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智能自行车曝光 售价 997 元月底上市?

· Mar 17, 2015 333

自从去年小米 CEO 雷军在微博上晒了一张自行车照片之后,雷军要挺进自行车市场的消息源源不断。之后传出了小米公司组建自行车设计团队,并且将于 2014 年年底上市的消息。不过雷军曾经明确表示,小米公司不会推出手机和手机相关配件以外的产品,也就是说小米自行车是不可能,但有可能叫其它名字,比如小蚁相机这类产品。根据国内媒体的报道,小米公司参与的自行车即将下线开卖,时间就在三月底。 消息称,小米自行车将命名为洛克菲勒智能一代,实现了数据统计、路线分享、地图导航、来电提醒、设备绑定、移动社交等功能。延续了高性价比的特点,售价为 997 元,将于三月底上市。 雷军关注智能自行车并非偶然,去年初,小米投资了一款骑行应用骑记。加上他布局智能生活的野心,从自行车入手,可以跳跃到电动汽车领域。小米野心勃勃,光是手机怎么能够满足!逐渐覆盖所有衣食住行生活领域才是最终目标。(转载自 TechWeb)

万万没想到,低速电动车也要智能化了!

· Mar 17, 2015 333

当初 GeekCar 采访奔驰中国前设计总监布雷的时候,他就说起他买的低速电动车「 小雨滴」,非常适合在北京路况下出行,他甚至忍不住给远在德国的儿子寄了一辆。 走在朝阳公园或者鼓楼,还时不时看到一帮老外开着大阳或者小雨滴一类的低速电动车。那么,他们真的要跟国产的「 飞跃」 球鞋一样开始卷起另一种时尚风了吗?据不完全统计的数据,2014 年全国低速电动车年产量接近 40 万台。怎么样?值得看一看。 鉴于山东是「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集中、市场需求较大的省份,GeekCar 前两天去了山东一趟。虽然探访过程很多时候不太顺利,不过也发现了令我惊喜的地方:万万没想到,这些大家眼里很 low 的低速电动车也向「 智能化」 看齐了。 雷丁的「 低速电动」+「 智能化」 我们开车去拜访了一家在当地甚至在山东都算规模较大的企业—雷丁电动。在从市区去厂区的路上,时而会看见没牌的低速电动车被我们甩在马路的后面。开低速电动车的主要是大妈大爷们,或许是没有牌照也不用担心「违章」的缘故,交通信号被他们视为无物。 雷丁给我的整体印象其实是不错的:整个厂区规模较大,车间整齐规范,不过最令我兴奋的一点是他们的车居然也走「 智能化」 的路了。 在雷丁的「 新能源实验室」 里,摆放着一辆即将上市的型号为 D70i(电池升级用到了锂电)的雷丁车,展示人员手拿智能手机控制了车门和车窗的开关、按响了喇叭。这是他们开发的一款叫做 U-Car 的车互联系统,可以通过手机实现远程控制、自动寻车、防盗监测、实时位置监测、影音互动等智能化服务,实现人与车之间实时的互动沟通。 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高端车才有这种功能,一款低速电动车能这样还是被震了(虽然还是比较简单的车辆控制,不是深度的车机互联系统)。 汽车的「智能化」现在是特别火的话题,传统汽车厂商们纷纷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摩拳擦掌准备推出自己的「智能汽车」。但是在众人眼里等同于「老年代步车」的「低速电动」,也开始走起智能化的步子,这出乎我意料之外,并且令我欣喜。如雷丁一位负责人所说的那样,雷丁很重视技术的升级迭代,一家低速电动车企业能够有这么发展的思维和眼光,我觉得还是该给个赞!想一想,未来的低速电动车企业如果要发展肯定不能眼盯着如今杀得你死我活的低价低端产品混战中,「 智能化」、「 互联化」 一定代表着未来。 「 低速电动车」 的「 智能化」 有没有必要? 上一段喝彩出于我们一贯对于「 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群体」 的鼓励,不过当事实摆在眼前的时候,还是需要我们理性的分析。那么低速电动车走向智能化到底是不是产品和产业升级的正确方向呢?或者说「 低速电动车的智能化道路」 是否是一种「 谬论」?对于低速电动车这类产品来说,他的目标受众真的在乎「 智能化」 吗? 大部分买低速电动车的人都是三四线城市和乡村的 50、60 岁左右的人,他们首先不太会 care 那些「锦上添花」的智能化,其次智能化以及锂电化必然会增加成本。那么,产品售价就会变高,不要忘了,这些人是对价格十分敏感的人群。在我们和山东的低速电动车经销商交流中得知,目前卖的最好的产品大约是在 2 万左右的价位,主要消费者连空调这些配置都没有太考虑。 一位对低速电动比较乐观的朋友的观点是,「 如果低速电动加一些简单的智能模块来增加卖点,或许能在同质化中脱颖而出」。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较快,但是传统汽车更新换代更慢,一些基础实用的智能模块成本会下降很快。如果雷丁的「 智能化」 想要更顺畅一些,那么它的目标人群就得年轻化,而年轻人是否会去买一辆低速电动车?这是一个问题。至少在我们周围,大部分年轻人的选择是追求速度和质量。 雷丁的做法是升级产品,去吸引一些年轻的群体,让他们能够成为未来雷丁的主流客户;同时结合品牌的运营推广(做出标准的 4S 店、设计加强、电池动力升级),让雷丁最后「 鲤鱼跃龙门」,从「 低速电动」 上升到「 微型电动车」 的层次,不过这样也会让企业面临来自传统已有汽车厂商的「 降维攻击」。 低速电动车要不要智能化在 GeekCar 团队里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一方表示,这样的低速电动车人群本来就是图便宜的选择,何必要花钱买个智能低速电动车呢?另一方表示,一个公司要有新的愿景,新的目标,拓展新的人群,智能化的尝试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多数低速电动车企业如果只是想着挣当下的钱,就会一直耗在低端落后的竞争中。那些像雷丁一样做出尝试的企业,固然会在前进路上遇到很多难题,但是我们不是更应该对这种行为给予一些鼓励和关注吗? 问题是,生意和未来愿景究竟如何兼得?说不定哪一天,山东低速电动车真的会智能到像美剧《硅谷》里亿万富翁开的小小电动车呢?     什么叫做「低速电动车」呢?我们还是先来学习一下发改委去年 11 月 26 人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的暂行规定 (征求意见稿)》。规定里面对于车辆的技术标准是:一次充电后续航里程不低于 100 公里,0-50km/h 加速小于 5 秒,同时最高时速高于 100km/h 等。这比之前的「双 80」标准更为严格,按照这样的规定,凡是不满足上述要求的电动车就叫做「低速电动车」。 欢迎大家和 GeekCar 探讨有关低速电动车的更多话题,可以在网站评论或者微信后台(微信公众号:geekcar)和我们交流。

3D 打印发动机不过瘾,他又打印了配套的变速箱

· Mar 17, 2015 333

3D 打印应用于汽车领域?也许听起来还很遥远,但是已经有人用这个技术来「 制造」 动力总成了。 一个叫做 Eric Harrell 的外国人在前一阵 3D 打印了一台可工作的丰田四缸 22RE 发动机。Eric 基于自己的 RepRap 3D 打印机,最大程度上的反向制造出了仅为原始发动机大小 35%的复制品:80 个不同的组件通过磁性组装起来,耗费整整一卷重 1Kg 的树脂纤维的同时,也花费了超过 34 个小时将它打印出来。他当时就断言:「 这对你和你的打印机来说绝对是一项的巨大挑战」。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但那时仅仅是一月末,现在,Eric 带着他更牛逼的新产品「 华丽回归」 了。这一次他创造出了一个更大并且更复杂的 3D 打印模型——搭配 22RE 发动机的一台五档变速箱。包括逆转齿轮在内,这完全就是一个匹配他之前产品的可工作的微小复制品。他是这么描述的:「 这个模型比发动机本身还要复杂的多」,在装配过程中,困难比想象中还要大得多。 作为一个高精度的发动机模型,Eric 在三维软件里首先对它进行了完整的设计。他说:「 所有的尺寸都由卡尺粗略估量,并且所有部分都在脑子里被重新设计」,这些东西随后都被他用自己的 3D 打印机打印了出来。全部材料都是树脂,整个 3D 打印过程耗时 48 小时。当然,还需要一些现成的零部件来完成组装,比如 3 毫米的垫圈、轴承等等。 当然,因为它还只是塑料产品,所以还不能像一个真正的变速器那样工作,但它们的工作原理却是完全一样的。Eric 说,如果在某种程度上将其回归到完整尺寸,并且用比树脂更加耐用的材料来制造的话,它完全能像变速器那样工作。」 同时,只要对之前打印的发动机架做一些修饰和调整,这个变速箱就能完美匹配发动机了。 Eric 设计这个模型的初衷,就是要做先前产品的后续补充。「 我之所以做变速器,也归功于四缸发动机的成功面世,有太多的人对上一个产品痴迷。基于其中的复杂性和制作所耗费的时间,我还真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响,」 他透露道,「 但目前已经有 8 个人在做这个发动机了,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这个过程中。」 由于整个的打印过程有太多纷繁复杂的步骤和部分,以至于很难将其转化为组装图来说明,所以 Eric 并不准备发布制作指南。如果想要做类似尝试,可以观看他的短片,并且观察其中的步骤。「 你会慢慢明白该在哪儿钻孔、打磨。」 3D 打印发动机的视频: 他说:「 那些同样想通过 3D 打印来复制发动机和变速箱的人,会从我的例子里更好的了解到,到底怎么把零部件一步一步组装成一个真实发动机模型。」 和之前 3D 打印发动机一样,拥有工程机械学位的 Eric 在对真正的发动机了如指掌之后,才决定去 3D 打印出发动机部件的模型。「 我认为,在展示各个部件的工作状态方面,模型绝对是最棒的选择。这个发动机和变速器模型,清楚地向人们展示了这些零部件是如何工作、如何被控制的。」 在他看来,这些模型或许可以被应用在教学上,相比真正的发动机,它的成本还是要低一些,对于学校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毫无疑问,当这两个振奋人心的产品问世之后,大家都想要知道的是:接下来还会有什么值得期待的吗?毕竟,Eric 依旧奋斗在 3D 打印完整的汽车的道路上。他给出的确切的消息是:「 接下来将要通过 3D 打印技术来复制出一台差速器」。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也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但毋庸置疑,这是我们迈向 3D 打印汽车的第一步。

套子还是薄点的好——MagBak Case 最薄的车载手机磁力贴套件

· Mar 17, 2015

什么是【酷玩儿】: 当我们想让交通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无法仅仅寄希望于庞大的汽车公司。Geek 精神从来不是坐等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所以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比如,在这里给你推荐有趣的、好玩的、任何和交通有关的产品。 免责声明:看完之后心里长草、钱包变空,我们概不负责。 扯闲篇: 作为一只单身汪,有两种东西是你握着机会最多的。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不希望戴上套子,如果非要带的话,我们都希望他们薄一点,最好感觉没带。前两天 X 蕾斯帮我们解决了一个,今天我帮大家解决另一个。 酷玩儿: 1Lss Inc. 的 Alex Baca 可谓是极客界的「 万磁王」,去年他们研发的 MagBak 磁力保护套在 Kickstarter 众筹成功,一战成为超火的苹果外设。有了钱就得买车置地,买了车以后他们可能发现在的车载支架都弱爆了,于是在之前的超薄基础上,他们研发了车载的,号称世界上最薄的车载手机磁力贴套件——MagBak Case。 MagBak Case 总共由两部分组成:一个 Magbak 传统磁力保护套和一个叫 MagStick 的磁力条。MagBak Case 本身就带有磁性,可以直接贴在平滑的金属表面或者白板上。而 MagStick 的背面使用了工业强度 3M 背胶,能够牢牢地吸附在几乎任何物体表面,并且在摘除的时候不会破坏物体表面,所以配合 MagStick ,它几乎就可以让你把 iPhone 随手贴在任何地方,当然也包括你的汽车。而且经过无数代的更新,MagBak 保护套最后做成了仅有 1.44 毫米的厚度。 现在只剩两个问题需要担心了:第一、稳定性。第二、安全性。首先 MagStick(也就是磁力条)经过了特殊工程学和力学设计,它的长度和磁力的比例,使得它有足够的力量在车内复杂的环境中稳定你的 iPhone,不论是横摆还是竖摆。从视频中看,那个小鲜肉已经把它放在牧马人上跑沙地了。同时这个小组在 MagBak 和 MagStick 使用过程中对 iPhone 的 LTE、GPS、指南针、WIFI、通话功能均进行了测试,保证磁力贴不会影响 iPhone 正常工作。 But,他们可没说不会影响汽车的工作,当然,如果我的爱车中控面板中间的那块表是 IWC 的话,我是不会用这个东西的。 怎么买: 这件薄的没有存在感,可以让你随心所欲的套子,目前正在 Kickstarter 上众筹,原定的 15,000 美元目标已经轻松完成,看来全世界的人都爱薄套子。

帮助 Uber 融到巨额资金的 CFO 离职了

· Mar 17, 2015

据国外媒体报道,叫车软件公司 Uber 的首席财务官本奈特·卡利尼科斯(Brent Callinicos)即将离职。此人曾帮助 Uber 在过去数年中实现了高速增长。 Uber 首席执行官崔维斯·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在周一发给投资者的邮件中提到了这则消息。卡利尼科斯会继续担任公司顾问,不过 Uber 目前尚未物色到新的首席财务官人选。 「 大概两年前,我从硅谷招募了最杰出的一位财务人士,出任我们的首席财务官,」 卡拉尼克在邮件中写到。「 本奈特在 Uber 的工作十分出色,但他已经决定开始人生的下一站,以妻子与女儿为重。」 卡利尼科斯 2013 年从谷歌跳槽至 Uber。他在谷歌时曾担任公司出纳与总会计师。他是目前为止从 Uber 离职的最高级别管理人员。数据显示,在他的帮助下,Uber 从投资者处融到的资金超过史上任何一家靠风投支持的私有公司。(转载自网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