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 家族添加新成员 敞篷跑车 Model R 与三门掀背 Model C, 全产品线 get√

· Aug 12, 2014 333

德国汽车杂志 Autobild 近日报道,Tesla 又将推出两款新车型,分别为代号 Model R 的敞篷跑车和城市紧凑型轿车 Model C。 Model R 据报道称这款敞篷跑车将于 2017 年上市,百公里加速在 4 秒之内,最高时速达到 322km/h。这款跑车据说是 Tesla 已经停产的跑车 Roadster 改进的版本,也有人猜测是基于 Model S 改进的敞篷版。 Model C 据可靠消息称这是一款三门掀背城市用紧凑型轿车,预计 2018 年上市,这款小型轿车可以容纳 4 个人。等到 2018 年锂电池价格有望大幅下降,届时这款轿车的价格可能会低于 15000 欧元。 最后我们欣赏一下 Model C 的概念图。 Model X 和 Model 3 接下来谈谈已被 Tesla 确认的两款新车 Model X 和 Model 3。 Tesla 宣称 Model X 的重心低于任何一款 SUV,可载 7 名成人。该车相关信息如下: 标配双电机全轮驱动。 Model X Performance 从 0 加速到 96 公里/小时用时不到 5 秒钟。 标配鹰翼门。 Model X 将配备 60 kWh 或 85 kWh 电池。 该车将于 2014 年量产,2015 年交付。 Model X Model 3 的对手将是雪佛兰 Volt 增程式电动车和日产 Leaf 纯电动车。目前 Model 3 已知的信息如下: 2017 年上市。 售价 3.5 万美元。 续航 320 公里,最低电池配备为 48kWh,电池来自 Gigafactory。 车身比 Model S 小 20%。 如此一来,Tesla 的产品线将空前强大,覆盖了多个消费市场——跑车、SUV、豪华轿车、亲民轿车、紧凑型轿车。Tesla 有望成为第一个拥有全产品线、并只生产纯电动车的汽车厂商。 注:本文编译自 Autobild,部分内容转自微信公众账号 新时驱  

打败 Tesla 的太阳能电动车能走进我们的生活吗?

· Aug 11, 2014 333

前不久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大学的 Sunwift 团队研发的新型太阳能电动车 eVe,打破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电动车单次充电后行驶 500km 的平均时速。新纪录将平均速度提升到了 100km/h。 值得一提的是 eVe 在打破这项记录时应国际汽联的要求关闭了太阳能发电系统,仅使用车身自带的 60kg 松下(NCR18650A and B)锂电池提供的动力跑完全程(Tesla 的电池重量接近 600kg),以确保 eVe 打破「 最快电动汽车」 的世界纪录。 Tesla Model S 目前理论巡航是 490km,但是续航里程是根据车速和驾驶习惯而改变的。Model S 也能跑到 500km,但是出于车重等各方面的原因其车速会远远低于 100km/h。如下图 Tesla 若是达到 500km(310miles)续航,其车速约为 88km/h(55mph),若是以 100km/h(62mph)的车速巡航,其续航里程约为 440km(275miles)(此数据为理想状态下的理论值,实际数据会有所减少)。 eVe 为何能有如此强悍的续航能力,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eVe 的参数。 eVe 是由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大学设计制造的第五代 4 轮双座太阳能车型。整车由 TeXtreme 碳纤维打造,整车重量约 318kg,表面覆盖 800W 的 C60 太阳能电池板(转化率 22.7%),使用两台由 CSIRO(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设计的轮毂电机,配合米其林设计的专用轮胎。设计最高时速为 140km/h, 实测最高 132km/h。单次充电最大行驶距离为 800km。使用太阳能充电 8 小时可以为 eVe 提供 2 小时的动力,如果用家用充电的话 8 小时可以完全充满。 通过参数不难看出 eVe 的超强续航和巡航速度得益于超轻的车体与良好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据称 eVe 完成这次 500km 续航的挑战只用了 0.5 美元的电费。也就大约一罐可口可乐的价格。如此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率着实让人震惊。 不过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是一款双门双座的车型,它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太阳能汽车认识的局限,以往我们看到的太阳能汽车都是为了挑战续航的极限而设计的,都是单座车型,而这一款却是可以搭载乘客进行长距离旅行的车型。 所以 Sunswift 团队的下一步计划是想让 eVe 成为澳大利亚第一辆合法上路的太阳能电动车。eVe 若是能以现在的状态量产,里程焦虑问题就将被彻底解决。 不过话说回来,短期内这是不太可能的,毕竟全碳纤维车身和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是及其昂贵的。再加上超轻的车身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驾驶者所承受的冲击会远远大于对方车辆的车内乘员。 而且由于 eVe 最初是为了 2 年一度的 World Solar Challenge(世界太阳能挑战赛)设计的,车内的一切设计都是为了轻量化,并无舒适度可言。想要设计出一款消费者最终能接受的车型,恐怕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在 Sunswift 的网站上有一段非常感人的话,「We may be students, however we are leaders of technological solutions to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e lead the way so others can follow.」(我们的身份或许只是学生,但是在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上我们是领导者。我们指路他人方可跟随。)对于他们的这种挑战科技精神,GeekCar 非常的赞赏。相信在未来,一定能见到超轻的太阳能电动车飞驰于各大城市。  

像 GoPro 那样来玩儿行车记录仪?

· Aug 10, 2014

从中关村 SOHO 六楼朝南的窗户望出去,中国电子大厦清晰可见。对于任朝梁来说,从那边的汽车之家离职来到这里自己创业,这个决定需要强大的理想作为支撑。他的理想是用互联网思维来玩行车记录仪产品。 他们的产品叫做「 卫程」。在他们的官方微博里,有这样的介绍:迄今为止性价比最高的 1080P 高清行车记录仪!主打产品以 299 元和 399 元投放市场,均标配闪迪 8G 高速存储卡并且还可选配其他存储容量! 产品形态上,其实和市面上其他行车记录仪区别不大,不过画质和价格相对来说有些优势。而看到包装你就会发现,它多多少少有些借鉴小米的包装风格。 任朝梁曾经在汽车之家做电商平台,这样的经历让卫程的产品离互联网思维更近一些。同时,产品的营销和推广变得相对容易。在他们的淘宝官方店铺里,这款型号叫做 A3 的记录仪是唯一在售的产品,月销量 500 多台。 去年中国的行车记录仪总销量将近千万台,对于创业不久的卫程团队来说,空间确实巨大。但是任朝梁追求与众不同,在经历了几款产品的试错之后,他和急功近利捞钱这种普遍做法越走越远。 聊天过程中,任朝梁给我们看了一个他们最近做的视频。他把自家的行车记录仪安装在宜家的购物车上,用一个特别的视角展现了「 购物车」 眼中的商场。他打算下周拍一个美女购物的过程,还有放在航模上航拍和放在遥控船模上拍摄的想法。在他展现的设计图中,我们甚至看到了带上防水罩的行车记录仪。 他把这些创意叫做「 玩法」。很明显他们是在刻意弱化「 行车记录仪」 这个概念,而我们马上联想到的是 GoPro。 一直以来,行车记录仪在人们心里的印象就是记录车祸、碰瓷的工具,这种惯有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这种设备的用途。行车记录仪的本质是一台摄像机,如果只是固定在挡风玻璃上,思路未免有些不够开阔,GoPro 的成功因素之一就在于他多种多样的使用场景。 现在卫程想做的这些视频,正是对用户传统思维的一种再教育。而当用户乐于去拍摄不同场景之后,更重要的事情其实是分享。 不管是车辆行驶画面还是其他场景画面,分享的价值要远超过自己回味,如果不分享,微博上时常出现的奇葩车祸、俄罗斯战斗民族等短视频也就不会那么多,而 GoPro 更是赢在了分享这个环节。可以公认的一点是,内容的价值要远远超过设备的价值。对于行车记录仪这种产品来说,如果每个用户都分享 10 段视频,那一万台的销量就能带来十万的内容量,这种量级的差异是巨大的。 不过难度也有,那就是中国人的分享意愿到底有多强烈?另外有多少人能反反复复的去拆装行车记录仪?这时就需要一定的鼓励机制,比如,设计非常简单方便的上传分享功能,比如按照分享数量设置相应的硬件返现额度。如果按照互联网的玩法,这些其实并不难实现。 最关键的是要让用户知道,行车记录仪不是只有一种玩法。可能,这种教育过程会很漫长,毕竟行车记录仪的原始功能其实还没有完全被普及。做一个不一定贴切的类比,这很像《让子弹飞》里面张麻子给鹅城百姓发枪的故事,沉默的背后不一定没有波澜。 但是,对于卫程这样的创业公司来说,先活下来可能是更重要的事。

Mobileye,一个造了 10 年的「摄像头」?

· Aug 07, 2014

8 月 1 日以色列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开发商 Mobileye 在美 IPO,募集资金 8.9 亿美元,发行价 25 美元,收盘于 37 美元,涨幅近 50%。在美股大跌之日 Mobileye 为何能取得如此成绩? 首先 Mobileye 的大涨得益于近期的智能汽车概念热,再加上 Mobileye 掌握着世界上 80%的 ADAS(驾驶辅助系统)市场,Mobileye 与意法半导体合作定制了专用的 EyeQ 系列芯片目前已经发展至第三代,再加上与宝马、通用、沃尔沃、福特等汽车巨头的深入合作,这些背景给了投资者非常美好的想象空间。 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 Mobileye 的硬件。 以 C2-270 为例,Moblileye 主要由 3 个部分组成:摄像头组件(包含摄像头,扬声器,主控芯片),EyeWatch(显示器)和 OBD 接线盒。 Mobileye 一「 摄」 十年的技术核心 Mobileye 的摄像头,是全套系统设计中最令我惊讶的部分,他们使用专门定制的 EyeQ 视觉处理芯片,再加上十多年来的程序积累,仅凭单摄像头就实现了非常全面的辅助驾驶功能 。 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要从 Mobileye 成立说起。Mobileye 成立于 1999 年,10 余年来小伙伴们带着 Mobileye 风雨无阻地在全球各地拍摄各种路况影像(期间 BMW、Volvo 等汽车制造商也为 Mobileye 提供了大量的路测视频和改进建议),并把它们带回耶路撒冷的研发总部,小伙伴们耐心地告诉 Mobileye 什么是车道、什么是牛奶撒在地上的痕迹;什么是车、什么是山洞或者桥梁的阴影;什么是人、什么是邮筒或者电话亭,这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 这颗摄像头是 Mobileye 用来采集路面信息的唯一渠道。在传感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仅使用单一传感器的方案实现可靠的测距、路面信息采集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摄像头相比其他传感器可以轻松识别出物体的外形,但对距离的识别却是非常困难的。 在传统意义上防碰撞行车辅助系统主要使用的是超声波或者红外测距,这些技术的优势在于正前方不管出现什么物体都能精确地测距并发出报警,而且准确度和可靠性极高。但是这两种定位技术也有一个缺点,就是无法识别前方出现的是什么物体,是行人还是汽车?或是其他的东西?所以存在一定几率的误报,而降低驾驶者的信任度。 所以说摄像头只要能突破距离识别的难题,他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而这正是 Mobileye 技术积累所在。 Mobileye 也没有令人失望,在 2007 年推出了车道偏离辅助预警系统;2008 年推出了交通标志识别和智能远光控制;2010 年推出了行人侦测;2011 年推出前车防碰撞警示。 Mobileye 用十几年的积累完成了可靠的单摄像头信息采集技术。 支持这颗摄像头背后的 EyeQ 系列芯片,由 Mobileye 和意法半导体(ST)共同研发,目前已经更新到第三代,截止至今年初已经出货超过 250 万片。 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系统辅助开发商,Mobileye 的技术已被多家汽车公司应用在其生产的车辆中,包括宝马、通用、沃尔沃、福特、欧宝、现代、雷诺等。 图为技师在安装 Mobileye 之后对设备进行调试  Mobileye 如何实现他的功能? Mobileye 安装后需要采集车速、转向灯、刹车、远光灯、雨刮器等五个信号。其中前两项为必选项目,否则无法安装 Mobileye,或者部分功能无法实现。 这些数据是通过连接 OBD 接口使用 CAN-Bus 采集的,若是无法使用 CAN-Bus,加装模拟信号盒子也是可以实现对应功能的。 目前在宝马、通用、沃尔沃、福特等品牌的汽车上 Mobileye 已经可以完美实现前碰撞预警、行人探测与防撞警示、车道偏离预警、车道保持与危险预警、前碰撞警告、智能远光灯控制这六项功能。 不过话说回来,Mobileye 所能实现的功能并不止这些, 作为一套驾驶辅助系统,其实还有很多点可以突破,比如城市低速下自动刹车,车道偏离自动矫正等等。不过这些功能还在开发过程中,与汽车的结合也需要更加的深入,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看到更多的功能应用在 Mobileye 的驾驶辅助系统中。 而 Mobileye 系统的复杂程度也会不断增加,未来的 Mobileye 系统使用的绝不会仅仅只有摄像头这一个传感器,出于可靠性方面的需求,多传感器和备用摄像头的方案对于提升安全性、准确性还是很有裨益的。 再加之与汽车厂家的深度结合,在出场时就能加装传感器阵列,也不必担心多传感器复杂的后装过程给用户带来的痛苦。 但是,目前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或者半自动驾驶技术的接受度还有一定的障碍,而且政府法规方面也还没有完全放开,所以 Mobileye 需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过以 Mobileye 的技术实力和汽车厂商资源,相信用不了多久在新上市的汽车上就能看到更多辅助驾驶的技术。 Mobileye 半自动驾驶相比无人驾驶技术会更早的进入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更加安全的行车环境。

Tesla 能否一统充电桩江湖?

· Aug 01, 2014

Tesla 在过去的一年里成功的引爆了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与此同时,里程焦虑,充电站建设等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摆在了消费者眼前。今天 GeekCar 就电动汽车充电站方面的问题来给各位介绍一下其中奥妙。 充电站能统一吗? 先说说传统汽油车,不管开着什么品牌的车,不管什么车型,只要开进加油站,加满油就能跑。 那我们的电动车呢,当然我们也有充电站。但是目前电动汽车充电接口五花八门,在 GeekCar 看来接口的种类还是太过繁多,而且大部分充电桩的建设还停留在只能满足自家车辆充电的阶段。 虽然目前充电标准还没有统一的方案,但是 Tesla 已经在为未来汽车充电桩接口的统一努力着了。 在前不久的杭州 Supercharger 落成仪式上 Tesla 全球销售与服务副总裁 Jerome Guillen 表示:Tesla 会遵循中国的电动车充电标准展开业务,但现在国家标准还未出台,作为一家技术驱动的创新公司,Tesla 不能停下脚步。等国家标准出台后,会对 Tesla 在中国的相应技术标准作出调整。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充电标准? 至于为什么不同的厂家会有不同的标准呢?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 车」,这就像我们出国旅游的时候,在不同国家使用不同的插座一样,不同的国家也孕育出了不同的充电接口标准。再加上目前国家充电标准不够规范,企业又想保护自己的利益,导致不同品牌的汽车充电桩无法适配。Tesla 为了提升充电效率,使用的就是自己的充电协议。 所以说 tesla 的充电站只能给 tesla 用,日产聆风用不了,当然比亚迪也用不了。 关于这个充电标准,往大了说国际上有五套充电桩标准,国际、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各有一套。往小了说各家厂商也会附带各自的补充协议。面对繁杂的充电接口,真正头疼的是买了电动车的车主们。 所以说充电站标准的多元化对未来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统一接口是电动车发展的必经之路。 前段时间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与工信部部长共同出席中德电动车充电项目仪式。未来中德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将完全统一,双方还签署了充电通信协议,最终实现充电设施的完全共享。 这一次公开的合作正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搅动着汽车充电站的市场。面对如此重大的事件,有人提出来「 中德的电动车接口统一了,Tesla 怎么办?」 对于此次事件 GeekCar 也表示非常的关心 Tesla 的走向,若是在未来的国家标准中没法兼容 Tesla,想必对 Tesla 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若是在华所有的充电站都由 Tesla 自己建设,其消耗的成本将会是十分巨大,对车主来说,必须开到 Tesla 指定的充电站才能充电也会是非常头疼的问题。 特斯拉全球副总裁、中国区负责人吴碧瑄对外界表态:「 特斯拉对兼容国家标准持积极态度,我们愿意配合统一标准的出台。」 如何兼并这些繁杂的充电标准呢?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能不能用转换接口呢? 毕竟出国旅行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带一个万能转换插座以备不时之需。 GeekCar 对此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在使用快速充电的时候简单的加一个转换接口是不可行的。因为汽车充电比平时的用电要复杂的多,不光要接上电源,还得有数据通信接口,而各个标准的通信协议又几乎完全不同。若是忽视通信接口,强行转接,就有可能无法正常充电,还可能造成电池过热甚至起火的风险。 目前,国家充电标准还有一部分关键性参数定义存在缺失,如果不同的厂家选取了不同的参数,将会对充电的安全性和充电设备的通用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根据目前国家标准最新的草案,在充电接口兼容计划中,交流充电接口中国标准有望与美标,欧标,日标兼容,直流充电接口中国有望与日本标准和 Tesla 超级充电机标准兼容,与欧美标准的兼容相对比较困难,其原因是国标与日本标准、Tesla 标准一样,采用的都是 CAN BUS 通信方式,技术上比较接近,而欧美标准采用的是 PLC 技术,使用的技术有一定差异。但也并非没有实现兼容的可能。 未来充电接口大一统 中国作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经济体,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汽车数量,全世界各个品牌的汽车都在争相争夺中国的汽车市场,在这样的情形下,若是各个厂家各自为阵,独立建设自己的充电站,不光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对一些处于弱势地位的自主品牌的推广也是相当不利的。 正因为中国未来电动汽车市场在竞争方面的特殊性,中国是最适合提出统一充电接口的市场。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市面上的电动车无论是 Tesla 还是宝马 i3 还是 BYD 还是日产聆风都会使用相同的充电标准。想象一下有一天,当你开着 BYD 到 Tesla 建设的 SuperCharger 充电,这个世界将会是多么的和谐。 少年,待充电接口统一之时,我们买辆电动车可好?

当阿斯顿马丁装上太阳能电池板

· Jul 04, 2014 333

今年汽车已经正式步入了电动时代,各色电动汽车频频步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思考,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汽车动力本身,如何让汽车使用的能源更加清洁也成了我们探索的一大方向。太阳能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出路。于是就有了在车顶加装太阳能电池板的想法。但是使用太阳能电池板给电动汽车充电,其实并不靠谱。不过阿斯顿马丁对此却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想法。 在前不久刚结束的「 国际汽联耐力锦标赛——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 上,阿斯顿马丁车队荣获 GTE 业余组第一名。阿斯顿马丁的 Vantage GTE 虽然赢得了此次冠军,但车队所希望的并不仅仅如此,他们想要更大的拉开与其他车队的差距,为此阿斯顿马丁与汉能太阳能集团共同合作开发了一项秘密武器,那就是车顶加装的太阳能电池板。 不过您别误会,这块太阳能电池板并不是用来给赛车提供动力的,而是给空调系统供电的。由于赛场上很多赛车使用的都是汽油驱动或者混合动力。在极其炎热的环境下,必须开启空调以减少驾驶员体力的额外消耗。在热火朝天的赛场上若是开启空调,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引擎的输出能力。在赛场上,驾驶员的体力和汽车的动力之间若是两者只能取其一的话,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而此时若使用太阳能电池板给空调系统供电,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同时对维持引擎动力和输出性能大有裨益。 阿斯顿马丁赛车首席工程师 Dan Sayers 表示:「 寻找一种既确保车手在舒适的温度下驾驶,又不会消耗赛车引擎动力的解决方案,对于高性能 GT 赛车来说极为重要。」 众所周知在汽车竞技赛场上,特别是在耐力赛中,微弱的性能差距也会转变成极大的优势。阿斯顿马丁此举便是在这项新技术上减少发动机消耗从而与对手拉开了一定的差距。 与阿斯顿马丁合作的汉能太阳能集团表示,希望能为汽车行业开拓新产品,例如在天窗或者后挡风玻璃上安装一层太阳能薄膜,在不影响汽车使用的前提下,不需使用燃油便可以给空调或其他设备提供能源。目前汉能太阳能集团与阿斯顿马丁正在共同测试这项技术,这项技术预计会在下一轮世界耐力锦标赛之前完成。当然这项技术的使用,并不会仅仅局限于赛场上的超级跑车。在未来的民用汽车上也能加入这项技术。 就目前的纯电动汽车而言,在高温和低温等极端环境下,电池电量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些影响。而这项技术的出现,虽然无法满足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但是在日光充足的环境下,提供额外电能从而保障电池正常工作温度倒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方案。对于电动汽车而言,保持电池组的工作温度就像是冬天汽车在发动的时候需要热车一样,这在极端气候下对电动汽车的运行状态和续航至关重要。若是这项技术成为未来电动车的标配,不仅仅是对电动车的里程焦虑会减缓,从节能角度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

骚年,你还记得碟中谍里 4 的 ED 跑车吗?——AR 技术与未来汽车

· Jun 21, 2014 333

看过碟中谍 4 的观众,想必对汤姆克鲁斯纵身一跃跳下迪拜塔的那一段画面至今记忆犹新,还有片中颇具现代感的超级宝马 ED 概念车,这辆宝马 ED 概念车的炫酷甚至盖过了男女主角的光辉。 时隔两年宝马 ED 概念车又一次占据了我们的眼球,这次,作为一款混合动力超跑重新命名为宝马 i8,它正式上市了。 不过小编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的并不是 i8,而是在电影中 ED 概念车展现出来的一项技术——AR 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 Technique,简称 AR),是在虚拟现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并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 增强」。 先附上张剧照来回味一下今天要讲的主题 AR: 片中,阿汤哥伸手在屏幕上帅气的一滑,美女副驾驶的挡风玻璃前就出现了一张地图,迅速为阿汤哥规划出了一条最短路径。 可惜上面似乎不带实时路况,不然阿汤哥也不至于被引入拥挤的路段,然后面对挡风玻璃上满屏的人形弹幕,露出无比蛋疼的表情。 话说小编在这里实在忍不住吐槽一句,目前的导航仪相比剧中的挡风玻璃显示的导航真心是弱爆了,每次我想要看地图的时候还得低头看中控,至于糟糕的交互,我就不吐槽什么了。 稍微好一点的是抬头显示,虽然说可以不用低头看中控,但是抬头显示展现的信息毕竟还是有限的,且目前的交互水平也还达不到让人叫绝的水平。 所以说现有的技术和阿汤哥在电影中驾驶的 ED 概念车对比,怎么说呢?这不是一个级别的! 不过话说回来,屏幕显示外加全触控,据小编了解,这个目前看来是幻想中的东西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实现,因为近期 OSG 公司发布了一款集成液晶屏的挡风玻璃:ScreeneX。 图为集成液晶屏的挡风玻璃:ScreeneX 据悉,ScreeneX 的液晶屏可以被放在风挡玻璃的任意部位,而且它是完全整合到玻璃结构中的,不是简单的嵌入。而且 ScreeneX 可以显示高分辨率的视频、文字和图片等。 这样一来汽车 AR 硬件方面最难的显示部分已经实现了,剩下的就是通过车内的传感器及摄像头监视司机的眼球和头部位置,然后在挡风玻璃上显示对应的信息。这个并不难实现,类似的功能在本周 Amazon 发布的 Firephone 上已经看到了。对于交互这一块,其实小编并不认为一个明智的产品经理会像电影里面这样设计交互,伸手去触摸屏幕绝对不是一个好主意。 且不说将挡风玻璃弄得像手机一样满屏的油腻会让人非常不爽,光是用户在系着安全带的时候想伸手触摸屏幕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再加上屏幕的倾斜角度,这种交互绝对是非常糟糕的,而且还容易影响驾驶员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所以小编觉得,在这里使用体感技术会是一个更加靠谱的实现方案,就像我们在家玩 Xbox 一样,在未来的汽车里面实现这个功能后的用户体验一定会非常的 COOL。 当我们实现了这些功能后,我们就可以在挡风玻璃上显示道路信息了。比如在没有路灯的夜路上,可以将路面边界投射在屏幕上,以免驾驶员不小心开下路基的情况发生。甚至可以像路虎的透明引擎盖技术一样,让驾驶员在挡风玻璃上看到轮胎的位置。相信这项技术的实现可以让常年奔波于危险路段的驾驶员们感受到一些安全感。 图为通用的 AR 效果图 AR 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替代传统仪表盘的功能,就像抬头显示一样,将重要行驶信息投射到挡风玻璃上,比如行驶速度,发动机转速等。减少司机低头查看仪表的频率,以提高安全性。 当然在 PM2.5 爆表的年代,辅以车载雷达和红外感应技术,在屏幕上全方位显示车外信息也是完全有理由可以实现的,这样的话在大雾和暴雨天气的出行也就能增加不少安全系数了。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想,汽车 AR 技术的发展到底有没有必要呢?未来可能满世界都是呆萌的 Google 自动驾驶小车,是否真的需要这项技术来增强用户的体验呢?答案是一定的,科技再发达,人对汽车的驾驶乐趣还是有追求的,用增强现实的方式来提前告知车主注意安全,或者增强驾驶时的视觉感受,想必一定会非常的具有吸引力。

技术宅教你如何用 3D 打印颠覆汽车制造

· Jun 14, 2014

本文由电动汽车爱好者竹子撰写,仅供娱乐,如有 Geek 大咖深感兴趣,请搜索微信公众号:GeekCar,关注并留言~ 近期关于 3D 打印的消息一直很火,比如 3D 打印的房子: 还有一周前 SpaceX 发布的 Dragon V2 太空船的发动机也是由 3D 打印技术制造的: 当然, 也少不了今天的正文:3D 打印汽车。先看看前不久日内瓦车展上首发的 Edag Genesis。吐槽一下,这货没轮子,估计是用反重力引擎之类的黑科技驱动的,一定具有平地起飞的能力。 另外你还应该还记得本站前几天的文章:《3D 打印汽车设计争霸赛收官,来下载辆车吧!》,下图为冠军作品,它不仅赢得了 5,000 美金,更有意义的是,他的设计将在今年 9 月 8 号至 13 号的芝加哥国际制造技术展览会(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how ,IMTS)上被现场打印出来。 图片看的爽吧,不过言归正传,小编今天要和各位 Geek 分享的是 如何通过 3D 打印颠覆传统汽车制造业 ,而不是展示帅气的概念车,所以上面华而不实的车型当然是不行的。 俗话说得好:每一个自称屌丝的人,都有一颗 Geek 的内心,都有着想要通过技术改变世界的冲动。而 GeekCar 想说,撬动地球的时候到了!而那个支点就是 3D 打印技术! 不过在那之前首先你得先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小伙伴在哪?就在眼前。来加入 GeekCar 吧,在这里发表你的声音,只要你的观点够靠谱,一定能找到很多小伙伴一起谈人生,谈理想。(加入 GeekCar 的方式见开头)然后你就能通过 GeekCar 找到一群热血青年,组建出一个基友团。 接下来就看小伙伴们的本事了,这个阶段需要做的是产品论证和原型图设计,当然这时候最好有一台基本的 3D 打印机,将模型打印出来。当完成这些后,就可以去找天使啦~ 在面对 N 个投资人表达「 我不是天使,但我们会投你 a 轮!」(婉言拒绝) 之后,总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天使这么说:「 你是那个 xxx,我曾经看过你写到文章。你的想法非常酷!」 之后发生的事情,相信你懂的~ 总之在经历千辛万苦后,天使轮融资终于到手了,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台更加强劲的 3D 打印机来开工了。至少得有一台能造汽车零件的,如果能买到一台可以打印金属的,那就太赞了,要是实在没条件的话,可以用租借的形式。或者可以加入 OpenCarLab,那里会有 3D 打印机的(加入方式同 GeekCar)。 总之原则就是在保证钱够用的前提下,你得造出一辆能上路的原型车,以撑到 A 轮的融资。 在这里先说说为什么要用 3D 打印而不是使用传统的技术制造原型车。 传统汽车制造的流程是先进行车体设计,在设计定稿后,会做一个 1:4 的油泥模型。设计师根据制作出来的油泥模型进行设计图的更改,再重新修改油泥模型。在定稿后,会制作一个 1:1 的油泥模型来进行设计图确认。最后再是汽车生产。 期间需要聘请专业的模型制作师来制作油泥模型,且不说想 DIY 汽车的 geek 们能不能请到专业的模型制作师(什么?自己做油泥模型?你想多了吧),模型制作毕竟还是用双手完成的,其精度怎么说都是无法与 3d 打印的微米级别相媲美的。 3d 打印在这个阶段唯一不足的就是无法像油泥模型一样,完成模型想更改的时候,哪里多了削哪里,哪里不足补哪里。若是发生设计缺陷就需要重新出图设计,重新打印。 不过,好在我们可以把汽车分成若干个部分来打印,然后组装起来。这样只打印需要修改的模块就行。相比油泥模型,这就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3d 打印还有个优势就是,即使设计图再复杂,哪怕汽车外壳做得像 Edag Genesis 一样 ,对于 3d 打印来说也几乎不会增加太多工作量,甚至在打印的时候顺便把方向盘座椅之类的全打印了也是可以的。 此刻,对于小伙伴来说,最重要的是先做出个实物进行验证,比如打印一个 1:4 的模型来做风阻测试等相关的验证工作。 这个时候作为一个有钱的极客,当然我们还可以在打印出来的模型上装上电池和发动机,一辆高仿真的遥控车原型就出来了,要是还有多余的资金的话,还能送给投资者一辆玩玩。 在经过精细的设计打磨之后,就可以下单打印 1:1 的真车原型了。 这个时候模型制作要求就比较高了,毕竟不是遥控模型。该上金属就上金属,该用碳纤维就用碳纤维。这个阶段有了 OpenCarLab 的支援,还有特斯拉共享的专利技术,相信设计一辆靠谱的电动车会比传统制造方式快很多。 等 3D 打印的车身都到货的时候,我们定制的电机样品,还有电池,电路等部件也该做好了。 接下来就是组装上路,经过测试和改进之后就可以请各大媒体比如 GeekCar 还有各种投资人前来试驾了。 等到这个时候就可以不愁钱了,各大 VC 都会争着和我们洽谈投资事宜,总之到了那个时候会很忙。 在忙着谈投资的同时,还要做一件事,那就是众筹,虽然筹到的钱相比投资来说可能只是小数目,但是对于用户认知度以及市场反应之类的信息很快就会有了。毕竟在这个年代,闷声不响的造汽车肯定不行,广告我们扔不起,但是搞搞众筹,玩玩粉丝经济还是很有前途的~ 好,接下来投资有了,知名度也有了,那就是要生产了,毕竟那么多众筹的参与者还有媒体都看着呢。 这个时候要看看成本了,等到那时候分析下 3D 打印和传统车企相比的产能和价格,哪个合适用哪个,这时候又有钱又有订单,很快汽车就能下线生产。 之后就是大卖特卖,然后 Geek 们继续准备设计下一款汽车。最后辛苦了好几年的 … 继续阅读

从「智能终端」角度看 BMW i3

· Jun 14, 2014 333

2014 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 (MAE) 近期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本届展会的主题为「 构建互联世界」,BMW 是本次唯一一家参展的高档汽车制造商。 听说 BMW i3 搭载了最新版的互联驾驶系统,以电动汽车时代城市交通的变革者和汽车「 智能终端」 的身份应邀亮相展会,GeekCar 的小伙伴特地一大早就来到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关于 i3 的硬件配置方面在此就不多说了,各种测评满世界都是。今天我们主要是站在「 智能终端」 的角度来解析一下 BMW i3,看看为什么一款汽车会出现在移动通讯展上。 先解释一下「 智能终端」 的概念,i3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 可以当汽车开的手机」,当然我只是开个玩笑,虽然 i3 确确实实具备了打电话上网的功能。说正题,i3 本质上还是一款汽车,不过其中添加了非常多的互联科技元素。且看下文。 互联驾驶 BMW 针对 i3 特别开发的互联驾驶系统(ConnectedDrive)针对电动车的出行需求扩展了一些新的功能,比如动态里程辅助功能、路径规划和可用里程显示。 如果用户选择的目的地超出了目前车辆的可用续航里程,系统会提示用户将驾驶模式切换至 ECO PRO 节能模式或 ECO PRO+模式,并重新规划一条更加经济的替代路径;同时,系统还会通知驾驶者去附近的公共充电站为爱车充电。  i3 的「 互联驾驶」 界面 目测我朝充电站建设的现状,不可能在短期内覆盖每一个停车场,而往往目的地距离能充电的停车场可能只有几站公共交通的距离,此时车内的「 资讯在线」 所提供的附近公共交通信息就能帮助车主完成最后的一段行程,自己留在充电站充电,等车主办完事回来的时候电池基本就已经充满了。虽然对于有车一族来说这种出行方式可能会有一些不爽,但是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说,倒也不失为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  i3 的「 公共交通」 界面 BMW 在线应用 在线应用功能是 BMW 最新增加的功能,用户无需连接手机即可直接在汽车上使用 App。 目前已集成空气质量指数、大众点评、航班管家、高德停车场及高德加油站这几项应用。对于这个功能,其实可以理解为在屏幕上集成了一个 BMW 版的 App Store,用户可以按个人兴趣在线安装或者删除 App(流量是免费的)。但是由于车载屏幕不是触控屏,只能通过旋钮和按键来操作,所以在 i3 里操作这些本来属于手机的应用就有些不太习惯。 i3 的「 资讯在线」 界面 科普一下,App 这种东西,不是从手机的安装包直接拿过来就直接能给汽车用的,再加上屏幕尺寸和非触控操作,所有的界面、交互都得重新设计,代码都得重新写,总之是个大工程。目前已知开发完成的就是刚才提到的 5 个,其他应用正在开发中。 GeekCar 打算近期造访一下 BMW 的 App 开发实验室,届时会为大家带来更详细的资讯。  i3 的操作旋钮及按键 值得一提的是」 空气质量指数」 集成了全国 170 多个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其中超过 110 个城市提供了 PM2.5 的检测数据以供吐槽。  i3 的「 天气预报」 界面 i3 的 PM2.5 显示界面 我的下载兴趣点 车主可以从任意终端,比如个人电脑、手机终端的百度地图或高德地图上将兴趣点下载至 BMW 的车载导航系统中。 对于坐在副驾驶上的朋友,只要在使用地图后,点击分享,将目标坐标信息发送到汽车,在手机号一栏输入车主的手机号,目标信息就会自动下载到 i3 的导航系统里。 在手机上可以将导航路线发送到 i3 的导航系统上 实时交通路况信息 基于移动网络的实时交通路况提醒、导航。如果导航系统侦测到在已设定的行车路线上将出现 5 分钟以上的拥堵延迟,系统将自动推荐备选路线。 这种智能导航听起来的确很赞,但是在我朝的人口密集城市,比如帝都和魔都,上下班期间想找出一条拥堵少于 5 分钟的路线恐怕对导航仪是个巨大的挑战。  i3 的导航界面 紧急救援协助 当车辆发生严重事故时,i3 会自动呼叫中心并报警,配合高精度的定位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导救援人员抵达现场。 BMW 远程助理 这个功能可以在手机上利用 App 远程监控汽车当前的详细状态信息,例如汽车位置、续航里程、电池电量,另外还能远程控制车辆启动充电,远程开启空调来让车子的电池在上路前达到正常工作所需的温度,从而保证续航里程,当然远程助理也搭载了远程开启/锁上车门,停车场寻车等基本功能。 在 i3 上可以搜索周边充电站 结语:BMW i3 搭载的互联驾驶功能针对电动车的特性做了不少相关的优化,结合了电动车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比如可以搜索周边的充电站,以及周围公共交通工具信息等功能。 但是从传统汽车行业所背负的庞大体系来看,BMW i3 做的还是相对比较中规中矩的。毕竟像宝马这样的企业,每开发一款新产品都要利用好原有的资源,这些资源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或许是包袱,所以也就注定了宝马很难像 Tesla 那样完全颠覆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