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跑车的背后:长城华冠是怎么「造车」的?

· Aug 24, 2015

都说要造车,可是在现阶段,拿出实物的却并不多。在为数不多的几家里,长城华冠的那辆电动跑车前途 K50,属于经常被拿出来说事的案例之一。 去年,GeekCar 在华冠位于顺义的公司见到了 K50 的原型车,并且简短试驾,接着,在我们的造车活动上,这辆车出现在现场,并且刷爆了朋友圈。而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长城华冠带着三辆 K50 参展,对面就是特斯拉的展台。 当「 造车」 在最近又变成一个热门话题的时候,我们特别好奇的是,在这件事上,长城华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K50:从设计研发,到量产上市 产品是最好的切入点,所以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他们的车到底造得怎么样了? 陆群说,现在 K50 项目处于工程设计开发阶段,他们已经造出了十几辆试制样车,正在进行第一轮的工程设计发放。明年年底量产的计划没有变动。 就车子本身来说,现在的版本和之前相比,从单电机变成了双电机,电池容量、能量回收系统上也都有调整。原型车上存在的问题,长城华冠正在一个一个的解决。 K50 的研发,已经投入了至少五六千万。 如果说一辆车的诞生包括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两方面,那么 K50 这辆车,目前还处于前一个阶段,但是,长城华冠显然已经在准备第二阶段的事儿,这个进度比很多造车团队要快得多。 最让我意外的信息是,他们正准备在苏州建自己的工厂,连地块儿都选好了。也就是说,未来 K50 这款车并不会采用代工模式。在陆群看来,只有自己来做生产制造,才能保证量产出的车子靠谱。至于生产资质,陆群觉得,「 按照最本分的流程去申请就行了,哪方面不达到标准,就加强哪方面。」 他顺便还给大伙儿纠正了一个认识误区:生产资质不是审批制,而是核准制,不是高考那样的你死我活,而是更像英语四六级。 长城华冠的「 造」 车观 「 我们觉得生产制造这事不简单,但是我们还能做。」 陆群这么描述前途跑车接下来的工作。 在他看来,自己的公司之所以有这个能力,有三点原因: 1. 虽然过去的 12 年长城华冠的重点放在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上,但是,团队的很多人之前都来自于车厂,他们做过产品认证、供应商保证等工作,在产品投产方面有专业能力。 2. 在华冠之前的业务案例里,有很多都是深度接入生产流程的,包括和上百家供应商的各方面配合。 3. 真正进入生产制造阶段时,他们还会吸收相应的人加入进来。但是,这个前提是自己一定要懂生产制造,要在这方面有成体系的思维。 抛开长城华冠不说,其实在「 互联网造车」 这个风口里,很多团队都会选择代工模式,而是否会由此出现汽车圈的富士康,就是很多人都感兴趣的话题。对于陆群来说,他并不排斥这种模式,而且在国外,也有零部件供应商麦格纳代工宝马多款车型的案例,但是,我很认同他说的一句话:「 只有自己把生产干一遍,玩透了,才可以掌控别人的生产。」 在这一点上,正在做微型电动车的王超也是一个例子。 和王超一样,陆群也有车厂的工作经历,他们对于大工业的敬畏,是涂抹不掉的,而这方面的优势,其实也能让他们对「 造车」 两个字有更深的认识。 接下来的对话,虽然听起来有吹牛逼的嫌疑,但是也不无道理。陆群说,做前途跑车的过程里,他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国家的产业基础是有局限的,而他们的车在某些方面,已经触碰到了这个上限。比如,从零部件的角度来说,满足性能需求的电机有供应商能提供,但是控制器可能找遍中国都没有。他并不觉得 P90D 3 秒的 0-100 加速数据有多大实际意义,但是能在零部件层面满足这个性能需求,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和陆群聊完,我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这四个字。一方面,他们确实从几年之前就开始意识到电动是未来的趋势,并且按照时间表稳步推进自己的项目,另一方面,传统车厂出身的陆群,其实思维并不僵化。比如,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长城华冠正在筹备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按照他的说法,这是「 让资本更好的和技术对接」。 不同于互联网团队造车,也不同于车厂造车,长城华冠看似传统,但是就目前来看,他们做的事儿至少是靠谱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叮当巴士:当大家还在拼大巴时候,他要做平台

· Aug 24, 2015 333

如果只是看名字,你应该很容易就会把「 叮当巴士」 当作是又一个做通勤大巴的互联网公司,当然我也是。 不过在和他们的创始人刘瑞奇聊了聊之后,我才发觉他们要做的可能比单纯拼大巴的形态更「 终极」 一些。 两块业务 一主一副 1.B2B 包车 B2B 包车是叮当巴士的主要业务。 在刘瑞奇看来,目前的企业包车市场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传统包车方式价格不够透明,双方信息沟通不方便,这些问题利用互联网平台都能很好的解决。在叮当巴士的平台上,双方可以直接将需求(人数、时间、上下车地点等信息)和价格进行公开透明的交流,电子合同也能减少租车的流程。 有需求,但没有好的解决方案,这就是切入点。 叮当巴士想要做的就是连接有大巴资源的租车公司和有包车需求的一方。价格由他来制定,大量的订单换来的肯定是租车公司相对较低的服务价格,将利润平摊到每一单业务(每单价格也不会太高,但能保证盈利),盈利模式其实很简单。 同时,叮当巴士还在仰光、琅勃拉邦、巴塞罗那、河内、法兰克福、首尔这几个国外城市提供服务,目前只承担酒店到机场的接送机业务。 叮当巴士 App 在 8 月 12 日上线,算上之前试运营阶段的「 熟人生意」,8 月份预计能够做到 1000 单,年底之前计划完成每月 10000 单的目标。目前,叮当巴士的合作商有新月、首汽等 5 家企业,能够提供服务的车辆大约在 1500 台。同时,叮当巴士也将京 A、B 车牌的车型进行了一些区分,京 B 车牌能进行旅游运输,价格比只能做企业通勤大巴的京 A 要贵 1 元/公里。 2. 班车信息平台 班车信息平台是叮当巴士的「 辅助」 业务。 刘瑞奇首先肯定了大巴出行的优势。他认为乘客选择出行方式受三个因素影响:时间、线路、价格。在大巴的属性中,三要素的排序是时间> 路线> 价格。也就是说大家上下班通勤,时间是最主要的因素,不迟到是关键;之后是大巴的路线,这部分需要考虑覆盖的上下车点,路程中可能遇到的拥堵路段;价格作为最后的影响因素,只要不是太离谱(稍贵于地铁公交),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通勤问题的方案。 但他没有选择做大巴业务,主要还是因为大巴的集客时间太长,一条线路通常需要 3~6 个月才能完善(上座率必须稳定且盈利),这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培养用户的习惯,处在创业初期的互联网团队很难经得起这样的持续消耗。 所以在叮当巴士的 App 中,我们能找到目前市面上很多的通勤大巴,例如哈罗出行、接我云班车等等。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信息都集中在自己的平台上,之后还会考虑将售票也在平台直接完成(开放 API 给企业接入)。当然,这件事看起来很棒,但实际落地要克服的问题还有很多(说服大家接入是关键)。 核心竞争力在哪? 当大家都在「 削尖脑袋」 进入通勤大巴市场,拼资源、路线覆盖率的时候,叮当巴士没有选择跟这些企业直接竞争,这或许跟刘瑞奇之前的经历有关。在选择 B2B 大巴创业之前,他曾在易到巴士以及 PP 大巴工作,见到了如此惨烈的竞争(至少易到的巴士业务已经销声匿迹了),如果再选择进入市场,可能真的不是太明智。 想要做企业包车和互联网大巴信息平台的策略看起来很美,但是问题也是存在的。对于核心技术或大巴资源,叮当巴士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做平台这件事在我看来没有很高的技术和资源壁垒),你能做别人也能做。如果遇到巨头砸钱,以很高的价格将大巴资源进行垄断,那 B2B 包车的业务很难开展。 说到底,想要做平台,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是需要大量资本进行持续投入的。叮当巴士的优势还是在于现阶段还没有竞争,还有时间发展。 当然,这段时间应该不会太久。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送给穷苦党的良心之作——台湾 iLUMENOX 奈米自行车尾灯刹

· Aug 24, 2015 333

什么是【酷玩儿】: 当我们想让交通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时候,我们发现无法仅仅寄希望于庞大的汽车公司。Geek 精神从来不是坐等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所以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比如,在这里给你推荐有趣的、好玩的、任何和交通有关的产品。 免责声明:看完之后心里长草、钱包变空,我们概不负责。 扯闲篇: 人们说,懒惰和吃货是推进文明科技的原动力。但是什么让科技普及呢?低价。但是低价并不等于廉价,而是用最低的成本达到最终的目的。虽然之前我们推荐过了那么多有钱人的玩具,但是一直致力于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平等的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的确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所以今天,我们来玩儿个大家都能买得起的。 酷玩儿: 台湾 iLUMENOX 公司的奈米自行车尾灯刹,是一款原理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刹车灯,甚至会让你一边拍大腿一边懊悔为什么自己没想到。它的原理跟剎车夹器的动作方式类似:将本体的一端固定在剎车线上,另一端的簧片开关则具有可动性。当剎车线收短时造成空间压缩,便触动剎车灯的开关,然后高亮度的 LED 红色灯就会被点亮。简直是小工具解决大问题的良心之作!简单的构造使得他的耐操性大大提升,而且安全简单,不用破拆也不用走线。只有 5.5g 的超轻重量,丝毫不会增加车的重量。防水并且不用有任何电池焦虑,因为一块电池可连续点亮 50 个小时,同时,一块电池只需花费不到 2 块钱。 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提示,官网上说明可安装于 V 型刹车及 C 型剎车,可没说支持机械碟剎。曾经有小编以身试法,做了一些实际的测试,他们发现「 奈米剎车灯最初就是针对公路车的使用者而设计研发的。因其侧拉式的构造,让剎车灯在使用的时候不会被车胎或挡泥板遮住视线,可以说是最完美的配合。不管是公路车使用的 C 夹,还是复古自行车上的 C 夹都很适合安装!」 而 V 型剎车器就因车而异了,安装的时候要稍微注意一下角度,躲开挡泥板或者后货架,才会发挥更好的效用。 大多数 U 型剎车器由于空间太小而无法安装,至于机械碟刹完全就要看碟刹的位置了,如果你的碟刹的剎车线位置比较靠外侧,姑且可以试一下。 有话说: 简单、易用、风险低、价格低廉、保养简单。看起来消费者的要求比较多,但是这并不能阻止 Geek 们拯救世界。别再炫耀什么大牛 X 技术了,用着好才是王道! 怎么买: 产品相对成熟,在百度或者 X 宝直接搜索即可,30 块钱左右,一顿饭钱,让你的出行更安全,挺值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在车里使用触摸屏,真的好吗?

· Aug 24, 2015

(编译自 SlashGear)不管你不是一名汽车专家,都能感受到在汽车的交互功能中,有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在使用触摸屏幕。以至于连谷歌、苹果、微软这样的科技公司,也开始涉足到车用触摸屏这个领域了。 科技公司跨行来到制造业的好处,就是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就像现在的手机和平板一样。用触摸屏来取代传统的中控,看上去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 但是,使用触摸屏取代车里的按钮,可不只是替换了硬件设备那样简单。在车上使用触控设备,和在生活中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是有本质区别的。 你必须得看着屏幕才能进行触摸操作,因为触摸屏并没有物理触觉反馈。 当你走路的时候,或许低头玩一下手机并不会带来太大麻烦,但开车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在美国每年都有大量的交通事故是因为驾驶员没有专心驾驶造成的。 如果用触控屏幕取代车内所有的物理按键,就会造成一种很尴尬的现象:比如连改变一下收音机的调频或者调节空调的温度,都需要盯着屏幕操作,这其实是埋藏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的。所以现在有些汽车厂商,比如福特,在新车的设计中,又加入了物理按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问题。 作为用户,我想要一些能触控到的物理按键,来实现平时经常会用到的操作,而不是进行所有的操作都得去屏幕上找才行。现在很多司机已经习惯了使用中控台附近的按键,至少不只是我一个人这么觉得的。比如,现在的很多车在方向盘上集成了触摸式按键,但很多司机并不习惯,他们还是会去中控台上去寻找那些物理按键。 从趋势来看,我们或许不能阻挡触摸屏在车内普及的潮流。但希望那些汽车厂商能够让我们的视线不离开道路就能进行操作。 虽然有些汽车厂商也在尝试使用语音控制,但现在的语音控制系统还是不太好用,很多司机根本不想用。 作为消费者,我并不是不接受触摸屏。只不过对于日常驾驶来说,用触摸屏取代所传统的中控台,并没有在实际使用中带来多少方便。恰恰相反,使用触摸屏还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如果汽车厂商有办法让我视线不用离开路面,就能操作车机,我想我会喜欢上触摸屏的设计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8.24:快递小哥的「天敌」诞生了?

· Aug 24, 2015 333

1. 以色列大学生发明自平衡快递机器人 自平衡车用来送快递,这是以色列一个大学生的新创意。他提出的快递机器人概念,采用了和 segway 类似的自平衡原理,机器上带有搬运手,可以托住货物。这个名叫 Transwheel 的快递机器人可以单兵作战,也可以组团行动,用来搬运大件货物。 当无人机、自平衡车都加入快递大军的时候,我只想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2. 北汽新能源硅谷研发中心成立 8 月 21 号,北汽新能源硅谷研发中心正式挂牌,他们的目标是:「 打造全新的自主研发基地和全球最佳资源的整合平台,提升北汽新能源自身的研发能力、科技实力和人才竞争力。」 在初期,这个研发中心会有 20 人左右的规模。 看来,以后不在硅谷租办公室,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3.Fisker 创始人正在考虑创办一家新公司 美国电动车品牌 Fisker 的创始人、设计师 Henrik Fisker 最近向媒体透露,他正在考虑创立一家新的公司,业务有可能和汽车互联有关。在 2013 年,Fisker 因为管理层矛盾,离开了自己创办的公司,接着,Fisker 公司被卖给了中国万向。 Fisker 同学,你的新公司,未来的接盘侠还会是中国人吗?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