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媒体首秀」的朱晓彤,告诉你今年的特斯拉中国是什么样子

· Feb 04, 2015 333

立春的今天,特斯拉召唤了一拨媒体朋友进行了一场媒体沟通会。这是 Tom Zhu(朱晓彤)接替吴碧瑄担任特斯拉中国区总裁以来首次和媒体的见面。 首先,Tom 总结了过去一年特斯拉中国的工作: 1.2014 年特斯拉进入中国后销售服务网络发展较快,陆续确定了 9 个服务中心。 2. 充电网络方面,中国是除美国本土外最大的充电网络,其中特斯拉车主家庭充电桩安装率达到了 90%,目的地充电站达到了 1000 座,超级充电站遍及 20 多个城市,数量约 200 多个。 3. 特斯拉和政府层面的交流取得了一定进展和突破,其中上海、杭州、西安等城市已经可以为特斯拉电动车免费发放牌照。 4. 之前的第一批车主们对于特斯拉的宣传推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015 年特斯拉中国的工作重心: 1. 一切以客户体验为原则。今年除了继续免费安装充电桩以外,还会推出「 中国特色」 的后排行政座椅,同时 Tom 透露,特斯拉将会赠送便携式充电器。据悉这款便携式充电器能够支持一个小时大约 10 几公里的额外里程。 2. 「 教育市场」、「 传递品牌理念」 仍然是今年的一个重点,将会引导大众更多地关注到车(产品)和服务本身。 3. 会继续加强和政府、行业、机构合作推动电动车的发展。 4. 继续维护好现有车主群体,具体体现在后续的软硬件升级和电动车的维修保养。特斯拉的软件更新会直接「 空中升级」,免去车主到服务中心的麻烦;硬件方面,也会持续不断的推出一些升级服务项目;甚至维修诊断,除了「 空中诊断」,对于一些特殊的维修内容,技师还会上门服务。 另外,会上特斯拉高层和媒体们还就一些问题进行了细节的沟通,具体沟通和分析如下。 特斯拉进入中国确实是刺激了国内电动车产业发展,总部的开放专利以及直销策略也给了大家很多的启发和思考。不过在热闹之后,总还是有一些分析师抛出具体数据,直指特斯拉市场表现的下滑。对此,Tom 从中国去年整个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予以了解释。 特斯拉 2014 年在华销量没有达到 Elon Musk 的预期,关于 2015 年的销售目标,朱晓彤还是模糊地用「 我们没有用目标限制自己」 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能理解这位「 新掌门」 对于今年销售量的谨慎,不过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特斯拉中国今年在销售这块面临的压力不小。具体说来,国际原油价格的低落、传统车企的强势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甚至竞争对手纷纷推出的电动(混动)等新能源产品,都给特斯拉今年的销售带来了不利影响。 至于本土化的问题,Elon Musk 之前透露会考虑在中国建厂,特斯拉中国高层们对此的回应是,本土化肯定是一个方向,特斯拉也一直在这样做。特斯拉每年大约从中国采购多于 2 亿美金的零部件,为中国提供的产品带来中国特色的服务包括界面、导航等。不过由于美国本土工厂的产能还未饱和,所以在中国建厂的事情短时间内不会发生。 充电网络的问题:2014 年,中国的充电网络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2015 年特斯拉将会在公共充电桩上有重点的「 精选」 区域:首先在已经有服务中心的城市增大充电桩密度,然后向周边扩散。 同时朱晓彤还透露,特斯拉会一直以开放的态度,让自己的充电网络对接以后的国家标准,并考虑开放服务给其他品牌的电动车。特斯拉中国高层表示,特斯拉在技术上一直有跟进,「 兼容」 不会是一个问题。 最后,关于国内汽车市场上「 汽车电商」 的火热趋势,以及去年特斯拉天猫卖车的事件,我们向朱晓彤求证,未来在中国市场是否还会和其他电商平台有类似合作?答案非常坚定: 特斯拉的直销策略是原则性问题,即使在美国很多州遭遇过类似困难,特斯拉也一直坚持,所以中国市场不会例外。

谷歌和 Uber:从朋友到对手的背后, 是「统治世界」的野心

· Feb 04, 2015 333

谷歌准备开始干 Uber 的活儿,作为回应,Uber 也要开始干谷歌的活儿了……(远处飘来一句话:赤果果的撕逼,贵圈儿真的好乱!)最近外媒报道,谷歌计划自主推出一款专车服务,最大的可能性是要和自家长期耕耘的无人车项目结合起来。这无异于是在抢 Uber 的生意,而谷歌投资 Uber 的事情,恐怕没人不知道。 正在进行内部测试的谷歌用车服务 App 截屏已经流出,Uber 方面也已经知晓这个消息。 作为回应,Uber 马上宣布与卡耐基梅隆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在匹兹堡联合建立一个前沿科研中心,主要的研究方向很明确,就是无人驾驶。 这次 Uber 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合作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谷歌的「 自立门户」,Uber 和谷歌从朋友变成了对手。 那么,Uber 为什么要搞无人驾驶?谷歌为什么要做共享用车? Uber 做无人驾驶,很大的原因是无人车技术的不断完善能让 Uber 的司机成本大幅缩减,同时无人车还能让 Uber 未来的服务「 智能化」 程度更高。 Uber 未来一定是想要使用无人驾驶车从事运营的,由于和谷歌的亲密关系,使用他们的无人车顺理成章,但是被谷歌「 摆了一道」 以后,就要赶紧找盟友了。 卡耐基梅隆大学 是不错的选择,他们在无人驾驶领域有很深造诣,比如 德尔福的无人驾驶汽车 就有「 卡耐基梅隆基因」。 总之,Uber 做无人驾驶的梦想绝对不会因为谷歌的「 反戈」 轻易地化为泡沫。既然「Uber can be everything!」,那就没理由退缩。当然了,顺便刺激一下资本市场对其的预期也是好的。 而对于谷歌来说,他们迟早会涉足汽车共享领域,只不过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就曝出要推出专车服务的消息。 浅显的说,坐拥 Google Map 海量数据的谷歌,在「 出行位置」 方面完全算得上是专家。早先谷歌要发挥地图的大能量,于是接入了 Uber 等一系列 App。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是注资这些 App 公司进而收购,大公司大都善于做这事儿。 不过 Uber 在资本市场受到的巨大宠爱以及自身火箭速度般的发展,一下子成了小巨人。这个时候比较难吃下 Uber,那么谷歌就思考着自己做个专车服务软件来「 挑战」 一下 Uber 了。把谷歌现有的巨量客户转化到其用车 App 上,自己也能「 站着赚钱」,何必只赚提供地图给其他公司的服务费?同时谷歌基于无人车项目的积累,未来专车服务结合无人驾驶想象空间会更大。 或许谷歌要的不止是这些。BGC 资本公司的科林·吉利斯曾预测称「 未来谷歌将击败苹果,成为万亿美元俱乐部的首个会员。」 所以把谷歌推出共享用车服务这件事往深了挖掘,就是生态的继续延展。 谷歌在无人车和机器人等相关前沿领域里面火力大开,做得有声有色。而在未来社会,智能硬件、汽车、机器人及连同衣食住行、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数据都会汇集到「 一张网」 上来。 拿无人驾驶关联的交通网络来说,未来必须要在一个网络才能让无人车们顺畅的运行。如果是分散的网络,一方面会造成不同网络之间「 互通」 高成本的社会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分散的网络不可能产生规模效应。谷歌的野心(当然也是很多科技巨头的野心)正是想成为那张大网,连接一切的平台。所以,共享用车只是谷歌野心路上的一小步。 而 Uber 想做的也是这件事,既然越来越「 搂不住」Uber,那谷歌就要直捣黄龙,断其后路了。 不管是 Uber 还是谷歌,他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把现实生活数据化,然后把这些数据导入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 流通」,最终把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联系起来,以帮助现实更高效地运行。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终极目的肯定不是共享用车这么表面的东西,而是数据,以及处理运用数据的能力。

2 月 7 日活动预告:再造一个「新」汽车

· Feb 04, 2015 333

「 我从那些可靠的工具和器械中看到了上帝。」——Buckminster Fuller 制造业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互联网不同,它从未向所有人完全开放。有着 100 多年历史的汽车工业也并未发生「 真正的革命」。 不过,一切即将改变。 过去 10 年,人们在找寻通过互联网创造、发明以及合作的新方式;未来 10 年,人们将把这些经验应用于现实世界。 制造本身正在向数字化转变、「 旧工厂」 模式正在发生着变革,无数有着造车梦的 Geek 们不再需要仰仗大公司,而是开始利用 21 世纪的互联网工具发起一场创客运动。 于是,我们想要举办这样一个活动,在原本应该属于这些极客的造车车间,把那些有造车梦的创新者凑在一起,让我们再造一个「 新」 汽车。 造车极客的头脑风暴: 1.《极客的造车宣言》——GeekCar 创始人 胡玮炜 2.《「 车库文化」 能否撼动汽车生产线?》——CSG 中瑞德科创始人  王超 3.《创业团队的造车方法论》——游侠汽车创始人  黄修源 4.《互联网对于造车极客们的改变》凌云电动车团队创始人  祝凌云 5.《90 后 「 造车」 靠谱吗?》——北京理工大学方程式车队 6.《「 技术宅」 改变未来交通》——博泰电子  原树宁博士 7.《这个汽车设计公司能否成为「 中国的 TESLA」?》——长城华冠设计总监单德伟 产品展示: 1.  「 前途」 概念车——长城华冠 2.  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北京理工大学方程式车队 3.  凌云自平衡两轮电动车——凌云电动车团队 4.  电磁导航、线性 CCD、两轮直立智能车——北京理工大学智能车队 时间: 2 月 7 日 星期六 下午 14:00——18:00 地点: 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北京理工大学北门,向南前行两百米,右转,前行 100 米,右手边)报名方式: 给 GeekCar 微信公众号留言:姓名+联系方式+公司或职位信息 或给我们的邮箱发邮件:contact@geekcar.net GeekCar 想和你们一起,聆听属于这个时代的真实造车故事,见证下个时代汽车产业 game changer 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