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我们体验了一次电动汽车租赁和充电
本文作者身处捷克。某天,在浪漫之都布拉格游玩,突发奇想,能不能租电动车来个浪漫之旅?于是就联系了会捷克语的华裔 Angela 当御用司机~开启游玩模式!然后,就有了这篇「 作业」。 租车 通过谷歌,我很轻松的找到了 Trendpark 这家租赁公司,他们是整个捷克唯一一家专注于电动车租赁的公司。 Trendpark 整个网站全是捷克语,最开始我还担心沟通会有问题,不过后来打电话过去,发现对方完全能够英语沟通。在了解了车辆价格保险等信息后,我直接在网站上预订了日产 Leaf,并填好个人信息。 工作人员会提前把合同打印出来,我们到了可以直接签合同了(不过合同是捷克语)。 有可能因为我们是外国顾客吧,他们蛮热情的。工作人员是个非常年轻的小伙,他在核实了我们的信息、介绍车辆的使用方法之后,就给了我们车钥匙和一张名片。我们出了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联系他。整个提车过程不到 20 分钟,十分方便。 价格方面,我们租用的 Leaf,一天租金 1200 克朗,约为 300 人民币。另外,特斯拉非常贵。 出发啦 最开始,我们连车启动了都没觉察到,因为真的根本没声音! 车开动之后,Angela 就惊艳到了,她在我耳边吼了不下 10 声:太好开了!操作简洁而轻灵。我们还发现了一个贴心之处:方向盘可以加热。对于妹子来说是再好不过啦。 因为租的时候 Leaf 有 80%的电量,感觉还蛮多,所以我们决定先到布拉格广场逛逛,感受下浪漫之都。 在中控上输入目的地「Old Town Square(布拉格广场)」,屏幕上面便自动的显示出路线,与出发地的距离和预计到达时间,非常方便。我们打开了车自带的 Radio,听着超 high 的音乐沿着伏尔塔瓦河出发啦~导航有个特点,就是能够双屏显示在分岔路到底咋走,十分贴心。 布拉格的建筑非常美,各个景点都挺近,我们开着 Leaf 跑来跑去,一路引起好多大叔的围观。 始料未及的耗电快--找桩 不久,我们便发现 Leaf 的耗电速度远超出我们预期,我们才开出来 1 个小时,剩余电量从 80%变成 50%,我能明显感觉到 Angela 的焦躁不安:她一直在嚷嚷,「 这不吓死人吗?耗电太快了,这也太快了……怎么这么快啊……」 此处省略一万字。 为了安抚 Angela 的情绪以及为了不被 out ofjuice, 我决定立马找充电桩。关于充电桩。因为 Trendpark 网站上有写:凡是属于 「PRE, ČEZ 和 EON」 这三个电力公司的,充电桩都是免费的,所以我用手机上网查了这三个公司的充电桩网点,他们在布拉格的布局如下图。个人感觉还蛮多的。 Angela 也帮我一起查看充电桩,她手机里有 PlugShare(一个做得比较好的充电桩 App)。我们首先在 PlugShare 里注册,绑定 Leaf 车型,然后 App 会自动筛选出适合 Leaf 的充电点。 不过,最后我们发现,车里的导航居然可以直接定位充电站(汗,早知道就不下载 App 了)。于是我们选了最近的ČEZ 电站,在导航上输入地址,便往那个地方开去。 但是这次导航就不那么给力了,我们在很多分岔口都走错了路,在原地转了 3 圈。而且充电桩地址太偏,明明显示那个地方超级近,但是一直找不到。最后是在 PluShare 和 Google Map 的协助下,拐了 10 分钟,才找到了那个小小的充电桩。 这个充电桩属于ČEZ(捷克一家电力公司),看上去很新,绿得刺眼。这个充电桩上有两个充电口,一个七孔的插口和一个家用的三孔插口。插口上方有四个按钮和一个感应区,旁边没有任何操作说明。充电桩安置在停车场内,进停车场需要另交停车费。按照 Trendpark 的说法,我们充电应该是不用交费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我发现充电口插口的盖子被锁住了,完全打不开,按钮也启动不了。心里疑惑着:难道充电桩是坏的? 一位捷克大叔正坐在充电桩上乘凉,他秒懂了我疑惑的眼神,跟我们解释道,我们得去ČEZ 的营业厅办一张充电桩的月卡。只有把月卡放在充电桩感应区,才可以启动充电桩。 我看大叔身上穿着绿色的衣服和充电桩挺配的,就问他你是在这里当志愿者帮助我们这种新手的吗?他笑了笑,说我只是来晒太阳的。另外,他说这个桩根本没啥人用。 好吧,我们没有ČEZ 的卡,更不知去哪里办卡,而且现在电量已经逼近 30%,如果再乱跑的话很有可能跑没电最后被拖车拖回去。我们立马找到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打打打!结果他们说整个布拉格其实免费的充电点只有三个。我凌乱了,大哥你网站上可不是这么说的呀。 原来所有免费的充电桩都是快速充电桩,45 分钟能充满。其余的慢速充电桩都是要办卡使用的,需充 3.5 小时。当然还可以去去任意咖啡馆充电,车内有自带的插头,充满则需要 11 小时。 我们无力吐槽,于是在车内导航里定位最近的快速充电点,屏幕显示,离我们最近的也要 20 分钟的车程。再次出发。 终于充上电了 我们东拐西拐,路上还问了几个路人,终于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找到了充电桩。Angela 都兴奋得跳了起来。但是这个地方人烟稀少,如果是晚上来充电的话还是有点危险的。 这个充电桩是 RWE 公司的(捷克另一个电力公司),非常新,就安置在他们公司大门口。充电桩上有快速和慢速的插口,旁边有操作提示(捷克语)。充电桩上的显示屏也有充电引导(捷克语)。我们发现快速充电仅有三种模式,10/20/30 分钟。 我们按照提示先锁了汽车,再将充电桩插头拔出来插到车上。整个过程很轻松,就连我这种「 肌无力」 也能无障碍完成。在选择充电模式时,因为感觉挺难打发时间的,所以我们先选择充 20 分钟。然后站到一边默默的等着,相看两无言。 10 分钟过去了,我走过去看了看屏幕,竟发现还没有连接上,囧。于是跟 Angela 仔细研究充电桩上的说明。发现原来我们没有完成图示的最后一步——扭动插头。当我们扭下插头时,插头上方的小灯亮了,Leaf 窗下方的小灯也一闪一闪的,充电桩也嗡鸣声大起,嗯,终于充上电了。电桩上的屏幕出现了 20 分钟的倒计时。 等待是漫长的,关键是我们必须锁车充电。电桩周围没有任何娱乐设施,遮雨遮阳的地方也没有。我们俩就只有自拍玩。最后实在太饿了,也没充满电,我们就拔了插头急冲冲去觅食了。 最后,我们找了家捷克的著名餐厅,吃了大餐,结束了劳累的一天。 还车 第二天下午 5 点,我们开回到公司,工作人员检查了车况之后便还了押金,整个过程不到 10 … 继续阅读
GeekCar 叨逼叨.fm「VOL.13」听糙汉子们聊童年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当年吹牛逼说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那些人,你们在哪里?让我看到你们的双手! 没错,这次我们要聊的话题就是我们乱七八糟的童年。 你对童年有着什么样的回忆呢?是电视里每天都在放的舒克贝塔?还是永远也玩儿不够的四驱车?亦或者是勤奋读书根本就没有任何记忆点的旧时光?这期节目我们又请来了岩叔,他会和我们一起分享他的童年,告诉我们他那些土豪的调皮的逗逼的停不下来的童年到底有多好玩儿。当然,血腥暴力的部分被我剪掉了······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让他当面跟你们讲。 不要忘了我们是一档正能量的娱乐节目,所以,祝各位老儿童节日快乐。 本期人物介绍: 岩叔——本期嘉宾,比隔壁王叔叔更算得上是「 隔壁」 的小伙伴~经常来我们「 小暗房」 视察谈心的逗哏之一。 大白——GeekCar 最没节操的内容官。这是一只活生生的段子手,热爱科技但绝不乏味,五大三粗还常常害羞脸红。记住:千万别跟他聊天,小心你的节操被他说没了,这你找谁说理儿去! 大尧——GeekCar 最具洞察力的运营官。北京土著外加 UK 留学背景,专业性极强又超接地气,一个能顶俩!记住:跟他聊什么都行,但就是千万别提吃饭的事儿,谁提谁 S*B! 刘能叔叔——GeekCar 最不正经的铲屎官。虽然是个妹子,但非得给自己起个叔叔的艺名儿,而且自打公司来了三位猫爷,就变成了专注的铲屎官。记住:惹她可以,别说猫不好!别说! GeekCar 有话说: GeekCar 叨逼叨是我们一次新的尝试,有任何意见和建议都可以直接留言告诉我们!你也可以表达你的观点你的态度,让你的声音也出现在我们的节目当中~欢迎吐槽欢迎么么哒~
顶着「主角光环」的小牛电动 N1,到底是一款怎样的产品?
「 好久不见。」 「 隐退江湖」 多年的李一男再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站在台上的他第一句话就是「 好久不见」,而并不是「 我想死你们了」,这次他的身份也变成了牛电科技 CEO。 虽然男哥在圈里高低算是个传奇人物,但或许你在之前并没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当然,或许更没听说过这个名叫牛电科技的公司。但从今天开始,你将会在大街上看见一辆和大多数「Low 逼」 电动车有些不太一样的电动车,它的名字叫做小牛电动 N1 智能电动踏板车,这辆车便是出自于这家顶着「 主角光环」 的公司。 我和你一样,对男哥开场十分钟的「 人生经历」 并不太感冒,我是来看那辆神秘的「 小牛」 的——小牛电动 N1 智能电动踏板车。对于顶着「 主角光环」 的牛电科技,我们应该怎么定义它的产品呢?下面我们就开聊这辆电动踏板车。 说实话,我和我的一些朋友们对李一男和 Token 做的电动车的期待是这样的: 实际上,他们的车是这样的: 我认为,这并不是说这辆 N1 不够炫酷,不够好看。如果客观来看,这辆车已经比市面上大多数的电动车都好看很多了,甚至可以说甩掉某些品牌「 好几条街」。这只能说我对它的期待和这辆电动车的定位是不同的。 这辆车算得上是一辆设计相对「 完整」 的车,但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讲,并不能算是设计「 惊艳」 的车。如果用更糙一点的话来说,这并不是一辆「 卧槽太牛逼了高低得入一台!」 的车,而是一台「 凹哟不错这个屌哎你怎么看?」 的一台车。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看法,不一定代表大多数。 如果让我描述这台车,我只能说是这是一台「 在目前的电动车基础上做了一些设计上的改进和细节上的优化」 的车。 这台车的双臂围栏车架是由本田十年优秀车架供应商提供,采用了优秀钢制,全机械臂焊接,整体刚度提升了 30%,并采用电泳保护,防腐防锈。但从本质来看,这种钢管焊接技术和前段时间大热的电动车 gogoro 的一体压制成型的铝制车架并不处于一个级别上。如果把小牛电动 N1 和 gogoro 对比,那么后者就相当于汽车上的「 承载式车身」,无论从强度还是生产效率上来看都要高于钢架焊接。但我想这种比较也不一定非常合理,因为毕竟 gogoro 的售价要远高于 N1。 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 N1 是在电动车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和优化,但在车架制造工艺上并不是革命性的进步。但我相信,这些改进和优化对于牛电来说,也并不是简单的事情,牛电科技团队为此开发了 206 套精密模具、使用铝钛合金整铸后摇臂、UV 紫外线光固化喷漆工艺、汽车级圆锥滚子轴承、功率仅有 12W 但是中心光强提升 30%的硅基全 LED 大灯等等,虽然都不是根本性的技术创新,但我想这些细节上的优化和改进对整车的成本控制和生产制造还是会提出不小的挑战,从这点看出,这个团队骨子里还是一个执着、完美主义的团队。就像牛电科技副总裁 Token 所说,他们考虑的是如何做出一辆更加「 体贴」 的车。 另外,这辆车的另一个「 亮点」 是锂电池。它采用了松下高性能锂电池,2600mAh 高容量电芯,自主研发的整包 Pack 技术电池包拥有 170 节锂电池,重 10kg,1560Wh 容量。这样的电池容量让这台 N1 有着 100Km 的续航里程。 让我们再来看看小牛电动 N1 的价格:4999 和 3999。嗯,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这是一台性价比超高的电动车。因为从锂电池的价格我们可以估算,一节松下 2600mAh 的 18650 电池价格大概在 14 元左右(不一定非常准确),那么这 170 节电池的价格就高达两千多元人民币。 动力系统方面,N1 采用了博世提供的 1200W 电机,并自主研发 FOC 矢量电机控制器。博世同样也给爱玛等我们熟知的电动车品牌提供电机。 另外在生产制造方面,牛电科技接手了德国 IBG 集团在江苏常州的工厂去生产制造他们的电动车。但从目前产品形态看来,电池、电机等零部件都可以从供应商方面采购,加上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或许自建厂造车并不是最经济的做法,但投资人可能有着自己的考虑,对于这一做法我持保留态度。 我在朋友圈发出了小牛电动 N1 的图片后,众多好友都表示出购买的欲望,但我同样在思考,对于中国市场上购买电动车的大多数人群来说,或许稍高的逼格和更加人性化的细节并不是他们的首要购买驱动力。小牛电动更像是给那些受够了「Low 逼小电动并且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要求的人群」 而准备的,而且,在我看来它也并没有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尽管我会在 6 月 15 号上午十点第一时间在京东众筹上购买一台白色的 N1。 如果说 N1 是电动车的「 锂电革命」,我觉得还真的有些玩弄概念了,不过对于这么一款性价比超高的电动车,我还是真心希望别做成「 锤子牌电动车」。这年代,说情怀、讲故事靠不住,在卖车这件事儿上,男哥还真应该跟发布会坐在我旁边的那位经销商大哥好好儿聊聊。 哦对了,牛电科技官网有关小牛 N1 智能系统「 小牛管家」 的宣传页面,咋看咋和 Gogoro 网页 Smarter 介绍页面非常相似。也可能是我太敏感了,嗯。
【圆桌总结】充电活动上,他们都聊了些什么?
「 问题极多,前景光明」 的充电桩事业确实吸引了不少进入者:有国字号的力量,有民营电力科技相关企业,当然还有一波具有「 互联网基因」 的新公司。GeekCar 的充电桩活动圆桌讨论部分,嘉宾们就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或许这些观点能给中国的电动车充电网络带来一些裨益。下面是纯干货,请收好。 1. 充电站(桩)网络的盈利如何实现呢? 其实谈盈利在当前阶段未免过早,大部分参与者都是准备着大量的真金白银才敢走上这个战场。涉及到很多硬落地的方方面面,大家心里都明白:「 充电桩事业前路漫漫,这将会一场旷日持久烧钱运动」。 不过,着眼于未来,大家还是提供了很多值得参考的点子。 首先,因为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大,所以必须不能只是「 能源使用费」,有必要包含一定的服务费进入。(北京等地已经初步规定了相应的充电服务费标准。)其次可以多方(物业、商场、个人等)合作,充电桩相关企业在短期内可以卖硬件和软件「 活下去」,然后长期扩展基于基本服务之后的增值服务来挣钱。 因为充电桩的成本除了本身硬件外,还包含营运、配套软件、土地等,所以要提升桩(站)的运营效率以降低成本。具体来说的措施,可以是在某些场景下桩群建设以单桩边际成本降低的特点(平摊了线缆、施工、配电工作等成本)来最大程度控制总成本。 2. 快充 or 慢充?这是一个问题 这涉及到交流和直流的具体技术区别,同时也决定了充电的具体特点。一部分消费者会认为,为了解决里程焦虑等等当然是希望充电越快越好;另一部分消费者会认为,充电过快会不会对电池的寿命产生影响。 「 对消费者来说要找桩便利,当然充电也要便利。」 分析师刘雄谈到:「 通过调研,大约是 1 个快充+5 个慢充的比例比较科学。目前北京的规划也是按照约 1:5 的快慢充电桩比来进行规划引导的。」 聚电 CEO 贾雪峰提到,应该考虑建立三级网络,即充电站—交流电—家用。充电站即快速充电、交流电指的是充电桩,然后加上家用的充电桩或者壁挂充电器等。这种划分基于不同的使用场景:在城镇中建立交流电站好,这样对土地的要求(面积、基建改造、周边电网压力)不是很高;在城镇快速路中采用直充较好,方便交通干道上的快速属性;当然电动车在家中使用的时间通常是晚上休息时间以及小区电网的特点,最适合的是交流慢充。 3. 目前充电落地实现的阻力有多大,需要调动什么资源? 中联达通广 总裁助理谷金鹏谈到,目前的一些老小区配电存在问题,所以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分布实施,先解决有配电条件的地方。同时交流、直流应该互补,尽量以「 桩群」 的形式铺开。 当然也有嘉宾谈到希望政府能够在前期给予更多的补贴,因为铺线麻烦且成本高,同时来自物理的压力也大。当然标准不统一这个问题也需要政府层面联合行业来解决,这个行业还是要跟着政策走才可靠。 4. 这个行业何时能形成战略格局? 刘雄给予行业研究分析,十年后这个行业可能会大幅度上升。因为首先要带动公共领域纯电动车的发展,再带动私人市场,最后才可能有个爆发。 台达电子的詹皓棋预测,中国到 2025 年可能还需要政策引导,这个行业需要一定的运营商进入来带动市场前进。 5. 特斯拉在中国充电网络的布局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 一家电动车厂商从整车产品的设计开始,注重电池符合其产品特性,保证较高的安全要求,让「 充电」 这个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技术方案,这一点是很赞。 特斯拉进入中国引起的「 鲶鱼效应」,促使了政府发放相关补贴重视这个领域,同时还让各大车企对新能源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6. 现在新能源车分时租赁这么火,相应的充电桩有什么方案来配合? 贾雪峰提到,新能源车的分时租赁目前在国内各地都在进行试点,但是现实情况是,建桩后,电动车少,基本无盈利。所以目前这些项目一般是和车企进行合作,找一些金融支持以及面向新能源接受度高的人群进行推广。 GeekCar 了解到,目前普天、特锐德、北汽、宝马、腾势等都在进行车企和充电桩相关企业的充电网络合作布局。 GeekCar 的充电桩活动只是一个开始,相信充电桩领域接下来会接二连三地出现大的动作。考虑到它和电动车的天然绑定属性,在智能化、移动联网的时代,充电桩与电动车的「 连接」、充电的能源互联网,这一切都将被「 囊括」 到整个云和物联网之中,当然基于此的大数据也将给政府公共部门和商业领域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充电桩网络不仅仅是充电桩企业在玩儿。未来会有更多的相关力量加入,带来更多样化的商业延伸,实现巨大的社会价值。(感谢各位嘉宾的交流,也感谢这次活动的特邀主持人申奥以及活动场地提供方 eico design。)
是时候报复一下「别人家的孩子」了——可以和孩子一起长大的鞋
什么是【酷玩儿】: 当我们想让交通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时候,我们发现无法仅仅寄希望于庞大的汽车公司。Geek 精神从来不是坐等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所以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比如,在这里给你推荐有趣的、好玩的、任何和交通有关的产品。 免责声明:看完之后心里长草、钱包变空,我们概不负责。 扯闲篇: 首先,祝所有从小就笼罩在「 别人家的孩子」 阴影下,成长在「 别人家的孩子」 光环中,以及未来有可能还会被「 被人家孩子」 狂虐的大朋友们儿童节快乐!相信各位朋友今天已经在朋友圈和微博里开开心心的过了一个儿童节,当然,「 别人家的孩子」 如今陆续已经是「 别人家的孩子的爹妈」 了。初为人父母,想必最惊讶地莫过于孩子的成长速度以及儿童服装鞋帽的价格。如果你在 GAP 或者 H&M 看到那一件件巴掌大的衣服和鞋买的比你的衣服都贵时,请不要惊呼。因为就算你咬牙买了,他们也穿不过三个月。如果你不想把孩子让老家儿打扮成「 乡村金属」 范儿,除了狠狠赚钱似乎没有什么更好地办法。 酷玩儿: 我这里有一个很温暖的故事,国际非盈利性组织 Because International 发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由于没有足够的钱买合适的鞋,所以他们经常光脚在街上跑,这并不是一件好事,他们不但会感染通过土壤传播的寄生虫和疾病,也更容易被擦伤和感染。在医疗条件并不完善的国家里这种疾病会有更高的死亡风险,所以 Kenton Lee 和 Gary Pitman,——一个在 NIKE 和 Adidas 工作过的鞋设计师,发明了这款可以「 长大」 的鞋。 其实原理很简单,这双鞋在脚趾,鞋楦,脚面,脚后跟四个地方都有可调节摁扣,随着脚的大小,通过变换鞋带扣位置,从而改变鞋的大小。而且鞋子上部为皮革,鞋底为类似轮胎的橡胶质地,所以成本极低,只有 10 美元/双,总共有两种尺寸可选,其中小码可从幼儿园起穿,大码则可从五年级穿至初三。虽然舒适性可能没有那么高,但是总比漏脚趾头的布鞋来得舒服多了。 每给这个组织捐 10 美元,他们就会给肯尼亚、加纳、海地和厄瓜多尔等地送一双这样的鞋,第一批 3000 双成品已于 2014 年售出,而他们的目标是让全球 3 亿贫困地区的儿童有鞋穿。最歪打正着的是,今秋会有改进版,可能全世界的爸爸妈妈们是一样的,所以这种鞋也会在美国本土销售,也就是说会有更多家长「 被拯救」。 有话说: 作为单身犬,你可以捏捏「 别人家的孩子的孩子」 的脸蛋,然后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的父母,我绝对相信他们的父母会感激涕淋,并且会让他们的孩子至少 3 年没有新鞋穿,当然,还是要记得那个原则——远离土豪。
滴滴顺风车体验日记:牺牲体验换来的实惠
计划在 6 月 1 号上线的滴滴顺风车,在上周六悄悄上线了。前前后后宣传了好几个月,稿子也写了好几篇,还没上线就搅得拼车市场「 人心惶惶」,他终于来了。 等了这么久,到底滴滴推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呢?为此我们的小伙伴 Jony 专门去注册了滴滴顺风车的车主,用他的津牌 01 款宝来。这辆车曾经注册过嘀嗒,Uber 等无一例外都失败了。从这一点就能看出,顺风车的门槛其实很低(此处真的不是黑你车)。 昨天一下午,Jony 同学一共接了三单,回家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根本挣不着钱啊。计算下来,确实能在抵消油费之外略有盈余,但付出的是极大的时间成本。被他吐槽的除了挣不到钱,还有坑爹的交互体验逻辑。由于某些不知名的原因,用户想要取消 Jony 的订单,但是找不到取消的按钮。这也导致他未取消订单过多,不能接新单。 听他这么一说,我想结合着车主和乘客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滴滴顺风车的使用体验。 交互逻辑不清楚 整个使用流程大概是这样的:1. 乘客预约下单 2. 司机接单 3. 乘客点击客户端前往 4. 司机点击确认将乘客送达 5. 乘客付款 6. 双方评价。 实际体验下来我发现人机交互相当混乱。没有注册过车主的用户也可以在乘客和车主的选项之间切换,导致我经常找不到自己已经下的订单在哪。 在车主端,用户可以看到待处理、附近订单以及顺路订单。还可以设置自己的路线,这样系统就会推送顺路订单。不过虽然我可以看到这么多车主端的信息,但是却没有在里面找到注册成车主的入口,请原谅我的愚蠢吧。最后我才发现,「 乘客」 需要点击「 接单」,才会提示完善注册信息,隐藏的很深啊。 和嘀嗒拼车相同,当车主接单后,乘客是可以看到车主的车辆信息的。这就导致乘客可能会因为车辆档次的问题取消订单,会给车主的体验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一点其实可以参考 51 用车的做法,将车辆划分等级,然后设置不同的价格。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在使用顺风车之前,滴滴提示我绑定微信。绑定之后顺风车的头像和名字就跟微信一样了。或许这是滴滴顺风车在「 社交」 上面埋的一个伏笔。 用这个划算吗? 除了略显混乱的交互,费用其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不管是车主还是乘客,使用一款软件的前提应该都是能在相同情况下挣得更多或花的更少。 先来看乘客端。我们将滴滴顺风车与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同类产品嘀嗒拼车,51 用车来进行比较。三家的计价规则分别如下(从左到右分别是嘀嗒拼车,滴滴顺风车,51 用车): 以北京为例,我们发现超过 30 公里之后,51 用车的 45 元封顶是最便宜的。30 公里以内的话,10 公里时最便宜的是顺风车的 17 元;20 公里时最便宜的还是顺风车的 27 元。不过三者之间的差距就是两三块钱,区别不是很大。因此影响选择的最大因素就是补贴力度以及叫车的难易程度这两点了。 我们再来看车主端的补贴,除了完成每单的固定收益之外,滴滴顺风车还会给车主一定程度上的补贴。(6 月)可能你会被上面的高峰期双倍所吸引,但是由于滴滴设置了奖励上限,而且每天的补贴最多也就是四单,所以这个补贴活动只能看做是前期吸引车主的一个手段。和 Uber 的高额补贴相比,显得没那么疯狂。所以,这次的顺风车终于算的上是名副其实的「 顺风车」 了。 至于刷单的问题,是任何平台都不能避免的。在之前我还幻想滴滴会有一些特别牛逼的算法来预防这个现象。为此我和 Jony 也冒着被封号的危险尝试了一下(别报警),但结果是很轻松的就完成了一次刷单,而且车主和乘客双方都没有产生实际的位移。虽说滴滴不差钱,但是怎么预防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匹配订单之后,不管是在司机端还是乘客端,滴滴应该都没有对 GPS 轨迹进行跟踪。当然,在拼车平台上,这是理所应当的。 不过,如果滴滴顺风车取消了补贴,刷单这种情况应该会随之减少。 总结一下 总的来看,滴滴顺风车产品并没有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拼车的本质倒是蛮纯粹。整个交互逻辑让我觉得这次上线还是有些仓促,用户使用流程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也需要在不断地使用中进行优化。 同时,顺风车作为滴滴 App 里的全新版块,总是让我觉得和其他产品有些格格不入。这应该也是由于拼车在本质上跟专车打车出行的区别,其中的契约精神和使用流程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车主和乘客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服务关系,更多的是同行。 对于滴滴来说,进入顺风车市场的时机其实已经不算早。除了在价格上拉开差距之外,改善目前还有些混乱的用户体验也是当务之急。一个好的产品还是需要慢慢打磨的。
北京万辆纯电动车今日起不限行
(本文转载自 腾讯科技)今天起,北京市核发号牌的纯电动小客车不受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措施限制,无需执行每周一天的尾号限行政策,近 1 万辆纯电动车可「 自由」 行驶。 今年 4 月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关于实施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提出纯电动小客车不受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交通管理措施限制。北京市交管局随后于 5 月 18 日发布,新能源小客车不限行措施从 6 月 1 日开始执行。 北京市交管局有关部门介绍,纯电动小客车是指以可充电电池作为唯一动力来源、由电动机驱动的小客车。由于 2014 年 9 月 1 日前登记的纯电动车 (不含出租车),在行驶证上没有车辆种类区别,6 月 1 日前电动车所有人要完成换领行驶证手续,新换领的行驶证上将注明电动车。 「 虽然从车牌上暂时还不能区别新能源车和普通车,但新的行驶本已经对车辆类型予以明确,便于今后交警路面检查」 据交管局相关部门介绍,除要求纯电动车车主主动更换行驶本外,全市注册登记的电动车已经在交管局信息系统中独立区别,即使被路面上交通摄像头拍摄下来,也不会被记录违反尾号限行规定。 记者了解到,新能源车指标申请数量已趋于增长,预计年底前有关部门也会发布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但其同时也受到可选品牌太少,特斯拉等进口车无法上牌等因素的制约。 影响 获新能源车指标人数趋于增长 获得新能源车指标 6 个月内,无论购车与否均不得再申请其他指标 新能源电动汽车指标自 2014 年纳入北京市小客车总量调控体系,每年的新能源小客车实施增量限制,2014 年分配指标 2 万个,2015 年分配指标 3 万个,2016、2017 年分配 6 万辆。但新能源车从开始摇号就没有迎来热捧,从 2014 年新能源车单设摇号池后,只有 2014 年 4 月的一轮摇号配置指标少于申请人数,其余摇号均直接配置。而惟一一次摇号,中签率超过了 92%。 记者根据 2014 年至今进行的 8 次新能源车摇号配置指标情况计算,共产生 1.59 万新能源车指标。有业内人士对此变化表示,目前新能源车指标使用率较低,目前,北京市已实行 16 个月的新能源车摇号,已公开的弃号数量达 3791 个,全市大约新增了近 1 万辆新能源车。 新能源车指标申请人的数量今年开始回暖。以 2015 年 4 月举行的小客车指标摇号为例,有 3356 人获得指标,与今年第一期摇号相比,获得指标人数增长了 1000 多人。随着不限行以及有望减免过路费的政策支持,不少人想先占一个名额,但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特别提示,一旦获得新能源车指标,在 6 个月有效期内,不管是否已购买了新能源车,中签人都不能再申请普通指标。 也有申请人从普通车指标摇号系统转入新能源车摇号,指标办提示,普通车摇号有次数阶梯累计政策,但如果转入新能源车摇号,获得了指标没有使用者,再次申请普通指标,则重新获得摇号编码,以前次数不累计,清零重新计。 追访 1:配套设施 新建小区 18%车位拟留给电动车 充电桩「 加密」 布局,相关规划预计年底前发布 纯电动车不限行的新规,使电动车对市民的吸引力加大, 不过充电是否方便,始终是市民购买电动车最大的疑虑。 记者昨日从市规划委了解到,北京就此已经开始编制《北京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规程》(简称「 规程」),今年下半年将编制完成并征求意见,预计年底前正式发布。 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北京去年建成约 2200 根随车自用充电桩,安装在车主个人停车位上;同时还建成了约 1500 根社会公用充电桩,半数以上布局在四环路以内,平均服务半径为 5 公里。 今年,北京计划新建充电桩 2000 根,达到六环内公用充电设施平均服务半径 5 公里的水平。编写「 规程」 的市规划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的充电桩将「 加密」 布局。 根据「 规程」,居住建筑应将 18%的配建停车位作为电动车停车位,同时针对新建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等,提出 15%至 25%的充电停车位的配建指标。 「 规程」 还对新建公共停车场、P+R 停车场、大型加油站、高速路服务区中建充电车位和充电桩提出合理、安全的技术要求。这意味着,充电桩的布局将更为均衡合理。今后电动车车主开车出行时,无论是上班、购物还是旅游,都不用为「 充电」 发愁。 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规程」 还将引导充电桩与建筑融合,规范充电接口的选址、位置、技术要求和相关参数。 此外记者还从北京市科委获悉,为电动汽车服务的「e 充网」 网站,截至 5 月 22 日已更新了 123 座公共充电站、1742 台公共充电桩的信息,首批路灯充电桩改造试点近日已经展开。 追访 2:购车 新能源汽车 9 个品牌 14 款可选 指标限进「 目录」 电动车,其余参加普通车摇号 在北京工作的赵女士购买了一辆特斯拉,车管所工作人员告诉她,这款车并不在北京新能源车「 示范应用目录」 中,她无法在北京上牌。赵女士至今还开着山东牌照的车在北京使用。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新能源车品牌众多,但很多难以进入政府目录。 记者了解到,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指标仅限于购买纳入《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的小型、微型纯电驱动载客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而目前纳入该目录的车型有:北汽 E150EV、比亚迪 e6、江淮和悦 iEV、北汽 ES210、比亚迪腾势电动车、华晨宝马之诺 1E、荣威 E50 … 继续阅读
前方高能,你坐过变形飞机么?
从去年开始,NASA 就开始着手「 变形飞机」 的调研实验,项目和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基地和密歇根州的 FlexSys 公司联合创立。 「 这项在阿姆斯壮(飞行试验基地)进行的项目是 NASA 完成 ERA(绿色环保航空)目标的重要一步」,据项目主管 Fay Collier 介绍说,「 这是我们八大重要 ERA 项目中率先完成测试的一项,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减少航空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从去年夏天开始,NASA 就首先对机翼进行了单独测试。研究者们仅将普通商用飞机的机翼更换成高科技可变形的无缝可扭曲材料的新一代产品,在六个月中,以 22 架飞机作为试验数据采集对象,分析并发现新型机翼完全可以达到起初设定的飞行目标。并且,这种可变形机翼还可以增加飞行效率,降低起飞和降落时舱内的噪声程度。 不仅是两侧机翼,NASA 还同时进行着对尾翼设计的改进。在实验测试中,研究人员对客机在从-2 度到 30 度的翼弦偏转角的表现都进行了详细的数据记录。虽然客机在全方位角度都应该被测试,但目前来说,为了降低风险和保证实验数据完整性,研究人员还是对具体条件进行了限制。从已有的实验数据来看,未来的新型设计可能减小 17%的尾翼大小,并因此减少高达 0.5%的单位油耗。 虽然只用了半年的实地测试就拿到了非常好的实验结果,但可变形机翼技术已经被立项研究了 17 个年头。「 我们相信对空气流的良好控制可以让我们进一步减小尾翼的大小,从而达到减轻机体重量,每年节省上百万美元燃油的目标」,项目首席工程师 Mike Alexander 介绍说,「 这也是我们研究变形机翼的初衷。」 据悉这些技术也能够在汽车领域有一定应用。(编译自 mashable)
这台汽车驾驶模拟器,值 200 万英镑!
英国最近研发了一款令汽车行业震惊的驾驶模拟器,当然价格不菲,200 万英镑。这款模拟器可以真正地让我们体验开车。 与这款模拟器相比,那些仅仅能够呈现游戏图像、摆在游乐场的东西简直就是孩子的玩具。 沉浸在 Xbox 高画质游戏画面里或钻进模拟器都可以达到娱乐的目的,但这并不会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然而,汽车制造商的目标是创造出一款能够为司机和工程师呈现最逼真驾驶效果的系统,这一切仅仅依靠算法。为此,汽车厂商投入了数百万美元,但仍需面对一个问题。 驾驶模拟器最早出现在航空领域,在最近 40 年模拟驾驶才进入了汽车领域。这也就意味着模拟器制造商不得不对过去的飞机驾驶模拟器进行改进,使它的驾驶感受能够像一辆车一样,营造出在路上驾驶的感受而不是在天上飞。 那么专为汽车行业设计的模拟器应该长啥样呢?在 2009 年,Kia Cammarrts 和 Bob Stevens 遇到了这个问题,并且研制出了 Ansible Motion。六年后,Auto Express 拿到了后续结果的独家报道:全动态 Delta Series 模拟器。 这部模拟器由位于 Norwich 的 Hethel 技术中心独立开发,在加拿大、德国、美国和日本的多个汽车生产厂家都安装了不同版本的此模拟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模拟器如此重要呢?前迈凯轮、玛莎拉蒂、莲花团队的员工 Kia 解释道,「模拟结果会影响设计过程,但要得到人在驾驶过程中最真实的反应和汽车的动力性能,模拟驾驶对此并没有太大帮助。」Kia 说「模拟器并不会带来过高的速度感和眩晕感。如果你令驾驶者驾驶体验很不舒服,那么得到的结果就会非常糟糕。六足式结构能够让仿佛置身于一辆真车里,但不会营造出某型车的效果。汽车模拟器的目的是为了让你体会到你是在开一辆轿跑还是一辆 SUV。其他的功能并没有什么用。」模拟器的悬架结构、空气动力性能和工作表现都决定了驾驶者在模拟器内的驾驶感受。当汽车在极速驾驶时是怎样的感受?在崎岖不平的路上行驶是怎样的感受?方向盘转向扭矩是多大?如果把这些搞错了,模拟出一辆四不像的车,那么没人会去买账的。当然,聪明的程序员可以写出纯粹数值模拟的算法,但当遇到地球上最复杂、难以预测的机器「人脑」时,又会发生什么呢?「当谈到人在驾驶过程中的感受时,问题就来了」,Kia 说道。「司机对于你研发出来的系统会有怎样的反应?比如 ABS 和转向稳定性控制?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司机坐在车内或者模拟器内」。这种模拟方法被称为「Driver in the loop」,对车的研发工作至关重要,虽然这种技术很昂贵,但其他的技术更加贵。 在原型机制造的过程中,如果制造过程每次都不同,那么模拟器的信息反馈结果很可能不一致。另一种解决办法就是编写电脑程序,这种程序被称为「Software in the loop」,可以像人一样,但并不完美。「让人去开一辆软件驱动的模型就简单多了。这将会对汽车生产厂商的设计过程有益,缩短新车上市周期,对未来结果预测更加准确」Kia 说道。 这也就是汽车工业水平的发展速度了,即使是现在的模拟器也是经过了长足发展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研究和开发工作要做。我认为人们对模拟器的反应决定了产品的可行性」Kia 说道。 厂家们在从 Ansible Motion 模拟器受益的同时,驾驶者也同样受益。Ansible Motion 使厂家生产出更好更安全的车。比如,模拟器可以模拟 A 柱的设计对车内司机视野的影响,同时能够模拟出道路视野实况来保证设计出的 A 柱不会造成盲点。 汽车驾驶模拟器的前景也是光明的。大波无人驾驶技术的到来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驾驶习惯。这也就意味着真正地研究透无人驾驶技术是至关重要的。Ansible Motion 乃至其他竞争对手,是这其中关键的一部分。 世界上最好的驾驶模拟器:诠释了科技的含义 独一无二的 Ansible Motion 模拟器并未采用六足式结构,使用了层状机构来实现任何向前、侧向、转向运动。此模拟器为纯电动驱动,使用六轴液压机构。操作员可以设置驾驶环境,包括天气、轮胎磨损程度、道路布局和路面情况。每种型号的模拟器都是按照顾客需求来定做的,按需定价,顶级规格的 Delta Series 造价达到了 200 万英镑。 那么它是如何工作的呢?这部复杂的机器花费了研究团队六个月的时间来设计,又花费了六个月的时间来建造它。这部机器的运动机构会将运动感传到人负责平衡感的耳前庭部位。 在大脑意识到动作之前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对于 100 米制动区,你并不需要先模拟驾驶 100 米,模拟器只要模拟出制动的感觉,你的大脑便会觉察到制动感。因为与传统模拟器相比,动作幅度更小,所以并不会带来眩晕感。 Delta Series 模拟器驾驶起来是什么感受? Delta Series 模拟器绝对是高科技产品,体验者谈到爬进驾驶室时候满怀期待。驾驶室内部被设计成欧洲中型轿车,但是碳纤维桶形座椅与驾驶室看起来并不搭。 坐进座椅,带上耳机和麦克风,以便和控制室交流。然后光线暗下来,在体验者周围的显示器上出现了道路。 在进入实践课程之前使用的是测试道路,为了体验转向和加速功能,体验者在路障之间穿梭来感受尾部的摆动。最后屏幕上改为了一个测试赛道。 很多人或许都用游戏方向盘玩过赛车游戏,但这次的体验完全不同。在转向时,很快就可以切身体会到侧倾。 更令人感到惊喜、甚至奇特的是体验者们都忘了自己是坐在模拟器内。在刹车和加速的时候,随着汽车操控性下降,能感受到轮胎的打滑。像大部分模拟器一样,Delta Series 模拟器很难模拟出速度感,所以在过发卡弯的时候必须看速度表来保证顺利入弯。 总之,Delta Series 模拟器非常逼真,令人着迷,并且有很多可以改变的设置。怪不得汽车厂商并不觉得 200 万英镑贵。另外,这部模拟器并没有让我觉得晕车。(编译自 auto ex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