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五月启示:「海盗」来啦?
童豪良是高德软件有限公司车联网业务总经理。处于汽车和互联网科技的交界,在过去的 5 月他是如何思考的? 刚刚过去的 5 月,关于汽车的重磅新闻实在是很多:月末,谷歌推出了没有方向盘,完全无需人工干预驾驶的汽车,很快就会正式上路。同在美国的打车应用鼻祖 Uber,则在新一轮的融资中估值达到了 170 亿美元,而不到一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是 35 亿美元,短短 10 个月时间,价值翻了 4 倍有余。 把视线移向中国,在杭州象山,700 辆纯电动车投放向社区租赁,1000 元/月的价格很难不让人动心。而致力于打造开源汽车的 OpenCarLab,「 自杀式进击」 的打造互联网汽车的博泰,也在 5 月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所有这一切,无不昭示着产业正酝酿着一场巨变。 汽车产业常年被巨头把控,波澜不惊。对质量、安全的高度重视也限制了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不妨对照一下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速度:10 年前还是新浪、网易、搜狐三大门户占据市场高点。那一年,百度和腾讯刚上市,阿里的支付宝公司在年底才刚刚成立。如今,曾经的三巨头的收入加起来还不到阿里或者腾讯任何一家的三分之一。十年前 QQ 和网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新鲜事物,而如今微信和淘宝已经成为超过一半的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 当 Tesla 吹响产业变革的第一声号角,当互联网巨头们开始进军汽车,当汽车厂商们开始居安思危,谋求变化之时,我们不禁想问一声:颠覆,为什么不能? 7 年前,苹果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如今,手机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通信工具。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当汽车被重新定义时,世界又会变成怎样。有三个关键词已经走入我们的视线,或许他们将会揭示汽车的未来:电动、无人驾驶、分享。 电动,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在 Tesla 把续航里程提到近 500 公里,并计划在四年内把电池成本下降近一半之后,这一切开始变得不同。不出意外的话,不到五年的时间电动车就可以从高富帅的玩物变成平民百姓的代步工具。甚至就在眼前,如果能解决充电桩问题,不用额外支付牌照费用的荣威、比亚迪们已经颇具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纯电动车结构远较传统的汽油车简单,从而不再受制于被把握在汽车巨头手中的发动机技术。虽然底盘、车架、电子系统等也并不简单,但在电动车时代设计或许远比制造重要,而这正是小米这样的互联网公司的强项。 无人驾驶也发展了很多年,直到迎来 5 月的这个里程碑:尽管速度还限制在 25 英里以下,但谷歌汽车真正上路了。接下来普及就只是时间问题。质疑、耻笑的声音,持续不了多久 – 当年汽车刚出现时也是那样,只是这个替代过程会变得更快。且不说摩尔定律,即使每年提升 10%,10 年后速度就能提高到 100 公里/小时,如果是提升 20%,那么就能达到 240 公里/小时。 电动和无人驾驶,带来的或许还只是变革,但当遇上「 分享」,真正的颠覆就会出现。我们拥有或者希望拥有一辆汽车,这曾经是一件美好的事:更远的活动范围,自由的空间,驾驶的乐趣,不一而足。但当城市变得越来越拥堵、停车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时候,这些美好正在离我们远去。开车不如打车、打车不如租车,已经成为一些人的选择。如果仔细算笔账,如今打车可能比自己开车还便宜,只是又会遇到高峰时难打到车、出租车的车况不好、有的司机服务不好等问题。易到、Uber 等解决了这些问题,但又带来了价格、时间安排的问题。Zipcar 等汽车分享,又有汽车分布数量不足,需要步行一段距离去提车的麻烦。然而这一切问题,将会在不远的将来迎刃而解:想象你要用车之时,一辆电动车自动开到你的面前,送你打目的地之后,自动去接下一位乘客。你完全不用担心充电的问题,正如扫地机器人一样,电量不足的车会自己去充电站充电,甚至不用人工干预。如果你担心费用太贵,那么沿途拼车也是一个选择,随上随下的「 小公共」 模式在智能时代将重新发扬光大。 当人们不再拥有车、不再自己开车时,一切都变得不同。大片的停车场变成小块的临时停靠站,自动的驾驶使交通变得更加规则、畅通,租用和拼车使车辆的利用效率更高。与之伴随的是,一系列传统的汽车相关产业将萎缩,转型,而新兴的服务商将出现。即使对于汽车巨头来说,这同样值得深思:当颠覆来临时,是浴火重生还是静候宣判。 如此巨大的颠覆,看上去离我们还很远。但无论是谷歌、Tesla,还是 OpenCarLab、擎感,有志之士们正在吹响变革的号角。下一个十年,让我们一起拥抱变化!
开奥迪来接你 打车应用鼻祖 UBER 体验报告
源自美国的 Uber 可以说是打车应用的鼻祖,目前在上海暂时只有豪华车系列,主要车型是奥迪 A6 和奔驰 E300。据说还有两辆奔驰 S350,不过我是一次都没遇上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