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ekCar Daily」2.24:Uber 在泰国推出「打摩的」服务
Uber 在泰国推出「 打摩的」 服务 Uber 在泰国推出「 打摩的」 服务,名为「UberMOTO」。该服务允许乘客使用现金或信用卡支付,车费起步价为 10 泰铢 (约合 1.8 元人民币)。Uber 发言人并未透露到底有多少摩的司机加入,只说了有「 数万名」。当被问及 Uber 是否计划在其他国家推出该服务时,该发言人表示,公司正在「 研究这项产品在新兴市场的适用性」。 其实用 App 叫摩的早已风靡东南亚,除了 Uber 你还可以用 Grab、Go-Jek… Techrules 超跑完成试车 Techrules 研制的涡轮轴发动机增程式电动车在英国银石赛道完成试车,并将于 3 月 1 日在日内瓦车展亮相。这辆车采用发动机中置布局,中央通道式电池组布置和 6 电机共同驱动的配置,最大马力达到了 1044 马力。这家公司到底是什么来路,你可以看 我们之前的文章 。 至于这辆车到底长什么样,得等到 3 月 1 号了。 2030 年新能源汽车将占到本田产量三分之二 最近丰田宣布,新能源车的生产比例争取在 2030 年达到三分之二,目前这个数字为 5%。本田 CEO 八乡隆弘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是公司「 未来电气化的核心」。本田将于 2018 年在北美推出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然后会推出主要车型的插电式版本,并增加车型数量。 珍惜开燃油车的日子… 奇瑞 6 万辆铝制车身项目开工 23 日,奇瑞在芜湖举行了「 年产 6 万辆铝合金骨架车身纯电动乘用车项目」 开工仪式。该项目总投资 15.6 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计划今年 9 月年建成投产,初步达到年产 1 万辆电动车生产能力,投产首款车型为一款小型纯电动 SUV。二期于 2017 年底建成,达到年产 6 万辆纯电动乘用车制造基地。 奇瑞终于亮大招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本田的新尝试:把你的手机变成「车载中控屏幕」
有人不想让你在开车时用手机,也有人偏偏想让你在开车时用手机。前者以整车厂居多,后者以手机公司、互联网公司居多。另外还有一部分人,绞尽脑汁想把平板电脑、手机装进车里,于是 DIY 各种插槽、面板进行适配…… 不过,最近却有一家车厂主动做起了「 把手机塞进车里」 的尝试。这家车厂是本田,他的合作方是松下和一家叫做 Drivemode 的软件公司。 在之前,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 Drivemode 。这家软件公司致力于开发基于手机的驾驶软件,方便用户在开车时进行导航、音乐、电话、短信等操作(例如不同功能的切换采用划动操作)。目前 Drivemode 的产品只支持 Android 系统,iOS 版本正在研发中。在市面上这类软件很多,例如去年底锤子科技发布就发布了安卓版本的「 锤子驾驶」 App。 把手机「 装」 进车里 回到这次合作项目——基于一辆本田 C-RV 的智能化改造。他们把车内中控拆除并且增加了手机扩展坞,然后把一台 Nexus 6 放了进去。而这台 Nexus 6 上安装的就是 Drivemode 和松下合作开发的 DrivemodeCar Demo 2.0 App(下文简称 Demo 2.0)。 相比于手机版 Drivemode ,Demo 2.0 App 在功能界面上并没有太多改变,主要功能依然是导航、音乐、通信等。两者间的最大变化在于 Demo 2.0 和车辆的深度结合。简单说就是利用车辆方向盘自带的控制按钮和语音,用户就可以完成 App 的操作,全程都不需要接触手机。 Demo 2.0 还增加了应用商店,除了基本的电话、短信之外,还支持类似 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Google Hangouts 等第三方通信软件,都能够进行读取和语音回复。 由于和车辆的深度整合,手机还成了汽车后方以及转向摄像头的显示屏。当用户开启转向灯或者挂入倒挡,摄像头的画面就会自动出现在手机屏幕上(倒车时还能看见辅助线)。 这种深度的合作已经不是装个支架,然后在车里用手机驾驶 App 那么简单,而是把手机变成了类似「 准前装」 的产品。在这个场景下,手机变成了「 车机」。 一种趋势? Drivemode 联合创始人 HK Ueda 表示,这次合作是本田主导发起的,并且对于双方(松下只是辅助开发)都有着不小的意义。 大家其实都明白,手机驾驶软件不会是未来汽车交互的主流,更像是目前的过渡方案。再加上手机车机映射方案的冲击(例如 CarPlay、Android Auto 等),单纯开发手机 App 不会有太大想象空间。 因此对 Drivemode 来说,跟本田的合作正好可以验证软件和整车的结合程度,也是一次向外(che)界(chang)展示技术的好机会,有利于未来发展。 从本田的角度来看,虽然官方表示这次合作只是一次尝试,近期不会有量产车搭载,但也没有否定未来推出这种方案的可能性。而且付出一辆车和开放数据、控制接口的代价,来对车联网形式进行更多尝试,肯定是值得的。 相比车机手机映射、直接使用车机等车联网方案,这种方案好像有些「 四不像」。但事实上,只带手机扩展坞的车型确实有存在的理由。毕竟这种方案延续了用户对手机的使用习惯,给了用户更多体验车联网的选择,而车厂只需要解决硬件适配和软件迭代的问题。这其实有点像我们前两天讨论过的那个问题, 用平板电脑代替车载大屏,是否可行? 利用 App 适配手机,比开发映射方案在开发难度和成本上都有优势。而且这类车型没有联网和显示模块,整车成本也比自带车联网功能的车型更低(更多体现在低端车型上),符合车厂「 利益驱动」 的原则。 车联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驾驶体验,而任何满足这个目的的解决方案,都有着存在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能就能更好的理解本田的这个尝试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Elon Musk 已哭晕?Faraday Future 居然从特斯拉挖了这么多人!
大伙儿应该都记得,Faraday future 当初刚被曝光的时候,媒体上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 特斯拉竞争对手」。同样在美国,同样是造电动车,它很自然的被拿来和特斯拉相提并论。 从事实上来说,Faraday Future(下面简称 FF)也确实跟特斯拉有些关系,比如在最初曝光的核心团队名单里,最重要的一个人——Nick Sampson,就是 FF 从特斯拉挖来的,他曾经是特斯拉 Model S 的机械和底盘工程师。 不过让我更好奇的是,FF 到底从特斯拉挖了多少人?这些人又都是做什么的?不挖不知道,一挖吓一跳。 居然有这么多人曾经供职于特斯拉 这就得搬出「 万能」 的 Linkedin 了。以公司名「Faraday Future」 进行搜索,截止写作本文时(2 月 24 日)系统显示目前 FF 有 400 人已经开通了 Linkedin 账号。前一天 FF 公关人员发给媒体的新闻稿里提到,FF 目前拥有雇员近 550 人。 在这 400 人里进行精确搜索就会发现,曾经就职于特斯拉的,有 73 人之多!这些人不全是直接从特斯拉跳槽到 FF 的,但都是在特斯拉有过工作经历的。除此之外,福特和通用也是人才大户,50 人有在福特的工作经历,39 人有在通用的工作经历。不过,特斯拉仍然是最多的。 不管是特斯拉、福特、通用还是克莱斯勒,从履历上来看,FF 里面有非常非常多的人都有丰富的主机厂、供应商的工作经验。 这些人都是干什么的? FF 从特斯拉挖的人里,都是做什么的?限于篇幅,我们不能把 73 个人都列出来,不过可以找几个「 典型」 来看看。 FF 的人力资源副总裁是 Alan Cherry,有超过 25 年的工作经验。他在 2014 年就加入了 FF,在 2008-2012 年曾在特斯拉工作,直接向 Elon Musk 汇报工作。在特斯拉期间,他负责了特斯拉人力资源系统的建立,在 2 年的时间内为特斯拉吸纳了 1000 名员工。对于 FF 这家公司,他的描述是「 充满了挑战、机遇和乐趣」。 FF 的生产制造副总裁是 Dag Reckhorn,他的上一份工作是特斯拉 Model S 的生产总监,当时负责冲压、白车身制造以及总装生产线。在 FF,他的职责是负责建设全新的世界级电动车生产工厂,并管理整个生产制造团队。 FF 目前的供应链副总裁是 Tom Wessner,他有 12 年的工作经验,曾在中国、日本和墨西哥工作。他曾在 2009-2011 年担任特斯拉采购总监,也曾服务于马自达、福特等公司。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三位 VP,就是负责某一细分领域的人了,比如这位动力和车身电子采购总监 Erik Fleming,曾广泛接触来自于中国、日本和欧洲等地的供应商。这个人在 2009-2011 年担任特斯拉采购经理;在 2011-2014 年担任 SpaceX 采购总监。 在做采购的团队里,还有一位叫 Nathan Tupis 的人。他值得关注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工作太专一了,刚硕士毕业就一直在做「 动力总成采购」,曾在博格华纳、丰田和特斯拉工作。在 FF,他的工作也是做动力总成采购。 在工程师团队中,同样有很多来自特斯拉的工程师。比如担任 FF 高级工程师的 Adam Ruddle,他曾在特斯拉的「 特别项目组」 中工作,参与了鹰翼门的设计工作。在 FF,他负责汽车的外部照明灯设计。 另外,还有一位叫 Kameron Buckhout 的人担任 FF 的电池安全系统经理,他曾经在特斯拉工作了将近 6 年。在他的主页中,介绍了一些在 FF 的具体工作内容,比如对电池组进行安全性、可靠性测试,不断提升电池组安全性。关于 FF 的具体工作进度,或许我们只能获取这些内容了。 再来看看这位担任 FF 全球物流总监的 J. J. Luranc,他在特斯拉曾担任全球物流经理。他并没有说明自己在 FF 的具体工作内容,但在特斯拉他负责把 Model S 和 Model … 继续阅读
为什么停车类 APP 看似缺口巨大却没有成长起来?
本文来源于 PMCAFF 产品经理社区(微信公众号:pmcaffcom)原问题: 停车 APP 难以成长,到底缺了啥? 全国现有汽车已达 1 亿 7 千万辆,停车位缺于 6800 万个,看起来缺口巨大,但是各样的停车 APP 却没有成长起来,到底是什么原因? @咖啡要加奶糖的回答: 先来假设一下,生活会中碰到哪些停车问题? 一、周末小明开车带女朋友去国贸购物,到国贸后发现 找不到停车地方 ,急的团团转。 二、过了 10 分钟后,终于等到有空车位了,8 元/小时的 停车费 着实让小明顿时心疼一番,但为了泡妞也就忍了。 三、小明进车场一看,瞬间萌比了,车场分为 B1、B2、B3 三层,每层有 2 百多个车位,车场这么大, 空车位在哪里 ?小明只好一层层找空车位。 四、找到车位后,小明愉快的和女朋友逛街去了。由于玩的太开心, 忘记车停哪了? 小明和女朋友带着大包小包踏上寻车之旅。 五、出车场时,正好碰到下班高峰期,在 收费岗亭排起了长长的队 。流程大概是这样:小明把停车卡交给收费员—-收费员报停车费—-小明给钱—-收费员找零—-放行。 六、小明到家后,把车停到自己的产权车位上(花 30w 买的车位)。躺着床上小明 YY,要是自己的车位能出租就好了,这样可以赚一大笔钱。同时家住国贸附近的小红也在这样 YY。 如果现有 app 可以满足用户找停车场的需求(知道北京所有停车场空车位的数据),那用的人会不会很多? 正如张荣辉老师所说:「 我开着车呢你让我在手机上找一个 app 然后找停车位再开过去?有那功夫我直接转一转不行么?」 场景一:去目的地前打开 app A 直接开车过去,万一找不到再转一圈; B 提前打开手机找好停车场。 大部分的人内心是懒惰,不愿意提前做计划的;加上侥幸心理,万一有车位呢,就算没有再打开 app 也不迟,所以场景一还是比较少的。 场景二:到目的地找不到车位后打开 app A 开车转一圈找空车位的话,会做以下考虑: 1、现在油钱很贵的。 2、有的停车场前没有空车位标示,甚至有的车场压根不让进,怎样才能找到空车位? B 打开停车 app,看看附近哪里能停车。 如果到一个相对陌生地方,就算开车转一圈也不一定能找到空车位;如果到熟悉的地方,你可以开车转一圈找到空车位。但通过 app 可以帮你找到距离目的地最近、价格最便宜的停车场。 场景二肯定是存在的。 如果认为停车 app 只是提供找空车位的功能,那就错了。这上面假设的前提是在用户找不到空车位的情况下,每天有多少用户找不到空车位呢? 空车位数据只是一个切入点,而不是引爆点。 停车 app 解决的不仅是找空车位这个需求,还应包括反向寻车、错时停车、电子支付、自动抬杆等等。 但要做这些功能,就需要打通停车场的硬件,这是个非常大的难题。 一、因为硬件价格贵,一套得好几万,补贴不起。 二、停车场关系复杂,很多车场产权与经营权分离,谈判无法进行。 三、停车行业里大点的停车管理公司,自己做停车 app,无法切入。 推论: 1、一款好的产品不仅是功能上满足用户需求,还要让用户产出情感诉求。 2、需求是极端脆弱的,但凡缺少一个关键变量,或者一处重要细节上有缺陷,可能辛苦就白费了。 @BlinkQ 的回答: 停车 APP 在价值链中,主要解决以下 2 个问题: 1. 车位信息查询,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2. O2O 服务,比如医院停车难,你只用开到医院门口,把车交给停车小哥后就不管了,他帮你找个角落停好。 问题 1,其实目前大多商场有自己的停车位物联网,可以在商场外的 LED 屏中查看剩余车位情况,这些线下的公司已经把物联网入口占领了,以后对互联网提供接口也是时间问题。就算没有,简单的「 车位已满」、「 可对外停车」 已经够用了。 问题 2,对于急着办事又难找车位的地方(比如医院),代停车服务确实比较刚需,但这种地方比较少,比较固定,而且代停车服务对 app 没有必然的需求,你花上百万搞个 app,做一大堆功能(一键停/取车、爱车监控、车位数量),结果用户到场了才发现没装 app,可能还不如当地几位熟悉位置的大爷直接举个牌提供服务,怎么解决信任问题?有个 app 就更信任了?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吧(大爷也可以叫你用斗鱼看你的停车位直播啊,23333~)还有现在滴滴 uber 那么方便,真要去那么难停车的地方,不如叫车吧。但是, 在整个停车价值链中,停车位本身才是刚需,是卖方市场,有车位就是爷。 私以为,拿着几百万去搞 App,不如到繁华地段去键个停车楼,钢架加起重机那种,一旦投产(应该说是上线),稳赚不赔。 话说 Blink 有次在成都王府井附近停车困难之际,那踌躇的眼神瞥见一个老小区门口写着「 对外停车」,进去一看,本来楼前空地只能停 6 辆车的,结果小区住户集资建了下图中这种停车楼,能停 22 辆车,对外开放,年入上百万。 停车 app 和洗车 o2o 一样,在目前这个市场环境下属于数据刚需但实际上是伪需求。作为产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评估什么是真正的用户需求。 … 继续阅读