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童年?Geek 们帮你找回来——Moox Bike 混合动力车

· Nov 30, 2015 333

什么是【酷玩儿】: 当我们想让交通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时候,我们发现无法仅仅寄希望于庞大的汽车公司。Geek 精神从来不是坐等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所以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比如,在这里给你推荐有趣的、好玩的、任何和交通有关的产品。 免责声明:看完之后心里长草、钱包变空,我们概不负责。 扯闲篇: 孔圣人教导我们: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是 Geek 们说 NO!作为科技发展的动力,我们需要人类永不满足的贪欲(和食欲):又想用电脑又想便携——笔记本电脑;又想通勤又不想堵车——电动滑板车等等。当然只有对吃没有任何妥协,直接都吃掉就对了······所以,看起来似乎是选择恐惧症给了 Geek 们源源不断的点子,作为一个没有童年的选择恐惧症患者,我们应该给他们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酷玩儿: 美国加州圣佛朗西斯科的一群拿每一次外出都当玩儿的团队,设计了一款既可以玩耍又可以假装正经骑行的交通工具——Moox Bike 混合动力车,说他是混合动力,当然不是你们想的那种电、氢和汽油之类的高科技。它加入的是用脚蹬以及用脚滑,这两种力的混合······简单的来说,通过重新设计,这辆车被取消了大梁,改为一个可站立的平台,在平台后部却安装了一整套自行车传动装置,通过控制精心设计过的车把,从而实现了既可以骑行,又可以滑行的「 混动」 自行车。 既然要玩儿,就得起范儿。全车配备前后碟刹,配备了禧玛诺 Rapid Grip Shift 变速器,禧玛诺 RDM310 变速系统,禧玛诺 7 速飞轮,以及超宽全天候密封轴承底部支架。看来他们是玩儿真的,两种都能骑,两种都很爽的节奏。从那一对儿专业的越野胎足可以证明,它确实不是「 酷鼠滑车」。而且有 5 种颜色可以让你赚到更多的回头率。 有话说: 不得不承认,在这个勤奋努力的土地上,永远有一部分人比我们超前:当我们还在国企吃大锅饭的时候,他们先富起来了;我们开始被忽悠下海创业的时候,他们又纷纷进入国家机关;我们叫旅游,他们叫旅行;我们叫喝茶,他们叫品茗;我们叫通勤,他们叫欣赏路上风景。不是仇富,因为无论贵贱,我们都在同一条路上,无论交通工具怎样,都是图个乐。 怎么买: 这个诡异造型的车目前正在 Kickstarter 众筹,售价 649 美元(约合人民币 4146 元),预计明年 4 月发货。想想一下买俩车······还是贵,不过以后居家带孩子是个不错的选择。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谷歌自动驾驶车辆的探究

· Nov 30, 2015 333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汽车电子设计,作者:朱玉龙,原标题:谷歌自动驾驶车辆的探究)我很好奇,Google 是怎么做出来这个自动驾驶车辆的。在查了很多的资料以后,大概的脉络有了一个底。无人驾驶的历史其实是比较长的: Google 的事情是从赞助 DARPA2005 开始的: 两辆 2007 年的获胜车: 比赛以后,Sebastian Thrun 教授带着核心团队 Michael Montemerlo、Hendrik Dahlkamp、Dmitri Dolgov、Scott Ettinger 、David Stavens 几位去了 Google 开干,这个项目很有趣,是从街景车开始的。后来几位骨干出去单干了,Chris Urmson 和 Bryan Salesky 两位在 Carnegie Mellon(卡耐基梅隆)团队的过去接盘,如下图所示: 总的来说,Google 的车辆,是从 Standford Junior 的车辆开始的: 对比 Boss 整体架构,其实这些车的机理都是类似的:   1)Mission Planning 任务规划 任务规划车辆根据已知的路网计算计算可能的路径对应的成本(时间& 风险)当前位置 A=> 目的地 B 点的最佳路径的任务规划器 2)Behavior Generation 行为生成 顶层行为包括 * Drive-Down-Road * Handle-Intersection * Achieve-Zone-Pose 3)Motion Planning 车辆运动和姿态调整 4)Perception & World Modeling 感知和模型 5)Mechatronics 诊断系统 其实 Google 这么些年,根据其日志报告,基本上在对地图、对感知和对地图建模上上了一个新高度。明的是看到的日志,实际上通过不同的机器人公司和街景计划,Google 已经储备了足够的武器库。 Google engineer Sebastian Thrun, director of the Stanfo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and co-inventor of Google Street View Thrun’s team created the robotic vehicle Stanley which won the 2005 DARPA Grand Challenge and its US$2 million priz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DOD (Department of Defense). U.S. state of Nevada passed a law on June 29, 2011. It went … 继续阅读

这个 HUD 想告诉你,车载硬件的安全性比什么都重要

· Nov 30, 2015

自从 Navdy 发布了那个酷炫到不行的 HUD 视频之后(目前为止也还是只有个视频),全世界范围内就出现了无数研发 HUD 的人和企业,大家都像发现了车载硬件新大陆那样一股脑的投身进来。 单单在国内,我们前前后后就了解过不下 5 款类似的 HUD 产品, 在之前也对部分产品进行过盘点 。 当我们都认为后装 HUD 都像 Navdy 那样,有着酷炫的屏幕用于投射内容时,有些人早已看穿一切。他们在设计 HUD 时抛弃了那块后装小屏幕而选用前挡风玻璃投射内容。这部分产品就包括在某宝上卖得很好的那些「 国产山寨货」,也包括了我今天想要介绍的 Carloudy。 Carloudy 是一家叫做 Cognitive AI Technologies 的公司设计的。如果仅看产品本身,Carloudy 并没有什么突破性创新,甚至于还有一些明显的「 硬伤」。不过,他在产品思路上,却有一些很值得我们借鉴思考。 功能取舍合理 在 Carloudy 的功能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常见的导航、加油站信息、车速、路况、停产场信息、饮食、洗车指数(天气)、商场信息等等功能。这部分都是基于 Carloudy 内置的谷歌地图(天朝人民表示呵呵)的 LBS 等服务实现,并没有太多新意和实现难度。用户安装 App 之后,通过蓝牙连接之后就可以将内容投射到 HUD 进行显示。 但是,请注意这个关键的转折。 Carloudy 在功能设计时,完全舍弃了通讯相关的功能(在国外主要是邮件、Twitter、短信等)。在官网上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如果人们真的有急事找你,电话才是第一选择,其余信息都可以等到停车之后再处理。(附上原文:If people need to urgently reach you, they will call your phone.Texts, emails and tweets can wait!)在 Carloudy 的设计理念中,用户驾驶安全始终被摆在第一位,因此任何干扰驾驶安全的通讯功能都不会被接受。在以后的迭代中,Carloudy 还计划不断迭代加入新的功能,但始终不会加入通讯(注意是始终,希望不会打脸)。 对于这样的功能取舍,我简直要给他 100 个赞。很多人都在说,我们设计车载硬件时首要条件是为了驾驶安全。然而真正能把这部分做好的实在太少。很多产品在思路上很清晰,落地的时候却很混乱。 在受到交互条件(例如语音识别技术、手势操控等技术)限制的情况下,盲目堆叠功能合理吗?经过实际体验产品之后,我可以肯定的说不合理。一旦某些功能操作有可能干扰用户驾驶时,产品应该慎重取舍而不是盲目满足用户需求。 硬件硬伤不少 然而 Carloudy 硬件上的「 硬伤」 又让我有些无力吐槽。 Carloudy 采用了一块 6 英寸大小的高清半透明显示屏进行投影。在机器正面还有一颗光线传感器,用来感应光线强弱进行亮度的自动调节。 作为一款不带屏幕的 HUD ,Carloudy 角度不可调。这就意味着如果你的前挡风玻璃只有在特定的角度(得取决于仪表盘、挡风玻璃、产品屏幕三个因素),才能刚好显示到你最舒服的视角。同时,成像距离之短肯定会让你频繁调节焦距,更不用说还有可能出现的重影等问题。 为了彻底摆脱线的干扰,Carloudy 做了很大的努力。首先,硬件本身集成了一颗低功耗的 ARM 处理器、蓝牙模块、WiFi 模块,使得用户连接手机和方向盘上的控制键都不需要连线。用户唤醒 Carloudy 的方式很简单,语音或者按钮(需要车辆方向盘上自带蓝牙连接的控制器)。 为了解决供电问题,Carloudy 选择在机器内部安装电池。官方说法一次充电可以使用两个礼拜(并没透露是按照每天驾车时间多久计算,估计在国内的堵车路况肯定不够)。 对于 Carloudy 安装电池的选择我始终觉得待商榷,毕竟车载硬件对于暴晒、碰撞环境的条件都很苛刻。然而我在产品图上没有发现任何用于固定的装置,产品体积上也没有散热的优势。因此,我对 Carloudy 在使用时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 如果我们理性看待,作为第一代的 Carloudy 在硬件上的问题还是可以理解的,后续也有改进的空间。而我们更应该看到是,Carloudy 在产品设计时,落实安全概念时的坚持。 车载硬件的安全问题绝不是说说而已,Carloudy 光这一点就值得很多产品学习。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TopGear 大猩猩+自动驾驶=亚马逊送货无人机?

· Nov 30, 2015

亚马逊的送货无人机又回来了。 前两年,他们用无人机送货的消息火了好一阵子,还被国内的电商平台纷纷效仿。现在,送货无人机有了新版本,并且有宣传视频放出。而在视频里,我们居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高大壮——前 TopGear 主播之一:大猩猩 Jeremy Clarkson。 送货无人机和大猩猩出现在同一个宣传片里,乍一想特别有违和感,但是现在 Jeremy 已经成了亚马逊的人,给自家产品做个代言,也是顺理成章。人家刘建宏不是还主持乐视的生态发布会呢嘛。 还是看大猩猩的视频吧: 在视频里,新的原型机看起来比之前的版本更大了,但是已经脱离了我们常见的那种无人机外观。新版本有两套螺旋桨系统,一套用于起降,一套负责水平飞行。 大猩猩在视频里透露,这并不是亚马逊未来唯一一款送货无人机,相反,他们会推出一系列的产品,根据不同的环境、货物,使用不同的设计。 按照亚马逊的说法,目前他们正在测试多种不同的机械设计和投递机制,以此来判断怎么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都能提供最好的递送服务。在他们的研发实验室里,有十多个原型机,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飞机的外观和特性都会有一些改变。 视频里的送货过程并不是模拟动画,而是实拍的。用户在自己家的院子里设置好一个降落区域,无人机可以对其进行识别,并且自动降落到那个区域。 其他的细节和之前的递送系统没太大区别:亚马逊「 公关」 了 FAA(美国联邦航空局),后者允许他们在低于 400 英尺的空域递送重量在五磅以下的包裹,而距离也有所限制:从仓库到目的地的距离要在 10-15 英里左右。 亚马逊把「 安全」 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他们的飞机会采用多套冗余系统。另外,他们还开发了名为「sense and avoid」(感应和避让)的技术,以此来让自己的送货无人机躲避障碍以及其他飞行器,视频里就有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自动识别热气球的画面。即使飞机超出视线范围 10 英里以外,通过这项技术,也能安全飞行。 从下单到送达,他们想把整个流程控制在 30 分钟以内。但是,要真的把无人机应用到快递领域,其实还面临着许多阻碍,尤其是监管方面的问题。亚马逊自己都说,把这个递送系统实际投入使用还需要一点时间,但是他们会尽力去消除监管方面的障碍。 而他们推出这个视频,恐怕也是想利用公众来向「 有关部门」 施加压力。 当无人机遇到视觉识别系统 关于感应和避让的技术,值得多说两句。众所周知,无人机的自动飞行是依靠 GPS 导航的,但是它本身并不具备避障功能,也就是说,如果飞行航线上有个大楼或树挡着,在没有人为操作的情况下,无人机就只能硬往上撞。而对于亚马逊送快递这种自动化的飞行过程来说,必要的避障功能是一定需要的。 今年 6 月,大疆发布了一套名为 DJI Guidance 的视觉传感导航系统,它通过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来对障碍物进行感知和识别。当然,加入了摄像头和传感器之后,它所能做的就不仅仅是避障这么简单了。这套系统在智能交通领域已经有了实验,大疆、英特尔和复旦基于这套系统进行了一次合作。 他们通过大疆的经纬 M100 飞行平台把摄像头带到空中,无人机沿着预定航线在城市道路上方飞行,通过摄像头识别每一辆汽车的停放位置和方向,检测出车辆是否按规定停好,如果发现违章车辆,可以自动拍照并且回传。 关于这种避障系统的更多应用,推荐看看这个视频,里面和车有关的内容不少: 从硬件上来看,这种视觉导航系统特别类似于汽车里的自动驾驶,不过在飞行器上需要安装多组摄像头以达到环视的目的。 如果忽然有一天,亚马逊、大疆说要做自动驾驶研发,其实也没必要大惊小怪……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11.30:你还没摇上号?明年可能更难了

· Nov 30, 2015 333

据传明年北京燃油车摇号指标要被砍掉 30% 2013 年底,北京公布了 2014 年至 2017 年的北京小客车指标分配方案。当时规划 2016 年的普通小客车(传统能源)指标是 9 万辆,新能源车指标是 6 万辆。但据最近的报道,2016 年分配方案其实仍在制定中,并且小客车指标将「 大幅调整」,并没有最终出台。这个「 调整」 是在「9 万、6 万」 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消息表示,普通小客车指标将被压缩到 6 万。但被压缩的指标如何处理,有两种说法。一是普通小客车和新能源车指标分配彻底倒置,变成 6:9;二是考虑到拥堵问题要进行总量控制,所以新能源指标不会再增加,指标比例变成 6:6,即总指标减少至 12 万。 还在摇号的同学们,看到这心里又「 咯噔」 一下… 奥迪在波士顿郊区实验自动停车系统 奥迪正在和美国波士顿的房地产商合作,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帮助人们寻找到合适的停车位置。这可以减少人们找车位的时间,从而减轻交通压力。在驾驶者到达目的地后,汽车能够自行寻找停车位。当驾驶者回到原目的地时,它能够原路返回。这样一来,汽车停在哪里无关紧要,把停车的任务交给车自己就可以了。 之前奥迪通过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过这种技术,这么快就要变成现实了? 奔驰将在 2017 年推出氢燃料电池版 GLC 奔驰准备在 2017 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推出一款氢燃料电池版的 GLC,新车名字可能是「GLC F-Cell」。奔驰 R&D 负责人 Thomas Weber 表示,他们的目标是续航 600 公里、加氢在三分钟内完成。消费者可以按月租赁或直接购买一辆氢燃料电池版 GLC,但这款车只在特定的地区提供(还是因为加氢站分布问题)。 锂电池?氢燃料?到底哪个才是未来? 飞驰镁物和苏打网络获得投资 飞驰镁物车联网以及苏打科技获得 PreA 轮融资,万安科技向其注资 2500 万人民币,并提供 2000 万元相关资源投入。飞驰镁物是做前装车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苏打网络是做汽车共享业务的,而万安科技背后的万安集团,则是一家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 他们获得投资在情理之中,但是这个投资方,却多少有点让人意外。传统行业拥抱互联网的决心,我们感受到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在瑞典,你能用汽车后备箱收快递了

· Nov 30, 2015

对于瑞典哥德堡的沃尔沃司机来说,今年的圣诞血拼或许将轻松不少。说轻松,是因为沃尔沃推出了车载送货服务。不论用户在哪里,都可以在网购之后让货品直接送到他们车上。 去年我们就已经听说,沃尔沃将要推出一项叫做「 漫游递」 的服务,他们有一款叫做「VOLVO On Call」 的 App,使用它就可以远程控制汽车。借助这个功能,快递小哥就可以方便的送货到车的后备厢里。 为此,沃尔沃首先和通讯和后勤供应商 PostNord、网上玩具和婴儿用品店 Lekmer.com 以及网上零售商 Mat.se 合作,用户在这几个网站购物之后,只需要选择「 车内送达」 并付款就可以坐等送货上车。 付款之后,快递员会追踪汽车的 GPS 定位来确定位置,并用一次性的「 电子密钥」(时效性大约在 5 到 10 分钟)解锁车辆,将货物放在后备箱。 一旦关闭后备箱之后,电子密钥就会失效无法再次打开。同时你的车辆会再通过「VOLVO On Call」 App 告知你车辆是否锁好。递送成功后,用户还会收到通知,最后就可以直接开着装满心爱快递的车回家啦。 这样,当人们工作的时候,就不用担心因为不在家而错过快递。当用户打开车的后备箱,看到自己的快递已经静静地在那里,想想就开心呢。 不过,车主也要小心乐极生悲。虽然电子密钥增强了安全性,但万一有不轨之人从车里拿走什么,或者往车里放了危险的东西,就有些不妙了。这大概是 Volvo 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这种交货模式只限于在哥德堡那些激活了「VOLVO On Call」 的用户中使用。至于拓展合作伙伴和其他地方的服务,就是后话了。 不谈安全性,这个思路还是蛮有趣的。或许圣诞节的时候,圣诞老人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从烟囱里爬进来,将礼物放进袜子里,而是直接将礼物放在你车的后备箱里。 真棒!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到底什么样的电动车值得投资?

· Nov 30, 2015 333

(本文转载自微信号:汽车商业评论。作者系沣扬资本创始人杨希,曾在德丰杰工作七年,是德丰杰中国清洁技术和智能技术领域投资主管合伙人。2015 年创立沣扬资本,投资方向是电动汽车、物联网、机器人和 3D 打印。德丰杰是特斯拉最早的机构投资人之一。)我相信今天只有少部分人会质疑电动汽车的未来。 中国能源结构正在变革,尤其核电站和可再生能源的加速发展,电力在能源的比重会日益上升,国家对于配网改造的加大投入,以及政策对于充电桩站建设的鼓励,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环境正在不断改善,产业已大势不可逆。当前限制产业发展的瓶颈仍然在于产品,以及制约产品本身的关键技术。 2014 年是中国电动汽车的元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加入到这个新兴行业中。整车、核心零部件、基础设施和运营各个环节均有众多新厂商切入。 整车领域,一方面传统车厂加大了对电动汽车的投入,比亚迪和北汽都是先行者,但很多整车厂 2014 年前并未真正下决心在电动汽车产品投入。以我们投资的大郡控制发展经历看,当 2013 年下半年对接的整车客户部门从研究院切换到采购中心的时候,我们当时已朦胧感觉电动汽车市场的起飞快来了。 ODM 模式困难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很多新玩家进入这个领域,尤其是带有行业颠覆者姿态介入的互联网基因创业团队,大多定位高端乘用车,外观、人机交互和智能化是重点卖点。 从 Tesla 的成长路径看,这类模式是有机会的,不过 Tesla 从创立到第一款车型量产花了 5 年时间和融了近十亿美元资金,整车业务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创业门槛远高过消费电子类硬件产品。 ODM 的模式当前在汽车领域是比较困难的,车型设计、动力系统和制造并不是那么容易模块化切割,也没有那么柔性的第三方生产线能同时支持不同批量的不同车型的生产。 同时,逆向研发改造已有车型是难以做出真正的好产品的,Tesla 第一代产品采用莲花的平台和车身生产线,这个产品最终出货只有 2000 辆左右。 产品是未来电动汽车的核心,地方保护以及本地投资带动产品销售等模式最终会淡化,正向研发是必需的,供应链、制造、技术、工程和研发是基础。 仅从消费者能够直接感官的功能性出发的差异化,发布各种酷炫的样车,脱离了工程和制造,除了吸引眼球和一些不明所以的资金,是没有意义的。 某种程度上说,其实电动车并不适合缺乏资源和资金的初创公司,它和其他 startup 不同,没有足够的资金,这类创业连头都开不了。 核心零部件 在核心零部件领域,我们 2011 年投资大郡后有个非常深的感觉,国内电动汽车上游供应链的学习曲线大超我们预期。 以电机驱动为例,整个产业链过去是在服务工业,从未满足过汽车级的需求,为适应汽车级的要求,产业上下游都有一个摸索和磨合的过程。 商用车领域和乘用车领域对于零部件厂商,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商用车领域相对客户进入门槛低、周期短,但客户粘性也比较低,乘用车技术门槛要求高,设计周期长,但客户粘性和可持续性强。 短期下游需求仍以商用车为主,但从整个电动汽车长远发展看,乘用车和商用车不在一个数量级。我们看到很多从工业驱动领域切入电动汽车的创业公司,其实低估了这个行业的门槛,由于市场井喷带来的短期业务说明不了太多问题。 补贴政策效应,满足功能性需求和按时交付是今年市场最重要的诉求,但可靠性和成本是零部件厂商需要构建的核心竞争力,要在这个行业长久地生存下去,要更有耐心更大投入地建立自身的技术研发、制造和供应链能力。 电池是电动车上游比重最大的部分,国内一直大而不强,常年不景气,今年以来受益于电动汽车而供不应求。国内电池的问题在于下游过于分散,尽管近些年也慢慢积淀成长出了一些以宁德等为代表的优秀企业,但参考日韩的产业结构,下游集中,上游整个供应链都为之服务更有利于行业整体水平提高。 电池领域一直吸引创业公司介入,国内较多初创公司业务切入点在上游材料和电芯,这类产品从样品到逐步批量,实现一致性的高性能量产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周期是相当长的。 参考我们之前投资的储能器件超级电容为例,公司 2002 年创立,2008 年我们投资,直到 2014 年才真正起量,现在已是国内混合动力大巴超级电容主力供应商。 这类业务要做到大成,耐心的团队和足够长线的资金是必不可少的。另一类创业企业的切入点主要是基于电芯,做 PACK 以及电池管理,这个环节也是能做出高附加值的,不过当前很多切入这个领域的初创公司,更多是在短平快地去获取商用车领域的非市场化订单。 相比上游过多地牵扯材料,这个环节中国公司是较易建立起竞争优势的,我们对这个领域优秀的创业公司也非常感兴趣。 电动车动力系统的相对简单整体降低了造车的门槛,众多汽车领域外的厂商参与进来,我们认为能够独立提供电动汽车 Power Train 为核心的整车设计能力公司也是非常有机会的,这也可能是现有驱动、PACK 及电池管理等零部件厂商的发展方向。 充电和租赁 充电设施也蜂拥入众多创业公司。 从产品看,交流充电桩更类似消费电子,技术门槛并不高,在公用充电设施运营中交流桩效率也不高,但由于电动车当前量并不大,充电设施使用不饱满,并且交流桩成本低和安装便宜,众多跑马圈地的充电桩公司大多选择交流桩产品。 然而从实用效率分析,参考最近的政策导向,我们认为公用充电设施快充为主,专用充电设施快慢结合,自有充电设施以慢充为主。 从产品投资角度,更看好相对技术门槛更高的直流快充方案公司机会。当然现在也有初创公司在推更酷炫的全程无线充电方案,不过我们觉得这离商业化还非常遥远。 充电设施的运营和管理,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运营的结合,现有市场上活跃的公司基因更偏向 2C 的互联网企业运作,经营以营销和抢地盘为主,比较粗放。 我参观过上海国际汽车城的电动车管理中心,在上海上牌的所有电动汽车在全国各地的位置和运行状态都是实时可见的,可以清晰地统计每辆车每天的出发地点、停车地点和通行路线,更科学高效地布置充电桩理论上应该和这些大数据更紧密结合。 整车租赁业务今年来也看到不少企业参与,尤其是具备资金实力或整车产品的国企,也有部分民企从物流车租赁等领域切入,租赁模式对资金要求较高,核心是融资和算账,算账部分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电池,电池的运行寿命如果达不到预期,运行费用会远超最初的财务假设。 分时租赁更类似于公共服务,更适合于政府去做,但我认为是很高效环保的方式,上海这块走在前面,期待能够在全市范围更快看到这样的服务。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