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到第六代的 golo,能帮助元征转型成为数据公司吗?
今天下午,元征在深圳发布了全新的 golo6。与 golo4 不同的是,这次元征在传统 OBD 的功能上又加入了娱乐方面的功能。使得 golo6 在商业模式以及功能上都与之前的 golo4 有着不小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可以看出元征在产品思维上的转变。 硬件思维不得不转型? 以前元征 golo 产品的模式看起来更像是硬件思维主导。golo4 的功能和大部分 OBD 产品无异,而大量布局免费发放的「 技师盒子」 使其业务重心主要集中在了厂商以及技师端,最重要的用户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golo4 用户还需要自己承担前期免费流量用完之后的后续费用,却只能得到 OBD 的基本功能,这其实并不是刚需,因此续费率的降低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golo4 的用户量也确实不大。 越来越大的共识是,用户基数是一款 OBD 产品的根本。服务端就算有再多的厂商以及技师,如果不能引导用户的话,这都只能造成投入的浪费。而对于技师来说,虽然硬件是免费的,但是不同车型需要配套的软件来进行诊断,而软件却是付费的。在用户基数较小的情况下,这样的模式对于技师的投入相对来说也是较高的。 不仅仅是 OBD golo6 的最大改变,一是开始探索 OBD 产品在功能上的更多可能性,另外就是考虑如何增加产品的用户粘性。这样的改变也明显让人感受到了元征运营思维的变化。 首先是功能,golo6 在提供基本 OBD 功能的同时,主打了「 智能语音」 的卖点,从我们得到的产品海报上来看,包括了语音对讲、语音导航等等功能,另外,从「 在路上,听你所想」 的 solgan 推测,golo6 或许还会带有网络电台这样的功能,或许和前一阵发布的多听 FM 类似。我们也注意到,golo6 的旁边还出现了一个遥控器附件,上面的按键包括了播放、暂停这样的多媒体控制键。可以推论出的是,golo6 一定会具有更多的娱乐功能。 另外一个改变是红包机制的加入。元征鼓励用户完成每天的安全驾驶里程,之后就会获得红包,基本兑换额为一公里一毛钱。获得的红包可以抵用线下的服务费或者是流量费用。这种方式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最终达到提升用户使用黏度的目的。 其实 golo6 的改变可以看作是无奈之举,作为一家在 OBD 方面有着十几年经验的企业,元征的优势并不在于车内娱乐。但为了能提升用户的体验和增加黏度,这是必须要做到的。 至于如何发展新用户,golo 计划在全国 26 家分公司联合进行线上的推广和地推。这对于元征来说是必须迅速做到的关键一步。今年 golo6 计划发展的目标用户是 200 万。这个数字可以说是一个门槛,只要能达到这样的用户量级,那么元征之前布局的厂商以及技师端的基础会变成巨大的优势。技师能够通过业务量的提升弥补购买软件的费用,用户也可以充分利用 golo6 的功能,简化保养和维修等流程。 目的还是大数据 元征给 golo 的定位其实是一个汽车数据的开放平台。元征的优势在于私有协议,它所能获取的数据相比公有协议要更丰富。而车辆的数据采集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所以元征选择与多家企业合作。比如,元征与神州租车的合作就在神州租车的一万多辆车上安装 golo 的接头,目的就是采集数据到云端。而这些数据最终都会与保险公司、汽车制造厂、移动运营商、地图商、交通管理车队等共享。 前一阵,在某次分享上,元征的蒋仕文曾经公开说,元征要转型为一家数据公司。用户多了,用户粘性大了,才有可能采集到更多的数据,而当用户规模达到一定量级时,车辆的数据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利用这些数据,元征也可以「 连接一切」。 元征想要数据,用户则想要体验。虽然 golo6 加上了娱乐功能,但是这样的体验是否能超过车内原生的操作系统和其他竞争对手本身是存在着疑问的。想想这个画面,开车的时候还要操作遥控器,至少在我的脑子里总是觉得那么不搭。甚至于整个人机交互的好用程度还有待于用户的验证。娱乐+OBD 的概念真的能增加用户粘性吗? 据说,golo6 的价格会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那么用户是否买单就是个问题。如果 golo6 仍然不成功,那么就只能寄希望于正在规划中的 golo7,但是,一次一次的迭代,一次一次的「 试错」,留给元征的时间并不多。他们把 golo 系列产品视为转型的工具,golo 如果不成功,对于元征的打击是不小的。 如果转型成功,那么元征会成为一家量级更大的公司。但如果失败,他们就只能继续做 OBD 硬件了。做硬件到底有没有想象空间?作为 OBD 大佬的元征都在谋求转型,答案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