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总结】再造一个「新」汽车——暨 GeekCar 年会(下)

· Feb 09, 2015 333

董路宁:大学生们的造车梦 北理工车队前队长董路宁在台上讲述这些大学生的「 造车梦」。这项赛事在全世界都有开展,从美国发源已经有了 30 多年的历史,比赛主要包括赛车设计以及经得起赛道检验的一些可靠性的项目,主要技术有学生来完成。 他们第一辆车的发动机由沙滩摩托发动机改造而来,油车组拿到全国第一的好成绩。到去年为止,他们的电动车也已经能够完全自主设计制造变速箱,自己调校 BMS(电池管理系统),电喷方面也是一步一步摸索改进,标定也是由学生自己完成。 他们从零开始,一点一点自主设计和研发赛车,这种执着的精神值得所有汽车人学习,并且他们真正在国际赛场上实现了对世界发达国家大学车队的「 直线超车」,我相信他们之中肯定会出现中国汽车行业未来的顶梁柱。 原树宁:汽车产业风口在哪里 博泰的原树宁博士此次讲演带来了对于智能车、车联网 V2X 的理解,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博士的角度是「 技术」 为本。 「 在技术面前一切商业模式都是纸老虎,都会被颠覆。」 原树宁从手机的智能发展引申到「 智能车」 上,但是对于「 智能车」 的标准目前大家似乎还没有明确的观点,不过最终汽车的智能化肯定是无人驾驶的一个程度体现。智能手机上最重要是操作系统 OS,智能汽车也是一样。计算机的爆发得益于大众化的操作系统以及互联网,OS 出现、3G 的普及使得移动互联成为可能,最终智能机代替传统手机。操作系统、多样性的接口、无穷多的 App 使得想象空间打开,各种可能性出现-——风口就来了。 智能车需要 「 操作系统」+「 网络」 操作系统不是单纯的车载娱乐终端,是要满足控制车辆的每一个细节,包括空调、前进后退、发动机、车窗等等一切部件。而网络是指「 车车通讯 」、「 车路协同 」。现在的大家开车看到红绿灯脚踩刹车,以后就是红绿灯发射信息让汽车自动判断这个信号,更远期车辆的通讯程度达到一定层次很可能完全不需要红绿灯。 不过要实现上述这些,就依赖于程序员去屏蔽硬件的复杂性,以轻而易举的控制车辆,让各种第三方应用能够依赖标准 SDK 很方便的移植,所以现在要把硬件标准接口定义好。要把车载应用还要进行分级:安全性的应用、普通应用。 「 无人驾驶的意义大于电动车」 因为电动车的大部分技术可以买得到(这说明至少是十年前的技术),而无人驾驶技术买不到,都掌握在外国人的手里。电池技术放开,但是欧美并没有大规模普及电动车。汽车认识真实的世界需要的是视频分析技术,以后的世界是让所有的外界的车、信息牌都自动发送信息。美国从 199 年开始研究,预计在 2017 国会立法 ,估计到 2020 年实现(最迟 2025 年)能实现无人驾驶代替传统车,那个时候就是智能车时代真正到来的时间点。 国人可能做不了车载操作系统,也可能做不了车载芯片,不过我们可以等待车载系统出现、车车通讯技术成熟,可以买来芯片,最后可以组装中国的智能车。那时就是真正的国产智能车时代。 单德伟:「 我们不做中国的特斯拉,我们做中国的长城华冠」 长城华冠把他们的概念车开到了 GeekCar 的活动现场,他们的设计师 Daniel 表示还有 10-15 量车在生产当中。 「 整个对于汽车能源和动力的转换仅仅是一个开始,更多的是人如何与我们的交通工具进行一个有效的交互。」 汽车产业已经有了百年历史,中国汽车正在蓬勃发展起来也就是最近一二十年,但是电动汽车发展其实给了我们很好的弯道超车的契机,可以拉小和其他国家的差距。 谈到电动车,单德伟讲到:「 中国在电动车发展上有两大优势:第一中国人对于「 插电」 这个理念其实并不陌生(现在已经可以看到中国大街小巷都在跑电动摩托和三轮车);第二就是庞大的市场规模和需求,市场会驱动产业发展,加上政府也在大力支持。」 有关现场的这辆「 前途」 概念车,单德伟谈到了一些细节。为了更好的开发这辆车,他们吸收他们竞争对手最好的创意和技术。并把设计师内心所想的「 性感」 的内含转化到产品上,这种产品是人的精神的眼神,我们可以看到这辆车外观上夸张的曲线就表达了这种性感。 他花了很大心血在「 如何把二维的精神转化到三维上来」:全碳纤维车身上的黑色代表了科技,饱满形态的车身代表了性感和丰满。造型方面长城华冠结合了航空制造的一些优势,使用了先进的材料。 「 很多人都问道我们是不是想成为中国的特斯拉,我们表示不是。我们是中国的长城华冠,是前途,我们要制造中国自己车,而且是中国人来打造。」 单德伟坚定地说道。接下来长城华冠会用更多科技和设计。我们也十分期待他们更多的新车,希望在 2016 年的北京车展能够看到更多能够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活动总结】再造一个「新」汽车——暨 GeekCar 年会(上)

· Feb 09, 2015

错过了上周六在北理工的 GeekCar「 造车」 大 Party?没关系,我们帮你总结了这帮「 造车 Geek 们」 在 GeekCar 的「 年会」 上都聊了什么。废话少说,上干货。 王超:「 新兴造车团队要对传统汽车厂商心存敬畏,找准市场切入点」 王超认为传统汽车厂商有着丰厚的传统汽车制造技术和底蕴(包括工程、质量、售后),这些基因深入骨髓。虽然 Tesla 有着自己独特的造车理念(用大屏幕取代按钮,节省了很多研发和实验周期、模具费用等等,规避了很多技术难点),但更吸引他的则是宝马 i3 的做法——从整体车身技术出发,他认为宝马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因为在电池技术没有突破的时候,车身重量就成为了关键。王超的公司也曾经投入很多钱做碳纤维的技术,但实际上做不成,他认为宝马在这方面走的太远。他说:「 大家将来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如果你想做类似全碳纤维车身,有可能你都需要交给宝马一部分专利费。」 「 造车团队要知己知彼,在某一方面找到切入点。」 但同时,传统厂商层级太多,创新速度相对较慢。汽车厂商可能 3-5 年才推出一款新车,但这种迭代周期对电子类产品是「 灾难性」 的。某些国产自主品牌从技术上来讲不次于 Tesla,但他们忘记了车是「 需要设计的」,而并不是堆砌技术参数。传统汽车厂商通过更多的量更多的车型去保证他的统治地位,但新兴造车团队还有机会。要像客户像买手机一样买你的汽车。王超说道:「 当消费者在生活中离不开你的工具时候,你才有可能颠覆传统势力,现在和他们做正面竞争是不明智的。」 「 造车靠钱+工程师无法解决造车团队生存问题,一定要靠客户」。 王超表示,一个汽车厂商最起码要经历十年,才有资格谈论品牌基因,所以先要活到那个时候再谈「 态度」。我们不应该嘲笑现在市面上那些做电动代步车的企业,因为他们活得很好,他们有大量用户,一旦有机会他们是可以挑战传统小的汽车厂的。因为老百姓有需求。某些国产品牌一开始是做「 国民车」,但这些品牌起来之后就开始把重点转向造几十万的车,但技术和驾驶感受和使用感受不足以支撑这个价格,所以新兴造车团队就有机会造这些车。他认为,「 把造车团队比喻成『 中国的 tesla』」 没有任何价值,因为 tesla 现在都没有赚到钱。」 有些车在传统汽车领域卖的不好,但变成电动车就卖的很好。例如力帆 320 电动版,卖的很好,原因就是它的外形是所有低速电动车外形中最好的。 王超今年将会发布 CSG 的针对个人的新兴微型交通工具,他们想要摒弃传统汽车「 仪式感」 很强的仪表盘形式。外加酷炫的手势识别功能(例如接听电话、音乐播放、近距离车外操控等等)、人性化的语音操控功能。 祝凌云:产品源于兴趣,好玩儿是我的态度 祝凌云认为从需求出发来定义产品最重要。他解释了凌云自平衡车出现的缘由:能够保证平稳,能够达到汽车的驾驶体验,它就是汽车。机械陀螺仪在航空航天领域很常用了,验证了可行性后,凌云就考虑把它做成一个产品。祝凌云表示「 做这些东西是我的兴趣所在,它代表了将来的出行的方向。」 祝凌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 Geek,他曾经在自行车后面装了一台喷气发动机。试车的时候,这辆自行车能达到 90 公里每小时,这完全是「 疯狂」 的行为。造这辆自行车就是为了「 好玩儿」,完全没有商业价值的东西他做主要是兴趣驱使。从四轮和两轮的对比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尺寸、重量、节能、成本等方面两轮车的优势,同时使用体验上比四轮更舒服,因为四轮转向有一个侧心力,两轮转向可以调节车身倾角用自身的重力去抵消掉离心力。 去年年末的两个月他主要忙于融资等事情,希望政府或者有专门的机构来运作这类事情,让产品团队专心的做产品,相信这也是很多初创团队遇到的一个难题。谈到未来远期的产品期望,希望追求产品能达到百公里加速 3 秒左右,能够续航达到 1000 公里。 黄修源:「 游侠」 的造车进行时 游侠汽车在过去一年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同时也受到了很多质疑,,这次修源在 GeekCar 的活动中就聊了聊他近期在做的一些事情和面临的一些挑战。 去年在车库里开始「 造车」 旅程的他们,目前已经有了超过 30 名员工、4 名合伙人。现在游侠主要做 3 个事情:YouXia OS、基于安卓的汽车系统(因为安卓平台服务丰富且开放性更好)、Kitt Voice Control System 语音识别系统,会开放给更多人使用(同时最早下周会发布一个机遇 Hadoop 的超级存储系统开发给大家)、一辆超级电动车(能达到特斯拉 Model S 的水平)。 游侠汽车中的码速表设计将抛弃了传统的原型指针仪表盘,采用数字化的显示,更方便和简洁。游侠汽车还和专业的汽车设计师合作,从电脑上的 3D 模型到一次一次的油泥模型打磨,另外动力系统也已经在联调工作进展中,游侠初步定为今年 8 月份能够展示一辆电动超跑及其操作系统。 从最初的游侠汽车设计开始,黄修源和他的团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坎坷,还把曾经的设计推到重新来过。我相信他们的造车故事对每一位有着造车梦的人都有一定的启发。

在车里使用乐视 LeUI Auto 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 Feb 09, 2015

好久没有拆快递了,所以我收到乐视寄来的包裹时,迫不及待的拆开了。 包裹里是一台三星的平板电脑,型号 N5100,但是我要评测的不是这个,而是在这台平板上运行的 LeUI Auto——乐视专门为车载设计的 ROM。 除了这个平板,我还在包裹里发现了一个立方体,它的两面带有粘性,很明显这是为了在车里固定平板电脑用的。 拿到它的时候刚好是周末,赶上我们在筹备 GeekCar 的年底活动,所以体验的很仓促。 「 史上最贵」 车载支架? 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怎么把它固定在车里。虽然有那个「 双面贴」,但是我的车里并没有合适的平面去固定,而且那个东西的粘性也有限,试了一两次,我就放弃了这个方案。 但是我的老宝来里面有两个折叠式杯架,然后我就把它用了起来。打开杯架,把一台 iPhone 1 和一台 iPhone 5S 放在杯架里作为拦挡,然后把三星平板放在支架上,就可以让平板不至于上下滑动,然后再用空调出风口位置的两个香水球进一步限制住它的左右滑动。虽然样子非常不美观,但是对于我的车来说,这应该是最好的固定方案了。不知道这个能不能被评为「 最贵车载支架」。 由此看来,在车内使用平板电脑,如何固定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要把平板电脑当车载系统使用,一定需要一个非常牛逼的车载支架,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固定的问题解决不好,会特别影响使用体验。 用起来到底怎么样? 如果要使用它,最基本的需求是要「 有网络」,不管是在平板里面插卡还是用手机共享 Wi-Fi 热点给它。我用的是第二种办法,所以 LeUI Auto 里面的电话功能就没办法使用了。 这套 ROM 给我的总体感觉是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UI 对于车内使用环境的优化不够好、语音控制不够智能。 基本的界面架构,之前的文章里已经说过,在界面的左边列有各个功能模块的快捷按键,左上角的时间也可以点开,点开之后会出现天气信息以及快捷控制等内容。在导航、豆瓣 FM 功能之间切换,只需要在左侧点快捷图标就可以了。 在办公室看这套 UI 的时候觉得还好,但是放到车里实际使用就很一般了,因为字太小了,非常不适合开车的时候用。比如,导航用的是高德的,虽然整体界面风格不需要习惯,但是 POI 等标注不易读。在豆瓣 FM 里,歌曲名称和歌手信息也没有用大字。如果要看清楚,就得离屏幕近一点,身子往前倾,这个动作很不安全。虽然我视力很好,好到双眼都是 5.2,但还是觉得不够用。   我在测试的时候,一边开着导航一边听豆瓣 FM,在豆瓣 FM 页面,导航的关键节点会以 tips 的形式在屏幕上方显示,并且会有语音提示。不过在逻辑上让人不舒服的一点是,导航语音进来的时候,歌曲会自动暂停。如果走到了语音提示密集的地点,听音乐就是一种痛苦了,会被频繁的打断。我们比较习惯的处理方式是,导航语音出现时,歌曲音量被压低,而不是暂停。 至于那些影视内容的界面设计,和乐视电视里面基本上差不多,事实上,它使用的其实就是「 乐视网 TV 版」,所以总体来说字也比较小,不过这个倒是能接受,毕竟看视频的时候一般都是停车状态下,而且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副驾驶的需求。但是有个问题,进入视频页面之后,左边的快捷导航栏消失,所以不能直接切换到其他功能,而是需要触摸平板边框上的返回键,然后屏幕会提示「 是否退出乐视网 TV 版」,再点「 是」 的按钮,才能退出应用。 再说语音控制。和出门问问这样的产品比,这套 LeUI Auto 的自然语义识别以及语音控制差距还比较大,对于使用者意图的理解不够,不知道用的是谁家的技术。比如,我对着平板说「 新源燕莎」,但是它告诉我「 不能听清你说的什么」,尽管这四个字已经显示在了屏幕上。总体来说就是不够聪明,建议乐视找出门问问合作。其实如果语音功能好用的话,UI 设计的差一点都没关系。 还有一个问题,在车辆行驶的时候,尤其是高速行驶,平板电脑本身的麦克风可能就有点不够用了,硬件上的降噪能力能有多强还真不好说。 另外,我的车太老,没有 AUX 音频接口,更不带蓝牙功能,所以在测试的时候所有的声音都是通过平板自带的扬声器发出的。它的音量有限,开到 80km/h 的时候,听导航的语音播报就有些费劲了。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是我车子隔音很渣。 另外,在这套 ROM 里我还发现了违章查询功能以及 OBD 功能,但是 OBD 只支持速锐得的一款机型。(这家公司也应该重点关注一下,在 OBD 领域还是挺有实力的。)至于接上 OBD 之后能实现哪些功能,目前还真不好说。 LeUI Auto 背后的逻辑 测试之后,我查看自己的手机流量,在测试的那会儿走的特别快。这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LeUI Auto 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流量由谁来买单?应该注意到的是,乐视在这套 ROM 里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应该是那些乐视生态圈的内容,比如那些在线视频。但是如果没人为流量买单的话,用户很可能会对它敬而远之,比如我。我烧不起流量,所以在测试的时候,就没有看在线视频。 其实在我看来,乐视的这套 LeUI,最大的价值还是在内容。我终于不用再反复听那个老迈的六碟 CD,豆瓣 FM 像是为我的车打开了另一片天空。抛开使用体验不说,单就内容而言,它其实是合格的。 但是,这也正是问题所在。看不起视频,只能听歌,界面 UI 又不完善,那屏幕的存在是否还有必要?我是否需要一个带有屏幕的内容载体?在我的使用中,这个屏幕确实很没有存在感,我用听觉就能感知到 LeUI 的存在。而如果用户看重的是视频内容,又有几个人舍得花那么多流量在车里看视频? 这个可能就得问乐视了,主要是为司机服务,还是为车内其他成员服务?其实如果解决了流量问题,它提供的内容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总体来说,LeUI Auto 的商业模式是可行的,就是得解决好 UI、流量以及语音这些问题。 如果它是一款前装产品,那一定是可以让消费者眼前一亮的。但是,现在这种存在形式多少有些尴尬。我收到的这台平板只能运行 LeUI,其他功能全部被锁死,又有多少人愿意为了这个 ROM 去买单一个平板电脑呢?它和手机 App 又有多少区别?不过好在乐视正在开发 App 版的 LeUI Auto。 但愿乐视能在快速迭代的过程中把产品越做越好。现在搭载在 N5100 平板上的 LeUI Auto 只能说是一个 demo,后续的产品究竟如何,我还是挺期待的。

划车党小心了——海拉研发智能车辆损伤监测系统

· Feb 09, 2015 333

提到海拉这家公司,你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的汽车照明技术,但他做的其实远不止你熟悉的这些,海拉还代工发动机电子元件以及研发基于雷达的驾驶员安全系统。 海拉目前也正在致力于研发车辆的智能伤害监测系统,目的是为了能够在车身被划伤、撞凹或者是发生更严重的情况时通知车主。 这套技术利用安装在车身任意位置(黏在车身面板或者是连接到现有电子设备例如泊车辅助系统上)的 4-12 个电压传感器来实现这些功能。海拉描述说,这可以让整个车身外壳都能感知到触碰,并发出信号提示车主。这项技术使用算法处理来自车身结构噪声压力的电子信号,还能识别出车身伤痕的位置以及伤害的强度。比如可以识别来自冰雹或倒下的树所造成伤害的区别。这个技术可以用在钢、铝、碳纤维以及热塑性材料等常见车身材质上。 如果 IDDS(图像数据数字化系统)连接到了车辆的 GPS 或者是类似安吉星这样的远程信息处理系统,这项技术还能够记录伤害发生时的细节,甚至还能利用车辆的摄像头抓取到损坏者的图像,车主以及保险公司也能够了解到事故发生的确切时间地点、情况以及发生的过程。 海拉计划在 2018 年把这套系统安装到量产车上,有了这项技术,你再也不会烦恼到底是谁划了你的车。当然,如果划伤事故发生在停车场,这个时候你应该去找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