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新造车团队,应该造一辆什么样的电动车?

· Jun 05, 2015

这两天热议的话题是《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 新建」 二字让人浮想联翩,现在想造车的团队那么多,国家这规定就是给他们看的吧? 好像是这么回事,但恕我愚昧,领会了半天精神,都不得要领,好像整个《规定》里都没说什么干货啊。反倒是《规定》后面的一个附件让我感兴趣。 这个附件叫做《试制样车技术要求》,意思是说,你们这些新建企业要是想造车,试制样车必需满足我列出的这些条件。ok,这应该就是未来这些造车团队做产品时的「 指导原则」 了吧? 要求很严格,但关键问题不是「 双 100」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条件呢?这个表格在技术指标方面列出了三大块的要求:动力、轻量化、经济性。请看表格: 动力性:也就是很多解读里都重点在说的所谓「 双 100」,这比之前的「 双 80」 更严格了。 轻量化:这里包括续航里程和车重两方面。续航里程的起始范围是 100-150,那我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就算您造的是一辆不到 4 米的小车,就算只能坐 2 个人,但是如果续航里程达不到 100km,那您还是别玩了? 更狠的是车重的要求,比如,续航 300 公里以上的车子,不能超过 2 吨,这你让特斯拉情何以堪? 经济性:表现形式是百公里耗电量,结合续航里程来看,其实是在电池组容量方面做出了约束。 以上三项指标,是一个互相制约和影响的整体。 很多人关注的是「 双 100」,然后据此得出结论:那些低速电动车的厂家,你们危险了。但是更应该注意的是,像开头所说,这个规定的前缀是「 新建企业」,它可能对于那些号称要造车的团队更有影响,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他们的产品定位。 轻量化带来的连锁反应 在我看来,这里面的关键根本不是「 双 100」,而是「 轻量化」。 根据「 规定」 精神,车子既要保证一定的续航能力,又不能超过一定的重量范围。就像刚才举的特斯拉的例子,另外还有比亚迪 e6,现款 e6 用 60kWh 电池组可以实现 300 公里续航,但车重却达到了 2.38 吨,同样是「 不带玩」 的节奏。而把市面上一些现成的电动车产品拿来对比会发现,不管是低速电动还是正规军,吃亏的地方大部分都是车重。 那么,这是否能说明某些趋势呢?仅仅从指标规定来说,我认为 微型电动车会是一个比较好的产品方向。 这是因为,微型电动车身会相对轻,要驱动这个车身获得指标里要求的续航能力,不需要很大的电池组,进而整体的车重也可以得到控制。 另外,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同样重量的电池组,在这样的车子上,会获得更大幅度的续航里程提升。 举个栗子:众泰知豆 D1 和 D2。D1 电池组容量 11.5kWh,续航 160km,重量 670kg。D2 使用三元锂电池,容量 15.1kWh,车重仅仅提升了 50kg 到 720kg,续航达到 210km。(45km/h 匀速行驶的工况下)如果再加上车身本身的轻量化措施,要达到标准,应该不难。 那么,如果微型电动车火了,它会用来干什么呢?至少小范围内的共享用车会大量采用,而如果用来销售的话,更加偏向「 个人交通工具」 的定位会让消费门槛更低,跟传统汽车形成「 错位竞争」。 而在我们接触过的造车团队里,共享用车是被很多人提到的商业模式。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那些高大上、高续航的车子没有市场。而这个「 规定」 的针对对象也绝不仅仅是那些「 新建企业」。就像之前说的,那些市面上的「 正规电动车」 以及「 低速电动车」,还有很多都不符合这个要求,对于这些厂家来说,这个「 规定」 更像是一个预警,会让他们注重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总体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坏处。  

像哆啦 A 梦一样从身上掏出一辆自行车

· Jun 05, 2015 333

作为一名资深游客,你是不是也收集了一堆各地的公交卡/地铁卡呢?如果你见了地铁线路就犯晕,如果你碰巧热爱骑行,或许 KHS F16 这款战斗小折会合你的心意。这款今年刚上市的小径折叠自行车五月在上海的第 25 届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上闪亮登场,是 KHS 功学社「 横竖都能折」 的通勤利器。 折叠后仅 长 53cm 宽 34cm 高 62cm 的体积允许我们轻松地将车装到 45L 背包中,汽车后备箱,甚至便利商店、火车站、机场的中型储物柜中,轻松自在,移动程度极高。针对愈发流行的「4+2 旅行方式」(四轮汽车加两轮自行车的混合出游方式),这款 F16 三折叠车采用了一套 8 速的配置,40T 的齿盘配上 12~28T 的飞轮,还有方便可拆式的前货架,骑行时可以放置沉重的大背包,实在适合休闲的单车旅行。 F16 本身选择了刚性、弹性与减震吸收性俱佳的雷诺铬钼钢架,结合原装前货架。铝合金的前叉和平把使得重量得到减轻,短臂的 V 型刹车夹器操控灵敏,反应迅速,十分实用。架构上,是独特的双折点折叠车架,折叠后体积更小,只需简单的几步就可以完成:后轮向内翻折,再将车身前部横向折叠。折叠后,这款 F-16 可以得到比正常折叠车更小的体积,极大节省空间。 车架另一个贴心的设计就是后上叉处的两个辅助轮,折叠后这个看似多余的设计,可以让你的 F-16 变成一款手推车,想象一下推着自行车逛超市的画面,岂不美哉? 不过,既然打着「 背包里的自行车」 招牌,我们必须要考虑重量的问题。在照顾了耐用性之后,KHS 设计团队似乎还是无法达到人体可背的轻量级要求:13.1 公斤的重量和 45L 背包的大小要求,让小编脑海中本来帅气酷炫的场景(下左)变成了另一幅画面(下右)。 或许是由于产品出发点的缘故,台湾的自由单车行解决方案放到大陆来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若是放到日常通勤,这最后一公里的解决代价就是在地铁上拖着这一坨…依据小编个人经验,可能会经常挤不下车吧… 然而,单单是将自行车收纳入背包中就已经足以令人兴奋了。至于其他方面,比如重量,或者设计太复古小编并不懂得欣赏…让我们期待之后进一步的产品迭代吧~

对独立自行车道一无所知?快去买本新出的「宝典」吧!

· Jun 05, 2015 333

众所周知,荷兰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自行车网络。而最近,美国也盘算着向荷兰学习,着手规划「独立自行车道」了。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FHWA)最近推出了一份关于独立自行车道的「 葵花宝典」:《独立自行车道规划与设计指南》。这本指南致力于规划出更安全更科学的车道,让骑行者们感觉到更大的自由。 其实在九年前,被荷兰式的自行车道影响,纽约在第九大道安装了第一条独立自行车道,即用隔离带将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分离开,这样骑自行车的人会感觉更安全。People for Bikes 网站评论说,美利坚人民最开始对这种古怪的设计是拒绝的,但是后来 duang 一下,这种风格的自行车道在海岸城市变得越来越流行。所以事实证明这种设计对骑行者来说是非常实用的,「独立自行车道」将会在美国越来越普遍。 「 宝典」 中分析道,许多人不愿意骑车的原因是因为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没有隔离开来。因此,独立的自行车道的普及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骑车。而且通过独立自行车道的普及,未来美国也非常有潜力建立起低流量的自行车网络。 在《独立自行车道规划与设计指南》里,FHWA 对自行车道的设计方案做了详细的介绍。这本「 宝典」 是专家们专研两年的研究成果,内容极其丰富,除了国内专家小组对独立车道做出的研究成果,此书还整理了许多国内已有的独立自行车道的信息。 本书共有 148 页,内含有大量实用的图片, 文字介绍和实例。在所有的设计方案中,超过 34 个都是新的设计呢。 十字路口前弯曲的自行车道。让骑车的人能够更好注意避让转弯的车辆。 或者是上图这个方案,红绿灯前的隔离带让机动车停在自行车之后。有效的保护了骑行者。 这个方案让自行车道设置在公交站后面,这样行人就不会干扰骑行人。 下图是 People For Bikes 提供的独立自行车道的动态数据图片。   在参与规划自行车道时,一些小城市,州政府,或者其他的相关部门常常表现出对荷兰风格的独立自行车道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这本指南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他们将会从这本指南中了解非常详细的独立自行车道设计方案。 另外,这份「 宝典」 为规划者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向,特别是对于从未接触过自行车道规划的社区来说尤为有用。一位参与编书的专家说「你会经常碰到一些从未接触甚至听说过独立自行车道的地方规划者或者工程师。他们根本无法跟你沟通,这本指南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相信这本「 宝典」 或许能够给中国的城市交通规划者们一些借鉴,当然应该对中国目前火热的自行车或者电动自行车的创业者们来说,这里面的一些资料也会对其产品定位和开发有一些启示吧! 所以快去入手一本「 宝典」 吧!(部分材料来自于 cleantecnica、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

这 7 项汽车技术的普及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 Jun 05, 2015 333

虽然汽车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但是只要作为交通工具就会有出现事故的风险。每年都有许多人的生命在交通事故中消失,因此许多人都希望能够避免出现事故而导致悲剧发生。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避免事故的发生,保证我们不会受伤或者生命受到威胁。 根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统计报告显示,1999 年美国每 1 一亿英里就会有 1.58 人死于交通事故,而这个数字到 2008 年下降到了 1.27 人。其中部分原因是因为美国政府严厉打击酒后驾驶及要求必须系安全带的法律要求,而另外一大部分原因得益于整个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以及这些技术的普及。 因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足以挽救生命的汽车技术变化吧。 1. 安全带 安全带现在已经成为了所有汽车上的标配,虽然它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却是最重要的汽车安全措施。上世纪 80 年代,安全带才开始在汽车上普及,而慢慢变成了汽车里最重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现在许多国家甚至通过立法来强制要求驾驶员必须系好安全带,否则会被视为违法或违规。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统计,每年安全带这项技术会拯救超过 1 万人的生命,而从 1977 年到现在,安全带已经累计挽救了 25.5 万条生命。因此,虽然有些人在开车时会嫌系安全带非常麻烦,但是为了安全考虑,还是要必须系好。 2. 气囊 关于气囊其实已经出现了一些负面消息。虽然气囊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挽救生命,但是如果前排座椅乘坐的是老人或者儿童,在气囊弹出之后还是会带来一些危害。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的气囊已经变得更加安全,不太可能导致二次受伤,同时还能更有效的挽救生命。 现在安全气囊也已经全面智能化,可以通过一组传感器来确定是不是发生致命性的事故。例如当气囊检测到乘客的冲击力度小于规定值,就不会立刻弹出以免造成进一步的严重伤害甚至死亡。但是一旦发生翻车等事故,智能气囊就会自动弹出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 3. 自适应大灯 自适应大灯现在也已经开始慢慢普及,当汽车检测到周围环境的光线变暗,就会自动开启照明系统,避免在黄昏时由于光线不佳而带来的视线障碍。有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自适应大灯的启用可以将综合事故率下降 10%左右。 4. 自适应巡航系统 也许在许多人心中,自适应巡航系统其实就是一项让我们「 偷懒」 的技术。虽然这样的想法没错,但是其实自适应巡航系统也是一项可以防止高速公路碰撞的有用技术。 例如当一辆前方事故车辆突然停止,自适应巡航系统能够检测前方的障碍,或者在某些情况下直接减速或停车。当然,这项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发才能更好的挽救人们的生命。 5. 碰撞自动刹车 有些事故留给了人们反应的时间,但大部分事故我们都来不及反应。因此这时就需要防碰撞系统发挥作用了。这些技术往往都是基于自适应巡航系统研发,通过传感器来检测存在潜在危险的车辆。不仅仅是前方的车辆,包括大型障碍物、动物和其它任何不想遇到的物体,这个系统都可以让汽车自动停下来。另外,如果检测到事故存在潜在发生的可能性,系统就会发出预警提醒司机,同时甚至还能自动刹车避免事故发生。 另外,自动刹车系统也有助于减少由于操作失误而带来的碰撞或机械事故。例如当油门不小心被卡住的话,系统就会启动自动刹车系统而忽略当前的油门,防止车辆失控。 6. 车道偏离预警系统 尽管许多司机认为这个系统并不实用,但是它依然是一项可以拯救生命的技术。许多事故都是冲出路外而导致翻车,而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可以在车辆偏离后自动纠正,防止事故进一步的发生。虽然它在超车时让人讨厌的,但是有时也能挽救生命。 7. 电子稳定系统 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C)可能是仅次于安全带的救命功能。事实上,所有拥有防抱死功能的汽车都已经拥有电子稳定系统。事实上,就算你想要购买一台二手车,是否拥有电子稳定系统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当然,电子稳定系统还拥有防抱死和牵引力控制系统并不具备的功能,但是它们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事实上,尽管 ABS 本身就可以挽救生命,但是它依然需要 ESC 系统的授权才可以实现。(转载自腾讯数码)

这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悬浮滑板——飞行悬浮滑板

· Jun 05, 2015 333

什么是【酷玩儿】: 当我们想让交通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时候,我们发现无法仅仅寄希望于庞大的汽车公司。Geek 精神从来不是坐等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所以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比如,在这里给你推荐有趣的、好玩的、任何和交通有关的产品。 免责声明:看完之后心里长草、钱包变空,我们概不负责。 扯闲篇: 零零总总写酷玩儿已经一年有余,天天找素材和各种轮子、滑板、方向盘打交道,最大的感触就是:审美疲劳。就好像段子手都比较悲观,因为笑点高一样。对待一般所谓「 智能」 交通工具已经有了抗体,每当发现一个和交通有关的小玩意儿,我都从从原来的「 卧槽(一声)!」 变成了现在的「 切(一声)」。同时,还有个个人愿望,就是能发现个靠谱点的,不是电影道具、不是油泥模型、不是稿纸、不要困在水里,不要轱辘、而是真正的个人空中飞行系统。直到看见他,我只能说「 卧槽!(四声)」 了。 酷玩儿: 加拿大发明家 Catalin Alexandru Duru 折腾了一年时间,真的搞出了一个悬浮滑板,这不是我说的,而是世界吉尼斯记录评委说的,因为他踩着这个飞行了 275.9 米之多,横跨 Ouareau 湖(尽管他飞出 50 米就够了,但是就是要碾碎战五渣)创造了世上首个以悬浮滑板代步的最远飞行距离纪录。虽然我们现在没有更详细的资料,但是从视频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玩意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四个螺旋桨提供升力,大约在半空中 5 米左右,移动完全靠操作者的重心控制,而且理论上来说,这个东西可以在陆地上悬停或者飞行,之所以在湖面上,是因为 5 米的距离已经够高了,如果出现意外,拍在水面上总比拍在柏油马路上强。 有话说: 其实之前我们也推荐过几种类似的玩意儿,包括喷气背包,靠水动力的滑板等等,但是他们都有同样的问题——操控和动力源。水动力局限性太大,喷气背包对操作要求高,并且不能随心所欲的控制。而四个螺旋桨的设计可以提供较大升力的同时也可以保持稳定性。而重心平衡系统也经过现在这么多「 电独轮车」 的考验,被证明是稳定的。想象一下当你像贝吉塔一样,叉着腰飞到老婆面前,你猜你老婆会不会打死你,当然,胖子们还是别胡思乱想了,快去减肥吧,走路都费劲就别想着飞了。

谷歌 Android Auto 互联系统体验评测

· Jun 05, 2015 333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 车车智能」 编译自 The Verge)在去年,苹果和谷歌都发布了各自最新的车载系统——Android Auto 和 Apple CarPlay。这两个系统能绕过车内的本地用户界面,通过智能手机控制导航和音乐。谷歌和苹果的想法是,如果用户能通过智能手机使用车内娱乐和导航功能,那么他们也能借此使用车内已有的显示和控制设备,这样一来,因开车时分心玩手机所导致的事故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在竞争中,Android Auto 已先拔头筹——现代 2015 款索纳塔(Sonata)已成为首款搭载 Android Auto 的量产车型。Android Auto 不会完全替换索纳塔的界面,而是以 App 的形式在界面上运行,当兼容手机(安卓 5.0 或以上版本)插入车内 USB 接口时就会启动,将车载娱乐系统据为己用,实现谷歌地图导航、接收信息、播放音乐和收听 podcast 等功能。此外,你还能在开车的同时,通过车内已有的按钮和麦克风使用谷歌语音搜索。 笔者花了两周时间测试了一辆装有现代可选高科技升级包和 Android Auto 的索纳塔汽车,以衡量这款系统是否具备引领未来驾驶的潜力(当然,这是指在终极无人驾驶汽车出现之前)。测试的结果是,虽然途中出现了点小麻烦,但总的来说,安卓用户完全可以为下一辆爱车配备 Android Auto。 在新款索纳塔上启用 Android Auto 十分简单:先在手机上安好 App,再将手机接入汽车,通过蓝牙自动配对(与此同时可以打电话),再在索纳塔的 8 英寸电阻式触摸屏上点击 Android Auto 图标即可。随后显示在你眼前的,是一个熟悉而简化的安卓界面。此时,手机本身已变得无关紧要——其界面已被锁定为 Android Auto 的启动画面。接下来,你可以在开车时通过 Android Auto 掌控一切,因此可以将手机放置在一个专用小槽里,不再留意它。 如果你已熟稔谷歌地图的操作方法,运用 Android Auto 导航就会得心应手。 Android Auto 由五部分组成,分别为地图导航、电话拨号、信息、媒体/音乐、以及诊断。诊断部分能够显示车辆基本数据,如胎压和燃油效率,但现代汽车不支持此功能,因而在索纳塔的屏幕上,屏幕最右侧的唯一功能只是退出 Android Auto,返回原始车载界面。 Android Auto 的导航部分用起来得心应手:它具备了手机上所有可用的谷歌地图工具,指引你去往任何目的地。它不仅能显示交通信息和兴趣点,还能适时切换到夜间模式。你既可以通过语音输入目的地,也可以在车辆停下时用软键盘输入,同时,谷歌还能提供饭店的营业时间和电话号码等信息,只需一键拨号,你就能预定座位,此时汽车相当于一个超大号的扩音器。 Android Auto 上使用的谷歌地图与手机版本一样,只是理所当然,Android Auto 版谷歌地图只提供驾车导航,不提供公共交通和步行导航。索纳塔的电阻式触摸屏依旧具有手机触屏的放大缩小功能,视角可以在 2D 和 3D 之间切换。我们知道,通过汽车扬声系统发出的导航指令时而刺耳,难以听清,但索纳塔的仪表板中央装有特殊的扬声系统,能减少路面和空调噪声的干扰——当发出语音警示时,该系统会自动降低音乐音量,同时把空调关小,以便清晰传达指令。 Android Auto 的拨号部分能显示手机中的通话记录和常用联系人列表。点击列表中相应的条目就能拨出电话,当然,你也可以调出标准拨号盘,手动拨号。此外,你还能按下索纳塔方向盘上的语音按钮,或是位于 Android Auto 右上角的谷歌按钮,进行语音拨号。 界面左起第四项是 Android Auto 的媒体部分,它能通过汽车的音频系统播放手机上的音乐或 podcast。目前,Android Auto 支持的媒体 App 仍颇为有限,其中包括 Google Play Music、Spotify、Pocket Casts 和 iHeartRadio(Pandora、Rdio 等支持有声书的 App 均不在其列)。这些 app 必须遵循相似的设计和结构,不过第三方 app 能在媒体界面上打上自己的烙印,比如,Spotify 的播放按钮是绿色的,Pocket Cast 是红色的——但无论如何,它们的导航结构是相似的。 设计上的限制使得司机得以专注于路面 Android Auto 在设计上做了限制,但这种限制是有意为之的——它的目的是让司机在驾车时能够通过语音搜索完成大部分事项,从而解放双眼,专注于路面状况。例如,设计中针对媒体部分滚动页面(艺术家或专辑信息)的长度作了限制。在使用 Android Auto 时, Spotify 的音乐库顶多只能显示到 D 字头部分,这样就大大限制了对音乐的选择。虽然第三方 App 也可以用语音搜索音乐,但不出意料的是,比起 Spotify 等第三方应用,语音搜索功能显然更契合谷歌自家的 Play Music 应用。基于以上几点,你最好在开车前就选好想听的音乐,并提前设好播放列表,以免开车时再做这些事。通过索纳塔方向盘上的按钮,你还可以跳过曲目或控制音量。 Android Auto 最有趣的部分,也是最吸引人的部分,就是它的中央信息仪表板。它类似于智能手机上的 Google Now,主页上分布的各式卡片显示着天气状况、待赴约会和最近搜索的地点(综合手机、汽车和桌面三者的历史记录)。这些 Google Now 式的卡片无法相互换位、也不能重新布置,不过它们能够根据时间和所在位置更新信息。例如,现在是早上 7 点,笔者刚打开车门,界面顶端的卡片会向我显示去往工作地点的一键指示信息;而到了下午 6 点,Android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