从目前已经搭载到一般家用车上的近距离摄像头,到搭载在高端量产车上的 3D 环视、开门报警功能、智能安全系统,再到更高级别的全自动泊车辅助技术、高速公路辅助驾驶功能,我们似乎上了一堂博世主讲的自动驾驶进阶课。 这次,我们有机会亲身体验到了在各种新闻、各种车展上出现了很多次的那辆长安自动驾驶车。 这实际上是用量产版长安睿骋改装而来的,之前长安做无人驾驶长途旅行的时候,用到了不止一辆车,它们各自的传感器方案也不一样。这次在苏州的车子,并没有用到激光雷达,而是五台毫米波雷达+一个多功能单目摄像头的解决方案,其中一个毫米波雷达位于车子前保险杠正下方,其他四个位于车身四角。既然是在博世的场子里,不用说你也知道了,这些传感器肯定是博世提供的。事实上,系统的算法也是博世的,而长安负责的是系统整合的工作。 这辆车的自动驾驶主要应用场景是高速路上,在车道内自动行驶、自动跟车、自动变道等等都可以实现。当然它也有一些安全决策机制,比如在 60km/h 以上开启自动变道功能时,如果雷达检测到旁边车道有车辆快速驶来,就会自动停止变道。 在这辆车的大屏幕上,还有一套自动驾驶的人机交互界面,工程师用比较简单的图示,显示出当前车辆的自动驾驶状态。 内饰上另外一个和量产车不一样的地方是分布在档杆两旁的两个大按钮,它们负责在紧急状态下切断系统。左边的按钮用来切断自动转向系统,右边的按钮用来切断整套自动驾驶系统。 在自动驾驶时代,供应商可以卖出更多硬件固然重要(比如假如长安这辆自动驾驶车商品化,一辆车就需要五台毫米波雷达,这是个不小的量),但更重要的是,供应商除了提供硬件,也得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自动驾驶研发,尤其是当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积淀的主机厂有做自动驾驶的需求时,供应商的作用就更大了,当然挑战也大:不仅仅要做硬件,在软件、算法方面也必须有所储备。而当他们具备了这些能力时,在自动驾驶供应链体系上也就更有话语权了。 除了高速路的完全自动驾驶,这次我们还体验到了一些低级「 自动驾驶」 和辅助功能,比如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提醒等。与之对应的是供应商给出的不同硬件解决方案。 在吉利博瑞上,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这三大块传感器全由博世提供,在这辆车上体验到的 ACC 自适应巡航,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 平顺」。简单的说,可能同样名为「 自适应巡航」,但是同样的功能在不同车子上的体验可能是不同的,有的车子自动加减速会比较柔和,有的则会比较激烈,有的车子对于插入本车道的车辆反应迟缓,有的车子却反应迅速,造成这些差别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对系统的调校。拿手机拍照功能举例,可能很多机型里搭载的都是同一款供应商提供的摄像头,但是拍出来的效果却有差异,这背后就是调校在起作用。至少在我们体验的这辆吉利博瑞上,全车乘客一致感觉到了它在 ACC 功能上的偏平顺调校。 而当我们坐到吉利博越上面体验车道偏离提醒功能的时候,负责讲解的博世工程师也说,他们在提供单目摄像头模组的时候,也会根据车厂的要求,对系统报警的灵敏度进行相应的调整。顺便说一句,很多高端车上配备的远近光灯自动切换功能,工作原理就是通过这个摄像头模组去识别明暗,以决定开启近光还是远光。 正是由于博世拥有了自动驾驶所需的全套传感器技术,并且在汽车传统的电子电气架构、底盘、转向等方面的理解和积累,博世在自动驾驶整体解决方案技术上的优势也逐渐体现出来。 互联化、自动化、电气化的全方位智能交通解决方案一向是博世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方向,而底盘控制系统事业部、转向系统事业部、汽车多媒体事业部等多部门的协作研发,让自动驾驶时代的用户体验进一步得到完善。例如从传感器的感知到转向系统的执行;从车身的自动驾驶到人机交互的信息呈现。多部门协作将会使得体验上的无缝衔接成为可能。 我们此前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 CES 博世展台中体验过的那台博世 2020 概念车,这次创新日也来到了苏州,它是博世对未来出行时代人机交互最好的诠释。(具体体验请点击此处参考此前文章)此外,在原有「 三化战略」 的基础上,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徐大全博士的演讲中还提到了两轮交通、商用车和非道路机械设备以及交通服务的新战略。他们甚至成立了最新的「 商用车和非道路机械设备」 事业部。看来博世认为,将互联化、自动化和电气化落地,物流是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可以提升物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安全性。 我们也在活动现场简短体验了装配中置电机、内置三种传感器,并且搭载电池和控制器整套系统的博世电动助力自行车 eBike,无论是在平地、上下坡和颠簸路段,都有着「 逆天」 的平顺性和稳定性,并且聪明地感知到你何时需要助力。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所体验过的骑行感受最好的电动助力自行车。 当然,随着城市的进化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传统意义上的汽车技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未来交通进化的需求。博世作为汽车领域技术宅中的佼佼者,也在探寻改变未来出行的方式。例如不久前在德国柏林推出的两轮电动车共享服务平台、在交通服务领域推出的博世紧急呼叫救援服务 eCall、车队管理解决方案、停车场主动管理等服务。我们相信从技术向服务转变、技术宅改变未来城市出行的时代很快就要到了,这时候,我们更想把博世看做「 未来城市智能出行解决方案商」,而不仅仅是「 汽车零配件供应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雷克萨斯的色彩哲学
当我们决定购买一台车,看着配置单上给出的外观内饰颜色纠结到底改选哪个时,或许很少有人能够从这些看似简单的颜色背后,读到它的意义和诞生的故事。这次我有幸接触到了来自日本的雷克萨斯色彩设计师,有机会深入了解汽车色彩设计的复杂工艺流程以及汽车色彩的设计哲学。 「 一台车,由内到外,完美平衡,整体和谐,才能展现给客户最好的效果。」LEXUS 雷克萨斯设计开发部色彩设计总设计师田中彰先生说到。 色彩设计从来都不是脱离产品本身独立存在的,雷克萨斯的色彩设计和他们的整车设计一样,遵循 L-fitness(先锐、精妙)的整体设计哲学。 怎么理解呢?简单来说,日本人选择了相对传统的色彩基调,通过尖端的科技,使相对传统的色彩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新生,展现全新的价值。再通俗一点儿来说,就是有一帮很「 轴」 很「Geek」 的日本人,非要用黑科技,把看似简单的颜色做到「 不简单」。这也正是雷克萨斯色彩设计的匠人对传统和创新这对看似矛盾概念的理解。 如果你是「 雷粉」,你一定知道,雷克萨斯的色彩设计团队从不会从标准色号板上挑选颜色,而是坚持从自然界某个瞬间感动中获取灵感,多达 30 种的专属车漆颜色,每一种都根据车型定位独立研发。例如灵感来源于札幌雪景的超音速石英白、取自摄氏 1500 度火焰色泽的蓝焰色等等。 当然,一种独特的色彩,绝对不是随随便便讲个故事就可以创造出来的,形而上是艺术家干的,而雷克萨斯的色彩设计师为了创造出这些颜色,还有大量的和工程工艺相关的工作要做。 关于颜色的那些步骤 首先,色彩设计师会根据灵感得到概念色的样本,概念色会被送到不同的涂料供应商手中,由专属工匠进行小批量手工试制,每隔几周就会有一批新色板被送到色彩设计室。色彩设计师在这些涂料供应商送来的样本中,选取达到最佳状态的色板样品。 在通过样品甄选而选定供应商后,接来便由这家供应商制作色板。LEXUS 雷克萨斯的色彩设计师会对这些色板进行测评。每一块色板都要在室内、室外、灯光下、阳光下、阴影下、阴雨天里,甚至是一年四季乃至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光线变化中仔细观察,以确定是否达到预期想要的漆色效果。 在车身颜色最终确认前,色彩设计师还会和总工程师、销售人员以及涂料工程师反复交流,最终才可以进入生产环节。这其中,除了色彩设计师的个人审美和品位,为了把握颜色在不同光线下的色彩变化,保证在任何阴影和光线中,所设计出的颜色都可以保持亮丽和本色,色彩设计师还需要运用测光仪和计算机图形技术,对不同角度和光线下的色彩进行测量和调整,保证色彩统一。 在颜色确认后,才会进入到生产环节,涂料工程师更多会考虑在车辆使用过程中如何保持色彩和品质,至少十年的使用当中,这些车漆在全球市场的各种自然条件下都能够抵御外界侵蚀和影响。这时,不得不提的就是雷克萨斯自主研发的拥有五层喷漆工艺的超音速喷涂技术,和原本为概念车上所使用的多层喷涂技术,也正是这些工程技术的加持,可以让色彩设计师最初的灵感得以实现。 我们一般所见的车漆,如果是使用了免中涂喷漆工艺,就是电泳底漆+色漆+清漆的方式喷涂。其中电泳是为了防锈和提高漆层的结合力,而色漆就是我们能直观看到的有颜色的漆层,而清漆就好像是车漆最外层的保护层。 但是雷克萨斯的工程师为了完美还原色彩设计师的灵感,「 任性地」 使用了之前只有在概念车上才能看到的多层喷涂技术。 例如雷克萨斯 RC F 车型的炫红色,由 6 层涂装和 4 遍烘烤工艺组成。直视涂层时,银色底层在充满小铝片的半透明红色涂层下面,像一面镜子,银色底漆的反光作用会使红色清漆显得光彩夺目;斜视涂层时,由于红色清漆的透光性,涂层颜色饱和度和亮度会随着视角的变化而变化,营造出更具深度和层次感的效果。 再例如之前提到的蓝焰色,由 5 层涂装和 4 次烘烤工艺打造而成。这种将蓝色涂层包裹在两个透光层之间的设计,是为了控制涂层的反光性,实现亮度和深度感之间的平衡——对于传统喷涂工艺而言,这两者是相互对立的。还有炙橙色,由 5 层涂装和 4 次烘烤工艺组成,云母漆的加入,使得车漆亮度效果达到极致。 另外,为了体现车漆独特的质感和光泽,雷克萨斯研发出了一种叫做「 超音速喷漆」 的技术。如果你仔细观察,则会发现雷克萨斯的白色车漆和其他品牌的车漆不同,这种声波喷漆技术是雷克萨斯研发出的一种五层喷漆工艺,上层是色泽厚重、嵌有白色微型云母片的超薄涂层,可反光亦可透光;中间是珍珠云母层;下层是较厚的白色涂层。 超音速喷涂技术将车身涂料分为两大功能性涂层:增加美感的装饰性涂层和保护车身的功能性涂层。装饰涂层在烘干之后体积变小,使云母颗粒的排列更加紧密,提升涂层的反射能力和层次感。云母颗粒兼具透光和反光的特性,设计师利用此特性打造出更为立体和动感的车身颜色。 透明的自修复涂层从分子层面改写涂料的表现,拥有比传统涂层更加紧密的构造,其聚氨酯成分发生了交联,并与一种更柔软、更精致且更具弹性的结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坚固耐磨、受到碰撞后又可发生形变,最终「 愈合」 浅表划痕的保护壳。除具备独一无二的弹性之外,防刮透明涂层还能够抵御紫外线和酸雨的影响——LEXUS 雷克萨斯在长达 4,000 小时的高强度天气抗御检测中证明了这一点,以确保车主在使用中无需额外的特别处理或养护。 如此精细的分层喷涂,工程师们需要思考如何在工厂里复制喷漆工作,这一过程有很多地方容易出错,尤其在棱角突出的地方喷漆非常考验工艺,整个过程都需精雕细琢。 在如此复杂的车漆喷涂工序完成之后,雷克萨斯坚持用「 人眼」 来做检查,质检员需要在一系列均匀的灯光下对喷过漆的车身进行外观检查,同时在红、绿、蓝不同光谱的荧光灯照射下,来检查尘埃点、线头及头发。除了色彩之外,还要求质检人员对不同材质熟悉,保证色彩一致。 在了解完雷克萨斯的色彩诞生之路之后,甚至有些羡慕雷克萨斯的色彩设计师,能有如此强大的工程研发团队和具有工匠精神的喷涂技师做后盾,在雷克萨斯的不同车型上讲述不同的故事和灵感,这种较真和对创新与传统的理解,正是雷克萨斯的色彩哲学。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CSS 2016 | 智能汽车的信息安全共建之路
当 「 汽车 」 有了 「 智能 」 这个定语加持 , 我们将会享受到更多的服务、便利以及交互变革。然而随着汽车联网能力的加强、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等等 , 汽车 「 智能化 」 程度在不断的提升 , 随之而来潜在的安全隐患也不断增高。因此 , 智能汽车的安全博弈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去年 , 美国的 「 黑客 」 通过汽车通信网络 , 控制汽车转向、加速等功能 ; 不久前 , 特斯拉也被安全团队进行了非物理接触式的破解 , 实现了远程操控。我们意识到 , 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交通工具的安全问题还从未受到如此之大的挑战。另外 , 不同于互联网设备 , 由于驾驶场景和生命安全的强相关 , 所以智能汽车的安全危机在很多时候远大于手机或者电脑。 11 月 10 号,在即将举办的「 智慧安全 连接赋能」——中国互联网安全领袖峰会 (Cyber Security Summit) 智能汽车安全分论坛 上 , 我们请来了智能汽车以及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行业大咖 ,从自动驾驶的发展以及车联网数据信息安全等不同方面, 一起探讨智能汽车安全这件事。 CSS 2016 主会场活动议程: 时间:11 月 9 日 地点: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CSS2016 主会场议程 智慧安全 连接赋能 时间 组织形式及议题 演讲嘉宾 上午 08:30-09:30 入场 09:30-09:35 主持人开场 段永朝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 09:35-09:40 开幕致辞 王秀军 网信办副主任 09:45-09:50 主题致辞:构建智慧连接安全新生态 丁珂 腾讯副总裁 09:50-09:55 主题致辞 赵波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 09:55-10:00 主题致辞 魏昊 中国信息安全中心主任 10:00-10:30 量子通信安全应用 潘建伟 中国科学院院士 10:30-10:50 Mobile Security: An Industry Veteran’s Perspective Alex Gantman 高通副总裁 10:50-11:10 国际安全新趋势 Tony Jarvis – Check Point 首席技术策略官 11:10-12:10 主题圆桌:互联网安全的国际合作体系构建 主持人:段永朝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 Alex Gantman 高通副总裁 马斌 腾讯副总裁 … 继续阅读
试驾游记| 和新福克斯私奔到南半球
夏天过去了冬天还会远吗?还行,也就两个小时吧。 上个月,我参与了一场福特官方试驾活动,让我有机会从夏末初秋的北京,直接穿越到位于南半球并且处于冬季的澳洲。在这个和北京仅有两小时时差的地方,把自己的第一次超过 500 公里的右舵驾驶长途旅行经历献给悉尼这个陌生的城市,以及一台既熟悉又陌生的小车——福特新福克斯。 一下飞机,便意识到自己严重低估了澳洲悉尼冬天的气温,以为这里和加州一样一年四季沙滩阳光浴、冲浪。事实是,沙滩、冲浪者,一样没少,只是赶上阴天下雨,再加上前一天晚上由于失眠喝光飞机上整瓶红酒之后的「 宿醉」,此时的我感受到了澳洲冬天深深的恶意… 于是赶紧钻进车子,赶往被誉为「 冲浪者的天堂」 的悉尼邦迪海滩边的 QT Bondi Beach 酒店。 邦迪海滩是悉尼最受欢迎的海滩和度假区域,我们的酒店距离海滩只隔了一条街,随便到海边溜达一圈,从南太平洋吹来的寒冷海风还是无法阻挡当地人冲浪的热情。 回到酒店已经是晚上六点多,欢迎晚餐被安排在悉尼的标志性建筑海港大桥下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餐馆,和悉尼歌剧院隔岸相望。 由于舟车劳顿和天气寒冷,抓紧塞两口烤羊肩充饥,这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明天的长途试驾一定要靠左行驶,以及朋友在朋友圈给我的留言:「 反光镜一般是耗材…」 第二天一大早,悉尼的态度继续「 高冷」,在清晨的冬雨中,我们来到海滩边上一家叫做「Icebergs」(冰山)的酒吧咖啡馆吃早餐。据说这家店也是邦迪海滩标志性的酒吧,搭配上露天的泳池和里面正在面朝大海冬泳的澳洲大爷大妈们,风格特别「 北欧」。 早餐后的雨越下越大,抓紧时间找到车队中属于我的那辆福特福克斯。开错车门的梗就不再提了,文章开头就说这是辆既熟悉又陌生的小车,熟悉是因为在国内的时候开过很多次上一代的福克斯,陌生的是这次驾驶的是福特全新福克斯,外观和内饰有了小调整,对我来说最大的区别就是车载系统进化到了 SYNC 3,标配 8 寸电容大屏可以实现多指触控缩放地图,架构也从微软变成了黑莓,流程度和 UI 设计有很大的进步,在这次旅途中给了我不少帮助,我们之后再说。另外的区别就是雨刷器和转向灯和国内版本正好相反,还好是雨天,给每次转弯时雨刷器的开启找了个合理的理由。 领队很贴心地在出发前,就在 SYNC 3 系统中帮我们设定好了今天一整天全部的自驾导航路线以及途经点,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开车,并且还遇到阴雨天气,再加上会穿越「 澳村」 的各种「 荒郊野岭」,移动 wifi 信号并不稳定,此时福特 SYNC 3 系统的车载导航信息完整地展示在 8 寸大屏上,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老司机,不走丢,嗯。 另外,领队告诉我们在澳洲开车时绝对禁止打电话,我观察了一下,当地人在开车时甚至都不会碰手机,所以在这边车载手机互联的电话功能普及程度很高。幸好 SYNC 3 系统升级了语音操控,在系统内我们可以看到了语音操控界面的「advanced mode」,也就是可以实现自然语义理解,例如说「 我饿了」,系统就会自动推送附近的餐馆和导航信息,或者直接语音控制打电话给某人。 一上午,我们跟随车队快速穿越了悉尼并不平坦并且高低起伏很大的市区道路,同时也很好地体会到了这台搭载 1.5T,180 匹马力 EcoBoost 发动机的新福克斯出色的扭力表现,以及底盘悬架良好的复杂路面适应能力。在陌生的市区道路里走走停停,这台全新福克斯和老款相比,变速箱换挡不再有顿挫感,油门也不拖沓,变得无比顺畅,几乎感觉不到频繁的换挡过程。这给本来就「 精神压力」 很大的我减轻了许多额外的「 负担」,一切对于有复杂路面的市区驾驶来说都「 刚刚好」。在城市中 SYNC 3 的表现也为我消除了很多顾虑,例如关键路口(转弯和环岛等)的语音导航提示及左上角的导航显示标示、实时路况显示、限速提醒等等,让我可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不太熟悉的右舵驾驶上。 驶出市区,在路过了以法国航海家名字命名的著名婚纱拍摄圣地 La Perouse 小岛,并且在悉尼皇家国家公园和葵花凤头鹦鹉抢饼干吃之后,由于雨越下越大,我们短暂吃了午餐填饱肚子,就继续专心赶路。 路过几个换乘点,终于到了可以一展身手的丛林山路。此时的雨却越下越大,不过领队似乎并没有顾忌到我们这些不熟悉右舵驾驶的中国媒体,车队行进的速度并没有减慢,于是我顶着限速跟上,几个弯角过后,福克斯扎实的底盘调教和偏运动的悬架设定给我很多信心,并没有掉队。 山路过后进入高速,阴沉的天气加上接近一天不同路况的驾驶,确实有点儿困。屏幕上的 SYNC 3 系统导航显示也根据光线自动从白天切换到了夜晚模式,此时坐在副驾的媒体老师也打起了盹儿,加上雾气愈发浓重,正好是测试一下 ACC 自适应巡航的好机会(国内车型没有此功能)。 按下方向盘的自动巡航开启按钮,设定最高跟车时速和车距,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个由于国内路况所以很少使用的这个功能在澳洲乡村道路竟然格外的好用,尽管遇到大雨和浓雾的恶略天气,依然自动紧跟车队,几乎不用踩刹车和油门,控制好方向盘即可,遇到前车有紧急情况也能自动刹停。 而我又惊喜的发现,之前几段路程跑下来,这台车的平均油耗被我踩到 8 个以上,而在开启了自适应巡航之后,这段高速路的油耗竟然能开到 5 个以内… 就这样沿着高速一路南下,傍晚时分我们到达了终点站 Peppers Manor House,一个由私人庄园改造的高尔夫球旅馆,在庄园的农场里面,终于看到了活蹦乱跳的袋鼠们(之前在高速路边上只看到过被撞死的袋鼠)。这一天,我们从悉尼过市区、穿山路、跑高速,钻过「 寂静岭」,最终到达据说会「 闹鬼」 的庄园,我的旅行伙伴福特新福克斯用最简单和轻松的方式,360 度全方位带我领略了澳洲的神奇、壮丽与单纯。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众测 | 姑娘,这个助力自行车是你掉的么? ——「超悦」骑行体验(三)
本周产品体验者:小肥,有着少女心的理工科女汉子,爱骑行,又总是追不上蓝朋友… 我不经常选择自行车通勤(主要因为路盲),但是会选择跟着别人骑行娱乐,因为很喜欢骑上车全身细胞很欢乐的感觉。这次有幸得到超悦测评的机会,想以一个对骑行是门外汉的角度来写写我的体验感受。 造型很酷的样子 作为一名女生,被一件东西种草简直不要太容易,颜值到位了,离买买买也就不远了。 超悦这款车颜值真的很高,直接感官就是酷、简洁、品质、健美,整个车架泛出科技感的光影。LOGO 设计的简洁大方,像 U 形吸铁石的形状,银白色的配色和车身配色调性很搭。 我最喜欢轮毂那一圈银色,好比男生穿衬衫的时候卷的好看的衣袖,随性不随意,小细节突出品味。 骑上去以后的姿势也类似于专业山地车,座位高,整个身体俯下来,不用刻意凹造型也会变得很酷。 骑起来很爽的样子 作为「 直女癌」 一根筋晚期,在拿到车之前,真的不太弄得懂。电动还带助力的自行车这应该怎么玩儿,是蹬车啊?还是不蹬呢?蹬车怎么体现高逼格的电动?不蹬车跟小电驴子有什么区别… 直到真正上车体验,才醍醐灌顶(捂脸,可能我真的太无知……),原来是这种感觉。 胡言乱语的描述这种酸爽感:像小时候牵着爸爸的手走在路上,猛地一下被从后面扯到前面,飞了半圈;像荡秋千到最低点的时候,别人在后面使劲的推了一把,荡上了天;像放学后冲出校门外的大长坡,一路加速小跑下去,根本停不下来……而且骑的时候,不知不觉心情就会变得很愉悦。 左侧车把控制加速档位,内侧和外侧分别有加减键位,手很方便去控制加减速。而且超悦的电动加速,不是一踩就直接「 冲出」 去那种,而是不蹬不加速,蹬的力越大加速度越大,适应起来很快。电动助力系统和脚配合的很好,它很聪明,谁骑谁知道。 同时刹车灵活,我骑着骑着就发明了一个变态玩法,加速到最大体验速度感,然后猛一捏闸,瞬间抱死停下来,被惯性甩个踉跄,就这么咯咯乐了一晚上…… 细节很暖心的样子 车启动要按车座后下方的开机按钮,晚上骑车这个按钮就会一直保持亮灯,也起到警示后方车辆的作用,一键二用的小设计很有心。 车前有 LED 大灯,常按+号键启动,晚上骑到一些昏暗的地方就不用怕了,超贴心~ 「 脚残星人」 终于有踢得顺的脚撑了,脚撑比较低,软软的,很有弹性。再也不会出现脚在那踢半天,脚撑一点反应都没有的情况了~ 总的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款车的,不用太费劲就有速度感,体验骑行的乐趣,回头率超高满足我愚蠢的虚荣心~哈哈哈~ 总会有一些小不足 1. 真的很怕车被偷。这也不能叫不足了,车太好,不能随心所欲的想放哪里就放哪里,对我来说还挺苦恼的。我的建议是,能在防盗上多做点功课就再好不过了,据说他们之后会开发个配件,放在车座下面,平时可以当做储物架,停车还能当车锁; 2. 车有点重。虽然碳纤维版只有 14.4kg 重,但作为女孩子来说,抬上楼也并不是件特别容易的事儿。尤其是这么好看的车不放心放在楼下,需要每天扛出去再扛进屋,很影响骑车的决心; 3. 车座有点高,也可能是我腿短.。座位降到最低了,有时候还是觉得脚撑地的时候不得劲儿,当然骑惯了公路自行车的男孩儿骑起来还可能觉得车座低; 4. 刹车太灵活。虽然我很享受被惯性甩来甩去的感觉,但在正常骑车过程中,会被轮胎猛地抱死弄得不太适应。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威马汽车首次公开亮相:发车之前,先做出行服务商
一如我们此前所预测的那样,今年三四季度果然是到了「 新造车」 团队频繁对外发声的阶段,今天这次的主角,是一向低调又神秘的威马汽车。 虽然此前我们很早就已经开始接触并挖掘「 威马造车」 这件事情,也在此前对威马汽车的 CEO 沈晖做了专访,但今天在上海举办的「 智慧出行新可能」 论坛上,沈晖才算是首次正式对外以威马汽车 CEO 的身份露面,并且透露了威马汽车未来几年的产品计划。 首先,是和整车生产制造相关的「128 战略」。 「1」 代表 1 个核心架构。据我们了解,正如沈晖此前所说,威马汽车是一家「 德味儿」 很浓的团队,他们深谙汽车产品生产制造的复杂性和严谨性,核心架构又代表了一台车的技术及安全规范和标准,所以此次他们调动全球资源,从德国引进核心架构,基于德国技术再做改进和优化,当然,安全性始终是最重要的考量标准。 「2」 代表了基于这个核心架构延伸出的「STD」、「PL」2 个整车平台。沈晖并没有透露「STD」 和「PL」 的具体含义,但根据现场 PPT 的背景图,我们不负责任地猜测,「STD」 和「PL」 或许分别表示的是「Standard」 和「Plus」 的意思,即一个标准的乘用车平台,和一个「 大号儿」 的乘用车平台。 「8」 代表的是在这两个平台上,至少会生产出 8 款高品质主流智能汽车。并且从 2018 年起,以每年超过一款新车的速度逐步推向市场。 同时,沈晖也描述了在他眼中未来三年汽车的样子,或许我们能从这里面读出更多的信息: 「2019 年续航里程 250 公里以下的纯电动车将被迅速淘汰」,这说明威马在 2018 年计划上市的车型最低续航里程将达到 250 公里以上; 「3 年后充电 15 分钟,续航 400 公里将不再是一句口号」,或许威马未来的产品可以做到快充; 「 无人驾驶大规模实现在未来 3-5 年不现实,但高级辅助驾驶的某些场景中可以实现」,意味着威马汽车将与相关合作伙伴合作研发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并在特定场景实现无人驾驶。 此外,沈晖在此前专访以及本次演讲中一直强调,威马汽车不单单是一家车辆制造商,更是一家未来智慧出行服务提供商。所以 在 2018 年产品落地前,威马汽车在 2017 年将会「 服务先行」。也就是说,在威马的汽车跑上路之前,或许我们就可以体验到威马的出行服务了。 怎么理解这个出行服务呢?其实这里面的想象空间很大,据我们了解,威马汽车正在着手建立一个叫做「 威盟」 的社群论坛,前期会聚集一些电动车爱好者、行业观察者和使用者,或许威马的出行服务会从威盟社群开始运作,为社群内的用户提供类似电动车充电、代泊、代驾、汽车金融、后市场等服务,未来会将出行服务与威马的产品相结合,拓展更多可能性和优化体验。 我们注意到,这次论坛算上威马汽车,共有 13 家企业及代表(复星集团、华为、腾讯、滴滴出行、博世、西门子、联通、地平线机器人、精进电动、合普有电、深圳键桥、汉逸科技),大致可以分为产品技术提供商和出行服务提供商两类,其中有些企业已经与威马汽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我们猜测这些「 威马汽车的小伙伴」 在未来极有可能成为威马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 精进是做电机的,博世可以提供传感器,地平线机器人做自动驾驶的,联通可以提供移动网络解决方案……此前在采访时,沈晖也提到,他们针对第一款车,已经确定了大部分的供应商。这次这些公司的集体亮相,背后的意思应该比较容易能看明白了。 以沈晖及其团队的行业经验、人脉积累、融资能力、以及供应链整合能力,我完全不怀疑威马能造出可以量产并且安全可靠的高品质主流新能源汽车。但是,这里面的挑战在于几方面,一方面来自新造车阵营的竞争对手,到 2018 年大家的新汽车产品也都将逐步面世;另一方面来自「 出行服务」,因为传统阵营的汽车厂商也已经意识到要在出行服务上面有所动作,和他们相比,威马的用户及数据基数不占优势,而且出行服务的商业模式也亟待验证。 个人认为,能否造出「 为未来出行而生」 的汽车,对于威马汽车这种新造车团队来说才是最好的机会,他们有机会通过建立开放平台、整合新汽车价值链资源,将出行服务和汽车本身更好地结合,为用户提供更理想的出行体验。还是那句话,新能源的发展和市场给了新造车团队野蛮生长的机会,但一个新汽车品牌要想活到最后,一定要拥有踏实的技术积累,并且在出行模式以及研发到生产模式上有所创新。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众测 | 极客宅男骑行的另一种选择——「超悦」骑行体验(二)
本周产品体验者:拖泥钱,典型极客宅男、互联网科技产品重度使用者、糗百红人,现待业在家任职业铲屎官和 PS4 玩家。 作为 GeekCar 的读者,非常高兴能有机会体验下这次 GeekCar 组织的超悦众测活动。我是一个两轮通勤的支持者,14 年开始骑电驴子出行,从 15 年开始基本上日常出门就是靠自行车+地铁,后来工作的地方离家在 4 公里多,上下班都是骑公共自行车出门。 个人认为,10 公里之内,自行车通勤都是可以接受的,5 公里之内则是比较舒服的。电驴子出行里程完全受限于电量制约,自行车则是容易骑出一身汗。这次众测的超悦智能助力电单车则给了我一个折中但不平庸的选择。电动机辅助又能省力,也比纯电动踏板在使用上更灵活。 从 GeekCar 办公室拿到车之后,第一印象很不错,没有中管的菱形车架和黑色的碳纤维材料车身非常漂亮,造型也颇为前卫,没有立管,官方叫悬浮鞍座,因为我不是搞自行车也不懂工程、力学什么的,好坏就不评价了。刚开始小担心还是有一点,比如座管牢不牢靠,没有立管,强度够不够?但是看了官方已经对这款车架做了 15 万次的震动试验,完全没有问题,所以基本放心。 虽然只是 20 寸的小车,但也能让人感觉「 冲劲」 十足。中置电机和藏在车架里的电池组让整车显得比较整洁,不仔细看根本不会发现这是一辆电助力自行车。 一路骑回家,余光能发现不少路人和骑车的朋友对这辆小车也会多看几眼。我认为超悦的外形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和偏向竞速风格的公路车、越野风格的山地车相比,超悦的外形做出了一些不一样的风格,第一感觉不会是这个自行车好「 专业」,而是觉得「 挺酷的」。 比如调节电动机输出档位的两个按钮以「+」「-」 的形式也集成在控制器上,有点运动型汽车的范儿。 虽然硬要说有「 科技感」 有点牵强,但是至少和那些复古自行车一样,做出了点不一样的风格。 关于骑行感受,我总共骑了 40 公里。第一感觉就是这小车特别适合刷街,在马路上看见谁就「 干」 谁,冲劲儿十足。 骑行姿势比较运动,或许由于中置电机的缘故,整个重心不是在座椅上,而是在车身中间,骑起来姿态比较「 动感」,很容易就想猛蹬几下,把速度拉上去,而速度起来之后过弯时的感受也会很「 稳健」。不过毕竟只是个 20 寸的小车,牙盘齿比小了些,我这种体力一般般的人,在正常的踏频下,最高速度也就能骑到 30 km/h 了,再想快,感觉要继续提高踏频才行,我是感觉有点力不从心,身体被掏空… 如果前牙盘能再大一些,齿比大一些,会骑得更过瘾。 得益于力矩传感器,动力的输出个人认为还是非常平顺的,之前蹬过一脚其他某品牌的所谓「 智能助力电单车」,虽然也是号称力矩传感器,但是那个动力输出简直和电动自行车一样,在停止状态下,稍微一踩脚踏就往前冲,比较危险。而超悦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在停止状态下不会因为脚放在脚踏上而启动助力往前窜,正常起步踩下脚踏,能感觉到电动机动力的输出是比较平稳,能根据你肌肉所施加在脚踏上的里给予适当的助力,非常聪明。并且强度是和踩下脚踏的力量成一个线性关系。既不会动力过猛,也不会觉得「 没劲儿」。 从实际骑行的感受来看,动力输出的档位主要还是决定了动力输出的大小,和极速关系不大,超过 25 km/h 后,电动机感觉就不怎么介入了,想超过 30 km/h,感觉几乎就要靠两条腿了。虽然电机对于极速的「 绝对值」 贡献不大,但是低于 25 km/h 时,电动机随时都能积极介入,非常方便在城市这种需要频繁停车、减速的路况下轻松保持快速骑行。具体表现在于,当你 28~29 km/h 巡航的时候,前面有个红灯或者有个车挡住了你,减速停车/绕行后,基本上踩个 3~5 圈,速度就能回到 25 km/h 左右,而且提速过程基本不费力(哪怕是电动机调成 1 档,也不会觉得需要费力蹬)。 在和一台公路车一起刷街的时候,11 公里下来,我的平均时速能比对方高出 2~3 km/h。就是因为我的起步,加速都更快,更省力。所以骑超悦在马路上刷街,非常有乐趣,所有的体力都可以放在高速巡航和超车上,哪怕是上坡,也能通过调节电机档位来获得更大的助动力,把速度保持住而没那么累。 骑着超悦刷街是非常有乐趣的,但是如果是把它当作通勤自行车,则有些「 小痛苦」。我 177 的身高,车架尺寸对我来说有些小,虽然车把可调,但位置还是较低,重心靠前,骑行姿势比较「 战斗」。骑行时手掌、手腕以及肘部的压力比较大,对于我这个非专业、并且不怎么骑专业自行车的人来说,长时间骑行会感觉有些急躁,毕竟城市道路红绿灯多,5 公里以内的骑行和普通自行车相比,速度优势并不是非常明显,只是省力了些。 最后说说吐槽的地方,那就是手机 App 做得有些差强人意,第一次和车配对时缺乏用户引导,提示了几次失败。在我 Android 上用户界面的显示也存在错位的现象。在统计骑行数据方面,和行者、野兽骑行相比,超悦的 App 设计还是有待提高。我的建议是,可以提供更多图表化的数据统计,使得骑行数据的采集和呈现更加细致和有序。 这台「超悦智能助力电单车」刚刚成功完成京东众筹,如果你对它感兴趣,可以给我们极客汽车微信号留言购买。当然,也可以给我们发邮件(mark@geekcar.net)或给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留言,成为 GeekCar 众测产品体验官。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